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鉴于此,青藏

高原在此阶段的加速隆升似应视为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的原因。360万年以来西昆仑山广泛分布砾石堆积及沉积速率增加;360~260万年前的临夏盆地砾石堆积,祁连山北侧老君庙剖面在360万年前开始粗砾石堆积,则进一步为青藏高原在360~260万年的加速隆升过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证据。另外,孟加拉湾磁化率也表明,从390万年开始,陆源碎屑输入迅速增加,反映喜马拉稚山脉快速隆升,风化加强,河流侵蚀加快,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增加。不仅如此,有关高原形成的模拟也表明在该时段高原范围向东部和北部的扩展。

260万年后,全球变冷和冰量达到临界值,全球气候进入了以米兰克维奇冰期---间冰期旋回为特征的大冰期,东亚夏季风变率加大,在某些时期,夏季风还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轨道驱动与印度季风强度的耦合关系也发生变化。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强度得到持续加强,这一点为输入到北太平洋的粉尘通量及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持续和加剧所证实。这些变化与在冰期条件下进行的气候模拟所表明的夏季风减弱,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冬季风加强以及高空西风带的加强相一致。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似乎不仅对于亚洲季风产生影晌,而且同时又受到亚洲季风变迁的影响。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加强的冬季风环流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这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冷,从而导致冰期气候不断地发展或加强。

青藏高原是全球大陆地势上最高的一级台阶,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地球表面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全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平均高度在5000米左右,足以影响高层大气环流。由于地面的比热较小,且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接收量也大,因此冬季和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使得冬夏青藏高原的作用不同。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冬季青藏高原完全处在西风带中,由于地表摩擦作用使得500hpa西风带中的西风气流受到阻碍而绕行,因此分为

500hpa西风气流两支,绕行高原北部边缘的北支西风气流在绕过高原时,出现反气旋式切变,(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使得500hpa等位势米线在高原北侧向北凸起形成高压脊,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处于这个高压脊的前部,容易发展反气旋,且冬季上面的地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因此在上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冷高压中心,且冬季青藏高原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要小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为冷源,这也增强了蒙古高压的强度。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作用,数据的研究显示冷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且强度大为减弱。而夏季西风带北移,南部边缘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经常受到从伊朗移动过来的副热带高压的作用天气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大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且地面比热小,因此这些多余的热量便加热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气,使得在对流层顶部形成了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对流层顶最强大的高压,具有热力性质,位于南亚高压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区,由于地表为沙漠,比热更小,加上高层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压。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上层大气的作用,印度低压中心会移到高原且强度却远小于现在,也就形不成东亚季风。(7月陆地低压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岛,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区)

高原特异的壳—幔结构,一系列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其整体隆升,均影响太阳能量在大气层里的传输方式,使大气热机效率增大,导致行星西风增强,极—赤温差。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物质运移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的内陆西

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所以生物生存条件逐步丧失,地表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终于形成。在暴雨的冲刷下,黄土进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又进行接力输送,河套平原、汾渭谷地和黄淮海平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尘沉积是典型的大气沉积物,对大气环流格局和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别灵敏,因而可以间接地视为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证据。因而与青藏高原有着天时、地利关系的黄土高原能够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到好的说明作用。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形成演变的信息。

青藏高原同时对中国成矿条件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我国江南地区在行星风系上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一般而言应该是干旱荒漠景观。但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原来雨量丰沛的北方地区因此变冷变干,南方变得湿润适合于农业,因此导致我国的人口重心,与地质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分布严重脱离。所以我国煤炭资源的23,分布在今天生长牧草都有困难的晋陕内蒙交界地区,而消费地则集中在千里以外的南方人口密集区域。

能源运输困难和成本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大秦铁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经过电气化改造以后,年运力仍然不到1亿吨。第二条北煤南运的铁路通道朔黄铁路又在规划之中。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所以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脱节造成的。看来中华民族未来仍然必须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凝集全民族的力量,修建长城和大运河那样巨大的公共工程,来推进民族生存条件的共同和适度的改善。任何想要偷懒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想要在中国实现欧美日那样富裕发达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历史上,导致中国军队难易轻易征服该地区原住民,长期占领该地区,从而使原住民从思想意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只不过是他的宗主国而已,导致现在西藏问题成为中国很头疼的问题。

地理上,海拔太高,一块好好的沃土,愣是成了无人区,或者牧区。此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很不适于人类生存居住,外地人初入高原,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若非原住民,外来人口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易得高原病。

气候上,隆起导致印度洋的海洋湿润的季风难易逾越,而使季风不能循环交流,所以导致遥远的非洲接受不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季风,从而是非洲的雨林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向下,逐步退化形成沙漠,撒哈拉沙漠就是它隆起的杰作;中国西部少雨干旱多沙漠也是它隆起的杰作。

矿产资源上,该地区矿产资源异常富饶,但苦于开采难度较大,所以可以说是现在中国少有的矿产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哦。中国的未来,在于西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这个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由来。

自然方面,是三江源头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个对人类的影响就不许多说了。

物产方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区内产有丰富的牛羊,为中国的农贸市场添加了最为上等的牛羊肉,其中很大一部分牛羊肉出口海外,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给中国人民的餐桌上加上了最为可口的食物。冬虫夏草也是其

区内最为著名的物产之一,是时下最为著名的滋补品之一,价格远超人参鹿茸,一公斤的价格最高时,据我所知17万一公斤。

民族方面,由于自古以来是一个天然的牧场,所以基本上不适于汉民族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但却是少数游牧民族的乐土,所以区内几乎涵盖了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基本以藏族,回族,蒙古族为主,区内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影响着全国的和谐与稳定,如若区内民族问题尖锐,让西藏分裂主义逮住机会,则中国必乱。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学、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喜马拉雅山的存在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降雨的增加,并进一步解释了季风为什么这么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为什么有的干旱,有的却保持湿润。科学家说:“如果把山体移走,季风也将随之而去”。山体和高原的隆升还加剧了亚洲内陆的干旱化,形成了一望无垠的戈壁和沙漠。同时,干旱化的趋势有利于粉尘向东传输,从而在我国西部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也就是屹立至今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就像一本书,可以从中读取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长期从事黄土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安芷生说,这些粉尘堆积的底部的最早年龄,现在已经确定为800万年前,因而也就提供了一个独立于构造模拟所获取的、反映高原隆升、亚洲季风时间的证据。另外,黄土堆积表明,在360万至260万年之间,盛行的西风环流,以及可能加强的冬季风携带了更多的粉尘。这可能在另外一个角度指示了一个地球大气圈多尘的阶段及其冰期的旋回的加强。研究者们说,尽管其他的因素尚不确定,但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可以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

10级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毛海锋

2010年12月5日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体积巨大,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水,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不仅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加强东亚季风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气候有着极大影响。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东亚季风产生很大的动力扰动和热力影响,对东亚季风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 青藏高原的作用主要通过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青藏高原地形对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高原附近西风气流的绕流分支现象和对南北气流的屏障作用。 ①迫使西风气流分流。 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大突起的大陆块,对于500mb以下东西风环流有显著的分支、绕流、和汇合作用。分支和汇合作用在高原迎风面形成“死水区”,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冬季,当西风带南移控制中国广大地区上空时,青藏高原使4000m以下的西风环流在高原西端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在高原西北部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以后转为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性弯曲;南支在高原西南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在孟加拉湾附近曲率最大,并形成低槽。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汇合向东流去。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分支现象从10月份开始一直可以继续到次年6月,不仅在对流层下部常有这种现象存在,而且可以影响到9公里的高度或者更高些,从平均风速场来看,冬季南支西风要强于北支。在高原地形的规定下,西风带分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使西风带的范围向南扩展了,其南界可达北纬15°~20°。这导致了冬季风可以向南扩散得更远。同时,南支西风气流的消长,又是冬夏季风交替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高原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东亚大气环流起一种屏障作用。它不仅阻滞西来天气系统的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对流层低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它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侵,使西北内陆冷空气积聚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从而使得该地区冬季更加干冷。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途径偏东,使东部地区冬季风更为猛烈。同时,正是这种阻挡作用使得高原南侧印、缅一带冬季极少受到寒潮影响。夏季,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迫使印度的西南季风限制在高原南部。或者使西南季风只能绕过高原,在它的东南边缘,进入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形成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潮湿的空气不能深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故水汽少、湿度小、云雨稀少,形成夏季干旱少雨的干旱荒漠气候。此外,高原还使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或台风,也被阻留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由于青藏高原对于对流层低空的空气流动起着屏障作用,形成了高原南侧印度地区一带的冬干暖、夏温湿的气候特色,而在高原北侧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夏季干热。同时,由于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冬季少受暖平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出现了强大的蒙古高压。夏季印度半岛北部很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 ③迫使迎风气流爬坡,使高原四周边坡上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风,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一定强度的气流可以爬越高原。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冬夏环流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夏季,高原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绕流作用上,而在冬季,高原的作用在绕流和爬破两方面都很重要。这说明夏季弱气流过高原时,以绕为主。而冬季气流较强,除绕以外,还可以爬过高原。 ④“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像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平流层到对流层上部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到100mb高空的流场。 2.青藏高原通过热力作用深刻影响东亚大气环流。 首先在于高原是一个高大突起的大陆面,对于四周的自由大气来说,在冬夏起着明显的冷热源作用。 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这样,高原比周围自由大气冷,一方面与南侧自由大气之间就形成了显著的温度梯度,高原有向外的空气质量输送,高空等压面向高原倾斜。结果,使西风南支气流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南支气流的维持和加强,如前所述,是东亚季风环流得到加强的标志。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也更加增大了冬季风的势力。 夏季,青藏高原上空的温度比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高,高原上的气流上升运动比东部强,使得在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使低空有空气向高原输送,大大增强了印度低压的强度,从而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冷热源作用使高原西部在10~4月形成冷高压,6~8月出现热低压,5月和9月为冷高压和热低压的转变时期。高原上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形成,使高原地区产生了特殊而复杂的气压场和流场结构。在冷高压的南侧印、缅上空产生一个低压带,热低压北侧有一高压带,这些高低压的出现,对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形成,以及冬季喜马拉雅多雨带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其次,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作用,对东亚大气环流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加热作用,使中、下层产生巨大辐合,高空产生巨大辐散,形成特殊的副热带高压,即青藏高压。其势力的消长,位置的移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的影响。如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高压位置偏北,则对应着长江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偏南则对应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总之,青藏高原通过上述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对东亚大气环流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概述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 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李吉均①② 方小敏① 潘保田① 赵志军② 宋友桂① (①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 730000;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要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3.6MaB.P.,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青藏运动开始,分为A (3.6MaB.P.),B (2.6MaB.P.)和C (1.7MaB.P.)3幕,A 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B 幕黄土开始堆积,C 幕黄河出现;昆黄运动(1.2~0.6MaB.P.)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青海湖孤立,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8MaB.P.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亚洲夏季风22MaB.P.已经开始,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亚洲古季风阶段。3.6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可能北半球进入冰期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主题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1 前言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竺可桢先生领导的全国自然区划工作过程中就发现中国存在着3个大的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任何区划都脱不了这一框架。但是,这种大的区域分异因何而来,则不甚明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基本清楚,在诸多原因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造成这种巨大分异的主要原因。但是,青藏高原何时隆起,高度变化历史,整体隆升中的区域差异以及相邻其它地区的彼此关系是必须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亦将阻碍对高原隆起及其环境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意见分歧很大。例如,关于强烈隆起开始的时间,本文作者主张年代很新、最 强的隆升发生于3.6MaB.P.[1~3],多数西方学者则认为主要发生于8MaB.P.[4~6]。近来 的发展趋势有相互接近[7~11] 的苗头,关于季风形成时间虽然差异很大,但也有逐步趋 近[1,10,11]的表现。总之,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第一作者简介:李吉均 男 68岁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貌学与冰川学专业 E 2mail :li j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1500768.html,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 1998040809和G 19980408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31010)资助重点项目 2001-05-02收稿,2001-06-29收修改稿第21卷 第5期  2001年9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 TERNAR Y SCIENCES Vol.21,No.5 September ,2001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9.1青藏地区的板块-地体演化史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中间为陆壳块体,有称为地体,有的亲冈瓦那,有的亲扬子,后来由于板块分裂、漂移碰撞一起。 青藏地区原来大的板块都分裂成为小块,现在一般成为地体 地体原来就是某个板块的一部分,由于某种原因,从母体板块中裂离出来,开启独立演化史——独立 拼贴:两个地体的暂时连结(联合地体),总体仍处独立状态。 终极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称为板块(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但不再有独立演化史 泊位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成为板块(或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再次分离成独立的地体。 构造有争论:羌塘地区是整体还是要区分 西(南)羌塘地体: 冰筏 东(北)羌塘地体:(亲扬子板块) C1 日湾茶卡组:富含珊瑚、腕足(大长身贝等) C2 含蜓碳酸盐岩 P3 热觉茶卡组:双湖地区上部夹煤层,含华夏植物群(大羽羊齿、单网羊齿等) T1 康鲁组:飞仙关型红色地层(干旱气候带)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不同学科学者不同观点 高原隆升争论焦点:青藏高原什么时间开始快速隆起以及青藏高原何时达到其最大高度 构造学者的主张: M.Coleman和K.Hodges(1955):青藏高原在晚中新世以前就达到了最大高度。在过去某一段时间达到了最大高度,然后开始坍塌;14Ma是青藏高原保持其最大高度的最小年龄 T.M.Harrison etal.(1992):青藏高原于8Ma达到最大高度 南北向裂谷 “高原隆升”反方观点 从珠峰升高看青藏高原隆升,18mm/年,南面22mm/年 实测5.8mm/年 垮塌的是中间区域 没有百年历史高程的记录,无从谈隆升还是下降 岩石学家、构造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最高的时段已经过去,现在处在降低,垮塌的时期古生物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者认为:青藏高原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 证明5Ma来强烈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时空格局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时空格局的影响 作者:张力小, 宋豫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1,11(4)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14条) 1.朱俊凤;朱震达中国沙漠化防治 1999 2.朱震达土地荒漠化—21世纪全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4(01) 3.朱震达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1991(04) 4.朱震达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1996(04) 5.周劲松;濮励杰荒漠化概念及其实践意义雏议 1996(02) 6.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期刊论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1) 7.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1999(04) 8.汪久文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1997(01) 9.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 1996 10.沈永平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 1996(03) 11.王跃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 1996(02) 12.景爱沙漠考古通论 2000 13.杨志荣;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1996(03) 14.朱震达;刘恕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198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谌芸.李强.李泽椿.Chen Yun.Li Qiang.Li Zechun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2006,17(z1) 2.王谋.李勇.潘胜.白宪洲.黄润秋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腹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 3.尹政.赵艳娜.杨丽萍.YIN Zheng.ZHAO Yan-na.YANG Li-ping甘肃西部北山区断裂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地下水2010,32(3) 4.张玉芬.李长安.陈亮.康春国.严玲琴.胡思辉.霍炬.ZHANG Yufen.LI Chang'an.CHEN Liang.KANG Chunguo.YAN Lingqin.HU Sihui.HUO Ju长江中游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磁组构特征[期刊论文]-地质学报2008,82(6) 5.董安祥.李栋梁.龚建福.张昆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作青藏高原气候冷暖预测[期刊论文]-高原气象2003,22(5) 6.杨石岭.丁仲礼晚中新世以来中国北方风成沉积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19(2) 7.张力小.宋豫秦三种生产理论在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地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6) 8.孙有斌.安芷生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会议论文]-2000 9.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Liang Xiaoyun.Liu Yimin.Wu Guoxiong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期刊论文]-气象学报2005,63(5) 10.万日金.吴国雄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2006,36(10)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 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前者为热带季风,后者为亚热带季风。东亚季风总所周知来自 亚洲北部,主要是冬季北半球最强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鉴于此,青藏

2020高中地理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生态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生态练习 (附参考答案)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号称“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跨北纬28°20'、东经30°21',东起山南桑日,西至日喀则拉孜,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高原湖盆地,北至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东西长500余千米,南北宽约220千米,总面积 6.65万平方千米,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 5.41%;人口80余万,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该流域历来是西藏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中心地带,在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一江两河”流域广泛分布的各类荒漠化 土地给该流域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目前以中度荒漠化土地居多。 材料二: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最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的重大 事件之一。青藏高原的形成对我国及全球气候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试分析雅鲁藏布江的水能资源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原因。 2. 简要分析“一江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其成因。 3.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试简要说明地

理环境这一特征的主要内容。 4. 结合图1、图2,简要说明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5. (多项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臭氧总量减少,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上空也 发现了每年一定时段出现的臭氧洞。下列关于臭氧和臭氧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B. 平流层中臭氧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人类使用氟利昂 C. 臭氧洞就是平流层某些区域因臭氧缺失而形成的臭氧空洞 D. 南极磷虾急剧减少与臭氧洞扩大有关 参考答案: 1.地质、地形复杂;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大;地处边陲,远离经 济发达地区等。 2.危害:在资源方面,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在环境方面,造成空气、水资源 与食物污染等;在社会经济方面,主要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埋压地表建筑物、毁坏水利设 施和危害交通运输等。成因:脆弱的生态环境;气候的干暖化;人类活动及过度的开发利用, 滥垦、滥牧、滥伐。 3.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 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5. BD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 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臵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二)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一、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科学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构成了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个关键地区。青藏高原是一个全球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人们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东南多雨、西北干旱,中国的这种气候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影响东亚和南亚20多亿人口乃至整个人类环境的亚洲季风气候,又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分布的大都是戈壁沙漠,而唯独中国却出现了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科学界、新闻界一直关注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魏文博带领的科研小组首次准确揭示了世界屋脊的地下奥秘,西藏底下蕴藏着超级油气田、地热田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国际地学界为之哗然。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确认早在260万年前我国气候格局就已经大势已定。 青藏高原在过去千万年里的隆升,成为地球上的一大景观,但是这种隆升仅仅是改变了地球的地貌吗?多年来,我国学者就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不懈研究,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缘何屹立于此,何时屹立于此?和冰芯、海洋沉积一样,黄土也是历史的最好记载。近年来,安芷生与美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约翰?库茨巴赫、海洋地质学家沃伦?普瑞尔以及第四纪地质学家斯蒂芬?波特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以及印度洋、北太平洋大洋沉积等地质生物证据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 根据模拟的结果,过去1000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一直向亚洲挤压,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得青藏高原上升大约2000米。科学家指出,这个挤压作用不仅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格局,山体的隆升很可能在800万年前开始了亚洲的季风,并对开始于约250万年前的几个冰期有贡献。换句话说,距今1000万至8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亚洲季风的出现,距今360万至260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则奠定了亚洲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 三、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中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气候格局的形成 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汤懋苍研究员认为,强大季风出现之前的青藏高原是一片祥和的世界:不见崇山峻岭,不见严寒雪冰,不存在因高原上升而起的强大季风,和煦的西风吹拂着大地,普天之下几乎是一样冷暖,气候宜人,动物们都在向超大型体态发展:蝗虫长1米,蜻蜓翅长2米。但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世界无法再平静:青藏高原上升到千米高度时,浅薄的季风与全球第一次大降温一道发生在3700万年前,此后,一次次造山运动、一次次冰期降临,季风逐渐强盛,世界越来越冷。季风的出现,使地球发生了为数众多的革命性改变:全球性变冷、北极冰盖发育、非洲变干、人属始现、黄土高原堆积,等等。亚洲季风区的形成,使北半球亚热带高原荒漠带北移,在高原北部地区形成塔克拉玛干等中亚沙漠,西北变成温带、暖温带干旱荒漠区。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我国现代自然环境由东南向西北自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出现了东南潮湿、西北干旱的基本格局,都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在夏季,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表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块,将其上的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 1 引言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初。但是,最近Ramstein等[21]的数值试验表明,由于从早渐新世到晚中新世,欧亚大陆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aratethys海的退缩导致欧亚大陆面积扩大,从而使亚洲季风及其降水(主要指30°N以南地区)显著增强,所以他们认为Paratethys海退缩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在对亚洲季风的驱动方面与高原隆升的作用同等重要。综合各种GCM模拟及地质记录的分析结果来看,即使在高原强烈隆起之前、地形高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南亚季风就已经存在,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只是随着高原隆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经向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

对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地貌地质过程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历经了复杂的地质运动,以远古海洋为起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内不断隆起,抬升,变化,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演变,最终形成今日的“世界屋脊”。本文从青藏高原的某些地质状况入手,通过简单的引证、分析,试图得出青藏高原地质变化的清晰过程,从而加深我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的理解。 一.青藏高原的地质状况 1.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1)地形概观 总览青藏高原的地形,它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其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 (2)地貌骨架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1 2.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根据专家对青藏高原的考察报告,青藏高原主要被分为三大构造区,包括早古生代祁昆构造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羌塘——三江构造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喜马拉雅——冈底斯构造区2,三大构造区在形成时期,地貌特点、风化状况上各有不同。 二.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与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 (一)多岛弧盆系构造的概念 多岛弧盆系构造,是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重要特点。多岛弧盆系构造是指“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3青藏高原正符合这一构造特点。它的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4 (二)多岛弧盆系构造在青藏高原的佐证 (1)青藏高原的岩石成分证实岛弧盆系构造: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岩石成分为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位于西藏中部,自西向东沿班公湖、改则、东巧、丁青和类乌齐一线分布,长约1500千米。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地质考察结果表明,有至少两类岩石产生于古代海洋。 第一类岩石是古代岛弧型花岗岩。这些岩石区别于一般花岗岩的成分,含有其它不相容元素如铅、铀、铷等,这些元素并不存在于一般的花岗岩中。这就说明这些花岗岩极有可能是古代海底岩浆凝结的产物。由于岛弧型花岗岩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的出现,古代青藏高原是海洋洋底,现今青藏高原是由古代海盆、岛弧在冲击下塑造而成,有了一定的证据。 第二类岩石是蛇绿岩。蛇绿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不止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这里仅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例。蛇绿岩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其蛇纹是由海水与岩浆在一定作用下形成的,带有明显 1摘自中科院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2摘自青藏高原及临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3摘自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 4摘自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 地理的环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 1引言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