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反事实思维相关研究进展

反事实思维相关研究进展

反事实思维相关研究进展
反事实思维相关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5), 946-95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2677/ap.2019.95116

Researches about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Bin Fan, Ning Lu*, Dan Wang

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May 4th, 2019; accepted: May 21st, 2019; published: May 28th, 2019

Abstract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s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lternatives to the past to the individual.

Early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heory and produced process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cently, measurements, behavior intention and self-worth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counterfactual emotion are also gradually taken seriously.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plenty of foreign and inland new researches of the concept, the categories, measurements, func-tions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As a new measurement method, counterfactual potenc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s full of expectation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Keyword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Self-Worth Protection Function, Counterfactual Emotion, Counterfactual Potency

反事实思维相关研究进展

樊斌,卢宁*,王丹

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广东深圳

收稿日期:2019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8日

摘要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过去发生了的事情进行替换的一种心理模拟过程。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反事实思维的理论探讨和产生过程等方面,近年来,反事实思维的测量、行为意向和自我价值保护功能以及反事实情绪等也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者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分类、*通讯作者。

樊斌等

测量方法、功能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反事实效力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推动了反事实思维的发展,同时对反事实思维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充满期待。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自我价值保护功能,反事实情绪,反事实效力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进行评价和决策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它通常是以条件句的形式进行表征,例如:如果我不那么懦弱(前提),那么我就不会错过这段感情了(结论)。个体产生反事实思维,是为了和周围环境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帮助个体归纳总结过往经历,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Byrne认为反事实思维是人类生存的关键,如果没有反事实思维,人们只能思考现实的问题,不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不会拥有理想和希望,不会产生焦虑和担忧感,也不会体验内疚和后悔等情绪(Byrne & Tasso, 1999)。反事实思维是人类意识的重要内容,在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在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切换的重要媒介,有关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早期大多是探讨反事实思维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等,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反事实思维也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学者重视,既有利用脑认知神经技术去研究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也有从元认知框架去扩展反事实思维测量方式的研究,既有关注反事实思维功能的实证探讨,也有关于病理群体的反事实思维应用。本研究拟就反事实思维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2. 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及分类

2.1. 定义

反事实的汉语字面意思就是与事实相反,是个体对过去发生了的事情进行替换的一种心理模拟过程。汉语中,与反事实思维字面意思相近的有虚拟思维、假设思维。自Kahneman等人于1982年提出至今(Kahneman &Tversky, 1982),国内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张结海、朱正才将其译为“假设思维”,是指对过去状态的一种假设,并直接将其与后悔情绪联系起来(张结海,朱正才,2003)。蒋勇则将其翻译成“虚拟思维”,其从“if……then”的虚拟条件句直译而来;他认为这种主要以虚拟语气表征的思维是虚拟思维(蒋勇,2004)。而陈俊等认为将其译为“反事实思维”更贴切、更符合其科学含义,他结合“prefactual”与“counterfactual”的对应关系,对虚拟条件句进行了拆解,认为虚拟思维或假设思维应该包含两部分,即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想象替换(counterfactual thinking)和还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想象替换(prefactual thinking) (陈俊,贺晓玲,张积家,2007)。本研究采用陈俊等提出的反事实思维概念,认为虽然反事实思维和假设、虚拟思维都可以采用虚拟条件句进行表征,但反事实思维的内容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相反,它是以现实为基础,强调前提和结论的内在联系,目的是为了预测、推理、进行因果归因,它可以帮助人们明确目的、改善行为、缓解情绪。而假设思维和虚拟思维则泛指所有与实际不相符的思维,不强求前提和结论之间需要满足何种条件,更多的是含有创造和想象的成分。

樊斌等

2.2. 分类

根据反事实思维的结构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根据命题前提的性质可以分为3种类型:1) 加法式(additive):在前提条件中添加事实上并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行动的事件。例如,在虚拟命题“要是当时能好好学习,就不会考不上大学了”中,“好好学习”是事实没有发生的,在反思时添加上去的;2) 减法式(subtractive):在前提条件中删除某些已有的事件,然后重新进行建构。例如,“如果晚上不打游戏的话,我们早上就不会迟到了”;3) 替代式(substitutional):这类比较少,是指直接用另一种前提去替代原来的前提。例如,“如果平时好好锻炼而不是打游戏的话,我的身体也不至于这么糟”。

根据反事实思维的方向可以分为:1) 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是指个体对已发生的事件不满意,想象其要是满足其他条件,可能会出现比现在更多的情况。例如,“要是我不那么粗心,那我肯定不会被骂”;2) 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 counterfactual):是指个体总是会想象一个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境。例如,“要不是考试前还看了点书,我肯定就及不了格”。

根据反事实思维内容可以分为:1) 自我聚焦(self-focused):自我聚焦的反事实思维源自个体的自我层面,即个体长期的、稳定的人格和能力等方面,如“如果我不那么胆小,就不至于一事无成了”;2) 行为聚焦(behavior-focused):行为聚焦的反事实思维关注的是个体的行为,即个体在某件事情中做或未做的行为,如“要是当初我能帮他把钱还了,或许他不会这么伤心”;3) 环境聚焦(situation-focused):环境聚焦的反事实思维将关注的对象指向他人或无法控制的外在情景因素(天气、运气等),如“要是那天不下雨,我就能赶上火车了”。

3. 反事实思维的测量

3.1. 反事实列表(Counterfactual List)

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带有反思性认知特点的心理活动,其测量往往很难客观统计,自Kahneman首次提出以来,大部分反事实思维的研究都沿用或改编其创造的情景故事脚本来诱发反事实思维的产生,并以反事实思维列表的方式来计算反事实思维产生的数量,以此评估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和类型特点。

下面以一则改编自Kahneman的情境故事为例:小明偶然得知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位歌手将于本月在他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并于明天开始售票,于是他决定第二天就去买票,谁知道第二天他睡过头了,一觉醒来已经快十点,小明想着这才刚开始售票,人应该不会很多,因此也没有着急,打算吃过午饭才去售票点买票,此时,小明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告诉小明,售票点排队的人特别多,要他赶紧过来不然就可能没票了。小明这才急忙收拾出门,来到车站,车刚好到站,到了售票点排队的人很多,等排到小明时,售票员告诉小明,座位较好的那几排票刚好到前面那个人卖完了,只剩下离舞台较远的票了。过后,小明常常想:“要是……就可以买到前排的票了!”或者“幸亏……不然连票都没了”。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完成类似的反事实思维条件句。之后,有研究者提出诱发产生的反事实思维并不能完全测出个体的反事实思维水平,应增加自发反事实思维的测量,采用自我报告法,要求个体从自己经历的事件中进行反事实思维,统计反事实思维数量,同时为了排除病理思维,增加了对思维合理性的测量,依据个体给出的反事实思维条件句中的前提,评定个体是否可能做到或前提是否可以影响结果的程度进行合理性评分:“0”代表个体不可能做到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或其填写的前提根本不可能影响结果;“1”代表个体有可能做到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或前提有可能影响结果;“2”代表被试肯定可以做到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或前提条件可以影响结果。评分为“1”或“2”的反事实思维是合理的(Teigen & Jensen, 2011;魏娟娟,冯正直,刘庆英,黄赛,2009)。

樊斌等3.2. 反事实效力(Counterfactual Potency, CP)

目前,反事实思维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普遍通过反事实思维列表的形式呈现,并没有对反事实思维有效力进行综合的解释,虽然这种列表对提取信息,解释结果和作为预测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其统计方法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粗糙,而且它缺乏清晰的定量分析和精确的预测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etrocelli等提出一种简单的概念化框架去定义反事实效力,同时其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反事实思维背后的加工过程(Petrocelli, Percy, Sherman, & Tormala, 2011)。这种概念整合下的反事实效力主要包括两部分:反事实条件句中知觉到的前提可能性(“if likelihood” or IL)和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中,知觉到的结果可能性(“then likelihood” or TL)。这两部分之间的交互效应即为反事实效力(counterfactual potency, CP)。

IL和TL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元认知结构,它们反映了判断和思考自己反事实思维的能力。在大量关于元认知的文献中,与反事实效力(CP)框架联系紧密的是思维可靠性(thought confidence) (Bri?ol & Petty, 2009)。思维可靠性在说服和阻抗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调节思维对态度的影响。尽管反事实效力(CP)与思维可靠性的结构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衡量个体思维可靠性的一种元认知结构。CP的测量主要通过被试提供的条件句中自己对前提和结论的所做的可靠性评价,评价采用1~9级评分,从一点都不可能到非常可能。例如:IL的测量主要是让个体从自己提供的条件句的前提中,主观知觉自己对前提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得出IL的等级评分,TL同理;因此,Petrocelli等提出反事实效力(CP)的公式为:CP = IL * TL。即只有前提和结果可能性都高时,反事实思维对情绪和决策才会有更强的影响。换言之,如果前提和结果中只有某一个得分高时,那么这类反事实思维效力也很弱,例如在经历飞机失事事件后,如果出现“要是能遇到外星人帮忙,也许飞机就不会失事了”的反事实思维,那么这对情绪和决策没有任何效力(Petrocelli, Percy, Sherman, & Tormala, 2011)。

综上所述,相比传统的只通过反事实思维数量的方式去解释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大小,反事实效力(CP)的提出无疑促进了反事实思维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反面:一、方法学上的进步,它采用定量的方式计算反事实效力(CP)的大小,可以非常直观地从数据对反事实思维进行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同类研究之间的比较;二、理论上的进步,它采用可能性判断替代因果判断去解释和综合大量的反事实思维现象,进一步发展了Spellman等关于人们如何通过可能性去估计决策行为的方法。

4. 反事实思维的功能

Roese把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分为准备功能和情绪功能两个方面(Roese, 1997)。Smallman和Roese运用实验考查了行为意向功能,之后McCrea提出反事实思维的自我价值保护功能(Smallman & Roese, 2009; McCrea, 2008)。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准备功能实为行为意向功能的基础,故将反事实思维功能归纳为情绪功能、行为意向功能和自我价值保护功能。

4.1. 情绪功能

个体经历了不满意的事件后,常常随之而来的是不好的情绪体验;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人们为了缓解这种负性情绪体验,往往会让自己想象一些可能的情况使自己感觉更舒服,这就是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它通过比较效应来实现对现实的替换。后悔与庆幸是伴随反事实思维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情绪体验,称为反事实情绪(童薇,阳泽,2014)。例如,小明平时没有好好学习,以致于期末考试没考好。尽管当时很难受,但他常常会想“至少我没有挂科……”,想象一个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况让自己不那么难受。Johnson 和Sherman对奥运会上亚军和季军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亚军对成绩的满意度明显要低于季军,亚军常常处于“差一点就拿到金牌了”的上行反事实思维中,而季军则更多地会产生“差一点就拿不到奖

樊斌等

牌”的下行反事实思维(Johnson & Sherman, 1990)。这个研究非常有意思,它提示我们,个体的满意度不仅会受到表现好坏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反事实思维方向的影响。当然,个体体验的情绪除了与事件本身有关,还与个体的态度和人格有关,如自尊、对未来的关注程度等都对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有一定影响(陈秀兰,2010;Kray, George, Liljenquist, Galinsky, Tetlock, & Roese, 2016)。

4.2. 行为意向功能

就反事实思维的行为意向功能而言,大部分研究都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容易诱发更强的动机去提高自己未来行为的成功,这也就说明上行反事实思维往往服务于个体的准备功能,同时上行反事实思维又容易产生不满意、失望等消极情绪,为了消除这种消极情绪,个体通常会有强烈的动机提高自己的行为表现(Smallman & Mcculloch, 2012; Petrocelli, John, Seta, Catherine, Seta, John, & Prince, 2012; Smallman, 2013)。因此反事实思维可以在情绪功能和行为意向功能上维持平衡。Smallman和Roese认为反事实思维影响行为主要包括内容中性(content-neutral)与内容特定(content-specific)通路(Smallman & Roese, 2009)。

内容中性通路是反事实思维激活信息处理的通用方式,这是一种间接影响。同化效应、对比效应、心态、动机等都会通过它引发行为的改变,因为这些因素与反事实思维中的原始特定信息是相互独立的;内容特定通路是指反事实思维中的某些特定信息会直接引发行为的改变(杨青,陈姣艳,2012)。Epstude与Roese 认为当两条通路互为有益时,反事实思维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最强(Epstude & Roese, 2016)。

4.3. 自我价值保护功能

大量研究显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所产生的结果是对立的,但反思评价模型(The Ref-lection Evaluation Model)认为个体关注反事实思维的可能性选择(即模型中的反思)比实际获得的结果(模型中的评价)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上行反事实思维)和更强的提高行为表现的动力(下行反事实思维)。幻想更好的结果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同时也会降低提高行为表现的努力,这似乎与之前结论不一样,Bacon等探讨了幻想倾向(Fantasy proneness)与反事实思维之间的关系,发现具备幻想倾向特质的个体会产生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但却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行为改变动机(Oettingen & Kappes, 2009;

Bacon, Walsh, & Martin, 2013)。因此,McCrea提出反事实思维的自我价值保护功能,他认为如果个体受成就动机驱使,那么出现上行反事实思维会导致个体体验到失望和自我愤怒,因为一个好的结果本应获得却没有获得。这种情绪会激发个体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表现(McCrea, 2008)。这个效果在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中被大量证实。然而,如果个体受自我保护动机驱使,那么相同的思维通常认为不好的的表现是由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或者天赋的缺乏。因此,个体可能在失败后延续自己同样的思维方式去保护自己的自尊(服务其情绪功能),但这样会损伤自我提升动机。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是个体用来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自我设限是个体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时,就故意在其前进的道路上找寻、声称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性的障碍。McCrea发现自我设限情境中,会出现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帮助个体维持自尊,同时会降低对随后行为表现中的准备。

5. 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

5.1. 反事实思维与反事实情绪

5.1.1. 后悔

后悔是由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后悔具有反思性认知的特点,后悔不同于对非预期消极结果的失望,而是涉及个体在决策中对责任的思考,这种责任更多的是与自我相关的,或者说,它由“如果我做了另外一种选择,可能

樊斌等

结果会更好”的与自我相关的反事实思维所驱动(Coricelli & Rustichini, 2010)。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亦表明,理解反事实思维是幼儿理解后悔情绪的先决条件。解释后悔最经典理论为标准理论(Norm theory),其认为偏离了标准产生的结果不符合预期时容易产生后悔情绪;其后,Roese和Summerville提出了解释后悔的机会理论(Opportunity principle),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通常知觉到存在有机会弥补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不满意和失望,因此机会引发了后悔(Roese & Summerville, 2005)。这个理论似乎与实际经验有些出入,于是,Beike, Markman和Karadogan相对地提出一个失去机会理论(Lost opportunity principle),其核心观点认为后悔不是由机会产生的,恰恰相反,后悔是因为失去未来的机会才产生的(Beike, Markman, & Karadogan, 2009)。继之,张结海和邓赐平通过对比中美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后悔内容的差异发现,机会并非是解释后悔内容的唯一变量,并提出可以解释后悔内容的新因素——重要性(张结海,邓赐平,2013)。在具体的测量时,可直接询问如“该领域对你整体的生活影响有多大?”以及“该领域在你整个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多大?”等。Hur等人比较了个体间和个体内的标准对韩美文化中被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美国被试而言,两类标准没有差异;但在韩国被试中,个体间标准的作用远远超过个体内标准(Hur, Roese, & Namkoong, 2010)。因此,对集体文化下的个体而言,个体间的影响是巨大的,重要性的差异对后悔标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张结海、Bonnefon和邓赐平对比了中法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特点和后悔内容,发现中国被试后悔主要受预期效用影响,而法国被试更多地由实现的“成本-收益”效用决定(张结海,Jean-Francois, Bonnefon, 邓赐平,2011)。

5.1.2. 内疚和羞耻

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自我道德情感体验,内疚和羞耻既是个体经历不良事件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对行为和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并影响其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学德,2013)。内疚是由于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或违反了规则而产生的带有自责、懊悔的内心情感体验,同时有强烈的愿望去坦白、道歉和修复自己的过错;而羞耻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引起的被揭露、自卑、无价值和无地自容的情感体验,同时有隐藏、逃避、甚至是反击的行为倾向(Schmidt & Van, 2009)。内疚和羞耻是两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自我道德情感,它们都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负性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官。在众多认知评价成分中,反事实思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高级认知过程,目前关于反事实思维与羞耻、内疚的经典性研究主要见于Nedenthal等人所开展的工作(Niedenthal, Tangney, & Gavanski, 1994)。他们运用自我报告法和情境模拟法,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自我聚焦的反事实思维会诱发更多的羞耻感,行为聚焦的反事实思维会诱发更多的内疚感。而高雪德等人同样采用自我报告法探讨自我聚焦和行为聚焦的反事实思维与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关系,其结论与Nedenthal等人的并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羞耻组被试比内疚组被试更倾向于改变行为(高学德,周爱保,宿光平,2008)。

5.2.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健康

近年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反事实思维进行考察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有研究发现处于慢性疾病困扰的女性中,由于躯体疾病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使之更易于产生自我聚焦的反事实思维,这种反事实思维主要执行的是情绪功能,帮助个体缓解消极情绪;心理疾病患者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使之更易于产生外控聚焦的反事实思维,主要是准备功能。Leithy和Brown以受到袭击的幸存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被试会长期处于反思某一种可能的结果而难以自拔,反事实思维出现的频率与事件发生后承受痛苦的时间紧密相关(El, Brown, & Robbins, 2006)。认知神经研究也发现眶额叶是反事实思维产生的神经基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表明,很难诱发其反事实思维,提示其反事实思维能力受到损伤。周路平和孔令明对抑郁个体的反事实思维特点进行研究发现,抑郁个体易于产生与自我相关的反事实思维,与情境相关的反事实思维显著少于正常群体(周路平,孔令明,2009)。魏娟娟等人发

樊斌等

现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逐渐下降(魏娟娟,冯正直,刘庆英,黄赛,2009)。

Howlett等的研究发现,抑郁和上行反事实思维呈中度正相关(Howlett & Paulus, 2013)。樊斌在大学生人群中的研究发现,C类人格障碍中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睡前反事实思维得分和自发反事实思维各分类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大学生(樊斌,2015)。睡前反事实思维已被证实是导致失眠的关键因素,它是睡前进行的一系列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往往会诱发焦虑情绪(Schmidt & Van, 2009)。C类人格障碍是以焦虑特质为主的人格障碍类别,其个体往往会有较高的焦虑情绪,同时很难体验到满足和愉悦的情绪,为了缓解焦虑情绪,个体往往会进行各种归因和解释,从而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假设或者是幻想,幻想是人格障碍个体惯常使用的不成熟防御机制(樊斌,2015)。朱平等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显著负相关,其反事实思维的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朱平,杨莉萍,2014)。范丽恒等人的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通过反事实思维间接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范丽恒,王富洋,常文佼,2018)。

Blix等人的研究发现,经历创伤应激后的幸存者报告的下行反事实比丧亲者多,而丧亲者报告的上行反事实比幸存者多,反事实思维的生动性、报道的频率以及向上和向下的反事实思维,与创伤后应激有关反应有关(Blix, Kanten, Birkeland, & Thoresen, 2018)。向上和向下的反设事实可能是有害的,而关于创伤性事件的生动的反设事实可能对创伤后应激起到与创伤记忆类似的作用。

5.3. 反事实思维与人格

人格特质在反事实思维研究中一直被忽视,直到其在大五人格模型中得到应用检验后才被广泛接受,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开放性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则倾向于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在积极情境中,外控型个体诱发出更多与他人相关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型个体则出现了更多与自我相关的思维;在消极情境中,无论内、外控型个体都产生更多的与自我相关反事实思维(陈秀兰,2010)。Roese和Olson探讨了不同自我评价水平的被试反事实思维的差异,结果发现自我评价高的个体能更好的利用下行反事实思维来关注积极结果。自我价值感高的个体无论是进行上行还是下行反事实思维都会比自我价值感低的个体体验到更高的满意度(Roese & Olson, 1993)。Sanna, Turley和Meie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Sanna, Turley-Ames, & Meier, 1999)。在积极情绪状态下,高自尊和低自尊的被试的下行反事实思维都比上行反事实思维多,呈现出一致性;在消极情绪状态下,高自尊的个体仍然会有更多下行反事实思维,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樊斌在大学生人群中的研究发现,睡前反事实思维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樊斌,2015)。耿杨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无参照上行反事实思维显著高于无参照下行反事实思维;自我参照上行反事实思维显著高于他人参照上行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在生源地、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耿杨,2018)。

6. 未来研究展望

自上世纪80年代Kahneman提出反事实思维概念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为了解反事实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高级认知心理过程,其是自发产生的还是主要由认知因素影响的,目前仍不清楚。这可能与研究者对反事实思维的理解和采用的研究工具有所差异有关。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尝试从以下视角进一步展开研究:首先是研究工具的确定,工具是推广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媒介,但目前有关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工具明显不足,仍然采用的是情景故事法,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过程很难控制,使得研究结果很难统一,这也是当下反事实思维研究比较混杂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促进研究工具和测量方法标准统一,

樊斌等

将能极大地促进反事实思维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次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反事实思维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探讨,虽然已有部分研究正在进行,但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例如,如何控制这些认知因素对反事实思维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是对反事实思维的应用推广,反事实思维主要以条件句的形式存在,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向能调节情绪和行为,这种认知调节是否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推广,从而应用到病理群体中,值得研究者们尝试。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编号13BSH060)。

参考文献

陈俊, 贺晓玲, 张积家(2007). 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 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 心理科学进展, 15(3), 416-422.

陈秀兰(2010). 反事实思维与情绪、态度、自尊及内外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樊斌(2015). 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特点及其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深圳大学.

范丽恒, 王富洋, 常文佼(2018).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反事实思维的中介作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4(5), 123-126.

高学德(2013). 羞耻研究: 概念、结构及其评定. 心理科学进展, 21(8), 1450-1456.

高学德, 周爱保, 宿光平(2008). 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以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为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4), 113-118.

耿杨(2018).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反事实思维的关系: 自我妨碍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蒋勇(2004). 虚拟思维在会话中的功能. 外语学刊, 118(3), 16-23.

童薇, 阳泽(2014). 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与情绪中的角色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 (6), 83-89.

魏娟娟, 冯正直, 刘庆英, 黄赛(2009). 抑郁症状大学生对正、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2), 154-156.

杨青, 陈姣艳(2012). 反事实思维的新学说: 功能说. 社会心理科学, 27(5), 10-18.

张结海, Jean-Francois, Bonnefon, 邓赐平(2011). “值”在中国人的假设思维中的角色. 心理学报, 43(1), 1-10.

张结海, 邓赐平(2013). 后悔内容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中美的初步比较. 心理科学, 36(5), 1223-1229.

张结海, 朱正才(2003).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心理学报, 35(2), 237-245.

周路平, 孔令明(2009). 抑郁症个体反事实思维特征的实验研究.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6(3), 19-20.

朱平, 杨莉萍(2014). 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28-130.

Bacon, A. M., Walsh, C. R., & Martin, L. (2013). Fantasy Proneness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 469-47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6/j.paid.2012.09.023

Beike, D. R., Markman, K. D., & Karadogan, F. (2009). What We Regret Most Are Lost Opportunities: A Theory of Regret Intensit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38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177/0146167208328329

Blix, I., Kanten, A. B., Birkeland, M. S., & Thoresen, S. (2018). Imagining What Could Have Happened: Types and Vivid-ness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51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3389/fpsyg.2018.00515

Bri?ol, P., & Petty, R. E. (2009). Persuasion: Insights from the Self-Validation Hypothesi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 69-118.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6/S0065-2601(08)00402-4

Byrne, R. M., & Tasso, A. (1999). Deductive Reasoning with Factual, Possible, and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Memory & Cognition, 27, 726-740.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3758/BF03211565

Coricelli, G., & Rustichini, A. (2010).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Emotions: Regret and Envy Learn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5, 241-247.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98/rstb.2009.0159

El, L. S., Brown, G. P., & Robbins, I. (2006).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5, 629-63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0021-843X.115.3.629

樊斌等

Epstude, K., & Roese, N. J. (2016). When Goal Pursuit Fails: The Functions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 in Intention Forma-tion. Social Psychology, 42, 19-27.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27/1864-9335/a000039

Howlett, J. R., & Paulus, M. P. (2013). Decision-Making Dysfunctions of Counterfactuals in Depression: Who Might I Have Been?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4, 14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3389/fpsyt.2013.00143

Hur, T., Roese, N. J., & Namkoong, J. (2010). Regrets in the East and West: Role of Intrapersonal versus Interpersonal Norm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 151-156.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111/j.1467-839X.2009.01275.x

Johnson, M. K., & Sherman, S. J. (1990).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Present. In E. T.

Higgins, & R. M. Sorrentino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Vol. 2, pp.

482-526).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2). The Simulation Heuristic (pp. 201-20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7/CBO9780511809477.015

Kray, L. J., George, L. G., Liljenquist, K. A., Galinsky, A. D., Tetlock, P. E., & Roese, N. J. (2016). From What Might Have Been to What Must Have Bee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Creates Mea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8, 106-118.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a0017905

McCrea, S. M. (2008). Self-Handicapping, Excuse Making,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Consequences for Self-Esteem and Fut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274-292.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0022-3514.95.2.274

Niedenthal, P. M., Tangney, J. P., & Gavanski, I. (1994). “If Only I Weren’t” versus “If Only I Hadn’t”: Distinguishing Shame and Guilt in Conterfactual Thin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7, 585-595.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0022-3514.67.4.585

Oettingen, G., & Kappes, A. (2009). Mental Contrasting of the Future and Reality to Master Negative Feedback. In K.

Markman, B. Klein, & J. Suhr (Eds.), The Handbook of Imagination and Mental Simulation (pp. 395-412). Hove: Psy-chology Press.

Petrocelli, J. V., Percy, E. J., Sherman, S. J., & Tormala, Z. L. (2011). Counterfactual Pot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30-46.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a0021523

Petrocelli, J. V., Seta, C. E., Seta, J. J., & Prince, L. B. (2012). “If Only I Could Stop Generating Counterfactual Thoughts”: Whe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fere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1117-112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6/j.jesp.2012.03.017

Roese, N. J. (1997).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 133-14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0033-2909.121.1.133

Roese, N. J., & Olson, J. M. (1993). The Structure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312-319.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177/0146167293193008

Roese, N. J., & Summerville, A. (2005). What We Regret Most ... and Wh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273-128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177/0146167205274693

Sanna, L. J., Turley-Ames, K. J., & Meier, S. (1999). Mood, Self-Esteem, and Simulated Alternatives: Thought-Provoking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Counterfactual Dir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6, 543-55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0022-3514.76.4.543

Schmidt, R. E., & Van, d. L. M. (2009). The Aftermath of Rash Action: Sleep-Interfering Counterfactual Thoughts and Emotions. Emotion, 9, 549-55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37/a0015856

Smallman, R. (2013). It’s What’s inside That Counts: The Role of Counterfactual Content in Intent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842-851.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6/j.jesp.2013.05.004

Smallman, R., & Mcculloch, K. C. (2012). Learning from Yesterday’s Mistakes to Fix Tomorrow’s Problems: When Func-tional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ollid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 383-39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02/ejsp.1858

Smallman, R., & Roese, N. J. (2009).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Facilitat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845-852.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16/j.jesp.2009.03.002

Teigen, K. H., & Jensen, T. K. (2011). Unlucky Victims or Lucky Survivors? Spontaneou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by Fam-ilies Exposed to the Tsunami Disaster. European Psychologist, 16, 48-57.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10.1027/1016-9040/a000033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

领导人的六种思维模式

第1讲思维障碍的缘故及思维误区 【本讲重点】 思维障碍的缘故 思维的误区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障碍的缘故 【名言】 缺钞票并不是问题,缺乏方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佚名 1.知识贫乏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缘故。但那个地点关于“知识”的含义,要注意两点: (1)知识要有用。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想、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那么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呢?能够在下面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案例】 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 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第一集里,华生大夫给福尔摩斯列出的整个知识构成是: 文学知识没有 哲学知识没有 天文学知识没有 政治学知识浅薄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 然而对锒铛之技和鸦片却知之甚详; 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 但关于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地质学知识偏于有用,但也有限, 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同时依照这些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的程度来讲明,是在伦敦哪个地点溅上的。 化学知识精深, 危险文学专门广博:他大概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惧事件都深知底细; 提琴拉得专门好, 擅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的有用知识。 这确实是名探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作为一个侦探,这些知识对他来讲足够了。因为这些知识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需要的,因此他能够成为闻名遐迩的神探。假如福尔摩斯选择从政,按照他的知识构成,那个世界上确信可不能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政治家福尔摩斯。 (2)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平常所讲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专门多是生活当中的。有专门多知识是有用性的,但它们不一

定能在书本上学到。例如做菜,我们经常在煎鱼之前用生姜抹一下锅底,如此鱼不容易起皮。像这类知识都特不有用,但未必能在书本上读到。因此,知识构成一方面要有用,确实是要与职业相关;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专门多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 2.无批判的学习 第二个缘故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如此的问题。往常有一句话讲,年轻人学习知识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这句话对了一半。现在科学进展专门快,甚至还有专门多伪科学存在,因此没有批判的学习,没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像海绵吸水那样,不管是红颜色的水依旧黑颜色的水都吸到里面去了,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缘故。 因此,当知识积存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否则,学来的东西确实是一盘散沙,一无是处。因此,对年轻人来讲,切忌没有批判的学习。 3.迷信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讲多思、善思、深思对于人们行为的成败极为重要。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因此,思维能力又可称之为“脑功”。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具备较强的说功、做功和写功,但绝不可忽视强化自己的“脑功”,因为说、做、写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而且说、做、写的质量又都与大脑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机关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脑功修养,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一、机关干部特有的思维品质 机关干部除了应具备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品质之外,还应有其独特之处。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机关干部还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品质。 一是“越级”思维。“越级”思维是指站在自己的上级、甚至上上级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因为机关干部要给党委、首长当参谋,如果不站在上级党委、首长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只是站在本部门和个人业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多只能对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不可能对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好比一个人观察地形,当他站在山顶进行观察时,他就能把周围的地理位置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他站在半山腰或山下某一地点进行观察,那么他看到的只能是局部的狭小地域。因此,提高一级想问题是机关干部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 二是“超前”思维。在受领任务之后、领导作出决策之前,机关干部根据工作进程和事物发展趋势,根据领导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总的意图,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思考谋划,准备好意见和建议,一旦领导需要即可立即提出。这就是机关干部的“超前”思维。离开了超前思考,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提出对领导有新的启发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就会落后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节奏。有的机关干部在接受任务和遇到问题时,不是自己先想点子、拿主意,而是先问领导怎么办;对下一步的工作,不是主动提出如何办,而是领导叫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种只会听招呼不会搞预测、只会跟着跑不会先探路的机关干部是做不好机关工作的。 三是“同步”思维。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机关干部考虑问题都跑在领导前面,也不能要求机关干部对每一个问题都想在领导前面,但最起码要与领导的思路同步。要想做到与领导同步思维,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围绕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思考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尽管日常事务很多,但他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机关干部只要围绕领导的主要职责多用心、多思考,就能与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辩证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辩证思维的作用:首先,辩证思维具有统帅作用。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

作用。其次,辩证思维具有突破作用。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最后,辩证思维具有提升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矛盾论)。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上只有两种世界观,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世界观。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联结。这个思想也是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学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脱离。它或者只见斗争,不见联合,或者只见联合,不见斗争。 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学认为它是论证和分析命题中的矛盾、揭露谈话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国哲学家G.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的自身矛盾,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公式。 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聪明,却总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为了更好的开始,别再被自己的思维给坑了。 了解以下六点,也许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有所启发。 1、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常会错失别人的建议。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结婚时,他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现在,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的这个定律,完美阐释了倾听的重要性。 2、忌鸵鸟综合征 不找借口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在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被轻视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课堂上教师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或是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未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是教师的提问虽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展现往往是歪的、错的,教师没有抓住错机去推行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发动学生寻错、议错、改错的举措,而以教师“抢注”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被“斩断”于萌发时期,久而久之,代替的是懒于思考依附他人或错误的定势。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优秀生的思维过程代替。课堂上优秀生说得多、齐答多,久而久之,中下生就在那里静候,等待别人的回答、做题,稍勤快的学生抄而做之、抄而仿之,懒一点的学生干脆什么都不动了,思想走神或呆在课堂里。三为思维过程被学辅书代替。现在的学辅书大量充斥,亲眼目睹我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脑而是去翻学辅书,寻求现成的答案,当问题与学辅书上不相符时,顿时就呆在那里。就拿查字典来说,字典是工具书,查字典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但学生懒于查字典,以课课通等学辅书代替查字典的过程,不但遏制了自我的思维过程,连用好工具书的能力也被取代了。 有效的课堂必须凸显学生思维展现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激活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加强互动交流中的思维力度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但是我们要深化课堂的思维状态,必须加强小组合作的思维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而不是叽叽喳喳,探究有形无实,交流浮于表面。 合作学习的精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我是怎么思考的;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合作中互助,你这个不懂我讲给你听听,我有困难你帮助我;合作中相互欣赏,你这个想法真棒等。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是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合作。 在实践中很多合作学习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它对于学生思维展现是锦上添花的。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三下语文《燕子》一课时,“燕”这个字的教学,就让我引发了思考。以前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书写的。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教学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从实物图引入,把这个字用燕子的身体部位来记忆很是形象,学生记忆也非常快,颇为满意。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的体验。”此语让我思绪万千。上述案例似乎精彩,但学生是被学的。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我们又重新定位――“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重新预设了小组合作的学“燕”字的接力赛。我在黑板上画

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

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 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1.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亚氏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理论问题,制定了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为主的逻辑体系。17世纪笛卡尔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不少西方哲学家便认定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2.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此它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培根认为,科学研究要从观察和事实出发,像登金字塔一样从底部一阶一阶向顶峰登攀。他说:科学认识“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培根还强调,这种归纳法不只是要用来发现公理,并且还要用来形成概念。3.现代爱因斯坦的直觉法。爱因斯坦认为培根单纯强调阶梯式的归纳法表现了科学幼年期的一种稚气:“理论越向前发展,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

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他认定:“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单纯的推演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 亚里士多德、培根、爱因斯坦的观点虽不能囊括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全部,但它的确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基本思维方式的里程碑式的认识。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维克托、克拉夫特和波普尔为代表提出的“演绎经验主义”、以卡尔纳普为代表深化的“归纳主义”、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突出的“直觉主义”,实际上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的三足鼎立局面。 我对杨振宁先生的观点,既赞同,也有保留。 其一,杨先生说,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的科学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杨先生之言引自2004.9.8《科学时报》下同)。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却忽略了“直觉法”。实际上,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已突破归纳、演绎轮流统治的格局,“直觉思维”(想象、直觉、灵感)或称“灵感思维”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功能,已受到更多重视。 其二,杨先生说,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这个论断似有偏颇。应当看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墨

保持创造活力的六种思维方式

大部分思维活跃的企业家认为,最初的想法和灵感需要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会告诉你,有一个想法雏形比较容易,真正有挑战性的是稍后的实施,以及竞争激烈的企业市场行销。 想要达成这两者的平衡不那么容易,因为绝大部分的企业创立和业务经营需要分析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学习 教我们将相关概念逻辑性地联系起来,而这削弱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即便我们出生之时并不存在这样的偏重。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突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如此难能可贵的原因。 在寻求如何企业在壮大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意的指导过程中,我发现了迈克尔·迈查尔克(Michael Michalko)的新书《创造性思维者》(Creative Thinkering),它既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个人。在迈查尔克的启发下,我就如何培养并构建创造性企业能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在不相关的主题中寻找熟悉的模式。受限于养成的习惯和惯例,新构思常常与旧的想法类似。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则能够通过结合不甚相同的东西寻找到结果,如投资者和竞争者。我发现,寻找资金来源的初创企业除 风险投资 家之外,通常都不会想到去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 2.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你看待变化的方式。陈腐的观念会蒙蔽清晰的看法、排挤想象的空间。有时候,将相互矛盾的方法放在一起思考或是和对立方一起工作非常有用。许多企业发现,提高产品价格、确立产品地位比单纯采取价格战更能吸引客户。 3. 想不可想之事。我们都需要解构自己的想象,以探求各种方法的外围局限性,并以不同寻常的方案解决问题。在企业中,这可能非常简单:替换掉一条仍在盈利的产品线,或初创企业向大型公司发起收购。Facebook那些富有创意的人士已经可能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了。 4.目标是创新性思维的种子。目标有办法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大脑认为重要的那些东西。一种为创新做好准备的方法是催生一种你想要达成某种目标的意识。如果你研究亚马逊的单次点击专利够深入,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的某些想法也值得申请专利。 5. 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改变自己思考的方式。许多企业家专注于缺陷,并用否定词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如“不”、“从不”、“别”。请有意识地通过创造积极措辞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积极思维的人。10个客人推荐(一项产品)可比“没人抱怨”有力得多。 6.你假装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态度影响着行为,然而行为也影响着态度。现实常常屈从于信念,无论这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现下的互联网业务中,假装自家公司是一家大型成熟企业再容易不过,而且,成功的初创企业无需假装太久。 头脑风暴、思维能力、跳出框框思考、颠覆、创新性思维——无论你将打造成功新企业的方式安上个什么名字——都是必须在你的公司每日 进行探究的。你必须抛弃那些挡路的东西,抓住业务机遇,特别是在首个好点子、好创意出现之后。 新创意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不过你可以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就像经常运动以锻炼肌肉那样——将不同环境中的各异概念混合在一起,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点子。上一次你在业务上想出一个点子并加以实施是多久之前了? 随机读管理故事:《要求》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重点推荐)科学思维方法论

《科学思维方法论》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法的本质特征:同一关系。 2、归纳是由个别走向一般。 3、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是比较和分类的共同基 础。 4、综合方法的思维本质是整体性 5、常规性猜想的特征:对享有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6、演绎法的特点:结论必然蕴含于前提之中,有极强的严密性。 7、系统论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观。 8、系统是系统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 9、原始的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充满着神秘感的 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10、古代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在直接观察基础上的直觉的猜想。 11、培根是归纳法的创始人。 12、笛卡尔是演绎法的创始人。 13、未知是科学问题微观结构体系的核心要素 14、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是筛选法。 15、类比的前提是相似性。 16、转化的基础是差异性。 17、综合方法的思维是整体思维。 18、外推法是类比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19、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前提中不必然地蕴含着结论。 20、概括的逻辑基础是归纳。 21、猜想的结论是或然性的。 22、概括的基础是科学理论。 23、溯因从科学解释的逻辑可以看出,科学解释的过程是演绎式的。 24、具体方法具有深刻性、间接性特征。 25、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本质特征。 26、侼论在哲学省也叫二律背反。 27、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 28、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申农。 29、信息是指信息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 30、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 31、1943年美国维纳出版的《控制论》,标准这控制论形成。他也成为了控制论的 奠基人。 32、反应是控制论思维的核心概念。 33、控制论把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看 做黑箱。 34、黑箱方法的发展是系统 辨析方法。 35、系统思维方法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在 解决给定问题的若干可行的方案、途径中 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途径,以大袋对问题的 最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逻辑的演义方法的发展:①形式逻辑; ②辩证逻辑;③数理逻辑 2、构成科学的要素:①科学概念;②科 学理论;③科学定理;④科学推论。 3、科学思维方法的层次性问题,明确了 科学思维 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4、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历史发展,①原始; ②古代;③近代;④现代。 5、模型化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类 型:①模拟实验;②理想模型。 6、人工符号语言的特点:①规范;②明 确;③清晰;④经济;⑤没有歧义。 7、科学思维方法的特征:①客观性;② 主观性;③层次性。 8、悖论思维的特征:①方向性;②统一 性;③互补性;④思维性。 9、公理系统的类型:①古典公理系统; ②实质公理系统;③形式公理系统。 10、现代公理系统的建构方法主要有:① 符号化方法;②形式化方法。 11、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①宏观;②微 观。 12、科学问题的宏观结构体系要素:①基 础性;②应用性;③推广性。 13、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实践性原则;③动态性 原则;④综合性原则。 14、科学问题的微观结构体系要素:①已 知;②未知;③对未知的发问;④应答域。 15、依据课题的内容划分为:①基础性研 究课题;②应用性研究课题;③发展性研 究课题。 16、科学问题演化的方式有:①连锁式; ②辐射式;③递进阶梯式;④转向式;⑤ 跃进式。 17、根据科技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政 治、军事等需要程度的不同课题分为:① 重点课题;②非重点课题。 18、根据完成周期的要求不同,课题课分 为:①战略性课题;②战术性课题。 19、评审的步骤分为:①预审;②初审; ③学术评审;④综合评审。 20、评审的形式:①系统论证;②综合评 估。 21、比较可以分为:①相同点的比较;相 异点的比较;②同异综合的比较。 22、分类可以分为:①现象分类;②本质 分类。 23、类比的类型分为:①性质类比;②关 系类比;③概念机制类比;④结构功能类 比;⑤数学类比。 24、分析的类型:① 定性分析;②定量分析;③因果分析;④ 结构功能分析。 25、科学模型的综合分A为:①直观模型 的综合;②原理模型的综合;③数学模型 的综合。 26、归纳法分为:①完全归纳法;②不完 全归纳法;③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27、演绎法分为:①公理演绎法;②假说 演绎法;③定律演绎法;④理论演绎法。 28、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①普遍性特 征;②深刻性特征。 29、猜想可以分为:①常规性猜想;②非 常规性猜想。 30、猜想的检验遵循的途径:①逻辑证 明;②实践证明。 31、预见分为:①定性预见;②定量预见。 32、模型分为:①物质模型;②思想模型。 33、模型化方法的特点:①间接性特点; ②抽象性特点。 34、模型化方法的功能具体表现:①解释 功能;②判据功能;③预见功能。 35、具体分为:①感性具体;②理性具体。 37、逻辑的方法具有的特点:①形式化; ②可操作性;③系统性。 38、历史方法的特点:①描述性;②顺序 性。 39、创造性思维方法分为:①联想与想 象;②直觉与灵感;③逆向思维方法;④ 侼论思维方法。 40、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因素有:①目标;②意志;③兴趣。 41、构建现代公理系统的基本要求:①一 致性;②完全性;③独立性。(简称“三 性“要求)

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说理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培养思维品质提升说理能力 1 培养思维品质提升说理能力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作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加上议论文体具有有章可循、操作性强,短时间内易于效仿,应试作文不容易跑题等优点,因此,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 然而,有过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尽管写作议论文的考生居多,但是要找出几篇比较精彩的议论文并非易事。 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观点平庸甚至不明,论据缺乏或者错误,以叙代议,不会分析等现象. 这种现象,固然与阅卷老师保守的评判有关,与命题本身的限制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众多考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缺少说理论证意识所致。 2019 年,福建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强调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对论述类的写作要求叙述得尤为详尽: 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 尽管如此,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还是只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所谓技法训练,而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忽略对学生分析说理能力的强化训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2 力,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 / 7

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无良好的思维品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议论文写作时能否做到论点鲜明深刻、论证说理充分、论据精当准确。 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如果不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一篇议论文如果能有独特、深刻、新颖的论点,就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场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独特、深刻、新颖的论点,有赖于学生独特、深刻的思维。 独特、深刻的思维,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生活视野,比较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 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思考,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以简单化、平面化的思维以及定势思维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去衡量和评判,,导致议论文论点的肤浅庸常、甚至偏激错误。 这跟他们狭隘的生活视野,浅薄的社会阅历不无关系。 人的思维认识归根结底是客观世界对大脑的反映。 丰富的外部信息能够有效刺激大脑,激发人的思维。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这样评价过香港: 原来以为香港人市侩、势利、傲慢、奸巧,来了之后才发现香港人在复杂的表面下透着单纯和内敛,其实很可爱。 正因为龙应台生活视野发生了变化,他对香港人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种思维模式

六种思维模式 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是指生活中外界事物在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感觉,它是触发人们产生创意的基础,人们往往通过观察思考产生创新性。大多数人都是根据对方说的话、做的事情得出一种结论,然后再同对方沟通。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沟通式思维。 逆向思维 人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巧妙地解决一些我们正常思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年龄还很小的司马光,面对小伙伴落水、生命垂危,自己和小伙伴都够不着水缸,喊大人又来不及的险情,灵机一动,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救起了小伙伴,就是运用了“破缸留人”的逆向思维。古罗马的阿基米德利用水的浮力和物体的排水量来鉴定国王的金冠。三国时候曹冲在五岁时也利用水的浮力称大象的重量,都是应用了找到替代物品,“化整为零”然后“零存整取”的思维方法。孙膑用添兵减灶的办法迷惑庞涓,造成了撤兵的假象,而诸葛亮却用减兵增灶的办法,摆出增兵的架势,瞒过了司马懿,撤军千里。 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通过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看待问题的积极方法。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传统的批判和分析性思维方式的补充,它还不是我们的主流思维方式。是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工具,用于帮助个人、公司和团队解决疑难问题,并且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程序及新服务。横向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打乱原来明显的思维顺序,从另一个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种思维方式的沟通,那我们的沟通境界已经达到第三层境界。 透视思维 透视思维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达到透视思维境界,我们就会洞察对手的目的,然后从容应对出招。 跳跃式思维 是指一种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并再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在部份资优学童或自闭学者身上很常见,而随著逻辑的普及,这种思考模式更慢慢成为了逻辑。因此,现时对这种称呼有另一种叫法,叫作选单式思考。跳跃式思维好比无招胜有招式思维。无招不是不用招,更不是没有招,而是能够因敌之势而生招、出招,以最小的代价克敌制胜。

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521117.html, 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徐春妮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9年第01期 利用英语课堂学习,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先行,训练思维灵活性 创设情境法。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可通过学习目标的需要,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提问热情。在4A Unit6 At the snack bar一课中,教师利用餐厅为情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讨论,果然,学生说出了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句子。课堂情景的创设,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演绎,是将语言引向生活的重要“沟渠”。 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设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竭尽所能地提出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再通过归纳、总结,出示学生提出的与新授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一起学习讨论解答的方法。以5A Unit1为例,作为故事性的课文,情节比较吸引人,所以教师只出示Goldilocks和three bears的图片,学生便激动兴奋起来,再加上部分学生看过这个故事的中文版本,所以他们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激活,“问题之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教师再把所提问题精简成Where?/What?/Friends?帮助学生搭建文本框架,初步理解课文。这样既操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建立文本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 引領导学法。引领导学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概括出文本主要内容及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文本的梗概,而且可以做到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文本学习的效率。例如6B Unit5,先分小组提出问题:第一类是框架类的,围绕“who, when, where,what”等疑问词展开,可以较好整理出文本的框架结构;第二类问题是细节性的,帮助学生在框架下面关注细节,理解或体会新的知识点或关键性的信息等。先展开小组之间的问题分享,然后再进行到下一个环节,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问题的引领与导学的过程。 二﹑听说结合,训练思维缜密性 听的习惯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年段特点,要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养成静心倾听的习惯,是要训练的。一些小的技巧在课堂上屡试不爽,例如,课堂口令、问题抢答、小小录音机……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选取合适的使用,就能在令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为其思维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03130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课程代码 03130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该门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当代自然科学中所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以及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八大高新技术。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是一门既能增长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又能从中得到指导实际工作的策略的很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本课程从当代自然科学中所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以及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高新 技术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方法。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今日的国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项事业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它在生产的方方面面的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自然科学、高新技术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当代自然科学中所面临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与智力的起源、宇宙的结构层次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几个重大基本问题以及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八大高新技术,

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和欠缺,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建立学员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是一门带有理科性质的学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学起来有点难度。该课程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思维方法论》等密切相关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思维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是一般、特殊与具体的关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再修《人生哲学》和《科学思维方法论》等课程,则更利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其内容和本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初步了解当代自然科学中所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以及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高新技术基本特征和高技术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重点) 2、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重点) 3、生命的本质与智力的起源。(重点) 4、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重点) 第二节现代高新技术 1、技术的概念。(次重点) 2、现代高新技术。(次重点) 3、高技术的特征。(重点) 4、高技术的内容。(重点) 第三节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一般) 第一篇第一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时代光华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法答案Word版

学习课程: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法 单选题 1.从建设性的思想的角度哪一种思考法可以说是革命的源泉回答:正确 1. A 红色帽子思考法 2. B 黄色帽子思考法 3. C 白色帽子思考法 4. D 青色帽子思考法 2.红色帽子思考法的要点不包括回答:正确 1. A 情感 2. B 个性 3. C 世界观 4. D 逻辑 3.衡量过去的经验是不是适用于现在,要用回答:正确 1. A 白色帽子思考法 2. B 红色帽子思考法 3. C 黑色帽子思考法 4. D 黄色帽子思考法 4.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路线,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纵深挖掘的思考方法是:回答:正确 1. A 水平思考法 2. B 垂直思考法 3. C 横向思考法 4. D 侧向思考法 5.保守人士往往无法运用的是哪一种思考方法回答:正确

1. A 黑色帽子思考法 2. B 红色帽子思考法 3. C 白色帽子思考法 4. D 青色帽子思考法 6.六顶帽子思考方法最重要的特性是回答:正确 1. A 同一问题有一种答案 2. B 同一问题有多种答案 3. C 同一问题有六种答案 4. D 多个问题有一种答案 7.以下哪一种具体方法不属于青色帽子思考法回答:正确 1. A 坐标交叉法 2. B 随意诱因法 3. C 角色转换法 4. D 绝对真理法 8.对思维进行指挥、控制,安排思考的顺序是哪一种思考法回答:正确 1. A 红色帽子思考法 2. B 白色帽子思考法 3. C 蓝色帽子思考法 4. D 青色帽子思考法 9.下面说法错误的是回答:正确 1. A 蓝色帽子思考法强调客观的事实 2. B 红色帽子思考法强调非理性的结论

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式

思维的误区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同样,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上也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份,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创造性思维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能有的人思维活跃一些,有的人思维迟钝一些,但是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则是肯定的。 ◆新点子会突如其来,不可能事先估计策划 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有意识的深思熟虑才是真正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好点子才可能“突如其来”。 ◆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才顶用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思维恰恰是理性、务实的。创造性思维不应该是一种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而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当然,思考过程中可以异想天开一点,将异想天开的思维运用于实践当然好,但不要误以为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就是创造。 【案例】

在丰田、摩托罗拉等很多企业,都有一个给工人准备的“创造区”,里边有很多车床和工具。任何生产线上的工人如果有想法的话,都可以在这个区里试验。在创造区里,工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实施,去改;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出现停滞,他会把他做的半成品放在那儿,然后贴上条,把意见写在上面,以便其他人参与研究。 像这种工作中的创新性思维,不是异想天开的,而是非常务实、非常理性的。 ◆创造性思维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不妨自问:是你的领导熟悉你的工作,还是你自己熟悉你的工作?每一个改革或改良,未必是什么大的动作,可能只是个小动作,但这个小动作可能会有很大的收益。如果不是非常熟悉这些东西,怎么可能进行改进呢?每个人自己都最熟悉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是领导者。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专家和领导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最熟悉日常工作细节的人的事情。所以说,在一个企业或单位里,改革的力量来自哪里?不是来自于领导,而是来自于员工自己。因为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最熟悉、最有发言权。 ◆只有聪明人才有好主意 所谓的主意、发明,都是不断总结知识、经验,一步一步达

提高思维品质的途径

结合题型实验培养求异思维 惠州市河南岸中学王拥军 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也是地球生命圈内更新、变革和发展的最积极力量。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圈中的最高形态,不仅有其他生命体所共有的能力,而且有它们所不具有的能力,这就是自觉的创造能力。创造力能否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这是完全能够达到的,而且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创造思维的激发,不仅需要强化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还需要强化个人在辩证思维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所以,当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和培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入手。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功能固有的思维惰性入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意识等现象。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因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思维。 如:在学习SO 2性质时,可让学生练习以下题目:SO 2 和Cl 2 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 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A、立即褪色 B 、慢慢褪色 C、先褪色,后复原 D、颜色不变 解析:不能从SO 2能和一些有机色素结合为无色化合物来推论SO 2 使有色物质褪色的 原因均是与其结合为无色物质;SO 2能使氯水、溴水、碘水、NO 2 、FeCl 3 溶液、KMnO 4 溶液 等褪色,这是因为SO 2具有还原性的缘故;SO 2 能使滴有石蕊试液的H 2 S溶液由红色变为紫 色,这是因为SO 2具有氧化性的缘故;SO 2 能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这是因为 SO 2 的水溶液为中强酸的缘故。故答案为D。 对此题我们不妨作如下发散: 1. 在一定量的品红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SO 2,再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l 2 ,溶液的颜 色变化为。

在思维碰撞中提升思维品质

在思维碰撞中提升思维品质 【摘要】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选择 思维碰撞的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古代希腊民主 政治”一课的教学为例,巧用史料图片,挖掘重点内容,引 领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评价性教学;历史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6)18-0054-02 【作者简介】李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 ) 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高中历史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 行评价的问题。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知道对评价性问题要客观、辩证地来分析。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如果仍局限于这样的学习思路,思维的视野就显得不够开阔。思维品质的提升有许多渠道,但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引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更加全面深刻的历史价值观,形成更立体、灵活、批判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评价思维谈一些实践性认识。 、巧用史料图片,掌握历史背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节课的内容 较多,因此在处理 需要花些心思和技巧。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围绕“引领学生全面地评价雅典民主”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内容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回避面面俱到。 首先笔者采用四幅图片打开学生思路,分别是古巴比伦 的空中花园、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印度的泰姬陵以及中国长城。启发

学生认识到古代大河流域往往孕育着灿烂的文明,如: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长江黄河创造了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文明。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古希腊人创造了先进的海洋文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讲解第一子目“希腊文明的摇篮”时,笔者采用古希 腊3D 地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古希腊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特点决定古希腊个人和个体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具有较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到古希腊政治生活中就会体现出 种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平等的政治理念。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古希腊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又为古希腊民主政治培育了必要的民主精神。同时,城邦国家都处于小国寡民状态,城邦空间的狭小为希腊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地理上的前提条件。在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思维碰撞问题:如何理解自然环境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 、挖掘重点内容,点拨学生思路 在讲解第二子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如果面面 俱到,单是三次改革内容就足够一节课的容量,因此必须有所取舍。几番思量之后,笔者采用的方法是用一张表格让学生对比找出三次改革的内容,紧接着分别介绍三次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措施,引导学生思考三次改革的措施有何特点。笔者提供了以下三段资料。 【材料一】梭伦废除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而代之 以财产法定资格。他在法律中规定雅典公民分为富农、骑士、中农、贫农四级,全部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 【材料二】【材料三】伯利克里颁布了陪审员津贴。在进入法院大 厦之前授给每位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另一有报酬的公职是议事会,每人每日津贴一个德拉克玛(可供五口之家比较过得去的生活)。 通过阅读与思考,学生得出雅典民主的权力不断扩大和 民主不断创新完善的认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