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的利弊博弈

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的利弊博弈

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的利弊博弈

(黄莹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湖北是楚文化发祥地,湖北人文精神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当代湖北人文精神可以归纳为:自强创新、奋发荆楚、兼收多元、开拓进取。湖北人文精神的建设,要批判地继承楚文化的历史传统,要继承和发扬楚文化中的自强创新、奋发荆楚、兼收多元、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发掘楚文化中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同时剔除重农抑商、小富即奢、不思进取、勇猛剽悍、狡黠与短视等消极因素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楚文化;湖北人文精神

湖北,是楚文化发祥地。先秦时期,楚国在湖北建都400余年,凭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江汉平原为根据地,进入强盛阶段,成为称雄一方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人在这里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在发展精神财富方面采撷众长、兼收并蓄,融夷、夏为一,将楚文化发展成为一支优秀的地域文化,同时成为培育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的丰富资源。人文精神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湖北人文精神是在湖北人民共同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湖北人民心理特征、思想情感、价值追求的综合反映,是维系湖北稳定、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支柱。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都是沿着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维系而形成的。毋庸置疑,湖北人文精神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从楚文化中,可观察到湖北人文精神的丰厚底蕴及其基本内涵。湖北人文精神的建设,既要批判地继承楚文化的历史传统,又要紧密地结合时代对湖北改革发展的呼唤,使之能够全面体现新时期湖北人的精神风貌。

一、楚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成当代湖北人文精神

对楚文化精神特质的探讨,大家的结论大同小异。张正明简单概括为:“一是不惮躐等破格的进取”,二是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三是不厌追新逐奇的创造。”2罗运环则提炼为:“开放性、兼容性、进取精神(含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爱国兴国等具体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特色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等,是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3殷义祥概括为“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4汪平归纳为:“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卓然不屈的自强进取精神、不拘礼法的开拓创新精神、多元价值取向的兼收并蓄精神和好勇斗狠的拼斗精神是荆楚文化的五大特点。”5刘玉堂等归纳楚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奋勇争先、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为民造福、诚实守信的信用精神。6江凌认为楚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精神是:“开拓进取、自强创新、兼容并包、坚韧执着、剽悍尚武、恋乡敬祖、爱国忠君、浪漫情怀、机智灵巧、价值多元、崇尚乐舞、奢靡享乐、崇火尊凤、尊巫尚鬼”十四种精神。7前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概括的楚文

1作者简介:黄莹(1981-),女,汉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荆楚历史地理。联系方式139********,luckyhy.co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66673.html,。

2张正明:《弘扬楚文化之四种境界》[J],《今日湖北》2004年第1期。

3罗运环:《论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4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汪平:《荆楚文化的特点与构建和谐社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刘玉堂、刘纪兴:《让荆楚文化辉煌于世》[J],《政策》2003年第7期。

7江凌:《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化的五种精神是:“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自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诚信,即追求和谐、为政以德、重在承诺的守信精神。”8这些说法都很好的概括了楚文化精神特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湖北省委曾经提出过“湖北精神”即:“团结拼搏、求是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9,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湖北经济的发展。当前,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楚文化精神特质的优秀传统,挖掘其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为构建和谐湖北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楚文化精神研究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当代湖北人文精神。对湖北人文精神的论述较少,有的归纳为“以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以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以近代工业化先驱张之洞和武汉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以辛亥首义革命党人为代表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敢革命精神;以鄂豫皖、湘鄂西老区人民为代表的无私奉献精神;以‘五四’、‘九八’抗洪英雄为代表的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精神。”10今天,在科学发展战略指向下,要全面科学地认识楚文化价值的继承、充实和升华,形成属于这个时代又属于未来的湖北人文精神,并为湖北人文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例如武汉人文精神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从正面来归纳,笔者认为当代湖北人文精神可以这样用这样十六个字概括:自强创新、奋发荆楚、兼收多元、开拓进取。

二、湖北人文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文精神因时因世的转换建立,尤为需要深度、深层的价值辨析,而着力实行面对、扬弃的认知过程。湖北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既有与现代化相融合的一面,又有相冲突的一面。其中包含的强烈的自强创新精神是其中最为光彩的因素。自强创新精神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鼓舞人民献身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在建设先进文化中,要吸收湖北人文精神中的自强创新精神的精华;奋发荆楚的精神对湖北民众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曾起过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湖北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鼓励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勇向前;兼收多元的精神,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对于保持社会的和谐,对于个体心理平衡的调节,以及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开拓进取的精神能开辟新道路、打开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湖北的发展进步,无一不是在大胆探索、开拓进取中实现的。湖北人文精神中很多正面的精神与现代化是融合的。然而,它又存在着重农抑商、小富即奢等消极因素,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着湖北发展现代化的进程。

继承楚文化传统形成的当代湖北人文精神,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为了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昨天和今天进行正确评判,细心疏理出湖北人文精神中的优长劣短,继承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学者们指出,楚文化研究在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剖析本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一面,提

8王生铁:《荆楚文化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J],《世纪行》2007年第10期。王生铁:《楚文化的六大精神支柱及其精神特质》,《光明日报》2004年4月20日。

9张武:《论“湖北精神”的内涵、相互关系及特点》[J],《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

10李子文:《弘扬和培育湖北人文精神》[J],《政策》2005年第2期。

升区域的文化内涵。11也有人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指出“自我循环形成文化的封闭性、洪灾频发形成文化的短视性、农夫角色形成文化的狭隘性”是传统荆楚文化的三个缺憾。12我们要使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益和有效的资源,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将楚文化中的消极、陈旧的东西转化成积极、新颖的东西,或者对湖北人文精神赋予新的内涵,促使人们思维观念的现代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重农抑商、重官轻商

受传统农耕文化和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人文环境影响,湖北人文精神也形成了重农抑商、重官轻商的道德观念。自从“湖广熟,天下熟”以来,湖北一直被视为“粮仓”。中部省份也都是不可放弃的粮食基地,这种强大而顽固的思维惯性一直沿续至今。尤其是在近代,工业文明总是与粮食主产省“擦肩而过”,或者只是作为政治与军事上的考虑(如三线建设),偶而点缀一二。结果是湖北文化至今仍然定格为典型的市民文化,或者说是市民文化占主导地位,随处可见小富即安的“上中农”,更不乏农民文化包围与统治的城市。由此可见,农民文化的狭隘性在湖北特殊经济地位的条件下,并未受到工业文明本质上的冲击与改造,恰恰相反,在以资本积累第一形态形成我国工业主体的过程中,湖北始终扮演着“输血”的角色,农民文化的狭隘性不但得以沿续甚至有所强化。工业文化范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湖北文化在此方面则恰为弱势,其狭隘性严重窒息了团队精神与进取心。此外,湖北还有着“重政治”的传统和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劳心费神,舍本求末,极不利于湖北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民众意识也是好坏参半,既有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封建迷信、怕乱求稳的农民意识的狭隘,又有自私自利、明哲保身、害怕变动的市民意识的缺陷,思想观念不统一,使得湖北发展受民众观念意识冲突碰撞的负面影响严重,以至在地域内形成了人们观念参差不齐、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开放与封闭程度不同、内陆式发展和外向型经济方向不一致等复杂状况,这种犹豫和矛盾无形中延滞了湖北的发展,影响了湖北发展的果敢定位。

湖北是“九省通衢”之地,历史上有范蠡、鄂君启这样的名商大贾,汉口在明清时曾是全国物资的主要集散地,所以说湖北人的经商意识是有传统的。清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说:“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为何自古以来就浸染在商业文化之中的湖北人,就是形成不了如明清时期享誉全国的三大商帮——“徽商”、“晋商”、“潮商”呢?明清十大商帮没有“鄂商”的踪影,现在又是上海、浙江、广东的商人出风头。这其中蹊跷值得探寻。自1985年以后,湖北的发展相对滞后了,现在人们经常用“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来形容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今的湖北人在心态上也有些失落——南方发财、北方当官、西部大开发沾不上边、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又落在东北。前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接受采访时坦陈,需要:“培育当代湖北的商业文化,增强湖北商人的合作意识,共助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小富即奢

起初,楚先祖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在艰苦创业阶段尚勤俭之风。自春秋中期楚国发展壮大以来,至战国时期日趋强盛时,楚人的“逞志究欲”、“穷身永乐”11夏日新:《从楚文化研究谈地域文化的兴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12王建旗:《荆楚文化中对湖北现代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因素探源》[J],《计划与市场》2000年第11期。

的奢靡享乐之风便开始盛行起来。楚人喜穿彩衣,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保存完好的35件各式丝织衣物,有红、黄、褐、藕、棕、灰等缤纷颜色,组成赏心悦目的图案。“就连一些男女木俑的身上,也画着或穿着彩衣。同时,楚人喜佩饰物。在个别木女俑的身上,也画着多样玉饰。可见,讲求靡丽的风气已渗透在几乎所有贵族之家中了。”13楚人生前厚养死后则厚葬。楚贵族墓封土较高,规模较大,陪葬品较多,且多为贵重的乐器、兵器、绘画、铜器、漆器及其他贵重的日用奢侈品等。比如,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曾侯乙墓,椁室面积190余平方米,出土铜器之多创单墓最高纪录,仅编钟、编磬等各种乐器就有124件。屈原在《楚辞?招魂》和《楚辞?大招》中铺叙楚贵族的奢靡生活,达到穷奢极欲的地步,而作者仍以赞赏的口吻载之。庄辛在楚之鄢、郢被攻破之前,曾对楚顷襄王说:“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战国策?楚策》)正是楚王、楚贵族自上而下倡行的奢靡享乐之风,成为楚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这种风气在荆楚大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时涨时落,但基本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

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市镇的崛起,湖北地区兴起奢靡之风,如安陆“弘治中,藩封再建,道路斯通,而民之耳目浸失其旧。于是,浮靡之习,盈于市廛”。14汉口“旧事繁华,侨居富贵,炫耀服饰,虽臧获亦著绸缎,侈靡极也”。15其他如天门、沔阳、蕲州、黄冈、罗田、夏口、汉阳诸府、州、县,渐趋奢靡之风皆然。近代以来,在农业经济开发和商业经济兴盛、商业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奢靡之风又在荆楚大地蔓延。尤其是在汉口、武昌、沙市等城市开埠通商后,官宦、士绅、商人和社会民众的这种文化习性更为明显。“汉(口)镇自中外互市以来,习俗益靡。阛阓多仿西式,服饰宴会,多为豪侈。歌馆舞台,茶寮酒肆之间,冶游者车水马龙,昼夜无有止息”。16“流佣浮食者众,五方杂处,风俗大变,奢靡之习百倍于前”。17沙市俗称“质直好义”,然而开埠通商后俗风一变,商贾“百钱一买醉,千钱一买宿”,沙市城内“嚣尘如沸,诸商大贾鲜衣怒马……金如坵绨锦如苇”。18人们小富即奢和攀比之风日甚,清代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1914年《汉口小志?艺文志》所收录的晚清诗词中,以丰富的感性辞藻描述了汉口城市生活的这种风气。这些奢侈风气、价值取向和功利心理等,对市民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胡锦涛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今天,党中央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弘扬的也是艰苦奋斗精神,这种小富即奢的倾向需要我们警醒。

(三)、保守不思进取

保守,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复合同构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人

13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14陈廷钧纂:《同治安陆县志》[M],卷八“风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15侯祖畲修,吕寅东等纂:《民国夏口县志》[M],卷二“风土志”,民国九年(1920)刻本。

16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祜纂:《民国湖北通志》[M],卷二一,湖北省公署1921年刻本。

17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祜纂:《民国湖北通志》[M],卷二一,湖北省公署1921年刻本。

18王百川纂、唐祖培校补:《民国沙市志略》[M],“遗闻”,1916年铅印本。

文特质。道家文化是兴起于荆楚大地的,再加上浓厚的“重本轻末”、“农为根本”、“无农不稳”等思想的农业文明根深蒂固,湖北人文精神中也存在着保守无为的社会心理。道家文化“无为而治”的思想,寺庙文化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理念,儒家学说忠、孝、礼、义的教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湖北人,形成了许多人心理上保守无为的特征。朴实保守的特质,为湖北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条件的同时,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保守也蕴含不思进取、观念落后、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甚至透着某种愚昧无知。究其根源,有小农意识的因素、地理位置因素,也有把政治凌驾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上的原因。封建高压统治严重抑制了人的主体思想和平等观念,形成了受压迫、受剥削、被管理的惯性与惰性,使得国人安于现状、消极倦怠、担惊受怕、唯唯诺诺,没有人对“人治”提出异议,法治文明无从谈起。延续至今,面对发展大潮,湖北民众难以开拓创新,商品经营意识差,竞争准备不足,变通缓慢,缺乏魄力,在改革发展中畏手畏脚、迈不开步子。这种保守的观念成为湖北发展的绊脚石。

湖北人在对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理念上,与沿海发达省份的观念比较起来,表现出许多的保守不思进取的精神特质。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以农为本”的观念开始淡化。但“坐机关”仍然是人们的热门选择。自主创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是不得已而为之。机关干部中,琢磨如何讨好领导的多,思考如何跨出机关干事业的少。二是投机行为突出,做事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缺乏想大事、干大事的气魄。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意思是说湖北人太精明,工于算计,不讲义气,不守信用,“捞一把”就走。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三是等靠要现象普遍。过去等政府拨款,现在等外商投资,自己不敢冒险,不敢创业,有几个钱即往银行跑。不象浙江人,手头有了点积蓄就想方设法办个小厂。四是安于现状的人多,有人戏言,在湖北要想知道什么是知足常乐,最好到机关单位去;要想知道什么是小富即安,最好到个体工商户去;要想知道什么是不富也安,最好到农村山区去。此话从一定程度上刻划了湖北人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所以,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的汲收,需要大力破除保守观念和不思进取的社会文化,这种精神观念与言行趋向,不但会对当下社会的创新发展形成阻遏,而且还会因驻步不前丧失机遇而致前功尽弃。当然,也要保留诚实诚信、朴素坦诚而不绝对功利化的文化价值,以质朴诚信和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来标识荆楚风流。

(四)、勇猛剽悍

楚人在当初荆棘丛生、气候恶劣、地僻民贫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夷狄不得与中国为礼”的民族歧视政策下筚路蓝缕,忍辱负重,不断征战和扩充版图,逐渐接受、融合了楚蛮土著文化,吸纳诸夏先进文化,锻炼出顽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塑造了楚人勇猛剽悍的性格和尚武精神。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记》)楚地以尚武之勇,率先掀起的农民起义风暴,埋葬了秦王朝。如史学家扬雄所云:“包楚与荆,风剽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19楚人在长期征战中养成了尚武、勇猛、好斗的文化性格,并经过代代延承。《史记》曰:“(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20《隋书》载:“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21由此可见,楚人自

19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0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21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

古性格刚烈,直至今天,湖北人还被称为“蛮子”;湖北人的脾气是很“火爆”的;“斗狠”也是湖北人爱说的一句话。

在楚墓中,随葬兵器司空见惯。以江陵雨台山楚墓为例,出土兵器不仅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制作精良,保存良好。在558座楚墓中,有216座出土兵器计518件。楚墓出土的戈、矛、戟、铜剑、弓箭、甲盾、马甲、巢车、楼车、舟船等兵器,种类齐全,型号较长大,制作锋利,可满足车战、步战、水战等各类战斗的需要。其中,剑在各类青铜兵器中数量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报告发掘的3000余座楚墓中,出剑约600余件,如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剑32件,出土时均套有剑鞘22,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剑172件23,长沙209座楚墓出剑82件24,湖南汨罗67座楚墓出剑27件25。楚国之所以雄踞南土半天下,与其尚武精神密切相关,也正是这种尚武精神,铸就了楚人勇猛剽悍的性格。这种精神遗韵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延续,至近现代更为发扬光大。“文多吴音,武多楚腔”“绍兴师爷湖南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使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革命故乡”。解放战争时期,湖北创造了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使“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传为佳话,使“洪湖水、浪打浪”的革命歌曲唱响各地。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勇猛剽悍有利于刚毅顽强性格的养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勇猛剽悍是好战喜斗、穷兵黩武、鲁莽野蛮的象征。因此,尚武与好战、刚毅与剽悍、文明与野蛮这些互相矛盾的精神特质在楚文化传统中共生共存,此消彼长,甚至难以分辨它究底是积极的文化精神还是消极的文化性格。

虽然勇猛剽悍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顽强拼搏、民风强悍的代名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充分发挥了“英雄”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本地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勇猛剽悍体现的坚韧背后充斥着武力和霸气。新时期湖北发展只需要“勇”而不需要“武”,需要从坚韧中剔除武力,从王者的霸气中剔除匪气。孔庆东曾称:现在社会里没有忠,也没有侠,我们就剩下一个赤裸裸的武。脱离侠的武是最危险的。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可以说就是一个有武无侠的世界。26这是传统文化对当今发展的不利精神的提取与影响。在现实社会,与剽悍紧密相连的“匪气”也遗患无穷:吃拿卡要难禁,车匪路霸不止,黑白相间难辨,发展环境恶劣。因此,企业长不大,也不敢长大,“树大招风”的思想仍困扰着企业经营者。勇猛剽悍之风的缺点还表现为言行缺乏科学支撑,并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轨迹,容易意气用事、胆大妄为、办事鲁莽、不计后果,以致铸成大错。

(五)、狡黠与短视

湖北省会武汉商贸发达,流通活跃。汉口自明清以来就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商埠码头,商贸十分繁荣,有“货到汉口活”之称。清代末期,武汉被辟为通商口岸,海关和水运曾一度被洋人把持,受西方文化影响,迅速催生出与湖北传统主流文化表现形态截然不同的码头文化。其基本特征是重利轻义,目光短浅,满足于“一锤子”买卖。以商品货币经济和贸易交换为主导的经济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种务实态度让城市人际关系

2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第1期。

23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4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J],《考古学报》1959第1期。

25湖南省博物馆:《汨罗县东周、秦、西汉、南朝墓发掘报告》[R],《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1986年版。26孔庆东: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下)[J/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76da3610100bjds.html.

变得越来越功利或精于算计。城市文化引人注目的显著特征就是世俗化、功利化和实用性,其最典型的表现则是享乐、精明巧猾。如“汉镇水陆珍奇靡不备,每一会宴穷极丰腆,不但侨宦富商为然,中产之家勉强徇俗,惟务外饰,内鲜积藏,甚有典春衣而为之者。”27人们世俗、巧猾和攀比之风日甚。湖北人也因此落了一个“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外号。“九头鸟”出自《山海经》“九头凤”,讲的是湖北人的性格精明,机智狡巧。近代以来的荆楚居民都承继了这种文化基因。在湖北民间流传的机智人物如荆州的徐苟三、汉阳的贱三爷、黄冈的陈细怪、咸宁的钱四姐等,都比较机智、圆通、智巧,机智再往前迈进一步便过了头,变得精明狡猾。在近代城镇商界体现得更为突出,商贾求利,各用智巧。如汉口部分商人见利忘义,假冒欺骗、偷秤掺水、设局坑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北人背靠长江,面对汉水,可以说是两江水养育了湖北人,武汉人过去一直靠码头为生,因此外地人称武汉经济为码头经济或码头文化。长此以往接送南来北往的客商,湖北人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但也形成了其“投机”与“赌搏”的思维定式。在码头文化的熏陶下,他们大多有一种漂泊感,因此在做生意中产生了一种投机行为,喜欢做些诸如“赚过手钱”之类的买卖,这种短视的商业理念,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商界对湖北商人“精明滑巧、小富即安,缺乏合作精神”等评价更是不少。再者,不东不西的武汉既赶不上东南沿岸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又挂不上钩,长期滞后的体制,导致湖北人观念的落后,形成“只想当将,不想当帅”的过客心理。湖北商人真正的诚信危机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候,汉正街的小商品生意红红火火,但“水货”之名也传得国人皆知。那时的制假生意也是远近皆知,特别是假烟假酒十分猖獗。一些不法商家什么都敢掺假,损害了湖北商人的整体形象。如今的汉正街早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这种狡黠和短视融人湖北文化之中,这即是“唯楚有才”却又最终“难成大事”的原因。反映在文化特征的形成方面,就是助长了注重既得利益的短视观,而抑制了因果关系的长远观。

总之,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文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根植于人们的脑海深处,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之中,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继承和发展楚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有益的外来文化,进一步丰富本土文化的内涵,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化资源,在“破”与“立”、“扬”与“弃”的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楚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要继承和发扬楚文化中的自强创新、奋发荆楚、兼收多元、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发掘楚文化中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同时剔除重农抑商、小富即奢、不思进取、勇猛剽悍、狡黠与短视等消极因素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楚文化与湖北人文精神广泛的群众性与历史继承性,必能以发展的姿态,开放的精神在源源不断的新陈代谢,适时对自身作修正,以调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从而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我们分析利弊,并不是要否定楚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而是提醒人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和历史的眼光观察事物,处理问题。从培养人们新的思想意识入手,让新的意识去取代旧的观念,让新的观念去支配人们的主观行为。当前,正是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对楚文化和湖北人文精神的博弈分析,趋利避害、继承创新,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和湖北人文

27侯祖畲修、吕寅东等纂:《民国夏口县志》[M],卷二“风土志”,民国九年(1920)刻本。

精神正确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融入到湖北省建设中部经济强省的实践中,为湖北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和精神支撑,使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开出兼具时代特色的、鲜活的绚丽之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