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指南

考试题型:

一、填空(10分,每空一分)

二、简答题(50分,5道题,每题10分)

三、论述题(40分,2道题,每题20分)

复习题

简答题(以下题目结合章节安排和事件人物之间之间的联系,成组出现,以利于在整体把握国际关系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理解和记忆)

1、关于现代国际关系起止的几种不同观点

2、国际体系的涵义与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

3、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称霸企图的失败、失败的缘由及国际政治意义

查理五世

《奥格斯堡和约》

腓力二世

4、英国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光荣革命”的国际关系意义

《航海条例》

伊丽莎白一世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掷出窗外事件

6、路易十四的扩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九年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特勒支和约》

路易十四

7、什么是“北方同盟”与“北方和解体系”

北方大战

《尼斯塔特和约》

彼得一世

8、17世纪与18世纪俄土战争

叶卡捷琳娜大帝

9、荷兰在欧洲历史上的创新及其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尼德兰独立战争

威廉三世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外交革命”

11、波兰三次被瓜分的前因后果

12、美国独立的国际因素

武装中立同盟

13、拿破仑战争的进程、结局及其缘由

拿破仑帝国

特拉法尔加战役

14、神圣同盟的内容与作用

正统主义原则

欧洲协调

梅特涅体系

15、门罗主义的内容和作用

16、希腊独立及其国际政治意义

19世纪俄土战争

《伦敦海峡公约》

17、1848年革命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欧洲大国的影响)

奥撒战争

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问题

拿破仑三世

尼古拉一世

18、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后果与国际政治意义

俄国历史上的南下政策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1878年3月俄土《圣斯特法诺条约》

19、意大利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加富尔

加里波第

20、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21、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缺陷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再保险条约》

德奥意三国同盟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

22、近东危机对欧洲列强间关系的主要影响

柏林会议(1878年)

23、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浪潮的表现、成因与影响

英布战争

布尔人

克鲁格电报

24、德国崛起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冲击

德国“世界政策”的主要内涵

25、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英德敌对的由来

论述题

1、依据史实,描述英国和荷兰在构建和运用国际反霸大联盟中的作为

2、运用史例,说明你对“大洋机理”和“侧翼强国”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作用的理解。

3、均势原则作为现代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如何体现的?其原因何在?

4、你如何看待“三十年战争仅具有次要的国际关系意义”这一观点?

5、19世纪欧洲的三次革命浪潮对维也纳体系有怎样的影响?

6、“东方问题”的起源、内涵并及其与欧洲大国关系的内在联系

7、说明维也纳体系的要点,并分析其最终崩溃的原因

8、分析“欧洲协调”的起源、内涵与作用

9、分析俄国在近现代欧洲国家体系中的作用

10、叙述普鲁士与奥地利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对抗争夺的过程与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

附加思考题(不作为考试对象,但若能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思考,可增强对欧洲国际关系中一些重大问题及疑难问题的理解)

1、举例说明近代欧洲政治中王位继承问题的内涵与国际政治影响

2、近代中欧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国际关系后果

3、北方三宫廷关系的演进脉络与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 对应学生用书P094 练真题 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 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 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 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简答题 1、试述美国70年代初期战略收缩的表现 在尼克松的指导下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修改,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并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级军事外交,同时结束了越南战争。有四项原则:①遇到战略和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2、试述70年代初期东西方缓和的背景和表现 背景:美国内外处于困境,需对其战略进行调整 表现:①尼克松对苏联的缓和政策;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提出“和平纲领”; ③美苏首脑进行的四次会谈;④《美苏贸易协定》的签署;⑤美苏进行关于限制战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是()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 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 是 () ①大西洋②印度 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 是 () A.资本主义的国际 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 富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 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 是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 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 是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 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A.英国成为殖民大 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第二,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 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组成部分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7题)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 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 时殷弘教授的这本《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当中是很有特点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是一本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解国际关系史的知识,还能够学到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还授之以渔,这是我阅读本书后感到最大的收益之处。 作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教材,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针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内存在的只重理论堆彻和轻视历史阐释的问题,作者指出国际关系研究是以对历史的理解为依托的,国际关系思想源自对历史的考察和理解。但是必须把对史实考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本书就是认真贯彻了这一方法的史学实践,作者运用了路德维希.德约的国际关系学说对始自16世纪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德约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地展现了欧洲列强与侧翼大国和外部优势 (特别是海外优势) 的并存与互动:每当体系中的某个大国妄图称霸 , 欧洲均势面临破坏时,其他国家就会自动形成反霸联盟对其进行共同遏制。当反霸联盟陷入困境时,周边的侧翼大国或海外优势就会主动介入。从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两代君主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称霸图谋的功亏一篑,到法国路易十四谋求霸主地位的夭折和拿破仑政府欧洲梦想的粉碎,再到20世纪德国两次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野心的破灭,历史展现出欧洲均势历经打击而仍然存在的内在机理:“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是现代史上欧洲均势得以维存的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这就是德约强调的“大均势机理”。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演进过程中,侧翼大国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大的权势,传统的欧洲中心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此外,作者从基本模式和构成要素两方面厘清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脉络和变化原因。首先,作者提出分析国际规范体系演变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国际规范体系包括国际共同价值观念、国家规范和国际社会成员资格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促成了国际规范体系的嬗变。时至今日,国际规范体系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是16-17世纪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这一时期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主要有两大思想模式: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的现实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2、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 4、门罗主义 5、雅尔塔会议 6、开罗宣言 二、分析题 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分析题: 1、答:19世纪上半期:法俄矛盾。拿破仑帝国崛起,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等组成的“反法同盟”,普照鲁士一度被迫与法结盟;1812年俄崮打退拿破仑的进攻,随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拿破仑帝国灭亡。19世纪中期,俄国又同英法为争夺巴尔T进行J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法德矛盾。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阴挠德意志统一,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力图复仇,而德国极力削弱法国。同时俄国企图将巴尔干攫为己有,法俄同德国矿后尖锐起来。为了对付德国,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德国则结合奥意组成“三国同盟”。矛盾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2题)“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0题)“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9月15日电:普京在给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10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联考8题)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 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XX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 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XX年3月邯郸市一模)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这说明( ) A.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B.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4.(20XX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回车一中胡留成 重点知识::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 四、重要的国际条约 五、重要的国际组织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重点识记::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并逐步瓦解。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导火线) 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加快了战争爆发) 2、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胡佛延债宣言 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 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伦敦海军会议 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5.“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被称为“不承认主义”。 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 7.斯特莱沙阵线 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 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 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 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 名词解释: 《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期末考试2017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有关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的文献,我们能利用的不包括以下哪项?()(1.0分) 1.0分 A、《彭德怀年谱》 B、《聂荣臻年谱》 C、《刘少奇年谱》 D、《周恩来年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从中国全局的角度上看,提出应该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州和东内蒙古特殊地位的人是()。(1.0分) 1.0分 A、掘川五夫 B、加藤高明 C、山县有朋 D、田中义一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原敬内阁时期的对外政策被称为()。(1.0分) 1.0分 A、对朝协调

B、对俄协调 C、对中协调 D、对美协调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日本出兵东西伯利亚,最便捷的进军路线是利用()进入。(1.0分) 0.0分 A、南满铁路 B、西伯利亚铁路 C、贝阿铁路 D、中东铁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A 5 美国想通过向西伯利亚铁路提供()的方式来影响中东铁路。(1.0分) 1.0分 A、资金援助 B、贸易往来 C、技术援助 D、政治支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在《江华条约》之后,日本最早是在()建立了特别居留地。(1.0分) 1.0分 A、平壤 B、釜山 C、汉城 D、仁川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美国放弃使用特种部队和常规武器对中国进行军事破坏行动的构想,是因为()。(1.0分) 1.0分 A、人力资源消耗大 B、美国国会的反对 C、中国在这些方面的防御十分有效 D、这些措施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破坏作用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苏联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在外交谈判中是()打响了第一枪。(1.0分) 1.0分 A、英国人 B、朝鲜人 C、日本人 D、德国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 1、《乌德勒支和约》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 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 4、神圣同盟: 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5、东方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