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_杨学儒

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_杨学儒

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_杨学儒
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_杨学儒

Vol.25,No.4

理工程学报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1年第4期

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杨学儒

1,2

,李新春2,梁

3,2

,李胜文1,

2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创新基地,广东广州510275;

3.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摘要:在日益动态的商业环境下,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兼顾当前和未来竞争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现有研究过度强调了同时重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的价值,假设二元平衡是对任何企业都普遍适用的,但实证检验的结果却并非如此。本研究注意到资源紧缺条件对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平衡战略的影响,发展了资源紧缺条件下中国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理论,指出,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策略不仅有二元平衡,还有间断平衡,究竟哪种策略有效取决于企业资源约束条件决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之间究竟是正交关系还是竞争关系起主导作用。最后,本研究以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比较性实证研究证实了本文的主要理论假设。

关键词:探索;开发;二元平衡;间断平衡;新创企业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62(2011)04-0017-09收稿日期:2010-11-05修回日期:2011-

03-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732005);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支持计划;中山大学“985工程”三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创新基地”资助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资助项目(GD10XGL09)

作者简介:杨学儒(1980—),男,汉,四川广安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家族企业。

创新作为企业应对日益激烈动态竞争环境的重要策略得到学者和管理者普遍的关注,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在组织运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开发活动(Exploitation )以确保其目前的生存以及投入资源进行探索式创新(Exploration )以确保未来的持续发展

[1]

之间需要寻求平衡

[2 7]

。一方面,日益激烈

的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开发式创新,循着现有知识和能力路径提升,

通过在当前产品市场改进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增强功能或打造品牌,从而巩固和强化激烈竞争的当前产品市场中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价格优势或品牌优势,否则,企业将不能生存。另一方面,日益动态的环境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当前竞争优势越来越快地被替代,新产品、新市场、新知识、新能力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凭仗,

而探索式创新则是企业探索全新的知识和能力路径、尝试全新产品和市场以应对加剧的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因此,随着现实环境的日益动态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越来越重视。

关于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思想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知识大多是基于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对象而取得的。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在日益激烈动态竞争环境中,

企业需要同时重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而且这种二元平衡(Ambidexterity )策略具有普适的正面价值

[8 12]

。然而,虽然有少量的经验证据证实了二元平

衡与企业绩效存在直接的正向的相关关系

[8]

;但越来越多的

证据却表明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13 15]

。换言之,经验证据发现平衡并不

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为什么理论预测与经验证据并

不一致呢?

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平衡的理论发展脉络,发现现有研究过度强调了同时重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策略,过度强调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协同效应,却过度忽视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效应,几乎完全遗漏了另一种平衡策

略,

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 )策略[7]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中小新创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大多数企业处于资源高度紧缺的状态下,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效应将被凸显,那么,资源紧缺条件下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效应主导下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理论则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本土化的理论创新问题。然后,本研究以珠三角企业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资源约束不同的早期成长阶段的新创企业和较大型的成熟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明晰了不同平衡策略提升企业绩效的情境条件,

从而回答了什么样的平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问题。

1

文献回顾与假设建立

1.1

探索和开发的界定

关于组织活动应该区分为探索和开发活动的观点广泛

71—

杨学儒等: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存在于理性选择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中[16],强调这两类活动的“新”“旧”对立,虽然由于各自的前提假设不同,认为这种对立的表现不同、程度不同。探索活动可以概括为诸如“搜寻、变异、冒险、实验、即兴表演、灵活性、发现、创造”等词汇所表达的各种活动,而诸如“精练、选择、生产、效率性、挑选、实施、执行”等术语所表达的各种活动则属于开发活动的范畴[16]。由此可见,探索和开发活动可以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组织活动,为了有效识别这两类活动,研究者常常将其限定于特定的组织活动,如组织学习(如March[16])、创新活动(如He and Wong[10]、Jansen et al.,[17]、Uotila et al.,[13])。本研究也聚焦于创新活动,将其区分为探索式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式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并根据探索和开发活动“新”“旧”对立的本质差别和March[16]的一般性界定,借鉴He and Wong[10]的研究,将开发式创新定义为旨在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探索式创新定义为旨在进入新产品市场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

1.2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于组织同时重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策略,即二元平衡(Ambidextity)。二元平衡策略认为,组织的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可以同时存在[6],并且当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两者的乘积越大、两者差的绝对值越小(即越趋于平衡)时,企业绩效越好[10]。一般来说,那些资源紧缺程度较低、具有一定冗余资源的组织可以通过过程管理[6](Benner and Tushman,2003)、团队架构及高管团队的整合[17][11]、战略联盟与外部关系[18,19]、知识管理和研发管理和“次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the Semi-Isolated Subgroup Structure)[9]等途径创造性地利用冗余资源,同时兼顾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发挥出二元平衡同时兼顾了提升现有竞争优势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优势,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而He and Wong[8]和Uotila et al.,[13]基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上市公司样本和标准普尔500公司样本的研究则提供了关于这类组织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关系的实证证据。

其实,现有研究过度强调了特定情境下的企业具有创造性地利用其“冗余资源”的一面,可以兼顾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二元平衡对企业有利;却忽视了一些情境下组织的资源,包括冗余资源,是非常紧缺的,这些资源创造性利用的潜力也非常有限的。换言之,March[16]所一再强调的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争夺新稀缺资源的竞争效应是更为主导的方面,此时,二元平衡常常难以实现,或者勉强实现二元平衡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水平,不利于企业绩效①。此时,企业的有效平衡策略可能是Gupta等人[7]提出的间断平衡策略。

1.3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

现有研究关注于那些资源较为充裕、由多个“次组织”构成的组织系统[9],或者拥有较多可用于创新的“冗余资源”[20]的大型成熟企业,而对于March[16]所强调的探索和开发活动“争夺稀缺资源”这一特性缺乏足够的关注。即使假设这些研究已经完全阐明(其实仅仅部分地论证)了二元平衡如何通过有效利用冗余资源的创造性实现组织绩效提升的话,那么,这些理论置于中国情境依旧未必具有普适价值。因为,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长期处于资源紧缺状态下,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直处于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状态而不是相互互补的状态,这要求我们提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竞争稀缺资源状态下的两类创新的平衡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问题,这也是本土创新的一个具有独特性意义的问题。

所谓资源紧缺是指企业可用于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平衡战略的资源,除已经为其他用途所排他性占用或不能用于创新活动的资源以外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处于较为紧缺的状况。彭罗斯指出,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包括某些资源已经用于某一用途,但其实还可以同时应用于其他用途的情况),这些资源被称之为冗余资源。进一步地,她认为企业成长就是进一步利用冗余资源的过程[20]。对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而言,企业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进一步地,关于这些资源在两类创新活动之间如何分配,特别是如何处理资源用于两类创新活动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共享),则构成了两类创新活动的平衡战略。所谓二元平衡,是指企业采用在任意时刻同时兼顾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战略,试图通过充分挖掘用于两类创新活动的资源的冗余特性,挖掘两类创新活动互补的一面,从而改善企业绩效。那么,二元平衡有利于企业绩效则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要较为宽裕,挖掘用于两类创新活动资源的冗余的潜力较大;否则,二元平衡战略则不足以抵消两类创新活动内在的排他性,则要么导致顾此失彼,要么导致一无所成,从而不利于企业绩效。换言之,资源紧缺程度较高条件下的二元平衡无助于企业绩效提升。

具体地讲,那些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资源紧缺条件下的新创企业,它们常常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子系统,各类资源都非常紧缺,可用于二元平衡的冗余资源几乎没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投入开发式创新或探索式创新的特定资源都非常紧缺,甚至不足,当然缺乏可(非排他地)用于另一类创新活动的冗余资源。显然,对这类企业而言,二元平衡策略并不适宜,甚至对企业绩效有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H1、假设H2:

H1: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2:成熟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81

①考虑一种极端的二元平衡的资源配置方式,处于资源劣势的企业将对半的资源分别用于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这种类似于兵力较少的一方分兵与兵力较多的一方对战,常常加快失败。此时,二元平衡程度将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Vol.25,No.4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

1.4间断平衡与企业绩效

那么,中小型新创企业如何在日益激烈动态竞争环境中平衡当前竞争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呢?这类资源紧缺程度较高的企业需要从其资源约束的特性出发,采用新的平衡策略。从长期来看,这类组织可以在每一阶段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探索式创新或者开发式创新[21],并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基础的变化,在下一个阶段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开发式创新或者探索式创新,其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按照某种特别的顺序(规律)出现。这是适宜于那些紧密联结的子系统式的资源紧缺程度较高的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策略,Gupta等人[7]将这种策略叫做间断平衡。采用间断平衡策略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集中紧缺的资源在特定阶段聚焦于开发式创新或探索式创新,从而尽可能地“接近”创新投入产出的经济规模,并在“专注于一件事”中加速学习曲线,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这类企业又可以发挥其“小而灵活”的战略灵活性优势,通过适时调整其创新战略重心而确保创新活动的效果(方向正确)。因此,对中小型新创企业而言,从较长的一个时期来看,间断平衡可以兼顾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既有利于提升当前效率,又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确保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

当然,间断平衡的有效实现也并非没有条件的。一般而言,企业的持续性常规越多,其思维模式限制和组织路径依赖[22,16]的程度则越深,将其创新战略从聚焦开发式创新转向探索式创新或相反的难度则越大,甚至常常因调整的困难而导致企业失败。具体地讲,开发式创新旨在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领域,而探索式创新旨在进入新产品市场领域,它们要求完全不同的组织能力。然而,组织能力的创造是困难的,并且调整他们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22 24]。一般地,聚焦开发式创新可以加强组织的现有能力,而聚焦探索式创新则在于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尝试全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市场环境或商业技能,并用这些新的组织能力去替代现有的组织能力。实际上,对任何持续性常规较多的成熟企业而言,聚焦那些否定现有组织能力的探索式创新并取得进展已殊为不易,更何况进行创新重心的调整———从聚焦开发式创新转向聚焦探索式创新或相反更要求组织能力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更新。相反,对于那些组织规模较小,持续性常规尚没有建立起来的新创企业而言,适时调整的能力正是其灵活性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成熟企业的持续性常规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复杂的组织系统也意味着核心业务调整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试图人为的将企业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关注于探索式创新或开发式创新,从而实现其间断平衡的成本将非常高,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并不利于企业绩效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假设H3、假设H4:

H3: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H4:成熟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2模型构建与变量的测量

2.1模型构建

前文分析指出,企业采用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哪种平衡策略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基础和调整其创新重心的组织能力。新创企业和较大型的成熟企业面临不同的资源约束,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分别呈现为竞争关系或正交关系占主导两种不同情况,于是需要采用不同的平衡策略:间断平衡或二元平衡,其平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检验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方面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以判断二者能否合并进行回归分析。如果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平衡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则不能合并回归,否则其回归结果将存在严重谬误。如果能合并回归,我们则将所有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步回归的方法,首先检验模型M1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然后将是否新创企业作为调解因子,检验模型M2调节因子与二元平衡乘积项的显著性。如果显著,则说明是新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本身对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本文研究认为,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必须对新创企业样本和成熟企业样本进行分组比较研究,而不能合并作为总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来讲,本研究中,我们对两个子样本分别采用分步回归,先检验控制其它变量影响后,考察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对新创企业(模型N1)和成熟企业(模型M1)的绩效的影响,再分别检验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间断平衡对新创企业(模型N2)和成熟企业(模型M2)的绩效的影响。如果模型N2比N1的解释力显著增强,且二元平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或负向显著,则假设H1得到支持;如果其间断平衡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则假设H3得到支持。类似地,如果模型M2比M1的解释力显著增强,且二元平衡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则假设H2得到支持;如果其间断平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或负向显著,则假设H4得到支持。模型设定如下所示。

N1:(新创企业样本)绩效=f(常数项,资产的对数,员工人数的对数,企业年龄,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

M1:(成熟企业样本)绩效=f(常数项,资产的对数,员工人数的对数,企业年龄,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N2:(新创企业样本)绩效=f(常数项,资产的对数,员工人数的对数,企业年龄,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二元平衡,间断平衡)

M2:(成熟企业样本)绩效=f(常数项,资产的对数,员工人数的对数,企业年龄,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二元平衡,间断平衡)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模型可简洁地概括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早期成长阶段的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创新平衡问题,对企业绩效变量的选取必须要满足这一

91

杨学儒等: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图1研究模型

问题的特定要求。首先,创新的平衡并非仅仅影响企业的短期绩效,而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次,对于早期成长阶段的新创企业,其绩效评价应该包括生存和成长两个维度[25],因此我们对企业绩效的测量选择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竞争力的综合性指标。在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采用9个5等分李克特量测项来测量企业绩效:被调查企业的(P1)经营管理能力、(P2)技术研发能力、(P3)组织革新能力、(P4)市场竞争潜力、(P5)总的销售额增长情况、(P6)市场份额增长情况、(P7)税后利润增长情况、(P8)总体上的企业绩效表现、(P9)在行业内总的竞争地位等在行业内的相对地位。问卷调查时采用5等分李克特量表测量,本文研究中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将其转换为一个标准化变量,并记为Pf。本研究的绩效指标采用了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评价,但这并不影响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实际上,在无法得到准确的企业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主观和客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并没有差别[26]。

2.2.2解释变量: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二元平衡与间断平衡

现有研究对两类创新和创新二元平衡性的测量主要有两类测量办法,一种方法是对企业公开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将两类创新的关键词与公开资料的匹配来判断企业两类创新行为的多少和相对平衡的程度如Uotila et al.,[13]。不过,正如Uotial等人的[13]的研究对象是标准普尔500公司一样,这种测量方法仅适用于那些信息披露比较全面的大型成熟企业,而不适用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创企业。第二类方法是问卷调查,通过测量企业主要高管评估企业对两类创新行为的重视程度[8],从而测量创新二元平衡性。本文的测量需要兼顾那些没有公开披露信息的新创企业,因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测量两类创新及其二元平衡,并采用He和Wong[8]的成熟量表。该量表由8个测项构成,测量被调查企业最近三年(2005—2007年)对以下目标的重视程度:(TE1)引入全新产品/服务、(TE2)增加产品/服务种类、(TE3)开拓新市场、(TE4)开发或应用全新技术、(KE1)提高现有产品/服务的质量、(KE2)提高现有产品/服务的通用性、(KE3)降低产品/服务的生产成本、(KE4)巩固现有市场。TE1至TE4测量探索式创新,KE1至KE4测量开发式创新。问卷调查时采用5等分李克特量表测量,本文研究中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将其分别转换为两个标准化变量,探索式创新记为TE,开发式创新记为KE。而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我们采用正交化后的二者的乘积来测量[8],并记为Am。

目前,仅有很少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分析了这种平衡策略的特性和发挥作用的机理。由于间断平衡是涉及纵向的跨较长时段的战略行动,其直接的测量变得非常的困难,目前尚没有可供借鉴的测量。本研究以Gupta等人[7]关于间断平衡的理论为基础,借鉴Uotila等人的研究[13]通过事后分析来测量二元平衡的方法,通过匹配企业初创时是否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与最近三年探索式创新或开发式创新的程度来测量间断平衡,并记为PE。具体来讲,如果样本企业初创时具有突破性的创新,那么其最近三年的开发式创新的程度则代表了间断平衡的程度,没有突破性的创新的样本该项赋值0,从而生成一个新变量PEB;反之,如果样本企业初创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那么其最近三年的探索式创新的程度则代表了间断平衡的程度,将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的样本该项赋值0,从而生成一个新变量PENB。将PEB和PENB相加,再得到一个新的变量,改变量则为PE。值得指出的是,作为间断平衡的测量的一个探索,该测量在本研究具有最好的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对于新创企业而言,企业年龄都在8年以内,均值为4年,比如某个企业如果初创时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则当前的开发式创新的程度则是其间断平衡的程度良好测量指标;对于本研究的成熟企业,由于企业年龄的均值仅17年,虽然随着企业年龄增长,这一测量的可靠性降低,但尚在可接受的范围。2.2.3控制变量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采用企业总资产规模的对数(记为TA)、员工人数的对数(记为Em)和企业年龄(记为FA)作为控制变量。因为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早期成长阶段的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资源是否相对充裕、组织层级是否相对扁平,是否为一个紧密联结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的对数、员工人数的对数和企业年龄对企业实施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战略,以及企业绩效常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8,13]。

3数据及分析结果

3.1数据收集

和He和Wong的研究一样,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确保信息提供者对问卷内容有比较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2008年4月至10月之间,我们主要借助广州民营企业商会、汕头民营企业商会和深圳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395份,回收率为65.8%,剔除其中因填答不全等原因的无效问卷131份,保留的有效问卷为264份,占发放问卷的44%、回收问卷的66.8%,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2验证性因子分析

因变量-企业绩效和解释变量-创新都是多测项测量的构念,本文利用LISREL8.70软件进行全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其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相关拟合指标如GFI、CFI和NFI也都超过了规定的临

02

Vol.25,No.4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

界值0.90;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越小越好,临界值一般为0.08,但该值小于0.10仍可接受;χ2值/df也小于3。这些指标都符合温忠麟等学者所建议采纳的标准[27]。因此可以认为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3.3样本结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矩阵

目前,不同研究判定研究对象是否新创企业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常常有所不同。具体来看,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通过企业年龄来判断,将企业创立时间在42个月(如GEM 采用此标准)、5年或8年[28]以内的企业算作新创企业;二是采用调查企业的主要高层经理们的主观判断。显然,成立时间越短的企业越可能是新创企业。但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等情境不同,这种客观而简便的方法选取的任一企业年龄界限都存在误判的可能,只是时间界限越长误判的机率越大。后一种方法则受到调查对象的主观认知的影响,他们对于企业所处阶段的内涵的认识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A 所谓的新创阶段和B所谓的新创阶段的含义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为避免单一测量方法的缺陷,我们结合这两种方法,将创立时间在8年以内、且调查对象认同其属于新创或早期成长阶段的样本归为新创企业,将创立时间在8年以上、且调查对象认同其属于成熟阶段或二次创业阶段的样本归为成熟企业。按照这一标准,本次调查研究收回的264份有效问卷被区分为新创企业样本110、成熟企业样本114,另有40份有效问卷由于企业年龄和高管主观认知的发展阶段回答缺失或者其匹配不符合本研究的标准,而没有纳入回归分析。

如表1、2、3所示,我们给出了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矩阵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总的来讲,成熟企业的规模较大,其总资产规模的均值约为67219万元人民币,平均雇员数约为955人;而新创企业的规模较小,其总资产规模的均值约为4493万元人民币(仅为成熟企业的6.7%),平均雇员数约为153人(仅为成熟企业的16.0%)。进一步地,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证明,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企业资产规模、员工人数和企业绩效都存在显著差异,这支持了我们关于这两类企业的资源约束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的论断。另一方面,虽然两类企业对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重视程度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都高度重视开发式创新),但二者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及其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结构性差异,适宜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

N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

员工(人)成熟企业1141020000955.192343.64新创企业11032000152.79283.21

企业年龄(年)成熟企业114910817.7312.68新创企业11008 4.14 1.89

资产(万元)成熟企业114100200000067219.23281905.38新创企业11010900004493.6513253.91

是否有突破性创新①成熟企业114010.41—新创企业110010.22—

开发式创新KE 成熟企业114 3.25 5.00000 4.100.61新创企业110 3.00 5.00000 4.190.57

探索式创新TE 成熟企业114 1.50 5.00000 3.880.65新创企业110 2.25 5.00000 3.900.61

二元平衡Am 成熟企业114-2.218.730.72 1.27新创企业110-1.88 3.830.44 1.01

企业绩效Pf 成熟企业114-2.36 2.300.17 1.02新创企业110-2.82 2.30-0.120.90

注:①严格地讲,由于是否有突破性创新是0-1二分类型变量,应采用频度统计而不是描述性统计。为简约篇幅本文将其列于描述性统计表中,均值其实表明了由突破性创新的样本分别为41%和22%。

3.4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借助SPSS13.0软件,主要采用分步回归方法来检验本文假设,其数据分析结果汇报在表4中。

对新创企业而言,增加了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变量的模型N1比之模型N0并没有显著增加解释力,这说明新创企业的探索式创新(TE)和开发式创新(KE)的重视程度并不直接影响企业;而N21、N22比之模型N0和N1都没有显著增加解释力,进一步表明新创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也不通过其二元平衡间接影响绩效,即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正相关

12

杨学儒等: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表2相关系数矩阵

新创企业样本(N=110)成熟企业样本(N=114)12345671234567 111

20.24*10.191*1

30.63**0.252*10.61**0.191

40.010.040.0910.02-0.090.121

50.02-0.020.21**0.49**10.04-0.180.090.70**1

6-0.21**-0.07-0.24**0.080.091-0.040.11-0.03-0.08-0.011

70.30**0.050.28**0.180.27**-0.0410.33**-0.110.31**0.37**0.38**-0.171

注:1、2、3、4、5、6、7分别为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企业年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二元平衡、企业绩效。**P<0.01,*P<0.05(双边检验)。

表3独立样本T检验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F Sig.t df

Sig.

(2-tailed)

Mean

Difference

Std.Error

Difference

95%置信区间

Lower Upper

员工假设相同变异19.490.00 3.53219.000.00802.41227.11354.811250.00假设不同变异 3.61115.420.00802.41222.15362.391242.42

资产假设相同变异14.270.00 2.16192.000.0362725.5829111.045307.07120144.09假设不同变异 2.2299.470.0362725.5828223.666726.95118724.21

开发式创新假设相同变异0.630.43-1.16221.000.25-0.090.08-0.250.06假设不同变异-1.16220.980.25-0.090.08-0.250.06

探索式创新假设相同变异0.670.41-0.28218.000.78-0.020.09-0.190.14假设不同变异-0.28217.940.78-0.020.09-0.190.14

二元平衡假设相同变异0.750.391.83217.000.070.290.16-0.020.59假设不同变异1.84211.380.070.290.15-0.020.59

关系,假设1得到样本数据支持。模型N23比之模型N0的R2显著增加(P<0.05),间断平衡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异于0(P<0.05),这表明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2得到样本数据支持。进一步地,我们根据企业初创时是否具有突破性创新,分别检验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N24),发现这种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存在,这表明模型N23回归结果稳健,从而再次确认了假设2得到支持的结论。

对成熟企业而言,增加了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变量的模型M1比之模型M0显著(P<0.05)增加了解释力,探索式创新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异于0(P<0.10),开发式创新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异于0,这说明成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TE)直接正向影响企业绩效,而开发式创新(KE)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模型M21比之模型M1显著(P<0.10)增加了解释力,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KE*TE)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异于0(P<0.10),假设H2没有得到直接支持。不过,这一回归结果依旧表明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虽然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但通过与探索式创新的交互作用(二元平衡)间接影响企业绩效。模型M23比之模型M1并没有显著增加解释力,且间断平衡的回归系数(PE)不显著异于0;M24比之模型M1显著增加了解释力,二元平衡(KE*TE)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异于0(P<0.10),间断平衡的回归系数(PENB和PEB)都不显著异于0,这表明成熟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3得到了支持。

4结论与讨论

总的来说,本文的理论发展和研究假设得到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支持。数据检验证明,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二元平衡和间断平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有所差异的,这说明,资源紧缺条件下企业创新的平衡战略与以前的研究所讨论的有所不同。自然地,研究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平衡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必须重视这种情境差异,否则其研究结论则不具有坚实的基础。换言之,外部环境动态性日益增强的现实背景突出了重视开发式

22

Vol.25,No.4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

表4数据分析结果

新创企业成熟企业模型N0N1N21N22N23N24M0M1M21M23M24

C -1.428**

(0.367)

-2.529*

(0.803)

-2.570*

(0.826)

-1.485**

(0.398)

-2.460**

(0.691)

-2.197*

(0.694)

-1.641**

(0.518)

-4.002**

(0.822)

-4.052**

(0.813)

-4.623**

(0.837)

-4.666**

(0.821)

FA

-0.026

(0.053)

-0.019

(0.053)

-0.018

(0.053)

-0.025

(0.053)

-0.017

(0.055)

-0.043

(0.056)

0.007

(0.019)

0.011

(0.018)

0.009

(0.018)

0.011

(0.020)

0.017

(0.020)

Em

0.096

(0.093)

0.113

(0.093)

0.115

(0.094)

0.100

(0.094)

0.153

(0.094)

0.141

(0.093)

0.154

(0.099)

0.179+

(0.094)

0.170+

(0.093)

0.195*

(0.094)

0.186*

(0.092)

TA 0.149+

(0.061)

0.121+

(0.062)

0.123+

(063)

0.151*

(0.062)

0.062

(0.061)

0.065

(060)

0.100

(0.064)

0.061

(0.062)

0.062

(0.061)

0.074

(0.065)

0.055

(0.065)

KE

0.025

(0.197)

0.033

(0.201)

0.271

(0.213)

0.290

(0.212)

0.198

(0.236)

0.314

(0.239)

TE

0.281

(0.187)

0.273

(0.191)

0.342+

(0.211)

0.388+

(0.218)

0.487

(0.415)

0.770+

(0.431)

Am

0.023

(0.101)

0.038

(0.099)

-0.171+

(0.096)

-0.211*

(0.100)

-0.186+

(0.099)

PE 0.333+

(0.162)

0.065

(0.438)

PENB 0.275*

(0.163)

-0.232

(0.455)

PEB 0.390*

(0.163)

-0.338

(0.474)

Adj R20.1330.1370.1370.1240.1240.2000.1020.1970.2170.2780.306

△R20.0340.0340.0010.043*0.078*0.109*

△R2Ⅱ0.0010.027+0.0390.073*

注:△R2值为该回归模型相对于模型N0或M0增加的R2;而△R2Ⅱ是相对于模型N1或M1增加的R2。**P<0.01,*P<0.05,+P<0.10;括号内为标准差。

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平衡问题的普遍的重要性,而企业采用怎样的平衡策略以及这种平衡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则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基础。

本文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珠三角地区企业普遍高度重视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注重利用开发式创新以提升现有竞争优势。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平衡战略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都呈现出其独特性:新创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只有在与其是否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基础相匹配时才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成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普遍地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其开发式创新依赖于与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和现有研究[8,16,13]的发现类似,我们的研究证实较大型的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绩效。和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较大型的成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与他们的发现不同的是,我们发现中国珠三角地区的较大型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而是通过与探索式创新的交互作用(二元平衡)间接地负向影响企业绩效。这一发现与我们对于成熟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3)的理论预期也不完全一致。这提醒我们,中国珠三角地区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较大型成熟企业普遍高度重视提高现有产品/服务的质量、提高现有产品/服务的通用性、降低产品/服务的生产成本、巩固现有市场的开发式创新活动(5分制下,样本企业开发式创新最小值为3.25),而且这种对开发式创新普遍的过度重视的中国情境,不仅过多的占用了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也进一步加剧了现有市场的竞争,从而损害了企业绩效。这意味着,He and Wong[8]和Uotila等人[13]的实证检验证实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二元平衡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并非在任何情境都成立,还需要考虑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Jansen等人[16]实证研究所发现的外部环境分别对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可能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企业现有产品市场或探索式创新指向的新产品市场的竞争环境对两类创新及其平衡战略的

32

杨学儒等: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影响,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环境的调节作用———因为一般意义上讲,环境越动态,则所有企业都应该越重视平衡问题[15]。因此,关于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平衡的进一步研究除了应该重视本研究已经注意到的企业内部资源约束差异外,还应该对研究对象的外部环境因素中现有产品市场或探索式创新指向的新产品市场的竞争环境这一因素给予更多的重视。

由于考虑到企业内部的资源约束和组织能力差异,本文区分了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问题,探讨了资源紧缺条件下企业创新及其平衡战略的理论问题;并在Burgelman[21]和Gupta等人[7]的基础上,推进了对于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的认识,并通过与企业初创时是否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匹配,发展了一种简化的测量间断平衡策略的方法———虽然这一测量可能过于简化,还不够精确———并验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新创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间断平衡,而不是二元平衡,对企业绩效有利;而较大型成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则受到二元平衡,而不是间断平衡,的调节。虽然,由于抽样样本的局限,这一结论在推广到珠三角及其类似地区以外的环境时尚需进一步的检验,但本研究的发现充实了关于企业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平衡问题的研究,并提醒我们,既然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在理论上存在两种平衡策略,那么二者之间的取舍本就是相关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致力于研究如何达到二元平衡或构建二元组织[9,11]。

参考文献

[1]Levinthal DA,March JG.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95 112.

[2]Ghemawat P,Ricart i Costa JE.The organizational tension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efficienc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59 73.

[3]Floyd,S.,Lane,P.Strategizing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Managing role conflict in strategic renew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54 177.

[4]McGrath RG.Exploratory learning,innovative capacity,and managerial oversigh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44(1):118 131.

[5]Benner MJ,Tushman ML.Proces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photography and paint

industr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4):

676 706.

[6]Benner MJ,Tushman ML.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38 256.

[7]Gupta AK,Smith KG,Shalley C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 706.

[8]He ZL,Wong P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

(4):481 494.

[9]Fang,Christina,Lee,Jeho and Schilling,Melissa A.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rough Structural Design:The

Isolation of Subgroups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August2008).

KAIST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007 001.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60273.

[10]Raisch,S.,Birkinshaw,J.,Probst,G.&Tushman,M.L.2009,“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Organization Science,20

(4),685 695.

[11]Cao,Q.,Simsek,Z.and Zhang,H,2010,“Modelling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CEO and the TMT on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47,1272 1296.[12]Tushman,M.,Smith,W.K.,Wood,R.C.,Westerman,G.,and O'Reilly C.,2010,“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innovation

stream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6,1 26.

[13]Uotila,J.,M.Maula,T.Keil,and S.A.Zahra,Exploration,Exploitation,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alysis of S&P500

Corpo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221

231.

[14]Rothaermel,F T.,Alexandre,M T.2009,“Ambidexterity in technology sourcing: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4(20),759 780.

[15]Zhou,K.Z.and Wu,F.2010,“Technological capability,strategic flexibility,and product innov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1:547 561.

[16]Jansen,J.J.P.,van den Bosch,F.A.J.,Volberda,H.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J].Management Scienc e,2006,52(11):1661 1674.

[17]Lubatkin,M.H.,Simsek,Z.,Ling,Y.,Veiga,J.F.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sized firms: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5):646 672.

[18]Lee,J.,Lee,L.,&Lee,H.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553 570.

[19]Rothaermel FT,Deeds D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3):201 221.

[20]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59.

[21]Burgelman,R.A.Strategy as vector and the inertia of co-evolutionary lock-i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

47:325 357.

[22]Nelson RR,Winter 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Belknap Press:Cambridge,MA.1982.

[23]Hannan Michael T.,Freeman John.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

49(2):149 164.

[24]Henderson Rebecca M.,Clark Kim 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42

Vol.25,No.4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9 31.

[25]Chrisman,J J,Bauerschmidt,A and Hofer,C W,The Determinant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n Extended Model[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8,23(1):5 30.[26]Venkatraman,N.and Ramanujam,V.,Measurement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801 814.[27]温忠麟、侯杰泰和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 194.

[28]Zhang,Y.,&Li,H.2009.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

Evidence from China.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1,88

109.

Are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Bound to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

YANG Xue-ru1,2,LI Xin-chun2,LIANG Qiang3,2,LI Sheng-wen1,2

(1.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2.Innovation base for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3.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515063,China)

Abstract:Innovation,as a strategic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dynamic environment,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managers.The theoretic consensus is that organizations need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pending limited resource on exploitation activities for survival and investing resource i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Most literatures agree that a firm should implement both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ive innovations simultaneously,an ambidexterity strategy,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dynamic environment.However,ambidexterity strategy does not necessarily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why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 predictions.

Both 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consume the resource of firm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wo strategies are available to balanc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xcludability and non-excludability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 ambidexterity strategy is that a firm always emphasizes explorative and exploitive innovations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use redundant resources and their complementariti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Thus,the ambidexterity strategy can enhance corporate performance only if resource redundancy is considerable.Ambidexterity will not balance the complementarities against excludability and can be harmful to firm performance.In other words,the ambidexterity strategy cannot improve a firm's performance when the resource is limited.Specifically in new ventures there are few redundant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in ambidexterity strategy;actually,the resources used for both explorative and exploitive innovations are so scarce that there no redundant resources can be used for other innovations.Obviously,the ambidexterity strategy is not proper and even harmful to these new ventures.

So,how do new enterprises balance current competition against future development?In the long run,a firm can focus on either exploitative or explorative innovation in each stage and switch to the other in the next stage according to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internal resources.Gupta et al.refer this behavior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In fact,for mature organizations with many routines,it not easy to focus 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s that deny existing organization capabilities,much less adjustable for innovation strategies—from explorative to exploitative innovation.On the contrary,it is easy for new ventures to adjust innovation strategies.Furthermore,it is costly to for mature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punctuated equilibrium.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strategy cannot improve the firm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264firm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this study finds that explorative,exploitative innovation,ambidexterity,and punctuated equilibrium have different effects in new ventures and mature organizations.For the new venture,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nly if a firm has the basis for prominent innovations.For mature organizations,explorative innovations can help improve performance,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relies 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to affect 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xisting studies over-emphasize the simultane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wo innovations and their synergic effect,but neglect resource competition.In fact,new ventures are common in China and generally face limited resources.The competi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two innovation activities is obvious.So,the theory about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orative and exploitive innovations has considerable theoretic values,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scarce resource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exploration;exploitation;ambidexterity;punctuated equilibrium;new ventures

中文编辑:杜健;英文编辑:Charlie C.Chen

52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注重。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 惠政策实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策略。不过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 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 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 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协助了企业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 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 财务指标,但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所 以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 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 效评价方法实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 概念界定一直存有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 集大量相关论文并实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 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引述 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变革成功的同时保持已有优势,即同时具有探索与开发的双元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维持现有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新能力。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性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正是企业这种双元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与企业的事前战略目标更密切相关,不但体现出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机会的不断探索,还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驾驭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适应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同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基本的行为适应方式上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特征及企业绩效的来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性质不同、具有明显绩效差异的组织活动,它们对组织资源形成了竞争。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即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各种绩效评价的观点;二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观点形成了企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国外企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研究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成本评价理论阶段。该理论研究的是早期的一种简单将本求利思想,企业绩效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企业主服务。 二是财务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初,通过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著名的是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三是价值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由日本松下公司首先创立,20世纪初,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剩余收益”绩效评价方法,使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成为一种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 A),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方法,EV A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上市公司的企业股东服务。 四是综合评价阶段。这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韩国,该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年度绩效评价。到90年代初,美国卡普兰和诺顿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丰富了综合评价的内涵,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1.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 Christopher(2001)等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为了赢得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客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对构成整个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地定义和关注。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分销商,以及与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其他企业在内的构成企业经营大环境的多重市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赢得和留住目标客户的能力。” 测量企业绩效的方法有很多,如V enkatramanandRamanujam(1986)通过归纳整理,将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具体分为:财务绩效、事业绩效和组织效能。此外,在针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真正将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转换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产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创新战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处于创新贫乏期,高资本投入、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率、低劳动力资本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对推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的背景与意义出发,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本土化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Excel2013等工具进行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及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检验等实证研究来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总共包含六章内容:绪论、相关概念和理论、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对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性程度有差别。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能够在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中具有调节作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建议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oc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关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逐渐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联系,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情况,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等,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决定了有利于企业能否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稀缺资源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Lee[1]认为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Borgatti[2]指出企业社会资本能促进资源知识的传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主要是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提出知识获取是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二、研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Bourdieu[3]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和。Nahapiet[4]提出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认知三个基本维度。本文将社会资本分成三个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关系层面。本文提出假设:企业的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1.企业的市场层面社会资本 企业市场层面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内外部构建的联系网络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5]。通过与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来不断革新自己的产品与理念,实现进步与发展。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等对象的信息、技术交换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形成企业自身的有效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市场层面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 2.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企业想要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把握科学技术等核心能力。企业利用自身研发人员、技术积累、项目攻关、与外部科研合作、专利发明授权等方式形成企业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能力,这就是企业的技术层面的社会资本。耿新认为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的学习与转移,从而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资源。 3.企业的关系层面社会资本 任何企业都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都必然要与外部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审计、社保机构等沟通联络,这种网状联系成为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6]。包括攻关媒体、政府政策、政治环境、融资借贷等方式,所以说,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对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品牌形象、维持有效的资金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徐彩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是社会的主体,研究金融创新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解决策略,为我国企业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字:金融创新;企业绩效;影响;策略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飞速发展,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大量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具体的运用。金融创新不仅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改变了企业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创新不仅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和效益,并为之带来新的改变。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宏观机理和微观机制,探寻现代企业利用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绩效的方法,以期我国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熊彼得时代,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解释。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的全部发展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创新的历史悠久,不仅包括金融发展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项,还包括货币的发展史;第二,金融创新的内容丰富,例如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从中观层面上看,金融中介功能的发展比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包括将已有的产品、技术和制度直接应用过程中创新或者重新发明创造,改造的过程中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从微观层面上看,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标志着金融创新微观层面的出现。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有四种形式:第一,以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型创新;第二,增强流动型创新是将原来的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和转换性能都加强;第三,信用创新型创新是创新出以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信用违约互换等;第四,股权创造型创新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 (1)金融创新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金融创新改变企业生存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选择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组合,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2)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使企业财务政策发生新变化。一方面,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平衡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增加流动资产的比重;另一方面,使用金融创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代替企业通过减少股利发放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利益 (1)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资金问题。金融市场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地方,还是企业进行融资筹资资金的主要场所。金融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金融创新工具例如可转换公司债券, 企业利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并且通过一定时期把创新工具转化为其他形式比如说普通股之类来获得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转换金融工具,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调节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比重。 (2)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最大化,所以企业选择投资 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选择报酬高风险小的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金融创新可以保

企业创新绩效

第4章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推理来构建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柔性在外部知识获取与动态能力间的调节效应,并提出了5个主假设与12个子假设。对于上面所提出的假设,本论文将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对其进行检验。本章将探讨进行假设检验的问卷的数据收集过程,然后对样本进行分析,对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战略柔性和创新绩效4个变量的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4.1 变量测度 本研究关于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战略柔性及创新绩效的度量均采用了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采用成熟量表有助于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由于成熟量表经过了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实证检验,对变量的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验证。因此,采用成熟量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同时降低被质疑的风险。 4.1.1 外部知识获取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外部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己经较为成熟,基于不同的研究情景,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知识获取进行了相关度量。鉴于本文的研究,此部分量表以Yli-Renko(2001)、Simonin(1997)以及Li等(2008)等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基础,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进行相关调整后,形成本文的量表。对于外部知识获取的测量,主要以被调查者所在企业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及竞争者等商业伙伴获取的相关信息的程度以及对外部市场信息的主动搜集和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中获取知识的程度来进行。 外部知识获取量表根据外部知识来源的不同,设计了6个题项,选用Likert 七级量表,从1-7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1.1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1.1.1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介入的必要性 本节将从创新博弈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他们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一部分在技术开发刚刚兴起的起始阶段分布,而另一部分则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占领一席之地。本文根据这一客观事实而设立了研究的假定前提,假设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个在位企业对应一个潜在竞争对象,而没有其他的参与因素。也就是假定A做为垄断者,B则A在该第一代创新行业产品中的的潜在竞争对象。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A、B必须同时决定是否要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第二代产品。假定A、B研发成功,他们都可以以同样的边际成本c生产该产品。一般来说,第二代的创新产品优于第一代,但随着而来的是成本的差异,尤其是边际成本,创新企业为其所付出的远超过第一代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来看,假定企业所投入的研发费用为I i ,这一研发投入是其在创新新产品时能够观察到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函数为,这里,vi()代表着无法观测的努力,也就是无法观测的企业研发努力成本。对于企业A我们将研发成功概率假设为数值α,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获得成功的前提下B企业也取得了成功,并且其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另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未能获得成功时,B企业的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第三种是假定A企业放弃研发时,B企业单独研发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此时(,,,1,1)。企业A和B共同进入第二代产品市场时企业i 的收益函数数值为R i(Y,Y)。同样可知,函数R i(Y,N)、函数R i(N,Y)、函数R i(N,N)则分别代表了企业A、B各自所处的收益状态(进、退)、(退、进)、(退、退)。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困难,其边际成本很大,因此假设R i

创新绩效的影响

论文3:全面质量管理和组织学习对高科技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Richard Y u Y uan Hung, Bella Ya-Hui Lien, Baiyin Y ang, Chi-Min Wu, Y u-Ming Kuo, “Impact of TQM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 ol.20,2011,pp.213-225. 摘要:许多学者建议全面质量管理(TQM)和组织学习都可以单独有效促进创新。然而,问题仍然是全面质量管理和组织学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一研究有三个主要目的:(1)确定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2)确定是否组织学习促进创新绩效和起调节全面质量管理和创新绩效的角色;(3)检测建议模式,通过实证检验,来解释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 使用自行管理的调查抽取样本台湾高科技行业公司,这项研究检查四个假设并检测了建议模型。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绩效模型拟合优度,(2)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学习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3)同样全面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 结论:本研究采用台湾高科技企业作为它的主题,并检查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发现如下:(1)针对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绩效模型的理论模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有充足的拟合优度。(2)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学习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3)全面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对组织学习有部分调节影响(4)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 研究表明建议模型对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得到文献和随后的讨论支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从台湾收集的实证数据组,模型有拟合优度。因而,理论模型是合适并且合理的。 研究还表明全面质量管理重要而积极地影响组织学习。这结果与Barrow(1993)得出的结果一致。这一研究和Conner和Prahalad(1996)的研究一致,这表明之前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产生信任和分享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员工参与培养个人目标的识别。为组织工艺的改进,促进质量提升,知识创新,和知识整合,进一步激发创新做出贡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参与的员工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当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时,对于提升员工的自主性和鼓励员工提出可能改善任务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除了通过学习重点构建组织文化,这项研究展示了有策略的使学习是影响组织学习的重要的方面。因而,组织管理团队必须形成并服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形成文化促进发展。结果符合Watkins 和Marsick’s (1993) 和Lien et al. (2007)理论框架学习组织,在形成学习组织时,承担提供学习策略领导是重要的因素。 而且,全面质量管理实例能明显的提高创新绩效。分析结果Prajogo ,Sohal (2003) 和Juran (1988)得出的结果一样。因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提升改善质量管理工具,而是当有最高管理部门,参与的员工,持续的改进,顾客的关注支持时,也可以提升分享,信任,开放,创新的文化。这样会刺激员工提高产品,工艺和组织创新绩效。 另外,研究证明组织学习促进创新绩效的假设。其他的学者表明组织学习理论假设组织学习室获取和形成新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升组织行为(Garvin, 1993; Lien, Hung,Yang, & Li, 2006)。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性能和改善创新效率,有效性和能力。高效的知识共享和传输提供一个组织的成员机会去学习和合作,激发员工创造新知识、应用知识产品创新,和向同事传输知识(Tsai, 2000, 2001)。 虽然这项研究评估了在台湾高科技公司的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影响,它不是完全避免局限性。因为该研究样本包括只有均一的高科技公司, 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附加相关因素不是一个因素。本研究的另一个限制是它不客观地衡量组织绩效。未来的研究应该包括一个来自其他行业的公司广泛的样本和一些组织绩效客观的评估,不像之前的研究那

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研究 蒋中平

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研究蒋中平 发表时间:2019-03-07T11:32:25.2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作者:蒋中平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国有企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式创新途径,以期为国有企 (中铁隧道集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国有企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式创新途径,以期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企;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数量日趋增多,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社会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创新自身的管理方式选择以及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国有企业管理现状 1、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力量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团队,其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升。部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决策能力低,缺乏责任性,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不会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并且不懂得资本运营,面对新经济市场没有对策。此外,很多企业内部的领导成员求缺乏共同意识,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质量。 2、国有企业大多数采用集权的管理形式,造成决策缺乏科学性。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很多管理者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并且采用集权管理,导致很多负责人身兼数职,致使决策缺乏效率,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此外,很多企业的政治管理色彩浓厚,出现个人决策独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甚至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 3、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计缺乏合理性。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改进,但是仍然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管理机构上出现分工过细,并且职能之间具有交叉性,很多公司的主要领导都承担公司的其他职位,这种情况不利于提升公司的效能,更不利于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一些人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另一些人事情却做不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费用开销。 4、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二次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发展保持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没有办法适应技术的发展,导致技术的使用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的效果。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都开始寻技术创新之路,但是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源泉,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引进技术,但是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引进技术后也没有对技术进行研究,形成本企业自身特色。 二、国有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1、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管理创新,能够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状况。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生产力要素的组成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竞争的内涵和经济增长方式,还将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就需要迫切改变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国有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要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要加快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否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成为一套完整的并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将关系到企业的综合能力,所以必须加快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创新管理,能够使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满足企业的最优化决策,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企业的管理创新,同样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阶段的国有企业经济发展面临成本过高、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这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创新,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的措施 目前多数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够创新,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我们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就需要选择一些措施来创新自身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绩效。 1、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我们企业负责人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让企业的上下员工跟随制度进行工作,做到企业管理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我们首先应该在企业中建立三会,包括有股东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明确三会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股东会的工作需要董事会进行决策,监事会则需要随时监督管理其他部门的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员工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反,对一些犯错以及做事态度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从而来创新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可以创新企业的绩效,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结构。目前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显著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结构,及时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以及新型技术。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能够及时打破,创新新型管理方式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运用,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使企业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显而易见的是,最终就可以推动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走向更好的平台。 3、树立企业的战略性思维。企业负责人应该明白树立企业的战略性思维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换句话来说,树立企业的战略性思维是企业创新管理方式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时刻观察国际上以及国内市场的发展,树立长远的战略目

【开题报告】企业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企业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宁波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的格局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市4千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属于中小企业,近8万家个体企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宁波整体经济发展的好坏。 而在当前金融危机逐步趋缓,即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条件下,宁波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外需不足,贸易摩擦日趋多样化、隐蔽化带来的挑战等。过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己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应当重视扩大内需,并且通过产品创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让中小企业生存下去必须要整改企业本身的弊端,其中改革中小企业的方向性上就指出要以改革中小企业的创新性为重点。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宁波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后,创新理论层出不穷,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问题也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其中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其次就是对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有一些是针对我国国内地区性中小企业创新状况的分析和某个特定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就宁波本地来说,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2、选题意义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持续创新是宁波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创新不仅能使组织有较好的适应力和活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现状,把握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创新绩效的对策和建议,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军民融合企业为例

第39卷 第5期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Vol. 39 No.5 2019年 5月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y 2019 文章编号:1007-9831(2019)05-0016-05 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军民融合企业为例 戴雯1,朱家明2 (安徽财经大学 1. 会计学院,2.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研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元素中,科技人员和开发产出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成长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实证结果和我国军民融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绩效;军民融合企业 中图分类号:O29∶F273.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9.05.004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ake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DAI Wen 1,ZHU Jia-ming 2 (1. School of Accounting,2. 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 233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Empirically studie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i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output capacit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In the control variables,the size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terprise performance;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nterprise 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强军和富国相统一,要坚持军民融合.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党和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军民融合的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无疑明确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并且也体现出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自此军民融合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各地区军民融合企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军民融合发展趋势稳定向好,但仍存在不足.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点,而当前军民融合企业还缺乏足够的创新活力.军民融合涉及领域多为高新技 收稿日期:2019-03-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01001)——3-流猜想,Fulkerson-覆盖及相关问题;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acxkjsjy201803zd)——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acjyyb2018006)——大数据背景下数学类专业课程《数学建模》 教学内容的研究 作者简介:戴雯(1998-),女,安徽铜陵人,在读本科生.E-mail:12793687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699146.html, 通信作者:朱家明(1973-),男,安徽宿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数学建模分析研究.E-mail:acjm20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699146.html,

知识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组织知识联系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卢昭菲霞林辉炎 (工业大学经济学院,300072) 摘要:本文研究了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建立了以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相关组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知识联系质量为自变量,以企业所在知识网络结构为中间变量,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74家中国软件企业一手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对于组织的知识网络结构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结构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联系网络结构创新绩效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外源化战略,即通过各种企业网络从外部获取关键的资源,这一趋势促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从线性模型向网络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对于企业网络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开始涉及知识网络的探讨。在我国,关于网络化创新和知识网络的研究大多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文在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企业网络理论、知识网络理论等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采用了大规模实证研究,利用因子分析、SEM 结构方程建模等现代统计分析工具验证了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在作用机制,寻找出知识联系、网络结构以及绩效之间的路径联系。这一机理模型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理论,也为我国大量的企业和产业园区提升网络化创新能力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框架。 一、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 1.知识联系 在企业知识网络中,知识联系是指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交互联系,它们为知

识转移、创造和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渠道。这些知识网络联系从性质上分有三类,分别是基于信任的社会联系、基于契约的市场联系和基于联盟的交易联系。知识网络的企业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成垂直和水平两种,垂直联系是通过买和卖的链条实现的,水平的则是通过互补产品和服务、使用相似的专业投入、技术或者制度等实现的。除了网络部复杂的成员联系以外,网络成员还要通过开放的网络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网络始终处在动态演化状态之中。在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中,根据与企业进行交互的主体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一下几种联系类型: (1)企业——企业 企业是知识网络中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多的经济活动主体。从单个企业知识网络的角度出发,纵向主体包括供应商和用户企业。其中,供应商是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设备供应商可向企业提供关于生产技术的最新知识,原材料供应商能提供原材料性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用户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提供关于产品质量与市场方面的知识。横向则包括竞争对手和合作企业。包括潜在的竞争对手,搜集、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知识,整合后进行模仿是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方式,对竞争者的基准化(bench-marking)是企业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网络技术、群件技术等工具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合作企业,包括产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合作企业、技术合作企业等,与合作者的互动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来源。(2)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 大学和研究机构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要与专业的技术机构建立联系,并挖掘有关社会、市场、行业技术前沿等方面的知识。在较发达的创新区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职能逐渐从单纯地侧重于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而直接转向技术成果转让、中试、衍生企业以及企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从而影响着本地产业群的结构、竞争和企业战略。各国领先全球的产业,往往和专业性研究机构或大学研究所保持联系,他们之间甚至具有地缘联系。正是大学、研究机构直接融入到本区域发展中,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为知识在区的重新组合以及技术的不断扩散,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据统计,硅谷的一半收入是由斯坦福大学600多个衍生公司所提供的。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学校和荷兰的花卉种植与处理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也接受政府或企业的捐款及专业人才,形成解决产业问题的智力库,产生出比个别企业独立研发更快、更有力的效果。(3)企业——中介及服务机构 中介机构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各种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