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品蚀纹与拔模角关系

产品蚀纹与拔模角关系

产品蚀纹与拔模角关系
产品蚀纹与拔模角关系

咬花MT版常用規格表

昵宏咬花規格表

夏米尔机火花纹的表面粗糙度:

VDI0 Ra0.1

VDI4 Ra0.16

VDI8 Ra0.25

VDI10 Ra0.32

VDI12 Ra0.40

VDI14 Ra0.50

VDI18 Ra0.80

VDI20 Ra1.0

VDI22 Ra1.26

VDI24 Ra1.62

VDI26 Ra2.0

VDI28 Ra2.5

VDI30 Ra3.2

常见的压铸模具结构及设计

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 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目录 1 压铸模具的结构 压铸模具一般的结构如图 1.导柱 2.固定外模(母模) 3分流子镶套 4.分流子5固定内模6角销7滑块挡片 8滑块9.可动内模10.可动外模(公模) 11.模脚12.顶出板13.顶出销承板14.回位销 15.导套 2.压铸模具结构设计应注意事项 (1)模具应有足够的刚性,在承受压铸机锁模力的情况下不会变形。 (2)模具不宜过于笨重,以方便装卸修理和搬运,并减轻压铸机负荷。 (3)模穴的压力中心应尽可能接近压铸机合模力的中心,以防压铸机受力不均,造成锁模不密,铸件产生毛边。 (4)模具的外形要考虑到与压铸机的规格的配合: (a)模具的长度不要与系杆干涉。 (b)模具的总厚度不要太厚或太薄,超出压铸机可夹持的范围。 (c)注意与料管(冷室机)或喷嘴(热室机)之配合。 (d)当使用拉回杆拉回顶出出机构时,注意拉回杆之尺寸与位置之配合。 (5)为便于模具的搬运和装配,在固定模和可动模上方及两侧应钻螺孔,以便可旋入环首螺栓。 3 内模(母模模仁) (1)内模壁厚 内模壁厚基本上不必计算其强度,起壁厚大小决定于是否可容纳冷却水管通过,安排溢流井,及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可攻螺纹,以便将内模固定于外模。由于冷却水管一般直径约10mm,距离模穴约25mm,因此内模壁厚至少要50mm。内模壁厚的参考值如下表。 内模的高度应该比外模高出0.05-0.1mm,以便模面可确实密合,并使空气可顺利排出。其与外模的配合精度可用H8配h7,如下图所示。 (3)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 分流子的功用是将熔汤由压铸机导至模穴内,因此其高度视固定模的厚度而定。分流子的底部与内模相接,使流道不会接触外模,如下图,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可用H7配h6。 4外模 (1)固定外模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第三章拔模斜度

第三章拔模斜度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岀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汁的过程上已预留岀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岀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汁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岀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泄。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 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O.O25m 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岀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塞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筋及较小的岀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岀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o 3. 1拔模斜度确定要点 (1)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2)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3)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拔模斜度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拔模斜 度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三章拔模斜度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筋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拔模斜度确定要点 (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拔模角度的深度分析

孔的问题 a. 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b. 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的限 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 c. 侧孔的设计应避免有薄壁的断面,否则会产生尖角,有伤手和易缺料的现 象。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筋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脱模力计算

脱模力的大小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计算,对于小型制品脱模力很小,可能只有几十牛顿,甚至仅仅几牛顿;而对于较大型制品会大的多,达到几十千牛,甚至更大。如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45 寸轮胎定型硫化机中,脱模力F=27.43KN 。因此对于不同的制品脱模力的计算需根据具体的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简单形状制(如圆筒)的脱模力计算方法是:Ac Pc f Fe ??= Pc 为型芯的接触压力; Ac 为型芯与塑件的接触而积; f 为制品顶出时塑料与型芯之间的摩擦系数。 针对圆筒其中m r s d T E Pc ???=)(,)(T E 为塑料在顶出温度下的弹性模量,r d ?为制品脱模后的直径相对变化量,m s 为制品厚度。L Ac π2=,其中L 为制品与型芯接触部分的长度。 一个使用较为普遍的脱模力计算模型: 公式中定义接触压力为: ()t t E T T Pc e m 421μ α-?-= m T 为材料软化温度,t 为制品厚度,μ为泊松比。以此为依据,脱模力计算式为: ()t t f L E T T Fe e m 421μ πα-???-= 针对空心薄壁锥体,并考虑了拔模角及真空力对脱模力的影响,其公式为: ()B f f L S E Fe m 10cos sin 1tan cos 12++-?-=θ θθθμεπ ε为塑料的拉伸应变,B 为垂直于脱模方向型芯的投影而积。该公式中,第一部分代表总包紧力,通过对于薄壁中空锥形体的力和应力分析获得;第二部分代表摩擦因数;第三部分代表真空力。 圆形制品和矩形制品的脱模力计算模型分别为:

()θθθθμεπcos sin 1tan cos 12f f tL E Fc +-?-= θθθμεcos sin 1tan 18f f tL E Fr +-?-= 其中ε为材料收缩率,E 为弹性模量,μ为泊松比,t 为材料厚度,L 为制品与型芯接触部分的长度,θ为脱模斜度。 《塑料成型模具》一书,在推导脱模力计算公式时, 受力分析如图1 所示, 其推导过程是: ∑=0Fx ααsin cos 1P Q F += (1) 上式中摩擦阻力F 为: ()αsin 1Q P f F -= (2) 将(2)式带入(1)式得: ()α αααcos sin 1tan cos 1f f P Q +-= 其中1Q ——脱模力(1Q 未考虑不带通孔塑件脱出时需克服的大气压力所造成的阻力) P ——正压力(即型芯上沿锥面全面积上的总压力) f ——摩擦因数 α——脱模斜度(型芯锥角的一半)

学习模具

1. 使用FUTABA标准模座结构组模座。 2. 使用正钢或同规格标准模具零件、配件。 3. 所有导销(GUIDE PIN),衬套(BUSHING)必须在尾端有凸型。 4. 所有模具设计图面纸张尺寸需统一使用全开规格尺寸,并等核准后,才开始制作。 5. 模具上成品部分加工时,应以成品图中尺寸公差的半值来做为加工公差,不得使用 成品图上之公差来加工。 6. 所有度量单位以英制为准,长度使用毫米,重量使用公斤,温度使用摄氏(C)。 7. 压力以英制PSI为单位,1PSI=1磅/平方英寸=14.2公斤/平方公分。 8. 确认模厚,夹模板行程,顶出行程。 9. 公母模四侧面吊模孔位置,“A”“B”板每一相邻两侧最少有一吊模孔,其他模板最少 有一侧面有吊模孔。 10. 四支导销中之任一支,必须做成偏心,即不与其他三支对称,以防止公、母模反向 合模。 11. 打印钢材规格及硬度於模仁底面。 12. 详列材料表并标示材料与表面处理规格,并标示电热器瓦数规格与电压大小。 13. 打印,编号所有模具零件。 14. 模具两侧面,应与装箱前以铁条固定,以免模面分开。 15. 同一成品模穴超过一个穴时,应采用连续编号以便识别模穴。 16. 在模座上需有一吊模孔於模具重心位置,以避免吊模时模具倾斜,并确定螺纹与深 度足够负荷模重。

17. 除模仁有大面积梯阶靠破外,均应装置模面锁定块(PARTING LINE LOCKS)。 18. 肋片深度超过5mm时,需於肋底部加逸气销或以镶件制作,以利塑料充填。 19. 以销子做平面靠破时,应将销子顶端加长伸入钢材内,避免销子顶面压损或变形。 20. 成品重要处,应稍预留尺寸,避免加工尺寸过大而导致补焊。 21. 模仁未经许可不准补焊。 22. 在特殊情况下以补焊修补模具时,应选用模具同材料做焊条,以免材质不同影响成 品之外观及留下痕迹。 23. 各项装配组立均应确实控制公差,不得有敲击之痕迹留下。 24. 所有的模板除分模面外,其余角落应倒角。 25. 使用电热器之模具,均需附电路图以便生产单位正确接线。 26. 模具需咬花处理时,拔模角度至少需要2度以上,咬花深度则每深0.001”需增加1度 拔模角,例如:深度为0.003”时需有5度拔模角度,咬花前模穴表面至少要以#300 砂纸打光。 27. 确认模穴,模座强度足够。 28. 模具设计应符合成品图面附注要求。 29. 提供所有不属于标准规格零件详细图面。 30. 模仁表面经电镀处理后,应加热模仁至500F以1英寸厚度加热1小时计算,以防止模 仁脆化。 31. 电镀件之厚度及附着强度均需特别注意,不得在使用后有剥落的现象。 32. 美式塑胶机顶出杆位置图,主料头末端倒钩设计,及三片模或使用剥料板模具其拉 杆设计须设计倒钩请。

塑胶产品模具的拔模角度确定

角度没有太大的规定!一般做整数方便加工就可! 不过落差一定要0.02以上!大的高度落差就做大一点!角度一般做2-3度之间!大的产品做到5度! 讨论拔模角度 讨论一下拔摸斜度,请发表高见,多大的产品需要多大的拔摸斜度。 请大家举例说明。 拔摸斜度和产品的深度有关系.看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了.而且对于产品外观的拔摸斜度和产品的表面处理有关系.相同的深度,表面咬花需要的拔摸斜度比光面要大. 而BOSS柱和加强肋就不是要求很严,以容易脱模和不缩水为原则. 我们外形一般用1~2度左右 以下是我的经验值: 电视产品缺省的斜度是1:40,前壳为1.5度(我刚做了一个2度的)。后盖因为牵扯到皮纹,如果深度不大(小于30毫米),一般不等小于3度。深度较大,一般不小于6~8度。至于有什么理论公式,还请版主赐教 这个话题刚好我在别的论坛上发表过 先转贴过来了: 「拔模角」这个问题对机构人员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什麼情况要画拔模斜度?什麼情况不需要斜度?外观斜度要多少?补强肋,螺丝驻斜度要多少?真的都需要经验,及和模具设计人员讨论对机构人员来说,不要画拔模角是最好的因為在画所有的结构时,标尺寸的参考只有「一条线」加了斜度后,正式图看起来就有「二条线」万一选错条,以后就麻烦了(有经验的人应该听的懂吧!)提供一下个人的经验:拔模斜度可以在所有的结构都完成后,再来一次画出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出错一方面可以加快软体运算的速度.其实一个负责任的机构人员 .应该是要把「该有」的「所有拔模斜度」都画出来 .如果你把这项工作交给模具设计人员来画的时候 .他怎麼知道你哪些地方是做「紧配合」,哪些有「间隙」?而且拔模基準面应该是以「底部」,还是「顶部」為準呢?一旦「猜错」了,有可能成品就会有干涉了 .还有有些比较高,比较深的结构是做「入子」的以及有些螺丝孔是做「套筒」的那时需不需要做斜度,那裡不需要做斜度就要跟模具人员好好讨论了 「拔模斜度」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常常為了这个问题会让模具设计人员对机构设计人员有很大的抱怨 这个可以多听听版上那些模具设计人员的心声 一般我的经验是:能不作斜度的尽量不作!原则是:1、作模具的时候容易加的!2、作大作小关系不大的! 外观的如果是出模方向的,斜度一定要作!如果是行位上出的,可以作直的!一些柱子、筋等,如果不是很深也不作! 需要配合的,斜度一定要作!斜度的大小一般根据蚀纹的型号,有具体的数值,可以查的!基本全是经验值,要考虑模具的制作方法!。。。 "出模角"的大小我看了上面大家的意见,也都认同,隻是想讲一句"高精度的模具是没有出模角的啦" 有人玩过"咩咩"的积木吗?那就是答案! 我想应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我想应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有咬花时也行,不过要跟据咬花大小适当加大脱模角 我试过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不画斜度,结果就出事了,现在一般外 形部分会拔模,有配合的地方也要。其他的一些就留给模具设计人员了。 赖皮wrote:

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3﹑权责: 3.1 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 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 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数字及英文使用“Arial”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 图面标准 5.2.1 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横印(附件一) A1图框:594*841横印(附件二) A2图框:420*594横印(附件三) A3图框:420*297横印(附件四) A4图框:297*210直印(附件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例如A1、A2、A3等。 5.2.4 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模具斜度与蚀纹关系对照表

Q/TKM 3 —2003 附录C M o l d-T e c h蚀纹样板 蚀纹号深度最小脱 模斜度 蚀纹号深度 最小脱 模斜度 蚀纹号深度 最小脱 模斜度 蚀纹号深度 最小脱 模斜度 MT-11000 ″1°MT-11200 ″°MT-11300 ″°MT-11400 ″3°MT-11010 ″°MT-11205 ″4°MT-11305 ″°MT-11405 ″4°MT-11020 ″°MT-11210 ″°MT-11310 ″°MT-11410 ″°MT-11030 ″3°MT-11215 ″°MT-11315 ″°MT-11415 ″3°MT-11040 ″°MT-11220 ″°MT-11320 ″4°MT-11420 ″4°MT-11050 ″°MT-11225 ″°MT-11325 ″°MT-11425 ″°MT-11060 ″°MT-11230 ″4°MT-11330 ″3°MT-11430 ″10°MT-11070 ″°MT-11235 ″6°MT-11335 ″3°MT-11435 ″15°MT-11080 ″3°MT-11240 ″°MT-11340 ″°MT-11440 ″°MT-11090 ″°MT-11245 ″3°MT-11345 ″°MT-11445 ″°MT-11100 ″9°MT-11250 ″4°MT-11350 ″°MT-11450 ″4°MT-11110 ″4°MT-11255 ″3°MT-11355 ″4°MT-11455 ″°MT-11120 ″3°MT-11260 ″6°MT-11360 ″°MT-11460 ″°MT-11130 ″4°MT-11265 ″7°MT-11365 ″7°MT-11465 ″°MT-11140 ″4°MT-11270 ″6°MT-11370 ″6°MT-11470 ″3°MT-11150 ″4°MT-11275 ″5°MT-11375 ″6°MT-11475 ″3°MT-11160 ″6°MT-11280 ″8°MT-11380 ″6°MT-11480 ″°MT 9000 MT 9013 MT 9045 MT 9050 MT 9001 MT 9015 MT 9046 MT 9051 MT 9002 MT 9016 MT 9047 MT 9052 MT 9003 MT 9017 MT 9048 MT 9053 MT 9004 MT 9036 MT 9049 MT 9054 MT 9005 MT 9037 MT 9060 MT 9055 MT 9006 MT 9038 MT 9061 MT 9056 MT 9007 MT 9039 MT 9062 MT 9057 MT 9008 MT 9040 MT 9063 K 5000G MT 9009 MT 9041 K 9000G K 5024G MT 9010 MT 9042 K 9070G K 2400G 11

PROE拔模特征详细教程

工程特征系列教程——拔模特征 1、拔模特征理论 1.1基本概念 在塑料拉伸件、金属铸造件和锻造件中,为了便于加工脱模,通常会在成品与模具行腔之间引入一定的倾斜角,称为“拔模角”或“脱模角”。拔模特征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将单独曲面或一系列曲面中添加一个介于 -30°和 +30°之间的拔模角度。可以选择的拔模有平面或圆柱面。 如下图: 1.2操控板简介 在工具栏上单价拔模按钮或单击主菜单“插入”—“斜度”即可打开拔 模工具,操控板各项含义如下:

1.3拔模特征基本术语 拔模曲面 - 要拔模的模型的曲面。可以拔模的曲面有平面和圆柱面。拔模枢轴 - 曲面围绕其旋转的拔模曲面上的线或曲线(也称作中立曲线)。可通过选取平面(在此情况下拔模曲面围绕它们与此平面的交线旋转)或选取拔模曲面上的单个曲线链来定义拔模枢轴。 拖动方向(也称作拔模方向)- 用于测量拔模角度的方向。通常为模具开模的方向。可通过选取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拖动方向垂直于此平面)、直边、基准轴或坐标系的轴来定义它。 拔模角度 - 拔模方向与生成的拔模曲面之间的角度。如果拔模曲面被分割,则可为拔模曲面的每侧定义两个独立的角度。拔模角度必须在-30到 +30 度范围内。 2、创建基本拔模特征

2.1以下以具体实例说明拔模特征的创建过程。 (1)打开配套文件draft_select.prt.1。如下图 (2)选择该零件前表面,如下图 (3)单击工具栏“拔模”工具,弹出拔模操控板选项,如下图所示,系统缺省拔模枢轴参照收集器处于选中状态。

(4)选择下图所示平面为拔模枢轴 (5)系统自动选择该平面为拖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6)调整拔模角度,将拔模角度改为10度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第三章-拔模斜度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第三章-拔模斜度

第三章拔模斜度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

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筋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3.1拔模斜度确定要点 (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蚀纹前注意事项及常见纹路拔模角度

蚀纹前注意事项及常见纹路拔模角度 温馨提示:您的前期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蚀纹工作的顺利进展。 一、模具蚀纹报价注意事项: 1、请将模具或产品3D图蚀纹区域染色后截图做成PPT。 2、提供纹理编号、模具材质、模具穴数、产品尺寸。 3、蚀纹面是否有镶件、行位、斜顶等辅助成型部件?如果有,请提供图片并注明数量。 4、如果是汽车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或车型。 5、模德根据贵司提供的信息,进行估价。正式报价单需等模具到达模德并药检后提供给贵司。药检后,发现蚀纹区域有严重火花、烧焊等大问题,正式报价价格可能会比前期估价偏高;如果实际模具大小、结构与前期报价资料一致,且药检后未发现大问题,正式报价与前期估价基本一致。 二、欲蚀纹模具递送模德前须注意: 1.模具试模样件是否已经OK?如果NG,请修模改善至OK。 2.蚀纹面是否有残留火花纹、省模线、刀割线尚未省干净?如果未省干净,请继续省模到位。 3.蚀纹面是否有碰穿位?如果有,请务必作划线处理。 4.蚀纹面是否有烧焊?如果有,请将烧焊部件进行整体回火处理,

如果部件太大,须局部回火。(注意:焊条材质请选用与模芯同样的材质) 5.请再次确认纹理编号、蚀纹区域是否已经确定无误。 6.请确认关键部位出模角度是否足够?如出模角度偏小,请事先知会我司,以便我司将纹理浅化处理,以免出模拉伤。 7.请在试模样件上画好蚀纹区域并标明蚀纹编号,连同模芯一起递送至我司,部件递送地址如下。 感谢您的耐心配合,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蚀纹工作,并及时通知贵司提货。 模德模具(东莞)有限公司 东莞市清溪镇厦坭村江背路8号 2012/6/15

常见纹路深度及拔模角度

锻件毛坯计算

锻件毛坯计算 如图,根据零件图绘制锻件图。 在1吨模锻锤上模锻,生产批量为成批生产,材料45钢。 解:计算过程如下 1、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 (1)计算锻件质量m ()2223313290463610036100107.8510222m kg πππ--????????=??+??--??????? ? ? ??????????? 5.76kg = (2)计算锻件复杂系数S ()2222132904636100361002220.5361321002S ππππ??????????+??--???? ? ? ???????????= =???? ???

S 在0.32~0.63G C =范围内,所以复杂系数为2S 级。 (3)材质系数M 45钢含碳量c%=~%<% 所以材质系数为1M 级。 (4)由表2-2、表2-3查得零件加工余量 锻件厚度尺寸100mm ,余量~,取。 锻件长度尺寸132mm ,余量~,取。 内孔直径尺寸46mm ,余量。 (5)根据锻件质量m 、复杂系数S 、材质系数M ,由表2-4、2-6查公差 锻件尺寸132mm ,公差 2.11.13.2mm + -; 锻件尺寸90mm ,公差 1.90.92.8mm + -; 厚度尺寸100mm ,公差 2.70.93.6mm + -; 厚度尺寸36mm ,公差 1.90.62.5mm + -; 内孔直径46mm ,公差0.81.72.5mm + -; 错差; 残留飞边公差; 表面缺陷,不允许超过1.2mm 。 2、确定模锻斜度 由零件尺寸,查得,内表面拔模斜度10,外表面拔模斜度7。 3、圆角半径 外圆角半径r=余量+a=+2=,取r=5mm 。 内圆角半径R=(2~3)r ,根据需要,取R=8mm 。 4、冲孔连皮(当孔径为25~80mm 时,冲孔连皮厚度取4~8mm)

模具中产品蚀纹与拔模角关系

咬花MT版常用規格表 Mold-Tech A Mold-Tech B Ptn.#Depth Angle Ptn.#Depth Angle MT-110001°MT-11200°MT-11010°MT-112054°MT-11020°MT-11210°MT-110303°MT-11215°MT-11040°MT-11220°MT-11050°MT-11225°MT-11060°MT-112304°MT-11070°MT-112356°MT-110803°MT-11240°MT-11090°MT-112453°MT-111009°MT-112504°MT-111104°MT-112553°MT-111203°MT-112606°MT-111304°MT-112657°MT-111404°MT-112706°MT-111504°MT-112755°MT-111606°MT-112808° Mold-Tech C Mold-Tech D Ptn.#Depth Angle Ptn.#Depth Angle MT-11300°MT-114003°

MT1039 MT1239 MT1211 MT974 MT1055 MT1240 MT1226 MT978 MT1068 MT1241 MT1227 MT985 MT1070 MT1242 MT1228 MT1055-1 MT1074 MT1243 MT1230 MT1055-2 MT1129 MT1244 MT1232 MT1055-3 MT1159 MT1250 MT1233 MT1055-4 MT1122 MT2019 MT1234 MT1055-5 MT1125 MT2020 MT1235 MT1055 MT1126 MT2028 MT1236 MT1055-6 MT1127 23053 MT1238 MT1055-7 MT1526 23064 23031 昵宏咬花規格表 咬花番號 拔模斜度 平均值 μ 打光程度 加工種類 HN-DS11 1° 5 ~ 7 800 噴砂咬花 HN-DS12 ° 10 ~ 13 600 ~ 800 HN-DS13 2° 12 ~ 15 600 ~ 800 HN-DS14 2° 13 ~ 19 600 ~ 800 HN-DS01 3° 25 ~ 30 320

产品结构设计--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拔模斜度确定要点 (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7) 斜度的方向。内孔以小端为准,满足图样尺寸要求,斜度向扩大方向取得;外形则以大端为准,满足图样要求,斜度向偏小方向取得。一般情况下拔模斜度。可不受制品公差带的限制,高精度塑件的拔模斜度则应当在公差带内。拔模斜度α值可按表2-4选取。 由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硬脆、刚性大的,拔模斜度要求大。具备以下条件的型芯,可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1) 顶出时制品刚度足够。(2) 制品与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3) 型芯表面的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与制品的拔模方向—致。(4) 制品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3.2 制品拔模斜度设计1.箱体与盖类制品(图2-1) 当H≤50mm时,S/H=1/30~1/50 当50<H≤100mm时,S/H≤1/60 2.格子板形制品(图2-2) 当格子的间距P≤4mm时,拔模斜度α=1/10P。格子C尺寸越大,拔模斜度越大。当格子高度H超过8mm,拔模斜度不能取太大值时,可采用图(b)的形式,使一部分进入动模一侧,从而使拔模斜度满足要求。3.带加强筋类制品(图2-3)

A=(1.0~1.8)T mm;B=(0.5~0.7)T mm 4.底筋类制品(图2-4) A=(1.0~1.8)T mm;B=(0.5~0.7)T mm 5.凸台类制品(图2-5、表2-5) 高凸台制品(H>30mm)的拔模斜度:型芯:

蚀纹工艺的要求

蚀纹工艺的要求 一. 出模斜度要求 我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需要多大的出模斜度?" 常规经验是每.001"深度纹需要1 度的出模角,在薄壁成型件的设计和高压模塑中则需增大出模斜度。 重要事项: 垂直壁是内壁还是外壁?如果是内壁,成型件在成型中会收缩粘着在壁上,因此需要更大的出模斜度,以完成纹形或浅纹形。 凹口 在表纹加工过程中,会从模具上除去部分金属。有时纹形区的垂直壁上有封闭区域,或者你需要在分型线位置的纹形上留一段不加纹区域。此时就会因纹刻时除去部分金属而形成“凹口” 或反拔模角。从而引起擦痕,拉痕,成型件粘着或更严重问题如:模具闭锁。 金属切除和成型深度需注意的重要一点是: 任何纹形的成形深度并不一定等于需切除的金属量。对车纹来说尤其如此,很多纹形的金属切除量和纹形深度有很大差别。为达到汽车外观标准,很多纹形需多次蚀刻使成型件符合母版。每次蚀刻都会去掉金属,甚至成型件上适应拔模需要的较浅区域也需去除大量金属。对潜在凹口也需考虑此因素,表纹加工后对纹刻时除去金属的区域进行手工修复使该区域融合时同样应注意这点。 二. 分离线处理 分离线保护 不同类型的部件要求采用不同的分离线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及时的分离线的蚀刻,或者为您的分离线留一个0.005”—0.750”的边距。 三. 表纹加工后电镀/ 表纹加工后电镀 完成表纹加工后,可对很多纹样进行电镀而不影响它的完整性和功能。快速镀硬铬或镍的镀层厚度通常为.0003" to .0005",它不会使纹样变浅或有明显外观变化。 如果你需在纹形加工后电镀模具,最好在纹形加工前通知我们以获得帮助。四. 蚀纹处理前电镀/涂层模具表面精度要求 如果需纹刻的模具表面已镀镍、硬铬、特氟龙或有其他能提高模具耐磨性和/或抗腐蚀性的表面涂层,则此涂层必须完全清除以保证模具蚀纹加工处理效果。 五.显著部件 您可以在蓝本或聚脂薄膜上作精确、完事的标注,指导我们需要怎样蚀刻,要确保图档显示了各个不同区域的交叉部分。否则可能引起如何处理未显示在图上的区域的问题(而臆测是危险的) 六. 光泽 部件的光泽是该部件的外观或感官的品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光泽也全影响蚀刻的观感,尤其是在精制无光保护层上的蚀刻。如果部件的光泽太暗,蚀刻会看起来更浅,如果部件很有光泽,蚀纹会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更深;有许多因素影响光泽模具的光泽,

讨论拔模角度

讨论拔模角度 讨论一下拔摸斜度,请发表高见,多大的产品需要多大的拔摸斜度。 请大家举例说明。 拔摸斜度和产品的深度有关系.看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了.而且对于产品外观的拔摸斜度和产品的表面处理有关系.相同的深度,表面咬花需要的拔摸斜度比光面要大. 而BOSS柱和加强肋就不是要求很严,以容易脱模和不缩水为原则. 我们外形一般用1~2度左右 以下是我的经验值: 电视产品缺省的斜度是1:40,前壳为1.5度(我刚做了一个2度的)。后盖因为牵扯到皮纹,如果深度不大(小于30毫米),一般不等小于3度。深度较大,一般不小于6~8度。至于有什么理论公式,还请版主赐教 这个话题刚好我在别的论坛上发表过 先转贴过来了: 「拔模角」这个问题对机构人员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什么情况要画拔模斜度?什么情况不需要斜度?外观斜度要多少?补强肋,螺丝驻斜度要多少?真的都需要经验,及和模具设计人员讨论对机构人员来说,不要画拔模角是最好的因为在画所有的结构时,标尺寸的参考只有「一条线」加了斜度后,正式图看起来就有「二条线」万一选错条,以后就麻烦了(有经验的人应该听的懂吧!)提供一下个人的经验:拔模斜度可以在所有的结构都完成后,再来一次画出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出错一方面可以加快软件运算的速度.其实一个负责任的机构人员 .应该是要把「该有」的「所有拔模斜度」都画出来 .如果你把这项工作交给模具设计人员来画的时候 .他怎么知道你哪些地方是做「紧配合」,哪些有「间隙」?而且拔模基准面应该是以「底部」,还是「顶部」为准呢?一旦「猜错」了,有可能成品就会有干涉了 .还有有些比较高,比较深的结构是做「入子」的以及有些螺丝孔是做「套筒」的那时需不需要做斜度,那里不需要做斜度就要跟模具人员好好讨论了 「拔模斜度」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常常为了这个问题会让模具设计人员对机构设计人员有很大的抱怨 这个可以多听听版上那些模具设计人员的心声 一般我的经验是:能不作斜度的尽量不作!原则是:1、作模具的时候容易加的!2、作大作小关系不大的! 外观的如果是出模方向的,斜度一定要作!如果是行位上出的,可以作直的!一些柱子、筋等,如果不是很深也不作! 需要配合的,斜度一定要作!斜度的大小一般根据蚀纹的型号,有具体的数值,可以查的!基本全是经验值,要考虑模具的制作方法!。。。 "出模角"的大小我看了上面大家的意见,也都认同,只是想讲一句"高精度的模具是没有出模角的啦" 有人玩过"咩咩"的积木吗?那就是答案! 我想应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我想应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有咬花时也行,不过要跟据咬花大小适当加大脱模角 我试过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不画斜度,结果就出事了,现在一般外形部分会拔模,有配合的地方也要。其它的一些就留给模具设计人员了。

蚀纹

蚀纹前表面处理 A. 垂直壁面 拔模斜度要求 我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需要多大的拔模斜度?" 常规经验是每.001"深度纹需要 1 度的拔模角,在薄壁成型件的设计和高压模塑中则需增大拔模斜度。 重要事项: 垂直壁是内壁还是外壁?如果是内壁,成型件在成型中会收缩粘着在壁上,因此需要更大的拔模斜度,以完成纹形或浅纹形。 凹口 在表纹加工过程中,会从模具上除去部分金属。有时纹形区的垂直壁上有封闭区域,或者你需要在分型线位置的纹形上留一段不加纹区域。此时就会因纹刻时除去部分金属而形成“凹口”或反拔模角。从而引起擦痕,拉痕,成型件粘着或更严重问题如:模具闭锁。 金属切除和成型深度需注意的重要一点是: 任何纹形的成形深度并不一定等于需切除的金属量。对车纹来说尤其如此,很多纹形的金属切除量和纹形深度有很大差别。为达到汽车外观标准,很多纹形需多次蚀刻使成型件符合母版。每次蚀刻都会去掉金属,甚至成型件上适应拔模需要的较浅区域也需去除大量金属。对潜在凹口也需考虑此因素,表纹加工后对纹刻时除去金属的区域进行手工修复使该区域融合时同样应注意这点。 B. 分离线处理 分离线保护 不同类型的部件要求采用不同的分离线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及时的分离线的蚀刻,或者为您的分离线留一个0.005”—0.750”的边距。 C. 表纹加工后电镀/ 表纹加工后电镀 完成表纹加工后,可对很多纹样进行电镀而不影响它的完整性和功能。快速镀硬铬或镍的镀层厚度通常为.0003" to .0005",它不会使纹样变浅或有明显外观变化。 如果你需在纹形加工后电镀模具,最好在纹形加工前通知我们以获得帮助。 D. 蚀纹处理前电镀/涂层模具表面精度要求 如果需纹刻的模具表面已镀镍、硬铬、特氟龙或有其他能提高模具耐磨性和/或抗腐蚀性的表面涂层,则此涂层必须完全清除以保证模具蚀纹加工处理效果。 E.显著部件 您可以在蓝本或聚脂薄膜上作精确、完事的标注,指导我们需要怎样蚀刻,要确保图档显示了各个不同区域的交叉部分。否则可能引起如何处理未显示在图上的区域的问题(而臆测是危险的) F. 光泽 部件的光泽是该部件的外观或感官的品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光泽也全影响蚀刻的观感,尤其是在精制无光保护层上的蚀刻。如果部件的光泽太暗,蚀刻会看起来更浅,如果部件很有光泽,蚀纹会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更深;有许多因素影响光泽模具的光泽, 我们将多年以来的测试信息汇总如下: 部件光泽的决定因素: 1. 加工的塑料型号 ; 2. 模温; 3. 材料温度; 4. 材料成分 5. 注塑压力-是主要因素

讨论拔模角度.

討論拔模角度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应用边0.5°至1°就足够。有时因为抛光纹路与出模方向相同,出模角可接近至零。有纹路的侧面需每深 0.025mm(0.001 in)增加1°出模角。正确的出模角可向蚀纹供应商取得。 LCP 因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数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设计应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边、支柱等凸出膠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出模角。若壁边比较深或没有磨光表面和有蚀纹等则有需要加额外的0.5-1.5°以上。 PBT 若部件表面光洁度好,需要1/2°最小的脱模角。经蚀纹处理过的表面,每增加0.03mm(0.001 in)深度就需要加大1°脱模角。 PC 脱模角是在部件的任何一边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华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够,然而有蚀纹的表面是要求额外的脱模角,以每深0.25mm(0.001 in)增加1°脱模角。 PET 塑胶成品的肋骨,支柱边壁、流道壁等,如其脱模角能够达到0.5°就已经足够。 PS 0.5°的脱模角是极细的,1°的脱模角是标准方法,太小的脱模角会使部件难于脱离模腔。无论如何,任何的脱模角总比无角度为佳。若部件有蚀纹的话,如皮革纹的深度,每深0.025mm就多加1°脱模角。讨论一下拔摸斜度,请发表高见,多大的产品需要多大的拔摸斜度。请大家举例说明。拔摸斜度和产品的深度有关系.看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了.而且对于产品外观的拔摸斜度和产品的表面处理有关系.相同的深度,表面咬花需要的拔摸斜度比光面要大. 而BOSS柱和加强肋就不是要求很严,以容易脱模和不缩水为原则. 我们外形一般用1~2度左右以下是我的经验值:电视产品缺省的斜度是1:40,前壳为1.5度(我刚做了一个2度的)。后盖因为牵扯到皮纹,如果深度不大(小于30毫米),一般不等小于3度。深度较大,一般不小于6~8度。至于有什么理论公式,还请版主赐教這個話題剛好我在別的論壇上發表過先轉貼過來了:「拔模角」這個問題對機構人員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什麼情況要畫拔模斜度?什麼情況不需要斜度?外觀斜度要多少?補強肋,螺絲駐斜度要多少?真的都需要經驗,及和模具設計人員討論對機構人員來說,不要畫拔模角是最好的因為在畫所有的結構時,標尺寸的參考只有「一條線」加了斜度後,正式圖看起來就有「二條線」萬一選錯條,以後就麻煩了(有經驗的人應該聽的懂吧!)提供一下個人的經驗:拔模斜度可以在所有的結構都完成後,再來一次畫

锻件余量和材料消耗计算基本原则

锻件余量设计和 材料消耗计算基本原则

锻件余量设计和材料消耗计算基本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滚动轴承(包括轮毂单元、凸缘等)套圈所有热锻锻件的设计基本方法,锻件重量、飞边重量、料芯重量、火耗重量、下料重量、材料消耗重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滚动轴承(包括轮毂单元、凸缘等)套圈所有热锻锻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361 钢质模锻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 12362 钢质模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 CSBTS TC98.25 滚动轴承套圈锻件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锻件重量:锻件毛坯的实际重量 飞边重量:锻造过程中外轮廓分模面处多余的材料 料芯重量:锻造过程中内孔多余的材料 火耗重量:锻件在锻打过程中的热损耗 下料重量(切料重量):锻打一件锻件所需要的钢坯重量 材料消耗定额:锻打一件锻件所需要的钢材消耗总重量 4 锻件设计基本原则 4.1 锻件余量设计基本原则 4.1.1 法兰盘/单元外圈/轴承座/凸缘等锻件余量设计基本原则 径向余量2.2mm,外径公差+1.0mm,内径公差-1.0mm;当直径超过φ100mm时,径向余量2.5 mm,外径公差+1.2mm,内径公差-1.2mm。(注:在保证法兰盘两端厚度C1、C2最小壁厚不小于5mm的前提下)法兰大外径D径向余量2.5mm,外径公差+1.2mm。 轴向余量2.5mm, 两端轴向余量每端各2mm,一般外轮廓公差+1.0mm,内轮廓公差-1.0mm。 法兰内孔深度一般为h1小于等于10mm,h2小于等于18mm,具体可视产品情况而定。 料芯厚度:单元外圈料芯厚度一般按8mm设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