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中国的教育,常常会有一种焦虑不安感油然而生,说来有趣,我的这种焦虑不安感常常来源于对中国的教育在煎熬之中的那种状况的认识。这种感觉就像看见一个盲人正使劲地驱赶一辆马车,并且快速地驶向悬崖深渊一样。

我看到许多学生、家长与政府官员,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焦虑不安,他们常常要求立即显示成效,什么都要求立竿见影,并且美其名曰:提高教学效果或者打造优质教育与优质学校。当权力成为办学的标准的时候,那么那种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就是在所难免的。教育作为百年大计,却被任期常常只有三年五载的校长、政府官员的政绩欲望肢解得支离破碎。他们喜欢看到的东西,不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成长,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感受,而是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摆得出的那些措施。比如,封闭严整得像一个军营或者监狱,学生的头发只准一个发型,坐姿只能够允许一种,服装只能够是一款,所读的书也只能够是用于考试的几本教科书,人们所关注的东西,常常是远离学生成长的那些分数、升学率、排名。而考试的方式也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与背诵功夫。学校越办越大,人数越来越集中,并且越来越大,学校也越来越喜欢引进监狱与军营的那些做法,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显示权力的威风,中国缺乏真正的大学,而越办越像学大----即只追求表面的规模效应,而忽略了真正的人。学生的自然天性在这个“一律”的要求下,慢慢地被淘洗得干干净净,因此,教育也就变成了规训。生命的成长是静悄悄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权力要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热热闹闹的,教育无形中就成为了被异化的对象。

但是,人的生命成长是内在的,无形的,是漫长的并且是静悄悄的,因此,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教育也就是慢教育。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哈佛学子、美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士1903年在哈佛大学开学典礼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较为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这段话可谓是对哈佛大学的最精妙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在这里强调的是无形的东西的作用,而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同时,在这里无形的力量的大学里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那些孤独的思考不会因为思考而感觉到真正的孤独。虽然,这些思考者常常主动追求寂寞与自由,当他们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常常是孤独寂寞的,但是,他们的思考,在这样的大学必然会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与轩然大波,这个时候,思考者也就不再是孤独,而是得到一种特别的尊重,同时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一种滋养。真正的大学就是由这些无数的思考者的默默思考中得到体现的。他们的存在是以思想信仰以及精神智慧的方式而存在,真正的大学就是这些无形的思想智慧与灵魂,而不是那些高楼大厦。我们常常会说大学是大师,而不是大楼,这些话在中国几乎已经被说滥了,但是,真正到做的时候,常常其实只见大楼

而不见大量的踪影。

大学有时也如一个人。真正的人,不是物理概念上的人,也不是植物概念上的人,也不是动物意义上的人,植物人与动物人其实都只是人的外表物理性特征,真正的人是他的思想个性与灵魂。与有思想的人在一起,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充实感,那是因为,他的思想灵魂常常能够点燃其他人的思想灵魂。同样,真正的大学是知识、思想、智慧的寄存地与聚集地,而不是那些高楼大厦所能够体现的。因此,当我们放眼世界,可以看到,那些世界顶尖级大学,常常是数百年的建筑,上千年的大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对一间大学质量的判断,常常是通过他们的传统精神、思想精神与发现创造来体现的。因此,有深厚传统与自己独特个性的大学,才会被判定为优质的大学。那些楼房破破烂烂,布满青藤的大学,常常被称为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大学立即会被认定为没有得到发展,按照中国目前对大学的评判标准,立即会沦为末流大学。那些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大学的家长看见布满青藤的校园围墙,立即会感觉后悔。因此,才有了中国的大学城现象——那些学习集中营,遍布的都是高楼大厦,坚固的钢筋水泥,与刚刚铺好的充满沥青味的校园道路。不仅大学如此,就是一间中小学也莫不如此。那些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家长,判定一间学校好坏的标准就是看他们的楼房与操场,而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传统,教师素质反而被忽略了。

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回家都要被家长追问,今天学了什么,会不会背诵唐诗宋词之类,或者会不会说几句刚刚学会的英语,会跳几个舞蹈动作,能够满足家长这种即时效应要求的幼儿园被认定为优质幼儿园。他们可能从来不过问一下,孩子在那里是否开心快乐?是否过得有意思?是否有什么让孩子感觉惊讶东西?而这些东西,常常是蕴藏在孩子生命的深心世界里的。还有那些中小学校里,孩子每天回家,都被追问的是分数、考试排名、获奖与升学之类,其他对孩子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

确实,中国人在理解教育方面确实出了问题,从政府到社会,从官员到百姓,从教育工作者到非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焦虑的心态都被挤到一起来了。在这里,政府要政绩,而政绩就是升学率与分数,学校要办学业绩,依据也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教师要业绩,也是分数。家长要孩子的前途,前途就是分数与升学率,因为在中国社会,一分之差,天上地下,每一分的含金量都可能是万元十万元,辛苦几年都无法挣回来的钱,多花钱同时还要遭受歧视的眼光。那些孩子更是直接的焦虑者,他们可怜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要求也是考试的分数。却从来没有人来认真地分析一下,那些考试的分数究竟能够代表什么能力与素质。这个社会却这样被一种邪恶的力量驱赶到一起来了。他们焦虑无奈也无力,却从来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活得这样艰难与无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零和博弈游戏。升学率的强烈排他性,强化的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他人就是地狱,他的成绩上去了,就是把我给挤下来了。因此,大家在学校里默默地学习,暗地里加班加点,所拥有的学习资料互相保密,偏狭、忌妒、自私,对他人,对环境,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万千世界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眼中只有排名与分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教育的成果。

学校教育不仅没有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成为了扼杀孩子天性的利器。学校的教科书,被充塞了无数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被那些官僚官腔所充斥。在这样的教科书与课堂里,那些分数只能够证明,孩子所受到的伤害程度。分数越高,所受到的伤害就越大。越是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孩子也越学越傻。大脑被填满浆糊,失去了起码的思考能力,也丢失了常识。孩子被逼成了,除了眼中的分数,似乎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是值得关注的。为了满足权力的淫威与保护一些人的特殊利益,他们常常不惜利用手中窃取的教育大权,牺牲孩子的天性,剥夺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深圳,曾经有一个孩子,从一间初中毕业时,已经广泛阅读、培养了大量的兴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并且充满了自信,但是,由于考试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只被所谓的“二流中学”录取。他的妈妈为此非常焦急,因为怕他将来的前途受到影响。我对她说,您的孩子是受到真正良好教育的孩子,那些无形的良性教育,将会伴随着您孩子美好幸福的一生。他会因此幸福快乐并且充满自信地主动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他的人生因此可能会得到一种充实感。这些,作为父母,你难道不希望看到孩子有这样的人生吗?

是的,中国人,在一种无神文化与唯物辩证教条的教导下,已经慢慢失去了平静安宁的心态。他们已经看不见物质之外的任何东西。在中国,成年世界里,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官发财”,其他的都管他娘。在孩子的世界里,成功的标准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排名、分数与升学。在这里,中间的桥梁就是中国的千年古训:“学而优则仕”。丰富的生活,绮丽的人生,复杂的生命,万千的世界,被中国人与中国文化肢解成为一堆枯燥乏味的数字与有形的攀比物。一切无形的思想、文化、精神与智慧,都被世俗功利的眼光所嘲笑。人们只关心一件事:你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生了多少孩子,买了多少房子,有什么名贵的车子,还有多少漂亮的妹子或者英俊的帅哥。而从来没有问过:你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有什么精神信仰?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人是要靠意义来活着的,当你的信仰支柱坍塌的时候,你的人生无论拥有多少有形的东西,也难免陷入巨大的“空洞”之中。

理解教育

其实教育的本质在西方就是学习的意思。人的发展是教不会的,只有学习才会。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其实是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在怎样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变化的。所以,在西方,他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探讨学生作为一个人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他们甚至从动物的学习那里派生出种种的学习理论。什么联结主义,什么建构主义,什么结构说等等。都是与学习心理是有关的。西方的教育家,其实也就是心理学家。几乎找不到一个不是心理学家的教育家来。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流派,在美国独树一臶。布鲁姆、布鲁

纳各成体系的关于学习方面的学说,都是探索一个人是如何进行学习的理论。

人类的学习行为及其机制仿佛一直是一个类似于黑箱式的谜,所以,尽管西方关于学习的理论与学说,派别林立,各成一家,但是,关于学习的机制与原理,对我们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我们无论哪家关于学习方面的学说,所能够解释的范围与层次,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似乎一直是一个黑箱。我们总也猜不透其中的奥秘。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即使是科学知识,也只是人类所能够获取的知识的一个很小的范围。科学知识只是我们之所知的很小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只是我们人类思维局限性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这就像是一个异常复杂实际地形,被我们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它的轮廓而已。隐藏在简单线条构成的轮廓下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我们的思维有一种把过于复杂的对象简单化的趋向。有时,我们说,这是以简驽繁,其实是用简单来裁剪复杂的事实。我们把教育过程,归结为几条十分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思维局限不得不如此的结果。用一种简单的程序来改造人的学习行为,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学习主体性下形成的复杂的粗暴的侵犯行为。我们的教育有时不得不行自然之教,放水养鱼,休养生息,实际上是还事物的复杂以复杂的生存环境。人类学习与思维过程,是一个类似于“自组织”的行为。“自组织”是一个能够自动学习的组织,它的变化是内在的趋动力的结果。有时,你只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就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宜过分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原因。规定过死,干预过于强烈,实际上是打乱了人本能存在的学习动力,比如儿童的好奇之心与求知欲望等等。这个道理足以说明为什么当年中国科技大学招收少年天才进行专门的培养,却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一些人不能够过一个普通的常人生活,却没有取得预期的天才成果的原因。因此,西方教育常常重视学生的天赋,他们发明的种种教育测量方式,其实只是为了帮助儿童发现他们的天赋与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外在环境。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帮助儿童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提供相应的条件,促进他们成长。在英语单词教育——Education,就其词根上的意义来说,是引导的意思。这种引导在剑桥大学的校训里得到充分的注释: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有待点燃的火炬,而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这个校训充分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性的人,他内在的自组织的学习能力。我们对一个人的学习所能够做的,只是点燃一下他的思想智慧的火花而已。我们除此之外并不能够再做一些什么。但是反观我国的教育,非常喜欢干预学生的学习,去学生的“三闲”,以培养“良好习惯”为借口,把一种类似规训的粗暴行为当作教育,规定得很细致,许多的规定其实是除了泯灭孩子的好学的天性外,再没有其他作用。而对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动辄又以违反纪律来作严厉的惩罚。孩子视学校为监狱,感受不到任何学习上的乐趣,身心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实一个好的学校的环境这几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个饭菜营养合理的食堂;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及充足的睡眠时间;一个藏书丰富多彩的图书室;一个好的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所。一群开放豁达民主,富有智慧的教师。我相信这些设施与条件如果搞好了,保证了,就会比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血的讲解要有效果得多。因为,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多么卖力地讲解,或者讲解得多么好,其实还只是在做一件点燃火炬的工作而已。如果火炬本身是没有燃料的,或者是被铁皮包裹住的,我们的教师花再大的力气也是没有用的。如果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燃料可供点燃,那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涵养的环境是必要的条件。一个好的食堂,可以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营养,一个好的运动场所,可以让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这两个方面可以保证学生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健康成长。一个好的图书室,可以把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带到一个自由探索的天地。一群好教师能够使学生得到启迪智慧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未必要那么艰苦细致地去代替学生思考。我们作为教师的人永远要都要记住,你不能给学生任何有益的东西,除非他愿意主动地学习你给的东西。不是你教了,他就会了,而是他学习了,体验了,思考了,运用了,他才慢慢地发展了。

教育之所以成为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总也解决不了这个学习之谜。一个人怎么他就慢慢地懂得了哪些道理呢?一人怎么他就能够进行思索呢?人的思考过程,为什么难以用机器或者数学公式完全模拟出来?机器为什么至今只能够在逻辑与程序上模拟人的学习的一些方面,却无论怎样都难以穷尽人的学习奥秘?人的学习时的情绪、情感、灵感、顿悟等等是机器难以模拟的。这些黑箱的奥秘,构成了学习现象的复杂性现象之一。天才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天赋加上适宜成长的环境造就出来的。教育现象的极其复杂特征,最终导致我们用极其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这是复杂性思维中经常出现的

现象。过于复杂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用理性与逻辑来完全解决,而往往是凭借直觉、感性、顿悟来达到比较正确的认识与把握。

按照哥德尔的观点,人的类理性思维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用计算机模拟如果一个现象的复杂程度达到160亿比特,那么这就是人的理性思维的极限。超出这个复杂程度之外的东西,我们人类无法用理性来证明。所以,在理性范围内,总存在着一些理论的黑洞,是我们无法证明的。即使如数学这样需要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的理论,也有不能够证明的东西。总有一些东西是建立在我们的直觉经验与信念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原理。哥德尔是20世纪可以与爱因斯比智慧的人。被爱因斯坦晚年认同思维与智慧可以比肩而立的一个人,也是爱因斯坦终身的探讨问题的伴侣。这是一个数学界、物理学家、哲学界的一个天才。他的理论与相对论一样同样改变了人类的理论思想世界。

人类最难解决的谜,仍然是自身的谜。面对理性,我有过一个比喻,就是理性是理论思维的骨架,但远非思维的全部。骨架对于人来说是重要的,但也还远非人本身。人的丰富的血肉与充满奥秘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东西。但是无论怎样血肉丰富,也仍然不能取代人的骨架的作用。正如一副骨架也不能够取代丰富的血肉一样。我们之所以,还要强调理性的力量,是因为我们这个骨架也还没有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中建立起来。还远没有到达超越理性的层次。人类的非理性作为一个理论来说,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非理性一旦用理性的表述方式来表达出来,那么它又是理性的了。所以,教育除了可以言说的部分外,还要给予不能言说的东西以一个地位。除可以作为的部分外,还要给予我们不能作为的部分一个生存的空间。那种以为教育就是“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时时在干事”的所谓程序化的教育管理,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掠夺人的心智的反教育事情。而且总是把这些的“反教育”,当成了教育本身。

教育就存在于生命之中

1

一个温和的人在思考自己的温和时,也有一种隐约的不安:温和是一种谋利的伎俩吗?如果不是,温和显然是一种文化的弱势,远离力量、激情和锋芒,甚至有一种缺乏想象力的意味在里面。所有的对比,在这个时代,都使人容易向往自身拥有一种强大的能量。我们是经常坐卧不安的一群人,不是因为睡眠不佳,而是,我们总是要个不够,太多的匮乏和匮乏造成的可怕的经验,让我们永怀饥饿和对饥饿的恐惧。当我们试图把握自己时,我们既是含糊的,又时常有一种你意想不到的锋利。我们会说,这样的迷惑不解也不时困扰了心灵的安静。

温和不单是一种文化品格、一种教养,像人们常说的礼节、风度,温和可能也是某些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谁知道呢,“他就是那样”,他身上总是有着最大的关于个人性的秘密。的确,人所以成为人,你可以找到无限多的依据,说得明了一点就是那些普遍的人的属性。

说起来正是这样的对人的信心,使我们把探究人变成了一种科学,变成了日常工作,今天这也已成为常识。但是有时某种消极的思想,仍会强调,对人的某种个人性的无知是必要的,这样的无知或许也是一种尊重,也有助于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自己,由此他就可能同时发展了自己。过量的追问与好奇,也会引起很多的不安,也会使人对自己产生一种被动感:似乎我非要参与到“公共生活”不可,非得敞开与接纳不可。尼采说:一个被完全理解了并被归纳成一种知识的历史现象,对于知道它的那个人来说,是死的。我更看重的,则是某种心灵与生命的神秘性、不可知性,因为只有如此,它才是有欠缺的、不完备的。或许它时时能够从中变得鲜活,它是从自己的不完备中汲取了滋养,它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的空隙。

总是只有少数人,既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又具备了普遍的辽阔的对他人对其他事物的关怀,这样的判断不是从统计数字中得到的,而是我们“想一想”大概就能知道了。不管怎么说,所有优良的品质都是让人心生敬意的,甚至心生感慨的。所谓的敬意来自于我们对高处和远处的仰望,我们总是多少知道一点优质人生对一个人构成的吸引力。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心生感慨呢?我常常要把某种奇迹首先归功于命运。正因为太多的不可解、不可思议、无能为力,造就了生命不同的样貌和差别,我们接受并试图在理解这样的各不相同时,就不单只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我们也生活在命运之中,我们把命运作为了理解的前提和构造世界的依据。我们生命中便有了一种自见力,这种基于爱和怀着爱的幻想的自见力,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再创造。

教育就存在于生命之中,我们大凡可以从生命中听出、看到或者描摹出教育的某种形象、态度和形式,同时我们也是从自己的生命中印证、参照、校正这些所谓的教育的。比这更困难的是,生命从来就依存于具体的时代,生命又总是个体的、动态的,教育也因此而变得灵动不居,复杂异常,所以任何简单、呆滞的言说总是容易被引入歧途,任何“深信”也总会惹上麻烦。教育中的爱既是质朴的,发自人的本心;又是被激发出的,明察秋毫、深思熟虑的。教师在从事这样责任重大的工作时,既需要原初的端正,更需要用心的、持续刻意地使自己“变得”更有这样的爱的智慧。

同时,我们始终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自我提升并非在真空或比较纯净、“最适合教育”的状态中进行的。可以肯定的是,教师也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总是更困难。教师既是引领者,他所有的行为势必要特别谨慎、自觉才行;另一方面,无论我们怎么自觉,也都难以使我们变得更有自知,更善于自变,而不断添加的各种复杂的压力,只会使教育工作变得更为麻烦,更难见成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到教育,会马上想到教育是难的,教育是一种麻烦,无力,无用甚至教育本身就是反教育。

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已经饱含了对教育的信赖与祝福。但是,就是这样“消极的积极”,其实也难以在喧嚣的时代,引起更多人对教育审慎的思考。在持续的匮乏和独断论盛行的时代结束之后,人们会普遍丧失从容与耐心,这几乎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我们能够做的最为重要的,往往就是最为简单的工作:从头开始学习常识,传播常识,践行常识,一点一滴地使自己变得正常一点,让我们从饥饿、恐惧、贫乏、仇恨中渐渐挣脱出来,变得更有理解力、更有包容精神,也更从容一点、耐心一点,想来已经善莫大焉了。

在教师的职业本分中,思考力一定会放在至为重要的位臵。我们生于“这个时代”,我们从事着帮助一个个生命变得更为美好的工作,思考却往往使我们无法快乐。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了无数难以通融、穿越的悖论。也可能,解脱与超越总是更了不起的。我们不妨就用意于使自己更丰富、更开阔一些吧,一望无际的光辉意味着什么呢:赞赏性的工作,专注的体验引起的忘怀,人生在忙碌和惊讶中过去了。

不过,很多时候我会从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状态的思考中,突然领悟到自己的不安全感。有趣的是,这样不安全在我身上并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我并不长陷于惊慌与紧张之中。即使这样,我仍然知道自己的麻烦所在。我一定受过很多的刺激,有过令人沮丧的童年,我从阴影中走到光亮之下,我生命的底色是灰暗的。

“改变”是一个消极的词,当不适应、不顺利、不自然时,这个词就出现了。如果说到教育,更恰当的词应该是“保持”和“复归”。我以一种天真的想象力,去想像人性中有一种最好的东西原先在人身上是存在的,只有这样说时,那两个词才显得格外有价值。由此持续推导下去,我紧接着要说的就是在教育中总是包含着无条件的爱,这是教育的依据和原动力。它不是注入和强加的,它是一种在自我发现基础上的用心培植。它植根于信仰,并成为其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不会急于找寻任何的辩护词,对自己的生活,任何的辩护又有什么意义?我更愿意用一种嘲讽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愿意始终生活在自责之中。说起来,有些领悟也是早就出现了,自责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大概是诗人聂鲁达晚年诗歌中写到的“总是自己”的自己,无论出发与回溯,最后一定是回到“自己”。我所有的力量都与这样的专注有关,所有的歧途与局限也始于这里。我无法摆脱的困扰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达的:我一直是“晚年中国”的病人。这个晚年中国越来越多地让我产生末日感,末日不是突然到来的。末日不是“人皆有死”,而是没有出生的人也死了。所有的记忆、眷恋、想象同样毫无例外地突然湮灭了。正像一位极端的思想家所说的那样,今天“不应该死的人是很少的”,“但他们却死了”,而“大多数人”仍活着。这既是事实,也是末日化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景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词典里从未出现过“应该这样”之类的说辞,我也真不知道自己所受的是什么样的言语训练,我最为热衷的工作始终就是“自我偏离”,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我更愿意始终保持对自己的怀疑,我在自己的内心居无定所。

当夜晚到来时,思想者的乐趣不过是窗户、灯光、练习写字的本子。看着自己的字迹,我常常会怀疑自己白天所承担或者以某种方式承诺的责任,我不大可能把自己想象成这个时代的“先到者”,当然我也并没有任何理由与可能“晚到”。有时,我明白一些事实,一些不可改变性,它就是“只能这样”,这不是一个陷阱,这里更像适合我们睡眠的地方。我即使说知识是无用之用,我都已经对知识做了夸大。

这些矛盾根植于可怕的心灵。翻来覆去的态度使常识也变得不可靠。当你试图驳斥这样的言辞所造成的虚无感时,很容易被激怒,因为这里所呈现的只是幻象,而不是事实。价值当然隐藏在无数的事实之中,但是你已明白,所有的寻找都是徒劳的,这是一个只会引人陷于歧途的时代,这个时代未来比过去死得更

早也更难堪。

我必须是怯懦的——我常体验到生命这样丧失勇气的存在感。

2

这个国家最有天分、最具革命性的思想者为传播常识以身犯险,以至于完全被噤声。这又成为一种对生活的简单认知。他们的敌人却已蜕变为毫无面目的利益共同体。也只有在利益之中,谎言不断地自圆其说,并获得一种更有效地钳制思想的利器。今天我们所有的恐惧不是首先源于此吗?我们甚至在越来越甚的恐惧中,内心也变为腐败、晦暗,找不到生命因为对远方的瞭望而理应能够得到的光明。一个民族往往会因为现实无限堆积的窘迫而使历史上无数的先人都不得安宁,他们仿佛也成了负债人。于是我们生命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空洞,既被历史抛弃,又带着历史的原罪进入其实毫无希望的新生活。

当我明确表达一种沮丧时,我心中是有过缅想的。不复存在,丧失,出现意外,不能如期而至,悖谬,类似的体验转化为散乱的思想的结晶体,时间久了,你又会说这又有何益呢,在何处曾经确证过碎片般生存的价值?你说到理解时,就是理解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视线从时代、从人类,逐渐收回到自己,这样的理解力既是可以“理解”的,又是一种失败的标志。那些最优异的思想者想必也是极度自恋的。他最终总是以自己来构造对世界的想象。可惜,在今天,几乎找不到有如此生命强度的人。也只有那些极罕有的人,能够耐心地为真理而活。剩下的问题就是,他是一个难以被发现与接纳的,一个异乎寻常的存在。

一个不像是麻烦的麻烦,今天我们无须任何的说辞就足以把自己放臵在为所欲为的状态,这又是一个好的时代,只有不断更好的时代。因为众所周知的理由就是匮乏、恐惧必然导致创造力的丧失,当创造力丧失成为普遍现实时,我们就无需为创造力承担任何的责任,放任自己,半睡眠状态被描绘成了某种相互模仿的时代性的精神特质。“很脏,很乱,很快活”,“唯一的罪恶就是不能过得比原来更好”。任何浅薄的谎语都能派上大的用场。我们的教育就开始于这样严酷又有效的训练。

有时,离奇的矛盾几乎要压垮了一个人,那是一个倾听先哲声音又注视着自己脚下的人。他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人,一个半成品。首先他对自己的“成人”,就抱着最大的怀疑。这种怀疑引发了对生命和文化的虚无感,这一点也无可指责,因为它就是一种普遍状态。“不寄希望于过去,更不寄希望于未来”,这样的“现实感”会使人蜕变为一个“活物”,最强大的力量都用来去感受和“生成”现实,依势而活,活得不三不四,因为生命中早就失去了真气。由此,你也可以明白,我们多么容易服从了现实的残暴统治,从个人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中得出现实的不可改变性。所有极端的统治,都渴望着时间的胜利,时间摧毁了耐心和激情,时间宰制了所有的想象力。

因此,在所谓的“渴望”中,有一种不为人知的荒谬,“渴望”免不了倒向虚无。时间太强大了,时常它总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扑向你,使渴望变成了无望,变成了凌散,变成了“原来如此”。

而我信赖的思想者哈扎拉尔,由此而感慨说:“绝望之为绝望,是在于它的停止状态。在那里仿佛一切都到头了。”生活中需要有一种回转的艺术,“真正的绝望是对生活的绝望,你有时会滥用了对思想的信赖”,哈扎拉尔不关心谁能活得太久、谁最终能够得胜,“所谓的伟大,其实就是进入绝望又能够从绝望中逃脱的艺术。”“所有极端的思想家都不可能活在世俗的荣耀中,思想的纯度正好与生活的欢愉度成反比。”哈扎拉尔说自己不想成为教诲者,尽管这是巨大的诱惑,他对自己的描绘是愿意在于世无补中“自成一格”,“这一格”大概也包含了对肉体欢愉的某种敬意。

哈扎拉尔还有另外一个见解是他愿意反复阐述的。“一个人最难的是如何穿过自己内心的黑暗,这样的

黑暗之丰富、庞大、坚硬都是难以想象的。人所有的命运感、奇怪的挫折、离奇的体验以及生活中所有的丧失都会凝聚成生命中最奇妙同时也可能是难以化解的心灵的障碍。人的任何反常反应都可以在此找到因由。”我前文谈到的“自见力”,我一定说得太轻易了一些,其实人才是自己最大的蒙昧和歧途。人是自己的反面,人必须有引导者,大多数人会把这个引导者概括为:宗教和大自然。

3

这些都是多么灰暗的词汇:沮丧、懒散、冷漠——现在我探究的不是这些词如何成为这个时代的某种精神写照。如果我思考,就会有深深的纠结和疼痛感,我用一种还原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状态,我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伪善者。

这里说的已经是一种过去时,尽管一切远没有终结。伪善谋取的首先就是某种安全和平静的生活,其实更让人惧怕的状况是,这是根本无从选择的必然,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从头开始的被宰制的生活,所有精心的算计都转化成了细密的控制与规训。我们甚至越来越丧失精神的被侵犯感,精神的沦落同时导致活力的消失,可控制、可操纵、可役使,目光逐渐转入所谓的个人私生活领域,一个人一旦脱离对社会的关怀,以及由自身命运而引发的对人的普遍命运的忧思,人就穿上了坚硬的与世隔绝的铠甲,人成了一件消费品,一种“无害”的草本植物,一个无个人性的活物——同时,与之相伴的是更严重的社会危机,一个精神麻木的社会,腐败、堕落定会日趋严重。那么,反过来,一切又成为每一个人的危机。

我们普遍深切地经历与承受着这一切,同时更加顺从地理解自己生存的处境。伪善已经不是什么罪过,所有的屈辱都似乎能获得某些补偿。权力为巩固自己的利益而疲于奔命,所谓的主流与正统逐渐成为谎言的代名词。据说上海世博丹麦馆的墙上写着:我们不祈祷,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我们要写下的则应该是:我们不祈祷,因为我们谁都不相信。在社会秩序与人和人彼此关系中,不相信成为首要的考量。一方面,权力制造和利用了不信任,同时权力也从不信任中开始坍塌,它必须不断加大各种维持、防范、修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透入这些表象,我们则看到这一切实际上是一种恶的循环,一种崩溃的日渐加剧,谁也无法预见它的未来。恐惧和冷漠成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关键词。

我所体验到的不就是来自自身与这个时代的呆滞吗?我们一心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既是守夜人又只适于这样无尽之夜。我仍想在说出感谢的同时,继续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缅想。

曾有位朋友问我“当你写不出文字时,你会怎么办?”他关心的大概是像我这样沉思默想的人一定要找一些文字的事来做。其实沉思默想才是我最大的事,所有这样的工作都只是一种习惯。现在我已经做得不大好了,我说的太多的话已经漫延开了,我也时常受这样的生活支配,仿佛把自己交给一个我畏惧的对话者,我对他一无所知,同时又在空气里寻找他所给我的启示。我正受到他的一些恩惠。

我越是无法清晰地把握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越是要持续地思考这个可能的存在,去经历聚精会神后的疲倦,感受生命日渐衰老带来的茫然和失落。一个人的幸福完全来自于他自身,他对幸福的期待,他服从事物内在原则的能力,他能够使自己变得毫不犹豫,服服帖帖,他的坚定、明确与阔广。

我发现自己一直臵身于失败与无所归依的循环之中,在微小的事物中我可以体验它的诗意,却无法使自己建立某种信任,我太在意与生俱来的沉重了。每个时代,人们想到自己所过的日子,表情都会有点虚张声势。

小班化教育理论学习

小班化教育理论学习(一) 时间:2011年3月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教师 主讲:杨珍 1、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情况。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之早和迈步之速在国内至今无人能及:1996年刚刚组织专家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997年就已经在黄浦等8个区县的12所小学启动试点;1998年试点学校增加到150所,1999年达到280多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上海有300多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20300名学生参加,平均班额不足25人。 2、“小班化教育”的概念。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 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臵,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臵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加强指导与交往,强化对学生的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充分占有和享用人的发展资源。 ②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指导与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小班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局限,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使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被减至最低限度内。科学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最适合的视野范围为25名学生。在小班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书体会 廖国秀 本学期,我认真地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书中50位大师理论使我受益非浅。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从古今中外浩瀚的教育思想宝库中挑选出了50位大师的60多篇文章,有针对性的回答了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四个问题:1.什么是教育?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境界?2.教育怎样才能成为艺术?怎样才能富有智慧和魅力?3.面对繁琐的教育教学劳动,教师怎样克服职业倦怠?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快乐?4. 怎样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健康成长,享受幸福? 50位大师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项充满智慧同时也是培育智慧的工作。教育应该是一项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职业幸福的工作。教育应该让学生经常感到学习之美的同时教师也能体会到劳动之美的工作。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教育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甚至是职业困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对教育,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 一. 追求教育的简约之美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具备科学性,就必须努力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具有理论性,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具有简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论性、简约性可以看作是衡量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自由教育的简约之美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正是这样一本书,该书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呢?我认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训练,以便使他的身体服从自己的意志,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毫不费力地、愉快地从事他所能做的一切工作;“…学会学习?这句话现在已成了庸俗的套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最佳的解决办法加以滥用从而使它变得乏味了。但是,它的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它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 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应放首位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翻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诸如此类散发着生动的气息而又富有哲理的思考随处可见。前进的道路中,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不仅关注从事教育的专家,而且要能够认真地关注其他领域人物的思想成就。 这50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深处汇聚着智慧,浓缩着教育精神;这60朵浪花荟萃着璀璨,聚集着晶莹。一个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浩渺,一朵浪花可以蕴含大海的浩瀚。而这一篇篇优秀文章背后则是变幻无穷的教育大世界。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系统福建教育考试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使用说明书(考生版) 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 右侧“数字服务大厅”—>社会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生报名”进行注册登录。一、注册ETEST通行证 转到 1.考生首次登录系统需要注册登录通行证,若考生有通行证账号,可以直接登录。 2.考生也可使用其他账号登录,例如使用“QQ 账号”登录。点击图标,可根据 提示操作,实现登录。 考生点击“用户注册”按钮,根据网页提示,输入对应的注册信息,即可完成注册。 注:若用户需要修改通行证密码,可登录考试中心网站进行更改: 1)考试中心网站: 1.登录系统 1)在登录框中正确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登录系统。或者点击“QQ登录”按钮, 使用考生的QQ账号直接登录。 2)首次登录成功后进入系统的个人报名欢迎界面。 2.欢迎界面介绍 1)登录系统,主窗口显示当前登录用户和当前进行考试的一些基本信息,上方横栏显 示当前登录用户信息、本次考试名称、退出系统按钮。

二、考试报名 1.阅读报名协议 点击左侧导航栏中“当前考次”菜单即可阅读《报名协议》,勾选“同意报名协议”复选框,点击“同意”按钮,即可进行下一步;若点击“不同意”按钮,可中止报名。2.填写基本信息 填入相关信息,带有红色“*”号标记的信息为必填项。 3.报考科目 考生首先选择报考考点,选择完考点后,系统会加载出该考点的所有开考科目。 选择完要报考的考点,勾选要报考的科目。考生至少要报考一科,最多报考三科。报考三、四级科目的,请仔细阅读以下取证要求: (1)通过三级科目的考试,并已经(或同时)获得二级相关证书。三级数据库技术证书要求已经(或同时)获得二级数据库程序设计类证书;网络技术、软件测试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四个证书要求已经(或同时)获得二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证书。考生早期获得的证书(如Pascal、FoxBase等),不严格区分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可以直接报考三级。 (2)四级科目名称与三级科目名称一一对应,三级为“技术”,四级为“工程师”。通过 四级科目的考试,并已经(或同时)获得三级相关证书。

小班化教学论文《浅谈小班化教学》

浅谈小班化教学 坡头小学李丰回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的较少。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上海复苑教育《小班化教学优势》) 一、小班化教学的本质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其根本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同样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学应注重启发式,举一反三,摒弃填鸭式、满堂灌;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强调了教学要注重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小班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教育思想已成为几千年来我国教育的经典而引领着学校教育前进的步伐,折射出小班化教育的永恒的美丽。 二、新时期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与班级授课制相比较,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与优化。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 的进步。 三、小班化教学几点具体的措施: 1、课堂空间的重组。 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人以内,教室更显得宽敞明亮,这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自己的空间,那我们就应重视小班化的环境优化设计和布置。首先,小班化的座位安排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可以与大班的座位安排有所区别,根据实际教学活动的需要可摆成围坐型、品字型、梅花型等形式,应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能力。其次,小班化的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与主题。小班化的教室空间相对变大了,应该把多余的空间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在教室放置小书架、学生手工制作成品展示柜、体育用品柜……在教室四周建成一个个读书角、科学角、艺术角等等。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人生奋斗目标、心灵感悟纸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窗户上,让教室的每面墙、每扇窗都说话,都有生命力。小班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要更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实用功能,要赋予环境的育人功能,而不能仅仅是美化环境、做做样子。 2、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数少,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个 学生,那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要以生为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应有更多的改变,要成为自主学习的探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李纬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爱”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班主任要用爱来经营班级,用爱教育学生,才会管理好班级。 一、爱要发自内心,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更是班主任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时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呵护,对待学生要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孩子的心。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主任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恶一个学生无异于摧毁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喜爱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二、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谈心 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经常与学生谈心。师生谈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谈心交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在谈心时也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到学生存在的困难,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班主任对学生抱有希望,学生就会

觉得老师看得起自己,自己更应自尊和努力。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就像一盏即将熄灭的小油灯,批评是风,风吹大了,必然灭掉,表扬是油,如果往灯里加一点油,就会越烧越旺。”因而班主任不要过多指责学生的缺点,多表扬学生身上的优点,学会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再巧妙地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有优点时,学生也就变得越来越自信。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 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当学生感到班主任对他们信任时,他们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上只是一个协调者,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使同学们做到自治自理,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似雨露,润物细无声。班主任面对全体学生要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让爱拉近师生的距离,让爱使学生体会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让爱心构建和谐班级。

宁夏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篇一:2016年宁夏干部网络培训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战略 考试 答案 2016年宁夏干部网络培训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战略考试答案 篇二:2015宁夏干部网络学院考试80分答案:中国经济转型:困局与突 篇三:2016下半年宁夏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选简答 2016年10月20日 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 教育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报名了,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始于2011年下半年,即部分地区教师资格考试由之前各地自行组织考试转变成全国统一考试。幼儿园学段教师资格考试采取机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其中单选和简答一起所占的分值为60分,也就是占到了五分之二的比例。那么如何在考试当中从容地拿到这基础的60分,为拿下教师资格证奠定基础呢?接下来就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单选和简答都有哪些备考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型介绍 单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 试题 ,在《保教知识与能力》考卷中,单项选择题共 10 题,总计 30 分,是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题型之一。单项选择题具有概念性、科学性、灵活性等特点,考查的内容较多为识记性质的知识,它要 求考生能够从 4个选项中选出正确一项,此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校广、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表面看似简单、容易,但也是考生容易失 分的地方,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析 能力。 2.复习策略 单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查能力层级基本上稳定在识记与理解、应用 阶段。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整体知识框架要有明确的认识,熟练 掌握并且理解重要概念、方法、原则、措施、特点等,备考过程中 可以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理解具体知识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答题技巧 考生在做单项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通读题干,抓住题干 中的关键信息,弄清楚试题要考查的知识点及要求。然后,判断四 个选项中的内容表述否正确、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对于那些有疑问、不确定的试题采排除法,排除选项内容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0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在教室环境上,“小班教育”则更注重实用而富有个性化,在形式上做到了因人而宜,因课而宜,因内容而宜,灵活多变,不入俗套。在教学评价上,“小班”教学评价则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上有更广阔的领域,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小班”教学评价又贯穿了将合作能力置于知识教学过程中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效果上,“小班教育”能使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小班教育”绝不仅仅是班级人数减少一点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小班教育”反映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关心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思想。 实施办法: 小班化的“小”主要体现在人数的少上,不仅人数少,从师资、

教学设备、环境的设置上都应该体现一个“精”字。它拥有了比较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应该具有更加精致的“软”环境,如何创设这样的“软”环境,我想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环境设置要有特色,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教室的环境设计要以适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教室变的不在是教室,让教室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游戏场所、生活的场所,优化教室的空间,让学生的课桌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摆放,自由选择同桌和前后位,既可以是小组式的集中摆放,又可以是分散式的摆放,在空间的上使学生感觉到不受约束,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其次,把讲台设置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局限于孩子中间和孩子之外。让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讲台,因此教师应该没有讲桌,拓宽教师的活动范围。提倡把教师的办公桌搬到教室里来,放在不妨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地方,这样能增加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再其次,从教室周围的安排上,要把墙壁变成展示学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剖析.doc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任。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在于唤醒——课改教师的职业追求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牛顿发现了物质世界的万有引力,它是宇宙大自然内在的科学规律;而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王国的万有引力,它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 师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撤,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刚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的班;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雨越下越大,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

(完整版)样题-四川教育考试院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 加工制造类专业综合样题(2014年版)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客观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两部分。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均无效。满分3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44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B 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144分。 一、选择题(共84分,每小题3分) 1、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 2、根据主视图,选出正确的移出断面图 。 3、下列的内外螺纹旋合画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局部剖视图中,正确的画法是 。 A B C D A-A A-A A-A A-A A B C D

A B C D 5、当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的下方时,孔轴的配合属于配合。 A、间隙 B、过渡 C、过盈 6、下列尺寸中,精度最高的是。 A、Φ40+0.035 0 B、Φ100+0.035 C、Φ100+0.055 +0.025 7、大批量生产直径为Φ60+0.03 的内孔时,应选用的量具是。 A、千分尺 B、塞规 C、环规 8、用小刀架转位法车削锥角为60°的圆锥面时,小刀架应转动_______。 A、30° B、60° C、120° 9、批量生产分型面不是平面的铸件时,采用的造型方法为。 A、挖沙造型 B、假箱造型 C、三箱造型 10、大批量生产形状比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中、小型锻件时,常采用的锻造方法是。 A、自由锻造 B、模锻 C、胎膜锻 11、直径为Φ8的麻花钻,要装夹在主轴的锥孔中,采用的安装方式为。 A、直接装夹 B、用钻头套装夹 C、用钻夹头装夹 12、在选择精基准时,尽可能采用作为定位基准。 A、设计基准 B、测量基准 C、工艺基准 13、当磨削锥度较大锥面较短而工件长度较长的外圆锥时,常采用转动磨削外圆锥。 A、工作台 B、头架 C、砂轮架 14、机床型号ZC5150中,字母“C”表示。 A、车床 B、加重型 C、经过3次改进 15、当工件上所用表面都需要加工时,应选表面作为粗基准。 A、余量最小 B、余量最大 C、中间余量 16、零件的切削加工工艺过程由一系列组成。 A、工序 B、安装 C、工步 17、轴环的作用是。 A、作为轴加工时的定位面 B、提高轴的强度 C、使轴上零件获得轴向定位 18、圆锥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是以____为标准值 A、大端 B、小端 C、中间

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

浅谈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 —假期授课有感 摘要:如今,在中国虽然大班化教学仍占主导性地位,但小班化教学也逐步的兴起,各地区也逐渐出现以小班化教学为主的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这个暑假,我和朋友在镇上招收了24个英语补习生,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也为以后教师工作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教学利与弊因材施教 经过一个多月的暑假授课,我不仅学习到了教师必备的教学教法,也了解到了小班化教学和大班化教学的本质区别。经过两周的教学,我们发现以平时上课形式的口头传授的大班化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本没有提高。而我们的补习班也因为招收的补习生本来就很少,刚好符合小班化教学的条件,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以小班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虽然,同学的成绩和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但我也发现了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1、因材施教 因为班级人比较少,老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每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个性爱好、特长等,老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然而,在大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老师不可能了解每位学

生,所以,老师们一般都采用中等难度的教学方法,不能顾及到学习成绩优秀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造成了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或不足。小班化教学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在不同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不同来进行教育教学则能收获到较好的效果,这样使得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2、培优补差 在小班化教学的方法中,老师课堂上以及课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一对一指导的机会更多,教师关注更多,提问机会更多,师生之间可以更直接并及时的交流学习上的问题,甚至作业老师都能一对一讲解,老师能够做到照顾好每一位同学,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更清楚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教学的进度。在小班化教学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与老师交流讨论更深入的知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在老师仔细耐心的讲解下能更好的打牢基础,为学习更难的知识做好铺垫。而大班教学中,优等生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不会再更深入了学习,因为老师要兼顾很多同学没精力再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而差等生老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也不会为极个别的同学而落下教学进度,他们学习信心不断下降,就越来越学不懂了,所以大班化教学的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小班化教学中,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潜能,使班里各有差异的学生依据他们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3、良好的学风和师生情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 读后感 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蒋丽容 这本书是由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杨斌,选自国内外50位大师的教育观点的教育名著,是我们作为一位师范生和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必要去精读,把握这50位大师教育观精粹。这50位大师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艺术等等这些问题。 读完这书,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生长的过程。 教育本质观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谐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观地体现这种教育现象,因此,可以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来理解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育方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动开发思维去探讨问题,而教育者启发性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课堂上提问的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难,再通过论让学生自己解答的这种模式,学生在这过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我国著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看贾老师的一堂全国示范小学语文课《卖鱼的人》的视频,这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贾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喜爱老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要达到的艺术性境界。 二、教育内容。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些什么样的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 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浙教试院〔2013〕6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考试院(考试中心、招生办公室):现将《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和《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报名办法》(以下一并简称《报名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加强管理与服务。各地要严格按规定实施高考报名各项工作,加强对考生信息和报名条件的核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考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报名工作平稳有序实施。 二、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工作。各地要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60号)和《报名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周密筹划,认真实施随迁子女报名各环节工作。 三、多渠道开展宣传咨询工作。2013年报名时间较往年有所提前,且正值中学假期和春节;同时,又是我省首次实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政策。各地要通过中学、当地主要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将报名时间、报名办法和有关政策周知考生。 —1—

请及时将本通知转发到当地各有关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附件:1.《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 2.《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信息录入样表》(应 届新课改考生使用)及有关栏目说明 3.《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信息录入样表》(往 届生和应届非新课改考生使用)及有关栏目说明 4.《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浙高中学习经历和学籍审核 表》(样表) 5.《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报名办法》 6.《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认定对照表》 7.《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生报名信息录入样表》及有关栏目说明 8.《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考生报名证》(样张) 9.《2013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技能比赛政策加分项目表》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13年1月15日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 2013年1月15日印发—2—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1)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情况。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国政府都对控制与缩小班级规模做出相应的规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提出到2005年实现小学低年级每班18个学生的班级规模。小班化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之早和迈步之速在国内至今无人能及:1996年刚刚组织专家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997年就已经在黄浦等8个区县的12所小学启动试点;1998年试点学校增加到150所,1999年达到280多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上海有300多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20300名学生参加,平均班额不足25人。随之,南京、长春、大连、泰州等城市紧跟其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金华(新世纪学校)等地的部分学校(多为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并参与其中。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小班化正是在“普九”后,基础教育领域在努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2)“小班化教育”的概念。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 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

真正的教育就是这两个字(深度好文)

真正的教育就是这两个字(深度好文)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好与坏他都会复印下去,他最开始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夫妻俩在厨房忙活着晚餐,我坐在客厅沙发上用手机看新闻。 朋友10岁的女儿非常乖巧,怕我无聊,把她的玩具和喜欢的绘本都抱过来放到我面前,说:“叔叔你玩玩这些玩具,看看书吧,可有意思了!” 我冲这个萌宝微微一笑,说:“谢谢你啦,小朋友。我们一起看书好不好?” 于是,女孩跑到我的跟前,打开色彩斑斓的绘本,给我津津有味的介绍每个故事,让人感觉非常暖心。

我们看了大概50分钟左右的绘本,距离吃饭还有1个小时,于是,我提议一起去逛逛楼下的超市。 超市的人很多,有了一个推销员在奋力推销花生酱,她到很多人面前推销花生酱的时候,别人基本上都是直接无视她。 当她来到我和女孩面前推销的时候,此时女孩的举动让我惊呆了。 她非常耐心的听那个推销员说完,然后很真诚的对她说:“不好意思,姐姐,我对花生酱过敏,不能吃。你等一下,我问问叔叔要不要买噢。”我在一旁偷偷看着她认真说话的神态,有很礼貌的样子,简直萌翻了,心都要融化了。然后,她扭头问我要不要买。我对花生酱不过敏,也喜欢吃,于是就从那个推销员那里买了几盒。我们出超市的时候,她买了一些QQ糖和酸奶,我准备把她的东西拿过来和我的一起结账,但是女孩坚决不肯,她从口袋里面掏出来钱,自己买的单。教养这么好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生羡慕。

朋友家里墙上贴了很多他女儿的奖状,几乎每张奖状的成绩都是第一,没想到她的成绩还这么好。吃饭期间,我问朋友:“女儿成绩这么好,又这么懂事的孩子,应该花了不少心血培养吧?” 朋友咧嘴嘿嘿一笑,说:“我说出来可能你不信,但是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花什么太多心思来培养她,基本上都是顺其自然。”刚开始我不信,后来我对他的话坚信不疑。朋友是一个文化人,喜欢看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尤其钟爱历史哲学书籍。他爱人是老师,也喜欢看书,开朗爱笑,弹得一手好琴。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发布_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 二、学业考试 (一)考试组织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实行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办法。市区和江阴、宜兴分别负责组织报名、考试工作。全市统一 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阅卷 采用网上阅卷形式。 (二)考试科目与考试形式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体育,共计5门。 考试形式:语文、数学、物理与化学三科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数学考试允许考生自带无编辑存储功能的计算器。英语考试采用闭 卷笔试和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两种形式,其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 时间以省教育厅文件为准。物理与化学考试试题分物理、化学两部分,考试在同一场次进行。 自2021年起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纳入初三学生中考计分科目, 具体考试形式、分值等另行通知。 (三)考试时间安排

文化科目考试日期定于6月16日、17日两天。考试用时:语文150分钟,数学120分钟,英语100分钟,物理与化学13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 体育考试时间和办法另行通知。 (四)毕业、升学成绩计分办法 语文、数学试卷总分各为130分。整卷实际得分为考生升学成绩,分数达60分即为毕业成绩合格,超过100分的,毕业成绩按100分计。 英语考试总分为110分,其中闭卷笔试部分为90分,听力口语 自动化考试部分为20分(由省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统一分值30分折 算为20分),两项得分相加为考生升学成绩,分数达60分即为毕业 成绩合格,超过100分的,毕业成绩按100分计。 物理与化学试卷总分为130分,其中物理部分为80分,化学部 分为50分。整卷实际得分为物理与化学升学成绩。物理部分得分乘 以1.25,所得分数为物理毕业成绩,分数达60分即为毕业成绩合格;化学部分得分乘以2所得的分数为学生的化学毕业成绩,分数达60分即为毕业成绩合格。 体育考试总分为30分。考生得分达18分即为毕业成绩合格,升学成绩按实际得分计。 升学考试总分共计530分。 (五)命题要求 1.各科考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 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留有必要的空间。 2.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努力体现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各科试卷题量适中,并合理设定试卷难易度,杜绝偏题、怪题。 (六)其他

小班化教学(最新)

(一)已做的工作 一、组织学习与讨论 1、强化学习。其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局文件精神;其二是搜集其它资源扩大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其三是通过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深化认识。 2、加强研究。以学科组为单位,从课前备课、课中的教学组织、课后的作业设计与辅导三个层面深入探讨,重点研讨了以下问题并力争达成共识: 一是研讨课前的教学准备。重点研究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分层定位、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活动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作业的分层设计等。 二是研讨课中的教学组织。重点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与评价机制、分层教学的实施、“五精六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三是研究课后的作业与辅导。重点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分层作业、如何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设置灵活性作业、如何对不同层面学生进行辅导。 二、形成方案与操作模式 1、制定了《法泗中学小班化教学实施方案》; 2、制定了《法泗中学培优补差工作实施方案》; 3、拟定了《“五精六步”教学模式》; 4、设计了系列表格:课堂发言情况记载表、小组合作学习记载与评价表、培优补差记载表、学情调查表、课堂教学考评表等。 三、实施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主要实行“兵带兵、兵管兵、兵教兵”。 2、强化小班化教学常规管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领导及教研组长为检查小组,定期依据考评细则及学校各块操作模式与要求进行督查。 3、加强教学研究。一是骨干教师示范课;二是同题课;三是人人上一节展示课;四是与二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4、抓住教学准备、开展小组学习、分层教学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专项督导。

5、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了解教师的困惑及实施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交流改进的方式。 (二)困难与困惑 1、不是新问题的问题。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与方式,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是针对大班教学不足,促进教学由面向点的转变。但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要求更细,精力要求越高,部分教师不是不想而是不愿的问题,缺少内趋力。 2、缺少专业指导。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活动中,囿于师资力量所限,研究的质量不高。 3、学生的参与度怎样提高?长期以来,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演”,学生“观”。差生限于能力、习惯、性格等因素影响,完全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怎样优化分组、怎样有效建立课堂评价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 (三)想法与建议 1、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运动起来,参与进来,以外趋力促进内趋力的生成。 2、组织更大层面的交流与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操作,多一些典型引路,给教师多一些吸引力。 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一、小规模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12年到2017年5年的时间里,中国有700 万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在近10年内兴起了择校热潮,农村大量的适龄儿童纷纷转入城镇学校或附近的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偏远山区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小班教学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和小班教学的困惑 目前,小规模学校主要在离乡镇所在地较远的偏远山区,其共同特点是学生人数少,大多不超过100人,生源大多是由没文化的爷爷奶奶照管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弱智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数量少且老龄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