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化学第五章导学案

初三化学第五章导学案

初三化学第五章导学案
初三化学第五章导学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都匀经济开发区大坪中学备课组(主备人:胡绍龙)【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用燃着的蜡烛复习)什么是化学变化?

二、实验探究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让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猜想。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实验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Fe CuSO4 Cu FeSO4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归纳】无数科学实验证明: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在计算质量总和时一定要加上。 那么,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呢? 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和原子论)进行考虑:“为什么自然界会存在质量守恒定律呢?

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数目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再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5--1: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稀盐酸+碳酸钠→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HCl Na 2CO 3 NaCl CO 2 H 2O 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与交流:

1、反应前后天平为什么不平衡?

2、这个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 实验5--2: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镁+氧气→氧化镁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Mg O2 MgO

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与交流:

1、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反应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

2、这个反应是不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1、2、。

【当堂检测】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元素的、不变。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分裂成为,这些粒子再经过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3.a g白磷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A.一定是(a+b)g B.一定不足(a+b)g

C.大于(a+b)g D.小于等于(a+b)g

4.蜡烛(主要成分是C、H)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燃烧所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否等于反应前后蜡烛所减少的质量?

【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课后反思: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会读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检测

1. 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及 ;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粒子 之比;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之比 二.合作探究 1.化学方程式

大家先思考个问题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 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点燃

碳氧气二氧化碳

该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点燃

碳氧气二氧化碳

这是个什么式子?它可以提供那些信息?

总结: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1. 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意义?

(1)表明了 、 及反应条件;(2)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 之比;(3)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 之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如:

22C+O =点燃

CO

(1)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每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 子;

(3)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后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总结:读化学方程式(1)读出 、生成物和

(2)读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当堂检测】 1.方程式2

2222H O H O +=点燃

的错误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1.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Fe + CuSO4= Cu + FeSO4 2.粗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课后反思】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 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学习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阅读课本99—101页,完成以下问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⑴必须以 为基础;⑵遵守 。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

⑴ ⑵ ⑶ 3.注意:

⑴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标志: 。

⑵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 ,如把点燃、加热(常用“△”来表示),催化剂等写在 。

⑶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 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要注 号。

如果 ,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 ,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知识点2 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寻找化学反应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且原子个数相差最多的元素为配平起点。

Fe 2O 3+C----Fe+CO 2 选择O 原子为配平起点,由于3与2的最小公倍数为6,故Fe 2O 3

系数为2,而CO 2的系数为3,然后调节C 与Fe 2O 3的系数分别为3和4,既原方程变为:

2322Fe O 3C 4Fe 3CO +=+高温

2.奇数配偶法:寻找反应式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原子,且原子的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为配平的起点。将奇数的原子用2、4、4、8….等偶数配成偶数,调节其他元素的原子的个数。

3.观察法:当反应方程式两边有的物质组成较为复杂时,考虑用观察法。即观察分析反应式左右两边相关物质的组成,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来确定各自化学式前的系数;在推导其他原子的个数。

小结: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2、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①最小公倍数法;②奇数配偶法;③观察法。

【课堂练习】课本101页1-5题

1.(1)碳在氧气中燃烧;

(2)硫在氧气中燃烧;

(3)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N 2H

4

+ N

2

O

4

— N

2

+ H

2

O

H 2+ WO

3

— W+ H

2

O

HCl + Fe

2O

3

— FeCl

3

+ H

2

O

【课后总结】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学习难点】

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学习过程】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 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 [解] 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 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C + O 2

C O 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 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4412=x g 3 x = 12

g 344?=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 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 2+ CuO Cu + H 2O ;Cu —64、O —16、H —1) [ 提 问 ] :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习2、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整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3.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解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

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

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3.应用: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2:硝化甘油(C

3H

5

N

3

O

9

)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

A气体:4C

3H

5

N

3

O

9

+5O

2

=12A+12CO

2

+10H

2

O,则A的化学式为()

A.NO B.NO

2 C.N

2

D.N

2

O

所以12A中共有12个氮原子和12个氧原子,A的化学式为NO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组成。

例3: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知识点2 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1、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2H2+ O2点燃H2O2H2O点燃2H

2↑+O

2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条。

P+O

2—P

2、配平化学方程式,使方程式左右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 4P + 5 O2 — 2P2O5 3、标出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P + 5 O2 点燃 2P2O5

强调: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反应,而生成物有气体生成时,在生成的气体化学式的右边标出气体符号“↑”;同样,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反应物没有固体参加反应,而生成物有沉淀生成时,在生成的沉淀物化学式的右边标出沉淀符号“↓”。

4、把短线改为等号

25 点燃

24P + 5 O2PO

练习: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___ C + ___ CO 2 — ___ CO (2) ___ Al + ___ O 2 — ___ Al 2O 3

(3) ___ CuO + ___ C — ___ Cu + ___ CO 2 (4) ___ C 2H 4 + ___ O 2 — ___ CO 2 + ___ H 2O

知识点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将24.5g 氯酸钾和4g 二氧化锰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等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a ,求生成氯化钾的质量。

【课后反思】

1.回顾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意义,,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_____________,每_____份质量的碳与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_______克二氧化碳;生成44克二氧化碳,需要__________克氧气。

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现在要制取16kg 氧气,需要电解多少水?小花的解题过程

如下:

解:设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 改正: H 2O

H 2↑ + O 2↑

18 16 X 16kg 18/X=16kg/16 X=18kg

答:需电解水18kg 。 请改正小花的解题过程。

最新鲁教版初三化学教学案

目录 1 2 3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4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5)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6)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复习课) (7) 第二单元探究水世界 8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9)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第三节原子的结构………………………………………… 10 11 第四节元素………………………………………………… 12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复习课…………………………… 第三单元溶液 13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4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定量表示…………………………… 15 16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7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18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19 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20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21 2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理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23 24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25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26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27 第二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28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课)………………………… 29 30

31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32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学案 33 20 年月日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案 34 35 20 年月日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_第五章_金属的冶炼和利用知识点,推荐文档

△ △ 第五章金属的冶炼和利用第一节金属的性质与利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铁粉为黑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为固体(汞为液体)、硬度大、熔沸点高、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问题:黄铜和黄金外观很相似,你们可用哪些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方法:测密度、硬度等(物理方法) 火烧,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化学方法)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铝和氧气也能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在加热条件下,铁、铜等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活动与探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观察现象 现象:铜丝表面变黑 2Cu+O2=2CuO 总结:实验表明:绝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剧烈程度不同。表达式: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化合反应) ①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不易生锈而铁制品却容易生锈呢? ②为何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呢? (2)金属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带、锌、铜片、铁,再分别加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各组物质是否反应,有没有气泡,有没有放热现象,反应速度如何,完成反应方程式。Mg+2HCl=MgCl2+H2金属表面有气泡。 Fe+2HCl=FeCl2+H2 金属表面有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ZnCl2+H2 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_____,然后是_____ (3)由此推出,金属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绝大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哪个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 金属+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人教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 ....,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 ..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2+O2 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 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 2 + O 2 Fe 2O 3 + SO 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 、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 、S 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 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 2 、SO 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 2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 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 2O 3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 2O 3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SO 2 ⑷确定O 2 、SO 2的系数: ①由于O 2 、SO 2中只含有O 、S 两种元素,S 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 2 的系数,再确定O 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点燃 点燃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2019年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 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 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 案参考: 一、学生情况的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 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 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 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 教学的出发点。 二、再研究化学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和复习 的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 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 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 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 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 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点燃 点燃

初三中考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说明:本学案设计可供中考学生自主复习使用,可以算是课本导读,所以不用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初三化学第五章燃料教案

第五章燃料 第一部分洁净的燃料——氢气 【知识整合】 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最轻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2.常温下氢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3.氢气的可燃性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经点燃可安静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生成水并放出热量。2H2+O2点燃 →2H2O (2)点燃不纯的氢气(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3)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若听不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响声很小,就说明氢气是纯的。 4.一切可燃气体混有一定比例的空气时,点燃都会发生爆炸,这种体积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置换反应)。 锌与硫酸的反应 (1)反应表达式:锌+ 硫酸→硫酸锌+ 氢气 Zn + H2SO4→ZnSO4 + H2 (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 (3)收集方法 ①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②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 6.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 【经典例题】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生成;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一定)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写出氢气点燃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基本类型是。 2.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B.氢气难溶于水 C.氢气的液态是淡蓝色的 D.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惟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说明水的组成 4、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最理想的途径是()。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制氢气 B、以焦炭和水为原料制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 C、用炽热的铁和水反应制氢气 D、由热电厂提供电力电解水制氢气 【练习】

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如何识别酸和碱 酸碱指示剂概念: 2、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的定义和碱的定义 3、了解常见原子团:如OH CO3 SO4 NH4等 教材分析: 本节从同学们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引出问题,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知道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分析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并不陌生,但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又是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的,所以兴趣高,这是学习的基础。 重点: 1、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 2、从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 根离子的性质。 难点: 1、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是如何制作的,用来鉴别什么物质。 2、从微观(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和碱溶液的性质。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或者点滴板),胶头滴管等,多媒体演示台。 药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实验要探究的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准备,不必拘泥与教材中给定的几种)等。

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靠疑推动使学生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明确了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教学中分析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教学的难点,应想方设法突破。另外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金属矿物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通过前面四章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在初中阶段,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如何利用石灰石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2.本章重点和难点 能否正确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第一节: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如何鼓励胆小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得到锻炼 第二节:重点—铁的冶炼、合金 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操作全过程 第三节:重点—钢铁的锈蚀条件、防锈方法、变废金属为宝 难点—铁生锈的条件 第四节:重点—石灰石主要成分的检验、生石灰与熟石灰的转变

最新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

第1课时化学与能源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化学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 2.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和装置,了解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看懂常见电池的简单原理; 3.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和环保意识。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课前导学】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2.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能源损耗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3.你所知道的能源还有、、、、等。【课堂探索】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分: 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 如:;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量和资源。 如:。 (2)一次能源按照能否再生可以分为: 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 如:。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交流与讨论】 1.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 2.开发新能源,目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 ; 3.火力发电厂发电时能量的转变过程:; 4.火力发电存在哪些问题? 。

【活动与探究】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再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整理与归纳】 1.在实验中物质经过化学变化将 能转变成______能,这种装置也称为________。 2.与火力发电相比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 ,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电瓶车内的电瓶在充电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电瓶车使用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 4.废旧电池丢弃对环境的影响 , 。 如何处理? 。 5.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1)开发 ;(2)研制、使用 ;(3)提高能量的 等。 6.中国节能标志的含义(图9-1-1)。 。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1) ;(2) ;(3) 。故称为“绿色 能源”。 (2)要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 ; 。 (3)氢能源发展前景:要利用 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 【当堂反馈】 1.下列燃料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酒精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煤 2.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现存的能源,二级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而成的,下列属于二级能源的是 ( ) A .风能 B .水力 C .电能 D .天然气 3.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 溶液颜色 化学方程式 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原因 能量转化的方式 9-1-1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汇总

第五章 燃料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空气小(比空气轻,是所有气体中最轻的)0℃,101.3kPa 时,ρ=0.09g/L 2、熔沸点均比其他常见气体低,熔点-259℃,沸点-252℃,淡蓝色液体,雪状固体 3、无色无味的气体 4、难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实验 1、 实验一: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在空气中,用带尖嘴的金属导管点燃纯净的氢气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 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 分析与结论:①氢气具有可燃性,纯净的H 2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②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是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③氢气完全燃烧的热值为1.43×105 kJ/mol (汽油完全燃烧的热值为4.6×104 kJ/mol ); 因此,氢燃料是不产生污染物的洁净燃料。 化学方程式:O H O H 22222点燃 ===+ 2、实验二:氢气不纯易爆炸 实验:取一个无盖、底部钻一小孔的塑料(纸)筒或杯,用纸团堵住小孔,开口一端朝下,通入一会儿氢气, 使筒内的气体为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把这个筒拿到安全的地方,拔掉堵孔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 孔处点火(点火时人要远离些)。 现象:塑料(纸)筒发生爆炸。 分析与结论:①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为,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时,剧烈燃烧,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使筒内气体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 ②爆炸极限:可燃物(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 预混合气,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③点燃氢气前, 一定要先验纯,氢气的爆炸极限:4% ~ 74.2%。 图5-2 氢气的燃烧 图5-3 氢气与空气混合燃烧易爆炸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即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中的“五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五不变: 宏观:①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②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个数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二:实验 1.红磷(P)燃烧: 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铺细沙的目的:防止红磷燃烧放热炸裂锥形瓶底 玻璃管的作用:导气,引燃红磷 小气球的作用:调节锥形瓶内的气压,防止瓶塞飞出 为什么要迅速塞上瓶塞:点燃红磷,防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2.铁(Fe)与硫酸铜(CuSO4)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铁钉表面产生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打磨铁钉的目的:出去铁钉表面的杂质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Fe和CuSO4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Cu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3.盐酸(HCl)和碳酸钠(Na2CO3)反应: 化学方程式: 2HCl + Na2CO3 ====2 NaCl + H2O + CO2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天平偏右的原因:装置不密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该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结论: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 知识要点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金属大多数为固体(汞是液体),有特殊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机械强度大,易导电(Ag > Cu > Al ),传热,铁、镍等少数金属还有磁性。 铁片:银白色 铝片:银白色 铜片:亮红色 铁粉:黑色 铝粉:银白色 铜粉:红色 自来水管、铁栏杆等表面所涂“银粉”实际上是金属 Al 的粉末,热水瓶内胆上的金属(或镜子所涂金属)是 Ag ,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Hg , 灯泡里做灯丝的是 W 。 3. 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Al + 3O 2 ======= 2Al 2O 3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层 3Fe + 2O 2 ======= Fe 3O 4 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Cu + O 2 ======= 2CuO 现象:铜表面变黑 (2)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Fe + 2HCl ====== FeCl 2 + 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铁变小、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等质量的铁、铝、镁、锌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 Al > Mg > Fe > Zn 足量的铁、铝、镁、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 Al = Mg = Fe = Zn 点燃 △

(3)与某些盐反应: Fe + CuSO 4 ======= Cu + FeSO 4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湿法炼铜) 现象: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Fe + 2AgNO 3 ======= 2Ag + Fe(NO 3)2 注:铁丝放到稀硫酸中,铁丝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增加。 铁丝放到硫酸铜中,铁丝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轻。 4.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AC + B 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B ) A. Fe + 2HCl ==== FeCl 2 + H 2↑ B. CO + CuO ==== Cu + CO 2 C. Fe + CuSO 4 ======= Cu + FeSO 4 D. H 2 + CuO ==== Cu + H 2O 5. 金属的存在方式:单质(游离态):如金、银、铂等 化合物(化合态):如铁(磁铁矿、赤铁矿)等 6.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与合金。如铁、铜、铝、铝合金、黄铜(铜锌合金)、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CuO 、Fe 2O 3等氧化物不属于金属材料。 7. 金属的冶炼: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 8. 实验室用CO 还原Fe 2O 3。 3CO + Fe 2O 3 ======= 2Fe + 3CO 2 现象:红棕色粉末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CO ,后加热。(防止 加热不纯的CO 引起爆炸) (2)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 却后再停止通气(防止生成的铁因没有冷 却又和氧气反应,同时防止石灰水倒吸使 玻璃管破裂) 实验中澄清石灰水作用:证明CO 还原氧化铁后生成CO 2。 尾气处理:点燃或收集到气球中。 高温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上海初三化学第五章:初识酸与碱(教案+习题)带答案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1课时酸和碱的分类及命名 第2课时酸碱中和 第二节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第1课时酸的性质 第2课时碱的性质 考点一:酸、碱的组成和分类 一、酸的组成和分类 1.酸的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 2.酸的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法不同) (1)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分类。 ①有机酸。例:甲酸(俗称蚁酸)HCOOH 、乙酸(俗称醋酸)CH3COOH ,柠檬酸(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C6H8O7)、乳酸(2-羟基丙酸C3H6O3) ②无机酸。例:盐酸、HNO3、H2SO4、H2CO3 (2)根据与酸根结合的氢原子个数分类。 ①一元酸。例:HNO3、盐酸(HCl ),醋酸;②二元酸。例:H2SO4、H2CO3;○ 3三元酸,磷酸 (3)根据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原子分类。 ①含氧酸。例:HNO3、H2SO4、H2CO3;②无氧酸。例:盐酸(HCl )、氢硫酸(H2S ) 3.酸的命名 (1)含氧酸:某酸。例:H2CO3碳酸、H2SO4硫酸(特例:HNO3硝酸(俗称)) (2)无氧酸:氢某酸。例:H2S 氢硫酸/硫化氢,氢溴酸,(特例:HCl 盐酸(俗称)) 二、碱的组成和分类 1.碱的组成: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OH -)组成。 2.碱的分类 可溶性碱:KOH 、NaOH 、Ba(OH)2、Ca(OH)2(微溶)、NH3?H2O (一水合氨) 不溶性碱:绝大部分的碱都不溶于水。例: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Mg(OH)2(白色)、Al(OH)3(白色) 3.碱的命名:氢氧化某。 4,酸碱水溶液大多无色,难溶碱有颜色。 拓展 酸的命名:某一成酸元素如果能形成多种含氧酸,就按成酸元素的氧化数高低命名,如 高氯酸(HClO 4)、氯酸(HClO 3)、亚氯酸(HClO 2)、次氯酸(HClO )。两个简单含氧酸 缩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酸,叫做焦酸(或一缩某酸、重酸),例如:2H 2SO 4?→?H 2S 2O 7(焦硫酸)+H 2O ;2H 2CrO 4?→? H 2Cr 2O 7(重铬酸)+H 2O 。酸分子中的-OH 数等于成酸元素的氧化数,这种酸叫原某酸,如原磷酸〔P(OH)5,即H 5PO 5〕,原硅酸〔Si(OH)4,即H 4SiO 4〕,一个正酸分子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酸,叫偏某酸,如偏磷酸(HPO 3)、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更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化学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而在实际当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想法与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从容,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mno2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这时,一学生嚷着: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恩,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将对这2种猜测的证明放在了下一节课,实验证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与事实的相反结果。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都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 漏。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四、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五、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 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二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初三化学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定量实验分析法。 5.质量守恒定律六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6.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用文字表示为: 和反应条件生成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用化学式变回为: C +O2 点燃CO2 7.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8.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如:4P+5O2点燃2P2O5

其质的方面的信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量的方面信息: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 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练习 1.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的是()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将2g氢气在20g氧气中燃烧,生成18g水 B.将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40ml C.将浓硫酸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质量增加 D.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加热,溶液质量减轻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汽 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 食盐溶液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⑴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 + O2 P2O5 ⑵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 + 5O2 2P2O5 ⑶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 + 5O2 点燃2P2O5 注:最小公倍数法:例如: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2,右边的氧原子数是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因此,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