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闽台合作研究

闽台合作研究

闽台经济合作研究

闽台经济合作研究 (1)

摘要: (2)

引言: (2)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 (3)

(二)、闽台贸易发展历史概述 (3)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要求(政策) (4)

(五) 、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4)

(六) 、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优势 (6)

(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9)

(八)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9)

(十一)、闽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思路 (23)

(十二)、打造海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5)

(十三)、小结及资料收集: (27)

摘要:

割不断的两岸情,说不尽的闽台缘。近年来伴随着海峡两岸各界交流平台的逐步拓宽,闽台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加快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分析福建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体系、贸易等领域合作,共同促进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构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海峡经济区形成的重要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着眼于祖国和平统一大局,以空间拓展实现时间的超越、以时间累积促进空间的融合

本研究分析闽台经济合作数据,对其进行建模和进行深度挖掘,搭建基于SALSERVER 的数据仓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个集设计、分析、输

出、优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利用关联规则,聚类等算法探索数据间的联

系,挖掘潜在的经济合作,探析两地经济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

方面对策,并从投资环境、产业合作、政策协调等方面提出相关数据建议,

以此来促进进一步促进两岸间经济合作

引言: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

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二十一世纪,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演化为区域经济合作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地缘等较接近地区合作密切性的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区域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面对国内外经济合作竞争情势,福建根据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避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夹击”下被边缘化。

当前,福建经济具有不少优势,但经济发展方法、手段、途径等与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及国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福建要想后来居上必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软硬条件。台湾产业转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岛内目前经济发展困难,闽台之间人缘、地缘、商缘等关系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与福建加强合作是其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之一,因

此,闽台加强合作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最终有利于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近年来,两岸经济出现新情势,有必要根据福建自身优势,对闽台经济合作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基本途径等问题进行研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效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

1.1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1.2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提出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地方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径,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海西经济发展的政策,区域经济已经初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态势。

1.3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以“开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窗口,架设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为宗旨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使厦门特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从战略地位看,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具有“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等独特的优势,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和关键地带。海峡西岸与东岸台湾的互利合作最有条件、经济融合最有基础。

(二)、闽台贸易发展历史概述

闽台经济合作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福建就是祖国大陆对台贸易、吸引台资的重点省份。21 世纪初两岸入世后,台湾当局决定将两岸间接贸易改为直接贸易,放宽大陆产品的进口范围,同时两岸实现部分直航运输,闽台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见附表一)。2008 年底大三通启动,两岸海运不必再弯靠第三地,周末包机扩大为平日包机,闽台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台湾成为福建进出口贸易中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一大的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配套和支撑能力较弱;

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尚未形成支柱规模、拳头产品和产业链,抵御国际因素冲击和影响的能力不强,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三是:海峡西岸沿海港口分散,大港口的产业有效支撑不足,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作用日益突出,“东出西进”的交通网络仍不够发达;

四是:闽台经贸失衡继续加大,两岸市场不对称开放依然存在,福建对台的自然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台商对福建的投资有削弱和向国内其它地区转移的趋势;

五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统筹南北两翼、统筹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沿海一线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六是: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偏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要求(政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五) 、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与全局的关系,也关系到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大局;不仅是福建一个省的事,也与全国各族人民息息相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整合东南沿海资源优势,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夯实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5.1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自今,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0863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0亿元,增长22%;外贸进出口总额848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569亿美元、增长14%。进口279亿美元、增长13.7%;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5430亿元,增长15%,其中工业增加值4770亿元,增长1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增加358家;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6%;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1674.4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4258亿元。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7亿吨,增长14.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40万标箱,增长7.9%。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达7008.28万人次,总收入810.74

亿元,增长18.3%。

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个,福州、厦门、泉州软件园和一批高新技术园区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发挥。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投洽会和多届海西论坛,海交会、商交会、旅博会、林博会、台交会、艺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效明显。但是,福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外贸出口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发展还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1]。

5.2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战后中国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于“新兴工业地区”的前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6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3539.17亿美元,居全球第20位,人口2304万,人均15361美元[3]。

1980年代后台湾经济从1970年代调整期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廉价的能源、迅速扩大的国际市场和充沛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台湾制定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1980年后代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台湾第三产业从1980年代初开始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80年代-1990年代初台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石化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大举外移,由此引发了岛内学者对台湾地区产业空洞化的担忧,后来由于台湾地区快速推进向以资讯电子、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产业外移造成的转型压力。台湾经济在2001 年出现50 年来首次负增长后,2002 年、2003 年维持着低增长,2004 年在国际经济景气带动下呈反弹复苏,经济增长率达6.07%,是1998 年以来最高水平,但2005 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2]。

5.3闽台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闽台经济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是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经济合作从小额贸易开始,逐渐形成闽台间接贸易、劳务合作、台商投资与通航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整体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中扮演着先行者或试验田的重要角色[3]。

福建与台湾有较强的文化与地缘优势,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也曾是投资最多的地区,在1990年代前,福建省居台商对大陆各省市投资首位,约占投资总额的30%以上。此后,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迅速兴起吸引大批台商,对福建省投资有所减缓。

依台湾方面统计,1991年,台商对福建省投资金额所占比例为32.13%,1992-1998年在7%与15%之间,2000年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出现低增长。2001年,福建省采

取应对措施,台商对福建投资回升,依台湾方面统计,到2006年底,台湾当局核准台商对福建投资项目累计达5097项,核准金额为44亿美元,分别占对大陆投资的14.3%与8%。制造业投资中,对福建省的投资项目为109个,仅次于江苏省的234个与广东省的205个,投资金额为4.6亿美元,仅次于江苏省的26.9亿美元与广东省的13.2亿美元[3]。2008年,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台资22.7亿美元,增长25.1%;对台贸易额75亿美元,增长8.7%。

5.4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综合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三是闽台经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福建对台优势更加突出;

四是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区域经济协作关系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六是实施“东出西进”交通发展战略,形成了对外便捷的交通网。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在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新一轮发展态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面临新的制约,如何破解至关重要,通过对现状的剖析,实事求是地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存在困难和挑战,从而找出对策,为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能力而注入强劲动力。

(六) 、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力目前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从长远观点来看,海峡西岸却蕴涵着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强大的后发优势。

6.1区位优势竞争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崛起的优越条件。从区位上看,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邻近港澳,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道,既有连接台湾、港澳地区的枢纽功能.又具备连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区位经济发展的纵深地带既可辐射内陆。亦可延伸到台湾,是我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6.2资源优势竞争力:

资源因素是是发展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必要的支撑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区域福建省是一个资源和物产相对丰富的省份,构成了经济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一是海洋资源优势。位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拥有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陆地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二是森林资源优势。福建省林地面积达76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96%,活立木总蓄量为4.967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具备较好的发展木材加工业、竹产品、山珍产品养殖的基础和条件。

三是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厦门鼓浪屿、武夷山、青云山等29个4A级$u2个5A

级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除上述旅游景区之外,还有许多前景广阔的有待开发的景点。

6.3招商引资优势竞争力:

位于海峡西岸主体区位的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现有旅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达1000多万人.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独特的“五缘”优势为海西发展对外贸易、旅游、吸引外资、对台农业合作等经济项目架起了便捷的桥梁,形成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深厚基础。

6.4地方政府作用竞争力:

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逐步消除了一些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制定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政策举措,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实施以来,海西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体系,地方决策机关已经把自己的首要任务定位到制度创新层面上来。研究结果显示(李建平,2009),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在全国排在第八的位置。显示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较强。

6.5福建具备新跨越的基础条件

正视福建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福建拥有的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以及正面临的历史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把握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充盈信心,迈出更加坚毅的前进步伐。

福建在区域发展中拥有许多优势。区位优势独特,与台湾岛最近距离仅68

海里,有3324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邻近港澳,处于东北亚与东南亚和从香港到上海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道的中间地段。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2.9%,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居全国第三。海岸线长

达3400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可建万吨深水泊位的港湾有22处,已建成5个对台直航港口,其中厦门、福州两港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不少矿产颇具现实和潜在的开采优势。

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生物物种多样性居全国第三。淡水资源丰富,仅闽江的流量就超过黄河,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八位。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开放优势突出,是全国最早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省份之一,经济外向度较高。体制优势显著,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市场主体日趋活跃,经济的国际化、民营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人文优势明显,形成了开放包容、虚心吸纳、思辩敏锐、敢闯敢试等为特征的闽文化资源,育才、聚才、用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辈出,在国内外有许多享有极高声誉的福建籍专家学者、科技人才。特别是,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港澳同胞123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他们艰苦创业、爱国爱乡,已成为福建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福建与粤东、浙南、赣南的经济协作关系不断深化,闽粤赣地市、闽浙赣皖和闽粤赣三边、闽浙赣皖九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区域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效。福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福建在与台港澳交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闽台港澳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呈现日益紧密态势。台湾水泥集团、台湾大栋营造公司、灿坤集团、台湾塑胶制品商业公会等先后斥资数千万或上亿美元在闽投建新项目,漳州华阳电力、中华映管(福州)、厦门正新橡胶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台资企业在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已形成企业簇群。

闽台农业合作逐渐向高新技术层面发展,投资领域也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山区延伸。闽台交流交往从单向、个别交流逐渐发展到双向、有组织、有计划并朝着大规模、宽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交流的形式从一般的探亲旅游逐渐发展到有组织的民间交流交往,交流的领域扩展至几十个,赴台交流项目已覆盖台、澎、金、马,总数居祖国大陆前列。

近年来,闽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民间交往热络,带动了学术、科技、教育、体育、青少年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发展。作为香港、澳门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和最早实行改革开放、与港澳建立经济联系的两省份之一,福建已经成为两岸三地合作交流的重要地区。闽港澳经贸交流与合作渠道和领域不断拓宽,先后成立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双向投资增长迅速,赴港融资和金融合作不断推进,服务业合作取得新成果

(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2375.484,-6.46,-0.27%)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八)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九)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9.1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引进台湾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进和支持重点台资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建立淘汰补偿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9.2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地保护

和管理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更新,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闽江、九龙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动龙岩、汕头、潮州建立汀江(韩江)流域治理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保护。

9.3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

测和监管。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台湾海峡海域、重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10.1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

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0.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闽台农业合作是发展福建区域经济的一大特色。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台湾同胞80%祖籍在福建。两省地理、语言、习俗相近,气候、温度、日照、土质条件相似,农作物类型、栽培和耕作技术相同。闽台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后,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得到恢复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台商投资农业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商率先在福建沿海地区通过民间渠道,从单向试探性投资到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面投资发展。截止2002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5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18亿美元,实际到资11亿美元。我省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2、农业科技交流日益频繁

1990年以来,台湾先后组织农业行政官员、专家、教授、企业家200多个团组1000多人次来闽参加考察和科技学术交流、洽谈商务等。我省赴台考察的行政官员、专家学者和参加培训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有60多批300多人次。闽台农业合作与科技交流已呈现高层次、双向交流发展的格局。

3、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1991年以来,两岸农业界达成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以福建东山为起点的共识。从此,闽台两地在农牧业、水产、林业、气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研究。特别是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办批准福州、漳州市设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吸引了大批台商来闽投资农业,实验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联系闽台农业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成为福建乃至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密集区。

4、岛内农业发展空间得到延伸

由于台湾岛内农业地域狭小,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化,促使台湾农业加速外移。福建已成为台商转移产业、分散市场风险和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首选地。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17.25,0.17,1.00%)。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六届两岸林博会重点推出50个对台招商项目,第四届茶博会邀请100多家台湾企业参展,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吸引190个台湾农业团体参会,第五届两岸渔博会吸引近50家台资企业参展,第三届两岸农资农机具产品展销会吸引境内外200多家、500多种产品企业参展。

农业今后发展思路

闽台农业合作的建设是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福州、漳州实验区为主线,全面推动闽台农业合作从沿海向山区梯度发展。着眼于海峡两岸跨世纪的农业产业发展与合作,把实验区建成引进台湾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示范区,鲜活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基地,两岸联手拓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生产协作区。两岸农业在WTO框架下,全方位地展开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双赢目的。

(一)加入世贸组织后,福建农业面临农业全球化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验区将建立闽台农业合作五大体系,即:良种引进繁育体系、闽台农业产业合作体系、动植物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体系、农业科技培训与信息服务体系。

(二)加入世贸组织后闽台农业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可以走产业合作的道路,有计划的产业合作,才能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避免盲目

发展而带来的恶性竞争。农业产业合作途径和方式将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

一是有偿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合作,以福建重点优势产业为主,引进台湾科技人员或台资企业,推广实用技术,按技术承包、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等方式,在果、茶、畜禽、水产等种养业上建立合作示范点,为全面产业合作提供样板。

二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示范区。按照产业优势互补原则,以粮、菜、果、花、畜禽、水产种养业生产加工合作为重点,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高新实用技术,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

三是联手拓展国际市场。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可采取台湾接定单,福建建基地,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10.3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0.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旅游业:

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

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今年1至11月,全省

接待台湾同胞近90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大陆居民经我省口岸赴台旅游17.78万人次,超额完成全年12万目标,其中福建居民赴台旅游6.9万人次。

10.5闽台旅游业合作透视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观光业如科技产业一样被视为明星产业,其重要作用与积极功能毋庸赘述,其前景也无比广阔。首先,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其次,就产业发展趋势而言,观光旅游业所需外部成本较小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多,能为房地产、交通运输、旅馆餐饮、珠宝特产、零售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注入活力,是带动经济景气的灵丹妙药;再者,大陆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亚洲地区名列前茅的新客源输出地,台湾旅游业者正为分享祖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客源市场而摩拳擦掌。

福建旅游业发展现况

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福建持续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未来可能发挥更为积极的功能,将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一大支柱、一大优势、一大潜力。纵观福建旅游业发展,在“九五”期间,除了内地游客数量急剧增长之外,共接待境外游客62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6.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4亿美元,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4位。

“十五”期间,福建省旅游部门加强了规划与资源整合,主要工作有如下几项:

1、开展旅游专项规划前期调研和发展福建文化旅游产业专题研究;

2、组织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省域滨海旅游专项规划《福建省海滨带旅游开发总

体规划》;

3、加大政府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加强了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

4、增强旅游宣传与旅游重点市场的促销活动;

5、率先在全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联合办节、联合促销的区域协作;

6、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包括核定旅游行政执法人员,对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整

顿,组织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评定等;

7、注重旅游业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附表四、五以见其概。

福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依山临水,气候宜人,处处青山绿水,旅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二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富有诸多可开发的旅游人文资源;三是一衣带水的闽台两地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其非同一般的地缘经济性为两岸旅游业合作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闽台旅游业合作可以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新老景区旅游产品的交错和衔接,构成了福建旅游以沿海线和沿闽江流域线为主的倒“T”字型旅游格局,也奠定了福建两个主要旅游带的基础[①]。福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下列:

第一,旅游交通有了较大改善。首先,实现了省会福州至各设区市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福建已建成福宁、罗长、罗宁、福泉、泉厦、夏漳、漳诏、三福、漳龙段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43公里,“一纵两横”的格局基本形成,各设区市到福州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其次,多条出省通道缩短了福建与邻近省份之间的旅行时间。随着邵三(邵武至三明)高速公路于2005年底建成,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开通,福州开车到南昌将从10多个小时缩短为6小时,从福州驾车进京也只需一天多。此外,赣龙铁路客运列车已经开通,乘赣龙线铁路客运,从龙岩到北京从31小时缩短为22小时;龙岩、厦门到江西南昌,厦门到广西柳州均可缩短5小时以上。再者,打通了福建各景点与省外一些景点之间的快速通道。如太姥山与雁荡山、上杭古田会议会址与江西瑞金等景点,省内的武夷山与南武夷、大金湖与武夷山之间的通道。还有,一大批小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省内各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

第二,人居生态质量优良率高,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经国家权威部门的综合评价,福建人居生态名列全国前茅。福建的森林覆给率达到62.96%,位居全国首位;城市生活环境和水环境均排位第一。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5项评价指标,对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福建省生态环境居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全国第一。

第三,以项目带动,进一步提升了福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十五”期间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福建新建了一批景区景点,开辟了一批新的旅游线路,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为福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迄今,福建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48个;自然保护区38个,历史文化名城3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旅游度假区、旅游经济开发区10个,5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为4A级旅游区15个、3A级旅游区2个、2A级旅游区2个。

通过项目建设,开发出如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白水阳景区等一批新景点;新的旅游线路如漳州滨海旅游、深沪湾新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等。对于满足旅客需求,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均发挥极佳作用,为福建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福建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完美结合,已经建成的几条高速公路两侧旅游景点遍布,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拉动闽台旅游业合作的新亮点。

第四,加强区域旅游协作。2004年以来区域旅游合作迈开步伐,如闽东北无障碍旅游区、闽浙赣十三市交通协作、闽浙赣皖十四市旅游局长联席会、泛珠三角“9+2”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与闽港澳旅游合作等,均提出共同开发旅游市场,联合打造和推介双方旅游产品与精品旅游线路的构想,每一项合作都有一系列具体配套措施支撑。如取消地陪、互为旅游的目的地与客源地;客源护送、市场互动、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旅游市场和信息平台等等。

第五,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继2004年12月7日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地区旅游之后,2005年6月27日福建居民赴马祖旅游亦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海峡两岸海上

直航双向旅游交流与合作进入试点推动阶段。同年9月6日,海峡旅游博览会在厦门召开,提出两岸四地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的议题,使闽台旅游合作思路和路径进一步明确。翌日签署的《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明示:“闽台港澳关系源远流长,加强旅游交流与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多年来,闽台港澳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推动了两岸四地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为谋求海峡旅游市场的繁荣,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省六大旅行同业公会、香港旅游业议会、澳门旅游局,本着互助、互利、互赢的原则,就旅游交流与合作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签署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

台湾旅游业发展现况

战后数十年,台湾逐渐形成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北部高度工业化,而南部和东部特别是东部较为落后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开发台湾东部地区的有效方案中,旅游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未,岛内农业问题突显,以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偶然开辟为发端,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产业观光区(主要是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末,台湾当局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休闲旅游业则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故在台湾岛东部开发中显现旅游观光业的重要性。

纵观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性:

1、台湾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产业的主导政策取向被扭曲。从1956年开放海外居民与华侨入岛旅游,到1979年有条件地逐步开放台湾民众出岛旅游,均夹杂着台湾当局让国际旅游业起到“民众交流”或“民间外交”之图谋。直到90年代台湾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取向,依然是主要配合外交、经贸,以提高台湾整体形象为目的,体现旅游业的“附庸性”,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以旅游业基本经济属性的产业来发展,更遑论支持其生产能力的扩大。1987年,在岛内许多政治团体强烈要求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顺势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但迄今仍未能开放大陆民众入岛旅游。

2、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竞争激烈。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经常制约着旅游事业协调的有效性,以致恶性竞争问题成为制约台湾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毒瘤”。

3、旅游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北部和南部的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中部次之,东部较慢。

4、旅游业的二元结构特征始终非常明显。

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即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入岛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以致区别于其他出口导向产业,台湾观光旅游业长期存在逆差现象。

就产业发展趋势而言,旅游观光业几乎没有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较小又具有高附加价值,同时是创造就业最快、最多、最为各方看好的服务产业,世界各国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观光客源的流入。近些年来,依靠大陆的多方挹注,香港虽数度历经大风大浪,总能迅速重现活力。而在信心恢复下,香港楼价再创

新高,豪宅、商铺租金频频上扬,港股恒生指数也一路大涨。相较之下,台湾的变化颇令人惋惜:经济成长受挫,人均GDP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难下,民众消费信心低落;房地产更历经十年空头仍无法正常复苏;股市在6千点上下徘徊,被港股远远抛在后面。究其影响因素,最关键的就是两岸间的对立与僵局,投资机构称之为“政治风险贴水”,台湾民众因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岛内产业界与民众殷切期盼两岸早日直接“三通”救台湾经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为一大诉求。但台湾当局迄今仍不愿意开放大陆民众入岛旅游,舍本求末的结果,导致旅游业处于惨淡经营之窘境。

台湾确实有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之条件与潜力。据统计,台湾现有“国家公园”6处,即垦丁、玉山、阳明山、太鲁阁、雪霸与金门等地;“国家级”风景特定区12处,包括东北角海岸、东部海岸、澎湖、大鹏湾、华东纵谷、马祖、日月潭、叁山、阿里山、茂林、北海岸及观音山、云嘉南滨海风景区等;列为县级风景特定区也有17处景点;森林旅游区有“农委会”主管的奥万大、阿里山等16处;台湾四面环海,海域游戏资源相当丰富;寺庙与古籍历史建武资源被列入观光景点的有北部地区4处、中部地区6处及南部11处;其它还有包括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台湾民俗北投文物馆、鹿港民俗文物馆、台塑六轻阿妈公园、褒忠马鸣山镇安宫五年千岁公园和南屿等6处调查观光景点等。在这些景点中属于公营的观光游览区计有59处,其中北部地区有30处、中部地区10处、南部地区8处、东部地区仅有1处,余为民营的观光区[②]。目前,知性、感性与多元化的定点旅游形态逐渐盛行,定点度假旅游的度假宾馆、结合住所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旅游区、以温泉为卖点的温泉度假旅馆,以及结合自然景观、田野风光美景与传统技艺之民俗和休闲农场等成为岛内旅游市场的新宠儿,如各种主题的游乐园台湾就有41家。

“台湾暨各县市观光旗舰计划”是岛内2006年国际观光行销推广的新话题,希望通过八大景点、四大特色与五大主轴活动的全力推动,全年吸引境外观光客提升达375万人。八大旗舰景点是:台北101大楼、台北故宫、高雄爱河、玉山、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及垦丁公园;四大特色是指:台湾美食、夜市、热情好客及24小时旅游环境;五大主轴活动包括:台湾庆元宵、宗教主题系列活动、客家主题系列活动、原住民主题活动与特殊产业活动。

从旅游住宿接待条件来看,台湾现有一般旅馆2505家,房间数94583间;观光旅馆84家,房间数20933间;尚有46件处于筹建或即将完成的建设项目,估计将增加房间11421间[③]。

由于岛内上网人口接近900万人,旅游产业亦随之发生改变,网络旅行社成为岛内旅游市场重要的新兴力量。目前,台湾网络旅行社以易游、易飞、灿星、铼捷及由外商投资的足迹网规模较大。业者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民众自由行成为台湾旅游主流市场的趋势下,岛内旅游市场的50%被网络旅行社占领,岛内民众出境旅游部分,保守估计网络旅行社也吃下近30%的市场。这是今后在闽台旅游业对接中应引起重视的合作方向。

根据台湾当局年初公布的最新统计,2005年台湾接待境外游客337.8万人次,首度在一年内突破300万人次,较上年成长14.5%;岛内民众出境游业首度突破一年800万人次大关,达到820.8人次,成长5.49%,但台湾旅游业长期以来的“入少出多”局面并未改变。台湾旅游业逆差参见表3,观光类股长期低迷的状况参见表4。

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平均占8%左右,超过许多单一产品出口的创汇水平。根据一份非官方调查,香港观光产业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占GDP的25%,可能比半导体业对台湾而言还要重要。依台湾“观光局”估计,一天若开放大陆民众1000人,每人在岛内停留10天,每日平均消费207美元,一年至少有新台币265亿元的观光收入,若一天开放2万人,就会有5000亿元新台币的市场。台湾发展观光业的潜力无穷,“香港发,台湾更能发”,端视其能否挣脱政治泥淖,抓住契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

台湾当局“分类小幅”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拖延战术至今未变,尤其是对开放真正意义上的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设置障碍与条件,参见表5。人为政策限制的结果,旅游业振兴的期望落空。岛内44家向当局缴足保证金可办理大陆民众赴台观光业务的旅行社,接待的大陆居民仍非常有限,第二类与第三类每月赴台观光人数不足1000人,经台湾台局批准的探亲与参访的大陆人士每年也就15万人左右,参见表6。不仅与近年入岛的近300万海外游客不成比例,与每年赴大陆观光旅游或经商公务的近400万人次更存在很大的逆差。

国际旅游业的“二八理论”

指:就是说一个地区的观光客,80%是来自邻近的地区。开放大陆民众到台湾旅游,不但近处取利,裨益经济,而且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条件。但从当前的情势来看,并不意味着它很快就能落实,将直接影响闽台旅游业的对接与合作。理由下列:

1、民进党当局意识形态的局限。一方面因其统治的政治价值与经济走向相悖太远,在“激进台独”势力的挟持下,还没有勇气对大陆民众采取顺势开放的动作;另一方面因其选民的板块结构,民进党当局的经济政策与两岸经贸政策虽乏善可呈,但仍能够做下去。

2、民进党当局人为设置障碍。台湾“陆委会”强调:“开放第一类大陆人士入岛,需由双方政府或双方政府同意的方式进行协商,其他须协商的议题包括:大陆人民资格条件、身份查核及确认、违法或滞留旅客的遣返、双方旅行社的合作规范、旅行纠纷调处及相关同胞窗口的建立等”。除非陈水扁执政团队彻底反省,重回“九二共识”或“两岸一中”,否则所谓的“协商”就成为民进党当局阻扰的借口,没有实现的可能。

3、民进党当局的不安和焦虑。岛内人民追求两岸和解的力量推动连战、宋楚瑜敢于到大陆说“两岸一家亲”、“大家都是中国人”。能让台湾民众切身感受到大陆游客带给他们的利益,必将有益于凝聚稳定两岸关系的基础力量。随着两岸民间的“交流海峡”逐渐消失,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台湾当局继续采用升高两岸敌意的手法或谎言,就容易被民众揭穿而失去信用,更难以强化所谓的“国家认同”与“效忠”来制造朝野或官民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善意总能感动人,软权力会让人折服”,这是至今仍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当局最担心与害怕的,因此,会找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来拖延或阻扰。不难逆料,大陆游客在岛内停留时间、人数限制等短时间内仍难以解禁。何况,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还面临两岸直航问题。大陆主要城市直飞台湾一般只要两小时,大幅节省团费和交通时间,必然提高大陆观光客入岛旅游的诱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台湾旅游市场的潜力。

4、台湾旅游观光业的硬体条件与软体服务仍待加强。台湾的观光业落后香港不少,许多方面都需要快速学习。除了机场运量、岛内公共交通建设、观光饭店接待能力等硬体方面需加强之外,软体服务的学习更需要时间:(1)岛内旅游环境(包括语言能力与接待素质)国际化不足;(2)投资计划审核程序繁琐,影响民间与国际投资者意愿;(3)设备经营及人事成本过高;(4)管理松散,违规及非法经营盛行,导致产业恶性竞争状况。

闽台旅游业的对接

虽然内地民众“台湾游”仍阻力重重,但开放大陆民众到岛内观光的举措,已对民进党当局的“绿色闭锁”政策产生极大冲击,台湾旅游业界与老百姓正等待新选择的出现,现在就看民进党当局是否真正关心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接好这一“利民利己”的好球了。

国家旅游局于2005年5月20日作出说明,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政策具体化。从国家旅游局希望海峡两岸相互协作,尽早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磋商的三个原则来看,既充满诚意与善意,又具切合实际的可行性。

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事情”,刻意避开了“一个中国”或“一个中国内部事务”等较易受台湾当局排斥的提法。其次,强调组织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体现大陆旅游主管部门体察台湾方面的顾虑,与台湾当局所谓“初期采取总量管制的构想”契合。第三,“大陆旅游业界将与台湾旅游业界及相关各界人士相互协作,积极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实现”。所谓“相关各界人士”,显然已经为双方在协商时纳入台湾有公权力背景的代表预留空间。目前,大陆方面已做好准备。如提出由“中国旅游协会”代表大陆与台湾协商;以今年“春节包机”形式协商相关事项;大陆将根据岛内接纳能力和条件考虑游客数量;并针对可能发生的跳机等情况采取预防措施,足见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事。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原理,对于客源市场来说,追求的是个性与多重性的综合;对于资源市场来说,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是克服资源地域性局限与社会结构地区性差异约束的良方。闽台旅游业对接与合作深具积极和具体意义,它不仅是表面上的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涉及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观光企业管理的合作。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紧相毗邻,在文化、历史、血缘、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闽台旅游业合作的条件得天独厚,极具市场潜力,正蓄势待发。

第一,血缘文化优势。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岛内闽南人与客家人的祖籍地多在福建,福建各县市在台湾也有众多的亲友。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福建境内的宗教文化胜迹,如湄洲妈祖、平和三平寺、龙海慈济宫、东山关帝庙、古田临水宫等,在台湾均有许多分庙和信徒。血缘文化优

势足以使得闽台两地互为广阔的旅游市场。

第二,地理区位优势。闽台两地一水之隔,有交通便捷之利。目前福建沿海与金马之间的海上直接往来已经成为台湾同胞往返两岸最为省钱又最为便捷

的通道。“三通”一旦实现,将有大量的大陆民众会利用周休二日或节假日“黄金周”赴台湾度假、探亲、旅游。2000年福建出境旅游就突破5万人次,此一

数字正逐年迅速增加。

第三,旅游互补优势。福建与台湾旅游业各具比较利益优势,互补性明显,通过合作将有助于两地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准,开创新的旅游市场。台湾旅游业者可利用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与福建旅游业者合作共同开拓内地旅游市场;亦可利用资金丰富的优势,参与或投资与旅游景点相关联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达致共同发展。

第四,特殊的政策与经验优势。福建是最早对外开放并享有“特殊政策”的省份之一,独有4个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及全省、沿海突出部数十个台轮停泊点与台胞接待站、福州与厦门2个对台试点货物直航口岸等。闽台“两门、两马”之间已率先签订地方交流协议,开台湾民众海上直航到大陆旅游之先河,福建也已开放“金门游”,“妈祖游”。今年11月1日《福建省对台湾地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对赴台旅游外汇收支、购汇、付汇及账户的开立和使用进行了规范,不仅能促进双方旅行社正常的业务往来,加速金门、马祖游的发展,而且将使福建作为今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口岸成为可能。此外,福建旅游业界与相关部门已累积正确处理涉台旅游突发性事件及化解危机的丰富经验。

第五、拓展世界客源优势。闽台旅游业合作不仅仅在于互相拓展闽台两地的客源,更由于福建是旅居各国华人华侨的主要祖籍地,世界上有1000多万华人华侨的祖籍在福建,其中8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因此,闽台两地旅游业合作也有助于共同拓展世界客源市场。与此同时,闽台旅游业联手合作,突出两地旅游特色,必可吸引大陆其他省市人民更多地前来旅游观光。简言之,福建可以成为台湾旅游业拓展大陆客源市场的纽带与桥梁。

《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

就指出两岸四地的合作方式:1、优势互补。要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

2、资源互享。要充分利用“闽台港澳”拥有众多知名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在武夷山——阿里山、大金湖——日月潭实现旅游景区对接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四地旅游景区的对接工作。

3、信息互通。创建“海峡旅游网站”,创办《海峡旅游》杂志,充分利用这两个稳定的平台,强化业务合作与沟通联系,加大信息互通力度。

4、市场互惠。共同推介海峡旅游线路、组织互为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和市场推广活动,共同营销“海峡旅游”品牌。

5、机制互动。定期召开“闽台港澳”旅游联谊会,协调办理具体事宜等。

观光旅游产业始终在努力解决资源市场与客源市场的协同,这是该产业的属性所在。闽台两地旅游业合作经由金门、马祖已建立了直接的游客通道,福建也积极争取成为大陆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的先行开放地区,并以金、马游带动对台旅游。目前闽台旅游业合作沟通的平台多样,正为两地旅游资源与客源对接、旅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分析_丁昶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6卷第4期 2015年8月 Vol.36,No.4Aug. 2015 一、引言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挂牌运营。 此后,各地掀起申报自贸区的热潮。最终,2014年12 月,作为申报者之一的福建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很显然,福建自贸区的批准,是看重了其在对台湾的优势上,寄希望于福建自贸区的建成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必将成为福建自贸区的重要地方特色之一。 二、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与阻碍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台湾和大陆逐步开始两岸经贸往来,这时的两岸经贸往来呈现出的是单向的、民间的、不平衡的局面。单向指的是投资的方向,基本以台湾小额投资大陆为主,而民间指的是经贸往来基本以民间形式为主,不平衡指的是资本流入方向不平衡,台资流入大陆,而陆资无法进入台湾。此后,在2008年后,和平发展成为两岸民意主流。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 )的签署,对两岸经贸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后,贸易规模逐年递增。以2013年和2014年的统计数 据为例,2013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972.8亿 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幅度为12%;2014年,两岸的贸易总额达到1983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 0.6%[1]。 (二)两岸经贸合作的阻碍 两岸经贸合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就两岸本属一国,同根同源的角度来说,推进的速度较缓慢,经常会出现经贸合作受制于两岸关系的影响。文章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两岸经贸合作受阻的原因。 1.ECFA 签署后,后续协议谈判推进迟缓 ECFA 签署后,按照原定的计划ECFA 的四个 后续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和《海峡两岸争端解决协议》将逐步协商签订。但是,目前只有《投资保护与促进协议》于2012年8月签署,且实施效果较好。《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在台未通过审议,根本没有开始实施。而《货物贸易协议》与《争端解决协议》也存在诸多利益问题协商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后续协议无法推进,实际上导致了ECFA 成为了一个理想化的空文。除了早就存在的台商台资在大陆投资的传统模式,货物贸易开始的降税安排,可以说两岸的经贸合作形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没有任何的起色。后续谈判的 文章编号:2095-3046 (2015)04-0042-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0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分析 丁昶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福州350117)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几经周折,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后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经贸关系的发展还存在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通过研究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与阻碍,闽台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以及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从而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长足进步。抓住对台贸易的地方特色,福建自贸区必将在我国众多自贸区的建设中脱颖而出。关键词:两岸经贸合作;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闽台经贸合作;福建自贸区;自贸区建设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4-03作者简介:丁昶(1987-),女,助教,主要从事区域产业合作、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E-mail :3792692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874956.html,.

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服务海峡西岸的经济建设,加强闽台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路;以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紧缺专业人才的项目合作为载体,搭建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平台,探索建立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 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 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学校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 作。 2. 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 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

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 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 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 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 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 双方共同合作,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 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如乙方在不影响其生产的情况下,允许甲方使用企业的专门化的实验实训室,满足合作班级学生的实验实训需要;推荐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 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X x学校成人大专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 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方为乙方培养专业人才(工作的同时,可以就读甲方的成人大专或成人本科学历教育) 5. 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 人才培养质量。

闽台经贸往来与海峡两岸关系分析

闽台经贸往来与海峡两岸关系分析 近年,闽台经贸往来持续升温,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去年台湾的“反服贸运动”对闽台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必须持续推动闽台经贸往来,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标签: 闽台;经贸;两岸关系 F74 1闽台经贸往来构筑新篇章 近年,福建省高度重视对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战略方针,全方位加强闽台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2013年,两岸签订《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赋予了福建省一批先行政策,涉及金融、电信、社会服务、运输等多个领域,为闽台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更多优惠和便利。2013年4月,厦门两岸贸易中心总部正式揭牌运营。该贸易中心将打造“三大中心”,即台湾商品大陆营销中心、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服务贸易商大陆服务中心等,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助推两岸经贸双赢。另外,中国农业银行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于2013年7月在厦门挂牌成立,旨在打通两岸人民币流动渠道,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2013年,一批重点台资项目加速推进,福建台玻二期项目、福欣特钢一期生产线等正式投产。大陆第一张对台投资保险保单正式生效,被保险人为大陆首家赴台投资企业——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8月,福建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海峡两岸新型农民培训交流基地也于6月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揭牌成立。 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不断扩大,2013年新增的多条闽台航线成为两岸往来黄金线。 在日益频繁的闽台经贸往来中,两岸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然而,2014年3月17日,台湾爆发了“反服贸运动”,令闽台贸易及两岸关系都受到影响。 2两岸服贸协议受阻影响闽台贸易

闽台产业合作问题研究(一)

闽台产业合作问题研究(一) 摘要: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省份,在闽台产业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从现状来看,近年来台商在闽投资已经在福建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制造业三大集群以及闽台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虽然闽台产业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闽台在软件、物流、旅游等产业方面仍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闽台产业依存度的提高,两地产业合作格局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优化。 关键词: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前景 一、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福建是台商的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多年来,闽台贸易频繁,福建利用台资数额较大。到2006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验资口径,含第三地转投)项目8,930家,协议金额150.96亿美元,实际到资103.54亿美元。目前,这近9000家台资企业已经在福建构建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制造业三大集群,成为福建省的三大主导产业,台商在闽投资所引发的闽台产业合作分工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此外,闽台农业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电子信息产业合作 20世纪90年代,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高科技产业非常集中,在90年代后期发展到了极限,不管是半导体、电脑,还是后来的平面显示器,在世界市场都极富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也是福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全省已有厦门、马尾、福清融侨、漳州、泉州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其中冠捷、华映光电、TDK、灿坤、台通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台资大企业是闽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主要力量。 “冠捷”与“中华映管”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两家台资电子企业。“冠捷”1990年10月落户侨乡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5年是中国第一大、全球第二大显示器生产企业,全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总排名中名列第12位。而截至目前,冠捷”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生产企业。冠捷电子作为福清融侨电子基地的龙头,其辐射效应,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的关联厂商来闽投资,不仅带动了本基地配套产业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全省计算机整机产业和一大批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最大显示管生产企业“中华映管”投资马尾建设“百亿电子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管生产企业,为马尾开发区引来10多家外商投资的配套协力企业及数十家相关的台湾电子厂商落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下游产业链。(二)石化产业合作 石化产业是所有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台湾石化工业是支柱产业,而大陆在东南沿海石化工业相对薄弱,但石化产品需求量大。截至2006年底,台湾石化产业由于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出现大规模外移趋势。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①在福建的落地和福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台湾一些主要石化企业纷纷来闽参投石化项目,这其中包括了石化产业的众多行业,如塑化业、特用化学品业、橡胶业、染料业等等。他们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已创造出双赢互惠的效益,为台湾石化界所肯定。目前,湄州湾南岸的福建炼化公司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已建成闽台石化合作基地,对集中吸引台商投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台资企业华星石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第三家低温液化气库,借助福炼10万吨级原油码头,从中东直接采购原料,经低温处理后销往内地,已占据福建省1/4的液化气市场,被列为全国进出口500强。 (三)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机械产业合作 机械工业是福建省“十五”计划期间发展迅速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至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机械企业2,129家,职工40余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3.2亿元,居各工业行业第3位,占全省的15.6%;实现出口交货值47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006年福建省机械行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列全国各省(市)第17位;出口交货值列全国第7位;增幅

关于闽台高职英语教育合作的探索

关于闽台高职英语教育合作的探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贸易中,我们迫切的需要掌握英语知识的人才来进行商务沟通和解决商务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出大量的具有扎实英语言语功能、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为此,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出既有扎实英语基础,又有熟练应用能力的人才。高职商务英语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商务英语专业在迎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接受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在实践教学的要求下,闽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阶段存在一些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不断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借此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闽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体制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阶段,在教学上仍存在很多误区,总结来讲有以下几点: 1,商务英语定位不明确。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对外贸易经济培养既具备英语基础,又懂得一定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商务英语与通用英语之间的区别,即商务英语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进行语言研究。而现阶段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通用英语教学区别不明显,商务英语的教学仍按照通用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在教学中过度的重视语法技能的讲解,忽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商务知识,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2,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没有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听、说、读、写、翻译、外贸专业知识、文化礼仪知识以及在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英语谈判技巧和口译技巧等,然而现阶段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往往只涉及到了一些口语、听力、写作英语等基础性知识,对一些专业性和应用型较强的东西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开设的扩展课程中,大多也是一些语言学、词汇学等,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侧重点缺失必然影响了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存在偏差。 现阶段很多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仍沿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也只是进行讲解课文、背诵单词、听力练习等内容的重复。加之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大多都不够扎实,没有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甚至很多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

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现状、障碍与对策

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现状、障碍与对策 [摘要]合作办学是闽台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章分析了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积极稳妥的政策扶持、明确合作双赢的办学原则、推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构建先进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闽台合作合作办学 [作者简介]郑慧(1971- ),女,湖南湘潭人,厦门理工学院,研究员,博士;蔡莎莎(1985- ),女,福建惠安人,厦门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福建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2011年课题“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环境的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11406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xx)17-0019-06 一、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 福建省近年来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两地高校在学生互派、教师研修、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福建省为推动对台教育开展实质性合作,率先在全国推出了闽台联合培养人才(以

下简称闽台合作办学)这一先行先试项目。福建省遴选办学条件好、对台教育合作先行的高校与台湾优秀高校以及台资企业,紧密结合闽台产业对接需求,在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建筑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等紧缺领域联合培养人才。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着眼于“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强强联手,打造精品”,承担高校调动最优质资源,与台湾优秀高校合作,通过引入台湾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由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或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双方)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引进台湾高校课程及教师,或采取分段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闽台合作办学(本研究所限定的闽台合作办学专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中规定的闽台合作分段对接模式)是指福建高校的本科学生采取“3+1”、专科学生采取“2+1”的方式,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到台湾相应高校学习。同时,学生学习期间台湾师资授课占比不少于1/3。2009年,闽江学院招收了福建省第一批闽台合作分段对接项目学生311人;2010年,闽台合作分段对接项目扩大到5所本科高校和16所职业院校,共招收学生5000人;2011年开始,闽台合作项目开展院校和招生数大幅度增加。福建省闽台合作项目承担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证明了闽台合作项目符合两地高校需求。 对于台湾来说,大陆是富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巨大的职业教育市

从区位优势变迁看闽台经贸合作

闽台经贸交流回顾与展望 ——基于区位优势变迁视角的分析 石正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区位优势是对区位诸要素经济价值的综合描述;区位优势具有相对性,但归根结底是由区位禀赋要素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区位优势是随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区域经济空间的自身演化而变迁的。闽台经贸关系由初期的繁荣兴旺到继后的萧条衰落,再到近年来的渐入佳境,其兴衰演变历程反映了福建对台区位优势的阶段性变迁。近年来,福建推进“海西”建设,综合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新形势下闽台经贸交流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闽台经贸交流;回顾与展望;区位优势;变迁 1990年代中期以前,闽台经贸在大陆对台经贸中曾一度占据领先地位。19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下滑,突出表现在台商赴闽投资势头逐步减弱,尤其是在台商掀起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大陆的区域布局中,出现福建被“边缘化”的现象。[1]近年来,闽台经贸合作虽然有所起色,但较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对台经贸合作,闽台经贸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台商投资产业集聚特征不够显著,[2相对于福建对台禀赋优势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所提供的发展空间而言,存在较大发展落差。322台湾“大选”结果为两岸关系增加了积极因素,更为两岸经贸关系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两岸经贸交流将加速向正常化、机制化方向迈进。在此利好形势下,福建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区,是否有条件把握机会在对台经贸领域大有作为,值得探讨。 对于闽台经贸滞后发展的原因,以往学者们多从基础设施落后、腹地狭窄、产业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等因素制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拟从区位优势及其变迁理论视角,检讨福建的对台经贸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闽台经贸合作发展前景。 一、区位优势及其变迁理论探讨 区位和区位优势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在传统的区域经济学中,包括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渊源的西方经典区位理论在内,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如企业活动的场所就是企业区位,城市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就是城市区位等。这些是把区位等同于位置 *作者简介:石正方,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985工程”二期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

闽台IT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闽台IT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闽台IT产业的合作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现阶段闽台IT产业合作所体现出的特点,包括闽台IT产业合作潜力大、前景好; 企业规模取得新突破,分析了闽台IT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IT产业福建台湾一、闽台IT产业合作的现状 1.台资对闽IT产业投资的现状福建台资企业已从初期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 展 ,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随着台湾企业新一轮的以高科技电子资讯产业为主的转移大陆浪潮的兴起,福建在吸引台商投资IT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已经形成一些具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尤其是中间投入型与最终需求型制造产品的台资企业,成为了福建主导产业的龙头。 2.闽台IT产业交流互访情况 20__年11月8日,“闽台软件行业协会战略合作协议”在榕签署,标志着闽台两地信息产业长效交流机制的正式建立;20__年9月5日,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创办了信息产业领域首个涉台交流的专业网站;20__年4月30日,福建省信息产业厅与台湾电电公会就加强闽台信息产业合作,推动两岸光电产业发展达成了五项共识,进一步推进闽台信息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二、闽台IT产业合作的特点 1.闽台IT产业合作潜力大、前景好电子信息产业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在信息产业在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具有丰

富的经验。大陆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腹地,巨大的市场潜力,海峡两岸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合作前景十分广阔。闽台电子信息业的台作乃至闽台经贸科技的协同发展,是双方互利互惠的发展方向,并因为我省的对台优势而占据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中心,成为两岸经济整台的衔接点与辐射、扩散的基础。 2.企业规模取得新突破目前,福建信息产品制造业台资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台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为今后进一步推进闽台信息产业对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五年来,我省信息产业依托政府扶持建设的这些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20____年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2210亿元,增长8.1%。多家产值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生产复苏,成为拉动福建信息产品制造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台资企业表现突出。三、闽台IT 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台湾当局贸易政策的阻碍两岸经济、技术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祖国大陆一贯主张不以政治 分歧影响干扰两岸的经济、科技合作。而台湾当局则把两岸之间的经济性问题与政治性问题混为一谈,夸大负面影响,为其限制两岸经济、科技合作。无论是间接对台转口贸易,还是对台直接小额贸易的发展,均受两岸关系、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的影响,致使福建省邻近台湾的区位优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造成“优势浪费”。 2.产业集群经济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避免远距离交易所导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 近年来,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展开,取得一定的成果。在院校领导交流,学生交流,科技和文化交流,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学分、学历互认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笔者提出两点建议: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推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更持久、更深入。 标签:职业教育;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三通”协议,海峡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全面启动,进入“三通”时代。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表,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在此历史背景下,闽台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本文重点关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诸多问题。 一、闽台职业院校领导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2007年12月04日,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07所职业院校的校长参加,围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据了解,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频繁,2000年以来,来闽访问的台湾地区教育界人士近8000人次。2000年至2007年期间,福建省教育系统有600多批、1600多人次赴台讲学,开展合作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2007年,教育厅组织了三批职业教育代表团赴台访问。高教院校领导交流先行先试,签署相关合作交流协议,带动闽台院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等各对应团体进行沟通,进而交流与合作。 二、闽台职业院校学生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共举办12届,闽台职业院校学生较少参加,主要是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辩论赛的成功举办,促进两岸大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和感情。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创办于2006年,以篮球为载体,以运动为媒介,为两岸大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友谊的桥梁。闽台职业院校学生组队参加比赛,篮球比赛已成为两岸高校影响力较大的一项重要赛事,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促进两岸大学生思想、感情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大学生的互信、了解和友谊。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主要职责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0)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闽政办[2010]175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5.29 【实施日期】2010.05.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 制规定的通知 (闽政办〔2010〕17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3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闽委〔2009〕27号),设立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加挂“福建省人民政府口岸工作办公室”牌子),为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正厅级。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取消编报并执行机电产品配额年度进出口方案、对引进技术的再出口进行监督的职责。 (三)从原省口岸和海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划入口岸协调职责。 (四)从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划入组织实施公民出境就业以及管理监督境外就业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责。 (五)承担商务部下放的进出口企业经营资格备案职责。 (六)将贸易促进、投资促进、主办国际性会展活动、闽台港澳经贸交流等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性、辅助性等工作交由事业单位负责。 (七)加强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公平的对外贸易秩序,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对外投资提供良好服务与保护。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对外经贸和口岸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起草并组织实施我省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研究提出我省对外贸易经济法规、规章、政策与国际经贸条约、规则之间的衔接意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