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准备阅读考级时早已会背,因此对两首古诗做祥略不同处理。着重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学第一首,第二首古诗略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我们读过哪些叶绍翁写的诗?背诵《游园不值》。师介绍叶绍翁(南宋诗人,江湖派,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有的写田园农家生活,含蓄精丽,耐人寻味。)

2、今天我们学习叶绍翁另一首很有名的诗——板书课题。解题:这里老师给出“书”字四种解释,看看该选哪种?①书写;记录。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文件。

理解了“书”的意思,你能解一解诗题吗?(记录夜晚所看见的)

3、由这个诗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看见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在夜晚记录?……)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在古诗的下面还给我们编排了“注释”,注释有什么作用?(将诗中难解的字义告诉读者,使读者更容易读懂古诗)看来,注释还真是我们学古诗的好帮手。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同桌汇报对诗意的大致理解。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抓“夜”字,体会诗人心情

1、诗人写这首诗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深夜)夜这么深了,诗人因为什么而不睡呢?仔细读读1、2句。(诗人客游在外,因为思乡而失眠。那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更让诗人有种悲秋孤独之感。)

2、补充阅读的丰子恺的《梧桐叶》。自古以来,诗人尤其会感物伤怀,

看到一种自然景象,就会联想到人生,特别是秋天的梧桐落叶常被诗人看做是繁华落尽的象征。难怪诗人听到如此萧瑟的秋风,看到纷纷飘落的梧桐叶,心情更加孤独苦闷了。

3、朗读1、2句。

4、就在诗人触景伤怀的时候,他看见了温馨的一幕(读3、4句)

5、说说诗人看见了什么?展开想象说说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6、对于古时的孩童来说,没有我们这些现代化的玩具,到野外捉蟋蟀最常见的游戏。看到这番情景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在老家的郊外捕捉蟋蟀,内心不由升起一股温馨之情。那一盏灯明啊,照亮了诗人的寒冷的心也温暖了诗人孤寂的心。

7、朗读3、4句。

8、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9、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

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反思:

教学完第一首诗,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几点是:一,引导学生体会注释的作用,并借助注释同桌互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理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而触动的“客情”,我给学生补充阅读丰子恺的《梧桐叶》,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作家情感丰沛的文笔,无不让学生对梧桐叶落、悲秋情怀有较深刻的感悟。然后抓牢一个“客”字来追问:“客指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客居他乡的诗人深夜难以入睡在想什么?此时的诗人心情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出叶绍翁客居他乡、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孤寂、悲凉的情怀,接下来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古诗教学补充相关的美文阅读,让古诗变得更丰盈,文学与文学之间找到通感,学生对诗中的人文情怀也体悟得更深。

附:

丰子恺《梧桐叶》片段: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