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2014-03-24 22:37:27)

转载▼

分类: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作者:荒原般若

作者:周鼎文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在孩子所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另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自己是问题

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里,跟我谈到了他的女儿。她的女儿是镇上有名的聪明孩子,已上小学,每学期都在班里考第一名。苔丝说,小女儿什么都好,但近来有些表现令她不安。她在教训她的同学时显得很刻薄,对班上成绩差的同学明显表现出蔑视。如果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她好,得到了大人的夸奖,她就会很生气地否认这一点。我沉默了一阵,把目光转向她。她的性格,她的刻薄,她爱教训别人的毛病等,我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于是我笑了笑问苔丝:“是啊,你没有发现你的女儿很像你吗?”

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动,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孩子会反映出家庭的深层“关系”问题

我认为“模仿”是孩子透过表面信息学到一些基本行为的方式,然而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深层心理。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往往隐而不显,那么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是透过什么学习到的呢?孩子的深层心理反映出的是深层潜意识的信息,而这些深层潜意识的信息如同马汀-布伯所说的“潜意识的信息是在个体之间”,也就是在“关系”里,换言之,孩子真正学习与反映的不是表面的话语或行为,而是深层的“关系”信息。

根据我的观察,在孩子所学习与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但不是每个亲戚都算我们的家族系统,只有一群特定的人属于我们的系统。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夫妻间的关系及亲子间的关系。虽然每个孩子出现的状况、细节有所不同,但从许多家庭个案中我看到:

1.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3.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5.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家族系统力量是影响孩子的另一个重大因素

另外,除了父母间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影响孩子更为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家族系统力量”的影响,这往往是更难以觉察到的,尤其是家族中未竟之事,但孩子这面镜子会活生生地反映出家族中的情况;有时家族系统的力量甚至会超越父母的影响,令孩子表现出一些莫名的情绪与行为症状。好消息是,透过系统排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族系统的动力,了解孩子这些情绪与行为的背后在说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改变?有哪些法则对亲子关系很重要?如果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以后会变成怎么样,只要从父母间的关系、家族系统力量的影响就能看出端倪。

家庭和睦跟心理投射

所谓“心理投射”,是指人们在此时此地因主客观原因受到挫折后,在彼时彼地将内心憋闷和焦躁投射到其他无关的人或物上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家庭里时常发生。这种不良情绪的转嫁,既对自身不利,也破坏了家庭团结和睦的气氛。

“心理投射”所引起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种:

怨恨:当事人的行为受挫后,不是检查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对指示人或行为对象发怒气。

猜疑:以己之见去度他人之腹,特别是在自己心绪不好,或与家人发生矛盾,猜疑的表现就更严重了。

损害:当事人受到极度的刺激而又无法控制时,往往以破坏物品、踢打小动物,甚至打骂他人来发泄自己的内心不平,此种“心理投射”危害较大。脾气急躁或自控能力差的家庭成员容易有这种表现。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投射”的行为呢?一是当事人心理发展不成熟,接受和处理外部急骤信息的能力较差,当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实际相矛盾时,便嫁怒于人或物,以求得自己内心的一时平静,这种人一般来说意志控制力也较弱。二是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较差,分不清事理,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个人的利益容不得别人冒犯一点儿。他们的“心理投射”行为往往是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

作为家庭成员,应该从上述心理和思想两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妥善处理和协调与外部矛盾的关系。在这里,冷静是十分重要的。遇事不躁,细细掂量一下,三思而行,好多唐突的事就可以避免了。

此外,在家庭内部开展批评帮助是十分泌要的,但是,必须把问题搞清楚,实事求是,并从各人的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特征出发,努力使对方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一旦发现批评有误,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不要使对方受到过大的冤屈和承受过大过久的心理负担。

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

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从养宠物看心理投射现象

小编的心理医生朋友曾经给小编讲了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个朋友简称A 吧。

A养了只小宠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需要宠物的陪伴,不在乎究竟是什么宠物。买来后,慢慢照顾宠物就成了责任,然而在前不久,A精心照顾的宠物生病了,A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病有一定的死亡率。于是开始心神不宁,每天总是想哭,与此同时,他努力寻找宠物医生的帮助,在宠物医生的帮助下,小宠痊愈了。这是后话,记得小宠刚生病的前几天,A无法自己回家,他非常害怕回家之后面对的是小宠的死亡,他觉得无法接受,于是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求助了自己的心理督导。

心理督导是这样为他分析的,首先,A的个性非常感性,而陪伴在身边的宠物死亡的确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于是有了一部分非正常反应。然而,这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A对小宠物的感情,是一种投射,小宠是一种投射的象征物,小A自身赋予了小宠太多的意义,所以导致了内心极其不正常的反应。解决的办法是,减少投射,将对宠物的情感客观的分析,抽离出投射的感觉,客观看待小宠。

督导的话让A茅塞顿开,当A跟小编分享这件事的时候,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去面对自己了。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投射现象的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方说头特殊意义的人送给自己的礼物,就会有特别的感觉,一旦出现状况,就会产生比一般物品更大的反应。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发生过。那么,从心理学上讲,究竟什么是投射呢?

“投射”是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该术语由弗兰克(L. K. 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

所以,投射还可以用做心理测验,并且在儿童心理学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对于成人来说也是蛮准确的,因为我们往往不太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层面以外事物。所以投射恰恰能够反映出在我们心底究竟压抑了什么,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的面对自己和生活,看待自己更加的完整。

那么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编的个人体会,投射是一种心理现象,只要能够找出投射的根本,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就像朋友A,他在接受督导的指导后开始运用暗示等技巧慢慢将自己从投射中抽离,开始客观看待宠物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投射,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投射的尺度

投射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一个人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以己度人”。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现象很常见。譬如,心地善良、单纯的人,会认为他人也都是善良、单纯的;一个经常在私下里算计别人的人,也总觉得别人在算计他。

投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投射的积极作用源自于人类本质上的共同性。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共同协作,共同配合,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配合默契,收到最佳效果。

投射既能起到使人与人之间较好地相互理解,又能使交往的双方进行换位思考,使双方在较深层次进行合作。比如在工作单位,如果在两个人身上产生了相互投射现象,他们肯定能够合作好。平时所讲的“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等,就是投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投射虽有积极作用,但却有度的限制,如果过多地受制于此,便会适得其反。譬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暗暗喜欢上自己单位里的一位女青年,于是,小伙子在平时的交往中自然会对女青年察言观色,以探虚实。

但由于受投射泛化作用的影响,他往往把对方表现出来但并没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如微笑着给他打招呼等,解释成:“我对她那么好,她对我肯定也有意。”于是鼓足勇气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结果却被婉言拒绝。但该小伙并没因此罢休,还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认为对方拒绝自己,是因为对方不好意思。这实际上是因为投射超过了一定度的结果。

在人际交往中,投射除了具有积极、消极作用外,还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自我心理防御作用。譬如,有的人生理上有些缺陷、毛病或不良习惯,于是会不自觉地以一颗敏感的心,在别人身上搜寻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别人身上“找到”同样的毛病,进而对自己的缺陷、毛病或不良习惯变得心安理得:人家都是这样,我也不必过多自责和不安。于是,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对于积极的投射,应给予加强,它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但对于消极性、防御性的投射,如不有意识地加以修正,不但不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使心理上出现不健康征兆,久之,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而,必须克服这种心理倾向。克服这种心理倾向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认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人心如面,千差万别,不要总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另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纳自己,又要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了这两点,就能较好地把握住投射的尺度,使自己不断地在交往活动中获得成功。

敌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

如果我周围都是敌人,那么首先我应该问自己,是什么或者是谁导致他们产生:是我生活其中的可恶世界,还是我自己?

敌人,是从内心走出去的

敌人——这里不是指极端仇恨和渴望复仇的人。这里我把不是朋友的人都称为敌人:那些我不愿看见,和我不想帮助的人。敌意有多种底色,有的可能是“和睦的” 和冷淡的。但是敌人总被当成不属于自己人的别人。对待他人的冷淡态度也是敌意;爱不存在中间地带。这样看敌意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每一步都会碰到。

比如,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所以倾向把所有外向型人看成肤浅、不真诚和没有分寸的人。这是制造敌人的自然前提:我轻易断定,这个人我不喜欢,应该离他远点。因为我知道自己这个特点,我一般不轻易匆忙扩大我的敌人名单。在此,对自身认知的批评态度十分重要。

我们常把被暗示的有理由不喜欢的人列入敌人行列:对待他们的态度我们有另外的标准。小男孩刘易斯对父亲说:“我觉得我对法国人有成见”,“在哪些方面呢?”“可是,爸爸,如果我知道的话,就不是成见了”。刘易斯是对的:产生敌意的成见,生长在暗处。人能够自己给自己设立敌人,并对此深信不疑。在此,心理学家称为“投射”的现象作用很大。

心理分析:恶感的来源——投射

投射是心理保护机制,起作用时,我把自己不喜欢的感觉部分归咎于他人,把他们投射在外。比如,我不太喜欢瓦夏。我能毫无理由喜欢谁的想法对我来说不能忍受:我认为自己善良公正。于是我不假思索断定:“瓦夏讨厌我:这是他那方面的愚蠢表现。”这种自我欺骗的好处很明显:首先我能照旧认为自己善良;其次我对瓦夏的态度不好有理由——我可以厌恶他,因为他先开始的,是他应得的,而且我甚至能对瓦夏开始做一些对别人羞于做的事情。

投射——归根究底是保护机制,让人摆脱无法忍受的感受、不安和不适。这正是最常见的解决问题和麻痹心灵的机制。看清恶意很难——我们立刻想找出错误方并且惩罚他(如果由我们掌控的话),并且尤其无法忍受看到自己身上的恶意。投射——这是能让自己说“我的愤怒完全正确,我不是可恶的人,是他们不好”的心理技巧。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恶,取而代之看到我之外的恶。这种无意识的过程让我摆脱不安和不适,但这是有害的——不仅仅对自己,而且对我周围的世界。

投射的确影响对现实和自我的认知。这是盲人的方式。我处在黑暗的世界,在敌人圈子里,于是停止解析自我。这样活着舒服,但是我开始躲开光明——包括不能忍受任何批评。这是精神谎言:我开始在一切上看见“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问题”。我不去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而去为善而战,反对在我之外喧嚣的恶。更糟糕的是,在这种心理下敌人为我们所必须,就像伪君子需要收税人一样。为了不感觉到自身的恶,我们需要敌人,于是我开始积极制造大量敌人

恶感再生:自我完成的启示

由此可见,拒绝承认自身的恶,是世界恶之源。一划分善恶界限,划分好人和自己人一方和坏人一方,我就开始扰乱世界了。投射不仅生存在我们大脑里,还在尽力融入生活。

事实上,如果我持怀疑的态度对待瓦夏,最大可能他也开始不确信和不安,他也会和我相处不舒服。我就幸灾乐祸:“看到了吧?我说过的!他真的不喜欢我,对我不坦诚。”我的怀疑应该正确:这是自我完成的启示。这就产生恶劣的循环:我的怀疑引出他的怀疑,再加重我的怀疑。如果我不承认自身的恶,我不仅在周围看到恶,还会积极制造恶,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此时的心理是这样:别人即使有小缺点也看得见, 自己哪怕有大问题也看不见。从上述现象里走出来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虽然实际做起来很难。遇见敌人,停下来想想。

敌人的好处:直面真实世界

敌人——真正的或者杜撰的(区分起来总是很难)——对我们来说是最珍贵的人。他们,给我们机会接触现实,这种接触很痛苦,但是却避免了我们一生活在轻松的幻觉中。

比如,我正在教堂十字架前祈祷,在我和十字架之间突然出现一位胖大娘:汗流浃背、衣冠不整、手忙脚乱。她插上蜡烛,快速祷告,还擤鼻涕。我的好心情全被破坏了。“她什么时候走?太打扰我了,这么美好的时刻。为什么放这么蠢的女人进来?”

停!怎么了?我撞上病态了:看看我是这样的。我离完美差得远,我高尚的祷告价值并不高。我处在选择中:继续讨厌她——或者感谢因她而摆脱幻觉:认为自己是好人很愉快。胖大娘如天使——没有她,在让自己愉悦的人群中,感觉自己善良并有爱心并不难,是她帮助我不再欺骗自己。

如果仔细观察,在任何一个小圈子里,哪怕只是五个人,都有我的敌人——我不喜欢和他并排坐的人。如果这是我投射的载体呢?的确,心理学和禁欲主义异口同声说,我们自身会判断鲜明,我们自己倾向什么:比如,如果我贪婪地对待甜食,我就会发现,瓦夏给自己切了一块最大的蛋糕,相反,如果我对甜食不贪求,我就不会注意这些。所以敌人对我们十分重要,可以让我们不再自我欺骗而真正生活。教区、社团、家庭——无法躲开不喜欢的人的地方,正确的态度尤其重要。在日常自由生活中我通常选择可爱的人们,躲开不可爱的,并且尽量同后者少接触。于是我恰恰失去了那些能帮助我摆脱盲人状态并生活在真实中的人们。

不仅是治疗:变化发生于你我他

不,我不怀疑世界上以及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恶。我也承认,真正生活的人不可避免会引起谁真正的,不是捏造的敌意。我也不怀疑善恶之间的斗争完全存在并不仅仅发生在心中。

正因为如此,为了在这个斗争中成为正确的一方,我必须明白善恶之间的划分在我自身内部进行。只要看到自身的恶,我就能够同它斗争,否则便是逃避现实。我开始停

止制造敌人,而其中有人甚至能够成为自己人。归根结底,“爱”敌人并不意味着对他们试验美好的感觉,尤其不意味着全部赞同他们。如果我向敌人伸出手,也许,我能够拂去他人眼中的灰尘,让他们看见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正发生在我身上。

探究现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探究现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班级:高一11班 课题组成员:吴泽光周晓彬陈新佳苏朝杰蔡晓虹郭晓敏黄锡洪 周旭洲林佳琼陈丹娜 指导老师:陈洪章 一、问题的提出: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呢? 父母拼死拼活地工作供我们读书,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尽可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满足我们的需求,虽说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可是我们了解父母吗?父母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我们知道吗?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离开父母,去开创各自的天地,我们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是多么短暂、有限。曾有一个小孩,他的父母对他是关怀备至,日子久了,他也深感父母的不易。于是,他发奋学习并立誓一定要报答父母。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还结了婚,心里还想着:等我买了房子后有了钱,我一定望父母享享清福,可是等他买完房子后有了钱,又想买车,直到他买了车又有了钱,他的父母已经双亡……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难道只是想换回我们的报答吗?父母难道图的是所谓的“养老送终”吗? 为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高一(11)班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一次以“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为课题的研究性活动。 二、研究目的: 〈1〉了解现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想出如何解决消除这些矛盾,想出如何消除这些矛盾的方法; 〈2〉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体会父母,寻找学习新动力,提高学习质量; 〈3〉提高搜剪信息、分析问题、协作等能力; 〈4〉增强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组员分工,制定课题研究 的调查卷、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组员分组到各班宣传、调查研究,由资料组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或上网查 询,收集资料后再进行组织、统计等; 第三阶段:正值高一级家长会议的召开,我们连同高三的学姐、学兄进行我们的“小 记者”采访活动; 第四阶段:我们根据收集的资料,再一次分析、研究,得出一些相关数据,开始撰 写初步研究报告; 第五阶段:全体研究成员集中开会,发表建议,提出看法,交谈研究过程的体会, 最后撰写成正式的研究报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及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2、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并出示相关歌词,出示朱自清《背影》中的句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其中的背影,让朱自清几次潸然泪下。 母爱与父爱相比,哪个更伟大?母爱与父爱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来通过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找到答案。(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解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内容:爱(三点一中心)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暗含横向论证 爱的能力发展爱的零体验——爱的初体验——爱的成熟体验 爱的对象发展母亲——父亲 综合,使爱达到成熟(多媒体出示板书) 2、全文的结构层次:(多媒体出示板书) (一)、(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原因。 (三)、(9~10段):总结全文,构建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 3、方法: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及主旨 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一个成熟的人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③总结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此句内涵:1)、总结爱的对象发展三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2)、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四、文本探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出自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orG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

亲就微笑;如果 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 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 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 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 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8班成员:张译、杨添怿、洪佩珊、文雅、陈枫、王祎萱 社会在发展,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他们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回到家里都十分疲惫。我们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在家里呆短短的一天又踏上回学校的路途。 “可是就算是短短的一天,父母还是会经常问三问四的。”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上次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的日记本居然有被翻过的痕迹,这让我很气愤。”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都不敢把那些关于我隐私的东西放在家里了,太不安全了。其实也不是我愿意这样,只是他们这样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些,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有的时候,就当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当身边的同学不断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别现象,而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1.你的父母有没有侵犯过你的隐私,如偷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等? A. 经常 B. 有过 C. 几乎没有 D. 从来没有 2.你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什么可看的 B.可以理解,但是不赞同 C.认为这完全不可以接受 3.当你发现家长侵犯你隐私的时候,你会... A. 大吵一架,认为这真是太过分了 B.装作不知道,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C.和父母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以达成共识 4.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心事会不会和父母交流? A. 常常,认为这样对两方都好 B. 有时候吧,看有没有时间啰 C. 几乎没有,但问起的时候会说 D. 完全不会,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5.你是否希望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烦恼,或者说隐私? A.当然,这样可以增进了解 B. 无所谓,怎样都好 C.不希望,说了他们也不懂 6.父母是否信任你? A.很信任 B.还比较信任 C.表面而已,实际常常旁敲侧击地提起 D.完全不信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为人父母已做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养家糊口、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奉献社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维系着其中的亲戚朋友。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人生无外乎就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在这几个阶段中人们大多数做的最多的就是工作一身都是在为子女操劳,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是为我自己、为家人、为子女,那么就这样一句话来分析,这里面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你本身就是在撒谎,二是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既然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如此重要,那么现在已身为父母的我们真正能给予孩子多少,每天有多少隐形的行为是在时刻影响着孩子,你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正大于负还是负大于正。结合我对这一话题做得调查与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才可能说到要成为这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孩子只要高兴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随便他,做父母的不过多的干涉,难道这真的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为孩子好吗? 孩子长大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1、心存感恩,有孝心的人

2、了不起的企业家 3、被人尊重的人 4、一个平常的人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太在意外在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在意的时候,往往会收获很多的惊喜。信任与自主 第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稳定关系能创造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当所有人都不能信任是父母是一个值得信赖永远站在背后支持 你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被称为家“安全感的依赖”。父母亲的支持“带给了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这便反映在孩子的能力以及他们更愿意探究周围的未知世界等很多的方面。” 第二,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这种关系能使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信任。当你夸奖、告诉孩子她很棒或明显的表现出你对孩子很信任时,这样的鼓励和信任会使她更加相信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在孩子心中你得到了信任那么你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现在得孩子都希望父母给予自己一种权利,就是“自主权”有了这种权利孩子就会更开放、更诚实地告诉 她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并有可能向你袒露她内心的情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8班成员:张译、杨添怿、洪佩珊、文雅、陈枫、王祎萱社会在发展,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她们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回到家里都十分疲惫。我们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在家里呆短短的一天又踏上回学校的路途。 “可是就算是短短的一天,父母还是会经常问三问四的。”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上次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的日记本居然有被翻过的痕迹,这让我很气愤。”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都不敢把那些关于我隐私的东西放在家里了,太不安全了。其实也不是我愿意这样,只是她们这样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些,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有的时候,就当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当身边的同学不断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别现象,而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1.你的父母有没有侵犯过你的隐私,如偷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等?

A. 经常 B. 有过 C. 几乎没有 D. 从来没有 2.你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什么可看的 B.能够理解,可是不赞同 C.认为这完全不能够接受 3.当你发现家长侵犯你隐私的时候,你会... A. 大吵一架,认为这真是太过分了 B.装作不知道,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C.和父母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以达成共识 4.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心事会不会和父母交流? A. 常常,认为这样对两方都好 B. 有时候吧,看有没有时间啰 C. 几乎没有,但问起的时候会说 D. 完全不会,说了她们也不会懂 5.你是否希望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烦恼,或者说隐私? A.当然,这样能够增进了解 B. 无所谓,怎样都好 C.不希望,说了她们也不懂 6.父母是否信任你?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就是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当孩子焦虑的时候杯子里面的水就开始晃动。如果我们家长跟着晃的时候看看里面的水是不是越晃越大。但是如果我们的家长身为这个杯子的家长,我们就应该很稳定,这样晃动的水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了。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的焦虑就像杯子里的水晃动一样,不但无法使水平静,反而会让水摇晃的越来越大。 高考篇:怎么帮孩子考上他理想的大学? 第一步:建立一个标准 我们怎么样让孩子有这样的动力的能量,就是让他建立一个标准。如果他有标准了,他内心当中的潜意识自然会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跟能量,让他不断的够那个标准。但是如果他没有建立一个标准,或者是他的标准很低,你会发现他没有动力和能量了。 各位不妨和孩子一起分析几个问题,就是你理想分数的标准是什么。那是他内在的声音。不要听他说口头上的宣誓,那个不是重要的。你想的理想生活标准是什么?用这些标准来启动他内在的那份力量。所以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带他们去他们想象的学校去转一转,这样他的标准就会变得更加切实了。另外也可以看到未来孩子通过这个大学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不妨带着孩子到燕莎、赛特这样的地方去逛逛,看看那边的人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边的衣服是多少钱,也可以带他们去漂亮的写字楼看看。当我们带着他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他们从心理也会对大学有一个新的标准。 第二步:启动格式塔 一旦帮助他建立了这样的标准以后,我们就启动了他的“格式塔”。怎么去做?让他去亲眼的感受一下更高的学校标准是什么样的。好的大学和不好的大学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从学校的建设还是学校的学风,包括学校的树都不一样。我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学校里古木参天,但是有的大学的树给我感觉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激发他内心的标准,激发出他的驱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同辈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是常有的话题;与晚辈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几乎是必有的内容。作为交流与关系研究者、咨询师,我看到很多人陷于亲子关系的怨恨、冲突、苦恼、纠结、折磨中;身为父母的女儿和女儿的母亲,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令我更多一层的感同身受与同情的理解,对于如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创伤问题着力思考,也屡屡有写作的冲动,终于把冲动落实为行动,乃是突然灵光闪现,觉得在理论上找到了出路。这个理论就是南非转型后,为解决种族隔离时代的人权问题而采取的“真相与和解”模式,以及受害方体现的宽恕精神。 以我的浅见,我们的文化对亲子关系没有太多的关注,很多人处理亲子关系的方式源自父母,有意识的思考和作为不多,尤其是不少的父亲,要么缺位、淡漠,要么专制、粗暴,面对亲子关系的问题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家庭幸福与快乐水平也因此打折扣。

帝王专制两千多年间,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规定“父为子纲”,子女附属于父母,甚至不掌握自己的生命权,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跟谁结婚、生活一辈子的大事也与子女本人无关,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个时候当父母要容易多了,不会存在今天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冲突,或者子女“妄议”父母,或者公开挑战、指责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不当并因此要为其成年后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承担责任之类。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在百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那么,亲子关系、亲子权力地位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的父母程度不同地延续着传统的亲子关系观念,生育目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教育手段是“黄荆条子出好人”。那个年代,能够吃饱、穿暖,就算得上是幸福的童年,精神、心理的关照不在议事日程上。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我们这代人已经萌发了个人权利意识,我们了解但已开始超越传统的亲子关系规定,由此也同持传统亲子关系观念的父母有了代沟和冲突。我们很多人年过半百,只要父母还在,仍然还要被当成孩子、接受父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

读一本好书,仿佛是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翻开《父母规》一书,从《开篇诵》起就有一丝清凉之气扑面而来,真是“千教万教,家教最重要”。温涛先生研究和实验的家庭教育问题,让我醍醐灌顶。慢慢读去,细细品味,一直徜徉于清风拂面的家庭教育智慧中,书中的每一篇都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我的心。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模仿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最初本能,人最初就是靠模仿获得生存的,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天才,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密、最直接的效仿对象。温先生在“父母重”中“关乎国”里讲,“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父母修好了,子女自然就正了,家道自然就齐了,天下就太平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给予他足够的尊严。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给孩子足够的自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这才是一个有智慧的父母应该做的。孩子不是我们的梦想寄载体,可是有许多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的孩子身上,甚至孩子成为父母工作中或者生意中的筹码和赌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精神意识世界的污染日趋严重,远离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等待我们的心灵成长。让孩子在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下自由的发展。 温先生对“父母重”中的“关乎家”的阐述,轻轻地叩开了我的心扉,让我豁然开朗,对家庭教育的智慧更生敬仰之心。温先生讲,“子女者,亲有别,善恶缘,父母结。”人生中,有三种最亲密的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和自己的伴侣,第三是和自己的孩子。子女是一个人生命之中最亲密的人之一,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非常大的缘分,但是,缘分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慈爱孩子,孩子自然会尊敬、孝敬父母,茁壮成长。任何阶段的疏忽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小的时候,做父母的多陪伴、多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我对此深有体会。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所有教导在他耳朵中都将形同废话。 家长应当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和孩子们吵甚至打孩子,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好关系是父 母实施一切教育方法的关键。 好关系能打开孩子封闭的耳朵和心灵。中国有句古话叫“亲其师,善其道”意思是说,喜欢老师,就会认真学习他所教的内容。其实,这话对父母同样适合,帮助 孩子成为学习赢家,营造一种享受成就感、创造感和满足感的第三种状态,他就会 觉得快乐,有干劲,自然就会自觉自愿,自动自发的学习。常常有父母苦恼地说: “我让孩子到家先写作业,在玩,可是他根本就不听。”我“让他别一天到晚看电视,打游戏,可他根本好像没听见。”孩子为什么听不见也听不进父母的话,虽然这跟孩子的个性、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有很大关系,但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不和 谐的亲子关系封闭了孩子的耳朵和心灵,他的耳朵和心灵都不再向你敞开,甚至,他还有可能故意跟你对着干.好关系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人们封闭的耳朵,使心灵的交流更加畅通. 好关系让父母对孩子能有积极的影响力.父母特别希望孩子听话,因为父母认为自己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抛开父母有时错误的教育不说,即使使那些对孩子有益和 良好的教育方法,也需要有良好的关系为后盾,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只有这样, 父母才能对孩子具有说服力和积极的影响力.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

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 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 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 尊重和爱戴。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的学历高低,知识渊博和社会地位,而在于你与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即爱的关系. 好行为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家长要密切配合,孩子的日常行为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 的一举一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举动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孩子的性格脾气,行为习惯极像父母的样子,既有遗传因 素也有耳濡目染的结果。因此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就可以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模仿,逐渐良好的习惯,如果家长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 一套;学校培养的是一套,家长要求的是另一套,甚至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看过算 过,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是很困难的。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以身作则,就会在不知不 觉中潜移默化的充当了行为习惯的反面教员。 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 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地包容缺点,用 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家长应尽可能给孩子创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宁静的空间,使孩子一进入小天地就产生条件反射,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

父母如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父母与子女的真正关系

各位好,我们现在要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它弄得很清楚,因为它很重要,所以我们把它写下来。这是个事实,子女从哪里来?其实是父母把他们生下来,我们常常讲这四个字,叫做父精母血,子女在妈妈的子宫里面,他利用父精母血,然后才制造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所以子女是父母所生,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下面这句话很重要,不为父母所有,他不是父母所有,我们没有所有权,没有。所以很多人说,这小孩是我的,为什么是你的?他怎么是你的?他是国家的,哪天国家叫他做什么,他乖乖地听话了,他不一定听父母的话,他非服从国家的法律不可,再说,子女也不一定是国家的,子女是谁的?是老天爷的,老天爷叫他走,他就走了,他最听老天爷的话了,老天爷要他活60岁,他就乖乖活60岁,老天爷只要活15岁,他15岁就走了,父母一点办法没有。我们没有所有权。 很多人有所谓权的观念,这是不对的,我们只有一种权叫教养权,孩子是上天的,上天把这个孩子托付给这一对父母,就是要你们好好把他教养成人,至于怎么教养,每个家庭不一样,我不相信两个家庭会完全一样。你看,夫妇为什么会吵架?就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看法不一样,态度不一样,你就没有办法了。可见教养的方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我倒请问各位,为什么不能统一?如果我们用模式,用统一的方式来教养小孩,结果怎么样?结果教出整个社会的人都一样的话这个社会是要毁灭的。社会要多元,人类的生活要多彩多姿,所以我们需要各色各样的人,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 你看,如果每个人都喜欢红花就惨了所有花都不见了,只剩下红花,我们就是有人喜欢绿的,有人喜欢蓝的,才会有各种颜色的存在。你看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喜欢吃山东鲁菜,川菜就不见了,粤菜就不见了,糟糕了。我们就是每个人胃口不一样,你喜欢吃鲁菜,我就喜欢吃海鲜,他又喜欢吃烤羊腿,这个社会才会热闹,老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你的儿女不要同别人比,不但无法比,而且不需要比,有什么好比的?这样就对了,我们常常很喜欢比,为什么人家做得到你做不到,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你为什么跟他比?我们中国人主张人是要比的,不是不比的,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你跟自己比,你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就够了,你干嘛跟他比?你跟他无法比,你看一个人生出来,身高体重不一样,我问你,你怎么比?我们现在就强求他要跟别人一样,这个是做父母使自己很难过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教育就是违反天性。照例说,连教科书应该男的有男的教科书,女的有女的教科书,我们现在男女一样的话最后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现在人越来越男不男女不女。跑过去说,先生,他说我什么先生?我是女士,先生。女士,女士,我看到你儿子来找你?我女儿,我儿子?你七看八错。现在根本那个性别的混淆,我不晓得在干什么,就是我们搞得男不男女不女这是人类自己造的麻烦。我们一定要解决。 父母一定要把他教养,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不同就是不同,我们其实完全把他变成男的也很难,变成女的也很难,因为我们男性体内就有一些男性荷尔蒙,女儿体内就有一些男性荷尔蒙,如果男的完全是男的,女的完全是女的,人类就分裂了,就变成两种人类了,一种叫男性人类,一种叫女性人类,那也很惨,他自然会交叉,你放心。你看,女儿多半像爸爸,儿子多半像妈妈,老天这样安排,交叉,就是不会把男女分裂开,但是我们既然是男的就要尽量把他教成有男性气概,女的教成有女性修养,你看现在很多女的完全像男的,第一个找不到男朋友,除非找到同性恋,男性喜欢的女性是比较温柔的,不是很刚强的,一阵子很流行女强人,但是一阵子就没人敢讲女强人了,你不要害自己。女的就要像女的,男的就应该像男的,再说一遍这是性别的差异,不是性别的歧视,我们没有歧视,我们也很看得起男的也很看得起女的,所以我们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很独特的人,但是男的是男的独特的人,女的是女的独特的人,这样就没有违法天理。 小孩子,他出生以后,他的资质跟别人不一样,他的身高、体重也跟别人不一样,他的兴趣还是跟别人不一样,你干嘛要勉强他?我们现在不是,做妈妈的非常热心,人家都学钢琴,为什么你不学?不学怎么样?不学又怎么样?那么多东西哪学得完?我是学工的,我学教育也学工,因为我们系叫工业教育,我那个车床始终搞不好,每次搞车床,人家很顺当,我就疙疙瘩瘩,所以一上车床课,老师一定在我旁边,他一在我旁边,我又慌张又疙疙瘩瘩,因为我那个机械操作能力很差,所以我很来才转管理,要不然我学就就学工,为什么转管理?就是我那个学不好,学不好。我有我学不好的地方,每个人有每个人学不好的地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每个都记得,其实也不需要,没有必要,有的人一辈子不搞数学,他照样过的好日子,有的一生不画画,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每个人都画画?我们不是,人家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你就把他当人家看待。每一个小孩,都是独一无二,都是不能取代,都是不必跟别人相同,要有这样的观念,因为这是事实,每个人里面的潜能不一样,有人很会说话,有人不会说话,有人很会做事情,有人就很会偷懒,有人很会做表面,有人就很实在。那我问你,这是习惯还是性格? 孔子讲得很清楚,如果是性格,他就很不容易改,如果是习惯,他就很容易改,我们所能改的是习惯不是性格,父母再了不起,不可能改变你的子女。老师再了不起,改变不了你的学生,有很多老师有这种错误的观念,我教了多少人,我改变他们,错了。听清楚,学生自己在改变,不是老师在改变他,除非学生自己改变,否则老师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除非你的子女自己在改变,否则你拿你的子女一点办法没有。这才是真理。想办法让你的子女自己改变,而不是去改变他,你改变不了他,谁改变得了你?我们有太多错误的观念,一直传承下来,认为是对的,人家说,老师你了不起啊,你把我改变了,那是奉承你,给你个面子,不要相信这种话,就像你教100个学生,只有两个变的,其他都不变,那是那两个要变,不是你改变他,搞清楚,你凭什么改变他?子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父母决定,但是我们辅导他,给他参考,指引他方向,帮助他可以。要怎么样,他迟早是怎么样。你拿他没办法。 二、好,我们现在就了解了我们把他养大,是要尊重他的权利,只能启发他,不能管束他,不能把东西移植进去,你非听我的不可,不行,他不听就是不听,我们一方面顺应自然,二要提供他,因为小孩不了解自己,小孩真的不了解自己。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跟我讲,你一定要考外交系,考法律系,因为我作文比赛永远是冠军,我演讲比赛永远是冠军,所以老师讲,你这个口才很好,作文很好,去考外交系,考法律系,考政治系,我回去很天真跟我爸爸讲,爸爸,老师都说我要考外交系,考经济系,我爸爸只跟我讲一句话,你要考这些系可以,报名费你自己去出,我不跟你出,我们那时候连报名费都没有,哪里还有报名费,因为中国社会没有打工的习惯,没有打工的机会,你想赚一毛钱,门都没有,不像西方,西方你不给,我自己赚,我想考哪个系,考哪个系,中国只要我爸爸讲不行,就是不行。但是我后来深深地感觉到真的是知子莫若父,我爸爸这样决定是正确的。一个人走上那种系,你就身不由己,你就很难凭良心讲话,很难。我爸爸规定我们家全家人只能干一行,其他行业你都不要管,哪一行?教书,我们全家人都教书。儿子教书,女儿教书,女婿教书,媳妇教书,我们现在都很怀念当初做的决定,很好。 所以有时候,你说父亲霸道一点,专治一点,有好处,没有坏处,我问你,小孩怎么会想?现在我句话,让小孩自由发展,让他天天玩泥巴最高兴,天天打弹珠最高兴,天才也没有用,你看那个小孩子,你拿一双鞋子给他,他就是左脚穿到右鞋上,右脚穿到左鞋上,很奇怪,如果每一个小孩一生下来就知道左右,什么都清楚,你根本不要教养了,他天生什么都的懂,他不懂,经常给你搞错,那才妙嘛。现代人说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子女没有错,我也不太相信这种话,我比较相信小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你看一个家一个小时没有管他,他给给搞得一塌糊涂,我还没有看到说,父母不照顾他,小孩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那是妖怪,哪是人?小孩子会在沙发上蹦蹦蹦,你破了,他是天生的破坏者,他那个墙壁给你画得一塌糊涂,枕头丢到棉花都出来,这是事实。如果每个小孩都是可爱的,都是自己会长大的,你不要当父母,他自己就好了,。老实讲5分钟没有看到他,天翻地覆。我讲的是不是事实?各位都清楚。孩子是需要人家照顾,需要人家管教,他才会长大成人,那没有办法。 其实动物很多也是这样,你看我们现在看到牛很听话,其实野牛才不听话,我们经过多少代把牛驯成现在的牛,那是经过一番的努力,马听话才怪,驯了好久才听话,偶尔野性一发出来,照样把人甩下来。一切多多少少都有点叛逆性,你才需要去教导他,要不然就不需要教育了,一切生下来都是完美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教育这回事,没有。我们也要了解,父母对子女来讲也是不可取代的。你看这是两面的对不对?子女对父母来讲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们两个交换子女谁也不干,谁也不愿意。我的儿子再笨也是我的儿子,我干什么跟你换?你换得了人,换不了心,你看为什么小孩从小给人家,总有一天,他会回来认亲生父母?什么道理?很简单啊,就是有一天他上课就听说父母跟子女会有很多相象的地方,他回家照镜子看不像,我跟妈妈不像,跟爸爸不像,他就想我是抱来的,他回去问妈妈,妈妈,我是你生的吗?你看他自然就会问这些问题,你不告诉他他自己有一些觉悟,这是天性。 我们为什么讲母子连心?就是母亲想什么,儿子会有感觉,儿子想什么,母亲会有感觉,尤其是长辈过世的时候,那更是有感应,我内人的父亲就是我的岳丈在台湾去世的时候,我内人的大哥在美国,眼睛出血,他觉得很奇怪,我眼睛怎么出血?那时候他正在开会,眼睛怎么会出血?打电话会来,家里发生什么事?父亲过世了。因为他心连心嘛,他磁场感应,这种案例全世界都有,不是只有中国。只不过中国很重视这个而已,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了解父母对子女是不可取代,子女对父母也是不可取代。是怎么样你都要接受,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叫做女儿不嫌妈妈丑,女儿不可以嫌妈妈丑,妈妈你怎么这么丑?所以我生成这么丑,你看人家那

父母作文之作文父母与子女的新型关系

作文父母与子女的新型关系 【篇一:谈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谈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一个中国孩子,我们生长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我们对各种关系的处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传 统的影响,其中就有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 先说中国的父母,中国的父母基本上全都是子女的“奴隶”。从生下 小孩的那一天起,中国的父母就仿似将自己卖给了自己的孩子。记 得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时总是会将自己比作家中的小皇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在为我们服务的。你看,从小就有这种思想的我们是 不是很容易忘记感恩父母,就算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总是在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可是,社会上总有那么多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存在。现在想想,也许是中国父母那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什么都可 以去做”的思想害的。当你的孩子将你对他的付出当做一种理所当然 的时候,你偶尔的不付出就会成为你的“罪恶”,他记住的也许就是 你那一点点的“罪恶”,这就是人的劣根性。 就我的父母而言,我的妈妈就属于那种传统的中国母亲,她可以为 了我们付出她的一切。她心里想的全都是怎样让我们过的好,她做 的永远是她认为对我们好的事,对她来说,子女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我妈常对我说,如果我们活的不好,她就连工作都没有动力。这些,对于作为子女的我来讲有时候是动力有时候又是压力,我总忍不住想,要是我将来过得不好怎么办,那时的我不会要一方面面对生活 的压力一方面安慰母亲的忧虑吧?这样 说来,我的爸爸就好多了。我老爸是个爱看书的人,因此,他的思 想对比我妈来就开明多了,我很小的时候,我老爸就对我说,他的 义务是将我养到十八岁,之后我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而现在的我二 十岁了,依然花着他的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注定我爸 做不到他说的不管我,可是,他从小就对我说的只养我到十八岁还 是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至少,我不会认为他现在依然给我钱花、依然处理我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我对我的父母保有一颗感恩 的心。 中国的子女都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安全成长的,也就是大家说的温室 里的花朵,尤其是8090后的我们。一方面,我们从小在学校接受着 要孝亲敬长的教育;一方面,我们又听着我们的父母说的只要我们

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5个最好方法

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5个最好方法 无微不至的起居照顾,就是理想亲密的亲子关系? 忙碌的工作和家务,使得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难以实现?其实要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每个父母都能够做得到。只要多留心,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与自己亲近,以下是有资深教子经验的家长亲近孩子的方法,希望能给正在困惑中的父母一些启发! 1. 实践双向沟通 现代家长多是十分忙碌,而且大多都是双职家庭的父母,在照料孩子及家务处理上更是忙碌不堪,经常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 当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倾诉心事时,父母往往未必有空间和时间来了解孩子所讲述的事件的起因和发生过程,也没有时间来作及时的回应。更常见的是,家长不时将自己的期望及要求向孩子单向地灌输,忽略了孩子内心的个人想法,使得亲子双方缺少双向的沟通。 作为家长,一定都十分重视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只是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偏重了向子女教导和分析道理。其实,子女也有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特见解,家长不妨多倾听。家长可以利用亲子相处的时光,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谈,分享一些生活细节,让孩子表达个人见解,这是巩固亲子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方式。 2. 欣赏胜于批判 要和子女建立亲密关系,就要多称赞子女,多向他们表达父母的欣赏。子女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知识及独立能力正随着生活体验而逐步学习,他们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过程中。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例如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和别人建立眼神接触、收拾玩具、细致关怀年幼的小朋友、一句问候父母的话语等行为表现,其实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及责任感。如果能够被父母认同和赞许,就会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也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的过程中,强化了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密感。 当然,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表现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时候也让父母很烦恼,但这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多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比简单的批评来的好的多,还有助于孩子强化积极正面的行为。 3. 积极倾听感受 很多家长都对子女抱着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因为计划生育导致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很多父母更是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子女的压力很大,当子女表现没有达到父母单方面的要求时,家长就会感觉非常的失望,给子女施加巨大的压力。 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注意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家长不妨多倾

怎么样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怎么样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听张雪燕老师《家长的一课,孩子的一生》有感 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是每个父母都想做到的事情,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想处理好关系,往往反而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但是,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备受启发。只要多留心,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与自己亲近。以下是我听了讲座后的几点体会,希望能改变我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1. 欣赏胜于批判 要和子女建立亲密关系,就要多称赞子女,多向他们表达父母的欣赏。子女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知识及独立能力正随着生活体验而逐步学习,他们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过程中。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例如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和别人建立眼神接触、收拾玩具、细致关怀年幼的小朋友、一句问候父母的话语等行为表现,其实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及责任感。如果能够被父母认同和赞许,就会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也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的过程中,强化了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密感。 当然,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表现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时候也让父母很烦恼,但这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多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比简单的批评来的好的多,还有助于孩子强化积极正面的行为。 2. 实践双向沟通 现代家长多是十分忙碌,而且大多都是双职家庭的父母,在照料

孩子及家务处理上更是忙碌不堪,经常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当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倾诉心事时,父母往往未必有空间和时间来了解孩子所讲述的事件的起因和发生过程,也没有时间来作及时的回应。更常见的是,家长不时将自己的期望及要求向孩子单向地灌输,忽略了孩子内心的个人想法,使得亲子双方缺少双向的沟通。 作为家长,一定都十分重视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是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偏重了向子女教导和分析道理。其实,子女也有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特见解,家长不妨多倾听。家长可以利用亲子相处的时光,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谈,分享一些生活细节,让孩子表达个人见解,这是巩固亲子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方式。 3. 积极倾听感受 很多家长都对子女抱着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因为计划生育导致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很多父母更是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子女的压力很大,当子女表现没有达到父母单方面的要求时,家长就会感觉非常的失望,给子女施加巨大的压力。 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注意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家长不妨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感受,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看起来不是很高兴,妈妈想听听你的感受!”、“爸爸看到你今天好像很开心,能不能跟我分享下有什么高兴的事情?”、“看到你今天能够主动收拾玩具,妈妈和爸爸感到很高兴!”等,让孩子亲身体验,情绪其实是可以透过言语表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现如今,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经常性的热门话题。然而我们也发现,当我们的家长们在面对普遍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自私自利、性情怪异、好吃懒做、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问题时,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向社会和孩子,却很少有人能反躬自省从自身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的态度不仅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我们的家长们陷入更深层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其实,《三字经》早就说过“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了问题,是父母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父母的过失,抱怨任何人都是没用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尔也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因此,作为家长与其说整日里在那里怨天尤人,还不如把功夫用在自己身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教儿教女先教己,学做人父,学做人母,尽快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合格的家长培养高素质的孩子,才是解决亲子矛盾的根本办法。 那么,作为家长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呢?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借鉴这种观点,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至少应该扮演好三种角色,即:君、亲、师。 一、君 所谓“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者。领导者的职责很多,但对下属的管理和教育则是其中一项最基本的职责。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实就是一个领导者。更何况,父母本来就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律监护人,所以,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家长的一项主要职责。那么,作为家长要怎样才能成功的扮演好“君”的角色呢?第一,要了解孩子。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孩子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和纠偏。而了解孩子需要的是理智和智慧,而不仅仅是感情。《大学》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喜欢他(她)们,而知道其缺点和不足;恨铁不成钢时又能看到其优点和长处,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为人父母,如果不是用心、用理智、用智慧去和孩子沟通的话,了解孩子就是一句空话。对于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躬自省,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十五》)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尽可能少的去指责别人,这样就会远离怨愤。比如说,孩子有了过错,作为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事先是否已经尽到了告知的义务,如果没有,那是家长自己的错,你就没有理由惩罚孩子。孔子还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二十》)家长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孩子有了过错就惩罚他,这是虐待,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在家长已经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家长也要切忌冲动和感情用事,而应冷静对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走极端。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最好的管教就是用心去发现,然后加以引导和鼓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在母亲节寄给母亲的一张贺卡上写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时光。”很显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给孩子以赞许,不仅有助于成就孩子健全完美的人格,更有利于加深亲子之间感情。第二,尊重孩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如果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自尊心不能给以足够的尊重,而是经常性的用简单粗暴、甚至是打骂的方法进行管教的话,不仅可能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更有可能会在亲子之间形成感情上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第三,宽容但不纵容。孩子有了过错,作家长的要一定要宽容,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成年人也同样会犯错误。但是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