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果树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探析

果树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探析

果树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探析
果树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探析

果树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探析

摘要土壤是果树栽培生长的基础,果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温度、水分、气体、酸碱度及土层深度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果树的关系,对果树增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果树;土壤条件;关系

土壤是果树栽培生长的基础,果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水、肥、气、热、酸碱度,它直接影响着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其机能[1-2]。在构成果树环境的诸因子中,土壤是最基本的一环。因此,研究土壤和生态因素变化规律及其与果树的关系,对果树增产有重要意义[3-4]。

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果树根系活动、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活动。土壤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也受地球内部地心热的影响。地表受太阳热的影响大,土层深处受地心热的影响大。地表土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随着太阳辐射热的增加而升高,随辐射热的减少而降低。土层深处受稳定的地心热影响,土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夏季愈近地表温度愈高,冬季则相反。土温变化明显地影响根系的吸收活动。高温季节,中午前后地表温度可达40~50 ℃,常有细根枯死,粗根受伤现象。土层深处的土温较稳定,果树根系可周年活动。土温除影响根系外,还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和营养元素的形态。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化学反应加速,各种盐类的溶解度提高,土壤水运动以及土壤中二氧化碳与空气中氧的交换快,有效养分释放增多。土温增高,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根系吸收;土温降低,微生物活动受抑制,影响有机质的矿物元素分解,对养分释放不利。土温还受地势、地形、坡向、土壤结构、质地、颜色、含水量和植被的影响。一般是南坡较北坡土温高,盆地较开阔地土温高,结构良好的土壤比板结的土壤较干土温度变幅小,砂质土较壤土温度变幅大,含水量多的土壤较干土温度变幅小。土色深吸热力强,增温快,散热亦快。土壤含有机质多,保温力强,土温变幅小。因此,增施有机肥、生草、种绿肥、土壤覆盖,可以缩小土温变幅,有利根系正常生长吸收。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果树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一切营养物质只有在溶解于水时才能被果树吸收利用。肥水不可分,土壤水分也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的水分有气态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等存在类型。植物根系能利用的有效水分主要是毛细管水。果树正常生长结果最适土壤含水量,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则土粒吸水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减少。当土壤中水变为无效水时,果树表现缺水,吸水与蒸腾平衡被破坏。当土壤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 四章植物与土 壤知识 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 土壤中的 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 )测定土壤中^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 V o ;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 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i ;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 至液面恰好浸没 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 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V 1-V 2)/ V o 。 (3) 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 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I 土壤非生物 彳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 腐殖质(有机物) 4、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各种各样的土壤 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 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1、 三、 植物 的根 与物 质吸 收 1、根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 粒较细 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 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 保水、保肥性最好; 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 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本章的目的是讨论土壤中离子交换现象,同时探讨关于土壤溶液中离子的运移及其被吸入根细胞的机理。离子交换是可逆过程,一种吸持在固相上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可与另一种液相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交换。若使两个固体接触,其接触面上也发生离子交换。在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这两种过程中,一般认为前者更重要,因为大多数农业土壤保持阴离子的能力远逊于保持阳离子的能力。阳离子交换的性质是区别土壤与其他植物生根介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阳离子交换 一、阳离子交换的概念 土壤由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土壤中的固态物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组分包括处于各个分解阶段的植物和动物残体,其稳定部分通常称为腐殖质。 土壤固相的无机组分由不同粒径的原生和次生矿物组成。土壤离子交换是在有效粒径小于20毫微米(μm)的有机物质和矿质组分上进行的。这些颗粒包括部分粉粒和全部粘粒(小于2μm的部分)以及胶体有机质。 因为阳离子带正电荷,故其附着于带负电胶体颗粒的表面。有机组分中,其位点由某些功能团,尤其是羧基(-COOH)和酚基(-C6H4OH)上的H+解离生成。在pH值低于7时,许多羧基会解离,在功能团所在部位留下负电荷,如以下方程式所示: -COOH ←→COO- + H+ 估计腐殖质中负电荷的85%~90%都由这两种功能团生成。另两种功能团,烯醇(-COH=CH)和酰亚胺(=NH)也为有机质提供负电荷。 无机粘粒组分的电荷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置换;另一个是硅氧四面体平面破裂边缘上连接硅原子的羟基(-OH)和层状硅酸盐矿物晶层暴露的AlOH基脱去质子造成的。 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由于硅或铝原子被一个几何形状相同但电荷较低原子取代所致(如Mg2+取代Al3+,或Al3+取代Si4+)。由此产生的负电荷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片状粘粒上。同晶置换主要发生在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而且一旦产生电荷,不再受以后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是土壤的永久电荷。 随着pH值增加,以下反应使粘粒边缘上形成负电荷: -SiOH + OH- ←→-SiO- + H2O -AlOH + OH- ←→-AlO- + H2O 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矿物分为3大类:即2∶1型,2∶1∶1型和1∶1型。2∶1型粘土矿物由多层组成,其中每层为两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2∶1型粘土矿物的例子有蒙皂石(蒙脱石),伊利石和蛭石。白云母和黑云母是2∶1型原生矿物,富含于粉粒和砂粒组分中。 绿泥石通常是土壤中发现的2∶1∶1型层状硅酸盐。这种粘土矿物在上述2∶1结构层间添加了一层氢氧化物片而成。 1∶1型粘土由许多层组成,每层含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高岭石和埃洛石即为此类中两个重要粘土矿物。 同晶置换是2∶1型和2∶1∶1型两类粘土矿物中负电荷的主要来源,但在1∶1型粘土矿物中作用不大。从粘土颗粒破裂边缘上脱去质子即从羟基解离出H+是1∶1型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高pH值有利于裸露的羟基脱去质子。 高度风化土壤中富含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具有pH值依变电荷。这些氧化物质出现在结晶粘土矿物的表面和层间。当暴露于水分中时,其表面形成羟基。或经表面羟基的两性解离或经吸附H+或OH-,羟基化的表面上产生了电荷。土壤颗粒的总电荷通常随测定时的pH值变化。随pH值降低产生正电荷,又随pH值升高形成过量负电荷,这称为pH值依变电荷。在2∶1型粘土中仅有5~10%的负电荷为pH值依变电荷,而在1∶1型粘土矿物中pH值依变电荷可达50%或更多。 有机胶体或矿物胶体上产生的负电荷由被吸引到这些胶体表面的阳离子所中和。以每100克烘干土中的毫克当量数(meq/100g)表示的阳离子交换数量被定义为土壤阳子交换量(CEC)。这是重要的土壤化学特性之一,并且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为了理解土壤肥力和土壤酸度,有必要透彻了解阳离子交换。下面简要讨论一下其定量测定的方法。测定各种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程序各异,这里只简述其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阳离子交换是指一个阳离子被溶液中的另一个阳离子所交换。土壤胶体在其交换位点上吸附了众多阳离子,包括钙、镁、钾、钠、铵、铝、铁和氢。这些离子依其电荷及其水合半径和非水合半径不同程度地吸持。通常,二价或三价离子比一价阳离子吸持得更紧。离子水合程度越大吸持得就越松。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 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 0;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 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 1-V 2)/ V 0 。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土壤非生物 液体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1、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根系:一 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 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土壤分类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 ;保水保肥性 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 ; 通气透水性差 ;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谈生态环境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3生态环境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风、雨、霜、雪等 ?土壤因子: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 ?地形因子:地形类型(山地、平原、洼地)、坡度、坡向和海拔等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社会因子:环境污染 ?直接因子(生存因子):温度、光照、空气、水分、土壤 ?间接因子:除直接因子以外的地形、风、人类社会等 一、温度 (一)果树要求的温度条件 ?需温较低的果树:年平均温度7~13℃。苹果、梨、杏、李、草莓、樱桃、猕猴桃等 ?需温中等的果树:年平均温度13~18℃。桃、砂梨、葡萄、枣、柿、板栗、石榴、梅、无花果、枇杷、柑桔等 ?需温较高的果树:年平均温度18℃以上。柑桔、杨梅、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椰子等 表2-2 主要果树适宜的年平均温度

树种年平均温度(℃)树种年平均温度(℃)苹果7~14樱桃(中国)15~16 梨(秋子梨)5~7枣(北枣)10~15 (白梨) 7~15(南枣)15~20 (砂梨) 15~20 核桃8~15 桃(华北系) 8~14 柿(北方)9~16 (华南系)12~17 (南方) 16~20 梅16~20 柑桔16~18 葡萄5~18枇杷16~17 杏6~14 荔枝20~23 李13~22香蕉24 樱桃(西洋)7~12菠萝24~27 果树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开始生长发育,要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一定的积温。 生物学零度——在综合外界条件下,使果树萌芽的日平均温度。 有效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 有效积温——果树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累积值。 ?不同果树生物学零度不同:一般落叶果树为6~10℃,常绿果树为 10~15℃。 ?不同果树生长季要求的积温也不同:如柑桔为2500℃以上,葡萄为3000℃以上。 ?各种果树在生长期内,从萌芽到开花,或从开花到果实成熟,都要求一定的积温(表2~3) 表2-3不同果树开花和果实成熟的积温 树种开花期积温(℃) 果实成熟期积温(℃) 苹果419 1089 西洋梨435 867 桃4701083 杏357 649 西洋樱桃404446 葡萄- 2100~3700 柑桔-3000~3500 ?落叶果树有自然休眠特性。12月至第二年2月进入自然休眠期后,需要一定低温才能正常通过休眠,如果冬季温暖,不能满足通过休眠所需的低温,常常导致芽发育不良,春季发芽、开花延迟且不整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土壤与植物

3 土壤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3.能准确判断三种不同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 4.能通过动手感受三种是土壤的疏松程度,并能准确判断适合花生生长的土壤。 5.能正确的使用研究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6.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和保水性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烧杯、量筒、木棒、纱布、塑料过滤器、烧杯、水等实验材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mp4、【知识解析】土壤类型及它们适合种植的植物.pptx。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这片花生长的真好,粒大又饱满。 【展示】展示两幅对比图。 【讲述】这块地里的花生长的又小又瘪。 【过渡】同样的花生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呢?和这里的土壤有关系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哪种土壤更疏松 【展示】展示花生。 【讲述】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提问】花生的生长和土壤的疏松有关系吗?土壤的疏松程度和土壤颗粒大小有关系吗?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三个塑料杯、三种土壤、1根玻璃棒)。 【组织活动】尝试用木棒戳一戳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它们的疏松程度,说说哪种土壤更适合种植花生。 【展示】展示活动步骤。 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三个塑料杯中,数量一样多。 b.尝试用木棒分别戳一戳三个杯中的土壤。 c.比较三种土壤的疏松程度,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与指导和纠正。 【展示】展示表格。

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优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地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这些基本性质都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提高土壤的肥力,就必须使土壤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化学性质(土壤酸度、有机质、矿质元素)和生物性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土壤的这些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水分多了,土壤的通气性就差,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而且容易流失;相反,土壤水分过少,又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同时由于好气菌活动强烈,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快,也会造成养分不足。各种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施肥,同时重视农家肥的利用,以利改良土壤。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对养分向根表运输的影响也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本身的养分含量有关。在含水量适中、施肥量合适的土壤中,中度土壤紧实有利于养分向根表运输,这是由于中度紧实的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加大,非饱和导水率也加大,所以增加了质流和扩散,这样会有更多的养分离子运输到根系表面。但如果土壤紧实度继续增加,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机械阻力就成了主要限制因素,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 土壤污染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通常同植物体内酶系统作用有关。铜已被公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在生物中参与铬氨酸酥酶生理.生化作用过程。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小于6~13ppm,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显著衰退,氮的代射过程也受到影响,如果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册络合物,就会破坏植物根系正常代谢功能,引起植物册生育障碍。土壤污染物有:(1)无机物(重金飞行员属、酸、盐、碱等);(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3)注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4)化学肥料;(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6)放性物质;(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 污染物通过土壤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与污染物通过大气或水作用于植物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影响既涉及污染物在不均匀的、多相的土壤系统内部复杂的运动过程,又涉及土壤胶体与植物根胶系统之间查互作用。如土壤受铜、镍、钻、锰、锌、砷、硼等元素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 度发育障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土壤与园艺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园艺园艺作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园艺园艺作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园艺作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园艺园艺作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园艺园艺作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园艺园艺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园艺园艺作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园艺园艺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园艺园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 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园艺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园艺园艺作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1 土壤水分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与植物》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与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土壤的哪些性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2.通过活动,知道植物对土壤具有保护作用 3.知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关注我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和危害性,懂得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措施。 教学重点: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 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呢? 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是不同的。 一、土壤支持植物生长 活动1:不同土壤的水分状况P104 取相同质量的砂土、壤土、粘土中加入相同数量的水,观察花盆中水流出的速度和数量。并讨论哪种易失水?哪种易积水?水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过程:1、感觉粘粒与砂粒的颗粒大小。 2、粘粒和砂粒的渗水实验: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装砂粒的漏斗。 3、粉砂粒的渗水情况--介于砂粒和粘粒之间。 (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一些砂粒,在漏斗B中放一些粘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两个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小烧杯内。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___漏斗。) 思考: 1、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 2、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 3、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粘土类土壤 4、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粘土类土壤 提问:1.植物为什么不直接长在岩石中? 2.陆地上的大多数植物为什么不能在水中生活呢? 3.土壤中除了有水、有气,还能提供什么生长条件呢? 既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呢? 土壤的粘性差,如砂土类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较大,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粘性很强,如粘土类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 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实验:土壤的性状于植物生长关系 注意: 1、分别种一株大小相近、同一质量的植物,放在窗台上,浇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这些做法的意义是:控制变量、防止干扰因素干扰 2、选取“生长旺盛”、“能照到阳光”是希望植物能在最适宜的土壤中继续旺盛生长。便于让3株植物在以后的生长中生长状况出现明显的差异,保证实验的成功。 结论: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土壤名称性状 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粘土类土壤质地粘重,湿时粘,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植物土壤 目录: 1土壤中有什么 2各种各样的土壤 3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 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5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 6保护土壤 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由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土壤中的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4、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形成1厘米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空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土壤颗粒分类依据:直径单位/mm(砂粒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粉砂粒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类

土壤黏性差,表示空隙较大,因而比较疏松,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差。土壤黏性很强,表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因为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第三节:植物与土壤 & 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植物的不定根:由植物的茎、叶上发生的根。)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 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毛区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吸水;反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低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失水。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需要的主要元素有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锰(Mn)、锌(Zn)、钼(Mo)、硼(B)等,其中N、P、K、Ca、Mg、S是大量需要的,其他只需要微量。这些元素主要是以离子态被植物吸收,所以说植物吸收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里。例如, 植物吸收的氮,主要是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 吸收的磷,主要是磷酸根离子(PO43-); 吸收的钾是钾离子(K+); 吸收的钙是钙离子(Ca2+)等。 植物吸收这些离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根冠和分生区是根吸收这些离子的另两个部位)。

最新果树学知识总结

果树生命周期:指果树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萌芽、生长、结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1)实生繁殖果树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胚胎期、幼年期(童期)、成年期和衰老期4个发育阶段。 2)营养繁殖果树的生命周期:营养繁殖即通过嫁接、扦插、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方法获得的树体。繁殖时所用接穗或插条一般取已开花结果的树上,是成熟母体的延续,因此严格讲,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没有真正的幼年阶段,只有以营养生长为主的幼年阶段。 1.童区:指一株实生大树处于幼年阶段表现出童性的区域,不能用任何措施促使其开花。或最低花芽着生部位以下的空间范围,不能形成花芽的区域。 2.转变区:指童期结束,在转变期而尚未形成花芽的区域。 3.成年区:指实生苗最低始花点以上的部位 4.幼年期:又称童期,指从种子萌发起,经历一定生长阶段,到具备开花潜能的这段时期。 5.童性:指处于童期的实生树具有的特殊遗传和生理特性。 6.成年期:指实生果树在具备开花潜能后,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可以随时开花的这个阶段。根据结果数量和状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结果初期、结果盛期和结果后期三个不同阶段。 7.结果初期:指从第一次开花坐果到有经济产量的这段时期。 标志:部分枝条先端开始形成少量花芽,花芽质量差,坐果率低,果实品质差,皮厚、肉粗、味酸 特点:书馆和根系仍快速扩展,有较快的离心生长;叶片同化面积增大;芽体较小,质量差,部分花芽发育不完全,坐果率低;枝的顶端优势较强,生长较为直立;部分枝条主要集中在先端形成花芽,结果部位的叶面积逐渐达到定型的大小,但结果部位以下的枝条仍处于童年阶段;所形成的果实一般较大,但果皮厚,果肉粗,风味偏酸,品质较差 8.结果盛期:指从有经济产量到经济产量开始下降的阶段。 标志:花芽多、质量好,结果多,果实品质佳特点:树冠体积达到最大限度,年生长量逐渐稳定;在树冠内部,个别生长旺盛的枝条经常会表现出“复幼”现象;树冠下部仍表现出童性;花多果多品质佳 9.结果后期:指从经济产量开始下降到几无经济产量的这段时期。 标志:大小年现象明显,果实小,品质差特点:树势逐渐衰退,先端枝条及根系开始回枯,出现自然向心生长;果实产量不稳定,大小年现象明显;果实逐渐变小 10.衰老期:指树势明显衰退开始到果树最终死亡之前的一段时期。 衰老期果树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和重剪促使潜伏芽萌发,同时控制花芽数量和结果数量以促进新梢生长 11.幼树期:指从苗木定植到开花结果的这段时期。特点:地上部和根系的离心生长旺盛;长枝占比例高而短枝少;枝条多趋向直立,树冠往往呈圆锥形或长圆形,由于生长旺盛而生长期长;往往组织不充实,影响越冬能力

五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案【三篇】

五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案【三篇】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 设性解释。能提出实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行实验预测并能设计实验 方案实行验证,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习重点: 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 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七、八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有空气、水、盐类、腐殖质、砂和粘土。(师相机板书)

师:通过研究土壤的不同特点,我们根据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生:人们根据土壤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师相机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 二、提出问题 活动一: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起了哪些作用呢?小组交流你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并总结发言。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和自己在生活中的相关生活经验,并整理资料信息。 师: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这么多的作用啊。大家知道吗?现在人们研究出了一种无土载培的新技术呢。 教师出示资料卡,提供给学生最前沿的科技方面的信息即无土栽培。 师:看了这些资料,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 三、猜想假设并制订方案 活动二: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样研究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相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2、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3、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4、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材料准备: 每组一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每组三只同样大小的烧杯。每组把用过的三种土壤放在花盆内。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和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活动目标: 1、能借助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通过实物,图片等独立地辨别出三种土壤。 3、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实施过程: 1、从花生生长在不同土壤中产量不同这一现象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用其他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的教学。 2、观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三种土壤的图片,训练学生观察土壤的方法。在学生了解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以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事先准备好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在交流中要让学生仔细听取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并与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对比,试着找出观察结果差异的原因。 4.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然后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给三种土壤起名字,这是训练学生想像力的机会,在学生对这三种土壤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组织学生看一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这三种土壤命名的。组织学生参与给土吉命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渗水比赛 活动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