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2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力

4 A General Analysis of Mr.Xu Y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

5 霍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红字》,《拉帕西尼的女儿》为例

6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7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

8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9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10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

11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2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

13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4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5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16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17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国英语的发展

18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9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20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的性格分析

21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22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23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24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2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26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7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28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29 通过《生活大爆炸》分析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文化

30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31 Analysis on the Chapter Titles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32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33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34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35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36 从面子理论视角分析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

37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38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39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

40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41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42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

43 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屋顶丽人》中汤姆的升华

44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4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46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47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48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论)

49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

50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

51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2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53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54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55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56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57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

58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59 论电影《芝加哥》中的格雷马斯叙事模式

60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61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

62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63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

64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5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66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67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68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69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70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71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72 An Analysis on Femi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in Little Women

73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74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75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76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77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78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79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80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81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

82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83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84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

85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

86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87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88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89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90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91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92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93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

9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95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96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97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98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99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诠释

100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01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102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103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104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05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06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0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08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09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11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1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12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13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14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115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1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18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119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20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21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

122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12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124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125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26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127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128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29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130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131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132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3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13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13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13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37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138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

139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14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14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142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143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144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45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

14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47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148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50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51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52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

153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54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15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156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57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5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59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60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161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62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63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64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165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166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

167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68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169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0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71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172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17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74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175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76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177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

178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17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0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181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82 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183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184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

185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186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7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188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189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90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191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192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193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194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195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196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97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198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9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中国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分析 市场规模 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发展新形态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因为其有利于酒店挖掘特色文化、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个性服务、增强消费体验、克服同质竞争、改变产业格局、促进酒店模式创新、推动酒店发展,所以主题酒店无疑成为今后酒店业发展的选择。 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各类细分市场将被充分进入,未来,由高、中、低价格组成的主题酒店价位体系将形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主题酒店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随着主题酒店在中国的成功经营和发展,酒店的经营者们掀起投资主题酒店业的热潮,其投资额度也逐年的提升.相对于中档酒店或经济型酒店,投资者往往会由于投入资金的数额和经营回报等问题,更倾向于建造五星级的豪华型酒店,主题酒店的规模也随之扩大。2014年我国主题酒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4亿元,较2013年同期的163亿元增长19.02%。 图表2009-2014年中国主题酒店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发展特点 主题酒店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同,成为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中国政府将多举措、多形式推动中华文化建设与走出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决议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和政策。针对旅游业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把“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作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的重要举措。政府的支持激励了行业的发展,主题化、特色化建设的方式进一步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内涵丰富多彩,产品特色缤纷的主题酒店。 富有主题魅力的住宿设施已成为宾客消费的一种需求习惯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主题酒店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成为人们人生价值的重要激发点。酒店的品质生活体验不仅包含产品功能层面的要素,更包含产品中文化、尊严、个性、记忆等精神层面的要素。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旅行者期待酒店具有文化特色的旅行者比例高达82.3%,同时在对酒店中国元素和异国元素的比较中,48.1%的旅行者认为中国元素重要,31.4%旅行者认为异国元素重要。主题酒店正是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变化,通过文化资源深厚的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赋予酒店更深层次的内涵,形成和反映一种积极、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使消费者在消费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思想共鸣和精神满足,并通过充分享受酒店带来的乐趣,进而对自身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满足与肯定的积极心态。 主题化、特色化已成为所有住宿设施建设的习惯性思维逻辑 在政府鼓励、市场需求和行业自身发展的多重因素引导下,主题化、特色化、体验化的酒店建设方式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主题酒店的创建方式更是突破了星级酒店的范畴,进入到连锁酒店、乡村酒店、旅游客栈等多业态、多层次的旅游住宿业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主题酒店、特色酒店、精品酒店、主题客栈、文化民宿、主题游轮的建设热潮,因此许多业界人士发出了中国主题酒店建设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的呼声。 主题酒店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在行业特色化、主题化建设逐渐高涨的形势下,国家旅游局,各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促进本地区主题酒店的发展。同时为进一步规范主题酒店的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住宿的发展,不少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开始着手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浙江、山东、安徽、北京已出台各自的地方标准,商务部也推出了自身的主题酒店评定标准,国家旅游局在2014年9月启动了《主题精品酒店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的编制和出台,标志着中国主题酒店建设已从企业自发、单体探索、自然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到了顶层鼓励、群体研究、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余华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2年 1月 3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活着》开题报告 《活着》开题报告作者介绍: 余华,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 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 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 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 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 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 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 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 去。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 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 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 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 征兆,近乎残忍。《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 意义。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 .附表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 计)最终评分的依据。2、请正反打印。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从前期先锋小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 八六年》、《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中短篇到九十年代向“民间叙事”转 变的《呼喊与细雨》(后改为《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无不 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6月)和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惩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 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后,掀起了国内外不同寻常的余华小说研究和出版 热,至今尚未退尽。张清华曾说:“2000年秋未,我在海德堡大学讲授课程时常询问德国及 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问他们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回答中所喜爱是余华和莫言。我问 他们,中国当代作家很多,为什么偏爱余华和莫言,回答是:感觉他们两个与我们的经验最 接近。问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哪部,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许三观卖血记》”『1』。研究这样 一个炙手可热的当代作家,无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甚至是文化交流都是有很大帮 助的。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

主题酒店调研

主题酒店调研报告 序 现在酒店行业大体的分工体系已经具备。在这个过程中,大饭店、高星级饭店已经基本找准自己的位置。但是中小型饭店,尤其是一些单打独斗的中小型饭店,在市场上随波逐流,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也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数酒店对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是很清楚,这就形成一个误区,酒店认为自己可以接待所有的客人。上千间客房的酒店必须接待所有的客人,商务客人、团队客人、会议客人都要接。可是有的一二百间客房的酒店也认为自己可以接待所有的客人,这就是定位的错误。还有一种定位的错误是表述上的,非常典型。比如,一个三星级酒店提出,我是三星酒店,但是一星价格、五星服务。这样的酒店到底是几星,实际上自己都不清楚。现在仍然有一些酒店打出这样的口号,所谓三星酒店、五星服务、一星价格。这两个误区实际上说明了市场定位的不清楚。 而事实上饭店产业的竞争从价格、质量到文化的升级,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确是饭店核心竞争力逐步强化的过程,由初级阶段的成本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再到文化优势,其不可复制性越来越强,也就意味着饭店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主题酒店的建设正是酒店培育文化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征服的推动和支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题酒店的建设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主题酒店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把各种文化资源融入酒店,能过最直接有效的形成市场功能。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 余华是中国大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写作的文风以反映现实为主,而且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且悲性较多,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余华小说典型女性形象分析入手,分析存在于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并且联系余华本人的身世特点以及余华在创作中的经历,从中深度挖掘余华创作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分析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1) 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 (4) 第1节物品化特征 (4) 第2节扁平化特征 (4) 第3节依附化特征 (5) 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9) 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 (7) 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 (7) 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在当代文坛上,余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从他1987 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作品出版。不少作品翻译成了外文,还有一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他的影响力也由平面化的纸质扩展到了立体化的影视传媒。对这样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学评论家们把他定位为80 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关注他的创作转变。 对于余华小说中创作的典型女性形象,余华对女性的书写仍旧没有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女性形象的扁平压抑,个性的稀薄不足,人物命运的坎坷悲惨,这样的叙事模式有他先锋书写、追求叙事新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在无意识之中陷入男性中心主义的逻辑。.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余华作品,以《许三观卖血》、《兄弟》、《活着》、《古典爱情》和《在细雨中呼喊》这几部余华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借助小说文本分析常用的人物特征分析方法,从典型人物的精神特征入手,分析典型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精神特征,并且从男权主义的写作叙事视角、余华本身主体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教育和阅读经历入手,分析作者塑造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摘要:余华是一位前后时期风格有很大变化的当代小说家,他的小说突破传统模式,带给读者全新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创作方面推陈出新,无论是最初的创作思想、创作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有独特风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先锋;转变;思考;美学;形式 余华是众多先锋派小说家当中创作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展示出对现实世界中人生的迷惑、思考、怀疑,呈现出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怪圈,组成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余华的小说创作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1987年至1990年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余华创作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第二创作阶段是1991年之后,他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等地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强烈的自我挑战意识,他的内心是想要不断超越自我的。无论是自己的创作思想上还是作品内涵方面,他的作品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这使余华在当代作家中像一颗新星脱颖而出,也使文学研究工作者呈现出对其作品态度褒贬不一的态度。 纵观余华的创作风格,首先在选材方面,不能不说暴力美学的体现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风格,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不恰当的形式会反过来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在创作中用蜂拥而至的暴力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想为读者展示一个不能被重复的世界,所以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倾听到的是来自世界深处分崩离析的声音,因此他的作品中必将出现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更是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更为悲剧性。

国内外文化主题酒店动态比较研究_王毅卓

?288?艺科论坛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通过文化主题酒店的理论研究,将各项理论进行综合整理,希望能在理论研究上能对实践有所帮助,对中国文化主题酒店未来实践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而促进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 关键词:国内外文化主题酒店;比较研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化主题酒店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所以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就比较少,关于文化主题酒店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Pine&Gilmore(2002)指出一致的主题(theme)能够将一项服务产品自动转换为“体验”。换句话说,一个名副其实的主题酒店产品应该是体验产品。Ananth,M.等(1992)指出成熟旅行者是文化主题酒店的主要目标市场。Beeho,A.J等(1997)认为文化主题酒店非常符合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教育水平的人群口味。[1]Buhalis,D.&Paraskevas (2002)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主题酒店成功的重要因素。Callan. R.J(1997)认为文化主题酒店产品开发应该从顾客体验出发,同时体现主题文化特色。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文化主题酒店产品开发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内主题酒店出现较晚,作为一种新的酒店形式较受市场欢迎,发展迅速,所以多数研究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酒店进行,主要从酒店的产品设计、服务设施、整体布局分析,得出主题酒店产品设计必须符合其主题特点,并且能够较好地满足顾客体验的结论。以期找出文化主题酒店能成功经营的因素,也找到主题酒店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刘汀、陈冉等(2012)以四川都江堰的鹤翔山庄为例,探究道教文化养生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酒店布局。张羽(2007)指出:温泉主题酒店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为顾客提供更富有深刻、美好印象的体验经历。因此,应该从温泉文化方面来探讨温泉主题酒店产品设计的原则,从满足顾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来开发温泉主题酒店产品。也有从某一地所拥有的独特自然文化资源入手,分析某一地开发相应文化主题酒店的可行性,探讨从酒店市场定位到酒店布局设计、产品开发的流程,主要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基于顾客体验。王研(2012)分析洛阳主题酒店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洛阳市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能成为当地开发文化主题酒店内涵的来源,从顾客体验角度出发,依托洛阳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如牡丹文化主题、丝绸之路文化主题、河洛文化主题、古墓主题等等。徐淑延(2008)在分析了福建省主题酒店发展现状。部分学者比较分析中外主题酒店,以期得出我国文化酒店应借鉴之处。宋丹丹(2011)以主题酒店之城——拉斯维加斯为例说明主题文化能够更好地符合城市文化。李珊、张胜男等(2010)介绍了中美主题酒店的发展进程,总结和比较拉斯维加斯和中国主题酒店的经营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关于文化主题酒店经营的理论研究。彭雪蓉(2006)从顾客体验出发,构建了研究模型对依附特种资源的文化主题酒店产品进行研究。朱勇(2012)指出主题酒店要充分考虑到顾客体验,从顾客体验出发实施酒店营销战略。邹益民等(2008)构 建了主题酒店产品顾客体验关键要素研究模型。张明,廖培等(2006)对影响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宏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曾玲等(2011)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主题酒店的管理策略。俞晓静、刘建明等(2010)对主题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童登峰(2012)介绍了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决定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因素,阐述了主题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培育路径。王学滨(2007)研究了主题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郭雅婷、余炳炎等(2005)指出我国主题酒店本土化的有利条件和注意事项。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文化主题酒店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视角众多。但对于酒店产品开发的研究论述比较分散,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3 研究成果思考 国内外对文化主题酒店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视角众多。围绕着主题酒店与顾客体验关系这一话题,Pine&Gilmore (2002)指出一致的主题(theme)能够将一项服务产品自动转换为“体验”。也就是说一个名副其实的主题酒店产品应该是体验产品。在基于顾客体验的酒店产品开发设计上,彭雪蓉(2006)从顾客体验出发,对依附特种资源的文化主题酒店产品进行研究,在文献与案例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模型。邹益民等(2008)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主题酒店产品顾客体验关键要素的研究模型。也有许多学者把目光投向具体的文化主题酒店研究。刘汀、陈冉等(2012)以四川都江堰的鹤翔山庄为例,探究道教文化养生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酒店布局。张羽(2007)指出:温泉主题酒店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要为顾客提供更富有深刻、美好印象的体验经历。因此,应该从温泉文化方面来探讨温泉主题酒店产品设计的原则,从满足顾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来开发温泉主题酒店产品。 随着对主题酒店产品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会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偏向从酒店自身所具备的特色资源,酒店产品开发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汀,陈冉.道家养生主题酒店规划设计初探——以鹤翔山庄为例[J].四川建筑,2012,32(4). [2] PineII,B.J.&Gilmore,J.H.Differentiating hospitality operations Via experiences:Why selling services is not enough[J].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2(3). [3] Beeho,A. J.&Prentice,R . C . Concept ualizing the experience of Heritag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4]张羽.基于顾客体验的温泉主题酒店的产品设计[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 [5]李珊,张胜男.中美主题酒店经营特点比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 [6]彭雪蓉.基于顾客体验的主题酒店产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王毅卓(1981—),男,黑龙江安达人,硕士,讲师,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营销。 国内外文化主题酒店动态比较研究 王毅卓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上接第152页)能给医药企业和药品包装设计师一点启发。参考文献: [1]徐燕.药品包装设计对患者潜意识消费心理的诉求[J]. 装饰,总第202期,2010(2). [2]刘红菊.现代药品包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图形符号的传达效用[J].包装工程,2010. [3]杨猛,董焱.解析包装的符号传播语义[J].包装工程,2009.[4]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药品包装设计如何实现与消费者的瞬间沟通[DB/OL].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2136217.html,/p-8448264.html. [6]药品包装设计必看[DB/OL].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2136217.html,/Article/ sj/sp/200510/10169.html. 作者简介:李爱丽,硕士,曲靖师范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日期:2010-08-02] 来源: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总111 期) 作者:黄妍 [字体:大中小] [摘要]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综观90年代以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内涵、叙事风格还是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0年以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余华;先锋;承继与转变;比较研究 余华是我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7年~1990年,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第二阶段: 1991年~1999年,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近年来余华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西、荷、日、韩八种外文传播海外,代表作《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格外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超越意识。无论是在个人的创作思想上还是在作品主题内涵或文体结构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他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其研究呈现出评论者态度褒贬不一,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后来居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 早在1991年,莫言发表了有关余华的评论文章《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站在同时代作家的立场上,莫言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谈了他对余华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代表的小说的理解,肯定了余华用哲学上的突破来设计自己的创作方向的做法。这篇作家笔下的作家评论还是切中肯綮的。〔1〕但是真正学术性评论文章是在1996年之后才大量出现的。余华在第一阶段创作的小说,评论者都将其纳入先锋小说的范畴。对这一阶段小说的评价,评论者多从

主题酒店盈利模式选择与分析

主题酒店盈利模式选择与分析 主题酒店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题,来体现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让顾客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一般化的服务,让顾客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经济形态。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神话童话故事等都可成为酒店借以发挥的主题。主题酒店的推出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 Inn 率先推出12间主题房间,后来发展到109间,成为美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在我国主题酒店的历史还不长2002年5月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酒店是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作为国际酒店业发展的新趋势,主题酒店为处于激烈竞争态势下的我国酒店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视野,是我国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如下是针对我国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总结的主题酒店盈利模式。 一、主业经营盈利模式 主业经营盈利模式是指酒店通过销售其住宿、娱乐、餐饮、会议等主打产品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在现在竞争激烈的饭店市场环境下,各酒店注重在主打产品功能调整和提升基础上,实施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操作,并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高品质和顾客的高满意度,最终实现酒店的盈利。我国现在大部分酒店主业经营盈利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二、物业增值盈利模式

酒店作为一种物业类型,酒店长期的保值增值也成为很多投资者盈利的方式。酒店投资商考虑的并不仅是酒店目前的价值和长期稳步的经营收益,而更多考虑的是酒店未来的升值潜力。酒店升值潜力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交通、地段、商业氛围、地产升值、人流聚集状况等,酒店物业价值会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涨幅,因此,酒店物业增值模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很多处于商务繁华地段的酒店建设之初就是考虑了酒店物业将来的增值潜力。 三、品牌效益盈利模式 在任何一个二线城市,五星级酒店都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品牌,这种知名度可以带来各种衍生性收益。比如当五星级酒店试图以其品牌进入经济型酒店市场时,它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的成本、建立品牌形象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一般酒店,可以迅速地获得市场认可。而且高星级酒店的房间数量都比较多,对于酒店日常运营中的易耗品需求数量大,在其强大的品牌形象下,采购时可以获得很高的折扣,从而使得其在许多方面的运营成本,按照单问客房计算,有时甚至低于三星级酒店。如天天酒店、洲际、雅高等国际饭店集团依据其强大的品牌很快进入我国经济型饭店发展,江苏的书香门第主题酒店在苏州连锁经营4家酒店,其品牌效益也开始彰显。 四、产权出让盈利模式 产权出让盈利模式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中产阶层的崛起,产权酒店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酒店的投资经营者将酒店的客房分割为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韩国学界余华小说研究述评(1998-2018)

2019年第06期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从余华小说在韩国的接受看当代韩国读者的‘期待视野’”(项目编号JJKH20181151SK )作者简介:林春颖(198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朝鲜语教学与中韩比较文学。收稿日期:2019年1月15日。 1引言 1997年余华长篇小说《活着》韩译本面世时,书中附有译者白元淡题 为“人和他命运的友情以及读史”的评论,翌年白元淡发表了研究余华的学术论文。自此,几乎每年在韩国学术界都有余华研究论文发表。韩国学界的余华小说研究,虽然在体量上难以企及国内,但就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来说,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研究角度也具代表性。本文以近20年韩国学界对余华小说的研究为对象进行述评,既可观照20年来韩国的余华小说研究面貌,为国内的余华研究提供域外研究参照系,又可窥见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研究现状之一隅。 2研究述评 韩国学界的余华小说研究可分为三大类,即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汉 语教育研究。文学研究是韩国学界最热衷的研究视角,是本文着重阐述的部分(详见后文)。翻译研究主要围绕《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一九八六年》、《我胆小如鼠》等小说,探讨误译、漏译等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刘倩,2006;全暎美,2009;张微[音译],2012等),或以作品为例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崔姬英,2004;王文昌,2016;姜衍禑,2017)。汉语教育研究主要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文本素材,探讨小说在汉语语法教学(金银姬,2004;韩多荣,2012)、提高汉语课效率(李美贤,2015)、提高中国文学文化素养(都美映,2011;申义莲,2015)等方面的工具性、材料性作用,研究者多为中文教育专业出身。 从文学角度开展研究的主要为中文专业师生,并且出现了持续关注余华的研究者,如白元淡、申义莲、沈惠英、尹泳裪等均发表了两篇以上余华研究论文。这类研究可分两部分,一是小说与电影的比较研究,二是专注于小说文本的研究。小说与电影的比较研究,主要比较电影《活着》(1994)和原著《活着》、电影《许三观》(2015)和原著《许三观卖血记》,探讨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和继承(金英淑,2006;全炯俊,2007;朴成爱,2012;赵映显,2015;朴莲珠,2016等)。这种比较侧重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从电影角度的专业性探讨较少;研究者多为文学专业出身,电影相关专业人士较少。这说明对于改编自余华小说的电影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文学圈内,尚未引起电影评论人士的广泛关注。专注于小说文本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研究侧重亦有特色。少数学者概论余华小说的创作倾向和创作特点,多数针对余华某一时期的小说进行研究,如对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亦即“转向”之后的长篇小说的研究,下面将分项详述。2.1概论余华小说的创作倾向和创作特点 研究者集中探讨余华小说的创作倾向和创作特点,意图捕捉余华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创作的共性。研究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余华的80年 代小说和90年代小说在主题、叙事方式等方面迥异,但创作倾向和特点 始终如一。 白元淡[1]称余华小说表现的是“复原的‘和’”。在与韩国作家崔仁硕的比较研究中,白元淡认为,在经历初期作品与作家个人生活之间白炽化的紧张关系之后,余华讲述的故事表现出诸如人类本性在牺牲中最闪光、现实的波折总会过去、人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面对世界应持乐观态度等“和”的倾向。白元淡将崔仁硕的创作称为对现实的作家式“复仇”,它带来新的紧张,而余华不复仇,他相信“复原的可能性”。申义莲[2]认为余华的创作历程体现出他对中国现实的参与精神。余华30年创作期间以10年为一个周期不断变换叙事方式,因为其主题意识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轨迹同步。余华小说从未离开过“中国”这个时空,余华唯一关心的是在中国现代史的激变中生存过来的和即将生存下去的人。金震共[3]认为在研究余华作品时必须联系并理解“文革”这个社会背景。他援引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论暴力》中的论述,认为由于“文革”时期现实的不稳定性和价值混沌导致的不安感等“文革”体验,使余华及其同代人具有了“决定性记忆”,即使脱离事件的影响,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下,“决定性记忆”也成为决定其思考和行为幅度的无意识的压力,造就了余华作品中以恐惧的视线看待现实变化的“话者”。2.2对余华某一时期小说的研究 2.2.1对20世纪80年代余华“先锋文学”的研究 韩国学界对余华“先锋文学”的研究,集中于对暴力叙事的探讨(申义莲,2009;金奉延,2011;李美玉[音译],2018等),在观点上基本与中国学界一致,但会提出“线”或“点”来试图把握余华这一时期的小说。例如,申义莲[4]试图找到贯穿余华80年代小说的线性关系,认为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这些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小说,到《死亡叙述》、《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古典爱情》,展现出对现实施加暴力、导致死亡、再到虚无的线性过程。申义莲认为,先锋派作家当时不迎合政府主导的文学重建,找到这种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法来颠覆和挑战传统价值,具有表现当时找不到发泄渠道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时代意义。金奉延[5]的博士论文以余华中短篇小说的“暴力”为切入点,提出“圈”的概念,用以阐释“暴力”的意义。金奉延认为在中立与不介入的原则下,余华小说中被公开处刑的人和观看处刑的人分别成了“圈”里人和“圈”外人。在一个人从出生到被强制死亡的过程中,权力的力量变质为恐怖,监视并统治着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具有了暴力的面貌。对于暴力在长篇小说中逐渐被弱化的原因,金奉延解释说是因为中短篇中的暴力主要从个人的攻击性体现出来,长篇中的暴力是个人难以克服的“文革”暴力,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本主义自身的暴力。 2.2.2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长篇小说的研究 韩国学界余华小说研究述评(1998-2018) 林春颖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韩国学界的余华小说研究,虽然在体量上难以企及国内,但就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来说,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 势,从政治历史性角度进行的研究亦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韩国学界;余华小说;研究述评;文学性;政治历史性 历史·文化 199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目录摘要 关键词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二)苦难生活的展现 二、如何坚强的活着 (一)在苦难中忍耐 (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 三、活着的真谛 (一)超越苦难的活着 (二)活着就是最大的真理 四、总结 参考文献

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借用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年月的福贵的形象,如何在痛苦泥潭中挣扎,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顿让读者不禁战栗,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坚强活着救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

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余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先锋文学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写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作品。先锋时期,余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和特殊的创作视角描绘了一个个残暴阴暗、荒诞离奇的世界,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开始平易近人,展现了苦难生活中人性的美好。到了新世纪,余华开始叙写现实,作品受到了赞扬与批评两种不一致的评价。 纵观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出的差异巨大的小说作品,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虽然他的创作风格在不停地调整,但是其小说对人性的表现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国内外余华研究现状,从人性书写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打算选取余华不同创作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分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为主,力求对他的人性书写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从而推进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余华的小说创作由于风格的转变一般分为先锋时期的作品和转向民间以后的作品,在这个转变中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他对人性的书写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因此,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对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书写以及余华对人性的思索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剖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及其价值与意义。第一部分主要选取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古典爱情》《现实一种》《一九八六》与新世纪的《兄弟》作为研究对象,从生存困境中人性的恶、欲望中人性的沦陷、文革中人性的异化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人性畸变的审视。

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研究对象,从朴素的生存意志、人性的仁爱与宽厚、面对苦难的幽默情怀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美好人性的追寻。第三部分主要在前面两部分中对余华作品人性恶的审视与美好人性的追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存困境的揭示、人性救赎的途径、生命意义的探寻三个方面探讨余华小说人性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