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望。1855年1月撒丁王国终于也加入了英法同盟与俄国作战。这次战争本质上仍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至此,俄土战争已变成一场欧洲大战。等到战争进行到1855年9月,俄军败局以定。10月中旬,奥地利又趁火打劫,向俄国再次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同英法议和,如拒绝接受建议,奥地利将参加对俄作战。新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被迫接受议和。1856年3月30日,各国签署《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在英法的遏制下,俄国的西进之路受阻,它的扩张矛头不得不转向中亚和远东,以弥补在欧洲和近东的损失。法国通过战争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了下来并取而代之;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着较和谐的关系,这一结局可以说是法国的外交胜利,也是拿破仑三世“对威望追求的胜利”。英国从克里米亚战争中获益非浅,《巴黎和约》的有关黑海中立化等条款扼阻了俄国的南进企图,对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势更加有利。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和随后的巴黎和会上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它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从国际战略方面来看却棋输一着。它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友,而且引起英法的不满,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外交舞台上陷入了孤立之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是战胜国,但得到的唯一战果是“维持现状”。与此相伴行的是,它对其在欧洲的附属国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塞尔维亚由列强保证其自由,多瑙河两公国于1859年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撒丁王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着手解决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问题。

2.“铁血政策”与德国统一

有两件事对德国的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其次,在1848年革命中,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付诸实践。

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上任之初就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表达了他的行事原则,他说:“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也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Iron Chancellor)。他是一个“重行动,富于感情,意志坚强的人,性情暴烈、干劲十

足。无论爱和恨,都没有人可与他相比”。他自称是一个忠于普鲁士国王的贵族。他的政治哲学也很独特,他坚信“普鲁士权力的任何扩大都对德意志有利,对普鲁士的独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对德意志有害”,他相信“国内问题应从属于对外政策问题”,“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德意志统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易北河两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问题。1848年的法兰克福议会曾主张将这两公国并入德意志联邦,但没有成功。但这次不同,普鲁士是下了决心要得到这两个公国。1864年普奥联军向丹麦开战。丹麦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援助,被普奥联军击败了。俾斯麦向来都将奥地利视作统一大业必然要冲破的障碍。在普奥战争来临之前,俾斯麦外交活动的重点是在国际上孤立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最可能施以干预的不外是法国和俄国。1866年6月16日普奥开战。战争出奇地迅速,仅用7周就结束了,因而被称为“七周战争”。1866年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正式签订和约。1867年,普鲁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联盟,为全部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础。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2日色当陷落,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当了俘虏。9月4日巴黎公社起义夺取了巴黎。巴黎公社失败后,上台的梯也尔政府与德国于1871年2月26日在凡尔赛(Versailles)签订了以法国割地赔款和军事占领为主要内容的预备和约。5月10日,德法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兰克福和约》是一个掠夺性条约,因此,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标志着德国的统一。德国的统一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因为一个崛起的中欧将不可能满足于继续在东西强邻之间苟存。均势的前提已经失去,强国之间不再有什么缓冲地区,不再有制造纷争战乱的温床。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和近代国际关系演绎的地缘基础。“它不仅推翻了维也纳和平宣言,还推翻了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宣言”。法国由于战败,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时的欧洲霸主地位跌落下来。在中欧俄法边界上出现了统一的德国,加之在南欧法奥边界出现了统一的意大利,彻底改变了以往俄、法、奥三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德国的统一也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整

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另外,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统一,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

3.美国的加入

从美国独立一直到内战爆发前夕,巩固国家独立与安全,争取扩大国外市场,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美国的早期扩张、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1823年的门罗宣言以及向西部大规模扩张领土是这一时期美国史的主要内容。

美国独立后不久,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欧洲开始进入拿破仑战争时期。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奉行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美国先后通过《约翰·杰伊条约》和《莫特枫丹条约》与英法两国保持紧密的商业关系。同时,利用这一时期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从西班牙手里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上自由航行权和在新奥尔良3年的“存栈权”。随后,美国于1803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领土扩大了一倍。美国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止步,利用欧洲战争和西班牙的衰落,又于1810年、1813年进占了佛罗里达。除了在美洲大陆进行扩张外,美国的触角也伸展到了非洲和亚洲。1805年美国军舰入侵北非的的黎波里,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最惠国待遇;1815年侵占了阿尔及尔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20—1822年在西非建立了美国在非洲的殖民据点——利比里亚。

1812—1814年爆发了被美国人视为又一次独立战争的第二次美英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812年9月,沙皇俄国出于不愿英国分兵美洲,削弱反法同盟的力量,同时又影响俄美之间贸易的目的,出面调停。1813年3月,美国接受调停,但为英国所拒绝。9月,英国又一次拒绝俄国的调停,但英国提出可以在中立国与美国代表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美英两国于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诸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根特条约》签订后,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意识开始迅速消失,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同时,第二次美英战争摧毁了印地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乘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为“门罗主义”)。“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在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扩张的同时,保留了美国在美洲扩张的权利。“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不干涉欧洲事务是美国既定的原则方针,但对涉及到美国切身利益和权利的南北美洲事务,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换言之,美国反对欧洲各国干涉美洲事务,但美国却有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美洲体系”的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它的潜台词和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但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因此说,“门罗宣言”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4月,南部同盟进攻北方,美国内战爆发。进行战争的双方分别是北方的23个州和南方11个州。1865年4月3日,北方的联邦军队攻克了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而告结束。内战刚刚结束,美国就开始踏上了从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的新旅程。

1867年5月,马克西米利安为墨西哥共和军俘获并枪决。除了把法国的势力驱逐出墨西哥,美国还把在内战期间趁机占领多米尼加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驱逐出去。1867年3月30日,美国以700万美元购买了阿拉斯加。此外,在内战后美国又把侵略扩张的目光投向太平洋彼岸,西沃德又策划了一系列的扩张活动。但是,美国除了在1867年成功地占领了太平洋的中途岛外,1866年伙同法国进犯朝鲜与1867年进犯台湾均遭到了失败。

4.中国的衰落与日本崛起

进入19世纪,当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却相形见绌,仍然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道路上姗姗而行。失去工业革命机会,使中国综合国力很快衰落。

中英鸦片战争于1840年6月爆发至1842年8月结束,曾三起三落,历时22个月。期间,两国代表先后签订了割香港、赔烟价、开放广州的《穿鼻条约》(1841年1月29日)和赔款600万元的《广州条约》(1881年5月)。在正式签约前,1841年1月26日,英国单方面宣布香港“正式割让”。1942年8月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迫使清政府派员与英使在英舰“康华里”(Cornwallis)号上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由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在此之后,欧美各国接踵而至,相继迫使清廷与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先后订立,其他欧洲小国也相继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其中葡萄牙更是乘机取得在澳门的权益。

1856—1860年,英法又进行了一场新的侵华战争。因为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4月,英法联军进逼天津。6月,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在此之前,美俄就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俄国更是迫使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1859年6月,英法以换约为名,再次北上进攻中国,被中国守军击败。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攻占北京,并大肆掠夺。10月24日和25日,清朝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订立中俄《北京条约》。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饱受欺凌,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例如,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就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

没;1900年,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每一次战败,中国都不得不赔款割地,丧权辱国。

1868年1月德川幕府的军队被赶出了日本的首都京都,宣布江户为新的首都,并重新命名为东京。至此,延续了近700年之久的幕府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随即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日本的维新运动并没有遭到西方列强的干涉。“明治维新”成了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现代民族国家之路。在政治领域,明治政府通过“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废除了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奉还版籍”是指向天皇交还原有的领地和领地上人民的统治权。“废藩置县”是指废除原有的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与县,免除原来的藩知事职务,令其来东京居住,坐食俸禄。此外,还在形式上消灭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在经济领域,首先开始进行的是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接着设立工部省和内务省主管和指导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1874年政府更是提出“殖产兴业”的口号来促进产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通讯等方面也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措施。在社会文化领域,维新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口号,即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侧重点在风俗习惯和教育改革。在军事上,提出“富国强兵”的主张,发布《征兵令》,正式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实行义务兵役制,装备新式武器,建立一支国家常备军。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日本历史新纪元。

明治维新建立的带有军事封建性质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在尚未摆脱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束缚时,就开始策划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日本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了琉球和中国的台湾。此外,日本在新政权诞生不久就开始鼓噪“征韩论”,推行“征韩外交”。1875年,日本趁朝鲜政局不稳之机,派军舰闯进朝鲜领海,以武力相威胁,并派全权代表前往江华岛,迫使朝鲜接受奴役性条约。1876年2月26日签订《朝日修好条规》,史称《江华条约》。《江华条约》第一条就规定朝鲜是自主国家,实际上就是要否定朝鲜对中国的藩属关系,为日本确立对朝鲜政

治上的独占权提供了前提,为侵略朝鲜铺平道路。除此以外,该条约和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还规定了诸多损害朝鲜主权和利益的条款。《江华条约》是朝日关系的转折点,朝鲜开始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及西方列强不断深化在朝鲜的侵略。1894年朝鲜发生了农民起义,正好给日本出兵带来了借口。日本得寸进尺,更进一步向中国挑衅,制造了中日甲午战争。最后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覆灭,日军占领辽东半岛。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至此,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已暴露无遗。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

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

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

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2016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

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

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

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月初——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

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教育名师团队独家整理

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历史笔记,二战前后的.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a.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b.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c.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d.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B 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b.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d.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e.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a..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b.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a.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b.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c.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a.“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b.(a)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1667年,战争开始.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b)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分享

先自我介绍一下啦~我是广东的一个普通二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初试考了395 ,最后总成绩第二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录取了,经历了大半年的考研,深知考研不易。在备考期间也得到师兄的很多帮助,所以现在也想尽自己所能分享自己的一些备考经验供师弟师妹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我在整个考研复习过程中一直遵循的是总分最大化的原则,不会在某一科死磕花大量的时间而忽略其他科,专业课300分>公共课200分,所以从9月开始我的重点就偏向专业课,越到后期专业课越重要!因此,我的四科分数相对比较平均,政治英语都71+两门专业课都125+,但是每个人的基础和领悟力有别,经验仅供参考喔~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英语 英语一是很应试的一门考试科目,很讲究做题技巧,特别是阅读,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我的整个备考过程基本以研究真题阅读为主,完型新题型基本没怎么管。我的英语底子虽然还可以,但是听到很多人说英语底子好的人往往考研英语都考的不太好,所以也挺重视的。我从3月份开始背单词,每天跟何凯文的每日一句(一直坚持到11月,后期因为要冲刺英语的时间就没给太多),在6月之前花在英语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有时候一天能学5个小时英语,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尽早开始英语的复习,而且不能断,每天都要坚持学一下保持语感。 下面大概说下我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和复习资料 ①背单词(贯穿考研的全过程):只用何凯文的1575,重点背1575个高频单词,其他的单词也会背,但是主要是1575个重点词,把里面的熟词僻义背熟,然后后期刷真题的时候把不会的真题和短语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来,反复看熟,后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复习贴!超详细!

2019年北大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贴 简单分享一下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的一些想法,大概从复习目标、参考书目和复习方法这三个大方面来说。 一、初试复习方法 首先,不能轻视北大国关考研专业课的复习难度,因为复习的难点主要在于专业课“上手比较容易”但“深入理解难”,而把完整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到答题中难度就更大了。尤其是对于跨专业考试的同学(本科专业不是政治学一级学科),在开始读书复习之后总会有“什么都读得懂,但是题目破不开”或者“答题能写很多,但是答不到点子上”的问题。 一般而言,国关专业课复习要达到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知识点细节的熟悉。比如让你回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辨析斯兰与穆斯林的概念关系”。这一点基本上下了功夫都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把单个科目的知识点用一条逻辑线索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比如提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能够下意识知道这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均势塑造过程中的一场重要战争,前接法国打破均势、谋求天然疆界,后继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外交革命、七年战争等多极均势的稳固,它的位置应该在17-18世纪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状态变动这一条线索上”。当然这就要求在熟知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线索,或者依靠一些比较好的参考书记下来一些线索。 第三个层次是能够把不同专业科目的知识框架相互渗透、相互交

叉,在考试中有准确而深入的破题能力和答题思维。比如以2017年真题“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为例,不仅要了解民族国家的性质特征及其内涵变迁(国际政治学),还需要结合主权概念的发展(西方政治思想史),更要把问题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举例说明(国际关系史)。这一层次要求对各学科的线索非常熟稔,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去粗取精,通过反复琢磨参考书或者进行专门的课程培训,达到这个层次并非难事。 第四个层次是一个技术层次,当在第三个层次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时,就需要一套完整的答题方法,把模糊的破题思路结构化,也就是需要一揽子“答题套路”。比如2018年真题“以卡塔尔断交风波为例,分析引发地区局势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就需要一套取百家之长的“层次分析法”,“从政治学角度论述分析欧洲难民危机”则要有一套提纲挈领的答题线索把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融会贯通。如果达到了这个层次,北大国关考研、甚至考博士都不是难事了。当然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个人努力,良师益友的指点也很重要。 所以,笔者在决定考北大开始,就在考虑是否报班辅导,毕竟难度摆在那里。后经过多方了解,在家人的支持下报了新祥旭的全科辅导,不得不说一对一的学习效率就是比班课好,这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在这里不多说。 二、关于参考书目 在通行书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考研经历稍微细分了一下,希望能使复习更有层次和节奏。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专题》 第一讲绪论 一、(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 (三)国际关系史:外交与外交家 (四)课程结构安排 (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的开端时间是17世纪早期;似乎起源于欧洲,以欧洲为中心。 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为什么呢? 其一,西方掌控了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并因此进一步掌握了话语权。 其二,现有的比较完备的国际关系体系是纯西方的。 其三,西方基于“本我”(self)的眼光去看待“他者”(others),以欧洲为中心来构建世界图景和国际关系体系。 其四,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体系西方中心化的推动。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中国的“天下”观与“五服”观 “天下观念”: “正如天空的群星,围拱一个北斗,地面的诸川,全都朝宗于大海。” “五服”: 帝都;“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朝贡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 (三)课程结构安排 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总论,包含三讲,解决国际关系相关的范畴、概念、理论和体系问题;第二部分按照体系的沿革顺序依次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一)课程总论与理论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 (二)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第三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四讲维也纳体系 第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六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二卷本),国际知识出版社。 ?2、[苏]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法]迪罗塞尔主编:《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5、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 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 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 名词解释: 《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 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 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 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 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 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

教诸侯支持。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一、名词解释 1.东亚封贡体系 答: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2.穆斯林世界 答: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

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3.欧洲秩序 答: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二、复习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规划,国关院、北大、人大国关考研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

国关院战后国关史教案 战后国际关系史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 指定教材: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一、资料、概览 《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下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卞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战后国际关系史料》,1—5册,1983年版。 卫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有进:《当代世界大事纵览》,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 刘志功:《战后国际关系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谢朝晖、罗庆旺:《战后世界重大军事事件始末》(1945—1990),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任正德、吴建新:《国际战争风云录—-二战后170次局部战争大观》,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王克勤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靳文翰等:《世界知识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地区史、外交史 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国际事务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7、8、9、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俞正梁(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下册,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朱明权(主编):《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安?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年),上、下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宫少明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杨灏城等:《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肖宪:《世纪之交看中东》,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王士录:《从东盟到大东盟》,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徐士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陆忠伟:《新旧交替的东亚格局》,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 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陈乐民:《东欧剧变与欧洲重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年版。 潘振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答案

《国际关系史》(高教版,刘德斌)课后题答案 - 1 东亚封贡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 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 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西欧的兴起 在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得以兴起,并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约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为欧洲人提供了新的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同时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其中宗教改革对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欧洲迅速分裂成不同的宗教体系,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的旗号迅速开战。 (2)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15-17世纪形成的民族君主国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形成民族君主国,之后英国、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瑞典、波兰与俄罗斯都纷纷形成民族君主国。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生活,为西欧的扩张提供了政治组织上的准备。在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下,国王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结成同盟;税收、军队、火药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君主国的实力;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具备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民族君主国不同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它促成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将国家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引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挑战? 类似中世纪:主权国家不明显,出现了多种主体。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 ?“人权高于主权”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 ?“新中世纪主义”等 ?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上升。 什么是威斯特伐 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中世纪:封建制和基督教世界 ?两个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文化复兴,the Renaissance) ?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 ?出世→入世 ?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人的发见”→欧洲思想史上的革命 ?表现: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思想、教育、娱乐等?原因:人的观念、制度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53-1546) ?反对教会颁发赎罪券 ?“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1517年 ?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及欧洲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法国神学家 ?《基督教原理》

2、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火药、枪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 ?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战争中的雇佣兵) ?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 ?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因为君主要向他们征税。 ?13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 ?绝对君主制国家时代到来 ?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 ?14、15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的活动范围从欧洲沿海扩大到大洋。它还创立了早期国际法。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 ?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 ?印刷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穿播和保存方式 ?古登堡(约1400-1468),活字印刷术 ?圣经、实用类书籍 ?传播文艺复兴的成果 ?教会内部的争论 ?“宗教信仰是一件私事” ?宗教改革 欧洲封建制 欧洲封建制是日耳曼人的创造。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分权,即把权力的分配和土地的分配结合起来。(与中国封建制不同) “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特点 (1)“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稳固的边境; (2)在边境之内,它们宣称拥有绝对的主权。边境是最重要的。 问题:“现代国家” 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恩格斯: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 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二楼第二部分美国 三楼第三部分苏联 四楼第四部分西欧 五楼第五部分日本 六楼第六部分中国 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 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 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 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 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

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 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 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 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旧金山对日和约》 3.《日美安全条约》 4.《日台和约》 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 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 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 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 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 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 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 9.葛拉斯堡罗会谈 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 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

10、060120国际关系史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120 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侧重近现代大国外交政策、中外关系、冷战史、区域性一体化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专业教师先后曾承担或参与数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出版独著、合著《美苏冷战争霸史》、《德国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当代八国外交政策概要》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时代要求的国际关系史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较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独立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并有一定的广泛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习时间为2——3年,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部分学生成绩优秀,提前修完规定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在每年10

月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不能按时完成学分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延期不得超过一年。要求延期毕业者须在每年10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38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和学术活动。除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外,均须参加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是讲授大学本、专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专题,或参加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本科毕业论文等,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表》。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交流、听取学术报告、查阅学术资料等。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8次,其中必须有一次校外学术活动。学术活动须写出报告,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由导师考核,确定是否合格。 七、科学研究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积极自觉地开展学术研究,在校期间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由导师或任课老师进行评阅。三年制硕士生不作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 八、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四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的要求为: 第一,努力通过历史研究,探索历史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应选择具有学术和理论意义或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钻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定前进和创新。 第三,论文史料充实,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概念准确,语言通顺。 第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剽窃抄袭等不良学风。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以课堂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专业指导组统一安排学位课程,导师安排选修课程并由指导组协调,并负责学生的平时指导。 十、其它 a)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2门,并 须与本科生同堂考试,不计学分。 b)本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 中师范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 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 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 二.西欧战后的羸弱 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 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 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一.苏联的大国实力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 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 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 三.美台防御条约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

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 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 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 四.联合欧洲的意义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 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 三.三和路线的提出 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 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 二.波匈事件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四.勃列日涅夫主义 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一,美苏缓和的成因 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 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 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 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三皇同盟 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1)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 ①背景:俾斯麦认为孤立法国的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俄奥则都打算利用德国加强自己的力量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②过程:1872年9月三皇柏林会晤;1873年德皇访问彼得堡,德俄缔结军事协约;之后俄皇访问维也纳,俄奥签订政治协定《兴勃隆协定》,由此三皇同盟形成。 ③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2)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 ①背景:俄奥关系因近东危机而破裂,德俄关系则因柏林会议使俄国利益受损而恶化,维系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秩序的三皇同盟已经是分崩离析了。但三皇同盟是俾斯麦组建大陆同盟体系关键的一环,是大陆同盟体系的支架。特别是德国想与英国结盟的计划受挫后,重建三皇同盟显得更为迫切。 ②过程:1880年俄国提出恢复三皇同盟的建议得到德国的认同;1881年德俄奥签订《三皇同盟条约》及附加的议定

书。 ③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地中海协定》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2)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条约。 (3)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 (4)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5)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