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汤雁波, 李卓荣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

刊名: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年,卷(期):2004,25(1)

被引用次数:10次

参考文献(14条)

1.De Clercq E New developments in anti-HIV chemotherapy[外文期刊] 2001(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190022.html,nge J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外文期刊] 1995(49)

3.Ballatore C;McGuigan C;de Clereq E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novel amidate prodrugs of PMEA and PMPA[外文期刊] 2001(08)

4.李庶心;王志清;胡文祥核苷类前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6(03)

5.Maury G The enantioselectivity of enzymes involved in current antiviral therapy using nucleoside analogues:a new strategy 2000(03)

6.Zemlicka J Enantioselectivity of the antiviral effects of nucleoside analogues[外文期刊] 2000(03)

7.Kim J;Cho WY;Kim GW 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ies of LB80380:a Novel Acyclic Phosphonate Nucleoside with Potent AntiHIV Activity 2002

8.姚光弼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近况[期刊论文]-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06)

9.Nelson M;Portsmouth S;Stebbing J An open-label study of tenofovir in HIV-1 and Hepatitis B virus co-infected individuals[外文期刊] 2003(01)

10.Tenofovir helps experienced patients 2002(03)

11.Cihlar T;Birkus G;Greenwalt DE Tenofovir exhibits low cytotoxicity in various human cell

types:comnparison with other nuc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外文期刊] 2002(01)

12.蔡钦生;冯美卿;黄海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2(06)

13.De Clercq E Antiviral drugs:current state of the art[外文期刊] 2001(01)

14.衣淑珍抗病毒药的现状与展望 1999(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浩.武钦佩.Hao Wang.Qinpei Wu核苷类抗病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2006,4(1)

2.李子成.陈淑华.蒋宁.吕丁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1)

3.冷玲颖.CAI Zhi-qiang.孙铁民.LENG Ling-ying.CAI Zhi-qiang.SUN Tie-min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18(4)

4.张文婷.倪孟祥.张绍谭.ZHANG Wen-ting.NI Meng-xiang.ZHANG Shao-tan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展[期刊论文]-抗感染药学2005,2(2)

5.刘琨.谢蓝.LIU Kun.XIE Lan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药学学报2006,41(8)

6.吴秋业.郭培恩.廖洪利.叶光明.陆健.俞世冲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03,21(5)

7.汤雁波.李卓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3

8.汤军.杨静华.吴国生.项光亚β-L-核苷类化合物:抗病毒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热点[期刊论文]-中南药学

9.董春红.常俊标.Dong Chunhong.Chang Junbiao L-核苷类抗HIV、HBV活性化合物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5,17(5)

10.张小谦.高峰丽核苷类化合物的磷酸酯化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6,9(4)

引证文献(10条)

1.刘建红.吴民.张卫东2005~2008年我院肝病类药物应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事 2010(4)

2.吕锐.于红.阎博民重组蓝藻抗病毒蛋白N抗柯萨奇B3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12)

3.陈晓岚.段春建.李志.刘若雨.屈凌波.赵玉芬尿苷5′-位磷酰胺的合成及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8(8)

4.沈雁.涂家生.张永.陆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眼用载体制剂的研究近况[期刊论文]-药学进展 2007(4)

5.郑丽丽.陈文.邓喜玲.顾承志.韩博阿昔洛韦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6.王浩.武钦佩核苷类抗病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 2006(1)

7.刘芳.孙鹏.李玲.易杨华海洋抗病毒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概况[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05(3)

8.张文婷.倪孟祥.张绍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展[期刊论文]-抗感染药学 2005(2)

9.山广志抗病毒药物的合成筛选与质量检测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谢勇抗病毒药物曲金刚胺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190022.html,/Periodical_zgshywzz200401018.aspx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耐受性好,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种药物的新剂型、结构特征、作用靶点、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及市场发展前景7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物新剂型;作用靶点;临床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发展前景;药物经济学 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的问世是降脂药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其除具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等优点外,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对该类药物的结构特征、药动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4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比较,现综述如下。 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新剂型 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开发中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因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降脂药合用可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频频发生,故已于2001年撤市。匹伐他汀由日本Nissan Chem株式会社开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目前Ⅲ期临床试验已结束,正处于注册前状态。匹伐他汀低剂量(0.1、0.3、lmg/kg)的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疗效即相当于10倍量的阿托伐他汀,0.5mg/(kg·d)即可降低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分别达7%~20%和10%~39%,对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更为有效。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彼此都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C,但是匹代他汀药效最佳,是潜在的超级他汀[1]。 2.作用靶点 洛伐他汀分离自霉菌培养物,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通过对洛伐他汀的化学结构进行改进而得的半合成品,氟伐他汀则是第一个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结构中均有羟甲基戊二酸活性结构,只是存在形式不同。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非活性内酯形式药物,必须代谢成其相应的开环羟基酸形式才能抑制HMG—CoA还原酶。普伐他汀以具有活性的开放酸盐结构存在,水溶性大,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能力比周围组织高400倍~1 200倍,因此,无明显抑制外周组织合成胆固醇的作用而不良反应少。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十分接近,在疗效、不良反应、耐受陛等方面仅程度上稍有差异。氟伐他汀结构与以上3种他汀类药物明显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2]。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一样,均含有氟苯环和氮杂环,是全人工合成的第2个他汀类药物,二者与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相比,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罗伐他汀为单一对映体,以活性羟酸钙盐形式存在。除普伐他汀外,罗伐他汀比其它他汀类药物有更强的亲水性[3]。 3. 药代动力学 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几乎全被吸收,辛伐他汀吸收比较完全(80%-85%),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仅少量吸收(34%和31%)。食物除对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吸收有影响外,对其他他汀类药物均无影响。普伐他汀的亲水性强,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为45%,其余4种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在95%以上。源于肝细胞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源于非肝细胞的胆固醇是正常细胞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其肝脏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舒代他汀(可定)以及匹伐他汀(力清之)。这么多他汀有什么不同,哪一种适合自己呢?他汀类药物有相同的功能团—羟基戊二酸,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均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因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故每个他汀类药又具有独特的异质性(个性)如药效学的强度(降脂效价)、药动学的参数、适应证、肌肾毒性的大小、相互作用的多少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影响等均不相同。下面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做一比较。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 1 天然化合物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2 人工合成化合物氟 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亲脂性对于他汀类药的肝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亲脂性的则可更多的分布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包括与受体结合力强、作用持续久、风险更大等),也就可能存在更多的肌肉安全性问题。他汀类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是由它们的油水分配系数或辛醇 / 水分配系数,他汀类药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 ; 而亲水性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最近20年公认为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血浆胆固醇(CH)的有效药物,因为该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受到临床应用的重视和好评。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至少有8种,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 、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贝伐他汀(bervastatin) 及尼伐他汀(niavastatin)。近年来发现以辛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形成、减少骨折发生率、恢复骨骼微结构、增加骨骼强度等优点,但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医学界已高度关注该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的应用研究,现认为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链中的限速酶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临床广泛应用于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血管疾病;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作用,并且不同浓度剂量对骨合成代谢作用也不同,这一特性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成为目前研究成骨

作用的一个热点。现就其研究进展作综述。 1实验研究进展 1.1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1999 年Mundy等: 1]将大鼠BMP-2启动子(一2736/+114 bp) 携带的荧光素酶标记的基因转染到存活的大鼠成骨细胞上,通过观察荧光活性来评价启动子的作用。在30000多种化合物中发现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是唯一能增加这些细胞荧光活性的物质。Sugigama等:2]验证了他汀类药物可增强BMP-2及其基因的表达。辛伐他汀、美伐他汀及氟伐他汀都有该作用,但水溶性更好的普伐他汀却无此作用。在国内,宋纯理等]3]通过体外培养成年小鼠的成骨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洛伐他汀作用72h后,成骨细胞胞浆内BMP-2表达水平增高,认为BMP-2是有效刺激成骨的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殖,还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甚至还促进肌细胞的前体细胞系分化为成骨细胞而抑制肌细胞的分化。蔡俊等]4]在观察辛伐他汀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bfa 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ALP比活性增高且骨钙素含量增加,结论为1X 10-7mol/L辛伐他汀能够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此种促进作用可能与辛伐他汀增强其分化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余向前等]5]通过对人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发现辛伐他汀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hBMS成骨分化,同时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在他汀类药物的体外试验中,多数学者认为他汀药物有促

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Co ll Cardi o l ,1995,25:1105-1110.[24]H am a N , Itoh H ,Sh irakam i G ,et al .R ap id ventricular inducti 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 gene exp ressi on in experi m ental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 on [J ].C irculati on ,1995,92:1558. [25]K ikuta K ,Yasue H ,Yo sh i m ura M ,et al . Increased p las m a levels of B 2type natriuretic pep tide in patieats w ith unstable angina [J ].Am H eart J ,1996,132:101-107.[26]M arumo to K ,H am ada M ,H i w ada K . Increased secreti on of at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s during acute m yocardial ischaem ia induced by dynam ic exercise in patients w ith angina pecto ris [J ].C lin Sci (Co lch ),1995,88:551-556. [27]T al w ar S,Squire I B,Dow nie PF,et al .P las m a N ter m inal p ro 2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 and cardi o troph in I are raised in unstable angina [J ].H eart ,2000,84:421-424. [28]Om land T ,delemo s JA ,M o rrow DA ,et al .P rogno stic value of N -ter m inal p ro 2atrial and p ro 2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 in patienis w ith acute co ronary syndrom es [J ].Am J Cardi o l , 2002,89:463. [29]GalvaniM ,O ttani F ,M urena E ,et al .N -ter m inal p ro 2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 on adm issi on has p rogno stic value acro ss the w ho le spectrum of acute co ronary syndrom es [J ].J Am Co ll Cardi o l ,2003,41:402. [30]Tom as J ,Stefan J ,Bertil L ,et al .N T 2p ro BN P in unstable co ronny artery disease 2experiences from the FA ST ,GU STO I V and FR ISC trials [J ].Eur J H eart Fail ,2004,6:319-325.[31]Cheng V ,Kazanagra R ,Garcia A ,et al .A rap id bedside test fo r B 2type pep tide p redicts treatm ent outcom es in patients adm itted fo r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a p ilo t study [J ].J Am Co ll Carodi o l ,2001,37:386-391.[32]FR IS C -2investigato rs . Invasive compared w ith non 2invasive treatm ent in unstable co ronary artery disease :FR ISC p ro spective random ized m ulticentre study [J ].L ancet ,1999, 354:708. (收稿日期:2005-09-14) 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11武警总医院心内科,北京市 100039;21武警宁夏总队医院,银川市 750004 作者简介:杨胜利(1965-),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和介入治疗。E 2m ail :yangshengli @m edm ail .com .cn 杨胜利1,薛爱英2,刘惠亮1 关键词: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西斯伐他汀类;降血脂药;抗炎剂文章编号:100820074(2006)0420409204 中图分类号:R 97216文献标识码:A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oxy -3-m ethyl glutaryl coenzym e A ,HM G -CoA )还原酶抑制剂,常称为他汀类(statins ),是临床最常用的调血脂药物。胆固醇 合成主要在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 es )和内质网 (endop las m ic reticulum ,ER )进行,规律性的在每天晨3∶00 ~5∶00达高峰[1] 。他汀类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性限速酶HM G -CoA 还原酶,从而阻断肝细胞的内源性胆固醇合 成。具体作用机制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受体表达增加。近年研究他汀类具有抗栓作用[2],除此之外,也能影响其它许多具有代谢作用的化合物合成。人们逐渐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疾病,而临床他汀类应用获得了极大益处,提示其具有抗炎(anti -inflamm ato ry )作用[3] 。下面阐明他汀类抗炎作用的最新进展。 1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独立作用的证据 高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也可通过组织因子表达增加引起血栓形成[4,5]。氟伐他汀可减少组织因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除了降血脂作用之外,还有其它作用如减少R ho 蛋 白Cdc 42的异戊(间)二烯基化(p renylati on )[6]。血液循环中急性相蛋白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 ro tein ,CR P )和纤维 蛋白原(fibrinogen )等可预测血管事件的发生[7,8]。 2 他汀类抗炎作用的实验和临床证据 他汀类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内皮功能,使用辛伐他汀一月后可明显提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说明来自于内皮的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是增加的。同样,用洛伐他汀5月后可改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 ronary interventi on ,PC I )病人的冠脉内皮功能。他汀类可产生使斑块稳定的组织学改变。从经动脉内膜切除术获得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分析,普伐他汀具有增加胶原和降低血脂、炎症细胞侵润、金属蛋白酶(m etallop ro teinase enzym es )和细胞死亡的作用。CR P 是一种炎性标记物并且有一种潜在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9,10],普伐他汀可使CR P 水平降低[11]。 211 心脏移植 在97例心脏移植中用普伐他汀,使血管病变减少,1年存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作者:高志良来源:家庭医生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99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40%的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目前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80.5%的个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超过1个,其中血脂紊乱是发生率最高的危险因素。可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其调脂治疗的益处毋庸置疑。 过去医药界防治心血管疾病侧重在降压药的开发上,先后发明了不少有效的降压药。但是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高胆固醇、高脂肪等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高血脂是发生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人们把血脂调节药物的开发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点来抓。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降血脂药物大量推出,其中他汀类药物受到人们好评,其临床疗效是其它各类调节血脂药物所不能相比的。 1、他汀类降脂药概述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oxy-3-methyglutaryl-coenzym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具有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的“多重效应”,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重塑和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和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一系列作用。4S研究、CARE研究、LIPID研究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些他汀类药物在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成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类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主力血脂调节药物,也是全球医药市场著名的“重磅炸弹”级药物[1]。 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是美国默克公司研制开发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于1987年在美国上市。80年代末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1988年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能够危害人体健康。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并综 合所查文献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部分观点,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1962年碘苷局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病毒及其特性 病毒包括DNA及RNA病毒,病毒吸附并穿入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后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 统进行增殖复制[1],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按照病毒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进行,待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病毒具有严重的胞内寄生特性,而且在复制时需要依赖宿主 细胞的许多功能,以及在其不断的复制过程中会因出现的错误而形成新的变异体,病毒的这 些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使得理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速度变得相对缓慢[2]。直到今天,全世界 发现的病毒已有3000余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对病毒吸附进行阻止。 2、阻碍病毒穿入和脱壳。 3、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4、增强宿主抗病能力,抑制蛋白合成、翻译和装配。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1、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病毒生长繁殖进行抑制,主要有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物和生物制剂类药物。 利巴韦林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包括甲 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3]。也有抗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4]。 干扰素 被感染的肌体细胞受其他刺激后,产生有抗性的糖蛋白物质。在病毒感染时起作用。 转移因子 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5]。可治疗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 菌感染等。 胸腺肽α1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的免疫活性肽,可调节功能。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景文111田义梅21(1.天津市第二医院天津300000;2.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疗效确切,近年来,关于其在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免疫调节及抗炎等方面的研究增多,笔者现对其近年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 中图分类号:R45222222222222222222文献标识码:B22222222222222222文章编号:1672-8351(2011)05-0048-02 他汀类药物属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医学界降脂治疗的重大进步。该类药以其有效降脂作用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专家学者关注他汀类药物降脂之外的其他作用。笔者对近年来关于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药理学 1.1药代动力学 他汀类药物药代动力学与其转运体及酶多态性密切相关[1]。第一代他汀类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代谢产物β-羟酸发挥作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口服后分别于2~4h、1.3~2.4h、1~1.5h达血药浓度高峰,有效成分生物利用率为5%,生物半衰期约1~2h。第二代他汀类药物与第一代结构不同,由荧光团取代吲哚环,起效快。阿伐他汀口服血药浓度高峰在1~2h 出现,生物利用率约12%,生物半衰期约14h,肝代谢产物起到70%的作用,药效长达20~30h。氟伐他汀口服吸收达90%,蛋白结合率达99%,生物半衰期短,仅0.5~0.8h,是目前活性最强、分子量最小、副作用最少的他汀类药物,但起效慢。 1.2作用机制 在体内,他汀类药物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阻断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极低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合成,增加肝内LDL受体,促使血LDL向肝内转移,加速血液LDL清除,耗竭细胞内胆固醇,使极低密度脂蛋白 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广枣对肾缺血再灌注后MDA及SOD 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广枣组与单纯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I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显著增强。说明广枣可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肾脏损伤。使用广枣后,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广枣能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肾功能损伤。 广枣为中蒙医常用药物,毒副作用很小,且疗效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10] 除以上方剂外,安神镇惊丸由沉香、肉豆蔻、广枣、白云香、黑云香、丁香、檀香等中药组成,用于心跳气短、气血瘀滞、胸肋刺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肉寇五味丸由肉豆蔻、土木香、木香、广枣、荜茇组成,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心慌、胸闷、心烦失眠、心神不安、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八味沉香口服液主要成分为沉香、诃子、肉豆蔻、木香、广枣、木棉花、石膏和白云香。主要用于治疗室性早搏。 4广枣研究的阐释与展望 长期以来广枣主要用作蒙药材,对含广枣的传统方剂进行药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可确切其疗效,为研制新药提供依据。 广枣药材资源丰富,疗效可靠,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推进广枣药材和复方制剂的标准化和国化进程,为新型蒙药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共收载内服药101种,含广枣制剂就有11种,约占10%。广枣作为藏蒙医常用药材配伍应用于临床,用于气滞血淤、心区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等心肌缺血病症的治疗,经大量的临床研究已验证其疗效可靠。但是,尚缺少可用于药材鉴别和生药质量标准的特征成分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控制指标。因此,有必要在参考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药理学研究,对广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确定其中有治疗作用的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并结合现代科学对心肌缺血损伤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广枣提取物中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活性部位进行深入的药理学实验研究,以探讨广枣对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为进一步阐明广枣中抗心肌缺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为广枣药材和制剂建立科学可控的质量标准,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开发利用其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参考文献 [1]百科词条.广枣.互动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190022.html,/wiki/ [2]樊海燕,赛音,宋一亭.蒙药广枣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4,35(3):353-355. [3]唐丽,李国玉,杨柄友,匡海学.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9,(4).541-3. [4]田景民.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D].内蒙古医学院,2007. [5]连珠,张承忠,李冲,周亚伟.蒙药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3,(1). [6]赵宗孝,张昕原,巴根那.蒙药材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比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1)69-71. [7]李长伟,崔承彬,蔡兵.南酸枣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4(3)231-33. [8]梁杨静,兰薇,桑柏,申旭霁.三味檀香散的药理研究进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7-9. [9]邓套图格,奥·乌力吉,赵明.蒙药八味沉香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165-166. [10]张振涛,吴仁奇,张威.广枣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8)1942-3.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1311班姓名:张坤煌学号:201321042023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已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可提取分离到具有各种药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分别进行概述,概括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种类、研究方法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菌、抗病毒。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marine organis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medicines. Medicinal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new medicines.The environment of sea is changeable and complex,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In recent years,many uniqu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s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studied,which provide new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to of new medicines and the c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Several kinds of important bio activity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such as anti-tumor,antibacterial,enzyme and enzyme inhibitor activity.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kinds,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were briefly expounded,and foreground of marine organism in near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Active material;Anti-bacteria;Anti-virus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和无光照等条件,从而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及许多具有新颖、特异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及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新颖并具有多样性:有枯类、聚醚类、当醇类、皂昔类、生物碱、多糖、小分子肤、核酸及蛋白质等,并具有丰富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中开发结构明确,疗效肯定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以用于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其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1 国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研究海洋生物抗菌肽物质的国家之一。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与污染、化学致癌物等的关系。天然产物的化学分离与化学分析的长足进步,使现在能以从前根本不可实现的速度进行分子的提取与鉴定。 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经费为

抗病毒药和抗艾滋病药试题

抗病毒药和抗艾滋病药 (总分:57.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5,分数:25.00) 1.抗病毒药物Ribavirin的化学名称是 ?A.2-β-L-核糖-1H-1,2,4-三氮唑-3-酰胺 ?B.1-β-L-核糖-lH-1,2,4-三氮唑-3-酰胺 ?C.2-β-D-核糖-1H-1,2,4-三氮唑-3-酰胺 ?D.1-β-D-核糖-1H-1,2,4-三氮唑-3-酰胺 ?E.3-β-L-核糖-1H-1,2,4-三氮唑-3-酰胺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抗病毒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 ?A.核苷类和非核苷类 ?B.金刚烷胺类、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 ?C.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D.嘧啶核苷类和胞嘧啶核苷类 ?E.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阿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在于 ?A.抑制病毒复制 ?B.影响核糖体翻译 ?C.干扰病毒核酸复制 ?D.竞争性地抑制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 ?E.具有以上所有作用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碘苷对下列哪种病毒有效 ?A.单纯疱症病毒 ?B.HIV-Ⅰ ?C.HIV-Ⅱ ?D.乙肝病毒 ?E.A型流感病毒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奈韦拉平在化学结构上属于 ?A.多肽类化合物 ?B.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C.核苷类化合物 ?D.多烯类化合物 ?E.二氮革类化合物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下列药物中属于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是 ?A.AZT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动。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 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 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 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 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 [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5. [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 [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 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 [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 [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3.242-244. [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121-122. [收稿日期]2009-01-21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赵凤柱1,韩小敏 2 (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 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 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 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 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