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蒋军晶首度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蒋军晶首度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蒋军晶首度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蒋军晶首度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蒋军晶首度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同样,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如:毛黄白相间,耳朵尖尖地向上竖起……而不是写成:它有一身黄白相间的毛,有一对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不出现“说”的第三句更精彩。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将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这他们学会了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技巧三: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技巧四: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技巧五: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记录诞生了!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

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技巧六:一段话里出现6种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必须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练。

,。?!…… :“”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

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个作文小窍门

蒋军晶老师的十个作文小窍门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

(新)蒋军晶课堂实录最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完整版)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作者:————————————————————————————————日期: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蒋军晶《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生动,也有实效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这样上 蒋军晶 蒋:同学们,蒋老师自己班里有一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啊!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板书: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里的一个孩子。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心里肯定有疑问了是吧?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一个事。说了这个事之后,你就应该明白了,知道他这个特点了。(板书:“事”、“特点”)。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作文题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来,咱们一起读一遍。 【假设有一天回家途中,你遇到商店遭受抢劫,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 蒋:结果这位同学五分钟之后就把作文交给我。我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5分钟怎么可能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呢?你们也不相信吧?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大屏幕出示,师读,学生大笑) 【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遇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道了……………………………………………………………………………… …………………………………………………………………………………………………………………………… ………………………………………………………】 蒋: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四百个字,这就是他的作文。将心比心,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 生:不同意。 蒋:你们跟我一样,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笑)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知道我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他重写吗?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生5:标点符号不算。 蒋:你看,跟我一样聪明。标点符号咱不算,不算字数。让他重写。结果,你猜怎么着,过五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四百字。想不想知道他怎么写的? 生:想(兴奋)。 蒋:好。(大屏幕出示) 【一天回家途中,遇到商店遭到抢劫。我很害怕,于是不停地叫:救命啊,打劫啊。救命啊,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 ——“儿童诗”群文阅读 蒋军晶 【文章】 1. 《阳光》[台湾]林武宪 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 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 【课例呈现】 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 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 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 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

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 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 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 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 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把作文写生动的三种方法

把作文写生动的三种方法一、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在于用具体的和大家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 的和大家陌生的事物,使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具体。如朱自清大师的《春》,仅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就把春雨细、密、轻盈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拟人的作用在于让所写之物更有生活气息,生命气息,可爱可感!有位同学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月全食”:“月亮和太阳在捉迷藏,月亮悄悄地躲进地球背面的黑影里,太阳睁大眼睛找呀……”你看,写得多妙!一种天文现象,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来,多形象呀! 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能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来某一事物的某个特征。如“大虫见掀它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响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就是把老虎的凶猛扩大夸张了,让人对老虎的形象过目不忘。 排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当然,这几种修辞手法能同时应用,生动地效果会更明显了。如上面所举的这句,排比加比喻。

二、语言风趣、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文章中用上幽默会让人在捧腹同时感受到您得智慧才气。如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写的字:“我的字就和我的形象一样,‘眼睛’大,‘鼻子’塌,‘嘴巴’小,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难看’。”这比写“我的字难看极了”要生动得多。又如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爸爸在家号称‘家庭妇男’,你别笑,给爸爸这顶帽子再适合不过了。”这比直接写“爸爸在家总干家务”更生动。 三、运用生活中常用的歇后语、谚语、成语、格言等。 如一位同学写《我们的班长》,开头是“提起我们班的好班长,真是钢珠掉进铜盆里——当当响”,一句歇后语,开门见山,引人入胜,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再看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我叫施亚冬,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黄毛丫头’。唉,你可别小看我,虽然我才12岁半,但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已有两年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当大队长的第一天,就让那些‘野小子’饱了‘眼福’。”这段话中,运用“黄毛丫头”、“野小子”等生活中的口语,把人物形象勾画得十分鲜活,让读者如见其人。 想帮作文困难户摘帽的家长和老师快来学几招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 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 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 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

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 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 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作文范文之作文的技法很多

作文的技法很多 【篇一:写好作文的十个技巧】 写好作文的十个技巧 蒋军晶(转自—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微信) 一、写外貌不用“有” 二、写“说”不出现“说” 写“说”怎样才能不出现“说”?换“道”,换“喊”,换“叮嘱”,这只是 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 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 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 上动作和神态。不要小看这个技巧,很多孩子小学毕业了也不清楚 这个写作的“秘密”。通过一定的训练,孩子可以从中学会细节描写。 三、写“想”不出现“想” 知道描写心理活动当然是作文进步的一个表现。但很多孩子一写心 理就会跳出这样的句子:“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 个小人??” 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但是,很多孩子不知道“我心想”三个字有时可以去掉:“数学老师出 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融入文章的叙述中,照样读得通,并且更简洁了。当然,为了出点效果,可以在心 理描写里适当加点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很多时候都是成语惹的祸!不是说多用成语才 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 章细节就没了,文章的个性就没了,文章的真情实感就没了,还不 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 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 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 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 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蒋军晶作文观

蒋某某和他的“项目作文” 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实际上,最喜欢的、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也喜欢,也适合孩子。 我一直站在一线,虽然辛苦,但体验也直接,酸甜苦辣,乐在其中。对于教作文,什么方法都试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 ,张化万的“实验作文”,管建刚的“作后讲评”??很多方法试过用过之后,慢慢地,慢慢地,我个人的倾向性,个人的偏好越来越明显,“项目作文”从我的个人实践中凸显出来,我觉得“项目作文”是我喜欢的,是适合我的。 “项目作文”,顾名思义,写作文的过程有项目,有任务,也就有探究,有体验,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的“项目作文”接近于大家所理解的“研究性作文”,但稍有差别;我的“项目作文”,没有成型的理念,系统的办法,有的只是边做边想的叙事,我曾经用“四维”这个化名在《中国少年报》连载了一个一个的案例,孩子们似乎挺喜欢,学界却影响微弱。 我的“项目作文”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结合例子来说明,不过读者不要期望有太多“惊艳”,真正可以用的,往往是不能太特别的。 第一个特点:题目让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 怎样的题目是孩子可以“下手”呢?《一件小事》《我最高兴的一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些题目,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熟悉,这些题目的特点是“小”,小角度,小切口,小范围,私密性强,拿起笔就可以写,仅凭一点点记忆就能完成。 怎样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呢?还是先看看别人的尝试,如美国,三年级的作文题是“我心中的美国”,四年级的作文题是“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而六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审视这些作文题,我们一定觉得这些作文题宏大得有些离谱,完全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手足无措应该是正常的反应。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美国小学生面对这些大得没了边的作文题,不仅毫无难色,反而兴致勃勃。他们上网

蒋军晶-作文小窍门

蒋军晶老师的小学作文的十个窍门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 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教师》2011-02 一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 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 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1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 (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2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写好作文的十个技巧

写好作文的十个技巧 蒋军晶(转自—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微信)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不太会写作的孩子写人的外貌,是用“有”和“一”来串联五官。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的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这段外貌描写仍有“程式化”的嫌疑,但读起来确实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写“说”怎样才能不出现“说”?换“道”,换“喊”,换“叮嘱”,这只是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不要小看这个技巧,很多孩子小学毕业了也不清楚这个写作的“秘密”。通过一定的训练,孩子可以从中学会细节描写。 三、写“想”不出现“想” 知道描写心理活动当然是作文进步的一个表现。但很多孩子一写心理就会跳出这样的句子:“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 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但是,很多孩子不知道“我心想”三个字有时可以去掉:“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融入文章的叙述中,照样读得通,并且更简洁了。当然,为了出点效果,可以在心理描写里适当加点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很多时候都是成语惹的祸!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文章的个性就没了,文章的真情实感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随感: 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精彩来自学生。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 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写作小技巧

蒋军晶谈作文六个小技巧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同样,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如:毛黄白相间,耳朵尖尖地向上竖起……而不是写成:它有一身黄白相间的毛,有一对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不出现“说”的第三句更精彩。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将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这他们学会了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技巧三: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

我的“项目作文”的案例解读

我的“项目作文”的案例解读 蒋军晶,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 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实际上,最喜欢的、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也喜欢,也适合孩子。 我一直站在一线,虽然辛苦,但体验也直接,酸甜苦辣,乐在其中。对于教作文,什么方法都试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张化万的“实验作文”,管建刚的“作后讲评”……很多方法试过用过之后,慢慢地,慢慢地,我个人的倾向性、个人的偏好越来越明显,“项目作文”从我的个人实践中凸显出来,我觉得“项目作文”是我喜欢的,是适合我的。 “项目作文”,顾名思义,写作文的过程有项目,有任务,也就有探究,有体验,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的“项目作文”接近于大家所理解的“研究性作文”,但稍有差别;我的“项目作文”,没有成型的理念、系统的办法,有的只是边做边想的叙事,我曾经用“四维”这个化名在《中国少年报》连载了一个一个的案例,孩子们似乎挺喜欢,学界却影响微弱。 我的“项目作文”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结合例子来说明,不过读者不要期望有太多“惊艳”,真正可以用的,往往是不能太特别的。 第一个特点:题目让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 怎样的题目是孩子可以“下手”的呢?《一件小事》《我最高兴的一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些题目,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熟悉,这些题目的特点是“小”,小角度,小切口,小范围,私密性强,拿起笔就可以写,仅凭一点点记忆就能完成。 怎样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呢?还是先看看别人的尝试。如美国,三年级的作文题是“我心中的美国”;四年级的作文题是“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而六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审视这些作文题,我们一定觉得这些作文题宏大得有些离谱,完全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手足无措应该是正常的反应。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美国小学生面对这些大得没了边的作文题,不仅毫无难色,反而兴致勃勃。他们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权威工具书。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关的专家交流,然后用稚嫩的小手信心百倍地作着大文章。当然,我只是间接地从别人的学术论文和媒体报道中得到了这些信息,但是我的“亲眼所见”让我觉得这些间接信息是可信的,我亲眼见到一个在美国上了3年小学的男孩四年级转到我们班之后,周记的面貌确实跟别人不太一样,他的周记大凡都是“新能源寻找”“我眼中的狼”这样的研究性作文。 当然,有老师会问,难道你的作文课就不让学生写“小”文章,写“回忆”文章了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当然是无拘无束的,你是写黄钟大吕还是写洞箫牧笛,你是写阳春白雪还是写下里巴人,你是写过去还是写将来,因人而异,因兴趣、爱好而异。我的“项目作文”也鼓励孩子写小事小物: 1.尝试拍照和录像——当个神秘的“偷拍者” 向爸爸妈妈申请,借用他的照相机或摄像机,拍爷爷输棋,拍奶奶扭秧歌,拍妈妈照镜子臭美……说不定还能拍到头号男主角——爸爸,他正像大狗熊喝蜂蜜一样,偷喝啤酒。把这些镜头写下来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2.收藏具有某种特质的东西 请你这个学期尝试着去收藏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树叶、石子、贝壳;铅笔、橡皮、

蒋军晶 揭秘作文六大技巧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同样,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如:毛黄白相间,耳朵尖尖地向上竖起……而不是写成:它有一身黄白相间的毛,有一对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不出现“说”的第三句更精彩。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将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这他们学会了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技巧三: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技巧四: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群文阅读(蒋军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 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 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 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 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 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 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 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 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 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 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 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 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可是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