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生平

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

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在此期间,欧洲后期人文主义思想传入英国,后期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教育已“逐渐从学术成就转到绅士风度的培养上来”,这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教育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无论是英国王室贵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复兴,还是现代学校与公立文法学校的产生,都围绕着绅土的培养而开展教育活动。16世纪末绅士教育思想在英国形成一种教育思潮,并在整个17世纪得到了发展。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则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绅士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英国在1640年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以资产阶级与贵族妥协的形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政治立场来说,洛克是代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的。他的政治观点有明显的妥协性,他既反对君主专制,又反对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共和政体,竭力维护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从他的教育观来看,他所要培养的英国绅士,是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分子。

洛克的教育思想不仅与他的政治思想相联系,而且与他的哲学观点不可分割。洛克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根据培根关于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唯物观点,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欧洲流行天赋观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知识的回忆。笛卡儿认为,人们关于上帝、实体、数学公理等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借助天赋观念可以推导出全部知识。笛卡儿主义者和英国剑桥学派的一批柏拉图主义者都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洛克明确指出,天赋观念论阻塞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据此,洛克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洛克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在他看来,人们所具有的善恶观念,不是人生来所固有的,而是儿童接受教育和感化的结果。他指出,道德原则的基础是人们的实际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以普遍地赞同德行,不是因为它是天赋的,而因为它是有利的”,这种观点对唯心主义的道德天赋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同时也宣扬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绅士教育的目的

第二节论绅士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

洛克充分肯定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并指出:“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这里,他显然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

在指出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洛克对当时英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针对封建的旧学校纪律严酷、体罚盛行的现象,洛克指出:教师依靠“教鞭”来折磨儿童的肉体是与人类的本性相违背的,因为人总是尽力寻求快乐而避免痛苦的。鞭打儿童,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儿童的“奴性”,这与英国绅士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他说:“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因为依靠一根“棍子”使儿童屈服,只能使他们养成拗性和怯懦的性格。有的父母或导师总是说:“给我一根棍子,让我好去打他”,这种作法是十分错误的。不过,洛克对“体罚”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认为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可以“偶尔用用”体罚的方法。

洛克早在中学、大学学习时就对古典主义的教育深感厌恶了。针对当时在学校中古典主义教育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居于统治地位的倾向,洛克指出:“现在欧洲一般学校时兴的学问和教育上的照例文章,对一个绅士说来,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他批评当时学校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辩论。我们所受教育,结果只会停留在学校里面,不能跳到人世间去。”因此洛克提出,绅士应该学习“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因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

总之,洛克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教育扫清障碍。然而,当时英国的学校仍然操纵在教会手中。所以,洛克对当时英国学校抱否定的态度。

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要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进行。因为:家庭环境有利于“个别教导”;家庭中父母、导师以及上流社会人士都是儿童良好的伴侣;家庭教师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在他看来,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总之,采用家庭教育“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

二、绅士教育的目的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在洛克看来,绅士应该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具体来说,绅士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德行”即自制力,指用理性克制各种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智慧”,即为人处世的能力,指“使得一个人有才干和远见,能去处理他的事务”的能力;“礼仪”指礼貌、礼节和风度;

“学问”指各种实用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技巧。

在洛克心目中,理想的绅士是“高贵的人”,这种人富于理智和才干,有高雅的风度,举止得体,能在上流社会周旋,身体健康,能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事业家”与“国家要人”。

他说的绅士显然是指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这种绅士与以往死守经文的封建教士和饱食诗书的古典文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三、论体育

洛克首先论述了精神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他认为,身体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在两者的关系上,他主要论述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依赖性。他认为,只有身体康健,才能服从并且执行精神的命令。在这种基础上,“使得精神保持正常,使一切举止措施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身份”*。

在他的心目中,绅士应该是一种身心两健的资产阶级实业家、冒险家。对追求个人利益的资产阶级来说,身心缺陷一方面影响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不利于创业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洛克认为,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他所说的体育实质上是指健康教育,体育的最高目标地培养“强健的身体”,而强健身体的主要标准是“能忍耐劳苦”,即指身体要能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气候,水土变化。

在洛克看来,要拥有健康的体质,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身体锻炼要从小进行,以形成习惯。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来自从小的外部锻炼。二是身体锻炼要从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与生活习惯开始。良好的体质要从衣、食、住、行、睡、保健等方面加以注意。三是身体锻炼要顺应自然。应该让儿童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洛克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在实践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从英国的传统教育来看,洛克的体育观点是对封建经院学校那种反对体力锻炼的思想最有力的批判。他所制定的儿童保健制度,对英国资产阶级儿童的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对西方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在理论上,他的论述迄今仍然有合理之处。我们知道,人首先是个生物体,然后才是社会体。一切心理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其生理基础。正因如此,“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被作为格言流传。当然,人的心理因素也对其生理产生影响,心理活动有时可以通过生理活动表现出来。因此,身体和精神的关系是双向的。仅仅看到精神对身体的依赖,忽视心理对身体的作用,未免有失偏颇。

四,论德育

洛克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他指出,社会道德及其规则,“不是天赋的”。在他看来,人们所具有的善恶观念,不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而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与感化的结果。他要求以功利主义的原则来说明人的道德行为,“人们所以普遍地赞同德性,不因为它是天赋的,而因为它是有利的”。这种观点对唯心主义的道德天赋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同时,也宣传了功利主义思想。

在绅士教育中,他把德育置于第一位。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因此,导师的任务在于把“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这样做,绅士才能具有良好的德行,并使自己获得幸福。洛克的道德观,鲜明地显示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对为了“来世”而牺牲今生的基督教宗教道德观的反叛。

怎样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呢?洛克认为,应该防止以下两种不良的倾向:

第一种不良倾向是缺乏自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放荡不羁的人,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的错处在于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他说:“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为此,他备为推崇以理智克制欲望。他指出:“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允许的欲望的能力”*。

第二种不良倾向是“儿童精神过于沮丧”。在他看来,这种情形较之前者更坏。放荡的青年精力充沛,只要走上正规,常常能成为能干、伟大的人物。而心情沮丧的儿童的态度是懦怯的,精神是抑郁的,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活力和勤奋,很不容易振作起来,极难作出什么事业。他指出,这种儿童是管教太严的结果。

放纵欲望和心情沮丧是性格中一对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洛克因此感叹道:“要避免这两方面的毛病,那是需要一种巨大的技巧的,如果谁能找出一个方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的精神安易、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惯的事物;他便能协调这种表面的矛盾,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那么,英国绅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呢?在《教育漫话》中,他列举了理智、礼仪、勇敢、节制等美德。

其中,他把培养儿童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顺从理性”的指导作为教育的核心。洛克指出,必须培养儿童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的思想,并且要使他们具有“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

洛克极端重视绅士的礼仪,即绅士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和风度,特别是要使人觉得青年绅士体格强健,双眼炯炯有神,举止文雅,颇有风度。他为,礼仪能使青年绅士所具有的理智、智慧等美德闪烁出它的光辉。对于一个绅士来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出生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1.早期教育。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及早培养。他说;“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练习。”*使儿童的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受支配的时候就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

2.要求合理。首先,在对儿童的道德要求上,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不是理智;另一种是父母不能坚持要求。他提出,对儿童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要求应该坚持。其次,对儿童的要求要宽严适时。他说:“无论需要何种严格的管理,总是儿童愈小愈需多用;一旦施用适度,获得效果之后,便应放松,改而采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也就是说,儿童年少无知时,管教要严,切忌放纵亲狎;儿童长大知理后,管束可渐渐放宽。

3.反复练习。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在多记,而在多做。通过儿童自己的反复练习,养成道德习惯,是儿童的道德行为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4.榜样示范。父母与导师的榜样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他指出:“耳闻不如目见”,儿童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他反对把儿童送入普通学校学习。主张把“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习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要求导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儿童做出榜样。

5.奖惩合宜。洛克十分重视合理地运用奖励和惩罚。他说:“善有奖,恶有罚,这是理性动物的唯一的行为的动机;它们不啻是御马的缰索和鞭策,且使得一切人类去工作,去接受领导,可见奖罚的办法在儿童身上也是应该利用的。”*

在奖励和惩罚的关系上,他主张多用奖励,少用惩罚,体罚更应慎重。

如何运用奖励呢?他反对社会上盛行的拿“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的做法。他说:“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否则,等于教导他们去爱奢侈、骄傲、贪婪,满足和鼓励儿童的嗜欲。

在他看来,“尊重”、“自由”、“称誉”、“赞扬”等是对儿童恰当的奖励方法。“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这件事情最初看去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值得去寻求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寻得以后,还要实行),我认为这是教育上的一大秘诀”*。特别是当儿童没有长大,不能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之前,它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

他还提出了奖惩的几条具体方法:(1)儿童值得受人尊重或被人羞辱的时候,其他各种可爱的或可厌的事物应该伴随来到;(2)父母对儿童冷酷的时候,周围的人应表示同样冷淡的态度,即教育态度要一致;(3)父母实施惩罚后,要等儿童改正错误才可改变脸色,即教育态度应连贯;(4)为了维护儿童的名誉,不要当众宣布儿童的过失,要背着别人私地里执行,儿童应手赞扬的时候,应该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

洛克整个德育思想集中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对培养青年绅士应具备的品德和礼仪做出了比较明晰的说明,在当时英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洛克的德育思想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德育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宣扬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所继承。

五、论智育

洛克认为,智育是绅士教育中处于第二位的。在他看来,智育的目标一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

为了实现智育的目标,洛克进一步讨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洛克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指出绅士所需要的只是一切知识中“最有用处、最有结果”和最基本的那一部分,具体来说,绅土要掌握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实用型的知识,包括读、写、算以及速记、地理、历史、伦理、法律、天文、物理、

数学、化学、解剖学等。

二是修养型的知识,包括希腊文、拉丁文、修辞、逻辑、音乐、绘画等。

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包括跳舞、骑马、击剑、园艺、细木工、金工等。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绅士应当采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去学习。

他特别论述了劳逸结合问题。他所说的劳逸结合并非学习和休息的简单交替机、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措施:他从教育时

首先,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兴趣好的时候这一学习良机。他说:“采用这种方法,便可节省许多时间和减少疲劳: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倍,而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劳苦。”如儿童喜欢游戏,教学可以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儿童学中有玩,玩中有学。

第二,学习的时候不要使儿童感到疲倦,使疲倦了的部分永远可以得到休息。无论教什么东西,不可一次塞得太多。

第三,不要把学习当作一项强加的任务或工作,这样容易使儿童感到厌恶、烦躁。应该使儿童把学习当成一件光荣的、荣誉的、快乐的和消遣的事情,或是把它当成一件作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第四,教学要保持新异。由于儿童的心理是见异思迁的,“他们的快乐差不多全是建立在更换与变化上面的”‘,对同一件事很快就感到厌倦。使儿童的思想长久用在某一事情上,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痛苦。因此,教师应该用新奇的事情去打动他们。

第五,善用娱乐。学生读书厌倦以后,可以做一些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娱乐。他认为,娱乐不是懒惰,而是把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凡是一个善于利用生活的任何部分的人,他就应把一大部分时间用在娱乐上。他说:“把身体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诀之一”*。

洛克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与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界,成为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出发点。他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先驱。洛克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发表后,曾经被译为法、荷、德、意、瑞典等国的文字。他所宣扬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洛克关于绅士的教育目的及其培养措施的设想,不仅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改造传统的旧教育,创办新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他所倡导的注重体育,要求绅士具有德行和优雅的风度的思想,对英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年外国教育史真题:选择题随堂讲义

外国教育史311选择题真题 古典时期的教育 知识点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2009年,第24题】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校父” 【2017年,第24题】下列关于古代东方国家巴比伦、埃及、印度教育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为主 B.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C.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D.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2019年,第24题】开设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以培养各类人才的文明古国是( )【2019年大纲新增知识点】 A.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希伯来 知识点2:古希腊教育 【2011年,第24题】古代斯巴达,城邦为满18周岁的公民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是() A.体育馆 B.埃弗比 C.体操学校 D.角力学校 【2014年,第24题】古代斯巴达人为年轻一代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 A.文雅教育 B.文体教育 C.职业教育 D.军体教育 【2012年,第24题】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A.斯多葛学校 B.体操学校 C.埃弗比 D.体育馆 【2013年,第25题】在古希腊罗马教育中,雅典教育与斯马达教育,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军事教育 B.重视女子教育 C.倡导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D.加强国家对教育 【2017年,第25题】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为目标的学校是()A.文法学校 B.弦琴学校 C.体操学校 D.修辞学校 智者派与七艺 【2007年,第21题】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2018年,第24题】创制文法、修辞、辩证法科目,为后来“七艺”成型奠定基础的是()A.智者派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2009年,第25题】在古希腊教育史上,首次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即“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的教育家是() A.毕达格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2019年,第25题】亚里土多德将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其依据是( )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 第一节 17世纪教育思想的沿革 一、社会基础 (一)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与专制政治的发展 理想君主的教育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1.自然科学的进步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力学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2.社会科学的发展 (1)培根:通过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最终获得正确的知识;(2)笛卡尔:怀疑、理性至上 (3)霍布斯:唯物主义反映论 (4)洛克:“白板说”

强调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强调教学实践中实用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 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一、早期发展 1.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强调使用知识、实际生活的教育一派发展而来的; 2.矫正人文主义实践中出现“西塞罗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人文主义发展初衷; 3.人们对于教育寄予新的希望:向儿童提供一切派的上用场的知识。 二、实践基础 (一)宗教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实施 (二)古典主义思潮的新变化 古典主义失去了文艺复兴运动盛期对社会精英的普遍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教育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总之,意大利和北方诸帮两处的文艺复兴运动,都立意打破生活上思想上一道同风的习惯。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利用经典作家著作了解自然与人生,把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实际生活的准备活动。 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拉伯雷、弥尔顿 1.伊拉海默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重视古典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学习 在注重文字及文法本身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所指代的事物的学习和理解;

(2)奉行新的知识观 事物和文字知识; 事物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2.弥尔顿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对人文主义教育形式化倾向的批判 (2)学习与教育目的 学习目的:最终归结到运用感觉对可见事物的研究和学习上; 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功地处理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责。 3.课程体系 (1 )第一类:人文学科(2)第二类:社会学科 (3)第三类:自然学科 (4)第四类:神经学科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国民教育的滥觞)【圣才出品】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 7.1复习笔记 一、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 (一)宗教改革运动 1.改革的背景 (1)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 (2)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3)受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 (4)各地封建君主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 2.改革过程的发端 (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 (2)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各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的序幕; (3)“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前者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后者是“遵照教会行为才可得救”。 3.改革过程的发展 (1)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 ①强调《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认为教会组织的最高监督权属于世俗政权; ③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逐渐成为以教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教合一的共和国。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①由英国国王自上而下推动的; ②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了国王的高于教会的领袖地位; ③加强了英国君主的皇权,但并没有在实质上触动天主教的主要教规、教义和教仪。 (3)反宗教改革运动 ①天主教内部发生一连串变革运动,以对抗新教改革; ②特兰托会议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主要标志; ③天主教改革分为内部和外部改革两个方面,内部重整纪律、消除异端,外部扩大影响两方面改革; ④新教与旧教之间长期的战争最终确立了新教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合法地位。 4.改革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导致欧洲宗教世界的分裂;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 (3)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并将各国教会置于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 (4)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欧洲各地的新旧宗教力量与世俗政权的高度关注; (5)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国民教育思想 1.提出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在摧毁旧的教权势力的同时,也造成了欧洲教育思想与制度的混乱。怎样进行教育成为欧洲宗教界、政治界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2.提出者: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人物马丁·路德和让·加尔文等人,运用宗教的语言阐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教案资料

第一章 古儒学校19 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 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35 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 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41 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4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31 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1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7 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第三章 苏格拉底法57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 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57 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57 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68 第四章 《雄辨术原理》95 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点。82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83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97 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 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92 第五章 城市学校 129 骑士教育118 中世纪大学 121 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119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 简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等级性、宗教性) 简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108 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129 第六章 昆它布139 阿拉伯学馆141 简述拜占廷教育特点及其影响149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外教育史》复习 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 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 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我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①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②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③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6.《颜氏家训》中国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虽然之前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赤子诗》、嵇康的《家诫》等家庭教育著作,但这些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 7. 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8.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制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②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部分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后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提出建设学前教育的新主张,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理论基础。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9.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强调了儿童教育。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 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 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 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新英格兰地区—— 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 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 中部殖民地—— 教区学校 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南部殖民地—— 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 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 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 2、公立学校运动(P186) 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

外国教育史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议会制度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同一时期的法国却处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路易十四坦言“朕即国家”,充分显示了专制暴君的淫威。波旁王朝的王权和天主教的神权,陷法国于天昏地暗。当时,法国居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虽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无怪乎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逃居英国时,盛赞英国是“理性畅行无阻之邦”、“酷爱自由之国”。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跃进,英国国力蒸蒸日上。相形之下,法国则瞠目其后。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在封建制度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力量渐趋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受封建统治者遏制的现象日益不满。农民破产,被迫成为游民、乞丐,盗匪猖獗。广大群众对教士的懒惰、荒淫、腐败充满痛恨。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与特权阶级’(教士、贵族)之间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工人、市民是被剥削的第三等级,他们没有政治权利。无比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 当时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但旧制度的得益者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变革已不可避免。社会变革一般需要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因此,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革命前奏的启蒙运动兴起了。 在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唤醒、启蒙人们为推进社会的变革而奋起斗争,这场新思想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泰斗,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百科全书派为骨干,高举理性、自由、人权、博爱的大旗,向权威、神学、专制、愚昧提出挑战,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使一潭死水的法国社会激烈震荡起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启蒙思想家在抨击旧制度的同时,也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在构想未来新制度的蓝图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在18世纪中期倡导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培养反封建的新人。它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分水岭。 第一节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1712年6月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母亲早逝,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与一个贵族的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他从小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戏活动,养成了爱好自然的天性,并孕育出他崇尚自然的思想。 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公证业务,后又转学雕刻手艺。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又阅读了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1740年(28岁),卢梭在法国里昂修道院马布里大主教家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尽管担任家庭教师只有一年时间,但却使卢梭对教育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此后,卢梭来到巴黎,他不仅与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相识,而且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一个成员。这使他形成了新颖的社会政治观。 1749年(37岁),卢梭步行去巴黎郊外看望被囚禁在监狱里的友人狄德罗。他边走边读杂志,看到第戎学院刊载的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伦俗》,读后若有所悟。在狄德罗的鼓动下,卢梭很快就完成了应征论文。在论文中,他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卢梭的应征论文由于立意新颖而获得头奖,一举成名。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题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参加征文。两年后,这篇落选论文在社会上却获得了极大反响。在这篇论文中,该文犀利地指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等和自由的,是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最后形成暴君独裁统治。因此,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只有消灭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人们才能平

(0286)《外国教育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0286)《外国教育史》复习大纲 考试形式:闭卷,时间:80分钟 70分的卷面成绩+20分的平时作业+10分的考勤。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的题型。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希腊文化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具体内容。 (二)掌握古希腊教育发展四个阶段的特征。 (三)掌握雅典与斯巴达教育不同的产生原因及具体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比较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二)试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 (三)试分析雅典教育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希腊教育思想的演进。 (二)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的教育思想。 二、思考题: (一)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二)试评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罗马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掌握古罗马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及与古希腊教育的联系。 (三)掌握古罗马教育思想。 二、思考题 (一)简述古罗马各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试述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古罗马教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三)试评西塞罗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四)试评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二)了解阿拉伯教育的产生和成就及拜占廷帝国教育特征。 (三)掌握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变化规律及深层原因。 二、思考题: (一)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 (二)试述阿拉伯教育迅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贡献。 (三)简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四)试述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文主义、新教教育及唯实论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教育的巨变及巨大历史意义。 (三)掌握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思考题: (一)阐述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作用及意义。 (二)试述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三)比较三种教育力量给近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夸美纽斯与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二)掌握夸美纽斯教育改革思想及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实质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分析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特色及其当时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二)试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斯宾塞的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掌握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特点。 (二)略论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 (三)试述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特点。 (四)试析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学习目标及考点 学习目标:本章大部分内容为了解和理解,为理解和掌握之后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做准备。 考点: 1.罗马帝国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简答); 2.雄辩术原理(名词解释)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4.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 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 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 帝国时期:公元前1年至公元5世纪. 第一节 概 述

一、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类型 王政时期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因此人们无法具体描述那时罗马的教育情况;共和初期,古代罗马虽然有了文字,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的。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到共和后期,由于罗马人向外扩张,因此,大量吸收了古代希腊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设立的,贵族子弟请家庭教师教育,学校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律刻在十二块铜牌上); (2)文法学校(12-16岁),为贵族和其他富裕人家子弟设立的,也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修辞学校(16-20岁),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特点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1.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 2.给予教师豁免权:免税、免服兵役等; 3.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教师,由政府任命并提高薪水;

外国教育史讲义2——教育的起源和古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2——教育的起源和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假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2.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 2)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 3)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Paul Monroe) 2.基本观点: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孟禄批评了利氏的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孟禄在其名著《教育史教科书》(1914)的第一章“原始的教育”中,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类教育的起源和发生过程作了专门的和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如何拾掇杀死的野兽,如何烹调,如何编织,如何制陶,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根据孟禄的上述观点,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史专家麦丁斯基等。 2.基本观点: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必然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 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声称:“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类本身’这个著名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人类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按照遗传学的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而且,人类远祖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2.壬子一癸卯学制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7-8.苏霍姆林斯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 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 “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 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 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 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 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 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 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 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 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 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 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 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 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 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 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 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 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 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 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生平 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 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在此期间,欧洲后期人文主义思想传入英国,后期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教育已“逐渐从学术成就转到绅士风度的培养上来”,这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教育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无论是英国王室贵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复兴,还是现代学校与公立文法学校的产生,都围绕着绅土的培养而开展教育活动。16世纪末绅士教育思想在英国形成一种教育思潮,并在整个17世纪得到了发展。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则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绅士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英国在1640年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以资产阶级与贵族妥协的形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政治立场来说,洛克是代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的。他的政治观点有明显的妥协性,他既反对君主专制,又反对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共和政体,竭力维护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从他的教育观来看,他所要培养的英国绅士,是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分子。 洛克的教育思想不仅与他的政治思想相联系,而且与他的哲学观点不可分割。洛克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根据培根关于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唯物观点,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欧洲流行天赋观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知识的回忆。笛卡儿认为,人们关于上帝、实体、数学公理等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借助天赋观念可以推导出全部知识。笛卡儿主义者和英国剑桥学派的一批柏拉图主义者都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洛克明确指出,天赋观念论阻塞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据此,洛克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经典好资料、教学讲义】第二十二讲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二讲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首先学习马卡连柯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了解他的教育活动和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概述(返回索引) 无论在前苏联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马卡连柯都是一位具有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他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他热爱儿童,把教育看作一项极崇高的事业,以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为己任。他以马列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最初二十几年中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一整套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因而具有革新的性质。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经过他所培育的集体的教育和锻炼,成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与纪律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截然不同,特别是他的集体教育更是任何资产阶级教育家所未曾实行与论述过的。由于“工学团”和“公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任务的特殊性,马卡连柯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特殊性。但是,由于马卡连柯培养的集体与苏维埃一般学校集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之马卡连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对教育实践活动作了高度的科学概括,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根据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条件大力加以发展的。我们虽然高度评价了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但是应该指出,马卡连柯实际上未能很好解决全部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苛求于他的(例如,不能说他将劳动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论述中,尽管他努力以辨证法为指导,仍存在某些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问题(例如,平行性原则过分强调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凡教育均需通过集体,这就流于形式了)。诚然,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教材(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二十七章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同其他事业一样发展很快,成绩也很显著。在这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建设中,苏联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在苏联早期教育改革事业中出现的一位优秀的教育革新家,他在把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改造、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在马卡连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或者说在他的成就中最主要、最切实的东西是他所进行的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他在这几方面的理论总结也最完整、最有创造性。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经典好资料、教学讲义】第十五讲 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讲卢梭的教育思想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着重掌握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感官教育的思想、教学理论和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卢梭教育思想的意义,批判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概述(返回索引)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著,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教材(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十七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泥板书楔形文字 2.埃及:象形文字;文字写在“纸草”; 3.古埃及“宫廷学校”(公元前2500年)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4.印度:梵文 5.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就是以后希腊思想家所概括的“四大德”) 2.智者: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确定了“七艺”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促使教育和教师的职业化;提出了“人人受教育”的思想。(P30) 3.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也称“产婆术”。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务的比较追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的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后世许多名著都是以问答体形式出现。但是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参照。(P41)2.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3.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 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