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教案

授课人:???

【概念】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病因】

主要病因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此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促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理过程

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

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根据其病变发展过程将其细分为6型:

I型脂质点:动脉内膜出现小黄点,为小范围的巨噬细胞含脂滴形成泡沫细胞积聚。

Ⅱ型脂质条纹:动脉内膜见黄色条纹,为巨噬细胞成层并含脂滴,内膜有平滑肌细胞也含脂滴,有T淋巴细胞浸润。

Ⅲ型斑块前期:细胞外出现较多脂滴,在内膜和中膜平滑肌层之间形成脂核,但尚未形成脂质池。

Ⅳ型粥样斑块:脂质积聚多,形成脂质池,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变形。

V型纤维粥样斑块:为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呈白色斑块突人动脉腔内引起管腔狭窄。斑块表面内膜被破坏而由增生的纤维膜(纤维帽)覆盖于脂质池之上。病变并可向中膜扩展,破坏管壁,并同时可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坏死等继发病变。

Ⅵ型复合病变:为严重病变。由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血栓所形成。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所谓粥样溃疡。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

诱因

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量骤降,冠脉灌流量锐减;饱餐特别是大量脂肪餐后血黏度增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剧升使心

肌氧耗骤增,冠脉供血明显不足。

【临床表现】

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

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臵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

①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痛、颈背痛。

②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此时发热为心肌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

③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④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天,24h内

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现象),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⑤休克:见于约20%的病人,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表现为收缩压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⑥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32%~48%,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及烦躁等,重者出现肺水肿。

3.体征

心浊音界增大;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部分病人出现心包摩擦音,血压下降;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时有相应的体征。

4.并发症

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二尖瓣脱垂及关闭不全。轻者可以恢复,重者可严重损害左心功能致使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最终导致死亡。

②心脏破裂:较少见,常在起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偶有室间隔破裂。

③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20%,较大的心室壁瘤体检时可有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局部有反常运动,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后期可导致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栓塞等。

④栓塞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有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特征性改变为:①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②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③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臵。同时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过程呈动态改变。

2.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起病24~48h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血沉增快,均可持续1~3周。起病数小时至2日内血中游离脂肪酸增高。

(2)血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①肌钙蛋白(cTn)I或T的出现和增高:cTnI和cTnT在起病3~4h 后升高, cTnI一般持续7~9天,cTnT一般持续10~14天,cTnI和cTnT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肌酸肌酶的同工酶(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

②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肌酸肌酶(CK)在起病6h内升高,24h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12h升高,1~2日达高峰,3~6日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在起病8~10h后升高,2~3日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其中CK的同工酶CK-MB及LDH的同工酶LDH1诊断特异性最高。

③血肌红蛋白增高:其出现最早,而恢复也快,但特异性差。

3.其他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定位诊断。

4.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梗死可明确诊断,并可直接判断冠状动脉溶栓是否成功。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谱检查。上述三项中具备二项即可确诊。但临床表现可不典型,故凡年龄在40岁以上,发生原因不明的胸闷伴恶心、呕吐、出汗、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休克等,或原有高血压突然显著下降者,应考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治疗要点】

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强调早发现、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抢救。治疗原则是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维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

1.一般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一周,保持环境安静。

②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重者可以面罩给氧。

③入冠心病监护室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监测3-5天,有血液动力学改变者可行漂浮导管作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监测。

2.解除疼痛

①哌替啶(杜冷丁)肌内注射或吗啡皮下注射。

②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罂粟碱。

③或再试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等。

④严重者可行亚冬眠治疗即哌替啶与异丙嗪合用。

3.再灌注心肌

为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要尽早使闭塞的冠状动脉

再通,使心肌得到再灌注。

①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起病3~6h内静脉或冠脉内输入,溶解冠脉内血栓,再通闭塞的冠脉,使心肌得到再灌注。

②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对症治疗

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

5.其他治疗

如抗凝疗法,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极化液疗法等。

【护理评估】

1.病史

评估有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此次胸痛发作的特征,并与以往心绞痛发作相比较,尤其是其剧烈程度,部位,持续时间,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伴随症状,是否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现。

2.身体评估

主要检查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心音变化,有无奔马律、心脏杂音及肺部湿罗音等。

3.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因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入住监护病房而产生恐惧或濒死感;因活动耐力、自理能力下降而产生焦虑和悲观情绪。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预后。

4.辅助检查

连续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定时抽血检查心肌酶谱以了解心肌坏死程度和病情进展,评估血清电解质、血糖、血脂等。

【护理诊断】

1.急性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恐惧:与剧烈胸痛伴濒死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6.生活自理缺陷:与治疗需要绝对卧床有关。

【护理诊断】

1.性生活型态改变:与心肌缺血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缺乏知识有关。

2.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以及疾病造成生活上的种种限制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

【护理目标】

1.病人胸痛减轻或消失。

2.能参与所要求的身体活动,活动耐力逐渐提高。

3.恐惧感减轻或消失,情绪平稳。

4.病人能描述预防便秘的措施,排便通畅,无便秘发生。

5.发生心律失常能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6.能说出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心力衰竭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7.卧

床期间病人生活需要得到全面、及时的满足,病人表示满意。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12h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舒适,谢绝探视。翻身、进食、洗漱及排便等均由护理人员帮助料理。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内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行步100~150m。

2.饮食护理

在最初2~3日应以流质为主,以后随着症状的减轻而逐渐过渡到低钠、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

5.保持环境安静,消除病人恐惧,防止不良刺激。

6.保持大便通畅

了解病人日常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及形态,指导病人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多食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无糖尿病者可服用蜂蜜水;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也可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甘油灌肠;嘱病人便时避免用力,以防诱发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心脏骤停。

(二)病情观察

安臵病人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心率、心律及尿量等。对于严重心衰者还需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备好除颤器和各种急救药品。若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和休克等早期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三)治疗配合

1.用药护理

应用吗啡或哌替啶缓解疼痛时,应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心肌梗死不足6h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其护理包括: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溶栓禁忌症;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准确、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低血压和出血等,严重时应立即终止治疗;用药后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及出凝血时间,以判断溶栓疗效。

注意溶栓治疗是否成功:①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2h 内回降大于50%。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四)心理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向病人讲明住进CCU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简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给病人以安全感。及时向家属通告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解答家属的疑问,协助病人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维持病人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护理评价】

1.病人胸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2.活动耐力是否增强。

3.病人恐惧感是否减轻,情绪是否稳定。

4.大便是否通畅。

5.能否自觉避免诱发因素,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是否得到了及时发现和控制。

6.生活需要及时得到了满足,病人满意。

【健康指导】

1.生活指导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宜采用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积极劝导病人戒烟,根据病情、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等;避免饱餐,防止便秘;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精神紧张的工作应予更换;。

2.心理指导

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病情,告诉家属对病人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当病人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疏导。

3.用药指导

坚持按医嘱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降血脂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等,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检查,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5.提高自救能力

教会病人及家属识别病情变化和紧急自救措施,有危急征兆时立即由家人护送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此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促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量骤降,冠脉灌流量锐减;饱餐特别是大量脂肪餐后血黏度增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剧升使心肌氧耗骤增,冠脉供血明显不足。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心绞痛发作史;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 (二)身体状况 1.先兆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 (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痛、颈背痛。 (2)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天,24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现象),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休克:见于约20%的病人,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表现为收缩压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6)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32%~48%,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

心肌梗死病人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念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若重体力活动、激动的情绪变化使心肌需氧量猛增,或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出血、外科手术等导致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锐减时,引起心肌缺血与坏死。 二、临床特点 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三、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休息保持病室安静,使病人安静、舒适的休息 2、给氧持续吸氧3~7天。 3、饮食低盐、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 4、建立静脉通路。 (二)专科护理 1、疼痛的护理 积极采取止痛措施,遵医嘱给杜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若病人心情紧张、恐惧等,应给予及时安慰,做好心理疏导。 2、活动指导 可根据病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绝对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协助洗漱、饮食、大小便,并对其进行被动肢体活动。第二阶段为床上活动阶段。抬高床头,使病人容易起身,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或轻微动作。第三阶段为离床活动。可由床边站立至室内缓慢走动,教病人使用病房中的辅助设备,如床栏杆、椅背、走廊的扶手等等。活动量渐增,要询问病人有无心慌、胸憋等不适,若有异常立即停止活动。嘱病人不要用力排便,严禁在急性期内下床。 3、防止便秘 排便。若2~3天无排便,可给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必要时可行

温盐水低压灌肠。 (三)病情观察 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四、健康教育 (一)环境适宜 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度11℃~20℃,湿度50%~70%。 (二)饮食选择 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类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三)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逐步增加活动量,6周后可进行步行锻炼,打太极拳等。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应暂时中断或减轻活动量。 保持良好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心理卫生 使病人懂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的重要性,防治疾病再次复发。 (五)医疗护理措施的配合 指导病人正确的用药方式,如心绞痛发作时可给硝酸甘油1~2片舌下含化。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用药后,有无出血倾向,如有皮肤出血点,鼻出血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建议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 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文档交流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文档交流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文档交流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文档交流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文档交流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文档交流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 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文档交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一旦狭窄部血管粥样斑块增大、破溃、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现血管持续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诱因包括: 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冠脉张力增高; ②休克、脱水、大量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率失常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脉血流量锐减; ③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④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等使心肌耗氧量剧增。梗死部位的心肌在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既有坏死,1-2小时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一般需要经过6小时才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心肌梗死的瘢痕愈合约6-8周,即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与心肌梗死部位、面积大小、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症状约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特别是新发生心绞痛及原有心绞痛加重较为突出,表现为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前剧烈、持续时间较久,硝酸甘油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心电图呈现明显缺血性改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此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促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量骤降,冠脉灌流量锐减;饱餐特别是大量脂肪餐后血黏度增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剧升使心肌氧耗骤增,冠脉供血明显不足。...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心绞痛发作史;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有无

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二)身体状况 1。先兆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症状 (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痛、颈背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护理问题有:(1)疼痛;(2)恐惧;(3)焦虑;(4)自理缺陷;(5)活动无耐力;(6)便秘;(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一、疼痛 [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 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二、恐惧 [相关因素] 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3、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 3、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 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三、焦虑 [相关因素] 1、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2、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 3、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护理目标] 1、病人能描述焦虑的症状。 2、能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程度或控制焦虑。 [护理措施] 1、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2、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信赖: 3、及时缓解病人疼痛,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消除不良刺激,避免与其他有焦虑的病人或家属接触。指导病人作缓慢深呼吸。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心镜。 [重点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护理问题有:①疼痛;②恐惧;③焦虑;④自理缺陷;⑤活动无耐力; ⑥心输出量减少;⑦知识缺乏;⑧便秘;⑨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⑩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11)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12)潜在并发症--心脏骤停。 疼痛 [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主要表现] 胸骨后剧烈疼痛,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护理目标] 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恐惧 [相关因素] 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 [主要表现] 心情紧张、烦躁不安。 [护理目标] 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设法减少清除促进因素。 3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 4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5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7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8进行健康指导和教育。 9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10允许病人希望见到的亲友探视或陪伴。 [重点评价] 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焦虑 [相关因素] 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心肌梗塞护理个案报告

一例心肌梗塞病人的个案护理报告 盘县第二人民医院杨阳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使相应部位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2011 年7 月,我科成功的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患者因胸闷、胸痛约1小时于2011年7月11日19时45分出诊接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胸闷,胸痛,无咳嗽,气喘,无头晕头痛等症状。纳眠欠佳,二便调。查T 37° C, P1 0 2次/分,R2 0次/分,BP92/6 3mmHg o急查心肌酶,血常规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科后给予急诊重症监护,吸氧。下病重通知,绝对卧床休息,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协助诊疗,给予镇静镇痛、改善心肌循环,营养心肌,并在无菌操作下插尿管并留置。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消失。 二、护理1.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心肌梗塞患者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于清晨或安静时,常以窒息或烧灼样,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及频死感。护士应安慰患

者,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并予硝酸干油静脉滴注。并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减少说话、进食、洗漱,翻身等。并畅通情绪,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病情加重。 2. 痒疗护理 遵医嘱予2-4L/min 持续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脏负荷,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不受损,从而控制心梗范围。 3. 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尿激酶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一旦发生往往会很严重,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除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昏,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如发生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全面配合抢救工作。 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欠缺,而有焦虑恐惧的心理,应予心理安慰疏导。在治疗中,因病情变化,药物治疗不理想,患者有消极情绪,因此应强调治疗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医护合作,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适,减轻患者的 痛苦,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5. 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所以要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并协助患者每2 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发生。 6. 饮食护理应给予低脂,低胆固醇,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忌辛酸、辣、烟、酒。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摘要】 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 [ Abstract ]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General precordial pressing pain, not relief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nitroglycerin, accompanied ECG dynamic change and rising, patient anxiety and fear when exposed, a dying interested, this is a kind of stress produce emotional reaction. In the rescue, Spry, nurses in nursing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o meticulous observ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 treatment, on the one hand,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care, better cope with the treatment and care. Key word: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disease;care

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特异性的心肌缺血损害心电图改变。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因护理措施 (一)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病人极度不适,护士应重点收集有关病人疼痛的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剧烈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心衰、休克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使病人难以忍受,往往产生濒死感,使病人处于恐惧之中。此外,看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工作以及身处陌生的、充满仪器设备的冠心病监护病房也易使病人由此产生不安、担心、焦虑等情绪反应,护士应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护理。至于病人既往是否存在冠心病病史、以往用药情况,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待病人疼痛稍有缓解后再进一步询问。

2.身体评估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呼吸、心尖部第一心音变化情况、肺部湿啰音应重点评估,这些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出现了心力衰竭或休克。 3.有关检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是最重要的两项检查,其结果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及对溶栓治疗效果做出评价。 (二)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恐惧:与剧烈胸痛导致的濒死感有关。 3.焦虑: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有关;与担心梗死再次发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及进食减少有关;与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肌坏死致心脏功能下降有关。 6.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三)护理计划及评价(举例) 疼痛:心前区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1.目标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 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病人、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