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点诊断测试题5

2019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点诊断测试题5

2019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点诊断测试题5
2019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点诊断测试题5

第二步横做经典必考稳拿分

高考是有规律的,有些内容每年必考,如代谢、遗传、调节、生态,抓住这一部分题目,等于抓住了80%的分数。因此,许多优秀的考生在考前一个月,主干必考知识依然是备考的主旋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地横做某些板块,以达到短期迅速提高的效果。

1.

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天中适当遮光均会显著增强净光合速率

B.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M点时该植物体内叶肉细胞消耗的CO2量一般大于该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D.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30%遮光时,在5:30至7:30间其净光合速率较不遮光的低,7:30至17:30间其净光合速率较不遮光的高,A错误;a~b段位于图中80%遮光曲线上,此时净光合速率小于0,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结合题图可知,此时该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不仅有细胞

质基质和线粒体,还有叶绿体,B错误;M点时该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等于0,也就是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消耗的CO2量等于所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但是就叶肉细胞来说,其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一般大于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C正确;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提高而提高,说明此时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非CO2浓度,D错误。

2.图1所示为测定植物光合速率的实验装置(注:两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装置乙中的C为死植物),图2是某种绿色植物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________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氧原子来自________,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氧原子来自________。

(2)图2中在t4时刻后,叶肉细胞内生成[H]的场所有__________。t4后短暂时间内,细胞中的ATP和C3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

(3)除图2中的因素外,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还有_____

等。若图2纵坐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现要进一步研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应该对图1实验装置作怎样的处理?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气孔水(水的光解) C6H12O6和H2O(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减少、增加(3)温度将装置甲、乙遮光,测定装置中单位时间内O2的减少量将装置中的CO2缓冲液换成NaOH溶液

解析(1)CO2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氧原子来自水(水的光解);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氧原子来自C6H12O6和H2O。C6H12O6用于有氧呼吸时,其氧原子转移途径为C6H12O6→丙酮酸→CO2。其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丙酮酸+H2O→CO2+[H]。(2)图2中t4时刻后,黑暗环境中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反应,能进行细胞呼吸,故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t4后短暂时间内,由于叶肉细胞内的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含量减少,C3还原所需[H]减少,故C3含量增加。(3)图2中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CO2。另外,温度也能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要研究植物的总光合速率,还需通过图1装置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时必须进行遮光(或黑暗)处理,排除光照的影响,将装置中的CO2缓冲液改为NaOH溶液以吸收装置中的CO2,进而测定装置中单位时间内O2的减少量,从而确定呼吸速率。

3.提高蔬菜的产量是近年来作物研究的热点,某科研小组利用下表所示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了不同浓度的NaHSO3溶液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菠菜中的色素常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理由是______,在实验过程中有时可加入细砂代替SiO2,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请将叶绿素b的含量在图1中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3)在其他环境因素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浓度为0.2 mmol/L与0.1 mmol/L的NaHSO3溶液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相比较,前者光补偿点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者,前者光饱和点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者。假设光合作用产物都

是葡萄糖,每克叶片每小时最大葡萄糖积累量为________g 。

(4)适宜浓度的NaHSO 3溶液可促进菠菜光合速率的提高,据图

分析,可能原因是其主要促进______________的合成,从而提高光能在______________上的利用率。

答案 (1)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 使研磨更充分 (2)如

图所示 (3)小于 大于 1.2 (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

解析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要用有机溶剂,因为色素能溶解于

有机溶剂中,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SiO 2,可以用细砂,目的是使研磨更充分。(2)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所以叶绿素b 的含量=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 的含量,据此可计算并画出叶绿素b 含量的柱状图。(3)浓度为0.2 mmol/L 与0.1 mmol/L 的NaHSO 3溶液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相比较,前者的光合速率大于后者的,所以光补偿点较小,光饱和点较大。据题意可知,当NaHSO 3溶液浓度为0.5 mmol/L 时净光合速率最大,为0.04 mol·g -1·h -1,根据光合作用的反

应式6CO 2+12H 2O ――→光能

叶绿体

C 6H 12O 6+6O 2+6H 2O ,可知产生的葡萄糖量为(0.04/6)×180=1.2 g 。(4)据图可知,适宜浓度的NaHSO 3溶液可促进菠菜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能原因是其提高了叶绿素a 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光能在类囊体薄膜上的利用率。

1.(t)是显

性,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1)若基因A或t纯合都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Tt的雌、雄鼠交配,子代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9∶3∶3∶1 B.通过测交可测定某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

C.黄色短尾鼠与灰色短尾鼠交配后代出现灰色长尾鼠,则可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

D.灰色短尾鼠与灰色短尾鼠交配后代只有灰色短尾鼠

(2)若基因A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只表现型都是黄色短尾的鼠进行交配,则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子代胚胎的成活率为________,成活个体中纯合体的概率为________。

②如果想验证一只灰色短尾雄鼠的基因型是否为aaTt,最好的方法是让其与一只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的雌鼠交配,正常情况下,雌鼠平均每胎怀8只小鼠,请预测杂交结果:理论上每胎约有________只活鼠产生,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①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9/161/9②灰色长尾8灰色短尾∶灰色长尾=1∶1

解析(1)A与a、T与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或t纯合都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说明该种鼠没有长尾类型。因此基因型为AaTt的雌、雄鼠交配,由于AA或tt纯合类型的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子代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某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AaTT或AaTt,若通过测交测定其基因型,就需要用基因型为aatt的个体,但已知基因型为tt的个体死亡,因此,无法通过测交来测定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黄色短尾鼠与灰色短尾鼠交配,后代不会出现长尾鼠。灰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aaTT或aaTt,

aaT_与aaT_交配,后代基因型为aaT_,只有灰色短尾鼠。(2)①根据题意,可得以下图解:

P黄色短尾

AaTt ×黄色短尾

AaTt ↓

F14黄色短尾∶2黄色长尾∶2灰色短尾∶1灰色长尾

4/16AaTt2/16Aatt2/16aaTt1/16aatt

1/16AATT(致死)、2/16AaTT(致死)、2/16AATt(致死)、

1/16AAtt(致死)、1/16aaTT(致死)

根据以上图解可知,理论上子代胚胎的成活率为9/16;子代成活个体中纯合体的概率为1/9。②验证一只灰色短尾雄鼠的基因型是否为aaTt,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测交实验,即和aatt(灰色长尾)交配,如果其基因型为aaTt,其后代理论上一半为aaTt(灰色短尾),一半为aatt(灰色长尾),且全部能够成活。

2.火麻为一年生XY型性别决定且雌、雄异株的植物。已知火麻种子的粒大、粒小由B、b控制,种子的颜色灰色、白色受A、a 和D、d控制,种子的圆形、皱形由E、e控制,红花、白花由F、f 控制,图1~3表示相应若干个体的基因型。请回答:

(1)图1与图2所示的个体杂交,F1全为粒大圆形红花,此杂交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F1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根据F2种子即可判断其表现型的相对性状有______________;若F2中灰色种子450粒、白色种子30粒,据此推断F2中能稳定遗传的灰色种子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F2中雌性个体全为红花,

雄性个体中红花∶白花=1∶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理论上预测F2中表现型为灰色粒大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基因型种类为______________种。

(2)利用图1与图2设计实验判断B与b、E与e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交叉互换,已知:若无交叉互换,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整条染色体进入配子。

方法步骤:①让图1与图2所示种类的若干个体杂交,收获F1种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③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B与b、E与e未发生交叉互换;④否则,说明B与b、E与e发生了交叉互换。

(3)与正常的图1所示植株相比,图3所示的植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相应性状的显、隐性种子的粒形、颜色和大小AADD、AAdd、aaDD红花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45/6416 (2)②将若干F1种子种植,成熟后让若干株F1雌雄个体交配,收获F2种子并统计表现型及其比例③子代中粒大圆形∶粒小皱形=3∶1(3)缺失和易位(缺一不可)

解析(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只表现一种性状,可判断粒大对粒小、圆形对皱形、红花对白花均为显性;F1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依据F2的种子即可判断的表现型有:种子的粒形、颜色和大小,而花的颜色需要依据植株上所开的花来判断。种子的颜色受A、a和D、d控制,F2中灰色∶白色=450粒∶30粒=15∶1,故推断灰色种子的基因型有A_D_、A_dd、aaD_,而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AADD、AAdd、aaDD;题干提示火麻为XY型性别决定,又根据F2中雌雄个体花颜色的性状表现不一致,推断红花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理论上预测F1(AaDdBb)自交所得F2中表现型为灰色粒大所占比例为(3/4)×(1-1/16)=45/64;F2中表现型为灰色粒大的基因型种类有2×2×2(A_D_B_)+2×1×2(A_ddB_)+

1×2×2(aaD_B_)=16种。(2)见答案。(3)与图1相比,图3中B、E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E片段的缺失并移接到另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而同时导致了易位的发生。

3.如图甲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及其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示意图,果蝇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单独研究每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都应该遵循________定律,用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观点来解释其根本原因是(以E、e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科研工作者对ATP合成酶与相关的基因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发现ATP合成酶只能按照图乙所示过程合成:

据图推测由基因A、D转录形成且起模板作用的“中间物质”必须由________催化;据图推断基因型为AaDd的雌、雄果蝇交配,子代能存活的个体基因型有________种,原因是基因型为_____的精子和卵细胞因缺乏能量而致死;由此可以推断图甲所示个体是由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精、卵细胞结合而来。

(3)现在欲将图甲所示果蝇与自然放养的果蝇交配并以Ⅱ、Ⅲ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研究对象,设计最简便的实验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可以选作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与之相对应的最适宜作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4)选图甲所示果蝇与正常的纯合截毛果蝇作亲本交配,交配前先用射线处理二者的生殖腺,再让二者交配,结果子代出现了刚毛雄果蝇。若变异后的果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为了探究该变异果蝇的变异类型,现设计如下实验:

方法步骤:①让该变异的雄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结果结论:③若子代截毛♀∶截毛♂=1∶1,则说明_________;

④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亲本雌果蝇基因突变的结果;

⑤若________________,则是亲本雄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和重复的结果。

答案(1)基因分离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E和e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2)RNA聚合酶 6 ad Ad、aD(或aD、Ad) (3)BbEe或BbVv bbee、bbvv(4)①与多只截毛雌果蝇交配,适宜条件下培养子代③该变异是不遗传变异④子

代雌果蝇全为刚毛、雄果蝇全为截毛(或刚毛雌性∶截毛雄性=1∶1)⑤子代雌果蝇全为截毛、雄果蝇全为刚毛(或截毛雌性∶刚毛雄性=1∶1)

解析(1)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用假说—演绎法的观点解释其根本原因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E和e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2)基因控制蛋白质(ATP 合成酶)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翻译过程,翻译过程需以mRNA为模板,而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作催化剂;据图乙可知合成ATP 合成酶须有A基因或D基因,而A和D基因均缺乏的配子会因不能合成ATP,因缺乏能量而致死,故基因型为ad的配子是致死的。基因型为AaDd的雌、雄果蝇交配,雌、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理论上都是AD∶Ad∶aD∶ad=1∶1∶1∶1,但因ad致死,故雌、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都变为AD∶Ad∶aD=1∶1∶1,精卵随机结合产生的子代能存活的个体基因型有AADD、AADd、AaDD、AAdd、AaDd、aaDD共6种;图甲所示个体的基因型是AaDd,由于基因型为ad的配子致死,该个体只能由基因型为Ad与aD的配子结合而来。(3)利用图甲所示果蝇的Ⅱ、Ⅲ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图甲雄性个体的Ⅱ号染色体可以选用Aa或Bb、而Ⅲ号染色体可以选用Ee或Vv,只要所研究的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即可,但因Aa产生的a配子致死(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会影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因而Ⅱ号染色体不宜选用Aa,只能选用Bb;从自然放养的果蝇中选与图甲所示雄果蝇交配的母本,可以选择BbEe或BbVv(即自交法验证),也可以选择bbee或bbvv(即测交法验证)。若用自交方案,需要鉴定母本的基因型,过程繁琐,而选测交法则可以用观察法直接从自然种群中选出黄色半透明(bbee)、黄色残翅(bbvv)的个体作母本,因而更简便。(4)刚毛、截毛属于伴X、Y同源区段的遗传,理论上X W Y w×X w X w子代雄性全为截毛,雄性刚毛的出现是变异的结果,预期其变异种类有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为探究其

变异的种类,按照单一变量原则,需要将其与不含W基因的雌果蝇(X w X w)交配,该变异的果蝇若为不可遗传变异,即基因型为X w Y w与X w X w的个体交配,子代中截毛♀(X w X w)∶截毛♂(X w Y w)=1∶1;该变异的果蝇若为其亲本雌果蝇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变异果蝇基因型为X W Y w,与X w X w交配,子代中刚毛♀(X W X w)∶截毛♂(X w Y w)=1∶1;该变异的果蝇若为其亲本雄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和重复导致的,则该变异果蝇基因型为X w Y Ww,与X w X w交配,子代中截毛♀(X w X w)∶刚毛♂(X w Y Ww)=1∶1。

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c 为刺激部位,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侧为正电位,神经纤维膜内侧为负电位

B.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D.刺激c处后,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

答案 B

解析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侧是负电位,膜外侧是正电位,A正确。兴奋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正确。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此时膜外局部电流从a点流向b点,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

此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D正确。

2.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测定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A.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一定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一定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D.在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率相同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点时乙烯产生,说明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点时,乙烯含量达最大值,但茎段在此之前就已停止伸长,说明乙烯含量增高并不一定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点时茎段长度增大,b点时茎段长度不增大,a点植物茎段的生长速率大于b点的。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茎的伸长与乙烯无关。

3.科学家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为实验材料,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枪乌贼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曲线1表示神经纤维处于正常海水中的动作电位,曲线2表示神经纤维处于海水和葡萄糖溶液(除Na+外,其他与海水浓度相同)混合配制的溶液S中的动作电位。图甲、乙、丙的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分

别是71%、50%、33%。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枪乌贼体内神经细胞内、外两种主要的阳离子分别是_______,其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

(2)在本实验中,改变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实质是改变______。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内Na+浓度。

(3)由图可知,图甲、乙、丙的三种溶液S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细胞外Na+浓度对枪乌贼动作电位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答案(1)K+和Na+Na+和K+浓度的不均匀分布(2)细胞外Na+浓度高于(3)相等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峰值)和上升速度的下降

解析(1)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细胞外的浓度则相反,故其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外Na +和K+浓度的不均匀分布。(2)在本实验中,改变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就是改变海水的浓度,实质是改变细胞外Na+浓度。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浓度,Na+内流会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3)图甲、乙、丙中曲线1和曲线2的合并处的电位值相同,说明这三种溶液S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比较三幅图中的曲线2可知,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峰值)和上升速度的下降。

4.人体下肢的皮肤受到一个适宜刺激后,会引起伸腿反射,其过程如图所示。据图推断,当人要完成伸腿动作时,作用于A神经元的是___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该递质与A

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后,使________大量内流最终导致伸肌收缩;同时作用于B神经元的应该是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该递质会使Cl-大量内流,此时B神经元膜内、外电位为________,最终使屈肌舒张从而完成伸腿动作。

答案兴奋性特异性受体Na+抑制性外正内负

解析对于神经调节类试题应特别注意理清每个调节过程的脉络,搞清楚各部分内容的联系。要完成伸腿动作,伸肌应收缩,同时屈肌应舒张,故A神经元接受兴奋性递质使其产生兴奋(兴奋性动作电位);B神经元接受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其兴奋产生受到抑制,原理是:Cl-大量内流使B神经元膜内负电位增大、膜外正电位增大,从而使静息状态下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加大。

5.实验表明:细胞分裂素(CTK)与植物生长素(IAA)共同作用可以诱导植物某些器官的形成,甲图是二者对柳枝组织作用的实验结果;乙图表示将切好的与甲图相同的柳树枝条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

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1)柳树体内能够合成CTK的部位主要是________。

(2)甲图的实验结果证明:当CTK/IAA的值较小时,有利于诱导________的形成;当CTK/IAA的值较大时,则有利于诱导________的形成;当CTK与IAA的相对浓度基本相同时,柳枝组织细胞只生长而不进行____________。

(3)由乙图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潮湿空气中的柳树枝条,不管是正挂还是倒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运用相关知识并结合第(2)题的结论对乙图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

答案(1)根尖(2)根芽分化(3)形态学下端总是

长根,形态学上端总是长嫩芽,且越靠近切口处根或芽越长柳枝中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而细胞分裂素不能),造成形态学下端CTK/IAA的值较小,利于不定根的形成,而形态学上端CTK/IAA 的值较大,利于芽的形成

解析(1)柳树体内能够合成细胞分裂素(CTK)的部位主要是根尖。(2)甲图中诱导根形成需要CTK/IAA接近1∶3,诱导芽形成需要CTK/IAA接近3∶1;当CTK/IAA的值为1时,柳枝组织始终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未进行细胞分化。(3)仔细观察乙图会发现:形态学下端总是长不定根,形态学上端总是长嫩芽,而且越靠近形态学下端切口处根越长,越靠近形态学上端切口处芽也越长;结合第(2)题的结论可知:柳枝的形态学下端CTK/IAA的值较小;形态学上端总是长嫩芽,说明此处CTK/IAA的值较大。

6.图1表示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引起纤维素酶的形成过程;图2为鳄梨某枝条去掉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曲线坐标图。请据图分析回答(在“[]”内填入图中数字,在“________”上填入恰当文字):

(1)图1中,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②进入细胞质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

(2)纤维素酶在[]________上合成,参与对其进行加工的细胞器有[]________和[]________。

(3)图2中,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4)分析图中曲线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1)脱氧核苷酸核孔(2)③核糖体④内质网⑤高尔基体(3)生长素去掉顶芽,侧芽的生

长素来源减少,浓度降低(4)生长素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起

促进作用

解析(1)图1中①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②为mRNA,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2)纤维素酶是一种蛋白质,其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参与对该酶进行加工的细胞器有④(内质网)和⑤(高尔基体)。(3)图2中,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源于顶芽,去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激素甲浓度也大量减少,故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4)分析图2中曲线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

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3

B.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C.蜣螂利用的能量N6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D.适量放牧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

答案 A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及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5,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能反过来;蜣螂利用的是牛、羊粪便中的能量,而

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因此蜣螂利用的能量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问题,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即增大N2与N1的比值。

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 C

解析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三个途径。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根据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公式,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kJ/(m2·y)],能量传递效率=(2.5/16)×100%≈15.6%,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6+70+3+23=112[×103 kJ/(m2·y)],食物链中,捕食关系一般是不可逆转的,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3.科研人员研究了某种定居型蜘蛛(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流动过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共5题) 1.(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2.(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3.(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4.(2019?北京)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5.(2019?全国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2010_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含解析)

专题15 生物技术实践 1.(2019?北京卷?T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H/C 越大,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2.(2019?江苏卷?T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答案】B 【解析】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醋

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 3.(2019?江苏卷?T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 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答案】A 【解析】兔属于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鸡属于鸟类,其红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DNA含量较多,A错误;DNA分子从细胞中被释放出来且除去蛋白后是非常容易断裂的,如果太过剧烈的搅拌,DNA链可能会被破环,因此轻柔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完整的DNA分子,B正确;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热的95%酒精会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C正确;将析出的DNA溶解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呈现蓝色,D正确。 4.(2019?江苏卷?T13)下列关于加酶洗涤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加酶洗衣粉中一般都含有酸性脂肪酶 B.用加酶洗涤剂能减少洗涤时间并节约用水 C.含纤维素酶洗涤剂可以洗涤印花棉织物 D.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是相对耐高温的 【答案】A 【解析】加酶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A错误;加酶洗衣粉含酶制剂,酶具有高效性,故可以节约洗涤时间,B正确;棉织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酶可以使织物更蓬松,有利于洗去污渍,C正确;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制作加酶洗衣粉,D正确。故选A。 5.(2019?江苏卷?T19)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 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 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 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

2016-2020五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总-细胞的生命历程(解析版)

2016-2020五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总-细胞的生命历 程(解析版) 【2020年】 1.(2020·山东卷)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 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 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 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感染BYDV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正确;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错误;由分析可知,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故选C。 2.(2020·山东卷)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 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 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10全国卷2)31.(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丙酮的作用是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脑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 (10重庆卷)2.题2图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示意图,U、V、W、X、Y代表参及光能转换的物质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U在光合作用里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B,V吸收光能后被激发,使 H O分解,产生电子流 2 C,W为 CO的还原剂,其能量是稳定化学能来源之一 2

D,U至Y的能量转换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答案:D 解析:此题的图是课本上的图的再现略有改编,首先要识图弄清U、V、W、X、Y代表参及光能转换的物质分别是除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的其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的、NADPH、NADP+、糖类,结合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过程(光能先转化为电能然后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而后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可知,答案A 、B、C正确;其中光能先转化为电能然后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为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所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而后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W-Y)则是暗反应过程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完成,故答案D错。 分析:此题为识图题,首先要把图看清、明白,当然这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看书时要注重文字及图形结合理解记忆,做此类题目才有效果。考查的是植物代谢的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相关知识(选修),也属识记类,为容易题。 (10浙江卷)29.(2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2019年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含答案

2019年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理综3)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 B. 三者都含有DNA C. 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 D.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其中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前者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后者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高尔基体、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而高尔基体不含DNA,B错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都可以合成ATP,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动物分泌物的形成,消耗ATP,C错误;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而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蛋白质,D正确。故选D。 2、(理综3)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核中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B。 3、(江苏卷)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4、(江苏卷)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

考点11神经调节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 1. (2017江苏高考T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选D 。图中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线粒体可以为神经 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但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 ,A 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钠离 子迅速内流,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B 项错误;神经递质经②转运到突触前膜 ,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 突触间隙,C 项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 ,某些离子(如 Na +和K +)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项 正确。 【方法规律】 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及特点 广論 释放 宪触師膜比“胞吐”形式释放至宪触间范(与 方式—睨的梳动性彌关] 偏亦类型通质 弩 宀.抑制性 递匮 Q )特点”只能特 异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哽协结合 2. (2017北京高考T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 ,发现学 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 (H 区)密切相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小鼠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 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 如果在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 ),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 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 使H 区神经细胞产 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可便突融后腫兴奋’实现后膜由“外正内 贤“变为“外负内正" 可便突触后腫抑制.导致负离子]如 进入突 触后腫侵化“外正内负”局面

2020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汇总专题17 生物进化 精品

生物进化 1.(2020北京T3,6分)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事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金合欢蚁以金合欢的花蜜等为食,是捕食关系,A对;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所以二者又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长期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相互选择,所以共同进化,D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驱逐的是自己的竞争者,所以C错误。 评析:此题考查对种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特别注意在整个过程中的营养关系。 2. (2020江苏T5,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在种间竞争中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这是一种相互选择的一个过程,A正确。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食物链的稳定性受损,可能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及生物进化方向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3. (2020海南T23,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非选择题 1.(2020上海T(二),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0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35.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________。

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分子及细胞

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分子及细胞部分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11年新课标卷).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 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 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 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 染成红 色 答案.A 2、(11年北京卷4)胰岛素的A ,B 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 单链分别编码A,B 两条肽链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答案:D 3.(11年上海卷)就物质属性而言,蛋白质、抗原和多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答案:A 4、(11年山东卷6).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詹纳斯绿B )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 和RNA

答案:C 5、(2011年江苏卷1).下列物质合成时,需要模板的是 A.磷脂和蛋白质 B.DNA和酶 C.性激素和胰岛素D.神经递质和受体 答案:B 6、(2011年江苏卷21).研究发现,砷( 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多选)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 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答案: BCD 7、(2011年福建卷26).回答下列Ⅰ、Ⅱ题 Ⅱ。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观察对象染色剂实验结果 ①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Ⅲ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②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 布 毗罗红 甲基绿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 染成红色的面积 ③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健那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④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龙胆紫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 体着色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______(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_____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___________。 答案:Ⅱ(1)①③(2)细胞膜时间 (3)三 [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1年重庆卷).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通过核膜

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汇报(神经调节)

考点11 神经调节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 1.(2017·高考·T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正外负变为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选D。图中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但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钠离子迅速流,膜电位由负外正变为正外负,B项错误;神经递质经②转运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某些离子(如Na+和K+)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方法规律】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及特点 2. (2017·高考·T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 Ca2+会以方式进入胞。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20)

种群、群落 (11年新课标卷)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 【解析】 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 ⑴竞争和捕食寄生 ⑵见上图 ⑶增加 ⑷减弱 (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大全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大全 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 1.(2018浙江卷,1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答案】B 【解析】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 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 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 的NaOH溶液) 1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 01g/mLCuS04溶液) 4滴并摇匀,D错误。 2.(2018全国Ⅱ卷,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3.(2018江苏卷,5)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 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 1 页共 1 页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种群、群落 新课标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种群、群落新课标 (11年新课标卷)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 【解析】 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 ⑴竞争和捕食寄生 ⑵见上图 ⑶增加 ⑷减弱 (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母题11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 【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

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判断,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 1.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 (1)存在的物质 (2)不存在的物质 3.血浆pH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生物膜系统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膜系统新人教版 (11年新课标卷)30.(10分) 回答问题 ⑴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⑵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0. 【解析】 ⑴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是先在细胞核中由DNA转录出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在内质网上合成及高尔基体上加工,后经以小泡的形式分泌出细胞外。每个细胞核中都含有该个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⑵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然后产生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 ⑴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⑵B 浆记忆特异性 (11年四川卷)2.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B 解析: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一定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 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合成有关,因此合成固醇类激素的 细胞内质网也发达。因此B错。 - 1 -

超级资源(共19套)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总

超级资源(共19套)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总 知识点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 (2017·全国卷乙·T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解析】选 B. 正常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细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A项正确. 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

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而氨基酸无肽键,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B项错误. 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属于碱性染料,细胞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C项正确. 斐林试剂实际是Cu2+的碱性溶液,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即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D 项正确. 【易错警示】斐林试剂≠氢氧化铜 斐林试剂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而成,实质是Cu2+的碱性溶液,可氧化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氢氧化铜是难溶于水的沉淀. 2. (2017·江苏高考·T1)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解析】选B.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单糖,都具有还原性,但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A项错误;糖原、纤维素和淀粉都是多糖,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B项正确;蔗糖、麦芽糖、乳糖都是二糖,但蔗糖是非还原糖,不会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项错误;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会产生麦芽糖,纤维素水解过程中会产生纤维二糖,D项错误. 3. (2017·江苏高考·T3)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 B.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解析】选A. 鹅膏蕈碱是环状八肽,是由8个氨基酸脱去8分子水形成的,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A项正确;蛋白质不一定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也可能是由1条肽链构成的,B项错误;蛋白质变性是由于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的,不是肽键的断裂造成的,C项错误;变性蛋白质中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项错误. 【知识总结】蛋白质变性的特点与方法 (1)特点: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但肽键没有被破坏. (2)方法:①化学方法: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 ②物理方法:加热(高温)、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 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 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2 细胞的结构 1. (2017·全国卷乙·T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 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

2018年高考生物往年真题分类汇编

2018年高考生物往年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细胞及分子组成 1.(2016·高考全国卷乙)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2016·高考江苏卷)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相关 3.(2016·高考江苏卷)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专题2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 1.(2016·高考全国卷乙)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2.(2016·高考全国卷丙)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11专题)

201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11个专题) 0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考点一、病毒、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2019.全国卷3)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染色质,其他地方没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中,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B。 (2019.北京卷)6.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 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 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 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 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 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__________。 【答案】 (1). 活细胞 (2). 吸附 (3). 记忆细胞和浆 (4). 根据预测出的甲流病毒的NA、HA结构,将其制备成抗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