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如何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浅谈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石室联合中学(西区)雷秀梅内容摘要:我校正在进行基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也逐步深入人心。在此,结合我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基于初中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初步探讨了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基本思路: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适合学生自我反思的学习素材和环境;引导学生辩证地观察世界的同时体会成长的快乐。

关键字:学校德育自我教育自我反思

浅谈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石室联合中学(西区)雷秀梅电话:180********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校正在进行基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的教育氛围逐步转变为以教师为主要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老师创造适合学生自我学习的素材和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标。

自我教育是发自内心的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内力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能力在学生所有的能力中是最核心的能力。古往今来,教育家们都重视自我教育。孔子极力提倡“内自省”、“内自讼”;孟子主张“自得”;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提倡“慎独”、“省察”。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孩子要“注重自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也是是非辩识时矛盾较突出的阶段,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助于他们发现学习素材,并从中汲取成长的经验或教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一、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其中自主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之一,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利于引导他们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从而能够取百家之长,真切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

德育活动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活动总称。自我反思是指自我思考、检查和反省,做到“内省”、“慎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提高自我修养。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自我教育水平。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学生不仅把自己和环境区别开来, 而且还能把认识主体的自我, 与认识对象的自我区别开来, 进而认识到认识对象、认识自我是一种能动的能力。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主体的自我具有认识客体自我的这种能力时, 引导学生自觉的反思、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 以环境、以他人为参照系, 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我行为,实现自我教育。

二、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基本思路

(一)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正确理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正在发展与矛盾共存的时期,尊重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并鼓励他主动表达,从而对症下药,创造适合学生自我反思的学习素材和环境。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初中生的他们品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真实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不是掩饰自我不足“表现”出的优秀的自己。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成长过程中需要真诚的交流,用心发现每一位同学们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他们正在成长的高峰时期,会出现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不良现象,而这些不良现象并不可怕,只要会学会改进,就不会影响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更不会影响自己在同学们和老师们心中的形象。

如果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当下的认知情况和思想动态,任何德育育活动效果

都会失色,特别是教师计划好的说教等等,若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德育活动便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便成了学生被教育,而不是学生自我教育。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我班进行的一场学习小组“六人七足”趣味比赛结束后,引导每个小组进行自我小结,若干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都讲到“我们认为在比赛中团结协作、学会包容队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非常重要”,“为了集体不怕疼、坚韧不拔的毅力很重要”等等都是老师想要通过活动实现的教育目的。然而,却有一位小组学生代表徐同学上台比较自然地说:“我觉得啊,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快乐就好(台下掌声四起),比如他们说的团结啊坚持啊(下面的大部分学生安静了,疑惑地望着我——也许是在等待我训导吧)”——这确实大大出乎我所料,也让我略感措手不及。然而这也是我在平时引导学生说实话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必然结果,虽有悖于我的活动目标,但我们的活动不正是想要引导不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现象吗?有这样的表达说明我的活动还不能结束。如果教师不允许学生发表真实看法,想必学生根本不敢发表如此言论吧!如果教师不从学生的实情入手,教师根本无法得知学生的真实感受,更不清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是否真正收获了优良的品德,那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只能囫囵吞枣了。举国上下,学校教育中已经有太多学生在语言或文字中大谈自己认识到某某优秀品德如何如何震憾自己、要如何如何向之学习,但在实践活动中却又抛之脑后的现象——这样的教育是典型的学生被教育而不是自我教育。

在听到学生的真实感受时,不论是有利的或是不利的,在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要急于引导,更不能粗简地批评教育(因此当时我尽全力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一样地微笑地点点头,力求“处变不惊”,很自然地陪同学生一起倾听了其他小组的总结),否则教师听到的实话便少了,如果德育活动中听到的小结是学生揣摩教师想听什么后而说的违心的话,那教育便毫无意义了。听到学生各种真实的表达后便需要教师快速思考构建将要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环境。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我反思的学习素材和环境

对德育活动的反思总结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以下环节自主完成,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自我回顾、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发言交流、教师引导交流后再思考形成小结,引导学生作深度总结而不要将总结停留在字面描述上,而要善于发现能直接引导自己的有效信息。初中生一般都积极上进好表现,也已经

有了一定是非辩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懂得什么是“正能量”,因此与其教师像唐僧般念着自己的道德经,不如让学生自已经历道德经。

自我回顾能让学生从沸沸扬扬的德育活动中冷静下来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其中的优劣得失;独立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维的一次整合为后面交流做准备;相互讨论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也应了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发言交流是学生代表小组阐述观点的展示,是激起其他同学思考的重要导绳;教师引导交流后再思考形成小结是整个德育活动小结的精髓。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当大部分学生都小结了“六人七足”活动体现了一个团队的合作精神如何地重要,坚韧的品质如何好,不守纪律和规则如何地不好等等,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肯定表扬,那学生仍然收获不是很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总结中的深层信息,如引导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合作?”“为何他(她)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你为什么能坚持?”“如何帮助自己(他或她)守纪律等等”。对于上述案例中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快乐就好”的问题,我将问题的分析交由学生团体,当然先肯定并欣赏“自己快乐就好”这个观点,然后带着不解的眼神问同学们“难道真的只有自己快乐就好?”台下同学们开始也有了疑惑的眼神,然后便有小波动,紧接着就有了发言“自己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之上”等等观点被学生表达了,当时已经发现徐同学脸红了,也低了头,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地展开讨论了十几分钟,学生学会了质疑、分情况分析问题、界定了“快乐”的真正意义即“让别人也快乐的大快乐”、“成长中得与失的大快乐”等等。最后我为了避免此次讨论有批判徐同学之嫌,号召全体同学为他鼓掌,感谢他率真直言给大家带来了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当时,徐同学也跟着自毫地笑了,那是一种成长的喜悦。类似模式的活动小结,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便增强了。上述徐同学几个月后在日记中写道“当听到有人说我们班是老弱病残时,我觉得就像在说我家一样难受”,“见到小朋友牵老人过马路会惭愧自己很少牵自己的长辈过马路”,“今天见到一位老爷爷闯红灯都没人阻止,太危险了,所以说啊年轻人们啊一定要带好自己的父母...”等等,渐渐地在这位曾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便逐渐形成了。

(三)引导学生辩证地观察世界的同时体会成长的快乐

在德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辩证地看待同学的表现,有利于学

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能以环境、以他人为参照系, 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我行为,实现自我教育。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观对初中生而言有些深奥,但引导初中生认识问题时既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他们也能理解。这样的观点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时较客观地分析问题,而不至于偏激,如体锻时因表现不好被惩罚了引导学生感受“我们增加了练习的机会,如果不是惩罚,相信大家不会做更多的练习吧?”学生们大部分都觉得有道理,也不至于在遇到困境是徒劳抱怨;又如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长与短、发现他人的长与短等等;再如分析考试高分或低分时的优与劣等等。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是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这一教育目的重要部分。当学生能够“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都能发现学习的素材时,学生便已经在自我教育中快乐成长了。

参考文献:

1.夏海鹰:《浅谈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4.[美]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5.王洪荣:《浅谈班级管理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5期,2010 年10月;

6. 张建荣:《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阅读第12期2011年12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