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中心的趣味农田

城市中心的趣味农田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刘健鹤:绿道网规划与绿地、景观、旅游规划相融合--以东莞市寮步镇为例

绿道网规划与绿地、景观、旅游规划相融合--以东莞市寮步镇为例 东莞市寮步镇规划管理所刘健鹤(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 将绿道网与绿地、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相比较,以寮步镇绿道网规划与绿地、景观、旅游规划相融合为例,揭示其互为融合和补充有利于加深规划。 [关键词] 绿道网;绿地;景观;旅游;规划原则;比较 1 规划原则比较 1.1 绿道网的定义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绿道网是由各级绿道构成的网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绿道网是绿地系统的骨架。 1.2 绿道网规划原则 包括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便利化和可行性。 1.3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充分保护、利用现有山体资源,清理、搬迁山体周围及旧城区的工业企业,将搬迁的工业用地重点改造为公共绿地。 (2)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寮步各滨水岸线,建立沿河生态绿化走廊,改善河涌环境,加大河涌两岸绿化,布置滨水绿化广场。 (3)网络化原则,在规划中采用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布各级公共绿地和绿化网络,各种绿地空间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绿地空间结构,网络化的城区绿色空间体系。重视城市道路空间绿化,控制道路两侧绿化用地。 (4)合理配置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加强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园区绿化水平。

1.4 景观系统规划原则: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把山、水、绿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内;严格控制自然风景区周边的城市建设形成风景协调区;营造高品质的现代化城镇形象,同时保护、利用其历史人文遗存创造独特的城镇景观特色。 1.5 旅游规划原则 (1)开发与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则 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护好旅游资源,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以文化内涵为灵魂,引导旅游创新,保持旅游产业在资源、产品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原则 在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丰富和拓展其层次和内涵。 (3)旅游项目有序开发原则 按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和等级差异性对其进行优化排序,实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集中开发、逐步到位的旅游开发模式,形成分工明确、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完整的旅游项目体系。 (4)适度弹性原则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在项目开发与用地布局上应留有弹性,以增强旅游规划与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1.6 规划原则比较 绿道网的概念更宽广,涵盖了绿地、景观、旅游、慢行等系统,其共同点是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便利化和可行性,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人文、交通要素和城镇布局。 2 寮步镇绿道网规划与绿地、景观、旅游规划的融合 寮步镇位于东莞市的地理几何中心位置,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相依伴,地处东莞主城区“四位一体”的中心,即在“主城区—同沙生态区—松山湖—生态园”的发展走廊上,因此,寮步融入主城区,将使得松山湖、生态园与主城区有效连接,是打造东莞大市区的核心战略之一。规划人口规模48万人,规划城镇性质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do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文化视角看,也存在追求浮华、模仿西方、刻意标新等误区,需要加以改进和规避,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纠正追求浮华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设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亚洲之最”,这种追求浮华的做法是错误的。表面华 丽气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显露出来的往往是单调、浅薄与浮躁。相反,像伦敦街头随处可见新旧砖块拼接而成的路面,却丝毫没有影响其作为国际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设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优化上下足功夫,还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应坚持精约简省原则,在就地取材上多动脑筋,在因势利导上多想办法,学会“花小钱办大事”;杜绝花里胡哨的做法,积极践行简洁洗练、辞约意丰的城市建筑理念和风格。当然,精约简省不等于简单粗放,宏观构想要科学、微观设计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纠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热衷于模仿西方做法,过度重视引进国际元素,企望借此迈向国际都市。这也是不对的。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吸取西方先进理念和文化精华并没有错,但唯洋是举容易食洋不化。实际上,越是想赢得国际注意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就越是要珍视和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施效颦只能落得 个贻笑大方。同时应看到,城市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策略,而且是担当,我们有责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现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和平台。还应注意,城市建设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规划建设只知“摊大饼”,修建政务大楼只选“宝塔官帽”造型,改造广场只懂布设音乐喷泉,那么这座城市必将淹没在城市的汪 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积极尝试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表达和展现地方文化与城市特色,才会脱颖而出。 纠正刻意标新的偏向。近年来,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依然存在未将历史建筑和古迹纳入城市建设考虑范畴、为提高任期政绩而无视保护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护等问题。有些城市为标新立异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复制古城、搞滥经典”,毁坏了大批历史建筑和古迹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 明,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与推动城市设施更新、功能完善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解决方案是践行“立新而不破旧”原则:为满足现实需要而适当做加法,为保护文物需要而尽量不做减法。这样就能确保历史文脉以建筑和古迹等形式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护对象,也不只是名人 故居才应得到保护,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和古迹都应纳入保护范围。这是因为,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而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图景的真实底色。(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王红艳)

如何处理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2391886.html, 如何处理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作者:商振涛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06期 摘要:耕地保护是解决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重要前提,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举措。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须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耕地保护的原则及其意义以及处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关系的必要性,对合理处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关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耕地保护;原则;意义;建设用地;关系;处理;必要性;措施 1 耕地保护的原则及其意义 耕地保护就是利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措施和手段,保护耕地的质量和数量。(1)耕地保护的原则。耕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原则是国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来执行。我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耕地一旦被征用,都要给被征收者相应的补偿。表面看只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种方式,但实质上也是保护耕地的一种手段。(2)耕地保护的意义。第一、耕地保护是国家实行长期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通过立法强化土地管理,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方向。第二、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旦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 2 处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关系的必要性 耕地保护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是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安全底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镇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点不断增加,对建设土地的需求,除了向高空发展外,就只有向农村索取集体土地,占用耕地逐年上升。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人增地减的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逆转,这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人地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又能切实保护耕地。 3 合理处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关系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规划体系 加强土地制度改革,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挖潜和集约利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文章标题: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魅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天专门召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会上,*书记将要作重要讲话,我首先就创建工作的特点、重点、难点和下阶段的工作安排作一个发言。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央提出明年要命名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中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自2001年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要经过几年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上个月在全市动员大会上,*书记又明确要求我们切实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力争在2017年创建成功。回顾前几年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说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从市委、市政府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城市文明创建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重要载体,真正把它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年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目

前有条件、有能力可以集中财力、物力进一步改善城市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们生活。三是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文明城市创建已先后经历了16个年头,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市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特色,软硬环境建设力度日益加大,创建氛围不断加浓,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也初步建立,并积累了不少好的创建办法和成功经验。**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这一切都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工作亮点、打下了扎实基础。四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真正使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受到群众欢迎,也吸引了群众参与。这次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要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符合和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必将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强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要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任务还十分艰巨,困难多、压力重、时间紧。 1、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析,工作的要求高、难度大。前阶段我们对《测评体系》中七大类119个项目257个具体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后,深深感到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无论是测评内容、还是分值设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过程、重在积累等特点,侧重于考核市民的基本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程度等“软指标”。并且在《测评体系》中对些“软指标”都进行了

融合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景观规划的探讨

融合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景观规划的探讨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因此,北海市为了打造海滨宜居城市,需建立整体优化、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本文作者结合南澫片区海景大道环境景观改善项目对融合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特色;人文特色 1.南澫片区海景大道景观规划项目概况 1.1项目分析篇 1.1.1目标和意义 海景大道作为城市景观轴线和骨架,沿着城市西海岸由北向南贯穿冠岭公园后由西向东与北海大道相交,本次海景大道规划范围为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两侧,重点规划地段为海景大道尽端交通交汇点处。规划内容包括大道沿线景观风貌的整治、局部交通节点处的梳理和景观节点的营造,通过本次环境景观规划力图将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打造成为一条连接北海大道与冠岭片区的高品质滨海休闲景观带。 1.1.2规划梳理与解读 该规划范围位于银滩西区,在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中已经明确该片区为北海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一部分。总规提到沿银滩旅游带从侨港到冠岭,结合海景大道建设,以“山、海、城、港、廊”五个方面的交融为空间主题,注重发展滨海地区的娱乐、休闲、商务等功能,在近期将银滩西区建设成为依山拥海、风景独特的国际休闲度假中心。 控规中规定,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为商业、服务业、公共

绿地及停车场用地。从中可以看出,海景大道作为连接北海大道至冠岭片区的滨海景观大道,其作为滨海商业休闲道路的定位已经明确。 近期建设规划中,将该片区所属的银滩西区定位为休闲娱乐度假区,重点建设度假村、休闲体育、主题公园等设施。布局旅馆业用地和体育用地,促进银滩西区高档酒店业和体育休闲产业的建设。实施南澫渔港整体搬迁,建设国际大型游艇港,打造个性鲜明、具有高尚休闲气息的休闲度假区。同时,为做好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近期重点推出“18条园林景观示范路”,海景大道为其中之一。 从冠岭滨河景区总体规划中看出,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两侧的用地规划为商业、文化娱乐、广场用地、这将为海景大道两侧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1.1.3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该片区混杂有渔船停泊、海产品加工、驾驶培训、造船业、餐饮业、生活居住等多种功能,其中某些生产性功能严重影响该片区的景观品质。海景大道两侧多为荒地,绿化植物稀疏,地面黄泥沙暴露在外,未能形成统一连续的景观;渔船杂乱地搁浅在海边,废旧的渔船残骸被丢弃在海滩上;海景大道两侧零散分布有造船厂、冷冻厂、驾校等设施,建筑杂乱不统一;海景大道尽端的滨海餐棚虽然有滨海特色,但建筑陈旧,布局混乱,影响该区域的景观品质;南澫渔村入口缺乏标志性,建筑无特色;现状存在的虾苗养殖场设施杂乱无章,影响景观风貌;海景大道尽端处,道路宽度变窄形成瓶颈,且建筑布局凌乱,缺乏标志性和引导性。 该片区现状总体评价为现状用地功能与规划不相符,现状建筑破旧杂乱,绿化系统尚未完善,海景大道未建完成,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未建设,海景大道现状交通流量较少等。 1.2项目策划篇

我为宜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献一计金点子

我为宜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献一计金点子 活动一、二等奖作品内容选摘 一等奖(6篇) 1、《完善和提升宜春城市道路规划水平,形成秀江两岸协调平衡发展格局》: 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状况与城市功能配称性描述,并分析了导致秀江河上三座大桥巨大交通压力成因,提出修正和调整秀江以南城区东西主要干道短少和道路功能缺失城建规划缺陷,改变当前城市南北纵向道路建设投入多,东西横向道路建设投入少城市交通失重状况,形成秀江南北两岸城市道路经纬纵横协调发展格局建议。 2、《以〈决定〉精神为指导思想,立足长远规划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党十七大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得到了三点启示:一、城市规划必须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出发,不仅为市民着想,而且要为将要进城农民着想,为城效(城乡结合部)农民着想;二、城市规划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尽可能扩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三、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区县城乡规划与发展,必须经过市级严格审定,才能避免规划滞后。最后提出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应当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再也不能搞“两张皮”了建议。 3、《四市交界中心城,宜春中心城新定位》: 新宜安公路修通是打通宜春南大门第一步,定位四市交界中心城有利于宜春跳脱丰樟高圈,也有利于突破地理限制,更有利于宜春中心城人口五年倍增计划。从宜春本身来讲,更有利于袁州发展和规划,“做大袁州就是做大宜春”,为争取赣西南北铁路奠定舆论基础。 具体建议:一、构建四市总部经济,这也是宜阳新区和袁州新城重要目标;二、争取开通萍宜新城际列车,鹰潭到上饶有城际列车,而赣西三市联系那么紧却还没有;三、增加宜春至吉安班车,有可能话,可以开通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作用下,具有集中性、层次性、多元异质性、地域性和辐射性等特点。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最早产生于城市,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城市。千百年来,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自诞生开始就不断地从所在城市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并回报以果实,成为城市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层次丰富的多元文化中,高等教育选择的文化是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此,探索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通过高等教育这一“源头活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于大力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城市,对于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的城市文化功能 在城市文化的诸要素中,高等教育层次较高,能动性强,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城市通俗文化客观上存在势差。高校集中的智力、荟萃的人才、优越的设备和科研条件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等教育是一种源于城市又高于一般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具有选择、传播、创新等功能的文化现象。 1、选择、传播功能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主动的选择、传播和发扬,而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被排斥、摒弃。 首先,高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传播的过程,它通

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来选择性地传播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其次,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地向市民传播先进文化。不可否认,大学师生作为城市居民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对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很大影响。大学把自己的文化输送给城市的同时,繁荣了城市文化,伸张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竞争力。再次,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启发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2、创新功能 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正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重组、融合中创造了新的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有利条件所赋予它自身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性是这种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的内容是高级专门的知识,反映了高层次的文化;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青年,思想比较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大学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某一专业或领域的专家,兼有教学科研双重任务;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的职能。所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直接和间接地创新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输送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途径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1、输送人才,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人才的文化地位,正如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样,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也被带进千万个工作单位。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保证城市文化向着进步方向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各个高校不仅要使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而且

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品位

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民盟丹阳市基层委员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丹阳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彰显文化特色作为丹阳的发展战略来谋划,作为增进丹阳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来推进,强化统筹协调,全力构筑文化彰显的城市发展新高地。为此,民盟丹阳市基层委员会就“如何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课题,展开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的文化优势 1、独有的皇家文化。我市是六朝齐梁文化的重要源头。十二位帝王陵墓集中在一个县级城市,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2、璀璨的名人文化。三国史学家韦昭,唐代大诗人许浑,宋代文学家吴淑、科学家苏颂,明代名臣姜宝、贺邦泰,清代词人贺双卿,近现代教育家马相伯、戴伯韬,“孔学泰斗”匡亚明,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等等,都是我市的杰出代表。 3、鲜明的地域文化。凤凰山遗址、葛城遗址,印证着我市古吴文化的悠久历史;古桥、古宅、古街巷,呈现出我市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董永传说”、大麦粥、肴肉和吕城烤饼等等,都流传下了美妙的丹阳故事。

4、丰厚的宗教文化。海会寺、龙庆寺、白龙寺,凸显了丹阳佛教文化的厚重。延陵季子庙,道教文化与诚信典范有机融合,闻名遐迩。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组织在县级城市和谐共处。 5、经典的红色文化。总前委旧址、华东财经委旧址、三野司令部旧址,见证了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贺甲战斗旧址,彰显着丹阳人民的民族精神。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城市建设推进力度很大,成效显著。但就城市文化品位而言,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和弱项: 1、城市景观缺乏文化主题。丹阳的公园、绿岛、休闲广场、风光带等,主要营造的是自然景观,极少与丹阳的特色文化相融合,更很少看到丹阳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现。董永传说的雕塑还被众多市民误称为“牛郎织女”。实现以景育人、传递正能量的功效,任重道远。 2、城市建筑缺乏文化个性。一方面我们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忽略了与丹阳文化元素的融合,建筑的风格、建筑立面以及色调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管控。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迎合从众心理,从早期的“火柴盒”造型到后来的欧式风格,淡化了江南水乡固有的特色风貌,丢失了丹阳厚重的独特个性。

高一 地理 第二学期《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基础练习题(答案含解析)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基础练习题 一、单选题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回答下题。 1.不同地域的文化,主要对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影响较大。() ①功能区类型②地域形态③空间结构④发展历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关于城市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杭州作为山水城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北京的皇宫建筑群雄居城市中心,显示了皇权至上 C. 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城市中心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 巴黎市中心少摩天大楼,反映了城市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不足 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势低洼,历来是重要商埠和货物集散地。 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众多华侨返乡广建碉楼(如图),开平碉楼为中西合壁 的多层塔楼式民居,墙体厚实坚固,窗户比普通民居开口小并装置铁栅, 外设铁门,盛时逾3000座,现存1893座,分布在18镇。1983年开平市组 织调查,推动了碉楼的开发和保护;2007年,开平碉楼成为中国首个华侨 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兴起了一阵碉楼旅游的热潮。目前,仅开放十余座 碉楼供游客参观,门票是其主要旅游收入,维护碉楼的经费存在一定缺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民国初期,开平广建碉楼主要是为了 A. 旅游开发推动发展 B. 体现华侨爱乡情结 C. 防御水患匪患侵扰 D. 缓和区域人地矛盾 4.促使开平碉楼的功能转向发展旅游的主要原因是 A. 当地人口外出务工 B. 政府和华侨的重视 C.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D. 工业与城市的发展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持续解决开平碉楼维护经费缺口的是 A. 增加碉楼开放数量 B. 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C. 提高参观门票价格 D. 拓展主题度假项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传统民居与特色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读我国部分地区传统民居与特色建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晾房的结构特点有利于 A. 防寒 B. 散热 C. 防雨 D. 通风 7.屋顶设计以防御大风为主要目的是 A. 晾房 B. 平顶房 C. 蒙古包 D. 四合院 8.甘肃与北京两地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差异较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大风 D. 光照 9.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各地民居体现了当地特征。下列民居 景观中,最能反映长江三角洲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一、耕地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耕地的概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二)耕地的分类 按全国土地分类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耕地可划分出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5个地类 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水田、水浇地、旱地 按管理需要 基于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需要把耕地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土地资源调查曾把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八

大类。) 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粮食生产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实物需求,人们生存的基本粮食需求总量构成了粮食安全总量,保证粮食供给必须要确保对应的耕地资源。 2、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自然资源,它的存在是非人力所创造的,土地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是固定的,人类对它的依赖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也是不可逆转的。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防止通货膨胀、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4、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耕地保护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宗山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绿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标志,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范围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建设形神统一的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城市建设必须从本抓起,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涵养市民素质,繁荣城市精神文明。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其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有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他们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伦敦的出租车上甚至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业景观思考--天津“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创新设计研究

CONSTRUCTION 建筑设计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业景观思考 ——天津“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创新设计研究 赵 艳1 卞广萌2 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 天津 101111; 2.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 100401 摘 要:伴随城市的过度开发建设,城市空间环境日渐恶化、农业用地被大量蚕食,城市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断降低。本文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以期为天津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拓展思路。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外围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 第4卷 第25期 2014年9月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 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建设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房用地存在严重的不经济观念,占用了大量耕地,造就出一批暴富房地产商和暴富贪官,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4000多万失地农民;二是耕地闲置、荒芜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由于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年轻农民大都进城进厂打工,农村现存的土地耕作者大多为老年人,大量的土地被闲置下来,近两年来,由于免征农业税,耕地闲置和撂荒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大。耕地闲置、荒芜,野草灌木丛生,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闲置、荒芜使农民恋土情结弱化现象加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和土地管理法制观念淡化,是耕地保护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不规范的生态退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给实现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带来难度。有的将基本农田退耕植树。四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十分有限。据知情人透露:新世纪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国家投资逐年增加,造就了一批暴富土地开发商和贪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顼目新增耕地是“笔耕”成果,镜子里的“泡涞耕地”。五是地力衰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力下降;水利工程和设施失修,蓄水总量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随着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六是统计上报的耕地数据存在不实的问题。基层讲是求是,不愿意报不实的数据,专家多次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有水份”,上级应知情……“官出数据,数据出官”,耕地占补不平衡,数据却平衡有余……可见,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涉及我国如何真正保住18亿亩的耕地底线,危害极大,形势严峻。 二、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

彰显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品位

“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专题调研报 告 2015年01月07日10:54:02 来源:晋城在线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委宣传部组织我市部分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员就城市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城市文化特色及基础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躬耕、愚公移山等诸多神话传说都发生于此,是“中国远古神话发生的核心区域”。塔水河、下川等遗址表明,早在2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秦汉始置郡县,隋开皇初年全市行政区划格局即基本确定,千年而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景区。(晋城在线资料图片) 二是地域特色明显。晋城地处晋豫两省交界,控扼中原门户,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等都在此交汇融合;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手工技艺体系和与之伴生的手工业文化。生产生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三是文化积淀深厚。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72个、市级124个,总量居全省第二。国保单位65处。宋、金时期地上木结构古建筑约50处,占到全国的1/3,古村落、古城堡、古建筑、古民居遍布城乡,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美誉。现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6处,其中国家级18处;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8处,其中国家级31处,总数均居全省第一。 四是风云人物辈出。从战国名相蔺相如,唐代高僧慧远,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到北宋首创诸宫调、被誉为中国戏曲奠基人的孔三传,天文学家刘羲叟,元代名儒郝经,治黄水利专家贾鲁,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数学家张敦仁,清代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直到当代被毛泽东誉为“人民作家”的赵树理,都是晋城的杰出代表。 五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新的文化场馆陆续投入使用,城乡文化设施渐趋完善。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活动绚丽多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影响持续扩大,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彰显。 六是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一批文化企业陆续走出了规模小、创新少、融资难、链条短的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一批传统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