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营造法式线稿,营造法式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

营造法式线稿,营造法式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

营造法式线稿,营造法式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
营造法式线稿,营造法式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

学者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研究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并不是从中国学者开始的。从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W?Chanbers)著《中国的建筑设计》一书,系统介绍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以来,西方学者中不时有人表现出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兴趣。 譬如19世纪中后叶东方建筑的研究权威英国人弗格森(J?Fergasson),在其著作《印度与东方建筑史》中虽也艰涩地引用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和实物,但他的中国建筑整体知识却是十分贫乏的。再如20世纪初瑞士的西仁(Siren)对中国城墙和城门的研究,德国的伯克曼(Boerschmann)对中国佛塔的研究,荷兰的姆勒(Prip-M0ller,j.)对中国无量殿的研究,等等。这些学者均以独特的眼光,探究了对西方人既陌生又好奇的建筑现象,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隔膜,也使之限于采风,或者牵强的推论。即便是19世纪末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契尔(S?B?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巨著,直到20世纪后期的第19版之前,有关中国建筑的描述也一直受到材料和观点上的局限而不得要领。二战前后,美国的苏泊尔(A.C.Soper)、希克曼(L.Sickman)等人关于日本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著作,由于参考了中日学术成果,将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此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西方列强和日本,正热衷于对东方古国的艺术考古,如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德国人勒考克(A.V.Le Coq)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R.Crousset)等人,在对中亚和中国大西北的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中,涉及了不少古代建筑的内容,但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中国木构建筑的研究却涉猎不多。 2、日本学者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相比欧美学者而言,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关野贞和常盘大定等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一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更有深度的研究。伊东忠太撰有《东洋建筑概说》、《支那建筑史》(有陈清泉汉译本,更名为《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等;关野贞、常盘大定撰有《支那佛教史迹》(后增编为《支那文化史迹》)等。这些研究大量涉及到了木构建筑的布局与造型,以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搜集考证尤显功力,他甚至对中国碑碣的流变也能如数家珍。 但总的说来,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仍属艺术考古的范畴。但是日本老一辈学者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在史料价值上却是不可忽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学术遗产为田中淡等人所传承。 3、中国学者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随着庚款留学生的学成返国,一批深具国学素养,又受到西方近代建筑学系统训练的青年学者,开创了中国人研究自己建筑遗产的新局面。1929年,曾任北洋政府要职的朱启钤(1871~1964),以在南京图书馆发现宋《营造法式》抄本为契机,发起组织了中国营造学社这一民间学术机构。朱启钤意识到:“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7月)。这也是当时青年学者的共同心声。8年抗战中,营造学社的研究转入低潮,抗战胜利后,学社因种种原因而解散。 以梁思成(1901~1972)和刘敦桢(1897~1968)等建筑史家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营造学社,在30年代开展了对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古建筑调查,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发行了专业杂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法式》等建筑古籍。20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初撰的《营造法原》一书,总结江南地方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由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推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在30年代形成高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所撰《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了解清代官式建筑的入门书,也是研究中国木构建筑的基础读本。他的中国建筑史讲义是以第一手的考察资料为基础编著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所断代的唐佛光寺东大殿,是已知中国保存下来最古的一座木构殿堂。另外,民国时期的乐嘉藻、毛心一、王璧文(璞子)等人都撰写和出版过有关中国古建筑的著作,在学术界曾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乐嘉藻,作为一位关心古代建筑的文史学者,尽管受到专业上的局限,仍然以很大的勇气在1929年完成了中国人所撰著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建筑史研究机构。1959年起,在刘敦桢主持下,调动全国研究力量,历时7载,八易其稿,完成了迄今公认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间还出

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 《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 1)混作——圆雕; 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 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 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 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 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 7)平级——线刻,不去地; 8)索平——无花纹。 列举以上例子,并非苛求于《法式》,要求作者编写一部包罗万象的建筑设计、施工大全。既然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关防工料,势必着重用料尺寸、用工定额,也必然要选录官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做法作为变造用材的准则。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解读《法式》时必须恰如其分给以认识,而不能认为《法式》是无所不包的。 设定建筑等级,按规格及质量高低进行分类,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料,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分类。《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式建筑有三类: 第一类:殿阁。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这类建筑是宫廷、宫府、庙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 第二类:厅堂。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任是一组官式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物。 第三类:余屋。即上述二类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

浅谈营造法式石作制度

浅谈营造法式石作制度 造作次序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二曰麤搏;三曰细漉;四曰褊棱;五曰斫砟;六曰磨砻。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如减地平钑,磨砻毕,先用墨蜡,后描华文钑造。若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造毕并用翎羽刷细砂刷之,令华文之内石色青润。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柱础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角石造角石之制:方二尺。每方一尺,则厚四寸。角石之下,别用角柱。角柱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柱。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柱处,合缝令角石通平。若殿宇阶基用砖作迭涩坐者,其角柱以五尺为率;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其上下迭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内版柱上造剔地起突云。皆随两面转角。殿阶基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

令高五尺;下施土榇石。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压阑石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殿阶螭首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尺六寸,厚一寸七分。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二分。殿内斗八造殿堂内地面的心石殿内斗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当心施云卷,卷内用单盘或双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作莲荷等华。诸窠内并以诸华间杂。其制作或用剔地起突华或压地隐起华。踏道造踏道之制:长随间广。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各广一尺八寸。两头象眼,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或六层,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身二寸又为一层,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重台钩阑造钩阑之制: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用地垘。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之下,地垘之上,亦如之。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垘。其盆唇、地垘之内作万字,或作压地隐起诸华。若施于慢道,皆随其拽脚,令斜高与正钩阑身齐。其名件广厚,皆以钩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望柱:长视高,每高一尺,则加三寸。蜀柱:长同上,广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束腰:长同上,

李路珂: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

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 李路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论文摘要 《营造法式》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起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营造法式》彩画作(或其中装饰与色彩)的研究,相对于《营造法式》大木作(或其中结构和构造)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后起的领域。本文试图对1921~2005年学术界对《营造法式》彩画作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将笔者近年的成果作一概要介绍,以此反映中国营造学社学术之一脉的产生、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营造法式》,营造学社,彩画作,建筑史学 Abstract The Building Standard Book, Yingzao fashi of 12th century,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have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aspect of construction(Rules for Wood Works), whereas decorations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are less concerned,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hich are comparably slowly produced. This paper is going to present the starting, 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branch in the scholarship of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by tracing the way of researching from 1921 to 2005 on the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in Yingzao fashi,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cent productions of the author. Keywords: Yingzao fash;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lor Painted Works; historiography of architecture 《营造法式》是我国仅存的两部古代建筑专书之一。《营造法式》成书的北宋末年,正是中国古代之科技与文化的高峰和转折时期。由于《营造法式》兼具资料的“系统性”和文化的“典型性”,因此一经发现便受到高度的重视。1925年印行的“陶本”,是《营造法式》文献整理的第一个系统成果。而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对《营造法式》的解释与研究,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学”的起点。因此,《营造法式》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在既往的《营造法式》研究中,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大木构架的结构及形式规律的研究。在这方面,不论是对《营造法式》原始文献的考订和解读1、对唐宋时期建筑实例的归纳与比较2、对这一时期建筑之结构力学3和数理美学规律的探索4,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获得了可观的成就。这些研究已经能够初步揭示中国唐宋时期建筑大木构架的设计方法,并对这一时期的建筑学成就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寻找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定位,作为今天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参证。 然而,对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雕作”、“旋作”等部分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得多。诚如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彩画作制度”中所言:

营造法式卷第五 大木作制度二

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 梁 造梁之制有五: 一曰檐垘:如四椽垘及五椽垘;若四铺作以上至八铺作,并广两材两栔;草垘广三材。如六椽至八椽以上垘,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广四材;草垘同。 二曰乳垘:三椽垘,若四铺作、五铺作,广两材一栔;草垘广两栔。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两栔;草垘同。 三曰札牵: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出跳,广两材;如不出跳,并不过一材一栔。 四曰平梁:若四铺作,五铺作,广加材一倍。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一栔。 五曰厅堂梁垘: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栔;三椽广两材。余屋量椽数,准此法加减。 凡梁之大小,各随其广分为三分,以二分为厚。 造月梁之制:明垘,其广四十二份。梁首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一份。其上余材,自枓里平之上,随其高匀分作六分;其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其梁下当中凹六份。自枓心下量三十八份为斜项。斜项外,其下起凹,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第六瓣尽处下凹五份。梁尾上背下凹,皆以五瓣卷杀。余并同梁首之制。 梁底面厚二十五份。其项厚十份。枓口外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十份。 若平梁,四椽六椽上用者,其广三十五份;如八椽至十椽上用者其广四十二份。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五份。背上、下凹皆以四瓣卷杀,其下第四瓣尽处凹四份,余并同月梁之制。 若札牵,其广三十五份。不以大小,从下高一十五份,牵首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八份,牵尾上以五瓣。其下凹,前后各以三瓣。 凡屋内彻上明造者,梁头相迭处须随举势高下用驼峰。其驼峰长加高一倍,厚一材。枓下肩或作入瓣,或作出瓣,或圜讹两肩,两头卷尖梁头安替木处并作隐枓;两头造耍头或切几头,与令栱或襻间相交。 若屋内若施平棋,在大梁之上。平棋之上,又施草垘;乳垘之上亦施草垘,并在压槽方之上。其草垘长同下梁,直至檐方止。若在两面,则安丁垘。丁垘之上,别安抹角垘,与草垘相交。 凡角梁之下,又施隐衬角垘,在明梁之上,外至檐方,内至角后垘项;长以两椽材斜长加之。 凡衬方头,施之于梁背耍头之上,其厚广同材。前至檐方,后至昂背或平棋方。若骑槽,即前后各随跳,与方、栱相交。开子荫以压枓上。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 《营造法式》的文字部分和图解部分 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 全书357篇,3555条。写的主要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原书《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李诫奉命重新编著,终成此书。全书共计34

卷分为5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看样主要是说明各种以前的固定数据和做法规定及做法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第1、2卷是《总释》和《总例》,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的通用名称以及书中所用正式名称。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第3至15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的制度,详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件的权衡、比例的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的规格和配合成分,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 第16至25卷按照各种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各工种所需辅助工数量,以及舟、车、人力等运输所需装卸、架放、牵拽等工额。最可贵的是记录下了当时测定各种材料的容重。 第26至28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定额,是为“料例”,其中或以材料为准,如例举当时木料规格,注明适用于何种构件;或以工程项目为准,如粉刷墙面(红色),每一方丈干后厚1(3公分,需用石灰、赤土、土朱各若干公斤。卷28之末附有“诸作等第”一篇,将各项工程按其性质要求,制作难易,各分上、中、下三等,以便施工调配适合工匠。 第29至34卷是图样,包括当时的测量工具、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的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 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 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 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 四、斗栱 五、殿堂造与厅堂造 六、举折与举架/提栈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大木作含义有三: 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 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 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 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 1、制度和文化; 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 一:制度和文化 (可以不看,90%不考)

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 官式中的民间因素 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 模数化设计施工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一、材分制: 宋——材分八等; 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 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 柱-梁-枋-檩-椽

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 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角梁——翼角做法: 江南做法及特点: 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 枋(宋称阑额): 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 由额垫板 檐枋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营造法式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各有司存,按为功绪。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弊积因循,法疏检察。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呈书入奏。空靡岁月,无补涓尘。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 睿明天纵。渊静而百姓定; 纲举而众目张。官得其人,事为之制。丹楹刻桷,瑶巧既除;菲食卑宫 ,淳风斯复。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研精覃思,故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 我听说,《周易》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之句,说的是“大壮”的时期;《周礼》“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就是天下太平时候的典礼。“共工”这一官职,在帝舜的时候就有了;“将作大匠”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这些官职都有它的职责,分别做自己的工作。至于千里的首都,以及九重的宫阙,就必须考虑内部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庭的次序、位置;官署要互相连系,按序排列。枓、栱、昂、柱等相互支撑而构成一座建筑,必须先准备圆规、曲尺、水平仪、墨线等工具。各种材料都使用,大量的房屋都建造起来。按时聚集工役,做出屋檐似翼的宫室。然而工匠的手,虽然很巧也难免做走了样。主管工程的官,也不能兼通各工种。他们不知道用“材”来作为度量建筑物比例、大小的尺度,以至于有人用枓的倍数来确定构件长短的尺寸。面对这种弊病,积累因循和缺乏检察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于建筑有精湛的知识,又怎能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呢?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现在虽然写成了,但我总觉得辜负了皇帝的提拔,白白浪费了很长的时间,没有一点一滴的贡献。皇帝陛下生来仁爱节俭,天赋聪明智慧。在皇上的治理下,举国像深渊那样平静,百姓十分安定;纲举目张,一切工作做的有条有理,选派了得力的官吏,制定了办事的制度。鲁庄公那样“丹其楹而刻其桷”的不合理之制度的淫巧之风已经消除;大禹那样节衣食、卑宫室的风尚又得到恢复。皇帝下诏关心百工之事,还咨询到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我一方面观阅旧的规章,一方面调查参入众人的智慧。按精粗之差,把劳动日分为三等;按木材的软硬,使条理顺当;按远近距离来定搬运的土方量,使劳动力易于供应。这样按类分别排出,有条例规章作为依据。我尽管精心研究,深入思虑,但文字叙述还可能不够完备,所以按照条文画成图样,将来对工作也许有所补助。 札子

营造法式完结版

永乐宫建筑与壁画调研 作者:王思源学号:12121699 摘要:建筑是人类智慧设计创造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建筑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融合体,自然物质与人类精神的统一体。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发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分为众多发展时期。在社会激荡的辽、金、元时期,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众多的建筑需求以及道教的兴盛为传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使传统建筑文化在宋朝转变时期后得以继续发展。此阶段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建筑成就,永乐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元代建筑永乐宫建筑特点壁画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施工期前后共经历110多年,终于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四周的雕饰不多,相较于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尤其是各个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下面,我将以其中三清殿为例对其各个方面进行详尽介绍。 一、建制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其建筑的各个指标便明显地反映出该建筑的规格与价值,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三清殿是永乐宫主殿,又称无极殿。其采用等级最高的殿式建筑风格,宏伟而华丽。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极富变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其采用歇山式(九脊顶),遍布琉璃瓦,以青色为主色,点缀以深绿与黄色琉璃瓦,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道家圣地的氛围。主脊上设有一对三公尺高的鸱吻,单看外形,就给人一种气派的感觉,又富有艺术的变化,更是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殿檐饰有飞龙造型,亦为其独到之处。该殿面阔七间,深四间。相比于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皇家建筑,仅仅稍次一个等级,作为民间建筑毫不掉价。三清殿高度为七架梁,圆柱由松木制成,置于石台上;用松木制为大梁,用以形成屋脊,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要元件之一。殿内藻井极富特色,有两个并列藻井,融合道教八卦与蒙古包圆形造型,形成独特形式,反映出当时道教盛行与蒙古文化渗入中原文化的双重特征。其斗拱为三层,为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元件,并饰有游龙木雕。该殿外墙粉以朱红,为现代之作,内墙则装有元代原版彩画,数量与质量皆为世上罕见,下文作以详细介绍。 殿前有月台二重,台基皆以条石制成,门前台阶是为象眼,亦见其级别之高。 二、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了个方面:

大木作

大木作 2.1.1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多用于大型殿屋。主要特点: A) 全部构架按水平分为柱网层、铺作层、 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垒叠。 B) 柱网层:外柱与内柱等高,各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开间方向的),柱角以地栿联结。 C) 铺作层:各铺作以柱头枋、明乳栿等拉接,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起到保持构架 整体稳定性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 D)屋架层:由草栿、矮柱层层架立,榑缝位置和柱缝可以对齐,也可以错位。 E)平面形式:均为整 齐的长方形。定型为四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F)殿堂型层叠柱网层、铺作层,即成殿阁型。 ◆殿堂型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 1.殿堂式: 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 A.内外柱同高的 闭合矩形柱网 B.斗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 C.屋架层 三、各部分构件 A) 承重兼联系构件 (各类柱、梁、檩) B)联系兼承重构件 (垫、枋类构件) C) 斗栱 3.2.1 宋:称梁或栿 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乳栿connecting beam :长两椽架的梁。位置与清式建筑中的挑尖梁或抱头梁相当。在殿堂结构中,置于内柱与檐柱柱头上,与斗拱结合成一个结构整体。在厅堂结构中、一端插入内柱柱身,另一端与檐柱柱头斗拱结合。尾端置于梁架上,并与梁架丁字相交的乳袱,又称丁栿。在有平棊(平闇)的建筑中,又分为明乳袱与草乳袱,草乳袱承上部结构及屋盖的重量,明乳袱做成月梁状,只承平棊(平阊)的重量。 平梁2-rafter beam: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剳(zhá)牵short connecting beam :长仅一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3.3.2 相关构件: 〃〃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 〃〃替木(短枋木,唐宋托榑常用替木)

《营造法式》初探(二)

《营造法式》初探(二) 一、木构架的基本类型 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空间和体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木构架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法式》对大木作法有相当详细的叙述,附有图样58页;现存宋代遗物,大木作部分也远比小木、彩画、砖、瓦等作丰富,这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法式》大木作偏重高档的官式建筑,遗物以佛道寺观的殿宇为多,而大量性建筑则缺乏必要的例证,这又是研究工作中困难的一面。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图、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木构架共有三类: 第一类:柱梁作――整体构架。用于殿阁及厅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 “柱梁作”的名称仅见于卷五“举折”: “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相去远近,分为三份(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枋背至脊抟背举起一份”。(序目举折条同,但柱梁作写成“柱头作”)。 从上文可以看出:“柱梁作”有别于“(斗拱)不出跳者”,应是不用斗拱的作法;而举屋之法又都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符合这种情况的应是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构架方式,或是柱上安栌斗的“单斗只替”一类作法。 由于缺乏实物,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应的间接资料来研究这类木构架。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建筑资料。此画作于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上距《营造法式》刊行时间不过十五年,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的专业画师,擅长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房屋,画法写实,形象准确,建筑细布也认真刻画,一丝不苟。例如屋面铺瓦,《法式》规定仰瓦压四留六,画中房屋布瓦稀疏,颇能与《法式》相符(清式作法规定仰瓦压七露三或压六露四);画中勾连搭屋顶有排水用的水槽,《法式》小木制度虽有“水槽”一节,但未附图,此画可补其不足;城门楼上的勾栏、柱、枋、斗拱、屋角等都表现得具体逼真,甚至转角铺作多一跳由昂也都交代得明白无误,说明画家对东京的建筑作法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文人画的随意挥洒、信手拈来是迥然不同的。这种严肃表现对象的画法使我们有理由把画中的建筑资料作为研究当时木构架的一种旁证。 画中的房屋除少数第宅门楼和城门楼台之外,绝大多数是临街的酒楼、茶馆、医铺、作坊、驿站、脚店和民舍,都是无斗拱的四架椽屋。这和宋代“庶人屋架许五架”的规定是吻合的。 这种房屋所用的木构架有二式:一是“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图1);二是四架椽屋前后褡牵用四柱”(图2)其中有些房屋是酒楼、医铺、楼阁,其柱梁、枋串、叉手、博风板等,加工规整,做法讲究;另一些茶棚、小铺、民舍等,则加工粗糙,形象简陋。明显地反映了屋主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的区别。但这二类木

大木作与小木作工具的比较

#古建筑传统技术# 大木作与小木作工具的比较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浈 摘要:大木作与小木作是建筑木作加工中重要的两项。本文论述了大木作和小木作发展的概况, 并根据调研,对大木匠和小木匠的使用工具和 操作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大木作小木作操作工具 一、大木作与小木作 大木作和小木作是建筑木作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木工工种,相应的木工也有大木匠和小木匠之分。因木作加工技术本身的区别并没有截然的分界,就工匠本身而言,则有可能一人同兼有大木作和小木作两种手艺。大木匠,也称大木工,指建筑中进行结构性构件即大木作的加工、操作的木工。宋5营造法式#看详#诸作异名6中,材、拱、飞昂、爵头、斗、平座、梁、柱、阳马、侏儒柱、斜柱、栋、搏风、椽、檐、举折等入/大木作制度0。在古代,大木工多是工程建设中各种工种之首,所有其它工种如石作、瓦作、土作等加工的尺度、式样、风格等,都要经大木工的首肯。小木匠,指的是土木工程中进行非建筑本身的结构性构件如家俱与装修等项,即小木作的加工、操作的木工。5营造法式#看详#诸作异名6中,乌头门、平棋、斗八藻井、钩阑、拒马叉子、屏风、露篱等,入/小木作制度0。 二、大木作、小木作工具的发展 从考古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河姆渡时期就有比较发达的木作工艺。据文献,原始社会晚期的尧舜时代,木工业就相当兴盛,统治者已将其纳入了管理的范畴。据5尚书#尧典6篇的记载,舜时亻垂、殳和伯共同来担任百工之首。可见当时百工兴盛,舜不得不选贤人去作管理之职。专业的木工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出现了。从河姆渡时期出土的建筑木作遗物来看,当时已有大木工的加工,但其分工尚不明显。5尸子6中说亻垂还发明规、矩、准绳;等等。这些文献反映了一定的史实。 从夏时木车制造技术,以及青铜工具的出土情况来看,当时已有了专业的木工)))车工(属圆木作)。由于土木工程的发展,这一时期又形成了建筑专业木工。5礼#曲礼6载,殷制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0木工是重要的一项。商代的金文中也有木工的记载。至周代,手工业工种分工更细,有/百工0之称。不少文献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分工情况。5考工记6中将手工业工匠分为木工、金工、皮革工、设色工、刮磨工、陶工等六个工种。5墨子6:/凡天下群工,轮车、匏、陶冶、梓匠。0梓本木名,是落叶乔木,建筑和制造家具多用此木,所以木工也称为梓匠,后世也称梓人。这里梓匠应包括大木匠与小木匠,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工种,并与制轮车的木工有所区别。孙5疏6: /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营其宫室以安居。0可见梓人是制造器物的木匠,而不同于建筑宫室的匠人。器物的加工,可以看作小木作、雕木作、镟作等其它木作发萌之始。表明了大小木作更进一步的分工。 从原始社会晚期青酮或红铜工具的出土情况看,当时的工具多属小器具,适合雕刻。而在奴隶制社会中,雕刻一直比较盛行。5管子#立政6:/工事竟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0统治阶级大力竞事于雕刻,使雕刻早在奴隶制早期就已独立成为一个木工工种(属雕木作)。这与早期雕刻工具的发达情况有关。 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春秋时市场上所卖的东西范围很广,有关木工者就有舟、车、木料等。铁器时代早期工具和青铜工具有极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一阶段木工工具在种类上基本与青铜时代相同。但在工具的硬度以及加工效率上,要比前代有一定的提高。用于伐木的工具,除斧、斤外,至汉时也用锯。解木还是沿用青铜时代的老办法,即/裂解与砍斫0制材法。解木的工具,从文献记载来看,也是用、镌等工具。平木的工具主要是斤、、削等等,铁器时代早期还有靡砻技术的沿用。用于木作雕刻与榫卯加工的工具,主要是凿类和刻刀等。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木工工具具体的变化,除刃质(硬度等)外,主要表现在刀锯的变化上,至汉时长度有所增加,为后来的弓形锯乃至框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 汉代以后,钢铁技术的发展,使工具在质上有革 # 39 #

【最新】《营造法式》读后感

【最新】《营造法式》读后感 >内容概要:全书有总释二卷. 制度十三卷. 功限十卷. 料例三卷. 图样六卷. 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 .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 >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营造法式最著名的现代版本是_25年陶湘刊本.中国书店在_89,_95两次宣纸石印陶湘刊本,以线装书形式发行,售价千余员一套._中国书店本是平装得陶湘本营造法式,上卷大字宋体,下卷有精美插图.这是既经济实惠的版本.不过古文的营造法式是没法看懂得,买此套中国书店平装本时,务必同时购买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全卷是梁思成大师多年心血的营造法式注释,现代标点.梁先生添加了大量现代工程图,配合文字,解释原书,是至今最权威的营造法式注释.只是梁书以铅字排版,字体小,不如中国书店本的宋体美观,插图也较小 营造法式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历史上的中国人一向很少对于自己的技术与艺术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性的总结,大多是感悟的文字性的描写,久而久之很多的事物或者技术就成了传说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这样的著作也就凤毛麟角了.但是只要有那肯定成为划时代的集大成的经典,如>.>及>.>毋庸多言,它是北宋官方出版的一本关于建筑的综合技术规范,囊括了名词由来及解释.劳动工时定额.材料模数.制作方法,既便于规模生产又便于检查,杜绝贪污浪费,既有严谨的由不失灵活性,比当代的建筑规范更加适应建筑行业的需要.当然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与规定对于当今建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本书看出古人的智慧,继承先人们的做事原则和精神内涵.本书是有人民出版社以四库全书版本的>为底本,结合了梁思成的>而刊行的,除个别专用字体采用繁体外,其他都是采用的简体横排的现代行文方式,封面和排版都非常的古朴,价

《营造法式》介绍

《营造法式》介绍 北宋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统治阶级建造了很多豪华经丽的宫殿、园囿和府第、官署、寺观等,使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公元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执政时期,为挽救统治阶级的危机,由将作监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版,于元佑六年成书。但因次书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各种弊端,故绍圣四年由李诫重修,崇宁二年正式颁布实施。《营造法式》内容是李诫收集汴京当时实际工程中相传沿用有效的做法,和工匠们详细研究之后编成的,加之李诫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为编写此书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此书和六百余年后清雍正年间所编的《工程做法则例》相比,无论从设计、估算工料、图样表现等各方面来衡量,《法式》都比《则例》高明,不仅体例较好,便于灵活应用,而且内容也较丰富,阐述精确,堪称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著作,是了解宋代建筑的一把钥匙。 《营造法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名例”,规范和解释建筑术语。二是“制度”,指出泥作、瓦作、木作、雕作等13个工种的任务和技术标准。三是“工限料例”,制定施工人数和材料的定额。四是“图样”,绘出建筑样式和各种构件的详细图纸。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建筑手册。书中对石作、砖作、大、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等都有详细的条文和图样,可明显地看到宋朝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加工等方面比唐朝建筑更加周密。柱、梁、斗拱

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这种加工往往采用准确的几何方法而取得。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就是用"卷杀"的方法进行制作的。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发挥其装饰效果。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在《营造法式》中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北宋·李诫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共工命於舜日,大匠始於汉朝,各有司存,按为功绪。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机枦枅柱之相枝,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而斫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斗而取长。弊积因循,法疏检察,非有治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 温诏下颁,成书入奏,空靡岁月,无补涓尘。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官得其人事为之制。丹楹刻桷,淫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臣)孜阅旧章,稽参众智。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以至木议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而力易以供;类例相从,条章具在。研精覃思,顾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通直郎、管修盖皇弟外第、专一提举修盖班直诸军营房等编修(臣)李诫谨昧死上。 ●劄子 编修营造法式所淮崇宁二年正月十九日 敕:“通直郎试将作少监、提举修置外学等李诫劄子奏:‘契勘熙宁中敕,令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至元祐六年方成书。准绍圣四年十一朋二日敕,以元祐《营造法式》祗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三省同奉圣旨,着(臣)重别编修。(臣)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编修海行《营造法式》。元符三年内成书,送所属看详,别无未尽未便,遂具进呈。奉圣旨:依。续准都省指挥:只录送在京官司。窃缘上件法式系营造制度工限等,关防功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臣)今欲乞用小字镂版,依海行敕令颁降。取进止。’正月十八日,三省同奉圣旨:依奏。” ●营造法式看详 〔通直朗管盖修皇弟外第专一提举修盖班直诸军菅房等臣李诫奉圣旨编修〕 方圜平直取径围定功取正定平墙举折诸作异名总诸作看详 ◎方圜平直 《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垂,衡者中水。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 ?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 ?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 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 ?四、斗栱 ?五、殿堂造与厅堂造 ?六、举折与举架/提栈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大木作含义有三: 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 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 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 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 1、制度和文化; 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 一:制度和文化 (可以不看,90%不考) ?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 官式中的民间因素 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 ?模数化设计施工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一、材分制: ?宋——材分八等; ?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 ?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 ?柱-梁-枋-檩-椽 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 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角梁——翼角做法: 江南做法及特点: 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 枋(宋称阑额): 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 由额垫板 檐枋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联系屋架的檩下枋、垫板(联系梁头): 金枋、脊枋;金垫板、脊垫板 随梁枋:随梁下的柱间枋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