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发现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发现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发现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发现学案和答案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复习学案

【知识清单】

一、重要概念

1.植物激素

2.极性运输

3.非极性运输

4.向光性

二、重要问题

1.什么是胚芽鞘?

2植物的向光性是什么?

3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4.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比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5.鲍森·詹森实验结论及不足之处?

6.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在黑暗中完成此实验?

7.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外因,内因)?

5 8.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具有生长素效应的还有?它们有什么作用?

9.生长素的运输特点

(1)极性运输

方向性:在幼嫩的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不能反向运输。

运输方式:,需要消耗和协助

(2)横向运输:在单方向刺激作用下,引起生长素在尖端、茎或根部的横向运输。

①在单侧光照下:胚芽鞘尖端(或薄壁组织中),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

②在重力作用下:水平放置时,根和茎段,生长素由远地侧移向近地侧。

(3)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10.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

11.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12.根据所学的内容尝试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下端。

13.高等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区别与联系。

三、典例训练

1.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

如图所示:单侧光→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 背光侧)→生长素含量② ①→生长素从②到③、从①到④→伸长区生长素含量③ ④→生长不均匀( 快)→向光弯曲生长。

2.完成下面的问题:(1)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的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 min 匀速转一周的速度。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图中的( )

(2)下面是与向光性产生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请按因果关系进行排列(用字母和箭头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 .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

c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 .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四、 知识网络

五、达标检测

1.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

A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只能由顶端向下端运输

D .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2.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3.下图所示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幼苗体内色氨酸可以转变为生长素

B. 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幼苗将会影响生长素从②运到① C . 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一段时间后,④处的细胞平均长度要比③处短

4.如图①表示一盆植物放在一个有孔的盒子里,盆子不动,盒子一直在匀速缓慢转动;图②表示整个装置一起转动,且两个装置都处在单侧光的照射中,一段时间后,①和②所代表的植物生长情况是( )

A . 弯向光源 弯向孔 B. 弯向光源 弯向光源 C. 弯向孔 弯向孔 D. 弯向孔 弯向光源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复习学案答案

一.重要概念

1.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3.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 在单侧光照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重要问题

1.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2.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3.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背光面向光面

5.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无法排除“琼脂片也可能会导致胚芽鞘生长”的结论

6.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排除受光不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 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外因:单侧光照射。

8.吲哚乙酸 PAA IBA 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

9.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主动运输能量载体

10.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的幼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11.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典例训练1. 运输 > > 背光侧2.(1)B (2)a→b→d→e→c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复习学案答案

一.重要概念

1.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3.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 在单侧光照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重要问题

1.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2.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3.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背光面向光面

5.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无法排除“琼脂片也可能会导致胚芽鞘生长”的结论

6.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排除受光不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 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外因:单侧光照射。

8.吲哚乙酸 PAA IBA 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

9.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主动运输能量载体

10.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的幼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11.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13.

典例训练1. 运输 > > 背光侧2.(1)B (2)a→b→d→e→c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2.4 免疫调节(Ⅱ)

第4节免疫调节(Ⅱ)

三、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四、免疫学应用有哪些?(阅读教材P38-39以及39页资料分析,进行归纳)。 反馈练习 1.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后的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下页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通过下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幼儿 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接种方式预防疾病出生时卡介苗皮内注射结核病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1个月时乙肝疫苗第二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2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3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二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 制剂第一次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科学研究表明: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下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下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为HIV的增殖提供原料、酶和场所等条件 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和成分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在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精品导学案

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程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一: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预习: 1.糖类的元素组成:。 单糖:、、、、(常见) 植物:、 二糖 2. 糖类动物: 植物:、 多糖 动物: 3.糖类的功能:糖类是。 问题思考:1.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的糖类是什么? 2.作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的糖类是什么? 3.作为人和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的糖类是什么? 4.多糖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5.常见的还原糖有哪些? 例题分析:《导学案》 活动二:脂质种类和功能 预习:

1.脂质的种类和功能。(完成下列表格) 例题分析:《导学案》 【课堂反馈】 《导学案》 【本节必知】 1.活动一预习1-3 问题思考1-5 2.活动二预习1 问题思考1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

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 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2.2.1 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形成 含答案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1课时 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能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说出其特点(重难点)。2.据图说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重难点)。 |基础知识|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1.氨基酸的作用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氨基酸 (1)结构通式: ①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结构: a .氨基; b .羧基。 ②氨基酸的种类、性质不同取决于R 基不同。 (2)氨基酸的种类及分类: ①种类: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氨基酸――→脱水缩合 二肽―→三肽―→多肽――→盘曲、折叠 蛋白质 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过程:脱水缩合。 (2)写出序号代表的物质或结构: 产物①:水。 产物②:二肽。 结构③:肽键。 |自查自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与一个游离的羧基。() 2.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3.脱水缩合发生在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之间,H2O中的H来自于—COOH和—NH2,O来自于—COOH。() 4.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磷酸键,表示式为NH—CO。() 5.蛋白质由C、H、O、N、P元素组成,只有一条肽链。() 6.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7.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8.含有两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二肽。() 答案 1.× 2.√ 3.√ 4.× 5.× 6.×7.√8.× |图解图说| ★把氨基酸分子比喻成人,两只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两条腿代表氢,头代表R基,躯干代表中心碳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同学手牵手连在一起,牵在一起的手代表“肽键”。两端同学的没牵在一起的手分别代表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6:2.4 免疫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预习、研习案】 活动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任务】阅读课本P35概念图,完成下题。 【训练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活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任务1】阅读P36第2、3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训练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面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B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任务2】阅读P37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1.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时分成和两种类型,主要“作战部队”是。 2.特异性免疫中的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3.举例说明免疫反应中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它具有什么特点? 【任务3】阅读P37第4段及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训练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 【任务4】阅读P37-38最后一段及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寄生到宿主细胞内,该怎样消灭这些病原体?【书中标注】 【任务5】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细胞参与,都可发生二次免疫。 2.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除浆细胞外,、、、 等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此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训练4】(多选)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B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配习题、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学科必修一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研究已经进入___________水平,生物大分子________(有或没有)生命。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______才能生活。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5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发生缩手动作 的器官是。 ⑵参与感觉和控制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 ⑶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体位于,若这类细胞受 到病毒侵染、破坏,则可能患病。 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 弧。 ⑸从整个过程看出,对多细胞生物来说,完成某种生命活动, 需要细胞的配合,而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 有,在功能上有和 。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3.3 其他植物激素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学海导航】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预习探究】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赤霉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验证赤霉菌产生赤霉素的实验步骤 ①用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②用__________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③从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物质,称为赤霉素。 2.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____。 3.脱落酸 (1)合成部位:_____、______的叶片等。 (2)分布: 将要_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3)主要作用: 抑制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乙烯 (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2)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5.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多种激素___________共同调节,如_______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______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_________,反过来又________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的伸长作用。 6.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概念: _________的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 容易____、_____广泛、________稳定。 3.具体应用 (1)用______催熟。 (2)用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_________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4.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________、药物效果、药物毒性、_________、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_________、施用方式、_________和施用次数等问题。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 D.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 2.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 3.为使休眠状态的马铃薯块茎早发芽,以便早栽种早收获,用以处理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脱落酸C.赤霉素D.细胞分裂素

(共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超级资源(共19套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 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 (1)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 低浓度促进生长(图中A→C, 不包括C点), 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C→D, 不包括C点)。“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是C点, “低浓度”“高浓度”不是具体值, 而是浓度范围。 (2)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B点促进作用最强, C点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3)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如下图)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例如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1时, 对根是抑制作用, 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茎则是起促进作用。 (2)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3)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 (1)图示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 (2)应用:农田中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学案 4.1被动运输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被动运输 【教学目标】 1.理解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2.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动手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结合实例掌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 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水分子可以通过,而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通过的膜,如玻璃纸(又叫赛璐玢) (2)膜两侧溶液具有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称为原生质层,它相当于一层。 (2)成熟植物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发生现象;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则。 (二)水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不能)透过细胞膜,这些有机物相当于“问题探讨”所示装置中的物质。 (2)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也没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3)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直到涨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基本不变。 由此可见,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红细胞。 (三)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成熟的植物细胞 ①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一层。是全透性的,伸缩性比较小。 ②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称为。 ③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里面的细胞液。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进一步探究。 ②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 ③实验过程: →显微镜观察→实验现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得出结论。 二、自由扩散和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预习导航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概念: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曲线: 3.模型假设:在__________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数量的________倍。 4.建立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N 0代表____________;Nt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λ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 曲线: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数量,称为环 【学习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 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