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乌鲁木齐66中吴先宝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

学建模能力.

(3)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 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从几个生活中的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

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

对应的例题和练习,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的一些图片如:胡萝卜的长短、物体的轻重、花的大小、人的高矮等等,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处处可见,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

x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图片,让同学们用数学式子表示下列图片的含义[(多媒体展示情境)(1)

由图片可列式为 或

图片2用数学式子表示下列图片的含义

设2014年第一季度GDP 增长率为x,2013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7.7%,试猜想2014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与2013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的关系为

(3)请用数学式子表示下列图片的含义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

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习,(幻灯7)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习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初中:《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必需的环节。下面是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

不等式说课稿(完美版)

《函数单调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0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1)学习并掌握函数的单调性,不仅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本课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思维的神奇,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难点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第二方面,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 (1)理解单调性的概念 (2)学会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提高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感受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第三方面,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新的校园,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尤为重要。本着这一原则,我将采用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进行教学 2、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与归纳总结法。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基本不等式 文理科集体备课论课说课稿(第十五周) 新人教A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基本不等式 文理科集体备课论课说课稿 (第十五周) 新人教A 版必修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数学A 版) 必修5,第3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圆、初步认识了不等式,同时,在本章前面三节学习了比较大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和简单线性规划等,这些给本节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不等式是后面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工业生产等有比较广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 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现状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为重点之一,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ab b a ≥+2 证明过程;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掌握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应用也是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采用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来突出基本不等式的推导。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等等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的解析 先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图形,通过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重要不等式。从生活中实际问题还原出数学本质,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定理的证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通过类比得到答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是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探究—讨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由xx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说课活动中参考,并期待广大数学教师踊跃为我们供稿。该篇说课稿内容如下: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习。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 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高中数学_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0)2 a b a b +≤ ≥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2.课程标准解读 对上述①的解读:首先给学生创设探索的平台得到基本不等式,同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用所学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对上述②的解读:首先教师用问题的方式搭建平台让学生发现基本不等式的限制条件,同时教师由浅入深给学生探究最值的平台,由理论到实践操作将最值问题与实际问题挂钩,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学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3.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知晓不等式证明以及函数求最值的某些方法. “均值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分类讨论、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科书分三个层面来展现:第一层面,从简单的不等式证明入手,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基本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总中的作用;第二层面,通过应用题,体现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以及让学生体会简单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第三层面,通过分母是一次函数,分子是二次函数的分式形式,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让学生学会判断条件学会拼凑或者添项转化为公式所需要的条件.本课正处于第一、第二个层面以及第三层面的初级阶段. 本节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转化与化归、数形结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由相等关系转到不等关系、来学本章内容;学好本章内容,为一次函数等数与代数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上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尝试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利用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概念;会利用数轴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将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归纳留给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更好运用数学作准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难点:利用数轴准确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因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再者,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2、教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我从生活中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交流、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学法:交流互动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提供足够的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甚至以后的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优化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精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3.1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永嘉县黄田中学杨挺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不等式》,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向大家阐述我的备课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与方程一样,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本节课是中学阶段代数不等式的起始内容,它不仅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横贯上下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不等式.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二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学生在列不等式时,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不小于”、“负数”、“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在把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时有一定困难。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 重点确定为:不等式的意义及列不等式。 难点确定为: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以往的课程标准产生了要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

七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 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 再及时地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 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教学,而概念教学,应该从生活、生产实例或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弄清定义中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华师版的教科书中,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我感觉还不够,不能从一个问题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加对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所选用的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出自该教材第二章不等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蕴藏着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现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初中学生来说更加严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所以要更加注重其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次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2.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辩证的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目标,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发现与探索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同时以观察法为主的合作交流方

均值不等式教案

§ 3.2 均值不等式 本节内容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B 版必修五第三章第二节——均值不等式。它在不等式这一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尤其突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均值不等式的基本表达式;均值不等式所表达的几何意 义;能够应用均值不等式进行简单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二、重难点 重点:均值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成立的条件 难点: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均值不等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某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我们将其中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已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那我们能否从其中找出一些不等关系? 解答:图中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总和为:1 42 ab

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得出:22a b +>2ab 问: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可以换成“≥”吗?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也即是a b =时,这时,正方形EFGH 变为一点,可以得到222a b ab +=。 (二)得出结论并证明(基础) 一般地,,a b R ∈,则222a b ab +≥. 证明: 2222()a b ab a b +-=- 当a b ≠时,()2 0a b ->;当a b =时,2()0a b -=. 综上所述,可得222a b ab +≥. (三)均值不等式的变式(重点) 若0,0,a b >>则 2 a b ab +≥(当a b =时,“=”取到) 需明确的两个概念:2 a b +表示a 与b 的算术平均数 ; ab 表示a 与b 的几何平均数 。 证明(几何意义): 如图:AC 是圆O 的直径,点D 是AC 上任一点,AD a =,CD b =,过点D 做BD AC ⊥交圆周于B , 连接OB . 则22 AC a b OB += = 又Rt ADB Rt BDC ?? ,则AD AB DB BD BC DC == 所以2BD AD DC ab =?=,也即BD ab = 又OB BD ≥,所以 2 a b ab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 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甚至以后的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优化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

平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精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先复习了已有的等式、方程的有关知识,然后举两个不能用等式表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必修五3、4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汤吉珍,我说课的题目是《基本不等式》,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与在实际生活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基本不等式承接具体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更深层次的展示“不等式”与“等式”的关系,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中有广泛的应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蕴含诸多的数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探索不等式的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节课应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探索基本不等式,明确其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等式证明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并利用它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赵爽弦图引入课题,为探究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不等式证明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出科学严谨证明,并用代换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基本不等式。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学生深刻理解公式成立的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分析法证明和几何图例,来完成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让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证明基本不等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数学故事)如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创制的一幅“勾股圆方图”,他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ABCD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的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均值不等式公式完全总结归纳(非常实用)

均值不等式归纳总结 1. (1)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2)若R b a ∈,,则2 2 2b a ab +≤ (当且仅当b a =时取“=”) 2. (1)若*,R b a ∈,则ab b a ≥ +2 (2)若*,R 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 ,R b a ∈,则2 2? ? ?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1122-2x x x x x x +≥+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4.若0>ab ,则2≥+a b b a (当且仅当 b a =时取“=”) 若0ab ≠,则22-2a b a b a b b a b a b a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5.若R b a ∈,,则2 )2 (22 2b a 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 『ps.(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 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应用一:求最值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3x 2+1 2x 2(2)y=x+ 1 x

解:(1)y =3x 2+1 2x 2 ≥2 3x 2· 1 2x 2 = 6 ∴值域为[ 6 ,+∞) (2)当x >0时,y =x +1 x ≥2 x ·1 x =2; 当x <0时, y =x +1x = -(- x -1 x )≤-2 x ·1 x =-2 ∴值域为(-∞,-2]∪[2,+∞) 解题技巧 技巧一:凑项 例 已知5 4 x <,求函数14245 y x x =-+ -的最大值。 解:因450x -<,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1 (42)45 x x -- 不是常数,所以对42x -要进行拆、凑项, 5,5404x x <∴-> ,11425434554y x x x x ??∴=-+=--++ ?--? ?231≤-+= 当且仅当1 5454x x -= -,即1x =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1x =时,max 1y =。 评注:本题需要调整项的符号,又要配凑项的系数,使其积为定值。 技巧二:凑系数 例1. 当时,求(82)y x x =-的最大值。 解析:由 知, ,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 定值,此题为两个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注意到2(82)8x x +-=为定值,故只需将(82)y x x =-凑上一个系数即可。 当 ,即x =2时取等号 当x =2时,(82)y x x =-的最大值为8。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Lecture notes on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 se t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下面是《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欢迎阅读。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的 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进一 步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 本章通过对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 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 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既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识结构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以前接触到的代数式及方程等知识都具有唯一性,给定字母的值,能确定唯一的代数式的值,给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这一节所接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却有无数个解,需要我们去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这对学生形象思维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所以我们将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解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初中数学说课稿不等式的解集

初中数学说课稿《不等式的解集》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 b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

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