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下边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元气’,然后在讲经典的过程中,穿插着提示一些大家关心的一些个病症怎么治疗。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考试或者是研究生写论文,必须要有多少多少病例:几十例、上百例的病例。那些个明清两朝的这些个温病学派的医生都有医案。但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为什么没有医案呢?谁想过没有,给大家说一下中医是干什么的呀?是给人治疗疾病的呀!对,那么人是什么呀?人是最复杂的高级生物,或者是身体变化是最复杂的生物。不光是人,灵长类动物、哺乳动物、或者什么低等动物,就连那个细菌。现代的高科技把它搞懂了吗?记住,只要是生命就是复杂的。生命这个东西体内里边,你想用意识探测,是绝对探测不到的。我吃进去的东西到那而去了,吃了一口烤鸭、又吃了一口窝窝头,能控制人体只吸收烤鸭,而不吸收窝窝头吗?是吧!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人的身体是最聪明的,就是那个大傻瓜,脑子傻的人。他的身体都是最聪明的。而反过来说:咱们人的脑子绝顶聪明的人,身体反倒有点傻瓜了,为什么呀?被你这个聪明的脑瓜反给损害了,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东西的营养多、这个食物营养好。什么维生素、卵磷脂、深海鱼油乱七八糟乱吃一气、乱补一通,又不会养生,就这样子把身体给糟蹋坏了,机能全部乱套了,生病了。乱了以后还在重新想:应该怎么样治疗、应该用什么药。但是客观生物体的规律,是绝对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思想为转移的。所以,咱们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把咱们脑子中事先设计好的东西:例如这个人将来一定怎么怎么样的,这个念头一定要去掉。将来会怎么样呢?晚上我就被车撞死了,就没有什么将来!就算这个疾病,我以前治疗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一个病人治疗着,挺好的!但是明天、后天,就像伤寒论中说的一样:六日、七日、八日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只是经脉的传变的一个规律,绝对不是确定不变的,你说人是怎么确定呢?就像这个人,今天治疗的好好的,可能后天就该好了,可是第二天,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情。让他生了一场大气,或者又风流一夜。你说这个病到第三天能好吗?走路的时候,跌了一个大跟头,又骨折了,这个旧病没有好,又添了一个新的病,你怎么办呢?什么并能都无法预计将来是怎么个样子。原来我也写一些个病例,写病例干什么呢?慢慢积累弄他二三百个治疗成功的病例。到时候拿出去不用考试,咱也能弄个行医执照。那就写吧!听人劝吃饱饭,可是没写二十个,就写不下去了。哎哟!记录很容易呀?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因为就算是相同的疾病.我治疗起来,用药以后病人之间,也没有一个症状有着相同的变化,就算是相同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相同的变化。同样是心脏病,十个人他是十个样,甚至是十五个样。疾病的变化实在是太复杂了,你没有办法去确定,所以,如果你一定要说这个确定,好了,你对病人说:将来必定怎么怎么样!没门,你越是这样子弄,也越就是个庸医。就记住我的这个话,《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本医书。《黄帝内经》就是讲原理和《伤寒杂病论》就是讲症状,各种零零碎碎的东西。但是这个疾病的典型症状、脉象在书中全都列出来了。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是动则病、是主X X、X X所生病者,都是这个经脉必然表现出来的症状。你就把这些个东西全部背诵下来就行了。你背诵下来了,在看病的时候或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病人表现出什么症状或者出现什么情况。你看是属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那一经的情况、是属于《伤寒杂病论》那一经的症状,那你不就判断明确了吗?《伤寒杂病论》中不是有一句话吗,“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是吧!那么根据‘一症’就可以这么确定了。那你看,这个‘一症’是那一经的症状,至于其它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就别管它,或者是作为辅助性的参考,绝对不作为决定性的症状,这个才是治疗疾病的原则。有人问:“王大夫,我头疼了,这个是怎么回事情呢?”师:‘你们能回答吗?只能是再问病人还有什么症状

呢?啊!’答:‘还拉稀便’问:“小便呢?妇女的月经呢”问:“吃饭呢、睡觉呢?”你们都得一个一个地,仔仔细细问清楚、问着、问着、问着,唉!他突然说出来,那一个儿症状刚好符合那一经的证。好这就确定了:这个病就是这么来,绝对不确定任何疾病的变化、绝对不要预计。就像佛家经文里边说得:“无我”是吧!要想怎么怎么样,你必须无我。什么叫无我呢?我都没有了,我还能干什么呀?所以这个佛家经文里边说的这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预想、猜想、妄想。就是先把这个‘我(预想、猜想、妄想)’去掉,去掉了就是无我,到时候讲后边的一些个心理学、佛、道、儒的时候都能把这些东西串上一些,就这么讲。再一个就是学了《黄帝内经》按照‘元气学说’的原则,把这个东西明白了以后,你就什么疾病都能够治疗,你外边的那些个西医、中医专家教授不能治疗的、治不好的疑难杂症,咱们全都能治疗。在我手里说是绝症的、治不好的、能维持就是奇迹的、治好了好几例啦!不能说是无数例,因为我不是医生,也就不可能有那么都的临床实践。但是有人求上我了。我就能给你治好。但是还有一条,求上我得病人,也治不好的,为什么呀?因为元气没有了,没有了元气你就治不好。在我的手里也死了六个人。甚至因为这个,还闹起了纠纷。因为我是没有职称的呀!这儿说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疾病呀!都是元气不足造成的。药物能补元气,绝对不是,你就记住了,所有的药物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大补元气的,你就记住这句话。你们看看现在外边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例如冬虫夏草、人参、鹿茸能够大补元气,绝对没有这样的便宜事情!如果药物能够大补元气,那么人的元气快没有了我就给这个人赶快吃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东西,这个人的元气补起来了,起来了以后这个人就不死了。但是为什么他还死呢?那就是因为这些个药物是补不了元气的!

再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元气藏在那儿呢?有人说:元气藏在丹田,那么丹田在那儿呢?或者说是藏在奇经八脉吧!任脉、督脉。阳经之海、阴经之海。‘之海’。海就是储存的地方,那么,查看炎帝的《神农本草经》、乃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道现在的《中药大词典》、《中华本草》,那一部书上说过,那一味药物能够入奇经八脉呢?对吧!都是入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的,没有说是入任脉督脉的。所以说: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大补元气的。药物能干什么呢?就是恢复你的脏腑功能的、祛除脏腑邪气的。邪气去掉了,这个正气就自然恢复就行了。那么咱们就干这个事情,病去药止。有一些人说:“是药三分毒”这叫什么话呢?什么叫“是药三分毒”呢?“是药三分毒”不能吃药。你就记住了,中国文化或者咱们就说是中医的经典的往往说的话是没有主语的。咱们学的语文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这些个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的古文中没有这些个东西,中国的古文呢?是活的东西。古文中没有这些个东西(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因为是活的东西,‘活’就不确定,往往这一个东西就经常代表两到三个意思。所以说呢!你就不能去按照西方的这些个逻辑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想练习太极拳,而你按照西方拳击的规则,你能练出来本事吗?你们拿拳击的规则来限制少林拳,那么少林拳固有的威力能发挥出来吗?所以说咱们是学传统中医的人,就绝对的完全用中医的语言和理论去学习,而不要拿西医的烂东西去套。一套就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了。唉!你看西医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证明了咱们中国古代的什么什么……已经都很先进了,净是瞎扯淡!那么多的没有被证明的东西都全错了吗?对不对!而且呢?就是西医说的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能重复,对吧!重复了。西医治疗疾病:你是这个病就用这个药,对吧!他生的这个病还是用这个药,对吧!重复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都灵,这就是科学,没有错!但是有人说中医就不能重复,也确实是这样子,一个大夫一个样,把脉都是不一样是吧!那么中医怎么进行重复呢?哎!日本有个葆赫召三(音名)博士就说了:中医科学就科学在这个不能(进行简单的低级的)重复上边,因为,人体各有各的差异,因为中医能够‘辩证施治’所以才能够显示出他的真正的科学

性,这个也是瞎扯淡!那么到底中医科学呢?还是不科学呢?真科学!中医她怎么科学呢,她能重复吗?能重复,她重复的比西医还重复。就举个例子吧!拿象棋来说,象棋那么多的棋子,IBM把这些个棋谱都输入电脑,让电脑跟国际象棋大师去对弈,那个国际象棋大师就下不过电脑了。但是呢?围棋IBM就玩不转了,电脑就是下不过国际围棋大师。这个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象棋它是有这么多的棋子,每个棋子的重复率,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一定的数量。它不一定什么时候,才走这一步。那你就按这个棋谱、棋盘的格子去编程序就行了。但是呢围棋就黑白两个棋子,那么,传统中医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对吧!你不管什么病,都是阴阳,对吧!你什么?病都重复这个阴阳,她不科学吗?,什么叫阴阳呢?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呢?你让那个温病学派的人,就是说不清楚,温病学派的理论中没有元气、没有邪气。只有阴气、阳气,阴盛阳虚,什么叫阴盛阳虚呢?阴气盛阳气虚,那怎么办呢?我就补阳气,把阴阳弄平衡了,这个人就没有病了。阳盛阴虚了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滋阴,哎!阴阳弄平衡了,这个人就没有病了,这个说得多么好呀!可是呢?没有前提了,前提是什么呢?就是正气和邪气。A·阴盛阳虚:是什么呢?邪气盛、正气虚。阴邪之气强盛、真阳元气正气虚弱了;B·阳盛阴虚:阳邪之气强盛、真阴虚弱了。那么你能够补人体这个正气来跟邪气平衡吗?对吧!中国的老百姓一个闺女能嫁给一个残暴的日本鬼子吗?对不对呀!她凭什么能够平衡呢?你脑子里的这个哲学思想是平衡了,是挺美满的!可是人体她这里边不干了,对吧!正气是容不得一丝邪气的!这个才是真理,也不是说是真理,她是人体的现实情况!没有别的办法!有人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相对的呢?不是,有绝对的!道德是绝对的,人体是绝对的,思维必须相对,这个人要是思维绝对了,那么他的脑子就变成了傻瓜了,就开始较真、钻牛角尖、认死理。而这个身体是绝对的、思维是相对的。身体是绝对的,绝对什么呀?就记住这些个:饿了就得吃饭,这个是绝对的吧!你不能说饿了,我就是不吃饭,而且还越饿越饱。没这事情吧!身体虚了就得补益,邪气充盛了就的泻去。你不能说我虚了还得泻、邪气实了我再去补充它,那么这个人不就该死了吗?本来不该死的也给你整死了。那么现在呢,就说说这个元气学说。是一门古老的学说。《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它们是‘元气学说’的代表之作、元气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后来在隋唐时期由陕西的医药学家孙真人(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作了一下诠释。之后几乎没有大家出现。至清代福建·陈修圆在十六中医书中和清代四川·郑钦安在他的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伤寒恒论》用当代的知识稍做解释。其他的一个也没有都是符合温病学派的标准,包括李时珍也是,李时珍说那个人参:性微温;可是那个人参就是纯阴寒的药物,怎么会微温呢?有人就说:那么吃了人参为什么会上火呢?就是寒凉性质的人参助长了元阳不足(阳虚)病人体内的阴寒之邪,之后就会造成虚阳外越、虚火上炎。对吧!你得把这个东西(元气学说)搞清楚、把人体的原理和药物的原理弄明白才行呀!你不能一看上火,就稀里糊涂地对病人说:这个药是温热性质的、你这个病应该用麦冬天冬等药物去滋阴才行呀!你先要弄明白这个“火”是怎么形成的呀?是阴寒之邪太盛造成的,还是因为人体收敛机能遭到了破坏后生发过度形成了阳明实证。所以咱们学经典中的这些个东西,必须把这里边的全部学透彻才行呀!我举一个例子:元气学说,也就是《伤寒杂病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和温病学派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讲一些个东西,现在就拿经典中的原文来说,恐怕大家听不懂,容易造成误会,我也不太背诵经典中的这些个东西。就先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发烧,发烧是什么原理呢?首先的前提是这个人是个健康人。因为感受风寒就发烧了;或者是内寒被药物驱赶出来了。不论是内寒还是外寒反正都是寒。只要是寒,人就会振奋起元气,通过发烧、发热的形式驱赶寒邪外出。这就是个大的前提,没有错!那么这个很清楚呀!作

为医生,你该帮助谁呀?不就是帮助发烧嘛!对吧!病人呢,现在发烧38度,行,吃药: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桂枝汤就根据情况吃吧!一吃药物后体温39度。没事再接着继续吃。再一吃,第二天烧退了,病好了――病如失矣。这个是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药治疗的结果。要是病人找了个温病学派的大夫看病,啊,发烧了就赶快给病人吃这个银翘解毒散、人参败毒散反正就是那些个清热解毒的中药。咱们传统中医用中药来帮助你病人通过发烧,来驱除这个寒邪;可是这个温病学派的医生,把这个宝贵的资源‘烧’给退掉了、清掉了。元气越是充足、旺盛的人,在发烧的时候,给他越是吃银翘解毒散、人参败毒散等药物,病人也就会烧得更厉害,为什么呀?因为你给病人吃的是寒凉类的药物呀!所以也就会越吃越烧的厉害。所以你看那些个小孩子,让他们去瞎折腾,一烧就是六七天、甚至是七八天。为什么呀!因为小孩子他的元气相对的充足呀!但是呢,你在充足也敌不过源源不断进入身体的寒凉药呀!总有一天‘寒凉药’就把孩子的这个元气给打败了。元气被打下去了,这个小孩子也就会成为所谓的“烧傻了!”实际上不是烧傻的,是被你误用药给弄傻了。只要你不乱用药,这个小孩子绝对不会烧傻的!,你们这些个家长,找不到懂《伤寒杂病论》的明白医生。小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你就不要让他们或者自己给小孩子乱用药,你就让小孩子那么烧,不让他吃寒凉药,保证孩子不傻。因为小孩子他的身体是绝顶聪明的,他自己不傻,就算是那些个傻瓜,他们的身体也不傻呀!变傻是因为你们给孩子乱用寒凉退烧药,把病人的元气给打消掉了,使人体元气亏虚,人才会变成弱智。所以说弱智是可以治疗的:就是给病人恢复元气,年龄越小,也越容易恢复,大于六岁的时候,要想完全恢复,就比较困难了。其实什么病都是恢复元气,什么病都能够治疗。那么,一般的人,就像咱们这些个人,也就是这个正气比较虚弱的人发烧了,你马上一吃退烧药,这个热很快就退下去了。但是有这么一个区别:传统中医(即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为指导思想的医学,‘元气学说’是代表)和温病学派都是治疗感冒发烧,最后的结果都是“烧退了”,但是病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用恢复元气的经方给病人退了烧以后,病人很精神。按照古人的话,就叫“病如失矣”这个病就跟丢失了一样,就跟上山坡在半山腰你写下来一个大背包一样,人感觉很轻松!而西医或者温病学派给病人用寒凉药给病人治疗感冒烧也退了。可是,这个病人那种“如坐冰窖、如在地牢”的感觉,一个星期甚至是更长时间都缓不过劲头来。那么大家都经常的感冒发烧,都去上医院,大家都得吃寒凉药、吊冰水、打抗生素都是寒凉性质的疗法。结果大家都是阴寒过剩,真阳不足,那么到了大的季节转换的时候,阴阳就开始转换,就会得病,这就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谁造成的:就是那些个,在错误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医院、诊所的错误医疗行为造成的,他们一见感冒发烧,都是用寒凉药。所以大家经常感冒,也都吃寒凉药,也都照样打、消、克、伐自己宝贵的元气。所以光这一项就已经造成了人群大批量的元气虚弱者,那么到了大的季节转换的时候,人们普遍都是元气不够用,就会显示出症状来。所以流行性感冒,就是认为造成的。同样的道理:非典型肺炎也是人为造成的. 非典型肺炎为什么从南方开始发起,往北方走呀?因为南方的气温先变热,先开始有季节变化。非典型肺炎传染的人群分类:患非典型肺炎病例第一位的是医生,被传染的最多,就是因为他接触的非典型肺炎的病源最多、第二位的是干部、第三位的是白领、第四位的是学生、第五位的是工人、第六位的是农民。为什么是这么一个排列顺序呢?因为现在用药施治的理论基础都是:消元气、去症状为主。研制药物也是消元气、去症状。那么谁吃的多,谁的元气也就最虚!第一位是,医生,自己最懂得这套理论,一生病就用这类药物,而且可以搭车开药自己不用花钱;第二位的是干部,干部医药费用全部报销,自己不用花一分钱,医生就给这类人拼命地开;第三位的是白领,白领们最爱赶时髦,药费用不能全部报销,也能报销30%-40%呀!也不停地吃。第四位的是学生,干部白领的子

弟,也跟着吃;第五位的是民工,民工居住在城里边,生病了以后,也只能按照城市里边的规矩来治疗,把元气也打掉了不少在下来就是工人,工人工资少家庭负担重,生病了能不吃药就尽量的不吃药;第六位的是农民,那就更是极少吃/不吃药。所以说:非典型肺炎是人货而不是天灾。为什么现在又闹禽流感呢?也是元气的问题?自然界里边的动物为什么不得禽流感呢?凡是得禽流感的都是家里饲养成群的或者是工厂化机械化饲养的禽类。机械化饲养的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都关在小笼子里边,不活动,然后还给吃激素、吃自己的骨粉,让它们拼命的下蛋,这样子急功近利,这些禽类的元气能不虚嘛!身体能好吗?而且还挤在一起,都不活动、身体都弱、其中有一个生病了,因为普遍的抵抗力差

那不就会散布开来,传染一大片吗?还有那个猪瘟是怎么得的,你想养殖户都把猪阉割了,然后整天让猪吃饱了就睡觉,这个身体能好吗?那些个野猪怎么不得猪瘟呢?对吧!这些个都是元气,都要从元气方面去研究才行呀!现在大家不是讲究‘回归自然’吗!这儿因该是个切入点。要是‘回归自然’了,鸡全部放养了,你们到那里去吃鸡蛋呢,连吃个鸡蛋都不容易了,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矛盾了!

可是,把话又说回来,我治疗的那些个疾病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全部按照元气来治疗,而且呢?不管是什么疾病,病人来了,你又治不了,别人都治不好,来找我,我想想:这个病我也没治疗过呀!怎么办呢?有人问:这个病你治疗过吗?我说:没治过。

(有人答):过那就不找你了。我说:不想治就拉到。有人说:我拿病人作实验,什么叫作实验呢?没有第一个,那里来得第二个呢?你们这些个病人都不让我作实验,那么我大学毕业了,到了医院我一辈子也当不了医生呀!什么叫作实验呢?我是拿着老师讲的传统中医理论去给你治疗疾病,怎么叫做实验呢?;也叫做实验,什么叫作实验呢?你们学了半天的医学知识弄不明白她其中的道理,,也不去向老师请教就拿病人做实验,给病人开方子吃药,这才叫实验,你们是拿病人做实验,我不拿病人作实验,我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一看,哎!你的元气虚弱,好我就给你恢复脏腑功能,恢复脏腑功能这个方法没错吧!这个怎么能够叫‘拿病人做实验’呢?对不对,我是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原理给你治疗疾病。我拿自己已经做过实验了,自己的体会已经很深刻了。顶多是这些个新的疾病名词我没见过、没听过而已!但是我给你治疗绝对不会给你治坏。但是,你要是元气已经衰败,生机濒临危亡,那我也没办法了,只要你的元气还够用,加上好好持戒配合。我拿伤寒论中的方子一定能够给你治愈。我现在还正在治疗的一例肺癌脑癌的病人,春节前期,我过去看过病人,现在给治成了脑血栓了。脑癌变成脑血栓了,不就是好事情吗是吧!这就是恶性变成良性的;然后呢?就是病人在治疗的中间出来好多的症状。一会儿血压高了、一会儿血压-高压和低压都成70mmhg 了脉搏都摸不着了,病人就躺在床上昏睡了,一会儿又抽筋了或者是怎么怎么啦!这些个完全都是在电话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仔细询问,哪怕是大便是干或稀、几点钟、颜色、量、气息睡觉是几点钟睡不着了。这些个都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因为这个经脉的循行是十二经脉对应十二个时辰,非常的要紧。就这样子,慢慢的治疗到了现在。就像有一次家属在电话中说:哎哟!王大夫又不行了又抽啦!我说:抽啦、其它的情况呢、这个、那个、血压、脉搏、神志问完后,说,哎!这不比昨天又好了一点吗?这不就是治疗的进步吗?家属说:哎也是。那我也就不用担心了。————治疗疾病,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咱们先要稳住阵脚,要能够沉住气-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变色。先练就这个功夫,那么这个疾病就好治疗了,起码你面对病人吃药后发生一些个剧烈的反应,就不会像庙中起火―――慌了神!如果你一干什么事情,你先慌了,那不就更麻烦吗?所以呢?凡是跟我学习‘元气学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人必须要有胆量,能够面对重危病人的时候,敢放胆的下药救人于危亡!那么胆量是从何而来呢?就是从你认真的去

大量背诵经典书籍中来的。别的不说,如果你们能够把我讲的东西全部背诵下来,那你就已经很不简单了。《黄帝内经》中经脉篇里边的是动则病、是主XX、XX所生病;《伤寒杂病论》每一个经的主证,如果你们能够全部背诵下来。然后,再拿你的哲学思想去灵活变化,那你就成为好医生了。你们以前学的哲学都没用,就是平时吵架的时候用来练嘴皮的、逗嘴的玩具。你别以为跟我学完了这些个,就去和他们去练嘴,狡辩、争论,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非常的无聊。你就好好的去学习,学完后就好好的看病。哲学对于传统中医几乎没有用处。辨证施治、辩证法都是从传统中医里边来得。你就好好把传统中医学精通就行了,所以你们就把以前学的那些个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抛掉,就以经典为中心就行了。所以说为什么叫‘串讲’呢?串讲,就是给你把这个中心全部立下来,你们就别指望着听完我的讲课,回去就明白了,三年、五年你也明白不了。我只是给大家在这儿开个窍,你们先明白是怎么回事情,将来向这方面好好的努力。如果我们将来还有机缘,我没有被车撞死,我们将来还可以继续交流。所以给大家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要想学好,还就是要努力持戒。如果整天嘻嘻哈哈的、在上学学习的时间还交异性朋友,体验感觉,那样子就成不了好医生!下边呢?就讲这个‘元气学说’,讲之前,先给大家讲一点通俗的东西,讲讲阴阳,在周易上边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会说,谁能用的上,谁能用的上,你现在就上来,我给你磕响头。我就说这句话,谁比我高明,我就当众给你磕响头。你们大家可以拿摄像机拍下来,我不怕、我乐意!你们就记住了:阴阳在健康的人体里边,咱们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尤其是五行,咱们是体会不到的,要是体会到了,那么大家现在早就明白了!所以呢?大家就记住,咱们讲这七次课程,你们别想听懂了。你们就先好好的记录就行了。只能说的是:我记住了,而不能说我听懂了、我明白了,就不允许你说这样的话。不可能懂。我学了二十年才对这个‘阴阳’比较有感觉了,还有‘五行’比较强烈的反应是在有病的情况下,你们就记住这句话,没病的时候是没有‘阴阳’‘五行’,也不是说没有,而是谈不上‘阴阳’‘五行’的,你们说这儿一个好好的一个人,这个阴阳在那儿呢?我去吧!晚上人困了就是阴、白天醒了就是阳,用的上嘛!这样子还是没用,对吧!但是,这个人生病了身体左边出汗,右边不出汗、头疼了上边热下边凉,这样子阴阳分出来了、病人开始大便干燥,吃着药后来就拉稀了,哎!这就是阴阳变化了。所以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了。记住这个,这个叫什么呢?就叫‘神乎神,客在门!’(是灵枢经中的话,到时候会讲到的。)‘神乎神,客在门!’神客都走这个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中不就说了吗: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管你是什么法门,你最后都是去掉这个欲望杂念,欲望杂念被去掉了,自然地就静极生动,就是这么个道理了。也就是神客在门。那么,神客在门是什么呢?‘客’就是邪气、神就是正气。讲传统中医就必须讲‘邪气’、‘正气’。你们看外边的那些个人,把中医翻译成外文:正气是什么呢?好气、good气;邪气是什么气呢?错气、坏气、bad气这个就不对了。你一定要把这个同正义之气、邪恶之气相互关联。你这么翻译才比较恰当一点。好气、坏气就是绝对的不对头了。神客:神-就是自己的正气、客-就是外来的邪气。他们都要走这个门,也就是都走这个共同的途径路线,必须记住这一点,那么对于修行来讲,也是这个结果,也是要走这个门。都是走这个元气。元气生发,元气发动的这一刻,就好像一个小门一样。甭管他是怎么修行,不论什么方法,都要走道这个小门,都要汇聚到这儿:众妙之门、神客在门。那么正气是怎么回事、这阴阳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正气,没有别的,都是一团气,咱们全身都是温暖的、都是36.5-36.0度。那么咱们学习中医前几节课程,有点枯燥,没办法,就的这么讲。枯燥,在那儿呢?因为开始全部讲的都是中医理变得名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呀你把这些个‘名词’全部搞懂了,那么中医也就明白了。比如说:寒是什么呢?

这个人受寒了,小肚子有寒,或者说什么地方有寒。其实有寒的地方跟别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寒呢?以后再讲述。先讲‘元气’元气在那儿呢?丹田在那儿呢?我用经典给你解说。或者说丹田在这儿、要么在那儿,净是胡说八道,谁这么说谁就是外行,我以前讲课的时候,有时候我就会骂那些个沽名钓誉之徒,现在我就说道这儿,点到为止,人名我就不说了。注意:反正你们自己必须要弄清楚,元气全身那儿都有、无处不在,你不能说元气只在(丹田-脐下三寸)中,身体别的地方都没有。那这样的话,那我在别处拉一刀,人体血液流干净了,我得元气还在(丹田脐下三寸中),人还照样活着,有这事吗?没有的! 元气在那儿:元气全身那儿都有、无处不在。到时候,咱们按照经典给你解说,都按照经典给你验证。不但是用医学的经典给你验证、还用佛家、道家、儒家的经典给你验证。那么阴阳是什么东西呢?首先说阴阳,阴阳包括了好几个概念,甚至是概念之间相互混同,你要是把经书的前后文都看了,你就能明白,关键是在于联想,而联想的关键是在于什么呢?就是大量的背诵经典,使得正确的知识有着丰厚的积累,才能产生联想。而你们现在脑子里边什么东西都没有,一片空白,怎么联想呢?你们现在什么也联想不起来呀?我给你们串讲,串什么呀?你们现在连珠子都没有,我给你们一根金线有什么用呢?还是拿这根金线去缝皇帝的新装吧!所以阴阳虽然说,但是先说阴阳有两种:真阴和真阳两种,真阴和真阳,都是物质。你们看看有些书上说:阴阳是什么变化的规律、或者是状态、或者是别的什么,也不能说他的解释就是错的,关键是看它用在那儿,前提是什么?所以说,在正试学习以前先把观念概念全部统一起来,我讲课以前,你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只要在这儿听课的人,就必须权益我的说法为主,不许求同存异或者折中。我不像你们大学里边的老师,讲完了,对一个重大的问题,有的书是这么说、有的书是那么说、有的学者教授这么论、有点专家那么讲,然后,你们自己去判断是非正确与否。这里可不是那儿。全以我讲的为主!

真阴:就是脏腑,五脏六腑所有有形的器官及它们所蕴涵的精气和它们所主的十二经脉及经气就是真阴。是十二经脉,而不是十四经脉,不包括奇经八脉。

真阳:就是元气(也叫丹田气、真气、元精、精气,只是不同的代名词而已)及奇经八脉及经气。那么真阴和真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画一副同心圆图,里边的就是真阳,外边的就是真阴脏脏腑就像在那些个古代皇帝居住上朝理政的的地方,在墙壁、殿堂的装饰壁画上有二龙戏珠图,二龙戏珠,那边一条龙降下去抬着头,这边一条龙升上来低着头,升龙、降龙。那些都是什么东西呢?不就是指真阴真阳吗!两者运行不已,那么这两个龙是什么呢?一个阴、一个阳。但又不是真阴、真阳。两个龙都是真阴,同属真阴。属于真阴里边的东西。。在两个龙的头角中间是一个大宝珠。这不就是嘛!而且这个大宝珠上还带着火苗啊!这个火苗不就是真阳吗?但是呢?这个又不是绝对的。,因为经典本身就不好解释,就好好体味古文的韵味就行了!就像那个《诗经》里边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干什么呀?‘阿味书童为那妆呀’?‘蝴蝶飞来采花蜜’是干什么呀?‘鸟儿叼来树枝做巢’是干什么呀?‘结婚生孩子’是干什么呀?,这个话你就得这么说,也不能直说,你说:“我爱你、我想你我要和你干什么?”这个就不是文化了,纯粹就是自己作为动物的本能了、天性了。而这个是文化,文化就是含蓄的,一含蓄就包含了很多的意思了。你就不能绝对的说这个:两个龙是真阴、带着火苗的大宝珠是真阳。不可以胶着死板,那就完蛋了!咱们先这么说着,那么真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真阳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启动资金,真阴就相当于工厂的职员和工厂的办公地点、生产车间等部门。,工厂开始运转以后,生产出来众多的产品,销售后就能积累更多的资金,然后可以用这些资金使工厂更好的运作. 真阳变化出精气将脏腑真阴启动起来,脏腑真阴运转起来,将把从外界摄取水谷变成的精微,然后再重新输送给真阳,补充真阳,真阳就储存收藏起来.

但是真阳光是收藏吗?真阳也有疏泄――真阳的输泄过程就是:真阳变化出精气将脏腑真阴启动起来,然后脏腑运转起来以后,就能够从外界摄取水谷,并且将水谷变成精微物质.然后再重新补充给真阳,这就是真阳的收藏过程, 但是真阳的收藏和输泄过程是不由人们的思维意识控制的,不论你有多聪敏,都是如此.例如就像发烧一样,寒邪去净,真阳马上就收回来,,不会继续再产生热了. 这是真阳的输泄的一种方式, 真阳是不会随便输泄的, 只有元气极虚,收藏收敛的功能十分差的时候才会随便地病态输泄---元气发散了,食则吐蛔了.所以该输泄给谁精气真阳自己会管理,作为人你管好工作学习生活就行了,就这么个关系,所以呢?这个也就是阴阳的互相转换,真阳输泄精气给真阴,然后真阴又将从外界摄取水谷变成的精微物质补充给真阳.真阴真阳就这么样运转不息。所以说这个过程不就跟社会上开公司、办工厂一模一样嘛!而二龙戏珠图中的,升龙、降龙怎么讲呢?,升龙是升、是阳。因为阳就是升呀!阳是属升,而不是主升的,是属升,这个名词就是不一样的!但是阳属升主降;降龙是降、是阴。因为阴就是降呀!阴是属降,而不是主降的,是属降!但是阴属降而主升。你们不都学过哲学嘛!脑瓜子赶快提高转速,在这个关键时刻就能够派上用场,不要光是吵架的时候才用呀!它生发了,生发是什么呢?就是脏腑运行起来了,脏腑运行起来要干什么呢?就是把外界的食物变成精微,变成精微干什么呀!就是,输送给真阳储藏起来呀!这个不就是主降吗?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主降,如果这个过程运转不利,脏腑真阴产生不了精微,能输精微送给真阳储藏吗?所以一旦脏腑真阴运转不利,那么真阳的储藏就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储藏也就不行了。所以我这个升(脏腑真阴运转)是主管着你那边的降(真阳的储藏)。那么,只有我真阳这边(储藏的精气)多了,真阳才有力量来生发呀!生发出来精气给脏腑真阴运转呀!那么真阳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力量来生发呀!生发以后产生精气,给脏腑真阴能量使之运转起来,才能够继续从外界,摄取水谷,变化成产生精微,输送给真阳储藏起来,这个贮藏的过程就是降,储藏是为了干什么呀?这个过程就是为了生发,这就相当于挣钱储存起来,就是为了紧急事件的时候使用。所以,这又是个哲学道理你要是说它具体是什么?不可能说清楚呀!

但是咱们是有元气的,是物质,元气变化出两种功能:一个升、一个降。所以呢?阳气、阴气这个就不是物质了,是人体功能的代名词了,前后的代名词就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阴气它就不是物质了而是收敛、收藏储藏等概念的代名词了;阳气是生发和生长相关,是生发、生长的代名词;而元气是物质,有人说这个元气是一种凝聚的状态,这个就不对了,元气它是物质,它不是凝聚的状态了,元气是什么呢?最简单的例子就相当于汽车油箱中的汽油。汽油就相当于元气,就这么简单,别把它复杂化了。在往后边,就这么一讲,你一看经书中到处都是我说的这个理论,“不经师传隔万山”说得就是这个理!那么还有刚才讲的阳气、阴气这个概念这个倒是状态了。咱们人道了晚上就困了,就得趴在床上,这是什么呀!就是阴气上来了,阴气升上来了吗?你凭什么能够让阴气升上来呢?升上来不就是阳气嘛!那个阴气还应该降下去呢!阴气升起来了,就是它的功能产生了, 作用逐渐强大了,势力开始强劲了。古人他的用字就是这么个样子,你现在能够把它叫降吗?就像春天到了气温渐渐暖和起来了, 阳气升起来了, 秋天到了气温渐渐凉爽起来了, 阴气升起来了.但是你能看见阳气升起来了、阴气升起来了吗?这个是绝对看不见的,但是你肯定能感觉到这个变化.表现为春天到了气温渐渐暖和起来了,温度越来越高了、秋天到了气温渐渐凉爽起来了,温度越来越低了。它的功能产生了, 作用逐渐强大了,势力开始强劲了,这个就叫升起来了,这个就是阴气/阳气升起来了的意思。那么这些个东西干什么呢?这些个烂东西,中国的古人就这么讨厌、烦人、弄的这些个稀奇古怪的东西,你们就想我这么直接说:行不行呀!还真的不行。这个中国画和外国画呀或者说:中国文化传神,外国的西方的文化传形,就是外边那些个有形的东西.这

个怎么证明呢?就是光这个“某个人从远处徐徐走过来”就说说句话中的‘徐’字。‘徐’,就是很平稳的、很和缓的、慢慢的运动,行走,这个字中它带着神态。如果你把它翻译成英文那就是一个‘slow’就只是个‘慢’的意思,‘slow’它这个里边没有神态在里边. ‘慢’的中文意思就是个慢,英文翻译这个‘慢’它是很恰当的,但是它要是翻译这个‘徐’字,在英文中“平稳的、很和缓的、慢慢的运动,行走”的神态它就不好翻译了,那样就很罗嗦了,那里有中文这么精练呢!就是这么个意思

国画要画鱼,就在白纸上画一条鱼就行了。就像齐白石的画:一条虾几根草空白之处都是水了;而你要想用油画表现虾的话,那却是:虾、草、水什么都要画出来.油画充满,它没有给观者留有遐想空间,西方的洋人做事情,他是从他的角度出发,问:我的表达你明白了没有呢?就怕你不明白,就给你弄的越直接越好,他要表达非常的明白,要让你立竿见影(把观看的人视为愚蠢,而中国画留白把观看的人视为聪明)中国人怕你太简单,让你复杂一点,慢慢来, 慢慢地体会,体验多了,就自然领会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 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 第三章藏象 (34) " 第四章经络 (56) 第五章体质 (64) 第六章病因 (68) 第七章发病 (78) 第八章病机 (81) 第九章防治原则 (97) 《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名词解释 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6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7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8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9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10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1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12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1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4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16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7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18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9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0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21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22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3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 2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