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要点

幼儿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要点

幼儿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要点
幼儿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

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四、补充知识

1.人脑分为三部分

2.洛克“白板说”

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

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

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

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

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二、感觉

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

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

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

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

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

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

(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

5.嗅觉

(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

(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

(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

(2)新生儿偏好甜味。

(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

7.听觉

(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

(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

8.视觉

(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

(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

(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三、知觉

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

3.深度知觉

(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

(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

4.方位知觉

(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

5.可知度

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6.自我效能感

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

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

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

(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

(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

四、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

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

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

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

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

④培养间接兴趣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3)生理运动变化

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

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

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

(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

(二)记忆的分类

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

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

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

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

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

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

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

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

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

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

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

(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

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

(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

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

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

(八)记忆恢复现象

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

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

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

(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

(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

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

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

(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

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

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

(一)想象的概述

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类型

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

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

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

(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

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

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

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

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

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

(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

(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

(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做)

(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

(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

(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

2.具体形象思维:(看)

(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

(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

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

(三)表征

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

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

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四)概念:

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

动物——狗——哈巴狗

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

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

3.幼儿的计数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

(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

(五)问题解决和推理

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

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

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

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

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

(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

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

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

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

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

(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

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2.笑

(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

(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

(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

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

(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

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

(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

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

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3.情绪调控的方式:

(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

(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

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

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

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

(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

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

③具体情境的作用

2.同伴的影响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3.教师的影响

(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

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

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

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述

(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二)内容

1.语言的发展

2.亲子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

(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

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

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二、语言的发展

(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

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

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

(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

(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

(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2.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

(3)积极词汇的增长

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

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

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

4、语用能力的发展

(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

(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

(3)行动的调节能力

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①习得的时间

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

三、亲子关系(

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

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

(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

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

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

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

(三)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

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

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

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

(五)依恋的作用

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四、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

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

3.培养积极性格

(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

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

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身体特征

(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

貌取人”的倾向

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们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3.认知能力:儿童的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受儿童认知能力制约

4.成人的鼓励:老师和父母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五、亲社会生为和道德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

概念: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亲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二)亲社会影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抟播媒体影响

(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①主要指向同伴,少数指向教师

②具有性别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少数接近,中大班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增多,异性减少

③合作最为常见,其次分享、助人、安慰、公德(四)攻击性行为

1.分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4)电子游戏机受认知水平制约

(三)、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主要研究道德认识—道德判断

主要体现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识,主要使用对偶故事法

2.皮亚杰道德、理论分为两个阶段

(1)他律阶段(10岁之前)(2)自律阶段(10岁之后)

3.科尔伯格主要研究道德判断、主要使用两难故事法。

4.科尔伯格的理论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①服从于惩罚定向④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支持

(2)习俗道德②快东的相对主义⑤民主地承认法律

(3)后习俗道德③好孩子定向⑥普通的原则(五)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2)他律一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六)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家庭及其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为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

(5)教师及其坏境

第五章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一、个性的概述

(一)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1)稳定性(不易改变时间)(3)社会性(年代)普遍性

(2)整体性(群体)(4)个别性(个体)(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偏好某一方面)核心动力因素

(2)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理能动性表现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气质、性格、能力)独特性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个性的核心特征——性格(一)概念

1.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二)气质的类型

1.希波克拉底(传统气质类型)有差别的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1)胆汁质:缺冲动、易怒、优义气、外向

(小燕子、孙悟空)

(2)多血质:灵活、热情、适应环境能力强缺: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黏液质:安静稳重、耐小缺:内向

(4)抑郁质:敏感、多疑优:执着

2.托马斯将婴儿气质划分的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40%

(2)难以抚养型10%

(3)缓慢发动型15%

3.凯根

(1)行为抑制型

(2)行为非抑制型

4.杨丽珠

(1)活泼型(3)抑制型(5)敏感型

(2)专注型(4)均衡型

(三)气质的特点

1.稳定性:气质的先天的

2.可变性:受后天环境影响

(四)气质的影响因素

(1)个体生理机制

(2)家庭教育环境(3)教育机构的教育环境

(四)气质与教育:1.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3.平等地前注不同气质的幼儿4.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三、性格

(一)概念

(1)一个人对待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类型

1荣格:内倾型性格和外倾型性格

2.凯根:①情感抑制型(坏的)胆小的孩子②情感非抑制型(好的)胆大的孩子

(三)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1)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有好坏之分。

(四)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大家庭,破裂家庭),家庭气氛及父母榜样会影响幼儿的形成

(2)幼儿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同伴对幼儿的态度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

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四、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分类

(1)形式上

①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

②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卑、自豪内疚、自我欣赏

③自我调控: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内容上①物质自我:外貌、衣着②心理自我:认知、情感③社会自我:社会角色权利、义务(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点红测验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大约2岁时才开始发生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3)对自己心是活动的意识4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出现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

(2)自我体验的发展

(3)自我调节的发展

3.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行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的评价

五、幼儿的性别化

(一)概念: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化的过程

(二)、儿童的性别概念(儿童性别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

(1)性别认同:正解判断自己是男性或女性(2-3岁)

(2)性别稳定性:理解人的一生,性别保持不变(3-4岁)

(3)性别恒常性:性别不随,穿着不随、穿着打扮、外表的改变而改变(6-7岁获得;4-7岁发展)(三)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危利安)

(1)生物取向阶段(6-8岁)

(2)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3)心理取向阶段(14-17岁)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健康(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是维护他们的心是健康的基本保障社会适应有力

(一)概念: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身份健康、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和谐

2.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第一个标志)七坐八爬、九月长牙平均数

(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五)年龄特征明显(老气横秋、滴水不漏、左右逢源)

(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1.家庭教养方式最普通的问题是溺爱和对儿童的期望过商,反映出家长普遍的焦虑心态

2.家庭教养中的焦虑

①生物性焦虑(人身安全)反映缺乏自信

②成长性焦虑反映忽视规律

③目标性焦虑反映渴望补偿

④社会性焦虑反映教育的浮躁,商业炒作的结果(三)社会文化(大众媒体的作用)

(四)个体因素

1.决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是个体因素

2.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性格结构和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总之,又可以称为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

四、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如何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1.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

2.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3.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4.维护幼儿的自尊

5.爱护特殊儿童

(二)如何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

(1)注意幼儿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P247

(2)形成新的依恋(帮助他们与老师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3)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游戏是维护幼儿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4)多与家长沟通

(三)如何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1)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2)敏锐觉察幼儿的情绪

(3)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4)帮助幼儿了解死亡(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四)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1)培养幼儿的移情(培养幼儿移情的有效手段之是鼓励角色扮演)P253

(2)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3)帮助边缘儿童提商社交技巧(缺乏社交技巧如忽视、嘲笑别人)

(五)维护幼儿的自尊

(1)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幼儿,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承认儿童不同于成人P255

(2)肯定和认同幼儿(建立自尊的首要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表扬和赞美是常用方法)(3)尊重幼儿(游戏权、选择权、体验权、知情权)

(六)爱护特殊儿童(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物质的儿童)

(1)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2)指引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3)善待攻击性的儿童①身体疾病②家庭变故(家庭纠纷、家庭暴力、家庭破裂)

补充知识:

1.以埃里克森为代表,从出生到1岁半的婴儿,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2.1岁半到3岁的儿童,其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如厕的训练。

3.3-6岁的幼儿,其发展任务是获得的主动感,克服愧疚感,体验着目的实现,具体表现在幼儿能独立行动。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种主要理论

第一节发展理论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发展理论的主题

(一)心理的实质

(1)机械论

(2)机体论(大部分受机体)

(二)量变与质变

(三)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成熟学说

(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

(3)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认知发展

一、成熟学说的概念

1.格塞尔1929年,双生子实验爬楼梯—成熟学说

2.儿童的发展由基因决定

3.成熟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二、格塞尔的理论(成熟学说中的提出的典型的观点)

(一)成熟的重要性

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成熟

(二)发展的方向性

儿童的发展是由上到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到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发展的波动性

1.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上下波动的

2.发展具有关键期

(四)育儿观点

尊重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教育有第一要义

第三节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概述

1.行为的代表人物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2.华生是行为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二、华生

(一)S-R(S为刺激,R为反应)

1.反射是构成反应系统的基本单位

(二)教育万能论

(三)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

1.年龄小的儿童比大年龄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一个习惯

2.练习的分配(分散练习的效果好于集中练习)

三、斯金纳

(一)斯金纳箱

1.操作行为(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如果能得到强化,那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

2.强化对行为的获得起着关键的作用

3.操作行为是更大量更有效、更普遍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是一种更普遍、有效的学习

(二)强化

(1)正强化(积极强化)及时奖励在规范行为发生后给予肯定或奖励,促使行为再次发生

(2)负强化(消极强化)取消奖励不等于惩罚,当规范行为不出现时,就不予奖励以促进规范行为的再次发生。

(3)不予强化:冷外理不予理睬

(4)强化是推进习惯形成和巩固的唯一措施(5)对于儿童的不良习惯,不予强化是关键(三)班杜拉(观察学习)—模仿

1、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

(4)强化和动机过程

2、观察学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形式

第四节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学说的概念(认知发展理论)

二、认知发展影响因素(推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一)成熟

(二)经验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三)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慧动作“客体永久性”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不守恒现象”“体现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运用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运用概念命题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思维的自我中心)

1.皮亚杰—三山实验—提出儿童思维发展的自我中心

2.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1)思维的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界限,容易相互混淆

(2)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有强烈的“拟人化倾向”

(3)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

第五节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心理机能的分类

(1)高级心理机能(受意识控制)(有意注意、有意识记)

(2)低级心理机能(不受意识控制、本能的反应、感知觉)(无意识记、无意注意)

(二)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教学需要描准“最近发展区”,即幼儿即将到达水平

第六节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

一、陈鹤琴

(一)《儿童心理之研究》标志着中国儿童学科的诞生

(二)陈鹤琴理论

(1)热受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

(2)儿童不同于成人①好动心②模仿心③好奇心④游戏心⑤合群心⑥情绪性⑦环境要求

二、朱智贤

(一)朱智贤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

(二)朱智贤的理论观点

(1)发展理论

(2)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3)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如何对等儿童的敌意攻击?

1.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教师要努力寻找攻击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第一章、儿童学习心理第二课 一、 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1882)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美国的霍尔是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3、比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测验方法主张用精确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 4、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 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 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集中观察指在长时间内连续观察;分散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进行的间隔观察,每次观察一段时间,反复进行。全面观察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被试的 心理面貌进行方方面面的观察以了解被试一定时期内全部心理的 表现;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选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 某些方面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一 组儿童;某一个儿童。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过,使用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坚持观察的目的性、 客观性、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②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 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直接调查法是由被研究者本人直接回答所问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其本人提问来进行。间接调查法是由熟悉被研究者情 况的人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对其家 长、老师、其他同学来进行。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 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 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同时调查很多人,能在短时间 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难以保证每个被调查者都能如实无遗漏的回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 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 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 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 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 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八. 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 3. 孕妇的饮食与营养 九. 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作用 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 ....为重点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 ..作为重点 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 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 十. 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 十一. 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 ①.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 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 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 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①.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②.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 - 1 -

幼儿园早教:《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研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二章学习与幼儿学习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 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

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 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教学文案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

幼儿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P1(定义) 2、一般认为,在幼儿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P4(填空) 3、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P5(辨析) 4、简答: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P5-10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3.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5、简答:教育为什么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P10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P12(填空) 7、简答: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P13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2.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8、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9、简答: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P16 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0、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P17(定义) 1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P1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 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

幼儿心理学知识提要

幼儿心理学知识提要(文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幼儿心理学重点 1.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 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 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 2.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现实生活或自然情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 为,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 新趋势。 3.观察学习:简言之,就是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 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 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婴儿期遗忘症:是指婴儿有记忆的表现,但是,在以后的幼儿期 和成人期,他们却不能回忆起婴儿期经历的现象。 6.幼儿的原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 有能力、局限和特质所具有的认识。 7.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8.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 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改变。

9.词义理解的扩张:指幼儿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于过分扩 张词义,无意中使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含义。 10.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 定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的类型:(1)亲密型(2)紧张型(3)淡漠型 11.学习障碍:简称LD,即智力处于平均水平,而学习成绩比预期的 差,或者是不能掌握对学习成功来说非常重要的特殊技能。 学习障碍的表现:(1)语言能力缺陷(2)阅读理解障碍(3)书写障碍(4)数学障碍 12.社会性发展障碍: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 碍。常见问题行为有性别倒错、说谎、自伤、偷窃、侵犯、拒绝上 幼儿园、固执违拗和过度任性等。 13.综合性发展障碍:也称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过 程中,由于认知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引起的综合性的发展障 碍。常见的此类型问题主要有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以及恐怖 症。 1、幼儿发展的基本原理:(P14) (1)遗传与环境问题(遗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究竟在个体的 心理发展中占据多重的分量,二者在心理发展中是如何 起作用的) (2)内因与外因问题(儿童对待环境是主动去改造还是被动 去适应)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4、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第一节,这种体验分为1、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 例题:⑴比起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许多孩子先学会离园时说“再见”,这表现了情绪情感的() A.动机作用 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例题:⑴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A.情感要受情绪的制约和调节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左右 B.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⑵情绪的外部表现叫() 情感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C.A.表征 B.表象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情绪表现一样D.C.情感 D.发生时间较早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⑶人在得意时“摇头晃脑”,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这表现了人的()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言语表情 D.都不是 例题:⑴下列特点属于情感的是()第二节 情境性A. B.暂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情绪包括1 发生时间较早D. 稳定性 B. 2、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_________。A.分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B.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价值。 3、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_________C.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婴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D.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4________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历两个阶段 __________的新生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5、第三节 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__________6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2、在_3_岁前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8___________相联系的恐惧。、四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出现与3、________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9、____________的婴儿开始怕生。过渡阶段。2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___________10、4、在___________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例题⑴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 5、_________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D.焦虑恐惧 C. 笑 A.哭 B. 6、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 ⑵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 C. B. 第三周的新生儿两三个月的婴儿 D. 四个月 A.两周内7、幼儿对表情的识别和对情绪的理解,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⑶婴儿出现怕生现象是在()8、_____________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