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珠海市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率先承接外资企业进驻的门户,外资企业在珠海市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珠海市的经济规模的膨胀。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大量外资企业出现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成为了珠海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以珠海市外资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资企业中现存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帮助其寻求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提出合理的转型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外资企业;转型升级;珠海企业;发展道路

一、珠海市外资企业发展道路中现存的问题

1.外资企业长期的贴牌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吸引了诸多的外商投资,外资企业在珠海市的运作模式也逐渐成为固定的“国外技术、外企接单、珠海生产、海外销售”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所利用的只有珠海市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出口的政策优势,多数外企在珠海只是设立加工工厂进行贴牌生产,即为oem模式,虽然这种运作模式的操作简单易行,所聘用的劳动力也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工人,在价值链中处在较低端的位置,价值分割所得较少。这种盛行的oem模式的经营模式导致珠海的外资企业在销售和技术上都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客户和目标市场出现问题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打击,在低成本且较多优惠政策的环境下,外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尚且能够获得微博利润,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外部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出现了不少外资企业半停产或者破产的情况。随着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上升、税收优惠的减少、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加,外资企业的oem经营模式更加难以为继,难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原材料价格上升、资源和劳动力短缺使得外资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珠海的外资企业中,从事纺织、服装、轻工、塑料、玩具和电子等行业的加工贸易的企业占较大比例,这些行业大多数为资源密集型企业或者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金属等原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使得很多外资企业的原材料和辅材料的成本也大幅上升。除去不可用土地,珠海市的实际土地资源储备较为有限,新增的建设用地较少,土地竞价上升,土地供给的紧缺使得外资企业的土地资源成本也在上升。

珠海市主要的外资企业的经营模式注定了其生产成本受人力资源市场的波动的影响较大。珠海市成为吸引外资之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各类人才的主要就业地之一,劳动力需求较大。但是随着人工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出现,珠海和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出现了用工短缺的局面,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不仅仅单位人工成本在上涨,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局面,生产规模难以保证。这些成本增加的叠加效应就是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外资企业的生存面临着较大危机。

3.人民币升值以及宏观环境压力变大

从2005年7月,我国逐渐放松对于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不断攀升,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成本上升的同时,出口竞争力也在不段的减弱,汇兑损失加剧,外资企业在珠海市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外资企业的宏观生存环境压力也在增加。一方面,中国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取消,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要生产和销售对象的外资企业所能够得到的补贴和优惠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不仅仅使得外部市场的需求减少,目标客户群体减少,还使得贸易壁垒增强,增加了外资企业的销售难度。例如欧盟在2006年开始实行的电子电器环保指令,提高电子产品环保要求的同时,增加了珠海市电子行业的外资企业向欧盟出口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压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珠海市外资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紧缩,只有寻求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二、珠海市外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1.经营模式从“生产车间”向“企业总部”的转变

2016年7月,珠海市市政府出台了《珠海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用于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珠海设立总部。为了吸引总部企业落户,珠海市政府在企业办公用地和用房、技术研发与技改、专项资金扶持及高级管理人员住房补贴、工作人员出入境便利等方面均给以优惠政策支持。对于符合要求的大型企业总部落户珠海,还会给予高达数千万元的奖励。外资企业总部落户珠海,不仅仅能够充分利用珠海的基础建设和人才,还能够利用这些优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经营模式从“生产车间”向“企业总部”的转变,能够帮助外资企业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摆脱外资企业以往的重生产轻管理的局面。

2.向“微笑曲线”的两端靠拢,由贴牌生产商转为设计或品牌生产商

在“微笑曲线”中,附加值高的在两端,也就是设计和销售的附加值较高,制造正好在附加值低的底部。对于珠海市外资企业来说,之所以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是因为其利润空间本来就很狭窄,只有帮助企业完成转型,提升珠海市外资企业在价值分割中的地位,才能够扩大其利润空间。为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靠拢,珠海市外资企业需要将生产模式从“生产”转变为“设计+生产”或者“设计+生产+销售”,由原本的贴牌生产商“oem”转型为设计生产商“odm”甚至为品牌生产商“obm”,这就是珠海市外资企业朝着“微笑曲线”两端进行转型升级的路径,帮助在珠海的外资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创造方面取得成效,推动其自主品牌的建立,或者鼓励外资企业将其海外的设计和销售部门转移一部分到国内,帮助国内外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3.销售方式由外销转内销,积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企业都注意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外市场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外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销售订单,将销售模式由外销转为内销很有必要。一方面,珠海市政府举办了多次“外博会”、“台博会”等内销平台通路协助外资企业扩大内销渠道;另一方面,外资企业自身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转型升级的路线,打通国内销售的道路,减少外销转内销的学习曲线。外销和内销的经营模式有很大区别,对于珠海外资企业来说,其外销订单的客户要么是客户上门,要么是其海外关联企业,而内销则是需要企业自己研究市场环境,出门找客户接订单。外资企业在珠海要从外销转内销,必须要转变自身商业模式,从原本的“重生产销售轻经营品牌”转变为全面兼顾,重视品牌宣传和渠道建设。

4.由政府牵头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附加值低是珠海外资企业的普遍缺点,在珠海的外资企业中,多为加工贸易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直接导致了企业生存空间的狭小,因此珠海市市政府需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外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优化自身生产线,鼓励企业研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和产业关联度高的产品,推动外资企业在原有的只注重生产的局面上加强自主创新,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加强创新不仅仅能够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线,还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用工量降低的同时增加销售额和创造的生产值。从2007年起,珠海市就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并为此成立了专项资金管理会,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竞争能力,外资企业要想在珠海市长期发展,可以积极利用相关政策优惠进行自主创新,优化生产线和生产产品,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减少生存压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结论

珠海市外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贴牌生产的oem模式能够获得的利润非常薄弱,原油、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上升、用工成本增加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增加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宏观环境的变化也是外资企业追求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的推动力。本文论述了以下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转变经营模式,鼓励“企业总部”落户珠海;向“微笑曲线”的两端靠拢,由oem模式转为odm模式;转变销售方式,由外销转内销,积极占据国

内市场份额;由政府牵头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些转型升级的举措均从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空间入手,帮助外资企业实现在珠海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发展道路的选择教案

《发展道路的选择》教案 开场白:本门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综合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那我们为什么要确定以及如何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课导入}比赛尔的故事 【启示】当一个人树立了要想真正达到成功目标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去确定一个发展的目标,目标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目标,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立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向是人生的起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 【问题】你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了吗?请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未来的职业目标。你们制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制定目标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请你对照“将来的我”说说“现在的我”还有哪些差距?“现在的我”应采取哪些措施为“将来的我”做准备? 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性 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人生的目标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却是很现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几乎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一模一样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不论性别、职位、贫富,我们度过的每一年都有365天,一天都有24小时,不会因为你的职位高、财富多而多分得一点时间。每个人在所拥有的时间里选择的“事件” 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上学的年龄,你既可以选择好好学习,也可以选择逃课。在工作的时候,你既可以选择认真工作,也可以选择消极怠工。但是,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这些被选择的事件都会影响和决定你今后生活的质量。 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垫成的,美好愿望只有转化成目标才能成为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是实现我们自身所期望到达的那一个个点。 【案例一】“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刚刚停在沙地上准备觅食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窜了出来,鸟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力量有限,蛇依然对鸟儿攻击不止,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下时,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启示]这种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它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生物学家惟一能解释的答案就是,这种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用爪子击打蛇的头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而成功者则瞄准了这个点,并坚持走到了最后这个点就是自己所定的目标,人生的理想,只要能瞄准一个点,哪怕力量微小,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下面有几个小故事,大家听完一起总结目标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案例二]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3%——有着清晰且远大的理想目标。他们非常认真制订并写下自己的目标,一段时间以后再做一个反思与检讨,看有没有实现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

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1920年华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 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 其拥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 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 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 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 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

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 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 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 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 人们常说,养虎为患。 当然,我不是傻子。 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 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 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 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 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但归结起来,还是环境,人口分配,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这几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 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 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_话题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导读:本文是关于话题作文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感谢您的阅读.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13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人们常说,养虎为患。当然,我不是傻子。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中国的维新派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社会改革方案的。然而,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它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最终归于失败。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日本的是通过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清朝的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下的一种过渡性的君主立宪

以道路为例分析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别

以道路为例分析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别 摘要:规划型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在道路、绿化面积、公共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本文选择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不同类型的道路为研究区,选取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附近的几条对应级别的道路为对比区,通过对规划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道路设施做定性对比分析,对规划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的道路设施及路面状况等方面做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规划城市更富有人性化,也更适应城市功能的要求,从而说明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于以后城市规划分析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规划型城市城市道路沌口开发区江汉区 引言: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的人性化程度,城市功能的适应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规划型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统一完善,城市建筑的布局更能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城市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自然发展型的城市由于前期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城市后续发展之中会暴露出较多的问题,通过后期的改造可以缓解这种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1.1 沌口经济开发区概况 沌口片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部,市区位于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毗邻长江,离市中心15公里。开发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5平方公里,建成6条形象路、3个特色公园、5个住宅小区。开发区以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同时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建材、轻工等产业。本文选取东风大道,神龙大道,车城北路,沌阳大道,宁康路,创业路为研究对象。其中东风大道为主干道,规模最大;神龙大道,沌阳大道,车城北路作为开发区内与外部连接的交通干道,规模也较大;宁康路和创业路主要是连接开发区内交通的街道规模相对教小。 1.1.2江汉区概况 江汉区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以前是“老汉口”的发源地,现在是武汉最重要的商业区面积33.43平方公里。本文选择汉口江汉路步行街附近的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和前进一路做为对比街道。以这三条道路作为对比街道的原因是他们在道路功能上对应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道路功能,分别属于外部交通干道,交通主干道和交通次干道【1】。这里是典型的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的城市地带。在这里选取对比街道具有典型性,对比结果更有说服力。 1.2城市道路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旗下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农村取消人民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华西村位于中腹的省市华士镇。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实现了。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

城镇居民的13.01倍。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典型的如江苏的华、北京的、河南的等等。这类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和村委会,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都抛弃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1.新与旧的结合。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的豪迈精神。 2.物质鼓励与的结合。华西村重视对有贡献者的物质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晚辈、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的家庭都给以重奖。 3.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华西村把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

简析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

简析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因 中文摘要:二战后西欧各国百废待兴,面对美苏争霸以及欧洲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西欧各国以联合的道路来谋求复兴,欧洲一体化历经半个多世界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美国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而在东亚,日本与韩国并没有联合起来,而是分别依附美国谋求发展,直至今日,日韩两国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的裹挟。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与经济背景造成了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英文摘要: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undone, and a decline in the face of Soviet hegemony in Europe's international status,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jointly seek ways reviv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after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become a force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becoming the most successful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In East Asia, Japan and South Korea did not unite, but were dependent o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ir development. Until today,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still coer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cause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关键词:二战欧洲一体化日本韩国发展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与东亚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战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后,欧洲国家整体实力普遍削弱,欧洲逐步丧失了其占据数百年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欧洲各国也同样面临着在逐渐形成的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宰的世界体系同时,统统沦为二等或三等的国家,并普遍陷入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之中。这种状况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面这种新的国际力量格局,联合自强是当时摆脱经济困境,重现昔日辉煌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欧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缓解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的压力,在国际经济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因此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必须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各国的力量,实现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欧洲才有出路,才能够复兴和繁荣。对外而言,西欧处于东西方对抗的最前线。西欧国家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对抗东方阵营的需求是西欧国家内部凝聚力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力。对于欧洲内部而言,一战、二战均由德国挑起,如何解决战争问题,如何避免战争再次上演是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历史难题,西欧国家出于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认为也只有通过实行联合将德国控制在一个联合体中展各自经济、重建国家的任务。为了在经济上渗透德国,为了在军事上限值德国,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能动热动08-02班吴思之在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开辟出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所固有的和平主义传统是为其当下的历史性实践赋予意义的;而这一传统本身,或者作为历史经验的对象,或者作为浪漫主义怀旧的对象,并不包含现代意义的发展原理——分化、个体化、主观性以及由之而来的对峙。因此,只有当中国的发展能够在占有现代发展之积极成果的同时,拯救并复活自身的和平主义传统,才会有真正的中国道路,而这一道路——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才会具有真正的当代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龙头老大,现在他的每一步发展必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中国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位置,经济在迅速的爬升,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又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源地。对于发展中国家,无疑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龙头,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又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表,向世界,在国际间,无形中形成世界的一极力量。但是引起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平演变在中国不断地得到验证,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一直披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衣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伴随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深入,外国的文化的渗入渐渐影响着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随之深入世界,如,孔子的思想传播,中国文化引起的世界中国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

东方法与西方法不同的发展道路

东方法与西方法不同的发展道路 研究东方法与西方法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注意锁定在其古代法的起源与发展上。古代东方法与古代西方法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古代东方法系全盘以专制君主为中心而建立,相对而言的古代西方法则逐渐形成了财产私有人格独立的意识。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必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有关,因此研究东西方法律的不同发展道路,说到底还是研究东西方的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曾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那对于一切区别的本源我们就从经济问题看起。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不同的经济方式呢?这就追溯到文明起源的地理因素。如通常被称为“大河文明”那样,古代东方文明几乎都是依傍河流而建起的,大河所处的地域多为平原,外加河水的泛滥使得土地非常肥沃,东方自然就形成了农业经济。而古代西方则被称为“海洋文明”,这主要是指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古希腊包围地中海,拥有蜿蜒破碎的海岸线,而陆地部分却以山脉丘陵为主,较为贫瘠,不适合农业种植,却适合经济作物生长。因此古希腊以手工业为主,同时商品经济的萌芽,并为了交易商品和殖民积极出海扩张。 不同的经济模式又怎样使两地人变得不同?我将其影响概括为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上古代东方表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农业需要水利,由于大河水利利用区比较集中,因此氏族之间常会发生抢夺水利的战争,战争的指挥者就成了氏族的领袖,待氏族壮大成为国家,领袖就成了王,凭借个人意志统治整个国家。此外,建设大型水利设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统一的指挥调配,因此中央集权就能适应这种需求。古代西方则表现为平民与贵族的权力争斗以及奴隶主内部民主政治的萌芽。由于发展了商业,平民也有了一定的财产,于是他们要求他们的私有财产得到保护,就需要通过斗争来限制贵族的特权。也得利于他们多山岳丘陵的地理条件,他们的国家与城邦都有小国寡民的特点,有助于直接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上古代东方整体特征为保守与服从。农业文明的运营模式就是按照安排在特定的土地上根据每年固有的时令规律进行生产,因此思想形成了定式。生产所得是在收成后统一上交再平均分配,因此人民私人财产观念淡薄。古代西方在思想上变现为扩张与“利”的观念。扩张思想源自于贫瘠的土地无法满足上面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交易商品的需要,古希腊古罗马无论不仅经济文化方面积极与外界交流,吸收外界精华(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国),在军事上也通过战争对外扩张。在扩张之后他们需要保存自己得到的成果,因此就重视所得物的价值,这就形成了“利”的观念。扩张的思想是为了获得利,“利”的观念又守护了扩张的成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了古代东西方两种文明政治和思想上的差异,法制发展上的差异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前文所说的古代东方的法律以专制君主为中心,法律的地位是其加强集权统治的暴力机器。因此古代东方法律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的私法维护的是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财产,就连刑法也充满了过度惩罚与不公平惩罚的意味,这种惩罚不仅针对罪名,更是针对对统治阶级和贵族权威的冒犯。而古代东方人顺从的思想模式使他们面对压迫完全不懂得反抗,助长了中央集权的恶性膨胀。古代西方的法律更像是贵族与平民的妥协,是一根平衡社会力量的杠杆。法律不仅限制了平民的权力,同时也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古代西方法制以私法为

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因、途径及经验摘要:中国经过了上百年的革命、改造和发展,其中都有一定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其中的一步步的探索,一步步的进步,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的社会格局和理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道路和必须坚守的理论指导,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发展现状(途径)和我们从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中应该得到的一些经验这些方面进行浅要的探索。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因 1、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最基本理论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阶级基础是广大人民,所以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也是由我当的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由于我党的阶级代表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我党选择的最佳道路。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他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 1 引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重工业优先。模仿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优先发展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这一发展战略使我国重工业高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旧中国手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落后面貌。建国初轻、重工业比重为2.79:1,1958年重工业超过了轻工业,1960年重工业产值比轻工业高出2位。1953-1977 年轻工业发展速度年均9.2%,而重工业年均13.6%,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3.9 倍。 以内源发展为主。改革前的30 年,我国工业化重点在城市发展工业,试图通过城市工业化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但由于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一直受到挤压。特别是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和作为其载体的城市发展。按照产业结构由低到高演化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有序地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然而我们跨越了有序发展阶段,从农业直接跃到重工业。这样带来的后果是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农业的积累,极大的限制了农业再生产的扩大,致使农业经济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低效率和低收人的经济,并长期发展停滞。 政府推动。工业化由国家直接领导,从工业规划的制定到实施,政府在其中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政府投资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形成了占总量70% 以上的工业资本。经济总量扩张、消费紧缩、高速度和低效益。1952-1978 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3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6倍,而居民消费水平仅增长了68.5%,平均年增长仅2.1%。

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式有四种可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531348.html, 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式有四种可能 作者:黄树东 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2期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思考下一步中国发展的出路在哪儿?过去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个成就面前我们会不会遇到未来发展的瓶颈?假如中国发展遇到瓶颈的话,又应该怎样去突破这个瓶颈?所以重庆的思考、探索和模式有很深的历史感。 为什么重庆模式是在探索我们中国下一轮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问题 改革三十多年来成绩是挺大的,未来面临的任务与三十多年以前有什么差别?三十多年以前是平均主义,我们强调拉开差距,那是天经地义,是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今天,在社会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比较大、贫富悬殊比较大、矛盾比较多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沿用过去平均主义下提出来的思路?咱们中国有句话,天不变,道路不变。换言之就是时代变了,道路还得变一变,方法思路还得变一变。以前是拉开差距,现在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时代课题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判断过去三十多年的拉开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还能行得通。所以今后的发展不太可能继续走扩大差距的道路。不走扩大差距的道路有什么其他选择呢?就是要缩小差距,要推进公平正义,要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 咱们中国下一轮发展道路在哪儿 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式有四种可能导向:一是继续以出口为导向。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相当大,我们是不是仍要把GDP的40%、50%建立在出口之上?以出口为导向的模式,可不可以在全中国范围内复制?我想,全中国可能有二十个五十个大大小小的重庆,但不可能有二十个五十个大大小小的深圳。假如将来有十几万亿的GDP要建立在外部市場,不仅不可能,别人也不太愿意,还会导致外部矛盾增加,这条道路走不通。 二是复制西方的发展道路。西方发展道路曾经以资源掠夺为主。我们13亿人口,要规模化需要更大的资源,这条道路也走不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