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词 采桑子·重阳 登高

秋词 采桑子·重阳 登高

秋词  采桑子·重阳  登高
秋词  采桑子·重阳  登高

秋词采桑子·重阳登高

⊙收获平台

一、《采桑子·重阳》中有这样的句子:“战地黄花分外香。”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那是因为在战地硝烟的反衬之下,黄花显得格外芳香;有人说,那是因为词人南征北战,久违了花香,所以格外珍惜花香;还有人说那是因为毛泽东在战争环境下具有常人所没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你赞同哪种意见,或是有你独特的理解?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吧!

答:

二、记诵杜甫的《登高》,并回答问题。

1、诗歌题为“登高”,视野必然高远,你认为哪些诗句体现出这一点?

答:

2、你认为这首诗中最有气魄的诗句是哪一联?为什么?

答:

3、根据诗句,猜想当时杜甫的生活是怎样的,重阳登高时怀着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5.《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改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可以吗,为什么?

6.范仲淹《渔家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7.范仲淹《苏幕遮》主要抒发了什么情绪?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残霞()飞鸿()嗈嗈()孤鹜()疏林()斑驳()潺潺()

四、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青烟老树寒鸦。()

②鱼歌唱入芦花。()

③屈溪流水潺潺。()

五、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一点飞鸿影下。

鸿:

②嗈嗈落雁平沙。

嗈嗈:

③依依孤鹜残霞。

鹜:

六、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11-15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号________,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 。3.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5.哪句话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七、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下列题。

(一)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

八、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春朝()重阳()分外()胜似()秋风劲()九、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晴空一鹤牌云上。()

②寥阔江天万里霜。()

③风疾天高远声哀。()

十、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坐井观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于无声处听惊雷()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坐北朝南()

④追旅思()化作相思泪()

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语文试卷 第3页(共52页)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益阳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书写或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慈详. 憎恶.(è) 推搡.(s ǎng ) 鸦雀.无声 B.锤练. 滑稽.(j ī) 残垣. (hu án ) 祸 不单行. C.题.词 窈窕.(ti ǎo ) 契诃.夫(h ē) 黯.然失色 D.恳 .切 纶.巾(gu ān ) 针灸.(ji ù) 厉. 厉.可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进入春天,鼠害猖獗,于是他殚精竭虑....,发 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鼠方法。 B.你说自己本事大,十八般武艺,其实,一招鲜吃遍天....,要什么十八般武艺。 C.十一月,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医生称这位客人为“肺炎”。 D .校园艺术节开始了,舞台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男少女们尽展青春风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长时间的航海生活,难免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别思念亲人。 B.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7年的发展和培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品牌。 C.小说《红岩》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陈然、许云峰等人的英雄事迹。 D.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果揭晓。 4.将下面的四句话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为了达到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大师往往不动声色,没有任何直接的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悟出其中的奥妙,你就走近了大师,和他心照不宣地交流了,享受到和大师心灵沟通的幸福。____________。 ① 最聪明的读者还要进一步联想其他类似作品的情况,体悟其奧秘。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 ------------- 在--------------------此--------------------卷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当每次提到中国伟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深深刻印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我有满腔热血的崇拜,我敬佩他那指挥若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超高的军事才能。我敬佩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勇气。我敬佩他视王后为粪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气。我敬佩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气。今天,我想透过毛泽东诗词来谈谈他永远昂扬向上的情怀。 诗词原文: 采桑子·重阳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⑵重阳。今又重阳⑶,战地⑷黄花⑸分外⑹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⑺,不似⑻春光。胜似春光⑼,寥廓⑽江天⑾万里霜。[2] 词语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⑸黄花:指菊花。 ⑹分外:格外。 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3]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创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

九九重阳节经典诗句赏析

九九重阳节经典诗句赏析 九九重阳节经典诗句赏析【1】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出自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赏析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

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

《采桑子重阳》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 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 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 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 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 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 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 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 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 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 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 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 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doc

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19-03-22 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经典重阳节对联及赏析

经典重阳节对联及赏析 导读:【经典重阳节对联及赏析】 延寿; 登高。 相传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据《西京杂记》载,汉初已有此风俗,若推溯其源,其来可能更久。至于重阳登高,据说始自东汉,为名术士费长房所传的重阳祛祟法门。此联并举重阳节的这两大习俗,简介精炼而意蕴完足,自是佳对。 黄花宴; 红叶诗。 黄花,指菊花。重阳有赏菊的传统,独乐不如众乐,人们自当与亲与友,推杯送盏,同此赏心乐事。这是秋花带给人的欢乐。秋叶似乎并不逊之,因为它能传达爱意。据传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简放宫女,赐百官司吏,卢渥得一人,正为叶上题诗者。红叶对黄花,工稳之外,意味深长,令人击节赞叹。 三三令节; 九九芳辰。 三三,指三月三,魏晋以来又将此日视为“上巳节”,陌上踏青,曲水流觞,临水赋诗,是此日习俗。九九,即为九月九。三、九,皆为阳数。三月三,传说为王母开蟠桃会的日子;九月九,谐音“久久”,

古人视之为吉利喜庆的日子。这自然与所谓“毒月恶日”的端午节有天壤之别,所以联中用“令节”、“芳辰”,实在是人们观念的真实写照,并非虚饰之辞。“三三”、“九九”,“令辰”、“芳节”,属小类工对。 凤岭设赏; 龙山落冠。 凤岭,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内,西晋名臣刘弘与山简都曾于此处重阳宴赏。“龙山落冠”乃东晋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参军,为人温和雅正,颇受推重。某年重阳,桓温设宴,僚属共游龙山,孟嘉衣帽应风飘落而不自知。桓温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处之。待孟嘉如厕,命孙盛作嘲讽之文,并将文章与落帽同置于孟嘉坐处。孟嘉返还其处,见此文此帽,并无尴尬之容,笑索纸笔,作文答复,一挥而就,其辞甚优美。此则故事自然是在赞佩这位孟参军既风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晋世多名士,山简与孟嘉也在其列,此联似乎颇钟情于其辈的风度。 愁闻风雨; 讌会湖山。 上联颇有鉴湖女侠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时又可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况味(见后二联),总之无非说些惹人烦忧之事。下联反之,乃推杯送盏,及时行乐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阳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比较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 (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分.外香不似.春光寥廓 .. 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战地黄花劲似寥廓江天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二)说 独立说出词意。 (三)品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 明确: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人生短暂,深刻地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2、诗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 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秋风强劲有力,不似春风的妩媚。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落叶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与万里”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概。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毛泽东一反悲秋(颂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之情。 (四)比 1、《采桑子重阳》中哪句与刘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明确:“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 ②战斗豪情与刘诗的奋斗不息异曲同工。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相比,哪句寓意更深些? 明确:前者只表现了一种意境,虽有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比后者小。“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霜”字,是秋色的代词,秋色不限于霜叶,“万里霜”意境更开阔,局面更宏大。 四、教师总结

诗词翻译赏析

代赠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般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春风"反衬了"愁"。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

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5.诗中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 【参考答案】: 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

采桑子重阳赏析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采桑子重阳赏析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点。但是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一辈子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别见古人,后别见来者,念乾坤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愈是“念乾坤之悠悠”,便愈是“感人一辈子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一辈子坎坷,处处失意,便别免“怆但是涕下”了。毛泽东这个地方有说“人一辈子易老天难老”且别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别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尽管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算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别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脚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格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叹。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害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假如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假如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可不能对“战地黄花”有一种“格外香”的感受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咨询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算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一辈子态度多么一致。 如此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别止一处能够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算是与常人别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歪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别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要紧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别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能够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能够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确实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别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少年阶段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虽然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决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 板书: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5.诗中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 【参考答案】: 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的性格。

《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

《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三)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 和“天难老” 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 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 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 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 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 那就横扫千古了。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1、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2、岁岁:年年。 3、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4、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5、黄花:指菊花。 6、分外:格外。 7、劲:强劲。 8、不似:不类似,不像。 9、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10、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11、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

《采桑子·重阳》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采桑子·重阳 近现代: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

《采桑子 重阳》鉴赏

序号:162 姓名:冯璐班级:税务1302 《采桑子重阳》鉴赏 采桑子?重阳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不仅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重阳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三、关于重阳的诗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 人生哲学 江苏徐州沛县第二中学陈秀征 屈原,“风飒飒兮木萧萧”;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闻秋声而色变,不禁哀叹“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四季交替,花开花落,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何击起文人心中阵阵涟漪?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①,人生须臾,时空无限,如何超越这一人生悲剧性主题,活出意义,让这短短百年拥有永恒的生命价值?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而文人命运多蹇,抱负难酬,为生计颠沛,为理想奔波,内心充溢的多是缺失性体验,一旦客观环境刺激敏感的主体,就容易唤起主体的精神漩流,掀起波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②,缺失的是家音断绝、情意难诉的归属需要。“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③,缺失的是情人远离、难舍难分的爱的需要。而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

行为动机和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直指生命哲学的终极目标。可在这方面,拥有丰富性体验的文人能有几个呢?屈原忠君爱国却被讥谗流放,欲振朝纲却被排挤投水;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却老病孤舟,沦落江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种境遇,文人怎能不见黄叶而伤心,临秋风而落泪呢? 如何解决人生的苦闷呢?正直的文人往往有三种选择:自戕,自适,自救,或者说苦闷,逍遥,拯救。 屈原“乘鄂渚而反顾兮,秋冬之绪风”,小人奸邪,君王冷酷,其志难酬,苦闷绝望之极,遂投水自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社会的不公而抢地呼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永恒而韶光易逝,诗人正是在这忧国伤时悲己的千年慨叹中走向生命的终结。辛弃疾虽梦想“沙场秋点兵”,秋风戏马,挥戈北伐,却不禁哀叹“可怜白发生”,更何况“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空怀抱负壮志难酬的孤寂和悲怆,不正如杜鹃啼血,血尽而哀不止吗?强大的外界环境无力更改,纯情的诗人只好返求内心,在痛苦的折磨和不停的拷问中走向生命尽头。 既不能施展才华又不愿屈己变节,无奈下,一些诗人走向另一种人生选择,便或隐于郊野,或隐于朝堂,以隐者或清者的形象昭示存在的价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恶俗官吏低头,解职归田,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

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集体朗读。 补充注释: [采桑子] 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