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长治城市文化建设

论长治城市文化建设

论长治城市文化建设
论长治城市文化建设

对长治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城市文化是城市风貌、政府的行为和制度以及城市精神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是平庸而无个性的城市。城市文化可以展现城市个性,增强市民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在现代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青睐。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城市文化建设。长治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在文化资源上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优势,因此对长治市的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治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长治市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历史名城,长治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也不可否认在利用这些优势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

1.长治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

(1)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长治,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使中华民族完成了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伟大历史转变。这里还是中国神话的故乡,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

长治,历史文化古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历朝历代一直是郡、州、府所在地。秦置上党郡,南北朝始称潞州,明改称潞安府,设长治、平顺两县,取“长治平顺”之意,长治由此而来。全市有法兴寺、观音堂等3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治,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驻地所在。解放战争时期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薄一波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和生活的印记,长治也因此成为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

可见长治的传统文化“底色”充足,这为长治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2)现代文明气息浓厚。

长治,资源型的老工业城市。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硅、大理石等40多种,具有开采价值的2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274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2%。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的相对富水区。

长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煤焦、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装备、中西制药、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现代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体系,现有潞安集团、天脊集团、长钢集团、漳泽电力、常平集团、潞宝集团、沁新公司等62家大中型企业。

长治交通便捷,已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民航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现有长

治至太原、长治至邯郸、长治至晋城三条高速公路,长治机场有直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航班。

长治,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2004年以来,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证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农产品127个。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豆类等,主要名优特产有沁州黄小米、潞党参、上党腊驴肉、沁源松蘑菇等。

2.长治市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尽管我们有很好的人文基础,但是长治的文化基础设施却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长治的娱乐休闲场所发展不合理,没有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符合各个年龄段的休闲场所。体育设施分布不合理,还没有形成全民性的大众体育文化。图书馆、文化宫等场所较少,利用率不高。而且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主题内涵,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2)市民文化生活匮乏。市民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文化广场、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物质表现上,另一个就是市民的文化生活,在这两个方面长治市都明显匮乏。尽管长治市有一些广场,中心等,但是数量不多,内涵不够丰富,不具备吸引力。而在市民文化生活上,没有形成满足人们需要的完善的文化生活体系。网吧、歌厅、麻将馆等娱乐型文化几乎成了城市休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长治市城市文化建设战略分析

1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设一个城市首先应考虑城市的文化建设,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的观念进行更新,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政府在研究城市文化特征,分析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城市文化定位,寻找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中心,开展如何经营城市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从城市规划到人才培养到资源开发等都围绕城市形象制定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城市文化建设新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扬民主,规范城市文化建设制度,鼓励市民在城市重大建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市民中广泛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形象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市民认识到他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地位。

2.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凝聚力

有精神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才能有所发展,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治市的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下功夫:

(1)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长治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所以应该从这个方面下功夫,让广大市民认识到自古以来长治的重要地位,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增强市民凝聚力。

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太行山区,领

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在长治实现转型跨越的今天,要大力宣传太行精神,赋予“太行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太行精神”得以进一步弘扬,成为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更要成为长治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的精神支柱。

(2)从现实角度来说,尽管长治市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但是长治市广大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对长治的城市建设。

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治市实现了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进行了城中村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治理城市内环境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长治市市民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城市氛围。

在精神文明方面:十年来长治市一直致力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是打造“中国好人城市”已成为长治市的新标识。越来越多的“长治好人”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楷模。呈现出一片道德楷模群星璀璨、凡人善举俯拾皆是、君子之风扑面而来的新景象。长治走出了一条“用道德楷模引领城市文明、塑造文明城市之魂”的特色创建之路。重塑了一个城市灵魂的同时,也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构筑了最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媒体的大力宣传,让每个长治人都成为“长治好人”。

总之,近年以来,长治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打造“中国好人城市”品牌为抓手,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但离实现长治转型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长治还有不少路要走。希望通过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激发每一个市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把长治建设成一座幸福文明之城。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7-06-19T13:46:50.36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4期作者:熊英伟张雪莲 [导读] 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城市文化形象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体,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要素,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文化形象的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描述性的哲学定性评价。为此,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模糊数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244-03 引言 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给予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一座城市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综合性表现,既有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外在的物质特征,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西方城市建设理论的冲击,我们忽视了城市自身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照搬国外或本国其他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平无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数学方法量化评价,以判断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劣,为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1.1 建立原则 1.1.1 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方法上,要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层面不同结构的文化形象因素的功能和效益进行比较。 1.1.2 地域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需要针对评价目标的特性,针对不同地域,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价。 1.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的定量指标较精确且便于分级,但由于其对综合性和关联性反映不足,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就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1.1.4 层次性原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的特点,所选指标应反映出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综合到细化。 1.1.5 实用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系统的特征和实质,使指标数目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 1.2 建立方法 1.2.1 指标选取 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因素种类繁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汇总得出影响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因素,获取初选指标。结合频度分析、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优化选取,最终确定评价指标[2]。 1.2.2 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即先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将特征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权重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3]。 1.2.3 模糊评价计算 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均有多种属性,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其不同特征,所以在评价事物时,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而必须兼顾事物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综合考虑全部因素对评价对象取值的影响,需做模糊综合评价。 2.城市文化综合评价因素分析 首先确定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初选因素,再制定城市文化形象专家调查表,由专家对城市文化形象因子和元素进行筛选、增补,基于80/20法则原理,将八成以上专家未勾选的城市文化形象元素予以删除,最终确定为5个子集,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再将5个子集分别按其属性细分为19个内容,构成二级评价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63项分子集,构成三级评价指标(见图1)。 2.1 城市行为文化形象 城市的行为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治安管理状况、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文明规范等。它是城市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它代表着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 2.2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特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灵魂。它包括了城市精神、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等。 2.3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资源特征、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2.4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文化形象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最直观的感受,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系统。 3.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城市规划、旅游、园林景观等方面专家发放20份征询问卷,依据构造比较分析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每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25.29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4月下作者:李洁王笑凯[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1身份证:4101021977****252x;2身份证:4113291983****0011)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前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1城市规划模式的分析 1.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1.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3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结束语:

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完整版

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xxxx年文化工作总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乐与参与、便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构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苦干三年,打造崭新xxx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xxxx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抓好文化设施建设 1、加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推动力度,年底完成18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并力争投入使用。二是在完善提升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年内在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建成2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三是进一步加强县文化信息资源分中心建设,年内建成18个乡镇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2、加快建设和改造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一是积极推动落实xxx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二是提升“两馆一院”服务水平。按照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加强图书馆环境、设施、技术装备建设,建设拥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加强县文化馆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辅导培训中心、创作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加强书画院建设,建设集书画展销、研究创作、鉴赏交流、培训辅导为一体的xxx书画艺术中心。三是建设娱乐休闲城。改造县电影公司,规划建设一座集电影放映厅、小剧场、娱乐茶馆、休闲健身和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娱乐休闲城。 二、精心组织群众乐与参与、便与参与的文化活动 3、组织好xxxx年春节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好春节文化活动,大力营造热烈、祥和的喜庆氛围,力争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影响力上有新突破,使其成为xxx的一道节日盛景,成为群众节日休闲活动的一大看点。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一是精心举办全国性“团泊洼”诗歌节活动,深入挖掘团泊洼诗歌文化资源,组织大型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会、参观游览等系列活动,力求办出影响,打造xxx文化品牌。二是精心举办以农村题材电影放映大汇演和优秀影片展映等为主要内容的天津(xxx)农民电影节,打造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影文化品牌。三是精心承办天津市农民艺术节重大活动,提升xxx文化影响力。四是精心组织“欢乐xxx”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xxx 群众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市发改局办公室 前言: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转变,更多的人已经从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上,更表现在它对人的吸引程度。“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将代替工业化,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主流,这种总体趋势决定了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是文化建设之争,地方主政者必须明确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项。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如何让民众更满足于城市生活,已经成为当下地方主政者最为关心的课题,而城市文化建设在其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也就是城市文化竞争开始的时候,有必要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

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它的作用包括:⑴凸显差异化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⑵发挥凝聚功能,降低整体宣传成本,提升城市营销效益;⑶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⑷增强危机应对能力;⑸产生正面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⑴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环境;⑵城市经济环境、产业特征、市民素质特征;⑶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发展状态、投入成本。 城市文化首先是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产业、产品、承载的城市文化内涵。其三,应该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根据上述特点,在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地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达到古为今用、和谐发展的目的。还要深入地研究城市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研究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体制等生产关系要素,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三、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文化建设

——宜宾生态旅游建设 小组成员:朱文萍 王小双 殷磊磊 江瑾然 魏梦忆

目录 一、选题背景 (3) (一)对城市文化概念的界定 (3) (二)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3) (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关系阐述 (4) (四)对生态旅游的界定 (4)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4) (一)优势 (4) 1、地理位置 (4) 2、交通条件 (5) 3、政策支持 (5) 4、旅游资源 (6) (1)秀丽的自然景观 (6) (2)人文旅游资源 (7) (3)宜宾特色美食 (9) (4)宜宾酒文化、茶文化 (9) 5、发展空间大 (10) (二)不足 (10) 1、宣传力度不够 (10) 2、开发不足 (11) 3、服务水平不高 (11) 4、居住环境、景区环境不好 (11) 5、发展薄弱环节 (11) 三、对策探究 (12) (一)政策、组织、机制健全 (12) (二)交通改善 (12) (三)多渠道、全面宣传 (12)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 (13) (五)旅游景点的集群性 (13) (六)服务系统性 (13) (七)改善宜宾景区、居住环境——提高素质 (14) (八)旅游商品的开发 (14) (九)旅游资源的保护 (14) (十)打造特色旅游——生态旅游 (15) 四、宜宾旅游发展前景 (15) 参考文献: (16)

一、选题背景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宜宾市作为西南重镇,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情怀造就了宜宾市独特的城市文化,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旅游文化势必也将成为宜宾城市文化中一颗明星。 (一)对城市文化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城市文化, 是指城市的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 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二)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发展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 2、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主体, 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城市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文化建设, 是社会主义和

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 1.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因此,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它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文化一个方面,他所体现的是城市主题的整体打造,是城市主题文化作为统领城市建设的综合力量。所以,城市主题文化必须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城市文化、经济、规划、建筑各方面才能互相促进,形成一种良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研究和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必须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注重城市主题文化整体、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发展平衡。 那么什么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呢?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结构。城市主题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结构如何,对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对于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城市主题文化结构,就是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主题文化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划分或者说如何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实际上又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不同城市的主题文化的特质不同,所体现的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城市主题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管理层面三个方面。 物质层面是指以满足城市的物质发展需求的城市主题文化系统,他包括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如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产业链、城市人工及自然环境等,其根本部分是城市生产方式及城市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在具体的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系统中,主要指城市主题文化品牌产业系统、城市主题文化开发区系统、城市主题文化空间规划系统、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的硬件部分、城市主题文化旅游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对城市的经济、建筑、景观等可感知的物质部分进行重新的梳理构建,以达到实现城市主题文化整体感观风貌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层面是指城市主题文化在市民的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层面既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所保存和传播,也可以是以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人的大脑中,表现市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具体到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系统中则包括:城市主题文化文化系统、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软件部分、城市主题文化活动系统、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系统等。 城市主题文化制度层面是指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包括城市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机构设施,是城市主题文化实体化的一种表现。在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系统方面主要包括:城市主题文化教育系统、城市主题文化战略中心系统、城市主题文化政府工作职能系统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和专职结构的设立来保证城市主题文化的顺利实施。 城市主题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城市主题文化系统。从广义角度看城市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实际上也就涵盖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从狭义角度看城市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的关系也就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城市主题文化,应该把其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处于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及其城市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城市主题文化的内部系统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则使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发挥出最大的系统合力,保证城市的发展在城市主题文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宗山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绿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标志,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范围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建设形神统一的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城市建设必须从本抓起,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涵养市民素质,繁荣城市精神文明。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其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有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他们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伦敦的出租车上甚至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2615584.html, 2009年9月2日 摘要: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山城建设符合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本文将主要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融合应遵循的特点及对演绎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建设构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山城文化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我国居民点迎来了其新时代——“城郭沟池以为固”[1]的时代,我国早期城市便逐步产生了。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个土耳其的诗人曾这样形容过“城市”,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怎样的城市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不断积累留存历史文化记忆的城市,还是不断现代化更新的城市。毫无疑问,多数人的回答必是在保有历史记忆中不断更新的城市。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至少对于高速现代化革新的中国城市而言。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拆除“破旧”的房子,修建起钢筋水泥土的模板房,“千城一面”由此得来。而重庆也难免俗,在借三峡开发东风之际,努力打造西南国际大都会,站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你很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街景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大致相同。城市样板化、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用在努力记忆居住城市的模样,因为不管在哪,它都是一样的。当然,造成这一局面是有历史背景的。为尽快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困境,我们的决策者不得不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命题中做出选择,我们以牺牲前者而成全后者。但在重庆直辖10年其GDP年均增速为10.21%[2]、城市地方性文化也快消失殆尽之际,在对旧城改造、打造两江新区之时,不管是地方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得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新理性地思考重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问题,它们是否一定对立?是否已适时在冲突中取得融合?又该如何融合才能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一、城市文化在与城市建设的冲突中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有社会学家指出,其实宜居城市并不只是意味着提供一系列如街道、高楼、照明、市内公共交通、通讯以及学校、医院、法院和警察局等各种市政设施,更确切地说,宜居城市更应该是精神的寄托物,某种习俗与传统的载体,它深入到那些使其得以形成的人们的生命进程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能系留重庆人情感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是一块块磨得圆滑的石头台阶、一棵棵石壁上黄桷树、一段段江滨的鹅卵石滩,更难得的是一段城墙等等,触景可生情的城市情结会带给一个城市无穷的精神活力,会让重庆人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从根本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