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

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最后,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教育者真诚的爱去感染与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后、思想和行为偏傲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挖苦甚至粗暴对待,而要用火热的心去亲近和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唯有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思想沟通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公务员之家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需要定制原创文章的朋友请点击>>>需要快速发表文章的朋友请点击>>>

公务员之家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以上链接获得专业文秘写作服务,点击以下图标可以分享到你自己空间。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中学生叛逆心理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所在学院:经济与法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郑嵘 学号: 1220210177 指导教师:陈艳 完成日期:2014年4 月20 日

目录 一、叛逆心理的概述 (1)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1)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 (2) (一)定力不强,容易被误导 (2) (二)自大,目中无人 (2) (三)逃学、厌学 (2) (四)孤僻,自卑 (2) 三、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3) (一)主观原因 (3) (二)客观原因 (4) 四、预防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措施 (5)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5)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5) (三)自我调节,改善心态 (6) (四)优化群体环境 (6) (五)遏制社会不良信息传播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现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学生自身压力很大,而长久以来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一直都未改变,这样易导致学生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中学期的学生又处于敏感阶段,各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导致叛逆。本文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展开,以生活实例的形式分析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从家庭、学校、自身、群体、社会等方面寻找预防叛逆心理的措施,以致于更好的帮助逆境中的青少年。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原因;对策

ABSTRACT Nowadays social development faster and faster, making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 lot of pressure, but the parents 'long' Succeed, Wang Cheng-feng, "the idea has neither changed so easily lead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of increasing pressure. Students in the semester and at a sensitive stage, the pressure is more likely to lead all aspects of treason. From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bellion started in the form of real-life examples of the analysis mainly rebellion, to find measures to prevent rebellion from the areas of family, school, self, group, community, etc., so that better help adversity teen.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rebellion;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_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精)

江西教育科研1999? 3 JIANGXI EDUC ATIONAL RE S E ARCH ●宋运芳文良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班主任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而班主任工作成效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客观地分析、研究与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尽管当代中学生有着许多身心方面的优势与长处,但也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困惑和迷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1品德上缺少自修。当代中学生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只顾自身学习,往往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集体观念、劳动观念、道德观念、法纪观念淡薄;行为中常常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随意损坏公物;对待坏事、不公平之事、不名誉的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少数学生对父母态度粗暴、生硬,不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常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21心态上缺乏自强。当代中学生非常注重个人成名成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很低,意志力薄弱,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虽头脑聪慧,期望颇高,自命不凡,而又心态脆弱,平时遇到困难和障碍,常常虎头蛇尾,浅尝辄止,遇难而退,结果是半途而废,经不起一点挫折。 31知识上不善自学。自学能力是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少中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对老师的讲授一知半解,只知死记硬背,不会阅读课本,不会查参考资料,不会多渠道获取信息;更不能将获取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之有序贮存,灵活提取,特别是用所得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青少年叛逆期的心里特征

青少年叛逆期的表现 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他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他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主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为,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文,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小军的叛逆心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自从和父母关系僵化后,它的成绩不断下降,性格变得孤僻,又易暴怒,与老师、学生的关系不融洽。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分析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学习并融入社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越来越 多,尤其是心理问题---特别是叛逆心理更 加普遍。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父母的情感表达有误情感挫伤性 我曾在家教时遇到过一个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他是一个初一的男生,人挺聪明的。但是成绩很差,经常在班里倒数。他的父母请我去教他,希望可以提升他的成绩。渐渐地,我发现其实他人聪明,尤其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我每次让他做我当堂布置的作业,他都能高效地完成。可是他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却是一塌糊涂。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爸爸妈妈每次假期都让我学习学习,不让我出门,让我提高成绩。我讨厌读书,讨厌他们。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如愿,我要跟他们对着干。他们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我的感受……”说完他伤心地哭了。

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地服从、照办,而是要分辩是与非。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愿意父母干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的教育方法对待儿童,这就产生家庭矛盾。家长过多的管制,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定义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这个时期的孩子生理 和心理都正在发育阶段。心理尚未 成熟,但已产生要有自己个人隐私 的想法,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2)好奇心理。这些孩子往往做一些被大人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 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的学生,与近年来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八年级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八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八年级学生问题聚焦 1﹑早恋“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须说一遍喜欢我。”宋女士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谁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生女生手拉手亲密地往前走。 2﹑上网初中阶段,八年级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 3﹑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九年级往往很难有所突破,升学的失利难以避免。 4﹑逆反心理严重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原因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测一测你是否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是否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 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 让他感到你不好惹的?()() 评分规则: 第1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干并且只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和所干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问题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等,甚至还会引起犯罪,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一)、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学生叛逆期德育教育案例

中学生叛逆期德育教育案例 凌云中学邓贵锋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目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我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面我以具体案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办法: 案例展示: 男生李某,他上课睡觉,无精打采,经常打仗,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逃课旷课。对父母态度恶劣,叛逆心理强。处处与长辈及老师作对。 教育措施: 一、及时了解原因: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作为该学生的老师,我们决定首先找出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老师从他的父母、朋友那里进行深入了解。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其与父亲的关系极差。同时,也向家长反映出,该生在班上也提及到父亲的不是,而且极大反感。其父亲听后感触很深。我们婉转提出了本次主要目的,希望家长能树立榜样,用心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面对老师的真诚,该生的父母触动很大,意识到作为家长的他们,确实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各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一、小学: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 作者:张升祥文章来自网络 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 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在闭锁性心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生活在学生的中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 3. 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则教师对其行为严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巧也是他们向往成人,渴望成人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需要每个老师认真对待的。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论的“逆反心理”指的是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高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带来了强烈的自我做主的愿望,但由于其经验见识的相对欠缺,容易将“自我做主”表面化和歪曲,即将“自我做主”的愿望通过“不听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疏导策略。 三、研究的内容 a)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识别,及时归纳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总结他

们的外在和内在一些特征,能够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b)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c) 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通过大量的分析实践,形成一整套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的方法,总结案例,使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2)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个别访谈、咨询,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5月):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实施。同时,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4)总结阶段:(2012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应的有效解决方法。 (2)分析比较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找到合乎学生实际的方法,提炼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读书学习计划与完成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摘要: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目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2) 3、自信心不足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3) 3、环境污染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6)

参考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阶段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的某些特征,是其他阶段所没有的,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智尚不完全,这种矛盾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我从自己实习期中亲身经历的案例来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占了很大的比重,逆反心理是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好为不利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我们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教学的方法 有些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这种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杨型会(410005) 【摘要】本文结合班里两起典型的学生叛逆现象,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全年级1034名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SPSS12.0数据处理、百分比数据处理,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学生调查叛逆心理对策 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班有两位家长给我反映了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家长则反映他的小孩(学生甲)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再和父亲讲话,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他的材料里把父亲比做“日本鬼子”,初中期间,虽经班主任出面协调,但未收到任何效果;另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学生乙)自初二开始就不和父亲讲话,至今也有近两年时间。后来又有家长陆续反映小孩在家学习期间,房门紧闭,不准父母进入,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父母对小孩的学习情况基本不清楚。对于这些情况,我也尝试进行干预,不断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明显地感觉到收效甚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高中学生的叛逆还不是个别现象,于是蒙生了调查研究的念头。 一、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及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中学生心理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情况家庭调查表”各一份,每一份调查表由针对性很强的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三部分组成。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研究对象:长沙市一中高一新生18个班所有学生及学生家长。 3、统计分析过程: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和家庭调查表各1034份,实际回收842份,占81.59%。统计时判断题采用计分的方法,凡答案符合叛逆倾向的计1分,不符合的计0分,然后统计每一份表格12道判断题的总得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而数据分析采取学生表与家庭表一一对应的形式使用SPSS12.0处理,由于回收表格有一部分学生表与家庭不能一一对应,予以舍去,因而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表格568份,只占实际回收的67.46%。选择题的选项统计分学生表和家庭表分开统计,并通过计算所选选项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SPSS12.0处理数据分析及结论 1、描述统计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学生叛逆568 0 11 3.74 2.113 家长专制568 0 12 3.26 2.230 Valid N (listwise) 568 有效数据为568份,学生叛逆心理最大值为11,均值为3.74,远小于6(总分的一半)。这表明我校高一学生整体上叛逆心理属于一个较低水平。分数大于5.5(中数)的学生有115名,占有效数据的20.2%,即有20.2%的学生叛逆心理大于中数,是一个较小的需要关注的群体。学生叛逆心理的标准差为2.1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