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述

 2001年第2期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No.2,2001 总第107期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erial No.10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述

石 奇

(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新领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容包括: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学术源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关键词:经济学说;新凯恩斯主义;评述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1)02-0018-05

收稿日期:2000-04-11

作者简介:石奇(1966—

),男,河南泌阳人,南京经济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70年代出现的一般非均衡理论(或称为非瓦

尔拉斯均衡理论、固定价格研究)并没有克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危机。一般非均衡理论在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有弱点,从现实方面来看,它没有为解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滞涨”问题提供有效的政策;从理论方面来看,它没有对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和工资刚性假定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一般非均衡理论的后一方面即理论方面的缺点是致命的。例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批评说:仅仅是假定价格和工资的刚性,而不进一步去解释为什么价格和工资会具有这样的刚性,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因此,一般非均衡理论并没有真正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一个牢固的微观基础。这一批评甚至说服了曾经是一般非均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巴罗,并最终导致了他对非均衡凯恩斯主义的背叛。巴罗的背叛在所谓古典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摇身一变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时也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并写出了第一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

在70年代中期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逐渐取代了货币主义(Monetarism )而成为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货币主义不过是一种半形式

化的分析,而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是高度形式化的。杰出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除了巴罗之外,还有卢卡斯、萨金特(Tomas Sargent )和华莱士(Neil Wal 2lace )。他们的分析充满了在一般均衡中的理性预期、市场结清等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使得凯恩斯主义者们从满意地接受固定价格和工资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回过神来,引发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基础的再认识。主要的结果是,发展出了另外一种以新古典经济学风格出现且包括理性预期在内,但具有凯恩斯主义结论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凯恩斯主义者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清算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一个是市场结清假定,一个是理性预期假定。理性预期假定的作用是使得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位于自然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市场结清假定的作用则是使得实际的产量和价格水平总是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这两个假定合在一起的结果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显然就是充分就业产量。这就得到了新

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中的充分就业结论。当实际产量由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时,如果试图通过政府的总需求政策来把总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则唯一的结果就是使得价格水平上升,产量将仍然停留在自然产出的水平上,这就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中的政策无效的结论。

由此可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充分就业论和政策无效论是在市场结清和理性预期这两个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反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从反驳它的这两个假定入手。修正这两个假定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使得其充分就业以及政策无效的结论不再成立。

首先,如果修正了理性预期假定,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就不一定是垂直的,而可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是结清的,经济总是处于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上,但这个交点也可能是位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这就出现了低于充分就业的可能。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政府的总需求政策就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它使得总需求曲线沿着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结果造成产量的增加。

其次,如果修正了市场结清假定,则经济就可能不处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上,换句话说,价格水平或者货币工资可能高于或者低于均衡的水平。无论实际的价格或者工资水平是低于还是高于均衡水平,在这两种情况下,产量和就业量将都是只由较少的需求一方或者供给一方决定,结果都可能造成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特别是,当价格水平高于均衡价格时,则即使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仍然能够增加总的产出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关于对价格的理性预期将导致工资和价格同时变化从而抵消价格变化对总供给的影响的说法,至少在短期中是有问题的。现实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我们难以在短期中形成所谓理性预期。即使我们相信,企业和居民在进行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也就是说,预期最终会变为“理性”的,但在这个最终时刻到来之前,也许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调整我们的预期。在这个“短期”的调整过程中,总供给曲线就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个短期很可能是一个很

长的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中,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则即使价格是有弹性的,从而总需求与总供给是相等的,也可能出现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况,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也可以增加产出水平。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第二方面,即否定市场结清假定。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否定劳动市场结清的假定,一是否定商品市场结清的假定。如果我们只从商品市场来分析,则当价格为非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价格水平或者高于均衡价格或者低于均衡价格。当价格水平高于均衡价格时,产出由较小的需求一方决定,这时,我门就遇到了所谓的“需求约束式均衡”(Demand—Con2 strained Equilibrium)。与需求约束式均衡相联系的,就是所谓“凯恩斯式失业”。当价格水平低于均衡价格时,产出由较小的供给一方决定。这时,我们就遇到了“供给约束式均衡”(Supply-Con2 strained Equilibrium)。与供给约束式均衡相联系的,就是所谓“古典式失业”。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任何一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都必须对下述一个或几个问题作出回答:

第一,经济中的产量和就业量是否经常发生波动?在这里,经济的波动是指产量和就业量在短期中的变化,而不涉及长期问题。除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对这个问题是否定的回答之外,绝大多数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现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内)都承认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是经济中的现实情况。

第二,如果产量和就业量是波动的,那么,这种波动的性质是什么?是均衡波动呢,还是非均衡波动?均衡波动意味着无论产量和就业量是高还是低,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总是保持着供求一致的均衡状态;反之,非均衡波动意味着存在产品的供过于求,存在着非自愿的失业,等等。在这里,非自愿失业是指,在现行工资水平上愿意就业而无业可就。应当注意的是,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并不必然意味着生产过剩和非自愿失业。它可以是生产过剩和非自愿失业,也可以是所谓“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供求总是相等———的波动。在后面的这种情况下,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并不伴随有生产过剩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一般而言,具有新自由

主义特点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常常把失业看成是一种均衡的波动,而否认经济的非均衡性质。例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以及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Cycle Theory)等等,尽管也承认经济的波动,但在他们那里,波动却被解释成为完全是供求曲线移动的结果,既不存在非自愿失业,也不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

第三,如果产量和就业量是经常波动的,那么,引起这种波动的因素有哪些?特别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会不会造成这种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在这里,名义总需求冲击是指诸如政府支出的变化,货币供应数量的变化等等。我们知道,对于这个问题,现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看法。按照这个学派的看法,除非货币供给量等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否则就不可能造成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

第四,如果名义总需求的变化会造成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那么,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是由于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呢,还是由于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在这里,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包括不完全市场(例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以及不对称)信息,等等。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们大都从预期错误方面来说明总需求变化的实际效应,而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则主要从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上找原因。

第五,如果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会造成产量和就业量的非均衡波动,那么,政府的政策“在这里能不能起到稳定的经济作用呢?一切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或多或少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所有的凯恩斯主义学派都或多或少地支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从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第二,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的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第三,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第四,认为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而非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是名义总需求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第五,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不足。

上述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也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同样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自愿失业,造成实际就业量和产量波动,并且认为,经济体系的不完全性是理解名义总需求的实际效应的关键。

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之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还具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得它与那些在它之前就存在的较早的凯恩斯主义学派(例如新古典综合学派和一般非均衡理论等等)区别开来了。

在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前,老式的凯恩斯主义学派通常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往往把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归因于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刚性,即把工资—价格刚性看成是解释名义总需求变动造成实际经济变量变动的唯一或者至少是主要的原因。在这里,名义的工资和价格是指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工资和价格,即非“实际”的工资和价格;而名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则是指,在产品市场或劳动市场失衡的情况下,名义的价格和工资并不及时地调整以重新恢复均衡。刚性可以是指完全的刚性(Rigidity)———工资和价格根本不变化,也可以是指所谓的“粘性”(Sticky)———工资和价格变化非常缓慢。无论存在的是完全的刚性还是所谓的粘性,其结果都是:名义总需求的变化并不完全表现在价格和工资的变化上,它还造成经济中的“数量”(例如实际就业量和产量)的调整。有些凯恩斯主义学派(IS—LM学派这样一些“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学派)把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看成是造成非自愿失业以及就业量、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些凯恩斯主义学派(例如新古典综合学派)则把他看成是唯一的原因。

第二,老式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对它们所倚重的这种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刚性只作出假定,或者说,认定事实是如此,而并不做更进一步的深入解释,并不试图去说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似乎与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相违背的刚性。这种“假定是如此”或者“事实是如此”的理论不能令人满意。这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陷入深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凯恩斯主义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第一,它

不象其它凯恩斯主义学派那样只是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是试图给予这种刚性以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在单个经济单位(单个居民和单个企业)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基础上———来解释工资—价格刚性,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提供牢固的微观基础。更具体地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首先是对名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缓慢调整,粘性等等)进行解释,由此再解释非自愿失业、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作用。

第三,除了继承老式凯恩斯主义学派重视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作用的传统之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经济体系在其它方面的不完全性的作用。例如,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不完全且昂贵的经济信息等等。所有这些也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用来解释宏观经济学波动的重要因素。

新凯恩斯主义与其它经济学学派(主要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一致的地方是,它也认为,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并且,理解宏观行为要建立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则在于:新古典经济学是利用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不存在交易成本、完全的市场体系、有代表性的经济主体等等来建立自己的模型的;而新凯恩斯主义在建立自己的模型的时候,利用的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等等。它使用了与新古典理论相同的一般均衡的方法和结构,但不假定市场结清。它认为,个人的决策导致了宏观的外部化,因此,个人的决策不一定会得到社会最优的结果。它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宏观经济的外部化问题内部化。它的政策结论是:政府的政策具有潜在的作用。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一种关于名义工资—价格刚性的学说。它解释为什么名义工资和价格在面临总需求冲击或者其它冲击时通常具有不易变动的性质,并通过这种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来解释总需求冲击的数量调整效应,从而解释就业量和产量的波动以及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是,除了名义工资—价格刚性理论之外,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理论。这

些理论同样是在为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寻找微观基础,但与名义工资—价格刚性学派不同,它们对于非自愿失业和经济波动的解释主要不是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是经济体系中的其他一些“不完全”因素。例如,经济体系中的实际的而非名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以及合作失败等等。

(一)名义工资—价格刚性理论

工资—价格刚性理论又可以分为“名义”的和“实际”的工资和价格刚性理论两个部分。其中,名义刚性理论在解释名义总需求冲击的实际效应问题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名义刚性理论直接地与一般非均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联系,是对后者的直接发展。它与一般非均衡理论一样,也是把经济的波动归因于工资和价格的不易变动,但它不象一般非均衡理论那样只是假定名义刚性的存在,而是试图去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刚性,尤其是说明为什么理性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不随总需求冲击或者其它冲击来调整工资和价格,并考察如何从现实的微观经济环境中引申出名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

(二)实际工资—价格刚性理论

如果说关于名义工资—价格刚性的理论在解释总需求的实际效应上起着主要的作用,那么,实际工资—价格刚性的理论,尤其是实际工资刚性理论,则在解释非自愿失业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归根到底,失业总是与某种程度的实际工资刚性相联系的。

按市场来分,在产品市场上,实际价格刚性理论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消费品市场理论、存货模型、非完全竞争中的加价理论等等;在劳动市场上,实际工资刚性理论则有,隐含合同理论、集体谈判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实际工资刚性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名义总需求变动会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因为按照实际刚性理论,所有名义变量在总需求变动之后都将随之同比例地变动,因此,出现的是价格调整,而不是凯恩斯主义所要求的数量调整。

(三)非刚性理论

不是从工资—价格刚性方面来说明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包含有不完全信息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合作失败理论等等。与工资—价格刚性学派相比,这些理论的

基本特点是要证明,失业和经济的波动无须依赖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即使假定工资和价格是完全有弹性的,由于经济体系内在的不完全性质,就业量和产量仍然会波动,非自愿失业仍然会产生。特别是,这些理论甚至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增大工资和价格的弹性,经济波动的程度不是减轻,而是会加强。

上述的工资—价格刚性理论和非刚性理论被一些人称为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弱”理论。另一方面,象新的“太阳黑子学说”等等则被看成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强”理论。这些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假设,例如,理性预期、弹性价格和竞争性一般均衡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的综合。但是,从这些模型中却可以得到关于系统的稳定性政策有效的结论。这个结论明显的是凯恩斯主义而非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强”新凯恩斯主义中的凯恩斯主义成分来自凯恩斯对于不可预测的投资中的“本能冲动”作用的重视。具体来说,“强”新凯恩斯主义试图解释,在一个理性预期的竞争均衡模型中,自我实现的预期是如何内生地产生经济周期的,包括产生那些无规律的、混沌的经济周期。这与新古典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极不相同,后者取决于外生的冲击和单个经济主体方面的不完全信息。

四、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简单评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被看成是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的凯恩斯主义的“复兴”,这里有如下简单的评价:

1.与传统的纯粹“宏观”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失业和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这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宏观问题时也需要重视微观基础的理论建设。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目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由多个支派、多种学术观点拼合在一起的。这些不同支派的一些主要观点常常互不相同,有时甚至互相矛盾。

3.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些理论往往带有片面的特点,例如,名义价格刚性理论尽管能够说明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会造成就业量和产量的波动,但却不能说明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名义价格刚性反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4.还应当指出,与很多其它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样,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庸俗性。例如,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时,“怠工”模型把它归因于工人开小差的本性,“局内人—局外人”模型则把它与工人“跳槽”所造成的企业成本联系起来。总之,在他们看来,失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并无关系。

(责任编辑:高用深)

Review of the Neo2K eynesian Theory

SHI Qi

(Dept.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Neo2keynesian Theory,consisting of its academic origin,its peculiarity and its main stand2 points.

K ey w ords:economic theory;Neo2keynesian Theory;review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