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省略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_胡常海

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省略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_胡常海

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省略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_胡常海
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省略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_胡常海

第35卷第3期教学研究V ol.35No.3 2012年5月Research in Teaching May2012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1],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种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3],其宗旨是“以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4]。本文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节为例,着重探讨“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分析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策略。

1“5E学习模式”的含义

所谓“5E学习模式”具体指的是将学习过程分为5个紧密相连的阶段,即吸引(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加工(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因为这5个阶段在英文表述时都是以字母“E”开头,故被称为“5E学习模式”。

吸引是指由教师引出学习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上来。教师通过展示情境、提出问题或者是指出相互矛盾的事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过去的知识和学习活动与未来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将外在的事件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内在需要、兴趣、动机联系起来,促进学习。

探索是指学生依据提供或者自寻的资料,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与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接触,进行思考或活动。从中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会新的思考和探究方法,并进一步质疑。

解释是指在探究的基础上,给学生理解各类材料含义、阐释观点、说明疑点的机会。用各种方式将探究的结论呈现出来,结合探究的结论和现实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在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继续探究的新问题。

加工是指在有一定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形成一定的结论或规律。同时对探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使学生得到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恰当的技巧。

评价既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知识到能力、方法及情感上的自我心得,又必须有教师对学生探

“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

——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

胡常海

(马鞍山市职教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21)

[摘要]“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体现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文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节为例,分析“5E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践和策略。

[关键词]5E学习模式;历史研究性学习;郑和下西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97-05

[收稿日期]2012-04-26[基金项目]安徽省201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0317)

[作者简介]胡常海(1972-),男,安徽当涂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与教育科研。

教学研究

究活动中基本表现的反馈。评价的方式有许多,但基本上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的教学设计2.1基本设计思路

1)研究任务:(1)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学习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2)小组成员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并展开讨论,形成本小组一致的观点(组内观点不一致时,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本组观点);(3)集中整合小组成员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制作成果展示所需的作品;(4)选择观点、作品较为成熟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5)师生共同评价参加者的成果与态度等;(6)个人和小组对活动进行总结;(7)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小论文。

2)研究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课堂实施及其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1)吸引:走近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下面一幅图片:“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请问这幅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哪两个人?它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生:这是我国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后,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平安走出飞船、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神舟6号载人飞船的平安归来,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已真切地听到“中国速度”的脚步声,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时代指日可待。

师:刚才,我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而骄傲。俗话说“上天入海”,那么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

生:(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曾经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二十八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筚路蓝缕,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师:2002年3月15日,英国学者加文

胡常海“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

上所有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但是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影响却迥然不同,那么该如何全面评价郑和下西洋呢?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动机、结果和作用。

教师提供的资料有:(1)参考文章:关于郑和研究的几点认识;海上史诗——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研究相关参考资料;郑和下西洋研究新动向。(2)部分相关网址如下:评孟席斯《1421》的宝船队航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695889.html,/ zgzh/2003-08-13/71/266.html;伟大的郑和与开放的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695889.html,/ zgzh/2003-07-16/71/232.html;七下西洋欲何求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2695889.html,/home/haitang/zhenghe/rea-sons.htm;“郑和发现美洲说”悬念解读http:// w w w.s z.c h i n a n e w s.c o m.c n/ zgzh/2003-07-06/71/218.html;郑和下西洋为何会成为“被遗忘的伟大航行”http:// w w w.s z.c h i n a n e w s.c o m.c n/ zgzh/2003-05-26/71/187.html。

学生根据材料开始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占有的资料类型、内容不同。小组成员在充分研究资料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推选出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深入思考。

方法和策略:围绕某一个历史问题,将对此问题的思维实践、研究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有一种研究的体验。这个学习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为基本目的,是一个既注重知识、结果,又注重知识获取的完整过程。

第一,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策略:“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通过调查学生感兴趣并有疑惑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设计问题的原则是: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问题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开放性。

第二,关于选取材料的策略:典型性,给学生强烈的思维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多样性,如文献、地图、照片、图片、文字、原始的文字以及专家学者的记录等等;综合性,要使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合理的综合、分析考虑,使自己的结论更趋向于合理化、科学化。

第三,关于小组研讨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学生有自由选择合作探究小组成员的权力;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讨论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第四,关于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体参与并重视应用;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导演”,是集管理者、倾听者、合作者和鼓励者于一身的重要角色。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前后衔接、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但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3)解释:各组汇报经过探索后形成的相关结论和观点。

第1小组的观点:郑和下西洋——见义忘利

第2小组的观点:郑和下西洋——利弊参半

第3小组的观点:郑和下西洋——“杨白劳”

第4小组的观点:郑和下西洋——光辉里程碑

第5小组的观点:失败的航行——郑和下西洋的反思

第6小组的观点:和平的使者——郑和

方法和策略:(1)在这一环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畅所欲言;(2)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分析出学生问题的由来,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对探究方法和过程进行引导;(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和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及时引导和纠错。教师要对课堂探究有预见性和生成性,能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方法,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4)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引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要及时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引申和拓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争论,使学生可以得到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的理解和结论。

4)加工:郑和下西洋的启示。

师:今天6个小组的演示活动内容丰富精彩、

第3期99

教学研究

语言简洁生动、视角新颖独特。从这次活动的过程上看,同学们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精心的设计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而这次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郑和、了解郑和、学习郑和。那么,今天通过这次评价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同学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生1:弘扬了开放的民族精神。开放与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是当今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生2:弘扬了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郑和不畏艰险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刚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

生3:弘扬了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船队一路留下的是友好的欢声。当今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这一精神的突出体现。

生4:关注现实、关注海权。目前大家关注的钓鱼岛事件、中日东海之争、越南染指南海以及在争议海域进行石油开采、招标勘探等相关报道,要树立关注海权、强化海洋的国家意识。

生5:正如19世纪末美国军事家马汉所言,谁控制了大海,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要立于世界之林,海洋意识必不可少。从上述报道看,“海洋圈地运动”正进逼我国海域。中国能不能在郑和下西洋600年后,再度认识海洋、拥抱海洋、称雄海洋,成为中国能否真正和平崛起的最大考验与关键。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至关重要。

…………

师:总之,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方法和策略:此环节是在对现有问题探究有了一定观点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究的过程。学生或教师可以在原有探究基础上生成可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将已经形成的知识、解释和探究技巧、经验运用到新的相似情景中去。在深化探究中,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技巧。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探究的角度和结论是多样性的,可以留下进一步探究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历史思维能力等。

5)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评价。见表1、表2、表3。

1002012

项目

内容(40分)准确性(20分)作品设计(20分)

合作(20分)总得分

内容组织有条理性,列出所有的资

料来源;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信息完整正确无误;无明显错误;

没有错别字

文字简明扼要,设计风格能很好的

体现主题;界面赏心悦目

组员间有很好的合作;能彼此尊重,

并能进行资源共享

内容组织基本有条理性,列出所有的资

料来源;基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信息基本正确;但有细小错误;无错别字

文字表达通顺,设计风格能体现主题;

界面较美观

组员间有合作;能彼此尊重,能进行资

源共享

及格

内容组织不够有条理,未列出所有

资料来源;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观点

信息不够完整;有错误;有错别字

文字表达不够通顺,设计风格很难

体现主题;界面杂乱不美观

组员间合作得不够好;没有进行资

源共享

表2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果评价量规

表1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学生评价表

小组编号课题名称:评价郑和下西洋

组长指导教师

项目评价参考标准得分

选题所选课题观点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研究价值(10)

小组成员间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10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研究的情况(10)

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10)

小组成员间的协作情况(10)

小组成员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10)

所收集信息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10)

成果课题总结的价值(10)

成果展示内容组织的条理性(10)

成果展示的效果(10)

总得分以上每小项均为10分,总分为100分

胡常海“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以《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

方法和策略:评价的方法可采取档案袋、学习文档或日常学习评价表等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加以评价。评价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上。例如:对问题的解读和理解;对各类材料的合理应用;阐述观点时的逻辑性、科学性;注意耐心倾听同伴之间相同和不同的观点、论述;利用资料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及时修正自己观点中的偏差、反思等。

探究不是一次可以穷尽的,它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究训练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探究方法并加以理论上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提出并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3“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的效果

“5E学习模式”是一套相对比较完备、比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程序和学习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性、针对性等特点。通过其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取得了以下效果。

1)达到了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目的。通过整合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概念、原理,还掌握了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并形成了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2)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学生在创设的一定历史情境下,将他们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3)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的、他控的逐渐转变为主体的、能动的、独立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促使教师角色、作用的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由台前的“表演者”、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管理的“统治者”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协助者、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它对教师专业学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博、敏感的问题意识、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相比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高得多,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方式之一。多思、多想、多问、多探究,不仅仅是对新时代青少年的要求,更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

2001-05-31(4).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4]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第3期101

表3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总结表

指导教师课题名称:评价郑和下西洋

课题组长小组成员

评价标准

(1)小组成员整体综合水平较好,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高;(15分)

(2)在评价郑和下西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发挥小组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5分)

(3)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地查找和提取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及时反馈,最终总结出较好的评价结果;(15分)

(4)小组成员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较高,在评价郑和下西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5分)

(5)能运用地理、政治、天文、气象、数学等知识正确处理和评价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其小组每一成员都分工明确,协作效率较高,因

而完成这次评价学习的效果优良;(15分)

(6)这次评价郑和下西洋研究性学习,对该小组成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5分)

(7)通过这次活动,该小组成员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世界意识的培养。(10分)

总体评价得分

“城市化”研究性学习设计(徐伟)

表4-6 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 作者姓名徐伟任职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单元标题城市与地理环境 研究性学习名称城市化 小组成员每组5~6人 所需时间活动1课时+课堂1课时 【学习目标】(或概述)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虽然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但是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这一历史进程。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城市化的有关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学生对所生活的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进行“研究”的兴趣。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所在城市的实例,利用调查成果,说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运用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绘出示意图,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3.结合所在城市环境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初步体验资料收集、区域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方法。 5.联系所在城市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切身体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情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城市。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我们所生活的曲阜市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城市,但她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东方圣城”而闻名世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用地逐渐扩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这些变化,我们还需思考身边不断推进的城市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还需探讨我市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何种阶段、将走向怎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还需关注我们的城市已经出现或将可能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任务与预期成果】 计划利用一课时的时间,由学生围绕“城市化”这一主题,以身边的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切入,开展班级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绘制曲线图、编导课本剧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预期成果:分小组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说明城市人口的变化;完成反映城市用地变迁的社会调查,写出小型调查报告或制作访谈视频;利用网络收集反映我市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制成PPT演示文稿;画出城市化进程曲线示意图,完成比较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的表格;编导并表演反映逆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课本剧。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通过一个学期的对南平乡土史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对本地历史了解甚多,收获甚大。 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小组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曾是南平国、南平郡之府地,清末同治年间始建为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二、四军团会师于此,195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南平曾率先在全国兴起畜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1998年,全镇人民英勇顽强的夺取了抗洪史上称之为"南平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我们组也概况出南平历史的沿革。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模板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摘要】新的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地推广开来,各种教育实践探索方案也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本文以一个基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丝绸之路为例,探索如何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中设计基于络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多元智能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二、设计课题内容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初识丝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 2、20世纪的战争和发展历程 3、太平天国 4、服饰的历史与发展 5、硝烟弥漫—中东地区为何迟迟不见和平曙光 6、难以抹灭的伤痕“九、一八” 7、第二次世界大战 8、从“流氓”到“皇上” 9、中西方文化进程与差异 10、望日情怀 11、游戏与战争 12、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国漫长存在的原因 13、欧洲的火药筒——巴尔干 14、从京剧的历史发展看未来的发展趋势 15、文革的错误 16、历史的天空 17、中华艺术瑰宝——国画 18、浅析中国近代化曲折的进程 19、金字塔密室之迷 20、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 21、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再论二战爆发的原因 22、建筑艺术浅谈 23、二战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比研究 24、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25、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26、新中国对美关系研究 27、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比研究 29、义和团失败原因研究——浅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分析 31、中国在近代史上长败的原因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分析 32、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33、凡——华体系对世界的积极作用研究 34、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分析 35、如何正确评价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 3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37、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形成 38、共和国辉煌五十年的经济建设 39、历史不应忘记——南京大屠杀 40、论新文化运动 41、辜鸿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 42、明治维新中的高杉晋作

43、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日政治文化差异 44、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及其历史背景 45、文化大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46、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46、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7、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48、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49、如何看待五四精神 5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1、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 5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5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54、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 55、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5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5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58、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略 5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60、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61、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 62、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63、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 64、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 65、关于洪承畴的评价问题 66、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67、上海的历史人物 68、现代国际关系演变中的几个问题 69、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 70、先秦思想概述 71、如何正确评价郑成功 72、上海历史文化古迹、古代建筑文化 73、新时期的创业精神 74、台湾问题的由来 74、比较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75、康乾圣世的几个重要人物 76、冷战时期的苏联帝国 77、研究中国自古及今的兴衰 78、研究日本战国乃至幕府灭亡 79、大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80、德国何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81、如何正确评价郑成功 82、民间节日 83、乡村或城市的历史沿革 84、如何正确评价本地的历史名人 85、克服封建陋习,净化社会风气 86、洋务运动的影响研究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文档

2020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2002年1月――2002年9月,我们历史组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是历史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

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2007-03-30 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多元智能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

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 二、设计课题内容 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 “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 初识丝路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字的得来?它兴起于什么时间?至今还存在吗? ◇“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后来的呢?现在的呢?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 (试用稿)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长期来一直采用全市统一等级考试作为学生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在推动全市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不足,甚至出现新的应试模式,不利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深入开展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有必要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特别是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区县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革中作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003 学年,全市又有 11 个区县进行了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试点,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实施、监督、保障等有关问题,特制订本评价方案(试行稿),以保证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健康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的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围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根据上述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是: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

历史研究性学习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内容提要】历史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结合日常教学的经验,认为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的方式: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哪种方式,历史研究性学习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崭新的教育理念和过硬的专业基本功。 【关键词】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上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所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专题的研究。一般来讲,中学生的历史研究大多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其目标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好的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对教师以往的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学生以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颠覆。 首先,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正确的指导和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指导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儿童评价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领域教学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直接地将评价与期望的学习结果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测试、上机考核、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电子档案袋或观察等方法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这些方法由于侧重点不同,评价所反映的内容与操作手段也会随之不同。 (一)理论测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来测试知识与技能地掌握情况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要求,不仅要理解有关概念及特征,还要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有理论测试还要进行技能考核。理论测试适合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对于实际操作技能却不能很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上机中考查学生的上机技能。实际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上机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反过来说,理论测试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还对以后上机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知识基础。 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法、算法的理论掌握,还要求设计的程序能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性运用。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一个真实性环境,来体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而归纳出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 (二)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进行过程评价 新课改中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这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么进行过程评价呢?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我认为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方法进行。 1、自评 学生自评法可由教师提供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加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等。让他们对照标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是优秀的,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等。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还会为我们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表1-1是我在讲授Flash动画课时,给予学生的一张自评表。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是建立在合作协作的基础上的。通过小组互评,不但让学生知道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协作共进的习惯,而且从横向上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组互评适合于大型任务或作品的制作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任务,而且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中,要求有一定的环境支持。 例如,让同学们协作制作一个网页,需要搜集材料、素材加工、脚本编写、程序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年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遂宁中学吴俊(编辑整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 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 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 要求。其中,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 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 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 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能力自评I II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 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注:I代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 堂教学,II代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红色区域代表 不合格,黄色区域代表合格;绿色区域代表优秀。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查看详细解释 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水平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水平技术 素养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 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待提高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 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 探索并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 间。 5. 帮助学生建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待提高计划与准备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 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

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曹马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今时代对学生的迫切要求。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转变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求。 二、评价原则 a)评价方法多样化 《信息技术》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如:面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竞赛、操作性考试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b)评价时间全程化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应该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总结,及时进行评价。 c)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信息技术》课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操作实践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对有关信息技术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确定。 操作实践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见下表:

初二年级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初二年级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近历史人物》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 教学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这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提到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到: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初二(5)班的一堂历史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历史人物。”同学们很想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并掌握历史人物的有关知识。 历史人物是历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吸引着学生,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着学生,通过探究历史人物,学生能较深刻地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并学会激浊扬清,古为今用。 二、活动对象 本专题活动课教学,以初二学生为教育对象。 (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普遍对已学过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很希望能深入探究,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很强。 (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初一学生强多了,但是仍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持,用活动课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接触历史人物时,感到具体、生动、形象。 三、活动目标 (一)执行并实现学校一级子课题和历史科二级子课题的基本目标。 石井中学一级子课题的基本目标是:形成民主、和谐和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必需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融洽、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与学互动。历史科二级子课题针对初二级的基本目标是:赏识和主动学习(在教师的赏识教育下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法的语言和行为引导学生,鼓励中下生积极进取,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 学习课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 - 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长期来一直采用全市统一等级考试作为学生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在推动全市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不足,甚至出现新的应试模式,不利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深入开展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有必要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特别是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区县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革中作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003 学年,全市又有11 个区县进行了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试点,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实施、监督、保障等有关问题,特制订本评价方案(试行稿),以保证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健康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的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围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根据上述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是: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的能力,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必须围绕这些任务进行,这些任务的落实情况,单靠结果评价是很难反映的。通过结果评价,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对信息科技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但是却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发展、方法形成的历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历程和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有更重要的意义。过程评价正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 2.充分发挥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评价的作用,不单是在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反思、改进、优化,提高“学”与“教”的效率。一方面,让学生从学习过程的开始就了解评价要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是什么?那个激情澎湃的思想盛世留给了我们那些智慧与震撼?诸子学说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二)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交流与展示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学习,体会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内容: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方法:1)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2)通过汇报、演讲、多媒体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预期成果:1).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名言集锦。2).自选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报演讲。3).书法、诗词、手抄报、小品、绘画、课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实施步骤:1)、课前准备:1.动员与培训,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方法。2.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按儒墨道法四个子课题研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子课题,教师适当调配成员。3.各组选举组长并制定活动方案。2)、课题实施: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对资料分析加工,形成成果。3)、汇报交流:1.各组制作各学派的名言录,并阐释该学派的思想主张。2.自选角度,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 3.组间相互质疑提问。 4.其它形式的汇报交流。 (六)推荐研究子课题。 1.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浅谈老子的辩证法。 4.老子“无为”思想与今天的环境保护。 5.《墨子》中的科学之光。 (七)成果交流。成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探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结题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探究成果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评价。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高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它成为开启学生智力之门的一把钥匙,需要同行们继续探索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