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摘要:自主组织理论是利益主体们为了集体利益而自主组织起来采取集体活动,解决或治理公共事物的理论。本文以自主组织理论为依据,在分析了太湖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利益主体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所存在的限制因素及产生原因,并针对利益主体的困境应用自主组织理论提出了治理和缓解太湖水污染的新思路。研究认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必须依靠政府、公众和企业为主的利益主体的集体参与和整体积极性,不能仅依赖政府治理和大环境的改变,还要加大公众监察和参与的力度,协同三方利益主体的合作力量是改善太湖水污染状况及实现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自主组织治理;水污染;地方政府;公众参与;企业治理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in taihu lak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heory is the benefit main body to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up to take collective activity, solve or governance theory of public affairs.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heory as the basis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 lake,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zed each benefit main body in the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there is limiting factors and cause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ilemma of the benefit main body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 lake and the relief of new idea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taihu lake, the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must rely on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as the cor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whole enthusiasm, should not rely o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strength, cooperate with the three parties benefit main body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 lake is to improve cooperation power in taihu lake basi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key measur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Water pollution;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目录

1 前言 (1)

2 太湖水污染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

2.1 太湖及太湖流域概况 (1)

2.2 水污染形成原因分析 (2)

3 自主组织理论对太湖水污染治理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3)

3.1 自主组织理论及其应用 (3)

3.2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利益主体分析 (4)

4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5)

4.1 基层参与可行性 (5)

4.2 增加政府承诺的可信度 (6)

4.3企业承担责任制 (6)

4.4自主监督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不少天然水体遭受污染的情况日益加剧,以GDP的快速发展而换来的水体的污染加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水体作为有限且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必须在其污染加剧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从政府、企业、普通民众都应行动起来。在政府机制和宏观调控下合理应对水污染,优化水源结构,解决当前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太湖出现的大面积蓝藻集中爆发以来,影响面积很广,并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甚至水源地的水质都出现了恶化的现象。此现象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太湖水资源的可利用量逐渐减少,人们的生存前景不容乐观。所以面对日趋严重的太湖水污染现状,希望可以通过奥斯特罗姆的自主组织理论为太湖水污染治理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

自主组织理论是提倡“一种参与式的作风,它需要计划者与公众相互倾听而相互理解,共同承担确定与解决问题的责任[1]。”太湖在经济建设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水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公众普遍认为水污染的治理顺理成章是政府的事,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导致太湖水污染不断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开始出现危机。本文在讨论治理水污染的对策上借鉴了奥斯特罗姆教授所得出的自主组织治理理论,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们急需面对的水污染问题。抛弃在传统思维影响下,民众过多地依赖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治理,而应该关注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与单一的政府主导相比,自主组织理论所提倡的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维护太湖生态平衡的治理办法。

2 太湖水污染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2.1 太湖及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跨苏、浙、沪,流域面积36895km2,平均水深1.89m,最大水深3.33m。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据2007年统计资料,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合理利用自主组织理论对水域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近年来,随着水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网湖泊,严重污染了自然水体。“50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

代。”上世纪末流传在太湖地区的这首民谣,真实的反映了太湖水由清到污的变化。

目前,全流域60%的河网水质劣于三类,70%湖面处于富营养状态,局部湖区蓝藻频发。从事20 多年水环境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认为,区域内GDP 的快速增长,有相当部分其实是以太湖水环境变差作为代价的[3]。

图1 2001—2010年水质类别劣于Ⅲ类所占比例变化过程

由图2001-2010年太湖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水质劣于Ⅲ类的比例占总数的71.5%-95.3%(图1),其中2001-2006年劣于Ⅲ类的水指标准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水质逐渐恶化。2006-2007年水质变化较小基本稳定,但是水质仍然较差。2007-2010年劣于Ⅲ类水质变化比例有所下降,水质开始改善。

根据掌握的资料分析,太湖污染源主要有①工业污染,包括一些乡镇企业的污染;②城镇生活污染源,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③农村生活污染,由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畜禽粪肥的流失形成;④农业污染,畜禽粪肥、化肥在农田施用时流失造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⑤其他,捕捞、运输、游览等各种入湖船舶带来的污染。

2.2 水污染形成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太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原来那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社会循环”被打破,太湖周边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污水开始向河里排放,垃圾开始向河里丢弃,从而居民生产生活污染成为如今太湖的主要污染源。其次,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年均GDP增速比例很快,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从根本转变,使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基本矛盾。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比如围绕太湖地区印染、造纸、化工、酿造在传统高污染行业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是相对的第三产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仍然相对较小。但是相当多的一些村镇一级没有严格的流域内水体的重点保护地区,而且高能耗高污染化工、印染等行业依然是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太湖周边并未真正形成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

(1)对于老工业的治理水平没有整体提高。太湖周边地区内工业结构的发展不足,以高污染的企业为支柱的现状对水域清洁生产程度不高,再加上企业污染治理能力本身就

不达标,所以距离治理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农村水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太湖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种植、养殖业较为发达,污染治理重视不够。太湖周边农业的收入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以河蟹养殖为主,其余为鱼类,过度的投饵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这就增加了湖体的内部水源的污染。

(3)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的程度不够。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低,不能很好地进行回收处理。城镇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同时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没有充分考虑人口的迅速膨胀,城镇规模扩大等因素,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落后,不能做到再回收利用水资源。

(4)现阶段水环境监测的系统还不够完善。太湖水体的水质情况实时监控能力不足,不能第一时间发现相关问题。同时也缺乏较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所以在这一方面环境信息管理能力较为落后,一旦遇到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一定的水环境状况的实时信息反映。不能做到同步的监测,也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相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能力不足,如发生2007蓝藻事件一样的突发环境事件,则应急应对能力就会需要进一步加强。

(5)太湖污染防治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国家仅在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厂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费与污水治理建设资金的需要相比普遍还是建设资金较少。

3 自主组织理论对太湖水污染治理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3.1自主组织理论及其应用

自主组织理论是由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者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他出版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中强调一定条件下的人们能够为了集体利益而自主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并由此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物的集体行动制度理论,即自主组织理论[4]。“它集中探讨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完全有可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5]。”奥斯特罗姆教授在书中试图通过从相对独立行动转向采用集体的协调合作来获得收益或减少共同损失。

本文中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面临的就是相对的自主群体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基层参与的可行性、政府可信承诺、企业的应对方法、相互监督。但是在实践上,在我国仍有大部分群体因为尚未解决这些问题而陷入困境,比如这个文章所要论述的主体太湖水污染,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奥斯特罗姆教授架构起的关于自主治理理论的科学桥梁,不同层次的规则结合起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可以通过一个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人群来完成,就是提高利益主体间的相互的监督并且可以做出可信的承诺,这样就能提高各成员间的自主治理的意识为自主组织理论的实行做引导的作用。

自主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都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该理论及现实意义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和我国的实际现状相结合。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自主治理的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中自主组织理论里所描述的是有着强烈个人主体意识和自治愿望的人通过自主合作治理的制度实现了集体利益的优化。但是在我国,人们的这种公民意识还需要增强,所以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渗透着一种整体思想特征,这就让“个体存在过多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格,从而使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不强,遇事总希望借助于外界力量的干预,自然也就难以产生自主组织与治理的愿望和行动[6]。”

自主组织理论认为,“用较大政治系统中较小单位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理论来解释行为和结果时,必须明确地把周围政治系统的活动考虑进去[7]。”我国的现有体制几十年来虽然经过很多的改革,但在总体看来仍处于政府强社会弱的一元控制的结构中。政府对社会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治理能力则却相对弱一些。因此,从这一现实出发,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应该符合政府弱化、社会需要强化的状态,所以一定程度上政府理应在发展社会自治治理的能力,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考虑到我国社会功能弱化的现实情况,政府为社会自主治理提供一定的直接意义上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很有必要的[8]。

3.2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利益主体分析

自主组织理论是阐述了由相关的集体利益的主体产生的自发的自主管理的集体行动,在治理太湖水污染的情况下相关的利益主体则是太湖地区居民、地区政府、地区企业。将理论引入治理太湖水污染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就是关于相关利益主体现实可行性的分析:(1)政府制度方面

首先我国现在所见到的太湖周围的自治组织大多都是由乡村自治组织构成的,但是在我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行政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乡镇政府插手干扰乡村自治机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执法不力、政府的效率低下则会使得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失败,导致冲突的发生。

其次与环保的程度相比起来经济发展似乎更容易被比较,通常情况下经济也成为了政府的政绩表现,上级政府考核的指标。与经济相比环保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话对于太湖水污染的治理状况则不会变好反而会继续恶化。

想要真正利用自主组织理论来治理水污染必须使地方政府与乡村自治组织相结合。而且太湖作为公共事务是由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有关利益各方参与的自主治理应该是最有效、最为民主的。

(2)公众参与制度方面

如果太湖地区的居民、企业、政府对于其个体的私利关注的程度远远大于其对水资源保护的程度,造成的后果便是大面积水污染的难以治理,所以在应用自主组织理论的前提下还要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保护和治理水污染应该三方利益的主体结合起来。

但是目前我国仍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局面并没有将社会团体、公民个体等作为治理水污染的治理主体。这样治理主体就相对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群众保护治理的积极性。相比之下,社会力量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却相当有限[9]。

所以目前首先要改变的是如何转换“政府直接控制型环境政策”,把其改成“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环境政策”,采用自主组织治理的优势是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激励参与水污染治理,由此所产生的优势互补效应,是传统制度和市场化取向的制度无法达到的。这样也使水污染的治理活动实现了分工,加强了治理水污染的力度。

(3) 企业自主治理方面

目前小型私营私人企业在太湖流域有很多,一个企业一年创造五十万元利润,可是它的污染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却有一百万元。从各方面来看,这个企业的存在肯定不合理,但是它为什么能正常运营呢?举例来说,一个造纸厂造成河流污染,这条河流下游的居民必定承受污染的代价,但是企业却是利润的获得者。再加上目前对于造成水污染的相关企业处罚力度不够,相关的立法也没有完善导致企业对于造成的水污染不闻不问,敷衍了事。不能确实的履行“谁污染,谁治理”,使得太湖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自主组织理论提倡的是利益主体自发组织的治理行动,企业作为太湖的受益主体也应该自主治理。

4 基于自主组织理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策

4.1 基层参与可行性

“集体中所有人的相加,而不是当权者或外在力量,将自身的努力方向由纯粹的自我利益转向集体公共利益[10]。”

通过对自主组织理论的分析与贯彻也就是说应该强调决策中心下移,面向地方和基层,决策需要受其影响的大多数的意见,鼓励基层组织和公民参加决策。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可以利用地方的时间、地点、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策。具体的治理手段可以如下所示:

(1)目前在太湖地区可以建立太湖流域管理委员会。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地方政府、流域管理机构和涉及饮用水的用户构成委员会,提供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渠道,政府和公众将建立流域管理议题上的信息共享、协商和参与决策的平台,在治理过程中保证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切实参与,保证给边缘和群众同等的参与机会。

(2)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基层在获得发言权的同时也应该行动起来。目前太湖地区污染有一部分也来自于农业污染,其中磷、氮的污染较重,所以我们可以让居民自主组织起来,建设生态农业,改变目前农村的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推广科学、合理施肥技术,严格控制禽畜饲养,禽畜粪便利用及生物肥、复合肥等有机肥的使用,以控制氮、磷流失,并实施有效的监督,以减少农田径流对水生态、水环境的污染。

(3)在鼓励基层自主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是乡村自治组织与村民合作自主治理完善居民的减排净化工作,减少对太湖的污水排放。共同建设生态村镇,农村以卫生改厕为主,村民居住逐步相对集中,建造小型、地埋式、高效率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或污水处理净化沼气池等设施,推进农村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政府对污水治理的投入又达到了村民资源重复利用的作用,是运用自主组织理论的一个成功的借鉴。

4.2 增加政府承诺的可信度

从各种实际来看,各种激烈的上访、不断告状说明人们参与的要求太低,不够强烈。现在我国的环境法规中都提到要有公众参与,但却没有指明公民在什么事务上通过什么途径参与。与政府相比在这里整个地区并不被看成是利益与共的一个整体,所以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需要有好的协商平台,要能在政府框架下达成一致性的行动。也就是说使集体=所有人的相加,而不是集体=当权者或集体=外在力量,将自身的努力方向由纯粹的自我利益转向集体公共利益[11]。

要想解决问题的产生应该由集体利益的主体也就是应由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牵头,让排污企业和公众代表坐在一起,公平、公开、公正地解决污染纠纷。政府需要履行对公众而言可信的承诺必须:

(1)加快立法,加强税收手段。严刑峻法才能够遏制住企业的污染行为,这增加了对企业及其他责任主体的监督力度。在惩罚金额方面,处罚额度可尝试突破上限,只有让污染水源的企业需要支付的成本足够高,才会对相关污染企业起到震慑的作用。

(2)增加环保投入,提高污染监控技术。太湖地区政府公共财政对环保领域投入的不足,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其严重缺乏致使一些地方财政难以弥补投资建设环保设施的巨大缺口,对太湖水污染不能及时的处理,会造成比水污染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当然环保技术的落后是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措施中薄弱的一环。污水处理与污水监控技术落后与环保投入的不足也有直接的关系。

(3)贯彻自主组织原则,政府下放权力。政府机制的运作,需要成本,政府干预太多不仅没有其优势还会导致政府失灵,所以前期政府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管制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所以太湖水污染的状况却并未好转。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下放一定的工作治理权利,让基层和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自主组织治理。

4.3企业承担责任制

太湖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各种污染严重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都不愿意单方面采取上述

措施,进行污染成本核算,以免影响竞争力。因为市场化机制不能很好地发生作用,所以水环境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质就逐步走向恶化。企业也是太湖水体的利益主体,只有企业自发的与政府、民众合作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主治理的方针政策。

(1)提高污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太湖地区普遍较小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部分企业基本没有重复利用。在考虑到企业的自主组织上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用水综合平衡,发展节水型工业,大力提倡废水回用和开发污水回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2)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太湖地区大多为高污染的小型企业,产出量不大,但却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应该提倡节能减排的新型产业链。

(3)建立自动监测站。建设水污染的自动检测系统,这样可以随时检测企业排污的情况,提供最新的检测报告,但是还需要加强的是企业公开有关排放污染物的信息,来为公众参与提供最基本的条件,真正做到资源充分的共享,也顺便带给企业一定的市场压力。

(4)公众的检测。当地政府督促当地污染企业拿出限期整改方案,并且政府、民众、企业可以自发的组织起来合力举办太湖水污染控制报告会,邀请相关主体的代表人来参加会议,会议上向企业应针对相关的污染状况向公众汇报污染点源整改情况,请公众代表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评价。

4.4自主监督

奥斯特罗姆是这样阐述监督的:“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或是对占用者负有责任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12]。”

(1)政府的监督

萨克斯教授的“环境公共财产委托论”认为政府作为受托人“对进行环境的干扰应该是积极的,而不应该是等污染出现再去消极的治理。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促进、激励、诱导、扶助等非强制方式对经济个体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干预的[13]。”换句话而言,自主组织理论中集体利益的主体应该要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主要监管的就是小型的化工企业。安装监测装置是落实企业“谁污染谁治理”进行法律责任重要手段。联合周边民众合力监督,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增加民众的积极性以及加强对太湖水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以及民众的保护意识。

(2)公众的监督

对于治理太湖水污染,民众是最直接的利益主体,所以也应该最有发言权。所以在法律方面,中国的宪法修订可尝试将公民监督权写入《宪法》,列入公民基本权利使之受法律保护。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还应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逐步全面公开关于排污及政府水污染监管和治理相关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公众将从公共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直接用于维护自己权益和其他合法活动.鼓励其参与评价和举报污染企业,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形成对水污染治理的公民监督[14]。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企业被认为是排放达标,可是太湖水污染的情况却在日益

加剧。而广大公众很少有表达权利的机会,除了污染的受害者自己没有别的什么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利益,所以应该让他们参与进去。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工厂在排污,污水排放到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那么环保局和这个村庄的谁更关注呢,显然是村民。而且现在环境影响评价一般由环保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参加,所以现在应该加强公众对环境评价意见的监督,来提高监督的可信度及公众参与的普及度。例如丹阳在总结完善污染控制报告会制度的基础上,还积极推行了环保专题性报告会制度,让广大公众为环保部门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让利益主体面对面的交流的方法符合我们治理所用的自主组织理论所提到的为了保护集体利益自发的改善而不是被动的方法值得在太湖流域推广。互相监督不仅提高了自主治理的意识,也让政府节省了很多的行政开支。

5结语

太湖在经济建设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水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以上主要讨论的是以太湖水污染为例用自主治理的方法对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些措施。公众普遍认为水污染的治理顺理成章是政府的事, 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主

要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导致太湖水污染不断在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开始出现危机。本文在讨论治理水污染的对策上借鉴了奥斯特罗姆教授所得出的自主组织治理理论,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们急需面对的水污染问题。抛弃在传统思维影响下,民众过多地依赖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治理,而应该关注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与单一的政府主导相比自主组织治理所提倡的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维护太湖生态平

衡的治理办法。

在解决以太湖水污染为例的问题上,我们能做到的不止依赖政府等大环境的改变和治理,应该充分理解自主治理的理论含义,不仅要加大公众的监察和参与力度,还要保证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做到治理污染,让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围圈。

参考文献:

[1] 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P19.

[2]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M].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5,P121.

[3] 孙继昌,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J] .湖泊科学,2005,第4期,P290.

[4]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345-347.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26.

[6]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284.

[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160.

[8] 徐大同,《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文化的民族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8,第4期,P108.

[9]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P193.

[10] 李传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J].管理科学,2003.8,P85.

[11] 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P16.

[1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158.

[13] 朱谦,《论环境保护中权力与权利的配置一从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关系的角度审视》[J].江海学刊,2002.3,P133.

[14]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146.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现下,团队建设的问题已是一个被无数人研究过的问题。有关团队建设的阶段,著名管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有关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的观点被有人奉为规范的团队建设 的五个阶段理论。现小编与您分享如下。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布鲁斯·塔克曼认为这五个阶段是所有团队建设所必须的、不可逾越的,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发现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经历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加入新团队的经历和感受。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团队缺乏清晰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与标准不明确,缺乏顺畅的工作流程,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人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成员还可能表现出不稳定、忧虑等特征。 组建期的主要工作是明确方向、确定职责、制定规范与

标准、进行员工培训。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向团队说明工作目标、工作范围、质量标准及进度计划,并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团队负责人要让成员参与探讨工作计划,主动和他们进行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消除团队成员的困惑与忧虑,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工作关系,设想出成功的美好前景并达成共识,以激励团队成员。 第二阶段:激荡期 团队经过组建阶段以后,团队获得发展信心,但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观念激励竞争、碰撞的局面,出现人际冲突与分化。团队成员面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见解,更想要展现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团队目标、期望、角色以及责任的不满和挫折感被表露出来。团队成员间、团队和环境间、新旧观念间会出现矛盾,甚至负责人的权威都面临挑战,团队组建初期确立的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动荡期首要的是如何安抚人心。首先要认识并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比方说某一派或某一个人力量绝对强大,那么作为领导者要适时的化解这些权威和权利,绝对不允许以一个人的权利打压其他人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团队成员就有争议的问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 ?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西万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O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写出了许多重要着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着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汉语1602班田浩然1150116208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WBQ、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E、R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为Ⅳ、Ⅴ类水,劣Ⅴ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近20a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地表水体呈现出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的趋势;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农村地区污染依然十分严重,且有加剧的趋势。湖泊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入湖河道(除望虞河)水质均差于太湖。总体上看,出湖河道的水质要优于

组织成长理论

第一章组织成长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变得十分吃力! 老鹰只有两种选择: 1、等死; 2、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得力的三十年岁月!

组织成长理论 不管医院还是企业,亦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是以某种组织形态而存在,这些组织存在的形式就是由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而运行;这个组织运行效率如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群人的所有行为是否高效;第二,这群人所制定的制度以及这群人所依存的背景制度是否是高效。这两个方面又互相影响,最终决定该组织运行的效率。 2007年10月27日,华为公司爆出“辞职门”事件,引起外界的极大反响,有些人认为此次“集体辞职运动”是华为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省钱举措;而有些人认为此次华为花费10亿巨资鼓励辞职是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工号文化和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重新竞争上岗,来激活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经常说的一个词“沉淀”。在他看来,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因此他爱“搞运动”,任正非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不管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可避免的是每个组织都要必需面对组织成长问题;前文《鹰的故事》描述的是鹰为了获得30年翱翔天空的自由,经历炼狱般的痛苦,终于重回天空的怀抱,实施上,每个组织也像生命个体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在无奈与寂寥地死去,还是在痛苦挣扎中重生,再次赢得辉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在中国,有关企业存继周期尚无如此明确的统计,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连续进行的5次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科学投资》采访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年之间。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倒闭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企业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目录 一、组织能活多久? (1) 二、OC/OD/LD/TD名词解释 (2) 三、组织发展学的发展? (3) 四、组织发展学实践和评估 (3) 五、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 (3)

一、组织能活多久? 关于OD,我们很清楚两点,第一,我们都生活在组织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第二,组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的铁律就是会死亡,好像谁也无法逃脱。生存于组织当中,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从办这个组织从成长到消亡的过程,这个组织能活多久? 美国芝加哥校长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6200年前,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的组织,也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组织。为什么会只有像学校、宗教这类公共组织能够活这么长久,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企业寿命能够存活多久呢?我们看一组关于企业的寿命统计,40%的新建公司全球活不过10年,一般的公司寿命也就7-8岁,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40-50年。财富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95年公布的五百强企业,四十二年后,也就是到了1997年,有7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1970年快升财富全球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也只有三分之一,二年后也消声灭迹。研究显示,全球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0-12年,短寿几乎成了企业的一个普遍性的宿命。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处在一个成长期,有人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这个周期则更短。有人说三到五年,有人说七年,不管如何,都是短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寿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有的企业生存长有的生存短?甚至说所有的企业都是在短命中消亡呢?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那也有例外,琼斯这个蓝筹股公司就曾经出现做一个统计,里面有些奇迹般的公司群落,将近60%的公司大概17家公司寿命过百年,将近25个公司达到150年,平均寿命达到了105岁,寿命最长的大家都会用他们的产品。杜邦公司达到了206年,寿命最短的微软和英特尔也有30岁以上。 我们看到企业短命也好,长寿也好,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尤其是核心问题,这些组织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是组织发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他们生存的基因是什么?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长命,或者为什么有些巨大的公司如此短命?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有一个名词叫VUCA,这是一个新名词,这样一个变革不确定的时代,更对组织发展带来了及其关注的有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的动力。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当中,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很多招聘的广告,有OD 的,有LD的,有TD的,有OC的,名词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公司在描写,所谓的TD即人才发展,所谓的LD就是学习发展,OC是组织变革,但这些企业在描述这些岗位职责的时候呢,几乎差异不大。

第十讲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概述 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在这些著作中,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二、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理论的总体特征是组织论的行政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经西蒙、马奇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 1.指出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 在巴纳德之前,人们总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僵硬的结构,只注意到正式组织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结构,因而比较机械、孤立。 而巴纳德认为,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军队、企业、学校、医院等正式组织实体,都是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工作内容 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与“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什么,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 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核心,必须具有权威。要建立和维护一种既能树立上级权威,又能争取广大群众的客观权威,关键在于能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令的四个条件:他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他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他认为指令与他的个人利益是不矛盾的;他在体力和精神上是能胜任的。 巴纳德在《组织与管理》一书中再次突出强调了经理人员在企业组织与管理中的重要领导作用,从五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领导的性质”这一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构成领导行为的四要素: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2、领导人的条件:平时要冷静、审慎、深思熟虑、瞻前顾后、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紧急关头则要当机立断,刚柔相济,富有独创精神。3、领导人的品质:活力和忍耐力、当机立断、循循善诱、责任心以及智力。4、领导人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培训增强领导人一般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平衡感和洞察力,积累经验。5、领导人的选拔:领导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授权机制--代表上级的官方授权(任命或免职),代表下级的非官方授权(接受或拒绝),后者即被领导者的拥护程度是领导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人选拔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其过去的工作表现。 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因为要将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 统的开发。尽管该公司在美国电信市场上的份额不大,但其却是欧洲大陆最大的海底光缆制造商,这使其依靠收取传输和服务费而获利颇丰。

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十一、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美国人,1886-1961 ; 实践中的管理者,自学成才的管理学家;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性著作: 1938 年〈经理人员的职能〉, 1948 年〈组织与管理〉, 二、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组织本质的思想: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1)通常意义上正式的组织实体,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组成的协作系统;(2)管理学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这个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而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 (3)组织的特点: A.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B.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系统; C.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组织也要发生变化; D.组织是一个更大的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时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E.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的“组织内部”,“内部”协作关系与“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2、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三要素说) (1)明确的共同目标 A.有目标; B.目标为全体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C.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有基于整体利益的客观理解与基于个人立场的主观理解; D.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分; (2)协作的意愿; A.协作意愿:自我克制,交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B.协作意愿对于达成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C.协作意愿因人因时而变化; D.协作意愿的强度取决于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对比; E.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诱因,增加协作意愿; (3)良好的沟通 A. 信息交流: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 B. 信息交流是将组织共同目标与个人协作意愿联系起来的桥梁; C. 信息交流的原则: –固定化的、明确的、正式的交流渠道; –交流应尽可能直接短捷,减少中间层次; –不得跳越; –人员必须称职; –交流线路不断中断; –信息须有权威性;

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日期: 苏政发〔2007〕9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太湖流域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更是江苏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省在太湖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太湖地区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湖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质恶化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是苏南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水污染治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太湖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太湖治理完成情况作为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下更大的决心,以更高的标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一场太湖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恢复太湖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使苏南真正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地区。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种措施,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污染排放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建设调水引流工程,积极开展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提高科技治污水平。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坚持依法治太、铁腕治污,切实加强环保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太湖各市县行政交界断面的水质监测考核,确保水质达标。 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省政府调整、充实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太湖地区各市、县政府要全面落实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做到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落实、督查考核落实,为太湖水污染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省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抓紧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工作。太湖流域治污工作有关的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要向上级政府报告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省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太湖流域各地污染物减排、主要断面水质和治污工程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切实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环保创建活动,形成治理太湖水污染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太湖水污染治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全民动员、全力以赴,以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水污染治理,努力实现太湖水质根本好转,为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2020电大 行政组织学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章节测验题目+答案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___ C.泰勒______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911年,泰勒发表了在《____ B.《科学管理原理》________》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 B.法约尔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____ 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5.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_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___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6.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____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_____理论。 7.___ A.西蒙_____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8.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__ B.需要层次____理论。 9.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__ D.动态平衡组织____理论。 10.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___ D.帕森斯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古典传统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____ ABC ____。A.泰勒B.法约尔C.韦伯D.梅奥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 BCD _____。 A.行政的权力B.理性——法律的权力C.传统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3.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___ BC ____。 A.物质因素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D.精神因素

太湖水污染治理案例

太湖水污染治理政策 政策出台背景: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涵盖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全国GDP的1/8至1/7是太湖流域创造的。然而辉煌的背后,有必要再看一看,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Ⅲ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Ⅳ类水体。 2007年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暴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居民生活饮用水受到威胁。5月28日晚上8时左右,无锡市南泉水源厂的工人发现水溶解氧含量下降明显,到了当晚11时,水溶解氧含量有所恢复。29日凌晨1时左右,水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水体发黑、发臭。无锡市城市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由此拉开序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党委书记袁松仍然是心有余悸。“站在原水取水口的岸上就能看到一个黑团在水面上飘来飘去,一会子被风吹成一个个小团,过了一会子又聚合在一起。”水华厚达5米,覆盖水域面积十多公里,挟带着浓烈的腥臭味汹涌而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他们面临着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水源厂和制水厂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添加高锰酸钾、活性炭等净水药剂。但在如此大规模的蓝藻团面前,常规处理工艺只能保证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卫生标准,输往百姓家中的自来水始终无法祛除臭味。此时,有人建议停止供水。“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停水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恐慌,这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群众,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绝不能停水!”袁书记这样对记者说道。因此,无锡市在继续进行除藻处理的同时,紧急向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寻求援助。 5月31日,建设部专家组抵达无锡,直奔现场,与无锡市研究会商应对方案。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1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大胆提出改变水处理流程,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利用两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吸附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还原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6月1日上午7时40分,出厂水的臭味被成功祛除,原本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 一﹑太湖简介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虽然太湖只占全国面积的0.4%,但承载人口3000多万,创造了全国11.6%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同时,太湖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二﹑太湖水质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9%,Ⅲ类水占30%,Ⅳ类水占1%;中营养状态面积占83%。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周边有很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而起,大量的排放污水和污物到太湖里,现在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WBQ、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E、R 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为Ⅳ、Ⅴ类水,劣Ⅴ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近20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地表水体呈现出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的趋势;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农村地区污染依然十分严重,且有加剧的趋势。湖泊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入湖河道(除望虞河)水质均差于太湖。总体上看,出湖河道的水质要优于入湖河道的水质。太湖水污染是近几年追求GDP的产物,严重影响当地经济乃至威胁全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太湖问题刻不容缓。 三﹑污染原因 1.工业污染 目前,太湖流域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是重点污染行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工业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用水,许多工厂为了用水与排放方便便建设在太湖周边,这些工厂包括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工厂分布分散,经营方式多变,加工形式粗放,其排出的污水多未经过处理,排入太湖后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如果有一天早晨醒来,微软被大火烧了个精光,给我20名最优秀的员工,一切马上就可以重新开始。——比尔·盖茨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产生发展 导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对组织活动有效管理的历史已超过6000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古建筑奇迹的宏伟规模以及古希腊民主制度、古罗马法律体系、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完备运转,都是人类早期组织管理能力的生动证明。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古代的管理思想已相当丰富,但并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属于经验管理阶段。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的历史并不长,它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组织行为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组织管理实践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注入了强有力的“助产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也进一步加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产业部门的企业合并,出现了大型的联合企业和垄断组织。这就使得企业和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管理的过程日趋复杂,商品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从而导致对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管理实践的发展提出的上述问题,古典管理理论已无法回答和解决,必然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重视人的因素和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组织行为学注入了强有力的“助产剂”,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严酷的组织管理下,工人们整天围着机器疲于奔命,感到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精力消耗在亿万次简单重复与枯燥的操作活动中,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日益激起工人的极大不满与强烈抵制。随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剧,工人也日益觉醒,开始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并组织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致使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这时,古典管理理论已不能满足资本家进行组织管理的需要。 3、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的渊源。 二战前,美国将心理学用于工业,一直称之为“工业心理学”。1892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率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生产率。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继泰勒之后对工业生产中劳动者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外,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人群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更多的管理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在一次跨学科的研究讨论会上,经过对这一学科问题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60年代中叶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该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西万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O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响和控制的职能来有意识地协调和改变个人的行为和动机。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 (1)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 (2)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 (3)规定组织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 管理的艺术就是把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综合起来。巴纳德用了“感觉”、“判断”、“感知”、“协调”、“平衡”、“相称”等词语来表述管理过程。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重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通过对太湖流域几处水域的观察、走访、调查,发现这几处水域较前些年有了改观、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污染治理措施仍有不足。提出关停污染、发展治污,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原因;治理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 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 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 水质现状以前的太湖水质很好,我们采访横扇镇社区委员会钱见鸿书记时,他曾说道:“我可以这么说,我太湖的儿子,喝其水长大,游泳,洗澡,洗衣服洗菜等等,水质极好,爱护就是我们的命根。”而“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横扇居民也说道:“那时的水非常清,非常好喝。可是后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周边就有很多的企业雨后春笋而起,大量的排放污水和污物到太湖里,我们渐渐的也不敢直接和和太湖水

组织发展管理方法和工具分析

HR经典管理方法和工具评述(HR Management Tools)_组织发展篇 组织发展 组织分析 人力资源诊断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模型 工作分析 职务说明书 素质模型

组织发展(OD,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OD)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该定义突出了几个特征使得组织发展区别于其他对推动组织变革和改进的措施。例如,管理咨询、技术创新、业务管理以及培训和开发。它也有助于将组织发展同另外两个相关领域——变革管理和组织变革区别开来。 组织发展是一个通过利用行为科学的技术和理论,在组织中进行有计划的变革的过程。组织发展指的是在外部或内部的行为科学顾问,或有时被称为变革推动者的帮助下,为提高一个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外部环境中的变革能力而作的长期努力。组织发展也指的是一个有计划的、涵盖整个组织范围的、同时有高层管理者控制的努力过程,他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活力为目的,该过程利用行为科学知识,通过在组织的“进程”中实施有计划的干预而进行。 组织发展是一个数据收集、诊断、行为规划、干预和评价的系统过程,它致力于增强组织结构、进程、战略、人员和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开发新的创造性地组织解决方法;以及发展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这是通过组织员工之间及其与使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变革推动者之间进行合作来达到的。 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革计划和目标。组织发展比较强调正式的工作群体的作用,它的主要对象是工作群体,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方式的组织改进活动,传统的办法集中于个别管理人员,而不是群体。全面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组织系统的问题。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组织发展可以看成实现有效组织变革的手段。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指运用多种技能和组织资源,创造出所在行业或市场上全新的思路、产品或服务。 现在,组织发展领域正受到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趋势的影响。许多国家和世界性组织正在应用组织发展,这就导致了一整套新的干预方法的产生和对传统组织发展实践活动的适应。另外,组织发展必须使其方法与组织所使用的战略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继续影响组织的环境、战略和结构,组织发展就需要管理变革过程,使之可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种发展规则的多样性导致了组织发展专业人士、应用组织发展的组织种类,以及应用组织发展的国家的数量的急速增加。 组织发展的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 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 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全面配方”、“行动干预”和“监控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诊断—改进周期。因此,组织发展强调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组织发展思路和方法建立在充分的诊断、裁剪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组织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 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组织发展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是一个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特点,是强调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与经营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或一方面所进行的组织发展,必然影响其他部门或方面的进程,因此,应从整个组织系统出发进行组织发展,既要考虑各部分的工作,又须从整个系统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调节其与外界的关系。组织发展着重于过程的改进,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有效沟通、问题解决、参与决策、冲突处理、权力分享和生涯设计等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和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发展的总体目标。 4. 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组织发展不只是有关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