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

B. 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F

7、F

8、T

9、T 10、F

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三、双选题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五、简述题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合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内容广泛,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针灸医学做出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古代原始社会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风湿和

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石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针灸学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种针灸专著亦是历代有加,汗牛充栋。在各个时期具有其代表性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腧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络。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昌盛的时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编著《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

清初至民国,针灸医学走向衰退,吴谦撰《医宗金鉴》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个。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审批稿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A.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A)。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B)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1、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D)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2、损伤内因与下列因素关系十分密切(A) A、年龄体质解剖结构 B、直接暴力 C、间接暴力 D肌肉收缩力 E、外感六淫 1、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A)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D)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3、“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D)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4、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D)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5、紧脉主病(E)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6、芤脉主属(C)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7、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C)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8、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A)。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9、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B)。 A、前屈60~80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 病因 一、A1 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2、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 A、肝经湿热 B、心肝火旺 C、肠胃积热 D肺胃热盛 E、肺胃津伤 3、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致 A、流注经络,气机阻滞 B、停滞胃腑,失于和降 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D阻滞肺气,失于宣降 E、留滞脏腑,升降失常

4、痰饮痹阻心脉,可见

A、恶心呕吐 B、胸闷气喘 C、肢体麻木 D胸闷心痛 E、胸胁胀满 5、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 A、呼吸功能 B、藏血功能 C、疏泄功能 D纳气功能 E、运化功能 7、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乱 B、气结 C、气下

E、气消 8、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乱 B、气陷 C、气上 D气结 E、气收 9、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10、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1、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易伤阴位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其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其性炎热 13、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4、“行痹”主要是由何种邪气引起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E、火邪 15、多夹湿邪的邪气是 A、暑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16、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火邪的致病特点的是 A、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B、火热易伤津耗气 C、火热易生风动血 D火热易扰心神 E、火性干涩,易伤津液 1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五行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428474.html,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单元讲义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为“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为“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为“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为“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为“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如下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题库(附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题库(附答案) B1型题 (从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为下列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多次,也可以一次都不选) A.张仲景 B.王叔和 C.陈无择 D.张景岳 E.孙思邈 1.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答案:1.A 2.系统阐述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答案:2.C A.叶桂 B.刘完素 C.吴鞠通 D.薛雪 E.吴又可 3.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者是 答案:3.E

4.提出温疫病的病因是“戾气”的是 答案:4.A A.水地 B.精气 C.阴阳 D.五行 E.男女之精 5.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答案:5.B 6.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是 答案:6.A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补阴扶阳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答案:7.D 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答案:8.C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9.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答案:9.B 10.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答案:10.E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1.五气之“燥”的五行归属答案:11.D 12.五液之“涎”的五行归属答案:12.C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培土制水法 E.泻南补北法 13.肺阴虚导致肾阴虚治疗宜

答案:13.B 14.肝脾不和治疗宜 答案:14.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5.主持水液代谢的脏是 答案:15.E 16.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答案:16.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7.称为“气之主”的脏是 答案:17.B 18.称为“气之根”的脏是 答案:18.E A.脾胃的生理功能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以五脏为中心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说:“天本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2.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 ①泛称。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②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③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二、精的生成 (一)先天之精 秘藏于肾:原始生命物质;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后天之精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其盈者藏于肾中。 三、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殖 (二)生长发育 (三)生髓化血 (四)濡润脏腑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 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1.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 2. 脏腑(脾胃、大肠和小肠)功能正常。 (二)津液的输布 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脾气散精升清散精 肺主行水宣发肃降 肾主津液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心主血脉心阳动力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三)津液的排泄 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 汗、呼吸---肺 尿--肾 粪--大肠(脾)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要,以肾的作用最为关键。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阴阳 (四)排泄废物 四、五脏化液 (一)五脏化液的概念 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 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指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面口合谷收”。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001

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伏卧位 C.侧卧位 D.伏俯坐位 E.侧伏坐位 1 A 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2 D 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都不是 3 C 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均可以 4 D 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 A.平刺 B.直刺 C.斜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5

D 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最好的是 A.足三里 B.丰隆 C.曲池 D.手三里 E.承山 6 B 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 A.单手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飞针 7 E 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 A.命门 B.足三里

C.脾俞 D.睛明 E.关元 8 D 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9 C 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 A.外感发热 B.急性周围性面瘫 C.目赤肿痛 D.三叉神经痛 E.风疹 10

D 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11 E 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癜痕灸 12 A 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 A.艾炷灸 B.隔盐灸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正气 B.正气不足 C.邪气 D.邪气亢盛 E.邪气损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正气 B.气候因素 C.正气不足 D.地域因素 E.邪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下列关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生活环境 D.工作场所

E.外界精神刺激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环境与发病包括:1.气候因素。2.地域因素。3.工作、生活环境。4.社会环境。外界精神刺激属于精神状态与发病。 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 A.感邪即发 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发病迅速。 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 A.继发 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继发就是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如肝阳上亢—中风;小儿食积—疳积。 疾病过程中,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疾病处于缠绵难

愈的病机状态是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邪盛正衰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正虚邪恋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正虚邪盛,多形成较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 阴盛格阳证属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A1型题{{/B}}(总题数:45,分数:90.00) 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 A.体表 ? B.分肉之间 ? C.四肢 ? D.躯干 ? E.头面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 A.从足走头 ? B.从头走足 ? C.从胸走手 ? D.从手走头 ? E.从足走腹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手足三阳经交于 ? A.手 ? B.足 ? C.头 ? D.腹 ? E.胸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 4.手厥阴经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 B.上肢外侧前缘 ? C.上肢内侧中线 ? D.上肢外侧中线 ? E.上肢内侧后缘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5.足少阳胆经分布在 ? A.下肢内侧前缘 ? B.下肢外侧前缘 ? C.下肢内侧后缘 ? D.下肢外侧中线 ? E.下肢外侧后缘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两经交又后,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足少阳胆经分布在下肢外侧中线。 6.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 ? B.手厥阴心包经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 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 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十二皮部 要点: 1.十二皮部的分布 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 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1)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象”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 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习惯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称精宫)。 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 2. 共同生理特点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2. 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机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主宰着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以及心有参与血液生成的功能。 心主血脉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五体官窍。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2.心藏神 (1)人体之神的概念 ①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 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葛洪 C.宋代皇甫谧 E.宋代手太阳 B.足厥阴手太阴 D.手少阳足少阴答案:18.D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答案:19.E20.二经别是指 A.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B.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 C.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 D.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 E.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答案:20.A21.不是二经筋的循行走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答案:21.E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答案:22.E23.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答案:23.A24.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答案:24.B25.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B.心中 C.肝中 D.胸中 E.

胸部答案:25.A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A.阳明在前.少 阳在侧.太阳在后 B.少阳在前.太阳在侧.阳明在后 C.太阳在前. 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后.太阳在侧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答案:26.A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 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 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答案:27.B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 C.心经.肺经.心包经 D.肺经.心经.心包经 E.心包经.肺经.心经答案:28.A29.腧穴分为 A.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B.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C.四 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D.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E.四经穴, 特定穴,阿是穴答案:29.A30.四经穴总数为 A.354个 B.349个C.361个 D.363个 E.364个答案:30.C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1.A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 A.井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2.B33.五输穴中以所行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3.D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A.井 B.荥C.输 D.经 E.合答案:34.C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5.E36.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腕踝关节以上 D.肘膝关节附近 E.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答案:36.E37.不是络穴的穴位是 A.脾经蠡沟 C. 胃经合谷 E.心经中府 B.大肠中极 D.肝鸠尾答案:39.E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 A.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B.脐中至横有上廉6寸 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