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热时,家长仍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现指出小儿发热护理时易犯的6种错误,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

1错

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错

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如有的家长用95%的酒精擦浴,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或酒精中毒等,从而加重病情。

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才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与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 (2)给氧根据缺氧程度决定氧流量及供氧。 (3)按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消除肺部炎症,促进气体交换,并观察药物疗效。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呼吸道排痰功能差有关。 (1)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也可进行体位引流。 (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体温过高:与免疫力低下及肺部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 (2)高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3)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达39、0 o C时,,给予冰块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防虚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 (4)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注顺序,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 (5)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时应将药物4℃冰箱保存,抽取剂量准确,防止药液浪费,使用后应注意定期观察血象的变化。 4、有出血加重的危险:与血小板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 (1)经常检查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点、瘀斑,注意观察有无鼻出血、血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 (2)抽血时,止血带禁忌绷扎太久,以免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点的出现。 (3)避免外伤,各种处置及操作时动作轻柔,禁用热敷与乙醇擦浴,避免肌注,减少静脉穿刺。 (4)饮食质地柔软,禁辛辣、油炸之食、禁硬毛刷刷牙、给予口腔护理,避免刺激、摩擦皮肤、衣着松软、毛巾柔软,保持鼻腔湿润,防干燥出血。 5、舒适度改变:与胸闷伴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咯血后及时漱口,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 (2)胸闷气喘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5L/分,必要时可高流量面罩吸氧7-9L/分,端坐卧位,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加速痰液的排出。遵医嘱正确及时为患者雾化及吸痰。 (3)细心倾听患者述说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6、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贫血、发热有关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小儿发烧在家如何正确护理

小儿发烧在家如何正确护理 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最紧张了。发烧多数是反复发作的,因此,家庭护理显得相当重要。宝宝发烧时,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温,如 果体温超过38.5oC,才选用药物降温。在使用药物降温的同时,也 要配合物理降温。 以下是我列举的各种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1.多喝温开水、青菜水和水果汁。给宝宝多喝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实用,适合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不要给宝宝喝冷的水,因为宝宝发烧时经常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和咳嗽,喝冷水会加重这些伴随症状。要给宝宝喝温水。 2.温水擦浴, 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这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也适合所有发 烧的宝宝。水的温度32~34oC比较适宜,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 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 3.温水浴:水温约比病儿体温低3~4oC,每次5~10分钟。很 多家长认为宝宝发烧就不能洗澡,其实,恰恰相反,给宝宝洗个温 水澡,可以帮宝宝降温。温水浴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 4.低温室法:将病儿置于室温约为24oC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 下降。为使其皮肤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利降温,需少穿衣服。有条 件者,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这种方法适用于1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他的体温 就会慢慢下降。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战,就不能使用低 温室法。 5.退热贴:退热贴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其实退热效果一般,并不像广告夸大的效果。在宝宝的额头贴上一贴,宝宝的头部 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应该是有益无害吧。

6.冰敷:这种方法的利弊目前还有很多争议。我认为冰敷弊大于利,因为冰敷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 温会更高,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更不能用冰敷。 7.酒精擦浴: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 碍散热,体温会更高。这种方法已经被摒弃了。 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处理,宝宝的体温还是超过38.5oC,此时就 要选用药物退烧。 冰敷、酒精擦拭已经被屏弃,肌注退烧针会损伤臀大肌,影响臀大肌的发育,很多医生也不太主张。因此无论家庭还是医院,口服 退烧药都是最好的降温法。 高效安全的退烧药有美林(布洛分)混悬液,每瓶100毫升美林(布洛分)混悬滴剂,每瓶15毫升泰诺林口服溶液,每瓶100毫升泰 诺林混悬滴剂,每瓶15毫升美林和泰诺林退烧效果很好,退烧过程 比较温和,口服美林后20分钟开始起效,一小时达到高峰,退烧作 用持续4小时,而且橙汁味,口感好。 物理降温 发现宝贝发烧后,妈咪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急忙忙带着宝贝往医院赶,不是立即给宝贝用退热药,更不是要求医生给宝贝挂吊瓶、 用抗生素,而是要尽快帮助宝贝物理降温。 1、多饮食、多排尿,给宝贝穿宽松轻薄的衣服,增加皮肤散热 机会 感冒后多喝水、多休息都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多饮水、多排尿,最好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如果宝贝不爱喝白开水,这 时也可给予宝贝爱喝的果汁、汤汁甚至饮料等,只要能帮助宝贝补 充更多液体,多多排尿,就有助于降温和排出体内毒素。 有的妈咪认为宝贝发烧是受了凉,为了帮助宝贝发汗,就给宝贝穿上一层又一层的小衣服,小宝贝的脸被憋得通红,捂得太多太厚,不利于皮肤散热。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研究并分析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干预措施

研究并分析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干预措施 发表时间:2017-08-24T14:39:23.9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作者:马菲曹琼燕王秋萍胡彩云 [导读] 对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251) 摘要:目的在小儿夜间发烧急诊中应用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接收治疗的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患儿68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将其按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4例。给予参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儿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2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 (91.18%>70.59%),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更为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小儿;急诊;夜间发烧;护理干预 前言 发热主要是指体温超出人体正常幅度范围,小儿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一般情况下患儿腋表温度超过37.4℃即视为发热[1]。通常情况下,人体发热是本体对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对抗反应,虽然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体温异常升高不一定存在正比关系,但是体温过高对患儿的各种机体调节功能影响较大,尤其是小儿体质较弱,更易影响其身体健康,为此需给予患儿及早的治疗和干预,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本文研究中,我院将68例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患儿分为2组进行研究护理,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接收治疗的68例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患儿(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入院)分为2组进行研究:分别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34例。参照组女15例,男19例;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64±0.73岁;其中,5例轻度发烧患儿,18例中度发烧患儿,11例重度发烧患儿。实验组女16例,男18例;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78±0.76岁;其中,6例轻度发烧患儿,18例中度发烧患儿,10例重度发烧患儿。分析观察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P>0.05,可比较。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对症支持、用药指导等。 实验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儿进行护理,方法如下: 健康宣教。由于小儿各方面生理、心理机制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因而小儿发烧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症,家长需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为此,护理人员应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如向家长讲解发烧病症的相关知识(发病机制、病症表现等)以及护理措施(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等,以提高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 并发症护理。发烧可导致患儿高热、抽搐、惊厥等,为了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让患儿以平卧姿势卧床,为了防止患儿体温过高,应将患儿衣物剪开,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对患儿的口、鼻腔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患儿口、鼻腔分泌物,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以防患儿窒息。 (3)日常护理。给予患儿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告知家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物为主,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患儿机体所需营养;提醒家长对患儿进行督促,根据患儿身体状况让患儿进行合理恰当的体育锻炼运动,以提高患儿疾病抵抗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3疗效判断标准 分析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状况。疗效判断标准:患儿发热、头晕、惊厥等不良症状已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发热、头晕、惊厥等不良症状大体消失,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患儿发热、头晕、惊厥等不良症状无改善迹象,体温、体征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儿中无效患儿仅有3例(8.82%),参照组患儿中无效患儿为10例(29.41%),比较可知,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儿,如表1所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正常体温受饮食、昼夜温差、衣被厚薄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3]。若小儿体温持续升高需及时对其进行相应干预和治疗,以防病情恶化,给患儿造成生命健康威胁。小儿发烧在儿科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发热、流涕等,对于夜间发烧患儿应给予其高度重视[4]。由于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而必须给予患儿迅速降温治疗和护理干预,以防体温持续性过高导致机体受损[5]。本文研究中,我院对实验组患儿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其临床总有效率比参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有效纠正家长的疾病认识盲区,继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惊厥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曲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以强制性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和特点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 肿.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起阿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2)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其他部位感染(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引 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常于原发性的极期出现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如产伤脑外伤原发癫痫先天脑发育异常颅内占 位性疾病等.产伤与出血引起者表现为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 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颅外疾病: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各内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 紊乱肝肾衰竭中毒)等.缺氧缺血引起者表现为窒息后立即起 病,反复惊厥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代谢性疾病引起者 患儿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基础.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作均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患儿多有热性惊厥的家族史.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起,当体温骤然升至38.5﹣40℃(大多39℃)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两种: 1.单纯型(典型)热性惊厥的特点 1)多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分钟,可伴有发作 后短暂嗜睡. 2)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 征. 3)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4)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 2.复杂性热性惊厥特点 1)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内发作≥2次 3)惊厥形式成局限性或不对称性 4)惊厥发作5次以上 多数热性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部分患儿转换为癫痫,危险因素: 1)有癫痫家族史;2)复杂性热性惊厥;3)首次热性惊厥前已由神经系 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具有2-3个危险因素者,7岁时癫痫的发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对发烧不同的理解~~ 我们鼻子呼吸的空气是热热的,我们的皮肤亦在呼吸散热,排散水分、出汗。 呼吸、排汗所排出的热气,并非身体的发炎,乃是心肾的君火、相火上升所产生的体温,即消化营养,产生体能所产生的余热之排放。五行调和不周,体热排放不良,乃造成发烧,即余热被蓄积而成,故发烧的原因可列举如后: 1.感冒: 感冒发烧,因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肺主皮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伤(中)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经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2.伤食: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3.虚劳: 因身体虚,水火(心肾)不能即济,风木动摇,时憎寒壮热,乃体温外越,不能为身体产生体能,并非发炎,是今日妇女更年期,身体衰弱,故须辨别心虚发热、脾虚发热、肝肾虚发热而调治,不可退烧,是为虚损发烧。 4.瘀血: 受伤时因气血循环受瘀血阻滞,瘀积的瘀血将体温升高而发烧,只要化瘀血,发烧即可痊愈。许多受伤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滞,或被用冰块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强力消炎,消炎即伤心、肾,因心肾同为少阴经,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受伤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肾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环无力将瘀血排出,并非脑受伤害的问题,化瘀血烧即退,心肾补强,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复健康。 许多十三、四岁的少女,月经初来时,被打德国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经来,被消炎伤心肾,致经来不止,或经血逆行至鼻、齿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内结,复又感冒再被消炎,乃为今日十二、三岁学童血癌│瘀血发烧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护理常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骨科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问题:疼痛 护理措施: 1、观察、记录并汇报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延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减少疼痛刺激:①教会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②当伤口固定过紧过松时,适当调整。③伤口疼痛及时换药观察。④病人需要活动、翻身时,固定好受伤或手术肢体。 ⑤寻找减轻疼痛的姿势与体位。⑥及时变换体位,减轻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压迫。⑦去除刺激物。⑧转移性话题、抚慰、按摩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⑨争取家属和亲人的支持和配合。 3、减轻疼痛:①配合医生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及时通畅引流或冲洗;使用镇痛药(包括癌症末期治疗)。②心理方法: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同情,解释诊治与疾病的必然过程,有针对性疏导病人心理。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③物理方法:局部外用药涂抹,热、冷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二、护理问题: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等,让患者及家属尽快融入环境中,以消除陌生感。 2、主动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致的照顾,耐心详细介绍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的意义及配合要点,争取家属的支持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3、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支持法:①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释放内心的痛苦,正确引导患者,使患者面对现实;②对于病人的想法,护士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释,缓解其焦虑情绪;③给予积极暗示,介绍同病种、已恢复的患者与其交谈;④多与病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2)认知疗法:①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②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各项检查与护理工作,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儿童发热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处理误区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儿童时期多为感染性发热,是机体抵抗“外邪”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低热状态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发热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烧时,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一、一般调护 1.饮食宜清淡。发热时,整个身体的气血向上向外,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就减少,所以很多孩子发热的时候,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里面的气血减少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表现。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以不增加脾胃负担为度,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南瓜粥”,“豆腐羹”;热退后,适当调补,如“鸡汤”、“鸡蛋羹”、“肉糜”等,但肉食还是要少吃,以防“发热”卷土重来(所谓的“食复”)。 2.多喝暖水和热粥。外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一场战争。发热期间消耗最多就是“津液”,多喝暖水和热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补充。津液不枯,津液流行,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适当休息。有些父母为了让小孩发汗退热,鼓励小孩活动,这会耗伤人体正气,不利于病情恢复。

4.多泡脚。寒起于足下。袜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很多家长不以为然)。泡脚时间宜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5.物理降温方法。冰敷的方法宜于高热但没有“怕冷、寒战、鼻塞、清涕”的孩子,从中医的角度看,必要时辨证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则宜用温水外敷的法子;发热期间,用“丁桂儿脐贴”贴足心的涌泉穴,对降温会有帮助。 6.药物退热法。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如口服“布洛芬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或外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等)发汗退热,发汗过后,宜服热粥,粥内可加些冰糖。这样发汗而不伤正气,也能减少发热的反复。 二、错误做法 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酒精擦浴已经淘汰,但是许多家长及老人并不知晓。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幼儿园保育知识发烧护理

幼儿发烧护理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而且烧得过高还容易引起抽风雷达此家长可采取些简单易行的办法降温: 物理降温法,可用湿水配成30~50%酒精反复擦拭小儿的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还可用34左右的湿水擦拭全身或用冷湿毛巾敷额部或用冷水袋置于头顶部。 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就不容易出来了。 多喝白开水也可加少量的食盐,促其发汗,有利于体湿下降和毒素排泄,也可防止脱水。 对于有高烧抽风病史的、或体温超过39的小儿,家长要备用一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5~40毫克/(公斤·次)]、安乃近[10~20毫克/(公斤·次)] 等,加用镇静剂,如口服鲁米那[2毫克/(公斤·次)]、或者冬眠灵[1毫克/(公斤·次)]、阿苯片最好,即退烧,又镇静防止高烧抽风。若高烧不退,需送医院求治。 护理也很重要,首先要让病儿卧床充分地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开窗通风时切忌让风直吹病孩,病儿身体不舒服时脾气往往会变坏,易躁爱哭闹,父母应耐心照顾和抚爱,切忌急躁粗暴。 发烧会使人体内水分蒸发、盐分丢失、热量消耗,应及时补充,鼓励多饮水,既帮助退烧又利于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泄,并可缩短,病

愈的时间。出汗过多的儿童,还应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白糖,以保持体内所需的盐分和糖分。 儿童发烧后一般胃口都不大好,此时别硬逼着孩子吃,多吃反而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差、热度高时可吃些流质,如果汁、米汤、蛋奶、豆浆等;食欲好,热度不太高时,可进半流质,如:藕粉、肉糜粥、鸡蛋羹等;退烧后可吃些稀饭、面条、新鲜疏菜等,油腻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儿童高烧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抽搐过频,时间过长时,会使脑组织缺氧而损伤智力,留下后遗症。如儿童出现神志不清、两眼发直、面肌抽动、牙关紧闭的抽风现象,应迅速去物理降温措施,如用冷毛巾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或用温水擦身进行降温,也可将冰块包在湿毛巾中进行冷敷降温,还可使用酒精选择手心、足心、腋窝、肘窝、后背、上下肢、颈部等擦浴降温(但婴儿不宜)。此时家长不要用开衣扣的,以利呼吸,用干净的筷子掀开牙关,避免咬伤舌头;如有呕吐时应将病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器官,发生窒息。经过处理后,如病儿持续高体温,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感冒发烧的宝宝护理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正常反应。但是,当婴幼儿体温中枢还未发育完善时,高热很容易引起惊厥和抽搐。父母在婴儿发热时做好相应的家庭护理,可以避免上述并发症发生: 1、家庭配备体温计,应以体温计测温,不能以手摸头部来判断发热程度。 2、掌握正确的测量体温方法和时间,口腔测温应发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舌下热窝处,测量7-8分钟;测量肛温则将润滑的肛表轻轻插入肛门约4cm,测量3分钟;腋温测量法是将体温计放于腋窝内,使上臂紧贴躯干将体温计夹紧,测量10分钟。6岁以下的小儿因有咬破体温计的危险,故不宜测量口温,宜采用容易固定的肛温测量法。测量体温时应有家长在旁看管,以保证测温时间和效果。正常体温范围:肛温37—37.8℃;口温36.4—37.4℃;腋温36—37℃。 3、确定宝宝发热后,父母应定时帮宝宝测量体温,多喂水,适当松解衣服。发热寒战时注意四肢保暖。高热时,新生儿采用温水浴,不宜用药物降温或酒精擦浴,因为退热药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青紫、发绀、贫血、呕血、脐部出血等并发症,酒精擦浴则易导致酒精中毒。 4、高热时,父母应高度警惕有否惊厥的发生,尤其是新生儿。因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肌肉抽动者不多,往往仅有一侧肢体的跳动或强直、下颌抖动、闪眼、两眼凝视、屏气发作等。 5、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立即松解宝宝衣服,取侧卧位。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窒息。在上、下齿列之间放置牙墊,防止咬破舌头,但牙关紧闭时,不能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应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相应的急症处理。 |小儿感冒发烧用药注意|-转自| 蜜蜂小舍| 林医生Q群讲座《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讲义精华 林医生亲自整理,希望大家有收获! 此文是朋友发给我的,看着挺有用,对于妈妈们来说更是良方... 第一部分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科门诊比例最大的病种。 按照解剖部位来分,呼吸道感染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上呼吸道包括了鼻、咽部和喉部。 感染的发展多数按照由浅及深的规律,一般先是感染鼻咽喉,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支气管,再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肺泡 鼻、咽、喉——————支气管——————肺泡 在这里有几个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一下。 感冒: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感冒是指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的一组综合症群,其实在医学上是没有“感冒”这样一个术语的。“感冒”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我对照了一下,我认为,感冒实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急性鼻炎(流涕和喷嚏)为主要症状。 咽喉发炎:这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医学上也没有这样的术语的。儿科医生看病是必看咽喉的,如果他看到咽喉部红肿,说明咽喉有炎症,有些医生就会很通俗的说咽喉发炎了。其实,咽喉只是上呼吸道的一个部分,就象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看不到的部分,也是一样有炎症的。所以咽喉炎实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有两种通俗的说法“感冒”和“咽喉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烧、流涕、喷嚏、咳嗽。 其中发烧是最多见的症状,往往家长也最紧张。如果一个婴幼儿因发烧来就诊,作为医生,我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因为最常见。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 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等 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的 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引 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孩子晚上发烧白天没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孩子晚上发烧白天没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导语:有的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那就是孩子白天啥事情也没有,可是一到了晚上,就开始发烧。其实孩子发烧在白天是有一定征兆的,只不过家长没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那就是孩子白天啥事情也没有,可是一到了晚上,就开始发烧。其实孩子发烧在白天是有一定征兆的,只不过家长没有注意,对于孩子晚上发烧这件事,家长也不要手忙脚乱,要及时对孩子实施救治。 上或半夜发烧的,但只要你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白天至少是下午就会有一定的征兆的,俗话说,孩子不会装病的,只要没有什么大碍,孩子都会显得很活泼的,这就很容易被家长忽略,可到了晚上,孩子安睡以后,体温在被子的无盖下,就会随之升高,据医生统计,发高烧占小儿夜间急诊的80%左右,而感冒是引起发烧的最常见疾病。孩子发烧,急煞父母。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在短期内让孩子退烧是不成问题的。 晚突然发高烧(测量腋温≥39℃)的小儿,可采取下列护理措施:(1)装有空调家庭可保持室温在21℃—24℃;让孩子卧床休息,敞开包被或松开衣服,使皮肤裸露; (2)鼓励孩子多饮凉开水或清洁液体,一晚至少300毫升; (3)服用退烧药,如泰诺林或托恩口服液适量,必要时4—6小时再服一次,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直到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4)若退烧药疗效不佳,也可采用物理降温,给孩子洗个温水(水温32℃—34℃)澡,有利于散热。应该指出,无论是否热退,次日家长应带孩子上医院就诊。此外,三口之家中必须常备退烧药和感冒药。 晚上发烧的事情,家长应该掌握以上几种急救方法,此外,家中应该时刻备有感冒急救药,平时白天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细微的身体变 生活常识分享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