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摘要】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水平,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学习能主动。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以,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而最能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的莫过于语文的有效课堂了。

2.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水平。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水平。值得强调的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语文的有效课堂就是学生的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课堂。

3.学生能合作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学习不但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水平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合作

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课堂中语文知识有效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

4.学生能探究学习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有,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实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实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探究就会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5.学生能发展个性

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

独特的个性,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有差异。这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语文高效课堂策略: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应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点,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实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协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水平的培养。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上做法,在实践中做出了一点成绩,总的来说,表现为二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我让学生实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我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实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能够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水平,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水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让水平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要对上课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我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能够向我询问与上课相关的问题。总来说之,为了上好课,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我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但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水平,真正在乐学中提升水平。

新课改调动了我的积极性,但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度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增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度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使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升,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来说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持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