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的争抢、吵嘴、攻击等消极行为就会更容易发生。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Smith & Connolly,1980)。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游戏情境中。自由游戏中,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4、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1)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之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受欢迎儿童,是因为他们对同伴友好,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不会使用恰当的方式加入群体活动中,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行为。被忽视的儿童因为害羞与行为笨拙,他们则很少表现自己也不攻击他人。研究发现,幼儿在合作方面存在着相当稳定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预示了儿童以后不同的社交地位。例如,早期的争吵就预示了以后的社会接纳性。最初被看作合作的儿童往往受人喜欢,而被当作好争吵的儿童,即使他们以后改变了这种行为,也往往被拒斥。

(2)社交技能与策略

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对幼儿同伴交往也有重要影响。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当幼儿掌握运用一定的有效的社交技能与策略时,他的行为才能很好地被其同伴认可和接纳,才能与同伴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000,9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摘要: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伙伴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本论文结合当前幼儿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针对班级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几个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幼儿同伴交往人际关系交往问题方法

目录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1)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2) 1、现状分析: (2) 2、情感与作用 (3) (二)、幼儿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 1、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3) 2、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3)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4) 1.伙伴交往的表现 (4) 2.同伴交往的作用 (4)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4) (二)原因分析 (4) 1.家庭因素的影响。 (4)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5) 三、教育措施及对策 (6)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6)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及交往环境 (6) (三)、学校要做好幼儿交往课程的开设和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7)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7) 四、参考文献 (8)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现状 针对幼儿伙伴交往情况,我以我校为例,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发给了本校的学生让其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填写。据问卷数据显示:60%孩子的交往都局限在与家人之间,过分依赖父母,在与同伴交往时大部分都是自己玩或是刚开始和同伴玩得较好,但时间一长发生矛盾之后就不再与同伴伴玩耍。35%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谈起幼儿园的事情,并且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30%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主动与他人交流,幼儿认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等。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65%的家长都鼓励孩子积极与同伴交往,30%的家长认为是小事,静观其发展,5%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再与那个伙伴交往。所以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幼儿伙伴的友好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同愿望,幼儿伙伴的和谐交往有待幼儿、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个在幼儿园发生的案例:案例一:小雪和小丽是很好的朋友,又一次,小雪在家带了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回学校,小丽看见了很喜欢,过去二话不说伸手就想把芭比娃娃抢过来,小雪左躲右躲就是不给,小丽伸手就推了小雪一下,小雪反手拉了小丽一把,两人都倒下了,大哭了起来。 案例二:在一堂搭积木的游戏课上,小朋友坐骑了搭小火车的游戏,玩得可高兴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小豪很快就把小火车搭好了,,想跟排他前面的小轩比比谁搭得漂亮,于是拍了他肩膀两下,由于课室有些吵,小轩没注意到。小豪为了让小轩回头,使劲扯了扯小轩的衣服小轩生气地回头朝小豪大喊了一声,吓了全班一跳,小豪马上低下了头,两眼泪汪汪的看着自己搭的小火车 ,集体活动的兴致一下子消失。 案例三:小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喜欢去捣乱,小朋友都不太

幼儿同伴交往 开题报告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幼儿期是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正确引导幼儿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对策 一、对同伴交往能力的认识 (一)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概述 同伴交往是指同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生活、游戏等过程中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在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的社会交往也非常有限。进入幼儿期,他们上了幼儿园,与同伴接触的次数增加,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与自己亲人的交流,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交往能力也随之体现,并和同伴存在差异。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构成的要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三要素,分别是社会主动性、消极的同伴回避和同伴拒绝。研究者普遍认同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是最基本的能力,其次还包括人物方面,社交放松性和行为灵活性。我国学者在综合已有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主要由社交主动性、社交放松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及社会行为四大部分组成。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由交往的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四部分组成的整体。1.社交主动性:幼儿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礼貌待人,能与别人积极的打招呼,在集体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合作;2.语言和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非语言是指用微笑、眼神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感情的能力;3.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倾向;4.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损坏他人东西、推人、咬人等行为,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幼儿阶段,越少发生这种攻击行为,代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同伴交往能力越强。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许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里的成员对他们过于保护,总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使他们变得特别蛮横,不讲道理。而同伴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同伴关系中处

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摘要】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的活动能力,而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同伴友好交往。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创设提供机会,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子女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重视交往;促进交往;提供机会 【Abstract】Future society demand our next generations have a society association of activity ability, now then the kid in day be mostly only sons and daughters and be not good at with companion amity association.Demand we are in education the teaching, aggressive establish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make use of the whole beneficial factor, development sons and daughters of association ability. 【Key words】Value association;Promote association;Opportunity to provide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的活动能力。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今天的一些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有的横行霸道,打人、骂人、抢夺玩具,有的一声不吭呆坐着,有的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人同伴交流,喜欢独立一人玩等待。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不能忽视幼儿同伴间交往。应积极创设,提供机会,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能力。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交往的动机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交往动机。初次离开家庭的小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常常因想念爸爸妈妈而哭闹。老师们不是简单地阻止孩子的哭闹,而是通过木偶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吸引孩子注意。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哭”,“想家怎么办?”启发孩子怎样打电话给父母?打电话时说些什么?激发了幼儿与成的人交往的动机,有了电话交往的经验,并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给予幼儿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到了自然的表现。不仅包括幼儿活动的自由,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而且包括给幼儿的心理自由,不能把他们管理大死,窒息他们快乐的童年。因此,我们要给一定自由活动的空间,相互交往。还要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发挥交往的潜能。组织幼儿“大带小”,“手拉手”等系列活动,利用晨间活动、课后游戏活动、午餐后离园前等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交往,充分发展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他们创造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分享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精品文档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 诠释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内涵,探讨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对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文中从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交往意识交往能力同伴交往 小班的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仅限与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众所周知,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一些小班孩子由于在家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狭窄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会感到特别高兴。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一)“同伴交往”概述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倾向。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二)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福安市实验幼儿园郑景 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心理特点,探究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措施。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婴儿期,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在 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来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容易破裂。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既可以提供儿童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收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到小学以后,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

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一 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认识

一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认识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概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游戏、学习等交往实践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构成要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由交往的主动性,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四部分组成的整体。交往的主动性——幼儿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礼貌待人,在集体活动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攻击性行为——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打人、抢东西等,这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语言和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理解别人话语以及运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需要和想法的能力,非语言能力是指用微笑、抚摸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丹曾说过:“一个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可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目标。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儿童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以获得友谊、解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 (一)、自我为中心。这是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幼儿社会经验贫乏,在各种活动中难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他们不知道同一事物还有别人的观点存在,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幼儿在交往中容易出现伤害别人、抢走别人手里的食物和玩具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用咬、抓等方式来宣泄自己情绪的极端方式。 (二)、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

论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谈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对中班幼儿发展的意义 从我们的宝宝一天一天的长大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便要慢慢的从家庭生活学习过渡到幼儿园生活学习。同时,很具有影响的一点就是他还要面临着与其他的同龄伙伴之间的活动和交往关系。如果我们的宝宝因为过于害羞、腼腆而受同伴不喜欢,该怎么办呢?宝宝在和小朋友相处上表现得不那么积极,该怎么办?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所处的地位是共存的、平等的、互惠的。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代替。同伴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代表着幼儿享有平等的地位,且可以享有不错的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对于只有3、4岁的小班幼儿而言,同伴关系仍然处于混沌期,他自身去除自我中心还未开始完善。而中班的幼儿同伴交往已经分化,同伴偏爱对象明确而具体,因此同伴关系处于鲜明的分化期,对于以后大班时期同伴关系的认知将更加趋于稳定。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对象因为偏爱已有了变化,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积累中增长,已不会全以教师的“标签”效应选择同伴交往,会有个别的幼儿邀请安静型幼儿参加游戏活动。而那些内向型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对周遭环境的适应熟悉程度比别的幼儿差,而会在刚开始游戏中缄默不语或在一个角落自己一个人玩,有些显得并不合群。毕竟内向型幼儿并不全是受拒绝幼儿,完全可以在同伴的交流沟通、教师的指导中,慢慢培养出积爽朗、乐观的性格。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我们班章章,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在中班,兴趣相似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但是在交往中,班里大多幼儿经常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所以像有些幼儿与同伴很少有交流的必须要带班老师注意和进行引导的。不能因为幼儿表现很乖,没有与同伴的矛盾而放任,这首先对幼儿本身语言的发展就有很大的阻碍,会使幼儿对于语言的交流失去兴趣和信心;其次对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先决条件;再者,对幼儿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的争抢、吵嘴、攻击等消极行为就会更容易发生。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Smith & Connolly,1980)。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游戏情境中。自由游戏中,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4、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幼儿常在一起讨论物体的多种用途或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他们的作品都有些类似,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 2、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没有同伴的孩子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期没有同伴,这种消极情绪会稳定为一种不良自我感觉,将严重阻碍幼儿心理发展,阻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伴交往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观察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因为在交往中有许多创造快乐的因素:幼儿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搭建积木被老师表扬等等,都能得到快乐和满足。 就象艾立克·费罗姆说过的那样:“人类只有和其同胞们携手并肩、休戚与共中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快乐是一个最基本的积极情绪,快乐中包含力量和信心的体验;快乐能感染周围的人,吸引更多的同伴,营造更多的快乐:快乐有益于身体健康;快乐有助于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些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在实习过程中我曾见过这样两位小女孩,安安和奕奕两个都是平时很内向的小朋友,一次远足活动中,我意外发现她俩是好朋友,而且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很活泼,很开朗,一点都不象一个人独处时的样子。于是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便把她俩安排在一起,我发现这不仅促进了她们的快乐交往情绪,而且同伴交往的快乐帮助其克服了平时胆怯的心理。 同伴交往对调节自我情感的能力及健康情感的发展大有好处。如幼儿在与同伴的竞赛性交往中获胜而感到自豪,这是同伴所能接受的;但是继而产生骄傲的情绪,并在言行上表现得自满,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节,否则他将受到群体的排斥。长期与同伴的交往,幼儿的情绪情感会朝着健康的适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是现代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 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 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当中,从小培养孩子各项能力是众多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幼儿是儿童开始发生同伴关系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养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测试这一问题的关键,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 我国当前儿童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做事

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从不考虑别人的想法。 这些幼儿很少会去主动关系他人,与同伴也不能和睦相处,他们固执己见,只看重自己利益的得失,而从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视为掌上明珠,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些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玩耍的过程中出现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冲突的情况,就会得理不饶人,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自然的就会和同伴的关系疏远。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 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游戏。这些幼儿有时会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和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同伴交往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幼儿在角色区的表现,他们可以像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附案例及干预措施)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幼儿从家庭走入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正式开始了。在幼儿园这三年中,幼儿是怎样开始交往的?又是如何成为班里受同伴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呢?幼儿同伴交往是一个复杂的交往系统。教育者不仅应在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干预,而且要针对个别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个别关注。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混沌期 小班的点点和班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刚刚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早上,妈妈送他到教室,他跟老师问了好,四下一看,丁丁在玩小猫钓鱼的玩具,洋洋在玩恐龙玩具,薇薇抱着洋娃娃,晴儿在看画册。 点点坐在洋洋的边上,看了一会儿,起身去拿了一件汽车玩具玩。点点边摆弄小汽车边说:“着火了,消防车来了。”旁边的洋洋看了看点点的汽车,笑了笑,说:“我看到过消防车。”然后,洋洋继续玩自己的恐龙,并开始自言自语:“这是大恐龙,肯定是恐龙爸爸。”点点没回应,继续玩自己的小汽车,玩得很开心。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同伴交往开始出现,3岁左右的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自我中心期,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平行和联合游戏为主,更多的幼儿处于独立游戏状态中,因此,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并不多,大多数幼儿处于受忽视的地位,个别幼儿交往较多,成为班里社会影响力大的人。 这时候,丁丁觉得点点的玩具好,于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走过来坐在点点旁边看。过了一会儿,丁丁突然伸手去拿点点手中的汽车,点点自然不让,嘴里说着:“我的,我的。”。丁丁和点点就这样僵持着,旁边的洋洋呆呆地看着他们两个。点点发现汽车抢不过来,情急之下,一口咬在丁丁的手臂上,丁丁哇哇大哭。老师闻声赶来,把两人拉开,为丁丁处理了伤口,然后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旁边的洋洋告诉老师:“丁丁抢玩具,点点咬人。”老师当众批评了点点,并且告诉小朋友,以后玩具要轮流玩,别人抢你的玩具要告诉老师,不能咬人。 丁丁还在哭,洋洋帮他擦眼泪,对着被咬的地方哈气,还告诉丁丁:“吹吹,不痛。”晴儿拿着手中的画册,走过来,看着两个人,微笑着说:“我妈妈也这样给我吹过。”薇薇抱着娃娃远远看着。过了一会儿,京京来园了。他搬了把小椅子,经过晴儿的时候,过不去,于是用力推睛儿,晴儿立刻大叫起来:“老师,京京打我了。”老师又闻声赶来,当众批评了京京,告诉京京不能这样做。 小班幼儿交往中的冲突原因往往是因为争抢玩具或者空间,幼儿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交往,其认知的自我中心性决定了幼儿会去直接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导致了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个别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如洋洋能力高,能够关心别人,就受到同伴的欢迎。而点点愿意与同伴交往,交往范围也大,可是不会处理同伴交往时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也多,因此处于矛盾的同伴地位,有的小朋友喜欢他,有的小朋友不喜欢他。还有个别幼儿的无意冲突行为被同伴知觉为攻击行为,被老师当众进行批评后,很容易成为同伴告状的对象,如京京无意攻击,而晴儿大声告状,很容易让班里其他幼儿形成“京京爱打人”的印象,京京有可能就会成为班里受拒绝的孩子。 晚上,妈妈接点点回家的时候,问点点:“你在班里有没有好朋友啊?”点点说:“有,是洋洋。”妈妈问:“为什么他是你的好朋友呢?”点点说:“洋洋和我一起玩。”妈妈问:“还有别的好朋友吗?”点点说:“薇薇。她长得很漂亮。”第二天,爸爸问点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点点说:“我的好朋友是晴儿、京京。”这让妈妈迷惑不解:“昨天还不是这两个人啊?” 小班幼儿对同伴的偏好原因主要来自于“和我一起玩”、“他喜欢我”等粗略的社会态度和同伴是否具有良好的外表特征;小班幼儿同伴间交往不具有稳定性,两两稳定互选为朋友的很少,在交往上具有随机性。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 诠释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内涵,探讨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对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文中从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交往意识交往能力同伴交往 小班的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仅限与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众所周知,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一些小班孩子由于在家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狭窄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会感到特别高兴。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一)“同伴交往”概述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倾向。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二)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教学文稿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现代版的“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他们在相同年龄的社交圈子很难了解谦卑、尊重和互相帮助。在孩子的性格弊端日益凸出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保教机构、家庭往往会采用混龄交往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实现“大带小,小学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它也能有效遏制幼儿独立性差、任依赖心强等性格缺陷。混龄儿童交往的互动在幼儿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及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成长;同伴交往;混龄交往;必要性;重要性 正文:蒙台梭利曾说过:“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残酷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对儿童更是如此。年龄隔离打破了社会交往,剥夺了生活的乐趣。人们的意识中以及普遍认知中,大多数学校起初是按性别,之后便是按年龄进行分班的,这种人为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人的交往。因此蒙台梭利提出:混龄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而学校的经验也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年龄小的幼儿向年龄大的

幼儿学习并从中得到帮助,年龄大的幼儿也因此发展了技能,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独特的价值。根据科学研究5岁儿童的心理比年龄相差大的指导者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因此幼儿更易从年龄稍大的幼儿那里学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交往和谐。也就是说很多东西年龄相差大的教师不能传授给3岁的儿童的,但5岁的童却能轻而易举地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奥妙,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作用。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影响。 而如今的教育现状并不让人看好,在我国混龄教育通常只是被看做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人们未充认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幼儿混龄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社会由不同年龄段的人组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和社会上的其他人进行交往。著名思想家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言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方面来看,人类成长的自然生态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与不同年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混龄交往是生存所必需的要素,这样来看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中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都会对别的孩子感兴,尽管最初的时候者只表现为盯着看、触摸、有时会夺玩具。但是从幼儿期开始,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孩子能够在一起玩耍,而不是在旁边玩。这样,互相联系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合作性地和交互性的游戏出现;儿童对玩伴的选择性也越来越高。这可以体现在同伴圈子的性别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大约3岁开始,男孩喜欢和男孩玩,女孩喜欢和女孩玩。这个倾向贯穿于整个童年期。儿童对特定玩伴的倾向性也可以看出来,友谊成为极其有意义和值得珍惜的东西,儿童主要和他们喜欢和看重的人交往,并且主动去寻求这种关系。同伴关系的大部分来自有意选择的同伴,他们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特征。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两种形式,即社会的和智力的。说到前者,儿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认同感,就是试图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答案:我是谁?自我感觉主要是在关系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最开始是和父母,然后主要是和同伴。从学前期到青春期,其他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对孩子关系重大。这就是友谊在儿童期到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代表着受尊重、被接受,因此能够帮助孩子形成一个积极的地自我感(“他们喜欢我,所以我还不错”。在同伴的圈子里,孩子还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类社会角色,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是小霸王还是被欺负者,是小丑,是军师,是施舍者,或者是任何一个这个圈子自然赋予的可能的身份。另外,孩子属于一个圈子这个事实说明,某种穿着和行为的准则,以后还有道德价值的准则,融入到孩子的自我感觉中,决定了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不能。儿童的圈子通常都会有某种程式和习惯,每一个成员都被期待着要服从,他们可能有自己的问候和衣着方式,自己的笑话和语言游戏,自己喜欢的流行人物,自己对老师或公众人物的评价,以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对错观。一个同伴文化就这样形成了,它可能不同于孩子和成人分享的文化,但是,儿童有很强的动机去认同这个这个文化,所以它强有力地影响了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因此,同伴一方面帮助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个独特的个性,但另一方面,通过服从圈子的准则的压力,使每个成员都相似。 同伴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一些假设都过于简单了,如儿童只从成人那里获得知识,教育完全是父母和老师把他们知道的传授给孩子。以对同伴合作的研究为例,有很多证据显示,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弄清一个问题,比他们单独学习要进步得快。这些证据包括许多领域的机能发展,如数学、音乐、物理、道德推理和计算。给两个孩子一个需要他们需要解决的智力问题,他们都不知道答案。没有老师在场指导,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威之上。但是经过积极地讨论和交换意见,通过分享各自部分的和不完整的意见他们最终找到了答案。而这是不能靠他们独自研究达到的。学习因此是一个共同发现的事情,两个脑袋就是比一个好。与一个和自己看法不同的孩子交流,可以挑战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新的、比各自的看法更合适作为答案的方法产生了。为什么同伴合作(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是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儿童的合作,或者相反,涉及到他们想法的冲突?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当地位平等的的儿童相对自由地讨论他们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从他们可能采用的各种不同解决中可以产生出新的见解,这促进了每个参与者的学习。同伴的合作似乎能够推动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