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_王阳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_王阳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_王阳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_王阳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

王 阳

(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意义的关系是一个较复杂的论题,现象学派在这方面积累

了大量的分析成果,我们的文本理论应当注意吸收借鉴。

[关键词]现象学分析;文本物质层面;意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I O -02;B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2)01-0069-08

[收稿日期]2001-10-29

[作者简介]王阳(1954—),男,湖南浏阳人,云南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现代派文论的研究。

艺术作品都有一个相应的物质层面,脱离其物质层面或物质载体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广义的“文本”包括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文本物质层面是任一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前提。但是从亚里士多德把语言与颜色、声音相提并论,称之为“模仿的媒介”,到黑格尔区分“外在材料媒介”和“观念性媒介”,文本物质层面一直被排除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之外。按照黑格尔的看法,诗歌已经挣脱了物质的束缚,“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了”,文本物质层面仅仅是“本身无价值无意义的符号”、“心灵的一种单纯标记”[1]:

这样把精神内容从感性材料(媒介)中抽回来,马上就要引起一个问题:诗所特有

的外在客观因素既然不是音调,它究竟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说:那就是内心

中的观念和观感本身。这些精神性的媒介代替了感性的媒介,成了诗的表现所用的

材料,其作用就像大理石,青铜,颜色和音调在其他艺术中里一样。

[1]“感性的媒介”本身是具有感性确定性的实物,而“精神性的媒介”不过是观念性的存在,二者都是“理念”的一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文本物质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关系。黑格尔也承认文本物质层面是诗歌存在的前提,他指出,对一本书来说,“单纯普遍的内容,作为本质,并不在书之外。同样,定律并不在个体之外”,“如果我们抽掉了它的封皮、纸张、油墨、语言和千千万万的字母等”,“一本书的本质、内容也就没有了”[2]。海德格尔则更进一步声称,艺术作品“就是自然存在的东西,与物的自然存在并无二致。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3],似乎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意义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异。

由于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没有进行细节上的分析。本文拟跳过黑格尔思辨的形而上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着重考察现象学家们在此问题上的观点。

胡塞尔早就强调过“我们知觉把握的`被画的图象'(绝不是作为挂在墙上的物品的图画)”[4],晚年他更对海德格尔的“物”的分析进行过批评。胡塞尔认为这些东西正是“可以被客观地认识和使用的”“物”[4],强调“在物理的符号现象和它的为它打上表述烙印的含义意象 2002年3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 ar .2002第20卷第1期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 l .20N o .1DOI :10.15886/j .cn ki .hn us .2002.01.011

2002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期

之间的描述性区别”[5],他这样考察丢勒的“骑士,死和魔鬼”[4]:

我们在此首先区分出正常的知觉,它的相关项是“铜版画”,即框架中的这块版画。其次,我们区分出此知觉意识,在其中对我们呈现着用黑色线条表现的无色的图

象:“马上骑士”,“死亡”和“魔鬼”。我们并不是在审美观察中把它们作为对象加以注

视;我们毋宁是注意“在图象中”呈现的这些现实,更准确些说,注意“被映象的现实”,

即有血肉之躯的骑士等。

同后来的海德格尔不一样,胡塞尔的兴趣并不在艺术作品的本质分析,而在于通过对“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的结构分析建立纯粹现象学。丢勒的版画被胡塞尔用来说明“意向对象的形式理论”,在此我们只取以下三个层面的区分:第一是文本的物质层面,它对应于“正常的知觉”,即“物”在意识中呈现的方式;第二是图象客体,“小而阴暗的人物形象”,已经是意向作用的产物,它对应于“图象意识”,即“中性的形象客体意识”;第三是“被映象的现实”,对应的意向作用方式是意向对象作为“现实呈现”。审美的层面可以看作以上三个层面之后的第四个层面。

文本物质层面首先是物理事物。在胡塞尔看来,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一切物都是关于意识的某物;常态知觉中的“物”被常识设定为绝对的外在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态度的存在信仰,因而应当对其进行现象学的悬置,即加括号。被加上括号的对象首先就是第一个层面,即文本物质层面,这一层面将在封闭的意识中作为知觉的客体加以详细的分析,不是像海德格尔那样从“存在”和“存在者”的二元对立上加以综合。胡塞尔严格区分在意识中呈现的“空间物”和超越对物的知觉的实在物;前者作为内在显现的形状之类“物的因素”又区别于作为体验的显现本身。上说第一层面与第二层面的区别更是原则性的:

我们看见的空间物,连带其全部超验性,仍然是某种被知觉的东西,在其机体中的意识所与物。并不存在可代替空间物的一种形象和一种记号。我们不应该用记号

意识或形象意识来代替知觉。

在知觉和形象记号或记号象征表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沟通的本质区别。[4]

保罗·利科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指出,“在形象和知觉,特别在形象的质素(幻觉)和知觉质素(感觉材料)之间的鸿沟是绝对的”[4]。胡塞尔论丢勒的铜版画时区别出来的“铜版画”首先就是“我们看见的空间物”,即文本物质层面在意识中的被给予,这一层面与第二层面的“形象意识”即文本的符号(包括文字符号和叙述符号)层面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沟通的本质区别”:知觉直观自身,符号则通过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媒介而朝向别的东西[6];前二者与第三层面即文本内的虚拟四维时空及其包容的“现实世界”更判然有别。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第一层次的原初质料特性在意向作用之下呈现出的种种意义内容,已经转化成为符号的第二层面,其能指作为知觉物正是通过意向作用的激活而被赋予进一步的意义即意义充实(erfǜllen)的。也就是说,具体的表达显相在意义激活的作用下获得了直观性的意义充实而成为有意指功能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知觉物了。胡塞尔说:

一种客体可以被直觉到;它可以符号地(通过符号)呈现出来;最后,它可以呈现为空。这种直觉(同样,这种空的呈现)是关于那种客体的简单的、直接的观念。符号

观念是一种间接的观念,它以简单的观念为中介,因而它是空洞的。……空洞的观念

也可以是一种符号观念,它不仅能凭空地表现那种客体,而且也能“通过”符号或意向

王 阳: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

来表现它。……那种客体被符号化了,它在意向中被直觉地形成,但是并不是“它本

身”被直觉地呈现出来。对客观事物的每一种直觉的呈现,都是根据虚构的样式而呈

现它的。[7]

黑格尔取消文本物质层面的独立存在而代之以“精神”,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不妥当;海德格尔的分析显然是以“空洞”的符号意识代替知觉,以“虚构的样式”替换客体“本身”的直觉呈现,这在现象学上是不允许的。胡塞尔指出,在符号理解过程中“物理显现被看作我们所理解的符号”,但是“我们并不进行一个与这个作为感性客体的符号有关的表象或判断,而是进行完全另一种表象与判断,即与这个被标志的事实有关的表象和判断”[4],也就是说对作品物质层面的知觉始终与符号意识相区别,二者在“存在”的意义上并不等价。他对语言符号的现象学分析就是我们考虑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意义层面关系的一个指引:

如果我们立足于纯粹描述的基础上,激活意义的表述(即有含义的符号———引注)这个具体现象便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物理现象,表述在物理现象中根据其物

理方面构造起自身;另一方面是行为,它给予表述以含义并且有可能给予表述以直观

的充盈,并且,与被表述对象性的关系在行为中构造自身。[4]

作为“物理现象”的“表述”包括符号物质层面即能指的物质性,其自身也是物理客体,它“在物理的意义上构造出自身”[4]。符号意识与这一物理客体是表述现象中密不可分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胡塞尔强调,“一个符号、一个语词……被理解,而同时在直观上除了这个思想所具有的无精神的感性躯体(指符号物质层面———引注)之外却无物存在”[4],也就是说,符号物质层面作为“无精神的感性躯体”是一切符号行为的物质前提。这一重要思想提示我们:在符号现象中符号物质层面是其意指作用的相关项,在文学艺术中,文本物质层面是阐释活动的相关项。物质层面以其现实性存在对外延分析的存在担保,因此它就是一切阐释活动的历史具体性的抽象。

胡塞尔的这一重要思想为后来的诸多现象学美学家继承。

胡塞尔的忠实门徒英加登以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方式明确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虽然我们以一件物体开始自己的认识,但是当我们产生一种审美认识的时

候,我们的认识是否仍然局限于这物体?二、是否任何审美的认识都必须以实在的对

象(物体)为起点呢?[8]

英加登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我们在认识一个实在事物,尤其是认识艺术作品的物理基础时运用的知觉,也和我们利用它作为初步活动以首先理解艺术作品,然后再以审美态度理解它时所采取

的进程不同。[9]

“物质对象”或“物理基础”即“印有字画的纸张”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固定”作品以使读者能接触作品的手段,“一旦我们开始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就超越了实在东西的范围”[8]。与英加登的说法完全一致,乔治·布莱说:“书作为物存在等待着有个人来把它们从其物质性和静止性中解脱出来”[10],阅读首先是“物的消逝”,“书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质的现实了。它变成了一连串的符号……这种存在肯定不是在纸做的物中……而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10]。英加登实际上区别了物质对象的世界和艺术对象的世界。对这两个世界的关系,英加登是这样考虑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的构成,它存在的根源是作家意识的创造活动,它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

2002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期

书面形式记录的文本或通过其他可能的物理复制手段”即文本物质层面[9]。英加登指出:在阅读之初,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本书,一本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书,由一系列覆盖着书写的和印刷的符号的书页装订而成。所以我们经历的第一件是就是对这

些“符号”的视知觉。[9]

这段话强调了文本物质层面是阅读的物质基础,但是很快就转向了“符号”层面。显然,英加登考虑的重点是前引胡塞尔论丢勒铜版画时所讲到的第二层面。英加登不同意“新实证主义”把句子最终归结为“纸张上的墨迹或黑板上的粉笔微粒”[9],那样将对文本的“纯粹意向”分析造成困难。于是,英加登将文本物质层面转换为词语符号的“物理”方面,即能指的质料(hyle)层面来处理,“第一件是就是对这些`符号'的视知觉”。词语符号的物理方面即质料(hyle)既然是“由书写语言的规则确定的字母的一般物理形式”[9],它就不再是“纯粹感性知觉”的对象了。这里的一个重要提示是,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物质层面所固定的符号的物质层面质料(hy le)不是一回事。英加登说:

阅读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基本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感性知觉过程,而是超出这个知觉,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词的物理或纯粹语音学形式的典型特征上[9]。

“超出感性知觉”就是从文本物质层面和符号的物质层面向意义构成层面的过渡。把“语词的物理或纯粹语音学形式的典型特征”,即“符号能指”作为现象学考察的起点,它就不再是纯粹的物质客体而是“经验的意向相关物”了。于是阅读———

首先……把书写(印刷)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其次,语词声音———它似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同语词的书写符号交织在一起———是被直接理解的。……对语词的

语音形式的听觉理解同书写形式的视觉理解联系得如此密切,……语词的语音形式

和视觉形式似乎只是同一“语言躯体”的两个方面。[9]

现象学不承认物质对象的纯粹外在,因此“语词的物理特征”包括其“形式”,具有“形式”的“语音”即意义的载体即能指,而非空气振动的“声波”,才是被直接理解的东西。英加登始终坚持他的这一观点。“一个艺术作品到底是有确定形式的物理对象,还是建筑在物理对象上的、由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实现的全新创作的某种事物?”他的回答始终如一:

一个艺术作品总是按其结构和特性扩展,超越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基质,即在本体论上支撑着它的东西,虽然这种基质的特性与依赖它的艺术作品的特性毫无关

系。[11]

现在我们感兴趣的就是“从本体论上”支持文学文本的东西,以及这个东西同词语的和非词语的“符号”之间的关系。但这不是英加登研究的重点,他也没有给出更多的说明。他承认阅读中“物质世界作为背景参与进来,并以艺术品的本体论基础的形式展现自身”,也明确指出“一本书不是一件文学作品,而只是向文学作品提供稳定的实在基础的物质手段,只是使读者接近它的物质手段”[12],但是没有进一步作出详细的分析。

现象学派的另一名主将伽达默尔主要依循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研究人的理解现象,“在现代科学范围内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13]。伽达默尔认为,“凡属于存在物之持存本质的东西显然在一种突出的意义上是可知的,这就是说,它总是预先已经隶属于人类的精神”[13]。因此他攻击“天真的人类中心主义”企图将“人类的生活世界也像动物的环境一样以同样的方式从适用于人类感官的标记建造起来”[13],但是“在现代科学中,这种把认识主体附属于认识

王 阳: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

客体的形而上学观点并没有合法性”[13]。伽达默尔主要关心的是人类精神的“构成物”和“历史流传物”,这两种“物”实际上不包括作为文本物质层面的“物”。仅在这一点上他和经验主义者区分趣味与判断、区分评价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一致。伽达默尔并不否认文本物质层面本身的存在,但他又说,“就艺术作品而言,我并不想讨论`质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了一种独立的认识可能性”[13],“作品永远保持一种意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把艺术作品与实际存在的世界(Daseinswelt,此在的世界)联系在一起”[13],这样就排除了文本物质层面所标识的物理时空与文本内虚拟四维时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一尊古代神像———它不是作为一种供人审美享受的艺术品过去被供奉在神庙内、今天被陈列在博物馆中———即使当它现在立于我们面前时,仍然包含它由之而来

的宗教经验的世界。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这尊神像的那个世界也还是属于我们

的世界。正是诠释学的宇宙囊括了这两个世界。[13]

两个世界的等同依据是“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13],于是“一部艺术作品最初所设定的世界关系和它在此后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中的继续存在”,在历史规定的“前理解”的视域中“审美无区分”[13](即“审美意识的共时性”[13]),对象所展示的世界与对象作为物存在与其中的世界不必区分。本来,伽达默尔的入手点“游戏”是两个时空交汇的绝好样板,从席勒-斯宾塞到格罗塞都强调了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格罗塞明确指出“介乎实际活动和审美活动之间的,是游戏的过渡形式”[14]。但伽达默尔认为

游戏本身其实是这样一种转化,即在那里从事游戏的人的同一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继续存在……不再存在的东西首先是我们作为我们自己本身所生存于其中的

世界。……构成物就是另一个自身封闭的世界,游戏就是在此世界种进行。……这

种行为不再允许任何与实在的比较作为一切模仿的相似性的隐秘的标准。[13]

这段话包含的真知灼见和它对“实在”的拒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自身封闭的世界”与物理世界即“我们自己本身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由于“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13]而被归并到了“效果历史”之中。“在石块上对过去和先在进行综合的任务”[13]本来应该涉及“石块”存在于其中的物理时空,“质感”来自于这个物理时空而非“自身封闭的世界”,但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再现首先都是解释”[13],“质感”代表的物理世界的解释和艺术品所再现的对象世界的解释被等同视之,两个空间的关系在解释上成了一回事。在讨论“生育这部作品的原始世界”[13]与作品被阅读的世界的关系时,伽达默尔一方面借助于客观时空的时间一维来解释“文字流传物”,另一方面又用“过去的纯粹现时性”[13]取消了物理时空的“实在性”。如大卫·霍埃对阐释学的概括:

阅读一篇本文,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看见一个物质对象,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该对象是否不依赖于知觉而存在这一点则是没有特殊疑难的。阅读与看见书页上黑

色的符号不同。[15]

脱离一切文本物质层面的阅读是否可能,以及文本物质层面在阐释中的作用,就这样被排除了视野。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放大了的海德格尔,至此文本物质层面问题已经被完全取消。伽达默尔的缺陷在保罗·利科的语境研究中得到重要的的修正,对此本文且不涉及。

现象学美学在文本物质层面问题上作出更进一步研究的是杜夫海纳。杜夫海纳强调文学批评的“第一条公理事实上就是:作品即物体,一个实的、硬的、自律的物体”[16],“物质材料是

2002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期

作品的躯体”[16],在此前提下人们才能谈论文本的意义。与海德格尔相似,杜夫海纳也承认“作品开辟了一个世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符号扩展为一个世界的结果”[17],因而

书本身还只是一种无活力的、黑暗的存在,一张白纸写的字和符号,它们的意义在意识还没使之现实化以前,仍然停留在潜在状态。

对于写下的文字符号来说,白纸只是一个背景。[16]

不过两个世界的区别还是清晰的:“当我接近作品时,我可以说是取消了外部世界”而“进入作品的世界”[16],这时候“艺术作品作为世界中存在之物”[17]是“意识之外”的“万物之一”[16]。杜夫海纳此论的目的在于反对结构主义将文本孤立出来,这一点上他与日内瓦学派一致。尽管“在物与感知物的人之间预先就存在着一种先于任何逻各斯的理解”[17],但作品“必然具有一种物的存在”[17],这个“实物的存在”与“现象的存在”[17]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杜夫海纳在前一个世界中讨论了作品的物质层面,他说:

正是被感知的现实之物……如颜色、声音、词句等一切是物并能被感知是物…的东西———要求意识去想象非现实之物……现实之物在停止为自身而被感知时起着材

料的作用。形象的存在以世界为背景。想象首先须要知觉,同时又拒绝知觉。感知

物……既不能引导也不能限制想象物。[17]

杜夫海纳这段话是针对萨特在《想象心理学》中的观点来说的。萨特说:

意识要有能力从事想象的话,也就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世界;它也就必须有可能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而回避世界。总之,它也就必须是自由的。[18]

萨特认为“画布只提供了一个近似物”[18],“物质性的东西”被“非现实的东西支配”[18]。他强调艺术作品的物质层面与艺术的“非现实”[18]性质的不连续。他认为“物质性的近似物”“是与一个非现实的综合整体联结在一起的”[18],“只要我们观察到画布及画框本身”,“审美对象就不会出现”[18]。因为“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18]艺术世界就是“对现实的否定”[18]。至于“物质性的近似物”与非现实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即物理显现和符号意识之间的关系,萨特未予深究。

杜夫海纳在此对萨特两个世界区别的激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杜夫海纳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媒介”说,将属于词语符号物质层面的“词语”的可感性,归入颜色、声音等属于文本物质层面的东西,似乎忘记了胡塞尔的告戒:“我们不应该用记号意识或形象意识来代替知觉。”。杜夫海纳说“材料就是感性”,“诗歌的材料是词语这种特殊的声音”[17],“词语同时被视为自然物并被要求显示其感性特质”[17],这时他合并了知觉和记号意识;当他说“感性必须依附于一个新的载体,这个新的载体恰恰就是再现对象”[17],这时候知觉和形象意识也被合并起来考虑了。《审美经验现象学》对胡塞尔区分出来的“三个层次”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作了综合考察,但未对个别层次尤其是符号层次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阅读就是感知”[17],“词语同时被视为自然物并被要求现实其感性特质”[17],“词语像事物一样被感知”[17],这些看法比起胡塞尔来不啻是退了一步。

作为现象学支流的日内瓦学派,其代表人物乔治·普莱明确肯定了文本物质层面在意义分析中的地位。普莱直言“书是物”,“那物体确实是物体,纸张制成的”物体,但在阅读中,书“不再是一件有形的实物。它们已经变成一连串动词语、形象、观念,轮到它们开始存在了”,“精神

王 阳: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

客体代替那些外部客体”[19]。精神客体就是作者和读者主体对称的中介。至于两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或物理客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问题,乔治·普莱没有更多涉及。

通过以上简略的浏览可见,文本物质层面甚至符号的物质层面,都已经进入了现象学家的视野。作为“显现物”的文本物质层面、作为感性图象的符号和作为纯粹意向相关物的文本内对象世界,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清楚的。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强调过:“诗……并没有摆脱物质的支撑,如果诗的文句不是一字不差地被保存下来,那么诗就可能失传……诗的意义包含在词语中,而词语是写在容易发黄变脆的纸上”[20]。但是自胡塞尔以降,由于文本物质层面被“悬搁”或归结到“存在”(海德格尔)、“虚无”(萨特)、“知觉”(梅洛·庞蒂)、“精神构成物”(伽达默尔)等范畴之下,“记号意识或形象意识”和具有感性确定性的“物知觉”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文本物质层面为分析的出发点,符号物质层面和意象相关物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深入追究。

被后来的现象学家忽视的符号物质层面与意指作用的关系,文本物质层面标识的物理时空与文本意义层面标识的文本内虚拟四维时空之间的关系,恰巧是分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即物理客体和精神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前期维特根斯坦这样说到文本物质层面:留声机唱片、音乐思想、记谱法、声波,都互相处于如存在于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一样的形象的内在关系中。

它们都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21]

这是实证主义哲学的纲领。维特根斯坦说,“记号(Das Zeichen)是感觉可以感受的符号(Sym-bol)的一部分”[22],即我们讨论的文字符号的一部分———文字符号的物质层面[22],“被应用的、可思考的命题记号就是思想”[22],“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22]。从文本物质层面到文本符号层面,再到文本“意义”层面,这几步的划分与胡塞尔从空间物到形象意识再到被映象的现实有某种近似。问题是如何从结构公设出发刻画它们的共同逻辑结构。卡尔那普在外延分析方向上作过具体的追求:

心物关系是存在于一种心理过程和“与之相应”或“平行”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之间的关系。

一个物理对象也可能是一个精神对象的显现。[23]

物质对象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和符号意义即精神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风格),[23]的存在,二者之间的“涵项关系”[23]包括文本物质层面与意义层面之间的关系。现象学对“精神对象”的分析虽然比分析哲学详细得多,但在物理对象即被现象学“悬搁”的超越之物与作为精神对象的“显现物”之间引入分析哲学的逻辑程序,相信能够得到更加积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113.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4.

[3]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3.

[4]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546.

[5] 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2.

[6]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10.

[7] 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7.

2002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期

[8] 英加登.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A].李普曼.当代美学[C].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283.

[9] 英加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229.

[10] 布莱乔治.批评意识[M].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213-255.

[11] 英加登.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A].冯黎明.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66.

[12] 王又如.英加登现象学美学与文学理论的主要特色[J].外国文学报道,1987,(1):1-22.

[1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587.

[14]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8.

[15] 霍埃大卫.批评的循环[M].兰金仁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

[16]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158.

[17]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15-351.

[18] 萨特.想象心理学[M].楮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78-292.

[19] 普莱乔治.文学批评与内在感受[J].外国文学报道,1987,(3):14-19.

[20] 庞蒂梅洛.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

[2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22.

[23] 卡尔那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4-103.

[责任编辑:郑小枚] Phenomenology and the Physical Layer of a Text

WANG Yang

(Chinese Dept.,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Kunming650031,China)

A bstract:The physical layer of a tex t and its actual meaning form a complicated problem,and w hat phenomenology has contributed in this should be absorbed and used fo r reference in textual theory.

Key words:phenomenological analy sis;phy sical layer of a tex t;theory of meaning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终极本体。只有存在本身才使那种摆脱了任何限制的自由成为现实,而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只是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都是受限制的、处于“遮蔽”状态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无法实现绝对的自由。也就是说,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谈不上解决自由的问题。任何存在者都只是一种受限制的存在,只有“存在”本身才是没有限制的真正本体意义上(也就是他所谓的存在意义)的自由存在。他于是从“存在”的无限性推出了“自由”的绝对性。 但是,“存在”这一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本体的假设必然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也就是说,那种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实体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没有任何外在限制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存在,而关系就是属性,也就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那么,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和没有任何本质的存在,而没有本质及属性就是不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时空总是关系的时空,任何的存在总是一定关系中的时空存在,关系既时空,关系外的存在也必然是时空外的存在,而时空之外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没有联系就没有本质,也就没有物的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物的自由了。这显然是一种存在和自由的悖论。 何况,关系既差异,差异也就是关系。那种自我同一的绝对本体,因为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它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差异,那么,内在的本体就是外在的现象,没有任何差异的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是自身绝对同一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片树叶。一方面,绝无限制的存在就是世界本身,另一方面,存在和世界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差异。这就是绝对本体的悖论。这或许是绝对本体论者所不愿看见的,然而,这却是一个逻辑事实。本体与外在世界的区别于是就变得毫无意义。 海德格尔否定了在他之前几千年哲学的本体(存在),但他忽略了这一点,既当他把在他之前的存在(本体)存在者化的时候,也就是把存在者存在(本体)化。从这个作为自己逻辑前提的悖论出发,海德格而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所苦苦追寻的“存在”究竟在那儿,他最后只能承认,自己所有的工作只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存在的路”。 因此,绝对自由赖以为基础的绝对本体“存在”,只是一个逻辑的虚构,以此虚无本体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诡辩——自由就是虚无,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无。绝对的自由的大厦因此也就轰然倒塌。 而且,作为最抽象的思辨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这一个迂回曲折的关于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思想,也似乎没有超过最感性的经验哲学家休谟多少。早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187年以前的1740年,休谟就在自己的《人性论》中认为,任何的存在者,无论如何自由自在地发展,无论如何自己决定自己,但由于受制于自己的存在(内在必然的本质),因而这种自由发展本质上都是不自由的。他说:“每一个物体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一种绝对的必然性,而事物不仅无法把自己改变成一个天使、灵魂或者是任何的超自然的存在,甚至不能丝毫偏离他自己正在运行于其中的、被精确设计的路线。”[①]他认为这种受制于必然性的物体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限制”,根本无自由可言,那么,他所谓

王阳反省梦工场年来的失误

王阳反省梦工场年来的失误 四.王阳反省梦工场6年来的失误 (因陈安之老师的这次访谈刺激了王阳,他用了10天时间反省自己那里还没说对,反复以文字写下了感悟,并在公司会议上,弥补了当时未表达完的遗憾,今用文字补上成功及失误的关键,以助更多的人不再重犯错误,故与视频内容不一样,尽请谅解!) 陈安之:所以,我们了解到一个人要成功,不仅仅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还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即使你做了最热爱的事情还是会遇到挫折,遇到困难。 就好象老虎·伍兹比赛也有不得冠军的时候,好象中国的台球神童丁俊晖最近在打世界杯台球赛中也有失败、惨败的时候,也有痛哭流涕的时候。任何人要迈上成功之路,都会有种种的困难,但是王董刚才和大家提示,热爱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坚持,透过坚持才会产生成功的真正价值,因为如果成功是这么容易的话,那成功就没有价值了,你们说是还不是?(是!) 王阳:在此我要向陈安之老师,向梦工场人及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 陈安之老师说:“改正错误,比发挥优点更重要。”我今年终于明白知道自

己那里错了,所以,我对梦工场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2000年时,我第一次见陈老师的第一句话是:您的课程太贵了,大多数中国人都上不起,但中国人太需要您的成功学了,我可不可以把您的学问,变得像“白菜”一样,让人人能买得起,让人人能买得到? 陈老师说:好! 于是我们梦工场出品了陈安之老师的第一张VCD,当时零售标价10元一张,首批印制10万张碟,就真像“白菜”一样,迅速在全国铺开了……这是我们梦工场成功的开始。 那后来为什么我们梦工场出品的陈安之著作,在近两叁年会出现市场的萎缩现象? 因梦工场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在热卖时,把价格调高了。 我们忘了当初的诺言,把热销的陈安之老师著作的零售价,从10元一张碟或一本书,开始一路从15元调到了18元,再调高到28元,进而调到了38元、50元的“贵族价”,这等于是在逼着消费者买盗版(政府打击盗版力度又与日俱增),这等于是逼着原来拥有金字塔全部的“安之迷”,从广大的基层退出了,只有少数的处于金字塔尖的经理人、老板才能买得起陈安之老师的书,市场不萎缩才怪了! 我昨天听牛根生在2006年全国3000家经销商大会上的年终讲话,他说:

马克思课哲学笔记

专题一 一、传统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 现在基本不讲了,于是资本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无产者就成了弱势群体。 思想的优胜劣汰靠实践。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了。 现行的教材都是反马克思的,是教条的、形而上学的,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 有一个名词叫“封建的社会主义”,比如毛泽东时代、朝鲜、东欧以及苏联。 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要停留在情绪化的阶段。 2、经济分析法 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 3、历史分析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回当时的历史时空当中。如德里达、福科、齐泽克以及拉康等人的观点(镜像理论、集体无意识等)。 二、本单元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件来研究,既不神化,也不恶化,要研究真实的生活。研究问题要深入社会背景。 由历史主义导出的相对主义,其背后都意味着虚无主义(无好坏无是非)。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用“显现学”来表述更好,它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的科学,是探讨事情的本质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著名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 2、基本原则 面向事情本身,通过“还原”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专题二 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概念应该广泛而非仅指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原则、方式和理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本课程所讲的就是方法论层次。 2、研究方法类别 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的代表是机械论,是物理的世界,是实证的、因果的、数学化的、价值无涉的,总之是还原与实证。 人文主义则是主题参与其中的符号的意义的世界,是直观的、体验的,提倡表达与理解,总之是理解与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4、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偏颇与局限性 科学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普适的方法强加给人文社会科学。这完全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扩散所产生的偏见,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内容。

思修与法基论文

论为人处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为人处事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自我评价、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人格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并不是很端正、积极,而积极的态度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端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的有效策略是:勇于实践,积极面对掌握为人处事的基本技能,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并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克服社会偏差,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发挥团体优势,并能为团队竭尽全力,有集体荣誉感,促进的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为人处事,态度,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康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丰富了知识、提升了学历,学习、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然而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并不积极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责任心不强,因此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说法,第二,礼貌、文明程度不够高,在校园内存在一些现象:当代大学生对师长视而不见,擦肩而过,体现出对师长都不够尊重,第三,以自我为中心,有些自傲,也经不起别人的一顿批评,第四,待人不过宽容,遇到一点小事容易发生纠纷,第五,自觉意识不强,主动性也较差,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第六,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目标不是很明确,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的一切越来越高。塑造健康的人格已成为高等学校交易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为人处事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部随着积极的为人处世态度。为人处事态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家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技术分析学理论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反映,同时有影响和制约着即将为人处事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让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新的软件更新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正是由于作为“现象”的技术蔽而不显,使得通常关于技术的诸多议论远离技术的本质,对技术的本质视而不见。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就在于使技术这种“现象”澄明起来。技术作为“现象”的深藏不露,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近代,这个通过科技的繁荣而使形而上学极度发达的时代,技术正是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在起作用。 “技术这个名称本质上应被理解成‘完成了的形而上学’” 正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这个维度规定了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走向。 技术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质疑技术中立论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超越存在者的层面,直追存在本身。如果他真的把运思的焦点对准了“技术”,那么,技术就不是在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技术,技术就一定承担着让存在者的存在得以开显的决定性角色,也就是说,技术必定要作为真理发生的方式,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开显。 通常人们都说,技术是今天最显著的现象,因为我们在这儿那儿到处都碰到技术的东西,技术占据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空间。然而,这里说的“现象”绝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在这个技术支配一切的时代,技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象”反而可能是最不显著的。在时下关于技术的众多谈论甚至争论中,人们关于技术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海德格尔称为流俗的技术概念:它把技术看成是工具,看成是人的行为。由于共同的禀承这种工具论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观,海德格尔称那些表面上对立的双方——盲目的推动技术者和无助的反抗技术者——始终是一回事。说他们是一回事并不是说他们持有相同的观点,也不只是说他们有着某种共同“语言”,而是说,他们对于他们共同持有的技术观完全缺乏反思,特别是,在他们双方或多或少持有的技术中立的看法中,这种反思被完全消解和完全放弃了。 人们为何会持有技术中立观,以及为何会放弃对工具论和人类学的技术观的反思呢?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在我们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技术的东西中,哪一样都是人们为着某种用途和目的而制造的工具,无论这些工具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正确的东西又往往与真理相混同。然而,正确的东西并不等于真理。正确的东西总是活跃在某种开显之中,它是同处一个平面上的存在者之间的某种对位和错位,为着成为正确的东西恰恰并不需要使这种无蔽向我们显现出来。因此,在正确的东西那里,事情的本质尚未揭示出来,毋宁说,在正确的东西那里,真理恰恰被遮蔽起来。 因为工具论的技术观是正确的,人们就因此不再追问“工具”和“手段”是怎么一回事,把它们看成自明的东西,这就错失了“真理”──那使得正确性得以成为正确性的东西。因此,为了由正确性深入到真理,我们就得进一步追问“工具”和“手段”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从工具论(instrumental)的技术概念入手。通常的工具论总是带有“工具”与“目的”相分离的性质,以致人们常常把工具论也就看成是工具中立论。工具与目的相分离之后,工具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而且不受制于目的,相反,它仿佛自己可以选择和决定目的,

思修与法基

生活方向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收获和体会大学,这是多少学子努力拼搏12年的目标,又是多少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巨大期望。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孜孜不倦地向着这个美丽的目标努力。都认为从大学走出来的就是人才,就会有一个前途光明的工作。可是到了我上大学后,我才发现生活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大学与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至少部分不一样。上了大学一段时间后,有人说大学是堕落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宿舍中一群室友周末两天一直打游戏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奢侈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很多人只要有空就去聚餐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塑造人才的地方,我摇摇头……直到我认真上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我才发现我错了。大学其实是一个七彩的地方,有黑有红,关键在于你往何处去看。 刚刚开始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多年的学生心理作怪,翻了翻课本,认为这不过又是一门上课老师空讲大道理,放羊式教育的课程。可是之后随着课堂内容的逐渐展开,我逐步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其实很有用。对我们大学生性格的养成与修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刚刚上大学,正在迷茫,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环境的群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像是一个方向标,它不会强迫你往哪个方向走,但会为你指明一个往好的道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前老师不同的是,大学老师教学很“宽松”,课堂气氛很融洽,老师很少会要求具体某个人回答问题,全凭自觉。这如果放在高中阶段肯定会是一个气氛异常沉闷的课堂,但奇怪的是,大学课堂从来都是活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无人回答的情况。这让我确确实实的知道了学习要靠自觉,从来不会有人逼着我去努力,努力与否全凭我自己的决断。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我自己不去努力争取,即使机会就在眼前,我也不可能抓得住。大学中的确是有人在自顾自的玩,他可以一整天沉迷于游戏。但是那是他的选择,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摘要:作为一位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海德格尔与现代技术世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不断的对技术进行追问,并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一一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他对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本文主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来把握其技术批判理论,同时又反过来从技术批判理论着眼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关键字:海德格尔;座架;现代技术;存在论 Heidegger's theor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e of Ontology Abstract:As a modern people who are live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em to have a natural diaphragm, he will continue to ask, and the causing of the human's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root is not modern technology’s pros and cons, but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enframing ,this disclosing of the decision, his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on his thinking of ont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eidegger's ontology theory to gras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in turn from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theory with an eye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ontological thought. Key words:Heidegger;Enframing;Modern technology ;Ontology 引言 在这个世界图象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被日益强大的现代技术所支配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样态愈来愈丰富,活动的空间愈来愈广阔。现代人沉醉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物质利益中,为技术的每一个成就而欢心鼓舞。殊不知,我们已成为技术的傀儡。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对近现代技术的批判上,他认为现代技术统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已成了现代人面临的最高危险,他洞察到:现代性的根源恰恰存在于近现代世界里最为普遍而根本的技术现象里,他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对技术先现象的一种批判,而是针对技术的“本质”进行批判,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发现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深深地遮蔽着,这种遮蔽源于人类对“存在”的遗忘。终生沉浸于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中的的海德格尔,在一种对时代早己遗忘的东西的眷恋之情的激荡下开始了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02级刘宁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产生涵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探讨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总体上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着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为发端,人文主义以现象学为基础。因此,在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①,国内也有学者把它们作为支撑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大方法论。其中,对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国内有较多的文献分别分析了它对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影响和在方法论上的涵义,但缺少在此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试图在回顾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上,重点从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探讨。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㈠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主要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核心集中于“实证”概念上,,他把实证解释为具有“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等意义。他在《实证精神论》中全面地论述了这六大实证精神要素,认为“实在的”是指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有用的”是指知识必须探索实在,反对满足人们空泛好奇心的无用知识。“确定的”是指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的议论。“精确的”是指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反对超越实在现象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积极的”是指建设性的,反对对现实的否定,破坏倾向。“相对的”是指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意义,反对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② ㈡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③ 实证主义在其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其后期分裂为不同的理论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学说和流派如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将实证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他们认为哲学应研究实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是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经验实证论。第三阶段以施利克、卡尔纳普、费格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⒈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是对旧“行而上学”即思辩哲学进行清算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的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观察的东西都被分解为元素。科学的任务并非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问题,而是“怎么样”的问题。④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他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脱离其附属的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冯特极力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经验”,认为心理学理当和物理学一样,把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知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主张身心平行论?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在方法论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⑤此外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它为方法论指导的经典行为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明确了行为主义注重客观研究的观点。正如黎黑其《心理学史》中所说“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实证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个前提而前进的,它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是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论文导读: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集置,现代技术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评,对于形成当代环境保护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1传统观念中的技术本质“技术术不同于技术的之本质,如果我们要寻求树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发觉,那个贯穿并且支配着每一棵树之为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平常的树木中间找到的树”[1]因此在追问技术本质中,技术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当我们仅仅追问及表象和技术的因素,那么我们将会被技术所束缚,什么也就看不出来了。按照最为原始、古老的看法,“我们问技术是什么时,我们在追问技术,尽人皆知对我们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其一曰:技术是何目的的手段。论文参考网。其二曰:技术是人的行为。论文参考网。”[2],海德格尔把传统的观念称之为“流行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行观念”不过是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从某种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在眼前讨论的东西中确定某个合适的东西,但是,这种确定要成为正确的,绝不需要揭示眼前讨论的东西的本质。”[3] 1.2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了,而成为一种解蔽的方式单纯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这样我们才会揭示技术的本质所涉及的东西,既然要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出发来寻求答案,那么工具性的东西本身是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对技术的工具性来寻找技术的本质,工具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物对其发生所用的手段,这就涉及到因果性的问题了。几百年来,哲学一直教导我们说,有四种原因:一是质料因,二是形式因,三是动力因,四是效果因,海德格尔认为,因果性与起作用是毫无关系的,我们所说的因果性只不过是招致另一种方式的东西,四因乃是联系在一起的招致方式,招致具有进入到达的启动的特征,在这种意义上,招致就是引发。海德格尔借助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招致带了什么?“对于总是从来不在场者向在场者过渡和发生的东西来说,每一种引发都是产出”[4],产出又是如何发生地呢?产出是从遮蔽状态而来进入到无比状态中的,只是因为遮蔽者进入无蔽领域,产出才会发生。即产出就是基于解蔽。从追问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工具性规定,然后到因果性,又牵涉到招致方式,最后到解蔽,那么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认为“关系大矣”[5]首先招致的四种方式是因果性的四种原因,四原因中的质料因与目的因中含有工具性的东西,工具性的东西被看作是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由招致到达产出,就来到解蔽,那么技术是工具,是手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民商法论文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民商法》 期末考试论文 姓名张乐学号 61111P50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 61111P 题目浅谈大学生消费者维权 评阅成绩

题目:浅谈大学生消费者维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知法懂法,还需要学会用法,在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同时,还要把这部法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关键字: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大学生消费者 Title: Discuss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right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it is often seen. In this cas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prot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mminent, but student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law consciousness, to use legal weapo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In China since the nineteen ninties, successively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consumer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ing a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law",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plays a huge role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other illegal activities. But as a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to knowing the law, also need to learn how to us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use the law to practice,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Keyword: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undergraduate consumer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试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试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哲学论文 [摘要]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的追问阐发了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病因,分析了技术时 代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同时。海德格尔又通过他独特的语言观和艺术观提出了拯救的可 能性。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对语言、艺术的沉思,都既具有其合理意义又具有明 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观;语言观;艺术观 20世纪以来,现代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其所发挥的威力更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今天,技术正变成全球性的力量,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染指人类 历史的根基。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改善并不总是成正比的。技术对文 化整体的深远影响,不能不令人深思。对此问题的有效回答涉及到对现代西方文化的评价。海德格尔正是从这一视角开始了他的技术之思。 一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思考及其所发表的论著主要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都 是由他的一系列演讲整理而成的,并于1971年结集出版,名为《关于技术的追问》。其 中主要的文章有两篇,即写于1949年的《关于技术的追问》,1954年的《科学和反思》。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近现代社会的建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 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型、先进设备,都为现代社会提供了 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然而人们也意识到,与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相伴随的却是人类生 存家园的屡遭破坏,残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思:既然技术被认为是人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 的手段,为什么它反而成了人难以控制甚至人反受其控制的力量?换言之,技术的本质究 竟是什么?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是并不需要关心技术的本质问题的。 因此,对技术的本质进行追问,这显然是一个技术之外的哲学问题。经过一系列艰深的推 理论证,海德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技术曾作为一种技艺和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 一种让显露的方式,使“存在物从遮蔽中而特地进入其显象的显露中去,techne技术,从来不指制作活动”。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人们对它的偏执误解和 滥用,海德格尔认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准确地说,技术正在被扭曲: 首先,技术已变成一种“限定”s tellen。“限定意味着:从某一方面去取用某物从 氮的方向去取用空气,从矿石的方向去取用土地,把某物确定在某物上,固定在某物上, 定位在某物上。”海德格尔举例说,水电厂被置于莱茵河水流之中,它把莱茵河水流限定 在水压上。这样一来,莱茵河在技术时代只作为水压提供者而呈现出来的面貌,就与诗人 荷尔德林眼中的莱茵河完全不同了。海德格尔认为,在技术时代,不仅人限定了事物,而 且人本身也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

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

加强道德修养锻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这就是道德的本质。同时,道德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道德的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到的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而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到的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式。 因此,道德对社会、人类等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功能,是指到的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同时,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而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的。 除了上述的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道德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摘要: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敞开领域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达到“自由”,这就是“此在”之“此”的意思。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挑起”的“去蔽”。古代技术汇聚起天地神人,保护着物之物性。现代技术向着现代工业体系“预置”一切,使物成为“持存物”。技术时代的人比物更原始的归属于“预置” 和“持存”。“预置”归属于其聚合“座架”。座架的神秘运作是存在历史的命运使然。 关键词:技术、形而上学、海德格尔Abstract: Technology is the arising way of truth. As a tool, it simply comes into

play, which presupposes the possibility of “bring-forth” (poiesis). Bring-forth is revelation, and a kind of way for truth to arise. In the arising of truth, human being doesn’t play a decisive part. Man listens attentively and responds heartily to summons of Being, and open oneself wide towards the open realm. By doing so, he reaches the realm of Freedom. This is what “Da” of “Dasein” means. Modern technology is one that is in technological age and a dominant way of revelation. In the sense of revelation, ancient technics is a sort of “bring-forth” (poiesis), while modern technology is a sort of “challenging” (Heraufordern). The former put the heaven, earth, god and man together, by which it protects the thingness of thing, while the latter “setting-in-order” (bestellen) everything towards modern industrial

人大法学院石副教授出席法国大陆法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颁奖典礼并为优秀论文颁奖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石副教授出席法国大陆法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颁奖典礼并为优秀论 文颁奖 10月18日,石佳友副教授应邀赴上海,参加了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举行的2011年法国大陆法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 法国司法部长Michel Mercier 等出席了此次典礼。 法国大陆法系基金会(Fondation pour le Droit continental )是一家致力于大陆法文化宣传和推广的机构,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支持一些高质量的法学交流,以促进在世界上大陆法系,特别是法国法和中国法律体系之间的合作,推进法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陆法的发展。为此,大陆法系基金会每年经评审后,遴选两篇优秀的法学博士论文予以奖励,一等奖奖金3500欧元,二等奖奖金2000欧元。参评论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以法文或英文写作和答辩;涉及中法比较法研究或中国法与大陆法的比较研究;中国申请者须于国外某大陆法系国家研究学习至少三月,其它国家申请者须在中国研究学习至少三月。自此奖项设立伊始,石佳友即担任评委。 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会主席、巴黎第二大学资深教授Michel Grimaldi 先生介绍了优秀博士论文奖设立的缘起、评审的准则和授奖理由。随后,基金会理事G érard Tavernier 律师和石佳友作为评委代表,为获奖的两位法学博士颁奖。今年获奖的两篇论文分别涉及担保法和海商法(鹿特丹规则的有关比较研究)领域,两位作者分别留学于巴黎第二大学和艾克斯马赛大学。Michel Mercier 部长在随后的致辞中强调了大陆法系的优势。他特别指出,成文法本身就代表着民主,意味着法律的制定、内容及其实施都是公开的。因此,成文法与民主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颁奖典礼结束后,石佳友副教授与Michel Mercier 部长、法国驻华大使Sylvie-Agn ès Bermann 女士、法国驻华使馆法律参赞Christine Da Luz 女士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Emmanuel Lenain 等进行了交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