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4 — 16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

手工工场的出现:

(1)背景: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很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商业的发展,小作坊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2)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之后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3)手工工场的出现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标志,是工业文明的曙光

(4)今天的工厂,就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

(5)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6)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在明清(前期)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趋势。

(7)说明:手工工场是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的一种工业生产组织,“手工”是指其劳动方式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场”是指其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区别:

家庭式,规模小,产量低,目工人多,分工合作,规模大,产量高,的是维持依附关系目的是为了增加、扩大雇佣关系。工人(帮工、学徒依附于作坊主,不领取工资)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

(工人←→工场主)

(被雇佣←→雇佣)

手工工场作用:

(1)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善人们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使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发展。(3)促进了社会关系(阶级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西欧手工工厂集中的行业及国家:

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发展迅速

当时社会主要产业是农业,因为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海外贸易逐渐扩展到全球。

——商人的地位变了

商人地位的变化:

(1)具体表现:①经济地位变化: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超过王公贵族,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政治地位变化: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担任市长、财政顾问。

③经营身份变化:一些人具有了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的双重身份。

(2)变化的原因: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重商政策”贵族的变化:贵族虽享受着特权,但经济上陷入了困境,开始走向没落;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

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他们在手工工厂里劳动,劳动时间长,工资很低,往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采取的措施:

为了促进商品生产,下令取消国内关卡,接纳有技术的外国工匠来英国工场工作。还在政府中重用商人,任命商人担任自己的财政顾问,让他们直接参与财政政策的制定。在伊丽莎白时代,每任伦敦市长都是商人出身。

伊丽莎白重视工商业的影响: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地位不断提高,使当时的英国逐渐强大起来。

重商政策的作用: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是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社会变化:当时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强大,他们财富主要是由工人创造的;而雇佣工人则遭到商人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这种强烈的反差为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奠定了基础。

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确立一个人的政治地位。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运动

(1)背景:中世纪时(公元476年-16世纪),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下。教会要求人们服从“上帝”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表达人的内心的情感。(禁欲主义)

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里,新兴的资产阶级认为自己能创造财富,也应该享受生活,他们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

(2)概念: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于需求,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3)地区: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随后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一大批歌颂人性、反对教会陈腐学说的文学艺术作品相继涌现。

(4)意义:是一次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思想逐渐从中世纪宗教愚昧、专制主义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民主与科学。

(5)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②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著名的剧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米开朗琪罗——《世纪》、拉菲尔——《圣母》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6)原因: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需要从思想上批判封建主义,动摇

封建统治的地位。

(7)兴起条件: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成长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牡丹亭》: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作品。剧中女主角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决定冲破家庭的束缚,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力冲破中世纪教条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

人文精神: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蒙娜丽莎》: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人物富有个性,神态自然,口角有一丝微笑,恬静中带有隐约的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达?芬奇被称作“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画家,在雕塑、建筑、音乐、医学、技术发明等方面都有杰出才能。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在欧洲一些国家产生,16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起来。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于是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的文艺复兴运动应运而生了。

(2)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提供了政治环境和智力支持。

(3)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历史影响表明,毛泽东的这一论点是正确的。

以人权对抗神权,强调以人为中心。

人文主义用“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解放。

用“人智”反对“神智”,崇尚科学理论。

————“教皇的奶牛”的解放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背景: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他们靠兜售赎罪券掠夺钱财。德国受其剥削最严重,被称为“教皇的奶牛”。遭到马丁?路德为首许多的德国人反对,向天主教会权威发起挑战,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2)时间:16世纪初。

(3)领导者:马丁?路德

(4)主张:在信仰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自己真诚忏悔,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得到赦罪,免去惩罚。

(5)影响:德国各地教会纷纷独立,并推动了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使他们也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6)意义:宗教改革运动,突破了传统宗教的束缚,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的封建统治,既是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又是一次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早期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斗争。

教皇与路德采取行动的依据不同点: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仰即可得救。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等。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比较:

相同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汲取养料,寻找经典作为依据。

不同点:人文主义者通过恢复古希腊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宗教改革运动则是从基督教的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

————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的诞生:

(1)时间:15-17世纪

(2)原因:①生产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研究手段,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③文艺复兴使人的认识和创造能力被激发。

(3)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培根。英国科学家,提出一个重要思想“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人类借助科学发现和发明,掌握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征服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②哥白尼。波兰科学家,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教会的权威,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规律,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③布鲁诺。意大利科学家,发展了哥白尼学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托勒密希腊天文学家

④牛顿。英国科学家,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贡献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4)意义:使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人们逐渐触摸到自然界跳动的脉搏,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迎来了技术发明的高潮。

科学的作用: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人与自然相处:人们从畏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自然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当代人们评价哥白尼:虽然哥白尼的学说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学说不是武断的,他不依据权威、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直观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哥白尼的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理性之光

法国启蒙运动

(1)时间:17、18世纪。18世纪后半期在法国达到顶峰。

(2)背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科学革命使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人们逐渐触摸到了自然界跳动的脉搏,解释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17、18世纪,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相信,人类社会也受一定法则的支配,人有能力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去发现这个法则,并把这种能力称为“理性”。为了张扬这种理性的力量,他们发展了启蒙运动。

(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4)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为了张扬理性的力量,发动了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和流派:①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同时,伏尔泰反对宗教神权和君主制。

②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③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国家避免暴政的办法就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开,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国王只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别属于议会和法院。他还强调三权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即防止腐败和极权。

④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后期,法国160多位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为了宣传科学合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编撰了一

步《百科全书》,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

启蒙运动意义: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

孟德斯鸠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之光、自然科学的比较

联系: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两者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由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有了的冲击了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的掀起创造了条件。

区别:(1)(时代)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发展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2)(对象)文艺复兴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

(3)(形式)文艺复兴是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世幸福,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势下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既是直接抨击教权主义、专制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4)(作用)文艺复兴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中国和日本等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领域)文艺复兴是文学艺术领域内发展的运动;启蒙运动为政治思想领域内发展的运动。

原因: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中,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教会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欧洲的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对货币尤其是黄金的狂热追求。

③欧洲人对东方商品的需求。

④《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⑤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需要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⑥传播基督教动机及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影响等因素。

(2)条件: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葡萄牙王国拥有

一批来自各国的船员。

②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经传入欧洲,并在这个时候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地球仪航海地图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图书为航海准备了技术条件。

③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④一些欧洲国王的支持。

⑤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3)意义: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对亚、非、拉丁美洲:由于殖民掠夺,造成殖民地极端贫困、落后。

新航路开辟过程

哥伦布贡献:哥伦布率船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新大陆发现使人们深受鼓舞,愈来愈多的航海家加入海上探险行列,去开辟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全球联系的加强

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物种的流动,如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传入亚洲和欧洲;马、牛、羊、橄榄、葡萄从欧洲传入美洲;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茶叶传入欧洲。改变人们饮食习惯、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3)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交融。

(4)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人们的视野,是人类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完善看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也起到很重要作用。欧洲人的科技成果,尤其是精良的武器,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人开始学习欧洲先进技术。同时外来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也很明显。很多欧洲学者着迷于中国的儒学伦理和印度宗教,不少人非常推崇古老中国文化。伏尔泰把孔子画像挂在自己书房里。

(5)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新、旧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海上马车夫”:荷兰是17世纪最发达的商业国家之一,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一万艘,遍布世界各地的港口。因此,当时的荷兰人被形象的称为“海上马车夫”。

由于新航路开辟,原来彼此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美利坚民族:18世纪中叶形成,有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非洲的黑人、欧洲的白人等组成的新的民族。他们有统一市场、共同文化和性格,形成了勇于创新、富于进取和个人奋斗的精神。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殖民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地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的落后与贫穷。

(2)殖民国家进入拉丁美洲,大量屠杀当地土著居民,使印第安人数量急剧下降,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3)殖民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损失。

(4)欧洲一些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的掠夺,在殖民地强制推行本国语言和文化。

“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是西欧的一个岛国,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海外殖民掠夺,打败了竞争对手,抢占殖民地。 19世纪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属于拉丁语系,所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又称拉丁美洲。

黑人来到美洲:

原因: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他们强迫印第安人在其中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印第安人的大批死亡。为了补充人口,16世纪开始,他们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批黑人就来到了美洲。

奴隶贸易影响:奴隶贸易给非洲造成了惨重损失。大约有1亿的精壮人口损失了。黑人奴隶在美洲从事各种艰苦的劳动,生活十分悲惨。

对于殖民者来说,奴隶贸易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对于殖民地人民来讲,奴隶贸易是巨大的灾难。从这两个方面综合看,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对于哥伦布观点:“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恶魔,必须全盘否定。理由是他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破坏和掠夺。“欧洲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功臣。必须充分肯定。理由是他发现美洲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世界的文明进程。

历史评价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哥伦布远航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在客观上市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其进步性。

对于哥伦布的评价: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联系起来,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但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使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不同文化间的看法:

原因: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科技、科学理论的局限性,使他们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优点,不能客观、理性看待其他民族变化。

我们应该看到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既有优越之处、也会有不足,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9年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根本原因:查理一世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过程:①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召开议会。议会中的很多议员拒绝通过征税的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权。议会与王权矛盾激化,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③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战争的胜利,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资产阶级取得政权。

④旧王朝复辟,革命失败。

⑤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复辟王朝。拥立了一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新国王的改变。“光荣

使命”

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对王权做了限制,该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者

废除法律;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随意征税;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建立常备军。

《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妥协,通过法律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征税权

(5)结果及影响: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一政体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西班牙、比利时、日本、泰国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起英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6)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

启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总要经历反复和曲折。

确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须从国情和民情出发。

————美国独立战争

1.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17世纪初开始,英国逐步在北美东部沿海建立了13个殖民地。18世纪,殖民地上的移民逐渐形成美利坚民族,英语为其通用语言。

2. 美国独立战争

(1)时间:1775-1783年

(2)主要引导人: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

(3)根本原因:英国想使北美13个殖民地永远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5)战争过程:①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②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③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④1781年,美国人民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双方转入和平谈判。

⑤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6)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美国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打碎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3.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它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权利流于专权;它主要受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有利于巩固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权利。

4. 美国国旗的变化与版图的变化:美国旗的变化说明了独立后的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向西扩张的过程就是驱赶和杀戮印第安人的过程,这就证明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残酷性。

美国国旗变化:都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代表独立之初的美国的13个州。但是现在国旗上星星比过去多。因为美国法律规定每增加一个州,都要在国旗上增添一个星。

美国共和体制:一方面这种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它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防

止个人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另一方面,这种体制总的还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这个阶级内部权力分工,劳动大众并未得到实权。但是它较之封建专制和个人独断专行,是一个进步。

美国战胜原因:①北美人民对独立的渴求。

②具有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正义性。

③资产阶级的推动作用。

④外国军事援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领导机构--------大陆会议

————法国大革命

1.大革命前的法国:

18世纪晚期,法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全国居民(除国王外)分为三个等级,教士为第一等级,贵族为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是第三等级。第一、第二被称为是特权等级,而第三等级处于无权地位。

2.根本原因: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过程: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①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起义军攻克了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这一天成为法国国庆的纪念日。攻占巴士底狱后,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实行君主立宪制,《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②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举行起义。这次起义使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③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了政权,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法国大革命达到顶峰。

4.意义: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法国大革命以后,虽经几次王朝复辟,但共和政体最终确立起来,延续至今。

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启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同时法国大革命又是启蒙运动的一次伟大实践。

文献对比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

1.明朝、清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2)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一中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2.盛世的表现(1368-1840年中国封建社会步入衰落时期,但社会仅仅继续发展。呈现出一片盛世景象。)

(1)人口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农业:明清时期的“湖广熟(湖南、湖北),天下足”取代了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

(3)手工业的繁荣:江南地区不少人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人们将产品拿去市场交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4)商业的发达: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地方商帮,如徽商、晋商。

②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③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

(5)社会生活的变化: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茶馆、酒楼、戏院增加。

3.明清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与中国对比:这一时期,西方各国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与此

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处于上升时期。而此时的中国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缓慢。

盛世的对外贸易(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工艺精湛,商业发达,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而且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非常大,并逐年增加。中国产品大量出口到欧洲,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服务性行业兴盛原因:由于城镇居民对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镇繁华,使人们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发生很大变化。

我国引进的甘薯、玉米原产于美洲。

商业发达的各个方面的联系:首先农业促进手工业、商业繁荣,从而初步形成工商业市镇。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当时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而明清时期,江南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江南棉纺织业发达原因:元代黄道婆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这里的棉纺织业更为发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的民族政策:

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如修长城;清朝统治着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首领经常联络感情的场所。

2.明清时政府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

(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不愿忍受沙俄的压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771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

(2)加强对西藏的统治:①清朝初期,皇帝赐予西藏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②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2年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的选择,要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确定,这就是金瓶掣签制。

(3)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明成祖时,改变明朝初年任命当地民族首领管理西南少数民族的办法,开始从中央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管理,称为“改土归流”。到清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4)平定西北: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清军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我国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此外,清朝还出兵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5)巩固东北疆域: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殖民据点。1685-1687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

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3.明清民族政策的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承德避暑山庄作用:联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感情,用乾隆的话说:“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金瓶掣签制目的:清政府设立金瓶掣签制的目的是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分裂,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经活佛转世系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和国家典章法制范围之内。

明清版图与现在对比:明朝和清朝的疆域版图只在北方的西伯利亚和西南地区有所区别,清朝与明朝的疆域相比,在上述两个区域减小。其他地区则基本不变。

1.清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共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2.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了。

新疆归属祖国的史实: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即今天新疆的部分地区,从此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方的版图。清朝政府也曾经出兵平定了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宣传民族团结。

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但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在世界性的工业文明大潮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专制帝国

1.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的表现

(1)明:朱元璋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采取“廷杖”的刑罚,处罚官员。

(2)明: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是保护皇帝的军队,同时兼做秘密警察,负责监视、侦察臣民的言行。东厂和西厂由宦官负责,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

(3)清: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皇权进一步加强。

(4)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禁锢。

(5)明清: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科举制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6)明清: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的生活。

这些措施都大大巩固了封建专制皇权,但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封建专制制的的衰落与腐朽,由此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西方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比较

(1)相同点: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

(2)不同点: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3.黄宗羲: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代表,他批判君权神授,公开宣称君主专制制度“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与同时代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他们与黄宗羲的思想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权神授的思想。

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强调了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但是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科举制的的演变:科举制度从其创立初期来看,给统治阶级提供了人才储备,也给读书人进入仕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但是在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行为加深,使得科举制度走向极端化,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也使得读书人对进入仕途失去了往日的信心。

八股取士影响: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不利于人才选拔,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来自海上的挑战

1.郑和下西洋

(1)时间:1405-1433年

(2)人物: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七次远航西洋

(3)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4)意义: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5)结果:因为它不是发展贸易,财政花费巨大、劳民伤财而遭到官员们的反对,被停止。

2.天主教的传入

(1)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学习汉语,熟悉儒家经典,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制品;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介绍欧洲流行的数学理论;绘制世界地图()。

(2)清:德国传教士帮助修改中国历法;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参与了圆明园西洋风格建筑的设计;法国传教士用一种叫奎宁的药治好了康熙帝的疟疾。

3.殖民者入侵和抗击侵略者及维护祖国统一

(1)1553年,葡萄牙人以欺诈性的方式侵占澳门。1999年12月30日澳门回归。

(2)17世纪初,荷兰人逐渐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清朝闭关自守政策

(1)原因:清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有限,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盛,不屑与外国交易。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受到外国的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会引起统治的不稳。

(2)措施: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东十三行一处。

(3)结果:中国对外贸易受到打击,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业也衰落下去了,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国逐渐落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5.马戛尔尼来华:为了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提出遣使驻京、开放通商口岸、减少关税、将舟山附近一海盗让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自由传教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绝。

6.同时期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郑和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坚忍不

拔的毅力和超人的胆略以及他为人谦和、具有良好的外交

能力等优秀品质。

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巨大挑

战。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

1.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发明,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劳动,后来扩展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 (2)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3)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条件:

①、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制,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②、地理位置优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

③、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生产 的资本 ;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④、英国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廉价的充足原料, 也为英国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4)工业革命代表人物及发明: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②1782年,瓦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并于1785年正式在工厂投入使用。 ③1785 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5)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率先完成。

(6)工业革命的意义: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

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市场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7)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8)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促进整体世界形成。

③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④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⑥对亚非拉殖民地带来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使其长期落后。

蒸汽机优缺点:优点:效率高,不受天气、地理位置的限制。缺点:大量使用煤作为燃料,破坏环境。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一定会同时死亡。”:说明了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与手工工场的发展、工厂的兴起、生产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等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当时珍妮机是在中国发明出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进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

蒸汽机的作用:使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趋向稳定、高效;工场选址的灵活性,极大地推动了工场在各地的建立;城市结构的变化,形成工业中心,更推动着采煤和冶铁业(能源、材料)的革新,逐步形成新的生产系统;改变了交通运输业的面貌等。从此,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组成及其生产系统。

————科学的世纪

科学的世纪:

(1)时间:19世纪。

(2)表现:①工业革命期间,西欧各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大大力鼓励科学研究(拿破仑也不例外)。

②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地。

③大学里增设立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如:化学、物理等)

④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

⑤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提出生物进化学说;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启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影响:工业革命的深入需要科学理论支持,而各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同样促进工业革命深化,也正是拿破仑重视科技,才是法国走向强国之路。

西欧各国在认识科技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大学实验室的设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适应工业化需要的专业设置及科学学会的成立等,对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使19世纪成为“科学的世纪”。

巴黎大学课程变化:(1)15世纪的巴黎大学专业偏重社会科学、神学和医学,而19世纪的巴黎大学在西欧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

(2)这种不同的分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15世纪的欧洲,神学占统治地位,大学也开设神学系。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19世纪的欧洲,普遍重视科学研究,所以很多大学设置了与科研有关的课程。

(5)19世纪,是科学的一大重要突破,出现了许多科技产品。19世纪中期,完善了以煤油、汽油、煤气为原料产生热力而转换为机械动力的科学理论,为内燃机的创造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1.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后半期。

(2)领先国家:德国和美国。

(3)最突出的特点: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工业革命新阶段与早期阶段相比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2)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最突出特点)

(3)新的技术和发明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现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

5.1771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家纺纱工厂。1840年前后的英国,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场。

6.工厂与手工工场比较:

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关系: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而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从而启发性的技术发明。科学理论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明又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启示:电力资源的有序供应和使用,需要制度和管理的保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要合理开发利用。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地球变小了

1.世界联系加强了必要条件: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形式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

2.世界联系加强的条件:①工业革命后,及其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②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

3.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

4.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

5.整体世界形成的意义: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也显得越来越小。各个民族相互依赖,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很快传遍全球,影响到世界各地。

6.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的意义:是世界远洋航运更为便捷畅通,是人类的地域联系不仅局限于本土,而且扩展到全世界,人们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愈加密切。

“这一时期的人口大迁移即使工业文明的产物,又是工业文明的推动力”:因为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发展,为人口大迁移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保证。另一方面人口大迁移又将工业革命的成果带到世界各地,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

奥运会能在近代发展的原因:交通工具发展使世界性盛会发展成为可能,世界各国需要在各个领域加强沟通、交流,体育盛会有利于世界和平于相互理解,称为联系各国的桥梁、纽带。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及挑战与回应

1、整体世界形成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率先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侵略步伐,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他们控制和奴役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所以人们称其为帝国主义国家。

2、整体世界形成对印度(亚非拉国家)的影响

(1)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第一封电报,开通了第一条铁路,开通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电报通讯。

(2)印度遭受到英国野蛮的殖民侵略——严重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使其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①掠夺土地;

②倾销商品;③掠夺财富。

(3)[对亚非拉国家]:①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传播到亚非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社会的进步。

②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掠夺,严重的破坏了亚非拉国家社会经济,使其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3、亚非拉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回应

(1)挑战:沦为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2)亚非拉国家的回应:

①通过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摆脱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如海地,在18世纪末爆发黑人奴隶起义,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②顺应工业革命的大潮,进行改革,使自己富强起来,从而摆脱民族危机。如日本,19世纪中后期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3)启示:只有直面挑战、积极进取才是唯一出路。

4.明治维新

(1)内容:①废藩置县,颁布宪法;

②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举办工业企业;

③派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④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要求国民向西方学习,采取了“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成功经验:推翻腐败的幕府统治,主动向西方学习,顺应工业文明的大潮进行全方位改革,使自己富强起来,

从而摆脱了民族危机。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4)作用: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5)启示:主动学习先进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放思想,积极进取等。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屈辱的岁月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

(1)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2)时间:18世纪40年代开始。

(3)危害:①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②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

③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中国的禁烟运动

(1)目的:维护民族利益和清王朝的统治。

(2)人物:林则徐。

(3)事件:1839年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尊严。

3.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1)目的:打开中国大门,侵略、掠夺中国。

(2)时间:1840-1842年。

(3)战役和人物:虎门战役、关天培。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中国把香港割让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必须和英国协商。

(6)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1、我的家在哪里P4 (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社区中生活 P7 2、乡村和城市P9 (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

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 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期中期末考前复习必备:历史八下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期中期末考前必备:历史八下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54代表当时全国54个民族,28代表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取得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意义: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 役的屈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 的斗争。 (三)和平解放1951年 1概况: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一一1953年7月)

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第3课土地改革(1950 —1952年)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至U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 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1. 1368年( )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1627年,高迎祥、张献忠、( )等人先后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2.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3. 从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克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的疆域图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4. 明朝的统治:明前期;①政治上,废除( )、创设内阁、设( )机构和迁都北京;②经 济上,奖励农耕,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③外交上,明成祖派( )下西洋;④影响:强化皇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 明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影响: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 )经济的高度繁荣。 5. 明清时期的不同名族政策 明朝:主要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 )政策; 清朝:比较积极主动,采取( )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16世纪中期,( )、俞大猷抗击倭寇; ▲1662年( )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17世纪中期(康熙年间)抗击沙俄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天山以北的( )叛乱; ▲乾隆年间清朝平定天山以南的( )叛乱,后来,清政府设置( ),管理整个新疆地区的事物。 ▲册封( )、( )(金瓶掣签制度),设置( ); ▲明清时期,( )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名族地区的联系。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名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6.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的繁盛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 )、( )等高产作物引进。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产生( )的萌芽。 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2.商帮的形成,( )、( ) 海外贸易的发达 1.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7.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行业:纺织业部门;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进步思潮 代表人物: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新人教版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6课多样的地形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的上层有一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表的,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2.陆地地形的五种形态: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高原——海拔很高,但也比较平坦或起伏不大。 山地——海拔很高,地表起伏很大。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海拔不高。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山地、丘陵和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3.海拔是指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底地形种类:大陆架; 大陆坡;洋盆;海沟(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海岭。 4.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2)、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3)、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4)、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5)、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第7课地形的变化 1.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动力来源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根本原因。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A.褶皱——地球内部的巨大力量,使原先水平的岩层渐渐发生弯曲的现象。 B.断层—地层有时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扭曲,会发生断裂。沿着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上下或左右的移动。 褶皱和断层都会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地。 C.火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露出海面形成海岛, 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D.地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岩层发生突然断裂而形成的。 震级—某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1~2级无感地震,3~4级会有一定的感觉,5~6级有明显的震感,7级以上为严重的破环性地震。 烈度—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见书中列举。 两大地震火山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3.外力作用的来源为:阳光、风、河流、海洋、生物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地形的能力越来越大,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例:填平洼地、削低高地、开梯田、开矿山等等。 第8课海陆变迁 1.海洋与陆地是会相互变化的。(沧海桑田) 2.海底的扩张的证据: 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是对称的:越靠近海岭的岩层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的岩层年龄越大。这就表明海岭两侧的地壳正在缓慢的向大陆方向推移扩张。 移动的大洋板块在碰到大陆板块时,会俯冲入大陆板块底下,这样在海洋里就形成海沟和岛屿,在陆地上形成高原和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4.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分布: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与地震的多发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第一课海洋水与陆地水 1.水圈——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各种水体,在地球表层相互沟通,形成一个厚薄不一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组成: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雪水、生物体内的水分。 2.咸水和淡水:全球咸水占97.47% ,淡水占2.53% 3.海洋的深度和储水总量: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储水总量13.38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96.5%

《历史与社会》中考知识点梳理.

《历史与社会》第二篇我们传承的的文明 一、知识梳理 ㈠冲破思想的牢笼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什么时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冲击什么宗教(或思想)?提倡什么精神? 2.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是哪国人?代表作是什么? 3.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至少写出两部) 4.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如何?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5.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是谁?提出的什么学说(主张)? 6.列举近代科学诞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7.启蒙运动发生在什么时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 8.启蒙运动的旗手是谁?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什么文件与他的观点相一致? 9.启蒙运动批判什么,宣扬什么?它对什么战争和什么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0.德国宗教改革的时间、代表人物及主张? ㈡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作用 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受谁派遣?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中非航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 4.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5.在海上探险方面欧洲哪两个国家走在了最前面? 6.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后,西方殖民者犯下了哪些罪行? 7.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它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㈢概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性质和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标志)是什么?导火线又是什么?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 5.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有关的著名文件分别是什么? 6.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被处死的国王分别是谁?

八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与道法合一起)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一、尼罗河文明——古代埃及 1.兴衰史: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 是古代埃及的国王)→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2.主要文明成就:①象形文字。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③医学: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了解了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④建筑上: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3.尼罗河对古埃及的文明的影响。(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①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代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③古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制定了太阳历。 二、两河文明(“新月沃地”)——古代西亚国家 1.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2.古巴比伦文明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 3.主要文明成就:①制定了《》。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②苏美尔人还发明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三、印度河、恒河文明——古代印度 1.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佛教:(1)时间:公元前6世纪(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基本教义);反对种姓制度。 (4)传播:一个是公元前后(西汉末年)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人朝鲜半岛和日本等。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⑶最后一任国王:桀。 2.商朝:(1)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2)文明成就:①青铜铸造业发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②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朝开始。 3.西周:(1)公元前1046年建立;都城:镐(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 (2)进一步实行制:①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②方法:周王直接统治王都周围地区,将其它地区先后封赐给子弟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③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④分封制的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发展并完善了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4.东周:(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前770—前476年)和(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5.春秋五霸:⑴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6.齐恒公最先称霸:⑴原因:①他任用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打出了“”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齐桓公不计前嫌,选贤与能,善于用人;④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 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 )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 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⑷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1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word完整版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 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3 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 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 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 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大杂居、小聚居”;有利于各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第二课山川秀美

最新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201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 提纲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手工工厂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 A:意大利B:英国C:法国D:德国E:西班牙F: 葡萄牙G:美国H:中国 迪亚士航线:葡萄牙大西洋好望角(返回) 哥伦布航线:西班牙大西洋美洲大陆(返回)(发现新大陆) 达伽马航线:葡萄牙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印度(亚洲)麦哲伦航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内涵: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开始国家及行业:英国、棉纺织业 3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重大发明 瓦特蒸汽机(第一台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蒸汽机)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完成的标志: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场) 二科学的世纪——19世纪 1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科学理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理论;法拉第电磁感应 技术发明:蒸汽机车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汽车 三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后半期 1特点①最突出:电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重大发明(发现) 法拉第 (英国)西门子 (德国)格拉姆 (比利时)贝尔 (美国)莱特兄弟(美国)爱迪生

(美国)卡尔本茨 (德国) 电磁感应发电机电动机电话飞机电灯、发电厂汽车 3扩展①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 ②美国、德国超过英国,率先实现电气化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丰富了商品,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③形成全球性的交通网络,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 ④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形成两大阶级对立 ⑤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过程,殖民掠夺导致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与贫困,但同时也带来工业文明的成果 ⑥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交通、污染等问题。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一地球变“小”了——世界最终形成整体 1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必要条件:新型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出现 2形成时间:20世纪初 二文明与野蛮交织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手工作坊的性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手工工场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4~17世纪,中国进入(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的作用:(1.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手工工场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3.是社会阶级发生变化)。 手工工场的特点:(1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不再亲自参加生产; 2工人多,分工合作; 3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14~15世纪,西欧处于(农业社会)。 商人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农民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商人地位的变化:1身份的变化: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2经济地位的变化:经济实力超过了王公贵族; 3政治地位的变化:商人可以担任市长;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德国)的(马丁·路德)最早发起欧洲宗教改革。 (英国)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英国科学家牛顿主要贡献在(物理学领域),突出成就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科学的作用:(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启蒙运动宗旨:(宣扬自由、平等、民主,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专制,张扬理性的力量。) 主要代表:1(伏尔泰)法国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 2孟德斯鸠法国思想家,提倡(三权分立); 3 (罗梭)法国思想家,提倡人民主权思想。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欧洲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欧洲人对贵金属的狂热追求; 2 《马可.波罗游记》激起欧洲人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 3 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欧洲人迫切需要开辟新商路。) 1487—1488 迪亚士葡萄牙(西欧—好望角) 1492—1502 (哥伦布)西班牙西欧—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1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2方便了人口的迁徙,形成新的民族; 3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物种的流动;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较大,雇用了很多工人,工人之间实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2、西欧早期的手工工场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 3、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手工工场出现后发生变化的阶层是商人阶层,新的阶层资产阶级。 4、中国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明清时期,地点景德镇。 5、被称做“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6、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德国人,宗教改革家是路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牛顿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倡天赋人权的思想家是伏尔泰,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 7、首先发现新大陆的是航海家哥伦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首先发现西欧通往印度的航线是达·伽马,首先完成环球航行是麦哲伦。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荷兰人。 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②但这时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那些炽烈追求东方财富(黄金、珠宝、香料、丝绸等)的西欧各国贵族和新兴商人,急切需要探求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 ③地处欧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较早开始了海外冒险和殖民活动,掌握了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成为开辟新航路的起航地。 总的来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财富获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从此使欧洲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

八下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下面深色划线部分为考试要点,其中带★号为综合题考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意义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出现了黄继光(用胸膛堵敌机枪口)邱少云(严守纪律,被烈火烧死)等英雄人物。 2、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是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公布)(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成就:主要工业指标超额完成:一桥、一公司、二厂、三铁、三公。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进行公私合营。 2、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②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主要任务,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表现是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八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2、为维护统一多民族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分为明朝和清朝;也可以分为民族和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方位) 方位角度: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 ②设伊犁将军 北方:民族政策 明:以防御为主(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中俄: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藏族: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②驻藏大臣 ③金瓶掣签制度 云南:改土归流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手中) ②1684年台湾府设立,隶属福建省 ③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

3、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 明朝:以防御为主: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增修长城,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清朝:怀柔政策:清朝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承德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喇嘛庙。 4、清朝前期时我国的疆域?(结合P8地图)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5、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特别是手工工场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农业: ①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②与此同时,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③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引进中国。 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手工工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