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_张宝贵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_张宝贵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_张宝贵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_张宝贵

·方略·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

张宝贵1,陕阳忠2

(1.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2.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上海200030)

摘要: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问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问题。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对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导作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策略包括:地域选择的梯度开展、中介组织的稳步选择、合作内容的全面深化。

关键词: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5-0057-06

Strategies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across the Straits

ZHANG Bao-gui1,SHAN Yang-z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Tianjin300222,China;

2.China Senior College Exhibition Organization Committee,Shanghai200030,China)

Abstract: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rucial issu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 rock-firm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Taiwan's higher education,which has reache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is of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s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there is enormous potential and sp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ist of gradual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geographical selection,steady choice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Straits;Higher Education;Cooperation and Exchang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加强海峡两岸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早日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民意基础之一。随着两岸高等学校招生的相互开放,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问题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科学地分析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提升空间以及合作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在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中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判定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契合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台湾高等教育中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凸显。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台湾同韩国、新加坡、香港一样,通过“以进养出”战略,实现了经济结构由“进口替代”向“出口主导”的转型。台湾技职教育(相当于大陆“职业技术教育”)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与社会经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亦步亦趋,紧密相扣”[1],使得台湾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推手”和“尖兵”。技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培育经济产业所需的人才”,并以此厘清“技职教育与普通大学定位与功能的界定”,使技职教育“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规划强调实务应用的原则”,消退“升学主义、文凭主义及落实实务教学的配套措施不强的影响”[2],充分发挥技职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台湾许多职业教师学校都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弘光大学就提出“落实创办人办学理念,贯彻全人教育的目标”[3],实际上也是强调通过职业技术的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台湾加快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步伐,主要步骤是:引入国际比较架构,包含相关量化与质化指标、基础设施、人才培育、高等研究之做法;设定任务说明、战略和行动计划,从事一所大学的改变与转型工作,在国际平台上展开重点与特色竞争;成为国际高教社群的真正成员,包括思想与研究议题的流通,扮演社会灯塔角色,充当各类优秀领导人才培育的厂房。[4]1999年,与大陆“985”工程和“211”工程类似,台湾提出“学术卓越计划”,建立卓越研究中心。2002年,核定7所研究型大学予以重点资助。2004年,核定“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12所大学,并启动一般大学的校务与专业评鉴。2005年,在30余所高等学校中,推动“教学卓越计划”。2006年至2009年,在技职校院评估的基础上,对一般大学系所进行评鉴,近4000个系所参加评估。

台湾七所研究型大学1997年至2007年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

图11997年至2007年SSCI与AHCI论文发表情况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七所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具有明显的几何级数增长性质。这说明:台湾大学的科研水平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并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

目前,台湾许多大学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参照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4](见表1)。

表1台湾著名大学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

曾经是日本名古屋大

学,目前改为日本京都

大学。

同时,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台湾把发展中学后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流,不仅重视技职教育的类别结构调整,而且重视技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提升,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台湾南开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2]就证明了这一点。1971年成立南开工业专科学校,1982年成立二专夜间部,1993年改名为南开工商专科学校,1996年成立附设专科进修学校,2001年升格改制为南开技术学院,2006年成立福祉科技暨服务管理研究所,2008年成立车辆与机电产业研究所,同年改名为南开科技大学。同时,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例如,台湾技职学校建立创新育成中心,不仅为中小企业全方位提供包括创意、技术、流程、商务、管理、质量与市场在内的整合服务,而且推广本校同仁(教授、学生)研究成果,以产学合作、研发或技术移转方式,促进研究成果之实用价值与技术之流通性。[5]这样,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创造新产品、创设新行业,让更多的人就业,从而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到更高层次。

(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台湾现已基本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高等教育运行框架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图2所示。

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延续发展至今,不仅形成独立完备的技职教育体系,形成高级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并列)——

—专科学校——

—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设有博士班)的完备学制,而且形成与普通教育体系并驾齐驱、融合发展的完备教育体系。由于学生在两条轨道中可自由转换学习,使得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可找到与自身程度相应

的求学与进修渠道,这是台湾技职教育的“亮点”。台湾举办综合高中,一年级设统一的文化课,二年级设少量职业试探性课程,三年级分设学科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希望由此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联系,并为与各类高校的纵向衔接创造了条件。同时,台湾还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工作经验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从而建立起“双证”的等值互换关系。这样,台湾建设起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人才成长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将各级教育都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某个“阶段”,体现着高学历、高能力是高质量、高品位劳动的基础的理念。这种教育体系不仅使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也使得技职教育在资格认定、促进个体发展等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办学社会化主要体现为办学主体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办学比重逐渐超过国家办学,尤其是企业办学更引人注目。台湾通过在办学主体、学校类型、经费来源渠道等各方面的多样化,已经形成政府办学、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和私人办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4](见表3)。

表32008年台湾公私立高等校院一览表

其中,私立学校学生比重达65%~70%。这样,就在办学主体、学校类型、经费来源渠道等各方面实现多样化,有效地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导致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

多元办学体制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同层次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一般性大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圣约翰科技大学的重要特色是重视实用性科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其经济理论乃至英语教学都突出“致用”,精密仪器、电子工程方面的研究特别突出工业和生活上的实际应用。而且,同一层次学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各有侧重。例如,我们考察岭东科技大学和圣约翰科技大学,同是数学影像专业,岭东科技大学侧重三维动画设计,而圣约翰科技大学更侧重平面媒体的制作设计。这种办学模式的劳动经济学依据是,劳动关系不同,决定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方向不同,毕业生的质量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学校在提高人才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市场上人才培养的“空白点”,实现错位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高等教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对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导作用。

二、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合作潜力

如果说,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族、同文是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办学水平的层次差距和生源供给的丰富程度的不同则为两岸合作提供了空间。

(一)两岸差距

1.教育投入

台湾教育投入较高,这是台湾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重要标志,也为台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例如,2007年至2008年,台湾公私部门教育经费总和占GDP比重为6.1%。其中,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4%。财政性教育支出中,国民教育占60~63%,中等教育占18%,高等教育占18~21%。台湾高等教育投入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总经费中,公立和私立院校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分别为0.9%和1.2%,合计占GDP比重达2.1%,高于OECD国家公立1.1%和私立0.4%的平均值。

这是合乎教育发展规律的投资结构。事实上,在一定速度的科技发展、生产资本提高的条件下,教育投入的指数增长,可以使社会生产水平指数增长。反过来讲,要保证社会生产水平指数增长,教育投入总值至少须与社会生产产值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其

图2台湾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教育体系

中,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资本投入增长速度越快,这种比例也就越大。[6]这就是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大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也是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普遍高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原因。

2.办学水平

与大陆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天津两地联合起来作一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台湾高等教育的优势以及两岸的差距所在。

首先,从表3中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基本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均土地面积相差较大。实际上台湾较京津两地相比,山区较多,实际上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与京津两地相差不

大。但是,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规模

明显高于京津两地。

从表4中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

高等教育结构情况比较来看,教育规模

除博士生和专科生外,台湾的本科生、硕

士生和大学生规模,明显高于京津两地。

而且,台湾整个教育结构相对合理。

从表5中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

高等学校数量来看,除专科学校外,台湾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数量明显高于京津两

地,显示台湾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

从表6中2010年台湾与北京、天津

世界学术前500强高校排名情况来看,

台湾高等学校中位列世界排名前500强

的大学数量高于京津两地,说明台湾高

等学校的层次和质量水平是较高的。

(二)合作潜力

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潜力是巨大

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两岸合作办学的第一大优势就是为

台湾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并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大陆教育经费短缺、政府财

政教育经费有限以及国内优质职业技术

教育总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

台湾社会少子化趋势日益明显,人

口出生数已从1996年的325545人大幅

降至2008年的198733人,少子化趋势

导致学龄人口急剧下降。伴随台湾少子

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相对的大专校院不

减反增,生源减少,因此招生不足及困难

的程度亦逐年增加。[2]台湾政府部门对

私立学校的补助只有公立学校的1/6,但私立学校学生所付学费为公立学校的两倍,生源减少必将对私立学校招生和发展产生很大冲击。而且,由于台湾高等教育市场的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必然加剧生源萎缩。而大陆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2007年,大陆普通高等本科、专科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共计2071.33亿元,相当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500.16亿元的5.4倍。从2001年到2006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增长74%,而在此期间,生均校舍面积却减少41%,生均固定资产值减少17%;高等职业教育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表3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基本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

1.《台湾统计年鉴2010》,2010年9月,第3页、第10页、第140页

2.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3.天津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表4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高等教育结构情况比较(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

1.台湾“教育部”全球资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tw/

2.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3.天津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4.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show.

表52009年台湾与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数量情况比较(单位:所)

数据来源:

1.台湾“教育部”全球资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tw/

2.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3.天津统计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从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的招生人数增长了22%,在校生人数增长了54%,而相应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减少2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减少2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减少23%。[7]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均表现出规模发展与资源供给的不足的矛盾。

2.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台湾高等教育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教育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非常值得借鉴。通过两岸合作办学引进台湾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一方面能够在大陆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通过两岸合作办学,可以促进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完善,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两岸合作办学还有利于填补大陆先进专业甚至学科的空缺,不仅可以培养台湾在大陆相应企业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还可以使大陆在这些专业和学科上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台湾面临经济与产业成长及结构转型的挑战。到200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由47%降至22.7%;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由47%上升为75.4%。台湾的产业已经逐渐从人力生产转变成以创造力、服务为主的创新型态。[2]台湾著名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其科技转让、专利发明等一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应用,无疑会为学校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另外,从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大陆应特别重视依靠与台湾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实行合作办学,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顺应职业技术教育全球化趋势、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合作办学,吸引一些台湾优质的职业技术院校来大陆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分院,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

3.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

海峡两岸教育办学水平的层次差距和生源供给丰富程度的差异性有利于两岸的高水平学校培育、教育产业发展以及教育资源要素流动等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加速推动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教育结构的优化升级。两岸合作交流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双方相互学习,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从而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建设等产生积极影响。

两岸合作办学将有利于两岸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单从学术水平来看,大陆学生出国留学,进入世界100强高校的留学生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在100强以后的大学学习。例如,台湾大学费用5万~20万RMB/年,2010出国留学人数达28.47万人。[8]如果其中1%到台湾上学,仅学费一项就会达到3亿多人民币。因此,两岸的合作交流,必将促进中华民族教育的迅速崛起,并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重要工作

根据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不断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两岸教育部门要做的重要工作有:一是通过学校之间的友好交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目标水平,让学生通过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劳动提升人生价值,让中华民族的后代在国际交往中更有尊严。二是通过学校之间的友好交流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两岸教育体系的优化,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符合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三是通过学校之间的友好交流进一步影响政府的决策,消除对大陆学生赴台学习的歧视性政策,让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推进策略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共同目标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为推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地域选择的梯度开展

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经济梯度发展促使高等教育梯度发展。

表62010年台湾与北京、天津世界学术前500强高校排名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http://www.arwu. org/Chinese/

大陆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模式与各个地区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水平呈现出空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2007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发展指数[9]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高到低可划分为四个类群,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差距较大。

所以,要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加快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重要的策略是在遵循经济区域梯度发展的前提下,按照一定梯度进行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这将在保证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有效支撑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中介组织的稳步选择

对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而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需要健全两岸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公共管理的治理转型以及推进跨境区域合作治理,这就要求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必须有中介组织的参与。这种中介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业化:代理机构必须形成自身所特有的、适应教育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取得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可。中介组织与大陆和台湾学校直接合作并取得双方学校的共同信任。通过改进技术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所推介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受到市场广泛认可。这样可以保证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能够按照市场和教育规律规范运作。

第二,标准化:开展专题教育培训,挑选和培养服务行业的标准化人员,建立一支既了解行业情况、又有标准化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用服务标准化保证工作常态化,将服务标准化作为高效优质服务的行动原则。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可以反复复制并可以发展连锁。

第三,简单化:在两岸教育交流规范化的前提下,使得服务更加简约,为提高两岸教育交流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条件,提高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效率与效益。

(三)合作内容的全面深化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建立友好交流学校、交流学生、招收学生、互派教师进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通过学生交流,为海峡两岸不同地区、学校的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教师交流,使教师文化、学校文化产生交流,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交流,推动培养程序的优化。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使海峡两岸科学研究尽快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通过合作办学,进行办学制度的创新,促进政府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和国际品牌的各类学院,如孔子国际研究院等,共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招收海外学生、进行国际事务培训、举办国际教育会议、设置国际性课程和发展国际远程高等教育,力争使两岸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输出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1]赵慧.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

[2]王国明.台湾技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因应策略[C].上海:2008年高

等院校展示会(秋季)首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论坛,2008,10 (12).

[3]陈昭雄.私立技职校院发展的新契机[C].上海:2008年高等院校展

示会(秋季)首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论坛,2008,10(12).

[4]黄荣村.台湾高教国际化与学术发展历程[C].上海:2008年高等院

校展示会(秋季)首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论坛,2008,10(12). [5]李瑜芳.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18-21.

[6]Zha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cation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model[M].Melbourne:ST.PLUM-BLOSSOM PRESS,2010:216.

[7]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6).

[8]2010出国留学人数达28.47万[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 America.

[9]中国发展指数发布31省级行政区划分四个类群[EB/OL].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3100409.html,/roll.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张宝贵,男,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海峡两岸学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阳忠,男,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主任。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曰益被党和政府所重视。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忽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高校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缺乏战略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先进理念。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WTO的加入,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尽快树立起市场意识、顾客导向,把学校当作“企业”来运营,变管理为经营和服务,重视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协调地发展。本文试图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管理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军事与外交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的方法,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谋划。在管理学

领域,战略则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Plan),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Ploy);(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Pattern);(4)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义 对于经营与发展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借鉴企业战略的含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给出以下描述: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3、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 高等学校经营与发展战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从实施学校发展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母校层(学校集团)战略、事业层(分校或学院)战略及职能层(职能部门)战略。(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学校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一般来说,学校规模越大,所需要制定战略的时间跨度就越长。(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增长型

高等教育如何制定发展战略(doc 12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更加频繁、广泛。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的思想、宏观的战略对于学校的成长从来都是决定性的,是校长们始终探索的主题。这也是2004年8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之一。 一、全球竞争背景日益形成 在当今时代审视、观察大学发展战略问题,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遵循全球化的大前提。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在题为“全球化和现代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世界的变化向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大学立即采取行动,对教学及其他工作进行本质化的变革。伯林格校长回顾到,从20世纪40年代起,“全球化”一词尚未进入词汇库时,美国一些大学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地走向外部世界,学者已开始考虑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移民速度、安全威胁、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正在涌现,大学有责任面对并讨论这些问题。虽然全球化问题已引起一些重视,如耶鲁大学等一些大学成立了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各种合作,但这些合作大多缘于教授间的个人关系,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缺乏大规模、有秩序的合作。伯林格校长肯定了解构理论、后现代理论、博弈论等成果的价值,但他认为,总体上看,过去二三十年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在内,大学大多“眼光向内”,对激烈变动的外部世界关注不够,参与意识不如上一代人强烈。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量技术方面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技术本身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引人深思。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教授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为一所综合大学制定整体战略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大学制定计划必须参照的环境在迅速地变化着,这一点很关键。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五大趋势。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影响。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的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10年前,伦敦经济学院收入中的35%都是英国政府的直接补贴,如今这项比例只有18%,并且在逐渐下降。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使其在教练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和反思的内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文章从五个方面详谈焦点督导师督导的作用,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标签:焦点解决教练;督导;心理治疗 焦点解决督导师给教练做督导时,他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地方,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断地去取得进步。 第一点,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实践的细节中学习,所说的“show me”,即展示给我,这个教练要展示一个细节给督导师。比如,有些人说,我这次教练做得流畅,“流畅”是个宏观的词汇描述,它不是微观的。对“流畅”是无法进行督导和提高的。一定要展示细节,你说“你做得流畅”,那么哪一个环节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情况,要让我们知道这是流畅的就要展示给我那个细节,“展示给我看看”是督导的基础。宏观描述的评价,教练符合哪个理论哲学,符合哪个心理学理论,这个从焦点的视角来看是没有意义的。焦点解决的督导必须回到一个具体的细节中,一个对话中、一个可以被看到的或听到的情节中,这样的督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在实践中向自己的客户学习和获得反馈。因为我们所有的指向都是帮助客户。因此如果有客户说好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我们获得的内容才有一定的终极的目的,所以说应当在实践中向客户学习。 应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扩大和巩固。每次教练,我们都要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自己总结,向客户学习和总结。针对做得好的地方,不断地发现它、扩大它、更多地应用它。这个实践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非常符合焦点解决观念的。因此在督导中能够发现自己好的地方,把它用到更多的那种语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我们也会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从某个角度来讲,这只是一个反思的假设。这时教练已经结束了,因为当脱离了对话语境,谈论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只是一种假设、反思,它还有待于实践。而你本次教练已经做得好的地方,是在这个具体这个语境中,出现的做得好的地方,这个总结和放大才更有意义,对我们的实践更有意义。 比如说前面模块化的教练做得已很好了,很熟练了,我们还可以在对话细节中反思,自己问句背后的预设、假设是什么,这些预设和假设是否符合教练的状态和教练的理念。 第二点,在督导过程中,教会教练如何在教练前给自己做教练,如何在教练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曰益被党和政府所重视。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忽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高校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缺乏战略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先进理念。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WTO的加入,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尽快树立起市场意识、顾客导向,把学校当作“企业”来运营,变管理为经营和服务,重视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协调地发展。本文试图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管理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军事与外交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的方法,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谋划。在管理学领域,战略则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Plan),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Ploy);(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Pattern);(4)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义

对于经营与发展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借鉴企业战略的含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给出以下描述: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3、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 高等学校经营与发展战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从实施学校发展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母校层(学校集团)战略、事业层(分校或学院)战略及职能层(职能部门)战略。(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学校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一般来说,学校规模越大,所需要制定战略的时间跨度就越长。(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防御)型战略。(4)从获得竞争力和效益的基本手段来划分,学校最基本的行业竞争战略有三种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集中战略。(5)从目标市场的性质划分,学校发展战略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战略,二是国际化发展战略。 4、高校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战略应当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1)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2)明确的战略使命和目标;(3)业务范围与领域;(4)战略原则、方针与途径;(5)战略行为方式、对策与措施。 5、高校发展战略的特征 学校发展战略应具有以下特征:(1)全局性,即以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010年第7期(总第366期) No.7,2010 General,No. 366 UCATIONAL RESEAR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郝克明、张力)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 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①,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 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素质、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适应他们各种需要的学习机会。一是为因各种原因错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补偿性教育。30年来,成人小学毕业生累计超过1亿人,成人中学毕业生累计达到2591万人②。二是为数千万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和学历水平。30年来,成人中专毕业生累计达到187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超过2342万人③。至2007年底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行学习的学生,累计达到5000余万人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00余万人。三是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仅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 —————————— ①成人教育按照教育对象进行划分,继续教育按照教育类型进行划分。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继续教 育和扫盲。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范畴的概念,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突出强调消除学习障碍,保障所有人的学习权益,使教育和学习从传统的学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组织和所有人。 ②课题组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 ③课题组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

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概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走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之路,是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其中,特色化发展是其首要的战略选择,非均衡发展是其优化的战略选择,跨越式发展则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理性而科学的发展之道,其着力点在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横心竞争力,其旨要在于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决定组织发展全局的谋划和思路,包括组织的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政策,是对组织发展方向、未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选择或决策。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教所所长马丁·特罗(Martin A.Trow)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预设性的类型划分,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已达到大众化水平,并正进一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高等教育之转进。处于这一历史性转型拐点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应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势,认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提出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必须应对和亟需解决的重大的时代课题。下面,本文以专论形式,重点谈一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三大核心战略问题。 (一)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首选战略 走特色化之路,无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而言,还是对高校个体的发展来说,都是其首要的基础性的战略选择。概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既是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其未来的发展走势。 就国外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凡300余年(1636年建校),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奉行“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以及“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办学原则;芝加哥大学高举“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旗帜,如此等等。这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 就国内大学而言,追求特色、扶持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既是我国高校办学长期管理的目标,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率先提出囊括大

加快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加快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未来几年是加速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人才和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加凸显,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势在必行。为了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足量的高学历人才支撑,应紧紧围绕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这个主题,坚持质与量并重的发展方针,确立提高毛入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发展战略目标,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多策并举,积极实施“规模扩张”、“质量立校”、“产学研一体化”、“高层突破”、“两轮驱动”、“分层突破”等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国际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和高职教育,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上一个大台阶。 标签:高等教育;质量立校;发展战略 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未来几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作为事关全局的先导产业,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是战略选择。河南省应牢牢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质与量并重的发展方针,确立提高毛入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规模扩张”、“质量立校”、“产学研一体化”、“高层突破”、“两轮驱动”、“分层突破”等发展战略。 一、实施“规模扩张”战略。提升毛入学率水平 (一)规模扩张符合河南实际 一是与全国对比需要调高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速度。200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约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与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25%相比仍有8个百分点的差距。二是与兄弟省市对比需要调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2004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北京为53%;200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4%。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的省份“十一五”期间都将采取继续扩招的发展战略:山西省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其“十一五”发展目标为28%;湖南省高等教育“十一五”毛入学率发展目标为27%左右;山东省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17.8%提高到2010年的26%。三是应对就学适龄人口高峰需要调高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始终运行在高峰期,且在2007-2009年处于最高峰,2008年峰值比2005年约增加10%,如果不扩大高教规模,毛入学率就会不升反降。四是提高高考录取率需要调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2005年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8.30%,比2000年提高9.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导致河南省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不升反降。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河南省高考录取率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规模扩张应以校均规模扩大为主,以增加高校数量为辅 从目前我国高校运行状况来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办学效益较好的学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一、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他受到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4R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指在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毒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传统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循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以智能经济、知识经济为主流的崭新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为界定财富的最新标准。至此,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已由传统的自然资源范畴扩展和囊括到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行业。我国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会资源系统的属性,又具有经济资源系统的属性。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称为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其具体内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循环经济原则,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价值转型与优化策略

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价值转型与优化策略

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价值转型与优化策略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尤其是新城区快速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各地纷纷采取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名校集团化等合作办学方式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在这些合作办学中,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学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类型与趋势,发展迅速。例如,2014年北京23所高校与朝阳、海淀、丰台、昌平四个区的39所中小学签约,其中继续加强发展已有的附小和附中14所,拟定以高校附小、附中名义新创办25所。而2012年上海各类高校附属(或实验)普通高中已达38所,约占上海普通高中的七分之一。 在当前快速发展进程中,附属学校因其特殊的办学形式与鲜明的身份特色备受社会关注。作为基础教育办学的一种模式与类型,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学校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基础是什么,在当前附属学校“热潮”发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值得深思探讨。 一、从内设机构到互惠合作: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历史演变 我国大学附属学校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最早的

大学附中可以追溯到近代大学预科。1922年“壬戌学制”废除大学预科,许多大学改换庭面,将预科改办称为附属中学,附中以优良的师资、课程与教学,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成为近代普通基础教育的典范。基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目的意愿,大致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附属学校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建立的附属学校隶属于大学,可以称之为传统的子弟型大学附属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职工的诸多福利靠单位自行处理。为了解决教职工子弟读书以及大学生实习等问题,高校纷纷自办附属学校。该阶段以大学为主,地方政府参与不多。附属学校隶属于大学,是大学的内设机构,常常归属于大学的校长办公室或后勤部门管理。附属学校的招生、经费、师资、领导、场地、管理等均由大学自行解决。附属学校的校长往往由大学的领导或教授兼任。此类附属学校在后续发展中,因其与大学的天然血脉渊源、先进办学理念与优秀师资而纷纷成为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