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守好那半壁江山

守好那半壁江山

守好那半壁江山

——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语文素养中占据很重的分量。但是当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写作兴趣淡薄,作文能力底下,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他们懒于写作,害怕写作,最终将影响他们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如何陪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鉴于此,笔者借鉴了许多教育专家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写作兴趣;(2)学会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3)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读写结合;(4)应用现代网络,实施案例讲评(5)选用多种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培养能力学生作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值及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那么,如何开展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分述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写作兴趣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是社会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感情丰富的、最具创造力的人,而不只是课堂上一个客观的、抽象的教育对象。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无视学生的思维,无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悟到写作是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且着眼于主体的发展,参与度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作文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课堂,要让生活的真实进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进而为兴奋之事而兴奋,为忧愁之事而忧愁,为伤心之事而伤心。只有主体真正体会到这些,才能使内心的感受流露于笔端,行文才能流畅,主题才能深刻,也才能激发写作兴趣。

比如,布置学生写一篇以“农村巨变”为话题的作文,如果学生只从表面上路宽了,楼高了,买商品方便了这些方面去写,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让他们去切身体验社会中的转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有学生从自家菜篮以前装的是枯黄菜叶,而现在是鲜鱼鲜肉,写出了物质生活的变化,进而引申到改革开放使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又有物质生活的变写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变。这样,文章的起点低,立意新。

因此,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的地位,主体的活力,写作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主体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学会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澳大利亚教育专家卢比说:“未来是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人们没有阅读和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就没有通往工作的渠道,也没有通往文化的渠道。”

他还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指出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与分享信息的能力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故写作教学活动必须把教育对象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学生扩大获取信息的社会空间,得到许多“社会老师”的指点,丰富他们收集材料的途径,提高他们炼材的能力。

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观察,另一种是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法”。比如以《春天》为题的作文,指导仔细观察春天到来后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光、水色、花草树木、昆虫鸟雀,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的特征,学生果然发现曾无数次接触过却未注意过的东西。同时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对学生的无意观察,相机诱发。一个初中生,受年龄、生活、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意识地去观察。他们是否观察过事物呢?观察过。不过,那些观察大部分是无意观察。家庭生活可观察,学生生活可观察,和家长、同学逛马路、去商场、游公园、玩电子游戏机,乃至看电影、电视、报刊,参加各种集会都应看着是对社会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客观的事物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迹象,学生把这些迹象储存在自己的“映象点”里,久而久之,就会淡忘、遗忘。教学时,老师要注意诱发他们储存在“映象点”的客观事物,帮助他们在自己头脑里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思维而升华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讲读《背影》一文时,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背影”的人物特征。这类人物特征,学生在生活中曾经见过,而且不止一次。如奶奶的“白发”、爸爸的“手”、妈妈的“脸”。在写作训练中,一同学在《妈妈的脸》这篇习作中,以妈妈的脸为线索,用一次自己生病时母亲把脸贴在自己额上试体温开篇,描述母亲把爱心倾注给儿女、给社会,脸由“白嫩”到“黄皱”的一桩桩往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关注生活热点、焦点,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当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我就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当奥运就要在北京举办之际,我就以“奥运”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以“给汶川地震中的(英雄、孤儿、遇难者)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作文,学生每每写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

观察生活仅靠老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发”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为此,我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及时记下来,取名“见闻录”。读写实践证明,“见闻录”的做法简易有效,它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三、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读写结合

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现实生活中极少部分能为学生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际。

阅读是间接之“源”,课本是凭借,课文是例子。学生的阅读是吸收,是认识生活;写作是表达,是反映生活。

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当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表现出畏难厌烦情绪。但是当他们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范文写作后,这种劳动便成了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又使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不操之过急。讲读一篇课文选准一个训练点,研读一个精彩片断,追求“一课一得”的效果。这样做,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为整篇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在讲读《一件小事》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研读课文中细节描写,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细节描写得益于一些精当的动词。在研读精彩段落后,我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写一段话,用上几个精当的动词。有的同学在片段练习中写道:“……爸爸扫了一眼我的分数,从沙发上弹了起来,指着我吼道……”在交流时,我把这段话推荐给全班同学,让大家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评议这些动词为什么用的好。

只要有发现的眼睛,教材中是有许多值得选择的写作素材。如以“创新”为话题作文,课文中有不少素材: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一个读写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语文教学新格局。

四、应用现代网络,实施案例讲评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着切实的作用,但传统作文讲评存在两个问题,制约了作文讲评的效果:第一,讲评平乏空洞,多由师生口头表达,不论是好的作文或是有问题的作文都不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师生不能细致地研读,因此学生对作文优劣的感受是肤浅的模糊的,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评判愿望,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茫然无趣,或不以为然;第二,只评不改,评改脱节,讲评的目的是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写作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如何针对问题进行改正,特别是对整篇或整段进行修改,受呈现条件的限制,传统作文讲评做不到,作文讲评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作文讲评包括对学生的评析及在评析基础上的修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讲评的作用。

“网络空间是知识的领地,而且是心灵和意识的空间”。网络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一个分支,探索实施网络环境下案例式讲评,以其呈现方式的直观性、交互性、及时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趣味性、成功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由思维,提高了作文讲评的效果。

五、选用多种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1)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相结合

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两大阵地,不可偏废。在平时教学中,我既精心策划每一节作文课,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我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也花了很多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国际国内的大事自然要关心,学校班级的活动也是写作的好素材。但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

同学们课外作文的载体,一是他们的日记,一是班级的小报。在我任教的班级,都有一份小报。从小报的定名到编辑出版,都由同学自己完成,我只是提一些要求。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三人,每期每人不少于一篇文章。内容要充实,主题要集中,栏目要丰富,形式要活泼,版面要美观。对小报,我每期做一点评点或组织学生评点。这样的批改评讲,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论分析,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提高。

(2)统一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

学生按老师的统一要求作文,这样有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

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似乎很不公平。从我们自己写作体会来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既重统一作文,更重自由作文。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当然,我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并不是对学生的作文任其自然,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开学初,我让同学们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让他们自由的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以足球为话题要求同学们作文。美伊开战后,我就以战争为话题让同学们作文。即使在统一作文时,我也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而且一般要附加一句“不写这些题目也可以”。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统一作文时,学生就得心应手了。(3)单项传授和多项对话相结合

单项传授能让学生集中的、系统的掌握写作常识和写作技巧。但我发现仅仅讲道理讲技巧学生不大感兴趣,效果也不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在适当地进行单项传授的同时,积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沙龙式对话。在作文评讲课时,就一个文题或一篇文章,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的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当然也是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讨论的话题不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当然我在参与讨论的同时,也会适当地传授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老师批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

在作文批改上,我费了不少心思。尽可能每一篇作文都恰如其分的给以评语,且尽量优点、缺点一分为二,多美赞少批评。同时我也组织学生互改,要求同位之间或两个班级之间学生作文互相对调,我提一些批改要求,如书写、开头、结尾、主题、结构、详略等等。学生互改后,我再收起来评判学生批改的优劣。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同学的评语很是在乎,有的学生以前书写很潦草,虽然老师在批改评语中也曾提过,但收效甚微,可是经同学批改后,书写大为改观。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认为以学生的兴趣为纽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作为老师,我们要不遗余力想方设法让学生守好这半壁江山,扮靓这半壁江山。

以上是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也许,一些认识和做法并不新鲜或者并不完全合理,不揣浅陋地说出来,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点和帮助,以便在经后的教育教学中做的更好。

[参考书目]

黄厚江《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十一期第8-10页)

林广洋《激发兴趣,选准目标》,(《语文月刊》2002年第七八期第29-30页)

章平如《浅谈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03年第三期第21-23页)

张志公《读是写的基础》,(《语文读本》第二册,2004年第295-297页)吴自光《讲究备考策略,提升作文水平》,(《新高考》2004年第十一期第4-5页)濮颖《在平等对话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年第一期第48-49页)刘骞《阅读积累,系统训练,自主批改》(《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八期第23-26页)刘丹《作文批改:从独白走向“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十一期第39页)沈良军《善用课文素材,写就成功作文》(《中学语文》2008年第三期第38页)

作者季从林

单位江苏灌云高级中学

电话138********

邮编2222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