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_欧阳萍萍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_欧阳萍萍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_欧阳萍萍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_欧阳萍萍

第23卷 第1期2011年2月

研究与发展管理R &DM A N A G E M E N T V o l .23N o .1F e b .2011

文章编号:1004-8308(2011)01-0125-08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

欧阳萍萍,马 跃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成都 610031)

摘 要:探讨了国防科研发展的规律,归纳研究了高校从事国防科研应遵循的指导原则.讨论了高校国防科研

管理的重点,研究了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国防科技成果“潜应用”的外溢效应、国防科技竞争机制、国防科技的柔

性化和弹性化的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概括了国外经验对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启示,提出了加强高校军工

科研管理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科研生产;高校科研管理;高校军工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4-15;修改日期:2009-07-07.

作者简介:欧阳萍萍(1982—),女,硕士研究生,科员,实习研究员.

*中国高教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2009年术年会论文.

1 国防科研发展的规律

国防科技是一个国家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具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属性,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国防科技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学技术领域,其发展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一系列自身的基本特点和规律[1].

1.1 政治需求和经济实力保障共同推动规律

国防科技与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互影响,表明国防科技是在国家政治需求和经济实力保障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作为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和进步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省部、企业、自筹等几个层次,而国防科技,则只有国家一个层面.因此,这个规律也可理解为唯一需求方规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国防就是国家为应对和赢得未来战争进行准备.政治的,特别是军事的需要,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经济实力,特别是高技术条件和制造能力,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及可达到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防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发展项目.因此,这一规律可概括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律.

国防科技产生的是第一战斗力.国防科技的发展决定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武器装备对作战方式方法、战略、战役、战术及军队的组织编制和军队指挥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发展国防科技成为一个国家增强军事实力、达到军事目的,并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军事史、国防科技发展史都证明: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军事上的需要是“牵引”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方面.从古至今,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直接成果的数以千计的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都是在军事需求的刺激下研制出来的.

仅注意到军事需求对国防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到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国防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要解决军事上提出的需求按现有经济技术水平能否实现的问题.国防科技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必须以强大的经济能力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或条件为基础.否则,只有军事需要的牵引,一个国家并不能保证国防科技实现所需要的发展.各国经济、科技和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都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理念.

强调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的先进地位和先导作用只是一个方面,还应该充分注意到一个国家的整个科技发展水平对国防科技发展的影响问题.但是如果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国防科技的发展DOI :10.13581/j .cn ki .rd m .2011.01.006

126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3卷 

水平不可能很高;即使有时在某些方面的理论原理上取得了突破,也不一定能研制出高性能的武器装备;即使可能在某些方面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整个国防科技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总体水平并不一定高.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基本的科技条件,就难以研制出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国防科技也不可能获得必要的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工业制造能力,是推进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战术、技术、费用的综合平衡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还表明国防科研计划和项目的确定是否合理、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除了在总体上受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制约,还必须遵循一些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标准或原则,即微观规律:所选择的发展计划或研制项目要获得的武器装备必须是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和效费比高的,否则是不可取的.这就是国防科技发展的战术—技术—费用的综合平衡规律.

综合平衡规律主要是现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来国防科研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美国国防科技政策专家保罗·尼采最先明确提出上述三原则,因此西方国家常称其为“尼采三原则”.

军事上有效,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具备所要求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能确保可靠地达到军事应用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进攻性武器必须在威力、射程和命中精度上能对敌方造成实际的威胁,防御性武器必须能有效地对付敌方的某种进攻性武器.否则,就应放弃或取消对有关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例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宙斯”反导防御系统,6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X”、“哨兵”和“卫兵”等三种反导防御系统,均因军事上的有效性不强而被取消.

生存能力强,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能在敌方的干扰和攻击等危险条件下仍能确保生存(或具有充分高的生存能力),并继续以足够高的效率完成其任务.随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原则越来越重要.例如,没有足够电子对抗能力的坦克、飞机、军舰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敌方的精确制导武器所摧毁.因此那些只强调进攻能力而不重视防护能力的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是不可取的.前述“卫兵”反导系统设备庞杂、不能机动、易被摧毁以及抗爆炸能力差,也是被取消的重要原因.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主要是因为甲板材料使用不当、防护能力差,不重视生存能力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效费比高,是指在国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武器的研制中应以尽可能少的投资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特别是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费用越来越高,国防科研中的经济因素越来越重,通常,在1对1的理想条件(又称边际条件)下,要求进攻性武器能摧毁敌方比自己昂贵得多的武器装备或使之造成巨大的损失,防御性武器能摧毁敌方比自己昂贵得多的进攻性武器或使之失效.否则,无论军事上多么有效、生存能力多么强的武器系统,也是不宜研制的.通过效费比分析,美国在60年代放弃了先进的核动力飞机研制计划,1975年又放弃了成本高的“罗兰特”导弹研制计划.这些都说明,效费比高已成为确定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满足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各国在高度重视研制某些高技术武器的同时,决不会忽视对传统的常规武器的改进.我国从经济和科技能力及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不顾现有武器装备水平而全面研制各种全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而是以现有的武器装备为基础,采取多代并存和高、中低档搭配的武器装备发展对策,进行不对称作战理论研究,已经产生了理想的威慑效果.

1.3 技术上的激烈对抗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表明,武器装备的变革是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集中表现在战术上特别是技术上的激烈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构成了武器装备演变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也就成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

从军事上的战术与技术需要考察,武器装备的发展最基本的任务是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发现(及识别)目标,向目标发起进攻(运载与推进),命中目标,杀伤(或毁伤)目标,杀伤效果的评估,后勤及技术保障,对上述每一个环节及全过程的指挥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防科技就是在发现与反发现、运载与反运载、命中与反命中、摧毁与反摧毁、保障与反保障、指挥控制与反指挥控制等这样一种激烈的战

术、技术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例如,相应于飞机及卫星侦察探测技术出现了伪装技术;相应于弹道导弹飞行(运载)的全过程先后出现了助推段、中段和末段拦截的反导防御技术;为了不被敌方武器毁伤,研究出了各种掩体、装甲防御、发射并加固等技术;为了对付敌方的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研究出了包括通信、雷达、光电乃至C 3I 对抗等各种对抗技术.实际上,每一种新的武器装备的出现,都是为了提供一种有效的对抗或反对抗的手段,这就是武器装备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发展的固有逻辑和客观规律.

武器装备发展的战术和技术上的激烈对抗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集中表现为进攻与防御的统一,用更先进的技术否定较先进技术的否定之否定,从逐渐改进到完全创新的量质互变.

2 高校国防科研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也开始向非传统军工行业开放,吸引了许多优质的社会资源.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大力参加国防科研,军工科研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新领域.但民口院校从事国防科技研究是一项新的使命,有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高校(专指民口院校)国防科研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国防科研生产属于国家控制的专门领域,武器研究生产任务长期由军工研究院所和企业承担.兵工厂和研究所的试验、生产设施和生产线是专门为武器装备的需要设置的.而在高校,它所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一般不具有生产武器装备的功能;同时,与一般企业类似,兵工厂和研究所侧重于具体型号的武器设计制造生产,就是常说的应用研究,军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则由若干专门的武器装备研究院所进行.一方面,军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范围非常宽泛,专门的武器装备研究院所常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含军工)又是高校科研的特长,这就成为国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实武器科研生产队伍,鼓励高校从事军工科研工作的客观要求.

上述分析表明一条原则,即高校军工科研应以武器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除上级的统一决策外,高校一般不直接参与具体型号的武器系统的研究,这不是高校的特长,而且由于技术设备和试验场所的特殊性,高校也不便深度介入(特邀的除外).根据科技创新的原理,军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新型武器装备设计生产的源泉.高校凭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力,为新型武器装备设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都在积极为本国的军工科研服务.

2.2 以破坏研究和极限研究为主要目标

如果说民用研究一般都以建设为主,那么军工研究通常则以破坏为主,这是由武器系统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以常规物理破坏为例,就是用预定的能量使建筑、设施、材料的结构瞬间超过本身的物理承受极限,出现各种疲劳、断裂和损伤,直至结构崩溃,例如常规炮弹、航空炸弹、常规战术导弹、钻地炸弹爆炸等.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破坏理论,研制了许多新的破坏能量装置,如核物质、压缩空气、激光物质、电磁物质等.

高校也进行破坏研究,但只是为了检验目标物可靠性而进行的局部破坏研究,换言之,是为了和平目的进行的破坏研究.在军工视野里,破坏研究的性质变了,是为了战争目的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研究进攻时怎样才能有效达到摧毁目标物的战术目的,防御时如何保全目标物抵抗敌方攻击.

在热兵器时代,武器系统的基本作战功能是寻找目标、释放能量,摧毁目标.因此,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为如何获得瞬间能量,如何使目标瞬间失去结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用社会科学的思想来解释,军工武器研究是与人本主义的建设相反的探索实践过程.正是由于高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在从事军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时一般会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至于化学武器、核武器、电磁武器、激光武器等除破坏方式有所不同以外,其他的环节都是大同小异的.

以破坏研究和极限研究为主是高校进行军工科研的重要原则.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探索如何摧毁建设成果的途径,要求摧毁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可称为硬破坏研究;从人文社科的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克服摧毁建设成就的心理障碍,要求破坏得越恐怖、影响范围越大越好,可称为软破127 第1期 欧阳萍萍等: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

128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3卷 

坏研究.对于软破坏研究,并不是所有参与军工科研的高校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2.3 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为主

高校是教育机构,培养高级人才和学术发展是其固有的特征和优势[2].军工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大业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强大的国防需要先进的军工技术支撑,军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和推动其发展的军工科技人才,军工科技人才来自于高质量的军工高等教育.

国防科工委在科工人[2006]108号文件中指出:委属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特别是国防特色学科基本配套且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培养规模.五十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科研、试验、生产手段基本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汇集了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工业领域最集中、最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一批高水平的专家,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现实和潜在的重要力量.

探索新的机制与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双方自愿、互惠互利、人才为本”的原则,大力促进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充分发挥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

南京理工大学的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地.该专业依托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以及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中始终坚持发挥学科优势,以军工科技为核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军工人才.

国防科工委与教育部还开展了共建高校的工作,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燕山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北大学、东华理工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陆续进入了共建的行列.一大批高校通过了保密资格认证,获得承担军工科研任务的资格.

当今西方国防科技强国的美、英、法、德四国无不重视建立以培养学术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宗旨的国防科技院校或性质类似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在各国国防人才培养和军工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国还充分利用普通高等学校和民用科研机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上的优势,为国防人才培养与军工科学研究提供服务.他们根据各自政体需要选择的国防人才培养和军工科研管理模式,在其国防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支撑与促进作用[3].在军工人才培养方面,中外的作法和效果都是相似的.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为主是高校从事军工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则.

3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重点

在高校科技管理序列中,军工科研可以借用民用科研管理的绝大部分方法和工具.

3.1 大科学管理模式

既高度专业化又高度综合化,并以综合化为主要趋势,是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特点高度集中地体现在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国防科技发展的高度专业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直接结果.

国防上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工作的高度专业化,使每一个科技人员中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小,以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修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军事劳动的分工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据统计,军队的专业工种数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0种,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加到25000种以上.军事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趋势无疑会使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每种武器装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而其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使用、维护等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参加.未来国防科技发展将进一步走向高度专业化.

国防科技发展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化,总体上以综合化为主要特点:①科学技术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领域在国防上有直接或潜在的应用价值,许多国家在国防科研中全面综合性地对应用科

学、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开展研究;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特别是现代大型武器装备)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其研制一般都要利用多个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进行综合开发.

由于现代国防科技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现代国防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及典型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完成,都要按照现代大工业的管理方式由国家进行管理.例如,从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军用卫星到空间站、航天飞机和舫空飞机等,无一不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并组织来自大量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科技人员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因此,现代国防科研具有“大科学”的典型特点,需要按照“大科学”的管理模式由国家进行计划管理.此外,它还越来越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协作研究的规模逐渐增大,有的甚至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或多个国家中组织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开发.因此,现代国防科研不但要由一个国家进行管理,还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共同进行协调管理.

高校军工科研管理要注意这种宏观趋势,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管理机制.

3.2 深化军工科研管理改革

1)要在管理机构和用人制度上下工夫.围绕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精简机关,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打破行业、专业、地域界限,按照现代管理制度建立精明的、对项目执行负全面法律责任的甲方实体管理队伍,形成集中统一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管理人员按项目设置岗位,实行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执行和监督机制,切实把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年富力强的人员吸收进来.

2)改变传统的科研计划投资制度为国家定货制度.实行委托谁定货,谁就对委托方负责;谁研制就向谁定货.鼓励学校的科技人员在新原理、新材料、新方法、新概念武器系统等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现阶段,高校军工科研管理要注意引导研究人员学会逆向思维,大胆挑战传统科技体系,打破“不可能”的习惯思维定势,变不可能为可能,因为在这种可能中往往蕴涵新型武器系统的萌芽.另外,要大力提高军工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①首先在工作态度上要热爱军工,钻研军工,保持军工管理的积极性;②要努力学习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与军工需要联系起来的技能,挖掘军工科研的资源潜力;③国防科研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军民兼容程度,而不是取得成果之后才考虑转化问题.改变每个项目都采用五年计划的方式,按照国防需要和技术发展规律设定合同的起始和结束时间.

3)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法律和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一致、适用平战结合的国防科研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宏观规划管理,改变以行政命令包办一切的管理方式.调动国防科技人员或有志于国防科研的人员的积极性,在统一有序的前提下,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广开渠道.充分运用国际和民用上的基础研究成果,使国防科研计划与发展战略相一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制互相衔接,经济投入与实际效果相匹配.发展武器装备要改变走仿制的老路,切实把国防科研工作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对承担军工科研任务的单位实行认证制度,在认证的范围内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

4)依法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要以合同为执行依据,以经济为调节手段,以法律为合同保障.合同要真正体现双方共同的意愿,体现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有专门的国防法规时,按照法规管理;没有专门法规时,以市场经济法规管理.加强国防法、科技法、知识产权法和经济法的贯彻实施.加强监督机构的建设,保障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使他们的工作不受干扰.

5)加强国防科研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手段管理军工科研项目,提高管理效率

[4].3.3 洞悉国际军工科技态势

高校在规划军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但作为高校军工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洞悉国际军工科技态势,做到心中有数,丰富自己的管理思想,做好本校军工科研的管理组织工作.

3.3.1 国际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趋势[5]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并没有出现如人们希望的全球和平局面,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依然横行,各种危害人类生存的势力蠢蠢欲动,接连发生了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军事因素依然是应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重要筹码,军事实力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调整军事战略,加大军队建设投入,这无疑给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带129 第1期 欧阳萍萍等: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

130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3卷 

来了新的契机,也使之显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1)催生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具有规模经济和集群竞争优势.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大规模重组军事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逐步采取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最近几年,并购成交额已由最初的几亿美元增至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兼并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的航空航天、导弹、核工业、电子等行业,并购范围不仅在国内,而且出现了明显的跨国并购趋势.以美国为例,波音和麦道公司“强强联手”,合并形成航空工业群.洛克希德与马丁·玛丽埃塔囊括所有防务电子业务.同时,相关部件供应商、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随后跟进.通过这些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扩展,最终形成以骨干军工企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为依托、在某一领域集聚发展的国防产业集群.

2)国防科技工业“潜应用”成果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增强.这个效应在我国称之为军民两用技术.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在理论上被称为“潜应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成功地将原子弹技术开发成核电站技术,目前核能发电已占世界发电能力的30%,在一些发达国家则达到70%以上;军事卫星技术也已扩展到气象、广播、导航、资源、通讯等民用领域.日本近20年来投入数十亿美元,引进、开发了涉及40多个领域的几千项“潜应用”技术,由此获得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如已成为日本经济支柱的汽车、电脑、核发电技术都获益于“潜应用”成果的开发.据统计,每项“潜应用”技术开发成功,都会获得十几倍以上的效益.

3)国防科技工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步伐加快.过去,出于对国防科技工业保密性、安全性的考虑,军工生产承包商通常由少数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组成,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需双方的博弈结构,冲击了原有武器装备采购中的招投标体系.当前各主要国家都纷纷深化了竞争体制.美国、英国将此前以市场为基准的自由竞争模式改为受控性竞争模式;而俄罗斯、法国等也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政策、管理方式和具体运行作出了政策性规定;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打破思想上的“围墙”,国防科技工业在招标采购零部件方面,逐步向民用企业开放.

4)国防科技工业逐步形成了柔性化和弹性化的管理体制.高技术局部战争与传统战争相比,在爆发的样式、强度、规模、持续时间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使军工需求呈现出高技术化、品种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因此,对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而言,传统的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复制化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必须在研发、生产、物流等管理方面采取柔性化、弹性化的管理体制.

3.3.2 国外经验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建设的启示[6] 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①要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精干、浓缩军工主体”为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②要发挥高技术产业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我国国防经济的综合素质;③要切实转变我国国防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增量资源投入带动的发展模式,稳步增强高新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竞争力.当前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领域技术储备不足、装备研发水平不高,关键装备技术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军工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上:①从我国军事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强调完成型号保障任务的同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各环节的协调互动良性发展;②抓住国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工程的契机,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国防技术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③进一步健全军民结合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创新体系;④在科研方面要有所投入,机制上有所创新.

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依托国家整个工业基础,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水平:①按照建立“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要求,打破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在保存核心制造能力的同时,允许民用企业承担一部分军品制造任务,以尽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寓军

于民”、“大企业主导,各类企业参与”的武器装备生产格局;②针对军工企业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不细、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配套协作能力不强、现代工艺手段不先进的局面,推进资源重组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提高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协作化水平;③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推动武器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国际军事技术交流和对外贸易,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合作.在保证国防科技工业自主性的前提下,发挥民用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促进和带动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国防军工企业的综合效能.

3.3.3 加强高校军工科研的管理 高校军工科研要注意到军工科研管理的一些特殊性.

1)处理好保密研究与公开研究的关系.军工产品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特殊产品,军工产品或技术、工艺的完全公开将会严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为了使某些军工产品及其技术、工艺等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要求:①军工产品的科研和生产必须与民用产品的生产相分离;②必须要有完善的保密制度.为了使高校能更好地参与军工产品的科研生产,需严格和明确界定哪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必须进行保密研究,哪些军工产品可进行公开研究.

一般地讲,核心军用产品、军事生产能力,以及关键技术、设施和独有军事技术等,如核潜艇、导弹、信息战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应处在高度保密状态,否则国防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而一些与国防安全程度关系不大的非核心军用产品及其非关键技术、设施和生产工艺等,如运载车辆、军人日用品等产品及其生产技术、设施等,则可以处在公开状态.

在军工产品保密科研生产制度的安排上,关键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确定保密生产和公开生产的边界.为了确保高校能够顺利地介入军工科研,国家建立了保密资格审查制度.高校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产生军工科研.

2)处理好军事专用与军民两用的关系.军工产品有特定的军事用途,决定了军工产品和军工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专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产品及其构件的专用性;②生产工装、工艺和人员等专用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长期以来军工产品对民用产品的绝对优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性能的可靠性还是技术的领先性,民用产品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军工产品,从而为军工产品的军民两用生产提供了可能.在军工产品科研生产的军事专用和军民两用制度安排上,关键要解决两大问题:①界定哪些产品及其构件应该是军事专用的,哪些产品及其构件可以是军民两用的;②如何使企业在同一场所、同一生产线或同一机床上生产军民两用产品.一般地,军事专用产品应该是满足军事需要且采用军事规范和标准生产的产品,与此相适应,用于生产军事专用品的工装、工艺和人员等通常是军事专用的,如潜艇、战舰、战机、坦克等作战系统的生产和组装.军民两用产品则主要是采用商业标准或规范生产,可满足军用和民用需要的产品.用于军民两用品生产的工装、工艺和人员等则是军民两用的.当然,如果使用柔性制造系统对民用和军事专用生产线进行改造,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可将民用和军事专用工装、工艺等改造为军民两用性的工装和工艺等,从而可以在同一场所、同一生产线或同一机床上,既可以生产军用标准产品,又可以生产商业标准产品.

参 考 文 献

[1] 匡兴华.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E B /O L ].w w w .s t u d a .n e t /z h e n g z h i q i t a /080802/11413946.h t m l ,2008-

08-02.

[2]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工作的若干意见[E B /O L ].w w w .l a w -l i b .c o m/l a w /l a w v i e w .a s p ?i d =167738,2006-01-26.

[3] 张新科.西方四国国防人才培养和军工科研管理模式分析[J ].国防科技工业,2006(8):55—57.

[4] 魏金如.我国国防科研管理的大趋势[D B /O L ].h t t p ://u s e r .q z o n e .q q .c o m/594689872/b l o g /1196460456.

[5] 黄 薇.冷战后美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及其启示[N ].中国国防报,2006-07-02.[6] 林芳竹,季自力.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趋势管窥[N ].中国国防报,2008-20-23.

131 第1期 欧阳萍萍等: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

132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3卷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Ma n a g e 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 i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O U Y A N GP i n g-p i n g,M AY u e

(O f f i c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C h e n g d u 6100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I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l a w s f o r r e s e a r c h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a n d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g u i d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r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 e n g a g e i n d e f e n s e r e s e a r c h.I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m a t e r i a l i s s u e s f o r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m a n a g e-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 i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 a n a l y s e s s o m e i m p o r t a n t p r o b l e m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i n d u s t r y c l u s t e r,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o f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e s e a r c h o u t c o m e s,a n d t h e c o m p e t i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s o f d e f e n s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t p r o v i d e s t h e i n s i g h t s o

f f o r e i

g ne x p e r i e n c e,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m a n a

g e 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 i nC

h

i n e s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K e y w o r d s: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m i l i t a r y r e s e a r c h a n dp r o d u c t i o n;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m a n a g e m e n t

i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m a n a g e m e n t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上接第61页)

附表1 基于产业技术特性的11个部门投入产出表

A p p e.1 T h e i n p u t-o u t p u t o f11s e c t o r s b a s e do n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部 门相 关 部 门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能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材料各种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农药制造业、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陶瓷制品、耐火材料

制品制造业、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压延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金属冶炼、

延压加工及合金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饮料、烟草加工、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等制品业、家俱制造业、造纸业、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废

品废料、建筑业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交通运输工具、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器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普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环境管理业、租赁业、旅游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新闻出版业、广电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组织业

金融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业

通信与信息类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科技服务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附科技兴趣小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遵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规律,实行点面结合,基本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第二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建设宗旨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得到科研项目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挑战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学生创新研究团队,进一步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展,形成高职教育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实施,同时也为择优向院外推荐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充分的项目申报及验收的准备。包括 1、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专利)评选与推广; 2、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个人、团队)、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评选(并完成项目验收结题); 3、“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4、省级、国家级大学生专业学术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机械创新设计、电脑网络设计等大赛); 5、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见附件一)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的组成: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科技、教学的院领导担任,成员包括院团委、学工处、科技处、教务处、高教所、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调整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审查项目经费资助使用情况,评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第五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办公室设在团委。由院团委主持负责项目的日常综合管理,部署每年大学生科技工作安排。 1、院团委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相关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营造优良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氛围。负责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总结工作。 2、学生工作部(处)负责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活动成果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3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工科5万元(含)、文科3万元(含)及以上的项目1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奖); (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1)。 第九条科研处负责受理团队申报事项,组织专家组评审。科研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确定团队建设及资助方案后报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 要: 关键词: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基础科研、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逐渐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使得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这种科技大环境下,个体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不足等原因逐步被更加系统化的科研团队所取代,科研团队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 1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科研团队缺乏优秀团队管理者作为支撑 高校科研团队首先是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组成的科研群体,而团队管理者,既是团队成员获得工作方向、具体任务、工作目标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团队士气、活力、凝聚力的纽带。因此,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团队内部的管理活力。一些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方面虽然具有一定水平,但管理能力却相形见绌。是推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必备要素,而我国当前高校科研项目团队的成员结构中执行类人才比重偏高、规划类人才比重偏低,同向知识类人才比重偏高、创新力强的复合类人才比重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此状况下,极易形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不仅缺乏多学派、多学风的交融交流,更容易造成学术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呆板、知识结构老化、学术思想僵化、学科发展缓慢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1.3科研团队凝聚力不足,协同创新意识薄弱 高校不同学科间的科研人员通常交流少、合作也少。同一学科团队成员虽然彼此熟悉,但合作相对松散,内部沟通不够顺畅,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因为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竞争,而面对随之而来的冲突,团队往往选择了回避的方式,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 在协同创新上,国内高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从原教研室和课题组的形式发展而来,项目负责人在选择成员时,对成员的能力、个性等虽然有所了解,但也容易受个人好恶等因素制约。目前来看导师加学生式的科研团队在高校中可谓比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建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高校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其自身能 力建设对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发展、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当前高校科研团队 建设由于历史问题、理念滞后、文化因素等原因,存在着团队人员构成单一、团队凝聚力不 足等问题,可以通过推行目标与过程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等策略予以应对。 高校 科研团队 策略研究 2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6

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科研处

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适用对象:科研人员(个人权限) 北京易普拉格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快速入门 (1) 2.1系统功能整体布局 (1) 2.2 系统的通用功能 (2) 2.2.1 新增 (2) 2.2.2 查看 (2) 2.2.3 报表 (2) 2.2.4 权限 (3) 第三章操作指南 (3) 3.1 综合办公 (3) 3.1.1通知公告 (4) 3.1.1.2 通知公告查看 (4) 3.1.2 接收消息 (4) 3.2 个人资料 (4) 3.3科研项目 (4) 3.3.1 项目一栏表 (5) 3.3.2 项目申报 (6) 3.3.3项目结项 (7) 3.3.5 年度工作量 (7) 3.3.6 年度经费 (8) 3.4科研成果 (8) 3.4.1论文成果 (9) 3.5 学术活动 (11) 3.5.1 参加会议 (11) 3.6 科研考核 (12) 3.6.1考核结果 (12) 3.6.2 奖励结果 (12) 3.7 退出系统 (13) 第四章常见问题 (13) 4.1 项目、科研成果录入 (13) 4.2 成果新增页面关联字段 (13)

第一章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一个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显得非常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论著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等等。 编写目的 本文档面向科研人员用于指导《科研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读者为本系统的最终用户。第二章快速入门 2.1系统功能整体布局 进入科研管理系统首页,页面分为LOGO区域、一级菜单区域、主操作区域三部分。一级菜单区域主要是各个科研业务间功能的切换;而主操作区域主要是某个科研业务内各个操作功能的切换。进入科研系统页面分为:LOGO区域、一级菜单区域、主操作区域三部分如如图2.1: 图2.1 (1)LOGO 区域: LOGO区域主要是学校的校徽及名称。 (2)一级菜单区域: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系部: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开课时间:学年学期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需求分析 (2) 1.1系统功能分析 (2) 1.2数据流图 (2) 1.3数据字典 (3) 第二章概念结构设计 (4) 2.1数据抽象和局部E-R图 (4) 2.2总体E-R图 (7) 第三章逻辑结构设计 (8) 第四章物理结构设计 (9) 4.1物理结构设计的目标与任务 (9) 4.2存取方法 (9) 4.3存储结构 (19) 第五章数据库实施及应用程序编制 (10) 5.1数据库实施 (10) 5.1.1创建科研项目管理数据库 (10) 5.1.2创建院系信息表 (10) 5.1.3创建科研员工信息表 (11) 5.1.4创建员工职称信息表 (11) 5.1.5创建教师信息表 (11) 5.1.6创建参与成果信息表 (12) 5.1.7创建科研成果类型表 (12) 5.1.8创建科研成果登记表 (13) 5.1.9创建科研成果结题信息表 (13) 5.1.10创建科研成果审核信息表 (14) 5.1.11创建科研奖励信息表 (14) 5.2视图的建立 (15) 5.3查询 (15) 5.4更新 (16) 5.5删除 (16) 5.6授权 (16) 5.7索引 (17) 第六章心得体会 (18) 第七章参考文献 (18)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何对学校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保存、处理、统计、加工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将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因而建立良好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高校成功的必由之路。系统功能的分析与数据的结构关联及使用都首先反映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能够适应于科研登记、成果审核、项目结题、成果查询、成果统计、设置功能等管理所需的要求,一方面,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此系统方便的查询自己年度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将为院系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基础。另外为了更好的完成该科研管理系统的运行,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设计并使用了参照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及事务等方法和机制。 适用范围: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 发展前景:本系统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城市,为企业和高校的合理应用人力资源提供方便。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创新项目”)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子项目之一,旨在调动我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我校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保证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保证创新科研项目质量及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评选及管理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开、注重创新、科学规范、强调效益”的原则,择优资助,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及结项审核。 第三条研究生创新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课题,鼓励研究生在理论上、内容上、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创新。研究类型应以基础研究为主,鼓励有价值的实际应用研究。 第四条研究生创新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重点项目资助将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相结合,资助对象为博士研究生,以利于培养科研创新高端学术人才。 第五条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是在学校领导下,由研究生院联合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环节。研究生院是研究生创新项目的主管单位,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及指导教师协同负责追踪项目的开展情况及检查

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具体事宜。. 第二章申报与立项 第六条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基本条件为: 1.项目申请人应为我校在读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完成学位课课程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此条件可适当放宽)且成绩合格。2.申请人应具有较强的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所申请的研究生创新项目应是申请人独立设计的创新课题,研究课题应与本人学位论文选题一致(如不一致,必须通过跨学科导师指导组指导),课题应在理论、内容、方法上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4.课题论证应客观、充分,研究思路清晰,可行性强。预期可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5.申请人所在培养单位、学科及其指导教师能够积极支持创新项目研究工作并提供相应条件保障。 第七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研究生,不得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1.至毕业前,项目开展时间不足一年的; 2.有研究生创新项目在研、尚未结项的; 3.其指导教师以往指导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中有无故未按期结项的。第八条我校研究生创新项目申报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重点项目开展周期一般为2年,一般项目开展周期一般为1年。 《黑龙江研究生创新项目由研究生本人自主申请并填写第九条. 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及其所在培养单位推荐申报。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4.doc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4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 科研团队应该如果管理才更有效。科研团队,有其特性,也有共性。科研团队的领导通常都是搞学术出身,在管理经验方面稍显缺乏,虽然我只是科研团队中一名普通成员而并非领导,但看着大家都很拼命的工作却进展甚微,还要受领导的批评和惩罚,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科研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具有与技术相匹配的管理能力,而是层次越高的技术管理者,越需要技术广度、技术敏锐度与市场敏锐度,而且更需要沟通、管理与领导技能,真正好的技术管理者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管事到管人与事的转变; 2、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问题的转变; 3、从标准化到合理化的转变; 4、从外方内方到外圆内方的转变; 5、从自己做事到让别人做事转变; 6、从追求个人成就感到追求团队成就感的转变; 7、从追求真理到把握灰度的转变; 8、高层管理要人性化:要立足于远见与变化;

中层管理要合理化:强调应变与调整,立足于组织力与有效执行; 基层管理要标准化:立足于例行化的效率; 9、能力的不同在于: 高层以洞察力为主; 中层以人际能力为主; 基层以技术性能力为主。 中层精明强干,基层埋头苦干,高层才能袖手旁观。 9、加强从技术到管理之后的自我修炼与自我提高。 10、给研发技术人员创造愿景、描绘愿景,尤其是关于项目与团队的前途; 11、目标共享与任务分配: 目标的共享化、目标的承诺化、目标的系统化、 任务分配的原则:分配时的抗拒处理、分配时的控制紧度、分配后的跟踪与控制、结果反馈; 12、给研发技术人员以适度发挥空间:使其共享并参与管理。 科研团队不同于生产和经营团队,直接关系到企业风险投资的效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无需管理,只需要领导的重视。科研团队管理者的职能是协调、沟通和服务。管理者的权力主要是用在

科研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科研人员)

科研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科研人员)

目录 科研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科研人员) (1) 目录 (2) 引言 (3) 编写目的 (4) 第一章系统的登录 (4) 1.1 登录系统 (4) 1.2 密码修改 (5) 第二章快速入门 (5) 2.1系统功能整体布局 (5) 2.2 系统的通用功能 (6) 2.2.1 新增 (6) 2.2.2 查看 (7) 2.2.3 报表 (7) 2.2.4 权限 (8) 第三章操作指南 (8) 3.1 综合办公 (8) 3.1.1通知公告 (8) 3.1.1.1通知公告的新增 (8) 3.1.1.2 通知公告查看 (9) 3.1.2 接收消息 (9) 3.3 个人资料 (9) 3.3科研项目 (10) 3.3.1 项目一栏表 (10) 3.3.2 项目申报 (11) 3.3.3 项目中检 (12) 3.3.4 项目结项 (12) 3.3.5 年度工作量 (12) 3.3.6 年度经费 (13) 3.4 科研经费 (13) 3.4.1 科研经费的查看 (13) 3.5科研成果 (13) 3.5.1论文成果 (14) 3.6 学术活动 (15) 3.6.1 参加会议 (15) 3.7 科研考核 (16) 3.7.1 考核结果 (16) 3.8 退出系统 (17) 第四章常见问题 (17) 4.1 项目、科研成果录入 (17) 4.2 项目、论文、著作查询 (18) 4.3 下拉框字段选择无值 (18)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一个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显得非常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论著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等等。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科研战略资源。作为科研管理的桥头堡,大数据的应用是高校科研管理建设的组成部分,着眼科研发展现实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完善调研规划,加强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管理;高校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存储数据规模内容、增长量级、发展速度日益提升,大数据的战略性、社会性与多元性得到广泛认可,在生产、生活及教育等方面应用更加广阔,产生了巨大的商机与价值。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高学校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展现高校办学实力、治理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也必须进行创新管理理念,在申请、立项、论证等众多环节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优化科研管理思路,理顺管理关系,促进人、事、物的规范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保障支持与战略支撑作用。基于此,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要深化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规律认知,契合当前的科研管理需求与现实需要,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助力,引导科研工作者感受到自身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带动科研管理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有效推进,从而使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产生实效。 一、强化调查研究,提升科研管理规划性 从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实需要看,大数据应用必须服务于科研研究、服务社会的大局中。注重从现实社会需要、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将大数据渗透到立项、申报、论证等各个方面,纳入科研管理的总体布局中,提升科研管理建设的保障效果,使其能够充分为科研管理服务。科研管理建设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强的资源支持,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具备了更多的方向选择。然而为了使科研管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与学校的办学发展目标与科研主攻方向相吻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做好相关调查研究,针对现阶段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量前瞻性与实效性、宏观性与个体性、先进性与经济性等方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4篇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4篇 篇一:小学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 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I 页学生园区宿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本系统是针对XX大学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开发的一个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则要求应用程序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操纵功能,界面友好、使用简单方便等特点。开发流程参照软件开发常见的步骤,主要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以及开发后期的系统测试等阶段。本系统中,主要使用了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169937.html,技术实现,并且使用了Microsoft公司的Visulstudio2010为开发工具,该IDE 对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169937.html,技术提供了完备的支持;数据库方面,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数据库技术,并且使用ADO技术进行数据库访问,提高了数据库开发效率和可靠性。在旧的手工记录的高校科研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开发出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之后,学校的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将有很大的改观,由过去的人工方式转变为计算机方式,由效率低、数据冗余、易产生错误转变为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也是学校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169937.html,,Web应用,数据库

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II 页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yp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IS), which aimed at the procedure of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in HNU University and based on Web. Its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es the backstage database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as well as front ends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 two aspects. Establish the data uniformity and the integrity regarding the backstage databas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request strong, the data security good storehouse. As normal MIS, it requests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regarding the front end applica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 to be able to provide the formidable data operation function, the contact surface friendly,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use simple convenience. Development procedure in this system follows the other classic software development, it mainly includes these phases: analysis of the system requirement, database design, detail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the system test at the latest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system, used the technology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169937.html, as the mainly implement technology, and used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3 as the IDE, which provided a good support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169937.html,. On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we used SQL database and use ADO to develop our data base; it raised the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database. The old manual record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way already could not adapt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era, after the new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ed, the school existing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ll have very big new face, transformed by the past artificial way into the computer way, by the efficiency low, the data redundant, easy to produce transforms wrongly into the retrieval rapidly, the search convenient, the reliability high, the reserves is big. These merits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normously, also is the school scientific styl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ortant condi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ASP.NET,Web Application,Database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设计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设计 ××,电子工程系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得工作效率,并改善高校科研管理现 状,开发了基于ASP得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两大功能:普通用户功能与系统管理员功能。其中前者涉及对基本信息进行浏览、查询与打印等操作,后者管理员则对信息拥有审核、添加与修改等额外权限。系统采用了基于B/S模式得设计思想,选取ASP作为前台开发工具,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平台得开发技术。 关键词:管理系统;ASP;Access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ASP is designed、 This system will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also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modules: mon user and administrator、The former could browse, search, print the basic information, while administrator can owns extra authorities of audit, append and modification、 The design idea based on B/S mode is adopted by system, besides, it chooses ASP to be the stage development tool and applies Access as background database、 Key words:Management System;ASP;Access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其对策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现代企业,后因企业员工以其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迅速扩展至教育、管理、经济和社会领域。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为目的,针对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学术方向,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2]。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科研创新团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共同的学术目标,这是团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基本组织管理模式是课题(项目)制。课题(项目)制是指按照公平竟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项目)为中心、以课题(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研究、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课题(项目)制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但是,由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利益约束、引导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组织表现为分散化和小型化,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单一学科、单一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是在原来的学科组或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团队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科组织虽然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校院系的三级结构、二级管理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型大学中行政色彩极浓的科层结构模式;就学校而言,具体表现为:学术权力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行为包办科技创新团的学术事务现象比较严重,使团队的学术权力没有多少生存和发挥的空间;具有参与决策及管理职能的学术权力过于虚弱,代表学术的广大教授和学者的发言权和参与管理权不够,导致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主从关系错位即使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组成了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受到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意识壁垒的影响,他们也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除了体制障碍之外,团队内部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科研团队成立后,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 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 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 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 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 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 责人 1 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 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 年龄一般不超过 55 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 名,40 岁以下成员不少于 2 名。团

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 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 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 3 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 工科 5 万元 ( 含) 、文科 3 万元 ( 含) 及以上的项目 1 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 项 ( 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 奖 ); (3)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 1 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 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 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 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 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 发表时间:2010-08-06T11:14:53.653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中旬供稿作者:易丽平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易丽平(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科技处,湛江 524088) 摘要:科研实力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科研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来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86-02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是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灵魂。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促进知识不断传播和运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范围广泛,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其次,应加快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并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最后,创新管理方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发展。通过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影响和制约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因素 2.1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淡薄 2.1.1 以人为本理念淡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坚持的理念。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中存在“重视科研管理,轻视科研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进取心较弱。 2.1.2 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不足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高校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还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尚未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十分严重,而且把教学与科研严格割裂开来,没有把科研人员作为一线人员对待。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科研,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科研,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对高校科研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教职工职称的评定科研也是其重要指标,为此,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工作的棘手问题。 2.1.3 科研管理开放性理念淡薄随着知识、经济、信息、人才、财富全球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渗透逐渐增强,各校的教学与科研被逐步纳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目前高校在科研过程中缺乏交叉学科、跨学科、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往往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搞科研,不具备把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条件,开放性理念淡薄。 2.1.4 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淡薄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1]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高校科研知识产权流失,给科研工作带来损失。 2.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 2.2.1 科研管理体制滞后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上请下达式的“被动管理”,科研管理一直由科研处对校内各院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直接管理,按要求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监督、总结、验收、鉴定和报奖。部分二级院系、科研院所缺乏相应的管理权限,不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2 科研人才机制不健全首先,部分高校科研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尚未形成,无法承担高层次涉及到多学科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次,缺乏科研管理创新的环境,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学术浮躁心理明显,加之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工作,特别是个别高校对科研人员不平等的待遇,使得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强,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严重制约了科研的发展。三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系统知识以及创新意识。 2.2.3 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科研评价工作形式主义明显,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科研活动,缺乏量化标准或假量化标准,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人为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2.4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即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2]但现阶段,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存在着“重成果,轻转化”现象,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3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是着眼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是着重点,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 3.1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 3.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科研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实质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需要面向全体科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