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

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在高速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日益广泛,生物技术、新材料对农业、工业、医疗健康的影响日益显现,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在此形势下,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大国都在积极作为。对中国而言,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们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消费了世界50%的钢、水泥、煤炭,石油进口依存度达57%,铜进口依存度达到70%,而大量消费能源资源所造成的大气、水、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年以来多次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效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也不能就科技创新谈科技创新,而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单从科技数量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因此必须将深化改革作为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抓手,对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方能事半功倍。为此,要重点把握以下4点:

第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此一定要把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关键,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有很大差距。为此要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支撑,各

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即使是一些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专项也要注意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要围绕激励企业创新来完善金融、税收、价格、财政、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打通经济与科技间的通道。例如我国财政科技支出中给企业的仅占15%,而发达国家达30%以上,要积极研究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用于企业的比例的相关措施。

第二,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与协调,包括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制高点。要改革国家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机制,解决好多单位分蛋糕、抢

课题等重复浪费的顽症,解决好科研单位与高校存在的大批高端科研装备不开放、不共享、低利用率的突出问题。要改革国家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弱化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出了几位两院院士、获了多少科技成果奖等指标,而突出发明专利授权、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考核。2013年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考核,这体现了党政机关都在积极推动创新驱动。

第三,根据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及相关支持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化解过剩产能的攻坚阶段。要通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既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消费、新材料、物流等产业也可以为化解产能过剩中突出的就业、税收减少等因素提供广阔的增量空间,并提高我国产业的总体素质。

第四,深入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近几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ipad大获成功,既是基于技术创新,也是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的协同效应。马云创办的淘宝、天猫电子商务平台,近几年快速增长,2012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据说2013年能达到18000亿元,增长50%以上,其核心我认为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近期正在考虑的五项重点措施

第一,结合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权限的同时,及时建立完善配套的重要产业准入和监管机制,并充分考虑体现创新驱动发

展。例如要使产业技术经济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对钢铁、水泥、石化、船舶、光伏装备等产业,要制定实施更高的准入技术标准和相关联的体现技术进步的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产品质量、土地集约利用等标准,既防止一放就乱,又在简政放权中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消费能力强,科技资源丰富,但是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资源约束瓶颈和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要将东部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推进区,对京津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等省市积极推进国有单位科研成果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科技创业投资和金融支持的政策,加大国际创新的合作力度。在推进中关村、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并有序扩大政策适用范围,要推动高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的二次创业。

第三,研究制定重要产业的创新发展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对能源、汽车、冶金、石化、集成电路等行业或重要产品,要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技术路线、保障措施和推进时间表,使之与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有机结合,协调推进。

第四,实施新兴产业引导工程。对信息消费及信息惠民、节能环保、宽带中国、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以及智能物流等统筹推进重大产业引导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支持,加快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第五,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发挥好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积极提升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能力,要推动建设更多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要支持企业建立与完善全球化的研发网络,更有效地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技术先进的创新型旗舰企业。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学习资料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入2013 年,必须进一步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镇农业企业家,年加工产值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入社社员人,联系带动农户户、生产基地亩;新型高素质农民名,种养殖面积亩,年产值元。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切实改变了过去普通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一统天下”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三大主体”,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我们以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生产经营队伍。一是以培养培训为抓手,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成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近年来,每年培训都超过万人次。二是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镇的区域地理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镇拥有市级农业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化加工,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全镇拥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个,获得绿色无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中国科技论坛-5-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集中关注和研究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培育,形成一定的可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借鉴和参考的经验总结。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特征、功能定位及培育政策主张等,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内容和体系。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一方面,受土地极度细化的小农经营规模的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难以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务农人口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保证充分的农业劳动力,提高务农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和探讨已刻不容缓。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有力的政策及相关措施支持、培育及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内的提法,国外类似的研究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培育上。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选择,是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一)国外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的培育模式形成不同的政策主张。政府主导型观点强调政策制定、财政扶持在其培育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基础型观点坚持市场在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技术支持型、主体自由发展型等也被认为是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模式。 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培育方案。Jamison & Lau(1982)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对农场主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农产量的增加。Chambers & Thrupp(1994)强调家庭农场主的创新及可持续性有赖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持。Bammann(2007)对农场主收入、就业机会和粮食安全进行价值链分析,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家庭农场的影响不可低估。Wilson,Harper & Darling(2013)则认为,完善的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明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技推广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广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开发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市场开发是科技创新的生命,辐射带动是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这一理念,选准创新重点、做好创新规划、明确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基础。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研发的立足点。在技术方面,研发人员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在成本方面,把解决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作为着

力攻克的技术瓶颈,尽可能降低肥料生产制作成本,努力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科研单位、专家和合作企业、示范基地以及省、市、县之间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三是要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不断反馈与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要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 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无疑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但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投入。现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必须以相应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推广手段作保证,这就更需要足够的投入。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 本文是枪手代写的,并且客户没有付费,所有上传网上,客户不要用,用了就是侵犯版权,会告到单位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型农业的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地发展进步,呈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但是,改革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需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解决克服。本文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农业改革力度的加深,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不仅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而且我国农业劳动力也有序进行转移,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民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快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着力推进“三农”工作的落实,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分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分析 1.加快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国加大力度在农业转型方面,加快调整结构,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农业经营主体,例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积极地推动了新型农业的发展,扩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2.家庭农场逐步兴起 从当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近几年,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扩宽到蔬菜、水果、畜禽、种植业等领域。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人员,30%左右的农场都拥有自己的长期雇工人员。当然,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短期雇工和季节性雇工,而季节性雇工大多从事种植业的农业生产。 3.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大大增加,基本覆盖了种植业、畜牧渔养殖业、水果蔬菜、桑蚕、茶叶、药材等多个特色主导农业性产业。 4.农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我国农业企业不断扩展,农业龙头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实力大大增强。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经济实力。 5.经营规模较大 农业的改革,加快了农业土地的流转,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农业专业大户的标志是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他们具体的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作。这就意味着它们将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经营规模较大,呈现带动效应,将带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经过调查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要比传统的农业主体经营能力更强。另外,由于新型农业的改革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的强。研究表明,较强的盈利能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还增强了在农业产业方面的投资能力。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一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国务院出台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后,科技部率先行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部区会商议定书,出台了促进宁夏科技发展的26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我区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指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我区先后出台了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涵盖农业科技工作诸多领域的科技政策,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工作会议,对包括农业科技在内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奖励了一批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典型,优化了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二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通过科技改革、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基本需求的研发推广体系。培育组建了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农科院、水科所、气象所等3个非营利科研机构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由改革前的50%上升到85%。建立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是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积极争取并实施了电子农务平台、盐碱地改良、设施园艺、压砂地持续高效利用、枸杞、马铃薯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自治区级农业科技项目数百个,启动了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投入科研经费上亿元,取得并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引进选育优良农作物、牧草、林木、蔬菜品种数百种,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实现了小麦第4次、水稻第5次、玉米第6次更新换代,创造了水稻单产933.85公斤、玉米单产1248.9公斤的历史新高。冬麦北移技术扩大示范推广到30万亩,亩产较春麦增加100-150公斤,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奶牛年产量达6700公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黄河鲶鱼人工繁育、经济林木花卉快速繁育等农业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2007年以来,我区共取得100多项自治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2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兴农基础保障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把保 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在良种培育、地力提升、作物丰产、优质安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工储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以科技“利器”突破资源紧缺的约束,努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加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74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案人:成岳冲 主题词:农业,科技创新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0年发出1号文件关注“三农”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的决心与恒心。随着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执行,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的全面进步仍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面对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长期而有效的供给,其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创新。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依然严重不足。据了解,近年来公共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一直处在占农业GDP0.25%左右的水平,与1%的国际平均投入水平相差甚远,与农业所处战略地位更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现有农业科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当,科研单位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跑部门、争经费、要课题上。 (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定位不清、分工不明,研究内容“上下一般粗”,同质竞争、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使原本有限的科研经费达不到极尽其用的效果,综合水平不高。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自主和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是当前科研立项普遍采用专家评审制,存在同行相互排挤、研究思路泄露、外行评内行等问题,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有些需要几十年连续研究,而科研项目执行时间较短,一般两到五年为期,不能确保长周期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进行;三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亟待完善,过于重视基础理论,对应用成果重视不足。同时,在成果评定上,管理部门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弊病明显。 (四)农业科研基地用地无法得到保障。农业科研用地是第二实验室。各种农业科研基地对环境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有特殊要求和投入,面积也相对较大。为了方便培育新品种,全国不少地方在海南省选择地块作为基地,但由于农业科研用地不能带来税收,得不到地方政府支持,科研机构只能从农民手里进行转租,这就需要付出较多精力与农民和当地村委会进行沟通和协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地方的农业科研用地被随意征用,转移频繁,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工作稳定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汇报参考材料

《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全文如下。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又不忽视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既扶优扶强、又不“垒大户”,既积极支持、又不搞“大呼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设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政府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支援等,全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品种和技术创新 市科技部门做好成果申报,争取资金扶持,促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苏邮Ⅰ”蛋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并列入了今年全省农业主推品种;家罗氏沼虾虾苗厂年产虾苗亿尾,补齐了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长期依赖外地虾苗厂的短板。 、以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融合助推农业项目。 近年来,该市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南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目前,富裕达公司依托国内知名院校,成立了“高邮市罗氏沼虾研究所”,专门研究罗氏沼虾育苗、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高邮鸭集团成立了全国鸭蛋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禽蛋分中心”;双兔食品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乳、糙米汁等产品精深加工;戚伍水产公司成立了“罗氏沼虾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罗氏沼虾精深加工已组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项。 、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高邮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聘任了科技特派员名,培植科技示范户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个。同时,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实现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村村全覆盖。 、以创新机制开发农业项目 高邮市在创新农业开发项目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要求各负其职保工程质量,要求市农开局、财政局加强监管和督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把握节点,争分夺秒,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和中标企业要求排进度,对项目建设内容序时推,要求施工单位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三是咬定目标,争创一流,精心打造优质工程。该市明确提出了“扬州争第一、全省争优秀”农业开发的目标,切实要求相关部门要按照设计把好数量关、质量关、效益关。市农开局做到落实专人监督,加强跟踪督查,并在项目区乡镇邀请当地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力强素质高的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理小组”,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 、创新开发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化集中区 ①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为了从组织上保证集中区建设,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了集中区建设有组织、有班子、有人员。②出台集中区建设规划。这规划规定了集中区的区域,主要指紧靠省级高邮经济开发区,从京沪高速入口至北关河约二公里地段,沿高兴东公路南北两侧建设集中区。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亩,凡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可优先落户集中区,其它项目原则上不得落户集中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土地趋紧的大背景下,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③明确集中区发展目标。按照省和扬州市农开局要求和高邮市“三个倍增”计划,我局确立了集中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达家,比年增加家以上;经济总量达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要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面临严峻的形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到底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清华三农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韩俊强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为基本原则,不可脱离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关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确实,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是农业生产中最适宜的经营模式。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经营形式也是家庭经营,这是农业与工商业的区别。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其次,要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民工“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同时,要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 粮食“九连增”的实践已经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在今后现代农业大跨步发展的进程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要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时政热点高中政治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发展 【热点解读】 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2.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 年9 月29 日21 时16 分 3 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 米,最大直径 3.35 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难点突破】:意义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经济意义 ①发展航天事业可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占领高科技阵地,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航天事业、开发太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③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政治意义 ①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命题角度1】 2012 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今后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

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模板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016年4月28日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山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我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规范管理、加大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种养大户情况。全县共有种养大户312户,其中粮食种植大户124户,经作种植大户86户,畜牧养殖大户52户,水产养殖大户50户,综合类种养大户220户。其中种植业以水稻、茶叶为主,畜牧养殖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水产养殖以流水养鱼为主。经营业主以基层村组干部以及有经验的农户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速度加快,一些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返乡农民渐成主流。 2、家庭农场情况。自2013年7月我县注册登记全市首家家庭农场以来,截至目前,全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73家,其中种植业56家,经营耕地、茶园面积1.15万亩;42家养殖业家庭农场中,生猪养殖规模500头以上2家,养殖水面100亩以上6家。全县家庭农场中,达到中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15家,达到大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5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家,2015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纯收入为21.4万元。

3、农民合作社情况。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其中部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供了纽带。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5、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77个,其中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16个,农业产业化合作互助型组织8个,农产品销售组织5个,植保服务组织32个,农机服务组织16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多元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一是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流转耕地、茶园5.68万亩,全县耕地流转率在15%左右。其中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耕地面积达4.6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81.5%。规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的实践和启示 大丰市位于苏北沿海中部,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5万亩,境内海岸线长112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50万亩,另有100多万亩的辐射沙洲,人口72.41万,其中农业人口45.92万。该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港口城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强市。近年来,大丰市一手抓工业发展,实施“以工强市”发展战略;一手抓“三农”工作,注重加快农村基层科技服务创新建设,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自2003年起连续九年居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之列,2011年为第56位。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4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一、做法和成就 ⒈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在这方面,大丰市的历任领导认识都很一致,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从未放松、从未摇摆。1998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进行了定编定员定岗。2004年,又按照江苏省、盐城市相关文件精神,对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进行新一轮改革,重新核定了编制,聘用了人员。基于这一基础,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实施这一项目后,又按照中央决定、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乡镇综合改革,重点对镇农技推广中心内部运行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为,一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全,人员稳定。其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地位长期保持,人员编制确定并得到落实,经费开支列入财政预算,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持平,从而保证了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功能的发挥。二是内部管理

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摘要:自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致富意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自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近年来,各地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现实中,各类主体的发展并不协调、平衡。如绝大多数种养大户只是兼种了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的承包地,在

种植规模上有所扩大而已;家庭农场则普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且大部分尚未进行工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参与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发挥的作用不大。更有甚者,少数合作社则只挂牌不合作,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力偏低,总体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总之,上述主体的经营仍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且运用新生产要素的意识不强,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不足。 概括起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明显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不完全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劳动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更为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服务主体是合作社,市场主体是家庭农场主,两者为主、合作共生才是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生产体系的正道。二是有悖扶持“三农”的政策初衷。国家出台包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系列政策,旨在惠农强农富农。但现实中的情形是,真正的农民享受政策优惠偏少;农业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局部资源利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其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未提高多少,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降;部分人尤其是进入农地的工商业者确因从事涉农经营而致富,但大多数普通农民仍处于相对贫穷的境地。三是难以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各种规模经营主体尚未发挥出其自身优势,相互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而由农业公司所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