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研究

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研究

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研究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或者是社会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起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1]

一、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概述

(一)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学生社团是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社团是学校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早在中世纪时,随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越来越多地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因此按照手工艺人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和学生同学会。[2]此后,在这些团体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两者较紧密的组合,中世纪各类学校的社团组织雏形就是这种行会组织,后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高等教育,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大学产生之时学生社团也相伴而生。美国的学生社团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其最早的大学社团出现在1750年以后,先是由耶鲁大学成立的一些社团,而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仿效。早期社团侧重于文学性质主要是组织一些辩论,也收集许多政治、文学书籍。到了1860年,美国各大学逐步建立了大学体育馆,音乐场馆等设施,社团活动也扩展到体育、音乐、绘画等,大学社团也渐渐地成为了一个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自治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大学生开始从重视生活享乐转向关注个人学业,在社团活动上表现的较为沉寂。而现在,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和规范,在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

我国大学生社团的产生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学生社团有着很高的起点,这些思想解放的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直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时期,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大批爱国学生领导的学生社团在运动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团繁荣的局面,该时期比较著名的学生社团有新民社、新会社、觉悟社等,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蔡和森等革命家都曾是社团的领袖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就是其中杰出的社团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学生党员在黄埔军校又创立了火星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等学生社团,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为传播革命思想、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学生社团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载体。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社团更是稳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向也越来越集中于:与中国特色文化相融合、与专业优势相吻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及促进个人成才四个方面。[4]

(二)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基础

大学社团是与大学相伴而生的具有自治性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而大学自治传统起源于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自治是在“分权的、有社团思想的时代精神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中世纪的社团思想与大学社团的诞生是中世纪时代精神的一种物化,中世纪的社团思想蕴含着社团成员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社团组织形式、社团制度保障等内容。现代大学里的社团组织结构为其奠定了生存基石,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那么,这种思想如何产生的呢?从政治上看,中世纪的欧洲拥有着高度分散的文明,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权威,各种社会势力存在着复杂而激烈的斗争,这就为各种社会势力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提供了机会。他们常通过结盟或盟约来争取自身权益。从经济上看,随着商品和贸易的发展,城市经济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势力日益膨胀,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自由的扩大,新兴阶级开始享有许多特权。从文化传统上看,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社团思想影响下行会之风盛行,各种各样的社团或行会开始出现。这就为大学社团的产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美国大学社团建设的理论基础, 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美国动荡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学生发展理论”[5],学生发展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不仅研究了学生在大学阶段所面临的多方面的发展任务、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研究了学生伦理道德以及具体行为的发展,成为了指导学生事务以及有效管理学生社团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整个西方大学的学生社团与其大学的发展交相呼应,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国对于大学社团研究的历史较短,并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大学社团的发展理论,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能力仍不足,甚至在大学社团理论研究方面还是空白。我国对于如何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各种载体不可或缺,而作为其重要载体之一的大学社团,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还缺少深层次的理性探索和批判。

(三)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界定

大学生社团管理是指以学生社团为基础,运用一定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关系,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以使社团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大学生社团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活动的开展和管理体制上同时受内、外两种管理的制约,一是受到学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管理,可称为外部管理。主要包括:以团委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管理体制对于社团的管理、学校对于社团基础设施和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化的提供和支持等。二是大学生社团也要受到社团内部管理体制的约束,可称为内

部管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社团内部的领导与沟通建设、组织制度建设、人员配置建设、财务管理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在领导与沟通建设方面,强调社团领导组织架构的完善和搭建一个社员和社干的沟通交流平台;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强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换届、监管考评制度的建设;在人员配置建设方面,强调社团负责人素质的培训和明确的换届制度;在财务管理建设方面,强调多渠道筹集社团发展经费;在社团创新活动开展方面,强调社团活动坚持从成员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结合专业和社团实际,创新形式、注重内涵,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社会化程度。大学生社团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种管理体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外部管理是前提,内部管理是基础,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提高社团管理水平,共同促进社团健康发展。本篇论文主要从社团内部的领导与沟通、组织制度、人员配置、财务管理和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五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问题。二、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现状及意义

(一)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现状

第一、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化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具有自治性、内容与形式多样性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随着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逐步增强, 各个大学的社团类型、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社团人数在不断增多。面对蓬勃发展的社团局面,各个大学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积极完善其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化建设,能够具体研究各个社团的不同特点,帮助其社团找准定位,从而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丰富了活动内涵。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正朝着正规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但由于大学生社团的自治性、松散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现在很多大学都拥有多个校区,这就给社团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社团负责人的执行力就成为了制约社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依据共青团中央及教育部有关大学社团发展的统计文献发现,尤其是两个校区以上的大学,社团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管理无序、社团活动无目的性等问题是社团负责人在内部管理上所造成的最突出的问题。因此继续强化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如健全组织管理制度、提高社团负责人执行力等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社团成员的能力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社团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各个大学积极推动社团类型和活动的转变。根据有关社团发展的文献分析,目前,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强化所带来的社团成员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社团负责人的竞选、社团负责人的分工、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负责人的竞选主要体现在社团干部的选举日益普遍化,很多大学的社团都能够实行定期换届民主选举,民主意识得到加强。社团负责人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很多学校积极培训社团负责人各个方面的岗位知识,合理

安排人员配置、细化工作任务,社团内部人员能够合理分工,各尽其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加强。社团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社团活动类型正在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团活动的开展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并使得校园文化和科研多元化。

(二)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浪潮中,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功架起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一道桥梁、为实施素质教育构筑了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自然不可忽视。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团学工作“一体两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成功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过自身管理社团,提高社团内部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大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并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创新,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弥补了学校正规教育的弊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欢迎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动口还能动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因此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个人多样化的能力就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的学生社团正是为满足社会的新需求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7]

三、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沟通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社团负责人素质普遍不高,使的社团建设理论沉淀、文化沉淀太少,造成一些社团单纯追求社团的影响力,过分追求趣味性、娱乐性和规模性,并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不能起到培养社员的能力、提高精神内涵的作用,这就使得社团在领导力方面缺乏威信。而社团负责人管理经营着社团, 对社团的兴衰起决定的作用。对社员来说。他们是社团的旗帜和方向; 对外界来说, 他们又是某个社团的象征。一名出色的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四项素质: 突出的专业才能; 良好的协调能力, 广泛的社交能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但是不少社团负责人普遍素质不高,要么缺乏领导能力、要么缺乏创造性思维, 很少有人同时具备以上四项素质, 造成社团活动无法向纵深发展的局面,年年如此毫无变化。

第二、各个社团只重视社团骨干,不重视社员的沟通和交流,通信不畅,使的社员参与社团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员关系大多不很熟或不熟悉,成员间联系较少,但社员普遍认为有必要多举办增进社员间感情的活动。可见,各个社团没有或基本没有为社员搭建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

(二)组织管理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学校发展起步比较晚,一切制度章程、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多存在“不合脚”的问题,较难与学校实际相符合,那么社团发展更是如此,社团的发展更多地受社团

负责人的个人理念和思想所左右,而不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在大学里普遍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个好的社团负责人能使社团带来生机和活力,而同时,一个差的社团负责人又可以让这个社团毫无生机和活力。社团发展的“人治”现象极其普遍,这一切都根源于社团组织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社团只注重对社团干部素质的培训而不重视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二、社团负责人的产生呈多元化状态,民主选举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定制占有相对大的比重,许多内定的负责人上任后,发现自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面对社团内外的事情、自己的学业、爱情,一部分人会选择退出社团,这就会出现“社长危机”,当匆忙地提上一位新的负责人时又需要花费时间去熟悉相关的领域以及工作职能范围,从而导致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8]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换届管理制度成为必然。虽然近年来社团制度在不断完善,内部日常事务管理也在规范化。但社团负责人自身在专业水平、综合能力,活力、创造力等方面的特质,组织能力都较弱。

(三)人员配置问题

第一、社团成员吸收、考核、管理不善,同中国几千年来封建人治制度一样,吸收考核社团成员没有任何“章法”可循,仅仅依靠考核者的个人眼光来决定。吸收考核是由社团负责人的主观意见进行,这就造成了吸收、考核不规范,成员素质残次不齐,而且经考核进入社团的成员对社团了解甚少。一群对社团特色不甚了解、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意识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社团后,就别提合理管理社团,促进社团发展了。目前,部分社团建立了会员考核制度,但形式较为单一,如评选业绩优秀会员、价值观考核优秀会员等,但执行力不够。

第二、社团的宗旨是“为社员服务”,社员是社团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每个加入社团的社员都希望从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但是,很多社团只考虑如何将社团人数做到最多,活动规模做到最大,而没有考虑到会员的合理安排。这种盲目求大的行为,导致社员人心涣散,逐渐缺乏对社员的约束力,甚至整个社团出现信任危机,社员急剧流失,社团工作无法开展。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负责人不能正确认识社团,不能充分理解任何一个社团或组织的存在都是以人为基础、一切的根本在于人的存在,社团应对社员负责,积极宣传和动员社员,加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多考虑社员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安排人员配置,赢得社员的信任和支持。

(四)财务管理问题

第一、社团资金非常短缺,基础条件差。社团的招新、宣传报道和开展相应的活动,都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目前许多大学生社团的经费普遍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社员费,二是学校拨款,三是社会性赞助。[9]但是许多大学建设的重点放在学术研究,而不在社团,因此没有把大量的资金放到学生社团发展上,同时社团的社员费收入有限,且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社员费做了很多限制,又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精力有限,拉赞助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

就导致了物质条件差的社团的发展受阻,学校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学校保卫部门限制太多,社团无法组织起有强大物质保障为支撑的专业性活动,相应的设备也非常短缺。也就无从展现社团特色。

第二、社团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对会费认可度不高,社团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团收取会费及对会费的利用表示不接受或不认可。社团成员对于会费的支出、及流向几乎一无所知。

(五)创新活动问题

第一、虽然大学社团活动很多,但许多社团活动内容陈旧单调, 质量不高。缺乏新意、缺乏创新。除了讲座、就是定期开例会, 枯燥无味纯粹滥竽充数,而且不注意拓展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就所举办的活动而言, 质量普遍不高, 并没有充分提高社员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每一届的社团负责人都会举办一些非本社团特色的活动,失去了社团存在的实际意义。

第二、新世纪大学社团应注入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如可以根据新一届政府关于民生的问题为主题来开展活动,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社团的成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成立后如何发展、如何通过活动来宣传、壮大社团,用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社团,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各个社团负责人却没有清晰的认识。[10]

四、大学生社团创新管理思路探讨

(一)“硬扶持”与“软指导”

大学应对学生社团进行“硬扶持”、“软指导”,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第一、“硬扶持”指的是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硬件设施支持力度,这是社团发挥作用的基础。学校应尽可能地为社团活动的场地提供更多的保障,在场地使用、经费投入,联系社会实践、寻求社会赞助等方面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充分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水上报告厅等场所,学校应尽可能不收费或者低收费,以降低学生活动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也可以根据社团的性质或特点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体育、武术类的社团,则尽量提供一些必要的器械设施。使其能够有效地避免社团的组织退化、人员外流,使他们能够安心和专心地从事真正喜欢的社团工作。

第二、“软指导”指的是对学生社团进行内在性的指导,实现社团管理和指导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丰富活动内涵,指导开展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树立优秀社团或优秀团干典型,为社团提供业务专长的名师专家、成功人士等去指导社团工作、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专注于开放式管理的建设,由于学生社团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因此社团的设立、活动开展都要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约束下进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社团的行为,以确保社团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关注和研究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和发展的规律,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建立换届、监管考评制度

第一、办好一个社团,人的因素至关重要。社团骨干对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内部成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培训社团骨干,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贯彻“事务部制”的组织结构和“全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的人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对于社团的成员更新快,每年都是新社员到来,老社员离去。毫无传承性,且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鉴于此,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换届改选办法,同时非常注重社团骨干的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定期邀请学校的名师和前几届的社团负责人为社团核心成员进行培训,不仅能够激发核心社员的工作热情,更能提高社员的工作能力。

第二、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重视社团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在竞争机制下,才能使社团独立性得到最好发挥。要努力培养培育“人才土壤”,时时处处注意发现、培养人才,注重传帮带和经验的传递,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保证社团的持续性和继承性。

第三、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团领导班子,完善长期和短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彻底解决管理层形同虚设、社团负责人缺乏领导才能,管理层的矛盾层出不穷,激励和约束机制严重缺失。出现单干和独干现象,相互合作精神严重缺失的问题

第四、建立监管综合考评体系。改变以往重“活动形式、数量”的考评机制,通过多维的监督考评方法 (1)任务完成指标。以老师或社团负责人预先制定的目标为标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评定社员的工作成效。(2)民意测验。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 让社员对社团负责人评价、投票, 还可采用意见箱、网站等形式进行。(3) 价值观传承指标,将对社团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和社团内部的交往处事结合起来,重视对监督部门社员,特别是负责人要进行一定的感情投资,价值观学习、并保持密切联系,使相互间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从而通过感情的纽带,变成工作中的相互支持、协调和动力。在多维的监督考评方法的基础上, 依照相关条例对社团成员进行奖惩。作为没有约束力的社团组织来说在实施奖惩条例时, 以鼓励、教育为主,在社团中树立先进典型等,对那些工作不力、表现不好、价值观理解有误的社员要热心帮助, 批评教育, 并责令限期改正, 否则果断撤换。(三)构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以更好地为社团服务:

第一、线上交流平台是社团将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点。将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在网上公布,并通过网络与各个社团负责人、社员进行沟通,社员可以通过网络对社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不同社团的特点,利用不同社团的优势和条件,来建立社团内部交流平台,如特色鲜明的社团网页,博客社区,社团QQ群,社团微信群,财务充足的社团可以编印自己的社团刊物,使成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或建议,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使社员具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二、通过丰富社团文化,建立线下交流平台。为什么刚迈入大学的新生非常希望加入

社团?他们是想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充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扩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为未来的发展铺下坚实的基石。因此社团负责人应该抓住并理解新生的这种想法,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积极鼓励社员、吸纳社员参与进来,提高社员的积极性,扩大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和潜力,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水平的社员,差异对待,以社团的文化和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如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社团小组、不同的开会形式、价值观培训等等,形成社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使大多数的社员从中得到较多的满足,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进行交流,以便达到组织活动的实效性用以提高社团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四)引进“OEC”管理模式

第一、OEC管理,其中“O”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因此OEC 管理也可以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说,当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天天清理并且天天都有所提高。[11]

具体到社团的运作过程中,就要立足于自身的性质和特色,要做出明确的定位,其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符合其定位。坚持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坚持完成每一项活动,OEC科学管理模式是提高社团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社团内部管理,不仅是提高社团活动效率的关键,也是社团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证。社团内部人员的合理分工,各尽其能,团队精神得到加强、易于形成紧密的团队。社团内部管理科学化,不仅使社团成员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研究发现,细化工作任务,量化任务分配指标往往能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同时,增进社团成员间的相互协调。因而引进OEC 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成员积极性和活动效率,而且还可以保障社团成员的学习时间、避免成员之间的矛盾, OEC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下面两个表格中:1、日清表。日清表由两部分组成:①在每个具体的活动现场根据其活动质量、现场纪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办公室进行检查登记;②副会长级社团干部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巡检,并及时给出考核评价意见,以备以后综合考评查询。2、3E卡:“3E”为“每人”、“每事”、“每天”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具体就是指每一个具体活动,由社员本人自我清理、自我考核并填写记录和检查确认。

第二、通过OEC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对于每一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弄清原因、理明责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问题堆积,确保目标得以实现。加强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通过这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达到细化工作任务、量化任务分配指标的目的,同时社团事务尽量公开公平,并积极听取成员意见,民主决策,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3]

(五)创社有益,活动生效

第一、新的时代,新的变化。在学校内部,社团活动要坚持品牌化和专业化,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注重活动内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从成员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结合专业和学生实际,创新形式,挖掘内涵。[12]同时应该去超越校园讲台和舞台,积极与社会对接,更多的将眼光和触角延伸到社会,寻求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涉及民生的发展新思路,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社会化程度。根据不同社团的特点,利用不同社团的优势和条件,以服务社会,充分调动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同时指导社团走出校园,展示社团文化风采,促进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的出现,提升社团活动品位,使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如在母亲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时,联手社会举办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活动,弘扬主旋律。

第二、通过大学生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优势,促进学生有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争取在将来把大学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跨入社会前的实践活动基地,社会是开放的,社团的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应局限于学校,应该多与其他大学的姊妹社团进行联谊,开展交流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大型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实践水平,提高社团声誉。有效解决社团资金缺乏的问题,社员在活动中,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社团的目的所在。坚持“创社有益、活动生效”的宗旨,积极走出去,寻求广泛的社会空间。[13]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逐步提高,对于自己经营、自己管理的社团组织其管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通过自身管理社团,提高社团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本文主要是就目前社团内部管理研究难以支撑社团的飞速发展,缺乏成熟完善的大学社团研究体系,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就其所出现的领导与沟通问题、组织管理问题、人员配置问题等,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如OEC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如“事务部制”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全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强社团活动品牌定位,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从社团内部管理多角度、多途径着手,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但本人对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研究还存在着局限,比如对大学生社团内部发展的动态研究,如何把握大学生社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社团内部管理开放性建设等。新形势、新情况下,面对90后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社团如何吸引、留住他们并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社团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今后我将为之继续努力。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亲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肩负着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任。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才能为家庭的兴旺积蓄后备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亲的大格局体现在不给孩子贴标签,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说到才女,不少人会想到民国时的“合肥四姐妹”,进而感叹合肥张家是个风水宝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