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感知觉的规律

感知觉的规律

认知属性大PK

感觉的规律知觉的

规律0403考情分析01感知觉的

概述02目录

05

结提

01

考情分析

重点章节

考查形式

如何考

感知觉的概述

02

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怎么样)

地位: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什么)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感觉和知觉共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018年 安徽 合肥 单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世界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 感觉

B. 直觉

C. 知觉

D. 想法

【答案】A

(2016年 浙江 杭州 单选)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 知觉

B. 感觉

C. 记忆

D. 想象

【答案】B

分类感受器典型例子

外部感觉视觉视网膜看电视

听觉柯蒂氏器听音乐

嗅觉嗅细胞香味

味觉味觉神经尝到糖是甜味的

肤觉肤觉神经皮肤感到疼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分析器感到饥饿、渴

平衡觉前庭器官晕车、晕船

运动觉肌肉、筋腱、关节跑步

(1)根据知觉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可以把知觉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

感知规律在教学指导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感知是对知识的最初步的认识,但又是不可少的开端,它是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基础。遵循感知规律,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根据感知规律的分类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来提高。 关键词:感知规律直观教学提高效率 正文 感知规律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 (一)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1.运用感知的强度律 强度律刺激物是产生感知的动因,而刺激物成为动因的条件之一是适当的强度。感知的材料必须达到适当的强度(物理强度和生理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但不可太响,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教师在制作、使用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由于对象各要素的强度不同,则各要素的感知效果也有差异,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会影响感知效果。强度较大的要素可掩蔽那些强度较弱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那些强度弱的但是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喧闹的教室,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堂,轻微的讲述也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 2.运用感知的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为了使感知的对象显得突出,增强感知效果,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区别字形时用彩色笔标示,定理、标题用粗体字;在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这也要求教师讲课不能平铺直叙,要重点突出;声音要有变化,朗读时要有起伏,要突出重音,必要时甚至突然停下来,造成差异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注意。 3.运用感知的活动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并配合适当的手势动作,以手势、动作达到增强感知效果的目的。当然,这不是说在讲课时“动”的越多越好,多余的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出活动变化的状况。 4.运用感知的组合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根据接近原理,在教学中从时间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就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语言流畅,语句间要有必要的停顿。在空间上接近就应事先妥善设计板书的位置、顺序、式样等,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内容上体现接近原理就要做到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归纳总结。根据相似原理,讲课和板书都应该是类别清楚。根据闭合原理,讲课要注意范园,不能无边无际。为了体现好的连续,讲课就要有系统性。按好的形态这一组合规律,必视要做到通俗化。讲课也是如此,通俗就易懂。(二)运用感知的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感知的协同律指出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往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觉试题

第二章感知觉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的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外部感觉有、、、、等五种, 2.人的外部感觉主要有三种,即、、。 3.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4.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水平,即、、。 5.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种知觉。 6.觉K值为0.05,假如原皮肤压力为30g,那么增加克重量才能感觉到压力的改变? 7.人们常认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这是一种错觉。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现象。 9.“无中生有”是一种,它主要出现在不正常的人群中,而“杯弓蛇影”是一种 ,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10.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1.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 1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如果没有,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13.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和清晰度。 14.吃了苹果再去吃糖,会觉得糖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15.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绝对感受性强的人,他的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弱。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2.知觉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5.知觉整体性 6.绝对感受性 7.差别感受性 8.绝对感觉阈限 9.差别感觉阈限 三、单选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3.感觉的能力称为() A、感受性 B、感受器 C、感受强度 D、感受阈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形状恒常 B、亮度恒常 C、颜色恒常 D、大小恒常 6.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 A、不相关 B、相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7.()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A、错觉 B、幻觉 C、似动知觉 D、感觉 8.电影中的许多特技镜头是根据()原理来拍摄的 A、知觉 B、感觉 C、真动知觉 D、诱动知觉 9.运动员在跳高时,同样高度的横杆,在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高度要高些,这是一种()。 A、对比错觉 B、视错觉 C、运动错觉 D、幻觉 10.在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忘怀,这是属于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心理学-第三章 感知觉

第三章感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2.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3.下列哪项不属于知觉的恒常性表现()。 A.大小的恒常性 B.重量的恒常性 C.形状的恒常性 D.颜色的恒常性 4.“吃过苦的中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特别甜,吃过糖后再吃中药,感觉特别苦”这是()现象。 A.感觉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5.晚上当我们从比较暗的室外来到明亮的室内时,视觉的感觉阈限会()。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一定 6.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是()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象 D.感觉的相互作用 7.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8.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9.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 A.观察 B.想象 C.意志控制 D.记忆 10.在对事物的知觉中有以往经验,只是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说明,这一特性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1.一个人从我们的面前越走越远时,我们并没有觉得他越来越小,这是()。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整体性 D.知觉恒常性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相对感觉阈限 13.()的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A.小学生 B.中学生 C.大学生 D.成人 14.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16.“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感觉适应 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 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错觉 19.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像 B.负后像 C.视觉适应 D.感觉对比 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21.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知觉现象是()。

感知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1. 感觉 * 定义:人脑对当前起作用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器官只是起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反映,是当前的刺激 ◇反映的是个别属性(颜色气味温度) ◇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没有感觉提供信息,人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还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甚至导致心里疾病。“感觉剥夺实验” ◇各种感觉通道获得信息不是截然分开的“瞎子的听觉特别的灵敏” * 分类 ◇外部感觉 (1)视觉眼睛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大脑中皮层的枕叶产生。光波是视觉刺激,但人所能看到的光波为380纳米到780纳米,视觉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提问:当你看完电影,刚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明适应 所谓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的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所需的时间很短,只要1秒钟,我们就能逐渐看清事物,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能全部完成。 提问:当我们从阳光灿烂的室外突然走进阴森黑暗的小房间,你的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暗适应 所谓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所需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整个暗适应的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 (2)听觉耳是听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毛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聂叶产生。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所能听到的光波为20―――20000赫兹,声音一定要借助于某种介质才能为人所觉察。如,空气,水等,在真空中人是无法听到声音的。 人所获得的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的。 (3)嗅觉鼻子是嗅觉的感受器官,其感受器是嗅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产生,能感受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在中央后回最下部产生,能感受到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但我们平时所尝到的味道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多种味觉的混合。舌尖对甜最敏感,舌中对咸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舌后对苦最敏感。 (5)皮肤觉其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人大部分的外部感觉都有适应的过程。“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痛觉不能适应,这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伤害。 ◇内部感觉 (1)运动觉也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平衡觉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器官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如晕船、晕车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3395154.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3395154.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3395154.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3395154.html,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20121242059) 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

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感知觉资料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象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 %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 (二)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 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感觉的对比 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2 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 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某种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样的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2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凝视红色物体后,再看白色物体就显得带有青绿色。 (四)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咬紧牙关或握紧拳头,会使人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些。可见,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取决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这种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较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较强刺激则使这种感受性降低。 (五)感受性和练习 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盲人、聋人或聋盲人由于丧失了人的重要感觉,生活实践使得他们主要地运用其它感觉器官,于是这些感觉就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从而弥补了视、听觉的缺陷。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了。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40 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面粉工人凭触觉可以正确地评定面粉的品质;机械师能够听出发动机的转速和异常声;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等。 感受性因练习而提高的事实说明,只要感官健全,人的各种感觉发展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音乐、绘画、雕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的感受性从各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知觉及其规律 (一)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让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一棵树是一个统一体,尽管它具有各种属性和部分。产生统一体的知觉,首先是要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2个条件: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二是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条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当我们从注意教师的板书转移到挂图时,挂图成为清晰的对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受背景的制约,背景也影响着知觉对象。例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和白色的墙壁上画同样的一个圆,它的物理特性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看到黑板上的圆更清楚分明,而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傍晚赏月,月亮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但我们有时把月亮看成在

第三章_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感知觉 一、填空题(10分)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 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_。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__。 6、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__。 7、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_。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__。 9、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 10、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我们对信息的分析从基本的感觉单元(细小的特征)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觉;在__加工中,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地把各种感觉特征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

在教案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 20121242059)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案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案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 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学 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 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案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

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案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案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案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案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

第1讲 感知觉与注意

感觉与知觉 考点聚焦 1.本节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察。 2.在历年考试中,各类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规律是考察重点,考生需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各个概念的内涵,对于认知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及特性要重点掌握。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1.感觉的含义 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它作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 2.知觉的含义 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一起相同的感觉; 二直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直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第三,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知识拓展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1视觉 1)视觉刺激 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 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 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 神经。 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 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知识拓展

感知觉

1、感知觉的规律及应用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在各种感觉中,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但是人的感觉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能随时感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所以有这样一个概念,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这里不难看出,阈限是一个范围,用来测量感受性的范围。(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像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教学中要求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等等,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比如:有的板书字迹太轻、太细,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感知,弄得课堂上乱哄哄的,效果很不好。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包括后像、适应及其相互作用。(1)后像: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而后像又分为——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相互作用(sensory interacti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这是由于人接受环境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因此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时常发生。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其中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暖感(称暖色),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一个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蓝墨水写,老师批改作业时就用红墨水写;在阅读时,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标志等都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教师讲述上,运用声调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诵,使重要的内容从其他内容中突现出来,成为鲜明的感知对象;在直观教具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别,突出重点和关键,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 觉的规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 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 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 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

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三)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 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四)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 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五)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六)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七)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 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

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感受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经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讨论法: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的中心问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和音频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2.老师:(播放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请同学们跟着音频倾听课文冰在脑海中描绘荷塘的景色,听后请同学回答课文主要内容与意境.。 3.学生:课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 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老师:3、4、5段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两个问题讨论交流。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5分钟 老师:请一组同学对第课文第4段进行回答 学生: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老师:回答很好请坐,在请第二组代表回答第5段 学生: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老师:接下来第三组 学生: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上述提问中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陪相应荷塘图片并全程播放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以烘托已经气氛这样学生能对《荷塘月色》描写额的意境有很好的掌握。) 感知觉规律的运用: 1.通过欣赏图片,听课文音频朗读与倾听背景音乐不断刺激感受器从而形成感觉适应,使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感受其意境。 2.通过听课文朗读音频,在脑海中描绘自己意念中的荷塘月色,这样形成感觉后像,并通过自己想想画面与多媒体展示图片画面形成感觉对比,从而加强多荷塘月色景色的认识。 3.在分组讨论3、4、5段描写景物的时候,学生在课文中筛选信息,得出描写的具体景物,冰简述其特征。这是应用了知觉的组织规律。 4.从学生自己讨论,朗读,自我形成荷塘月色画面与既定的荷塘画面形成差别感受性,这样体现了心理阈限这一规律。 教学优势分析: 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能直观,生动,深刻的像学生传授知识,能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