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排斥反应发生时,受者体内的免疫应答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检测机体免疫状态可诊断或推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一、体液免疫水平检测相关免疫指标包括:AB0血型、其他血型和HLA抗体,以及抗供者组织细胞抗体、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冷凝集素抗体等。测定方法可以根据相应抗原的特性,采取各种交叉配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试验等。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包括参与细胞免疫的有关细胞数量、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1.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类的计数:测定T细胞总数、CD4+亚群、CD8+亚群及CD4+T/CD8+T比值。在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临床症状出现前1~5天,CD4+T/CD8+T、细胞比值可升高至1.2以上,而此比值小于1.08时则怀疑有感染的可能。 2.4hT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受者致敏T细胞的一种方法。该法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经培养直接加入3H-TdR,置C02培养箱温育4小时,是一项预报急性排斥反应危象较为满意的试验。 3.NK细胞活性测定: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造成受者机体NK细胞活性的抑制,但在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升高。 4.细胞因子的测定:IL-1、IL-2、IL4、IL-6、IFN-7和slL-2R等的检测,已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的常用项目。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均可升高。应用免疫标记法检测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时只能对接受移植物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仅作参考。血清肌酐值和IL-2R若同时增高,则对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有诊断意义。骨髓移植中发生的GVHR是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类型。临床实验室可采用有限稀释分析法,计数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泌IL-2的特异性T细胞比值。此比值≥1/10万,判断为有发生GVHR的可能;若小于此比值,则提示不发生GVHR.该法为单向MLC,但又不同于一般的MLC.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有限稀释法稀释成单个细胞,然后在体外两次接受受者细胞的刺激,即供者外周血稀释后与20Gy放射性照射的受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l4小时,洗去上清液后再加入40Gy放射性照射的经EB病毒转化的宿主B细胞(该细胞本身并不产生IL-2,但对供者T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和诱生IL-2之作用),经24小时培养后,取上清液测IL-2活性。 5.粘附分子及其配体的检测:粘附分子及其配体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诸如ELAM-1、VCAM、ICAM和HLA分子等。

三、补体水平的检测在移植物遭受排斥时,补体成分的消耗增加,含量减少。血清总补体和单个补体成分活性或补体的裂解产物,如C3a、C3b、C3d等的测定,对于了解补体的活性很有帮助。检测方法有:免疫电泳、免疫标记技术等。检测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肽系统活性,也有助于补体活性水平的判断。四、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的检测C反应蛋白(CRP)、IL-1、IL-6、TNF-a以及HSP等炎症分子,在发生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时CRP升高,移植后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时CRP增高更为显著。在肝、肾移植中,CRP的动态测定结果与器官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且比白细胞计数或发烧更敏感。CRP的测定尚未作常规项目,但外科创伤、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感染等的关系,正被认可。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带现象(11.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半抗原 13.免疫佐剂14. 多克隆抗体15.(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凝集反应章5第 16.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17.间接凝集反应18. 明胶凝集试验19.

第6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试验 21. 免疫浊度测定 22.凝胶内沉淀试验23. 单项扩散试验24. 双向扩散试验 25. 免疫电泳技术26. 对流免疫电泳 27. 火箭免疫电泳28. 免疫电泳29. 免疫固定电泳30.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 免疫溶血法32.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36. Ⅱ型超敏反应 37.Ⅲ型超敏反应38. Ⅳ型超敏反应 39.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自身免疫 41. 自身免疫病42. 自身抗体43. 抗核抗体44.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6. 47.本周蛋白 血清区带电泳 48.免疫电泳49. 免疫固定电泳 50.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52.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肿瘤抗原 54.肿瘤标志物55.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7.移植排斥反应58.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59.(GVHR) 血清学分型法60. 二、填空题。.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在移植后数分-24小时发生 ABO血型抗体或抗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引起 受者反复输血,妊娠或曾做过同种移植,其体内有可能存在这类抗体(IgM)。 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ABO及HLA 配型可预防超急排斥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急性排斥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在移植后数天-2周发生。 移植物病理: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体温度升高、移植物肿胀,疼痛,少尿(肾)、SCr增高,血小板减低,补体下降,进展迅速。 机制:CD4+Th1细胞介导迟发型反应;CTL直接杀伤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移植物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慢性排斥移植后数周-数年发生 临床过程,肾移植与慢性肾炎相似(进行性肾功能丧失) 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 机制:免疫机制: 血管慢性排斥(Chronic vascular rejection)主要形式 1)CD4+T细胞通过间接途径识别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LA抗原而被活化,长期活化,Th1细胞可介导慢性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参与B细胞抗体的产生2)急性排斥反复发作,引起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持续炎症损伤 非免疫机制 慢性排斥与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有关 1)供者年龄过小或大 2)并发症:高血压、高血症、糖尿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3)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 4)肾单位减少 5)肾血液动力学改变 6)免疫抑制剂: 药物损伤(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GVHR是由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所致的排斥反应, 发生后一般均难以逆转,不仅导致移植失败,还可能威胁受者生命。 2.形成条件:HLA型不符;移植物中足量的免疫细胞(成熟T细胞);受者免疫 无能或免疫极度低下。mH抗原相关 3.急性和慢性GVHR。GVHR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脾、胸腺移植时,以及免疫 缺陷的新生儿接受输血时,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GVHR。 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一)诱导同种移植耐受 封闭同种反应性TCR 阻断共刺激信号 供者特异性输血(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 过继输注Treg细胞 过继输注或诱导未成熟DC 定向调控Th细胞亚群分化 阻断效应细胞向移植物局部浸润 (二)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 免疫豁免区(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接受同种或异种组织器官移植而不发生或仅轻微排斥反应的机体解剖部位或区域 形成机制:缺少输入血管和淋巴管; 机体内存在特殊的屏障; 组织免疫原性弱; 免疫区高表达FasL(T细胞Fas)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目的: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1955 Thomas) 可能后果:HVGR和GVHR(主要) HLA遗传特征决定了筛选造血干细胞供者的策略 1)HLA具有高度多态性 2)HLA基因为单基因遗传(同胞兄弟姐妹) 临床应用: 1)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 2)遗传性血液病 3)经化疗或放疗的恶性实体肿瘤 4)先天性免疫缺陷和代谢失调

免疫学检验课程大纲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主 干课程是从事医学实验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随着免疫学和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检验技术成为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检 验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应用范围 廷伸至医学检验专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床旁检验POCT产品的应用当中发展成为一 种微量化学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特异性 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抗原和抗体反应、补体和免疫应答等免疫学 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免疫系统和免疫分子概念和知识。 2. 使学生能够熟悉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抗体制备技术、免疫比浊分析、酶免疫分析术和荧光免疫技术等基本检验方法。 3. 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常规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室的一般 管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免疫学的主要成就及与医学的关系,理解免疫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免疫学基本概念,难点是免疫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概况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征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免疫学检验 第二节免疫系统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2、免疫辅佐细胞 三、免疫分子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 第二章免疫化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2、理化特性 3、其他因素 二、抗原的特异性 1、抗原决定簇 2、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B1型题)_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B1型题) 1、既具有抗原吞噬能力又有抗原提呈能力的细胞是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2、既不表达HLA-Ⅰ类抗原又不表达HLA-Ⅱ类抗原的细胞是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3、应用CDC方法检测HLA-DR抗原所使用的待测细胞为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4、PHA刺激法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5、免疫比浊法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6、流式细胞仪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7、细胞毒试验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8、测定抗体生成细胞数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9、测定T细胞数量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0、测定NK细胞的杀伤活性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测定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2、白血病儿童从骨髓库中得到别人捐献的骨髓,属 A.自体移植 B.同种移植 C.异种移植 D.同系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13、试验性将猪心移植给猴,属

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7-16T14:31:53.8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孙东曲青山 [导读]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反应临床价值。 1.新乡医学院附属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 450003;2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 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反应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首次肾移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他克莫司+麦考酚钠+泼尼松,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的肾功能、存活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肾存活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麦考酚钠是一种有效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同吗替麦考酚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关键词:肾移植;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患者均需长期接受抗排斥反应治疗,其中免疫抑制剂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指出,免疫抑制剂会造成患者出现肝脏、骨髓副作用,不利于患者术后顺利恢复[1]。本次研究为探讨麦考酚钠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随机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此类患者6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首次肾移植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3例,21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分布为22~53岁,平均为37.6±8.8岁;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为(1 2.3± 3.2)%,淋巴细胞毒试验(6.2±1.1)%;观察组33例,2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分布为21~55岁,平均为38.2±8.5岁;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为(12.5±3.4)%,淋巴细胞毒试验(6.4±1.3)%。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其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d的甲泼尼龙500mg冲击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麦考酚钠+泼尼松+他克莫司进行治疗:他克莫司起始剂量设定为0.1mg/kg.d,根据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调整;麦考酚钠起始剂量为720mg/d(60kg以下)或1080g/d(60kg以上),于治疗开始后第4d给予患者泼尼松口服,起始剂量为40mg/d,之后每隔2d减低5mg,直至15mg/d,维持治疗3~6个月,之后泼尼松剂量下降为5~10mg/d。对照组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他克莫司进行治疗:泼尼松及他克莫司用法同观察组,吗替麦考酚酯起始剂量为1.0g/d(60kg以下者)或1.5g/d(60kg以上者)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的肾功能变化情况、肾存活率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其药物不良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X2检验,所有数据分析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肾功能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肾存活率均为100%。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月时其血肌酐水平为131.3±20.5μmol/L,对照组为9.8±16.2μmol/L;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2月时其血肌酐水平为128.6±19.4μmol/L,对照组为101.3±11.7μmol/L,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时其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急性排斥反应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肝脏和骨髓副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在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后,需降低剂量或停止用药,易引发急性排斥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麦考酚钠是一种麦考酚酸肠溶钠盐剂型,通过对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进行抑制,进而对淋巴细胞的增殖造成阻碍,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2]。为进一步提高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大量研究均对不同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3]。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内其肾存活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在麦考酚钠同吗替麦考酚酯均是有效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 周华[4]等研究指出,同吗替麦考酚酯相比,麦考酚钠主要在胃部得到释放,而前者则为小肠,从而可有效降低肠胃所受刺激,并促进患者在抗排斥治疗期间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降低。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麦考酚钠替代吗替麦考酚酯进行抗排斥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但是,由于麦考酚钠和吗替麦考酚酯的释放产物均为麦考酚酸,且暴露水平基本相同,因此二者除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抑制和肾存活率方面作用相当外,对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并无明显差异(P>0.05)。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其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姚志勇等报道中并未观察到类似现象,可能同入选样本范围有关,建议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麦考酚钠是一种有效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同吗替麦考酚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提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名词解释第1 章概论 1. 免疫学: 2. 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 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zoneofequivalence ) 10.最适比( optimalratio ) 11.带现象( zonephenomenon) 第3 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 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 直接凝集反应 18. 间接凝集反应 19. 明胶凝集试验第6 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21. 絮状沉淀试验 22. 免疫浊度测定 23. 凝胶内沉淀试验

24. 单项扩散试验 25. 双向扩散试验 26. 免疫电泳技术 27. 对流免疫电泳 28. 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 免疫固定电泳第19 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 补体 32. 免疫溶血法 33. 补体结合试验第22 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 感染 第23 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5.超敏反应 36.I型超敏反应 37.U型超敏反应 38.川型超敏反应 39.W型超敏反应 第24 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42. 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 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 免疫增殖性疾病 46.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 本周蛋白

48. 血清区带电泳 49. 免疫电泳 50. 免疫固定电泳第26 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 免疫缺陷病 5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 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 肿瘤免疫学 54. 肿瘤抗原 55. 肿瘤标志物第28 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 移植 5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 移植排斥反应 59.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60. 血清学分型法 、填空题。 第1 章概论 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 代免疫学时期 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 自稳、免疫监视。 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 径。 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排斥反应发生时,受者体内的免疫应答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检测机体免疫状态可诊断或推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一、体液免疫水平检测相关免疫指标包括:AB0血型、其他血型和HLA抗体,以及抗供者组织细胞抗体、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冷凝集素抗体等。测定方法可以根据相应抗原的特性,采取各种交叉配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试验等。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包括参与细胞免疫的有关细胞数量、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1.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类的计数:测定T细胞总数、CD4+亚群、CD8+亚群及CD4+T/CD8+T比值。在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临床症状出现前1~5天,CD4+T/CD8+T、细胞比值可升高至1.2以上,而此比值小于1.08时则怀疑有感染的可能。 2.4hT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受者致敏T细胞的一种方法。该法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经培养直接加入3H-TdR,置C02培养箱温育4小时,是一项预报急性排斥反应危象较为满意的试验。 3.NK细胞活性测定: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造成受者机体NK细胞活性的抑制,但在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升高。 4.细胞因子的测定:IL-1、IL-2、IL4、IL-6、IFN-7和slL-2R等的检测,已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的常用项目。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均可升高。应用免疫标记法检测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时只能对接受移植物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仅作参考。血清肌酐值和IL-2R若同时增高,则对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有诊断意义。骨髓移植中发生的GVHR是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类型。临床实验室可采用有限稀释分析法,计数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泌IL-2的特异性T细胞比值。此比值≥1/10万,判断为有发生GVHR的可能;若小于此比值,则提示不发生GVHR.该法为单向MLC,但又不同于一般的MLC.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有限稀释法稀释成单个细胞,然后在体外两次接受受者细胞的刺激,即供者外周血稀释后与20Gy放射性照射的受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l4小时,洗去上清液后再加入40Gy放射性照射的经EB病毒转化的宿主B细胞(该细胞本身并不产生IL-2,但对供者T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和诱生IL-2之作用),经24小时培养后,取上清液测IL-2活性。 5.粘附分子及其配体的检测:粘附分子及其配体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诸如ELAM-1、VCAM、ICAM和HLA分子等。 三、补体水平的检测在移植物遭受排斥时,补体成分的消耗增加,含量减少。血清总补体和单个补体成分活性或补体的裂解产物,如C3a、C3b、C3d等的测定,对于了解补体的活性很有帮助。检测方法有:免疫电泳、免疫标记技术等。检测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肽系统活性,也有助于补体活性水平的判断。四、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的检测C反应蛋白(CRP)、IL-1、IL-6、TNF-a以及HSP等炎症分子,在发生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时CRP升高,移植后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时CRP增高更为显著。在肝、肾移植中,CRP的动态测定结果与器官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且比白细胞计数或发烧更敏感。CRP的测定尚未作常规项目,但外科创伤、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感染等的关系,正被认可。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教案首页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

荧光免疫技术(fluoroimmunoassay)是免疫标记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 种检测方法,其将免疫学反应酶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结合起来。基本 原理是:利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使之在涂片上或组织切片上以一定的条件 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特异性地结合,通过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经过滤色 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使标本结合的荧光素激发而产生荧光,借助荧光显 微镜来进行观察,可以判断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有无。荧光免疫技术被广泛 地应用于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 第一节荧光的基本知识 一、荧光现象 荧光就是某些物质受到一定波长光的激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出 的波长大于激发光波长的光。 二、荧光技术中有关的概念和参数 1.发射光谱 指固定激发波长,在不同波长下所记录到的样品发射荧光的相对强度。 2.激发光谱 指固定检测发射波长,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发样品所记录到的相应 的荧光发射强度。 3.荧光效率 荧光物质不会将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转变成为荧光,荧光效率是指荧光 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变序为荧光的百分率。 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荧光强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数(激 发光强度) 不同的荧光物质各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即在某一特定波 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和最发射峰。选择激发光波长在最接近于荧光物质的最 大吸收峰的波长,而且测定光波长也设定在最接近于最大发射光波峰时, 可得到最高的荧光效率。 4.荧光寿命 指荧光物质被一瞬时光脉冲激发后产生的荧光随时间而衰减到一定程 度时所用的时间。 5.荧光的猝灭 指荧光物质的荧光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发生减 弱的现象。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用以消除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要知识学习材料编辑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答: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答: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①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③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④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⑤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 答:环境条件包括: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稳定条件:①电解质: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②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时进行;③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37℃。 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制备的,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抗原免疫、亲本细胞的选择和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杂交瘤细胞体内接种或体外增量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试述免疫血清应如何进行纯化。 免疫血清的纯化主要是指提纯免疫血清中的IgG并去除无关的杂抗体。提纯IgG类抗体的方法有:硫酸胺盐析法粗提、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采用亲和层析法提取IgG时,可使用纯化抗原或葡萄球菌蛋白A交联sephamse 4B制成层析柱。另外,还可通过吸附法获得单价特异性抗血清。方法是将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杂抗原与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混合制成固相吸附剂,以吸附免疫血清中的杂抗体,或将杂抗原交联于sephamse 4B上,通过亲和层析去除杂抗体。 叙述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即既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经过克隆化后成为单个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 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0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 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oombs试验又称抗人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 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抗球蛋白试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方面? ①输血:对于“危险”受体(指曾经输血、肌肉注射过血液制品或母子间血型不合的妊娠而可能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人)的配血试验必须包括各种不完全抗体的检查,以抗球蛋白法最为可靠。②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主要检查Rh—者,其体内是否有抗-D抗体,应用抗球蛋白试验对外表为D 阴性的供体血液作常规检查。最可靠和灵敏的方法是将待检D 阴性的红细胞与高效价的不完全抗-D 血清混合,然后加抗球蛋白血清检查细胞上有无致敏抗体。③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母体产生的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Rh 抗体和ABO 抗体,一般为7S 的IgG,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可借抗球蛋白试验检出而采取预防性措施。④对溶血性贫血的研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大多数可借助该方法证实有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存在。⑤对细菌或立克次体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查。Coombs 试验还可采用专一性特异性的抗球蛋白的血清,如抗IgG 血清、抗IgM、抗IgA以及抗补体血清等,分析结合于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类。 什么是协同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何种检测? 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的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的细胞壁中含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 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 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一)抗原稀释法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的变化而不同。表12-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表12-1Dean-Webb定量沉淀试验 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过剩物抗原沉淀量抗体沉淀量沉淀中Ab/Ag 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 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 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 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 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 6 0.043 0.68 0.734 - 0.043 0.691 16.1 7 0.064 0.68 0.720 Ab --- 8 0.085 0.68 0.601 Ag --- 9 0.171 0.68 0.464 Ag --- 10 0.341 0.68 0.368 Ag ---单位:mmol/L 从表12-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二)抗体稀释法(Ramon)法本法采用恒定的抗原量与不同程度稀释的抗体反应,计算结果同上法,得出的是抗体结合价和最适比。现今,为了取得抗原与抗体的最佳比例,已将以上两法相结合,即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称为棋盘格法(亦称方阵法),找出最佳配比。举例见表12-2。表12-2方阵最适比测定 抗体稀释度抗原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 对照 1/5 ++++++++++++± --

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 VH 和VL (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临床免疫学检验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最大 )、黏膜相关淋巴组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 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 CD20 CD21 CD22 (成熟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mIgM 和mIgD )同时检 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 杀伤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TCR T 细胞和NK 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 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 外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 CD 外CD4 CD8+ =细胞毒性T 细胞(Tc 或CTL )(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 知CD25^ =调节性T 细胞(Tr 或Treg )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CONA 刺激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 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 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 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 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 CD56。 测定人NK 细胞活性 的靶细胞多用 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 NK 细胞活性则常采用 YAC-1细 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PS 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表达MH ffi 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 (DC (专职抗原呈递功能): 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 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 抗体功能)及膜型(mIg ,作 为抗原受体 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 含量多少排序:lgG > IgA > IgM > IgD > IgE 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 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 恒定区( CH 、 CL ) 1、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 3、 4、

移植免疫考试题

移植免疫考试题

————————————————————————————————作者:————————————————————————————————日期:

第三十四章移植免疫学及检验 Chapter 34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移植免疫的有关概念、预防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熟悉: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类型;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二、教学内容 1。按供者和受者间关系分类,按移植物来源的移植分类。 2。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抗原,排斥反应的类型。 3。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措施:移植物预处理,组织配型,交叉配型,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4.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供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监测,非供者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和供受者间高度相关的指标是 A.年龄差距 B.ABO血型配合程度 C.血缘关系; D.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合程度 E.组织特异性抗原配合程度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超急排斥主要的排斥因素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中性粒细胞浸润 C.ABO血型抗体 D.T DTH细胞 E.抗体增强 4.临床PRA值高的肾移植易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作为可否移植界线的PRA值为 A.10% B.20% C.30%~40% D.50% E.80% 5.在临床开展最多、效果最好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脾脏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6.临床对组织配型要求最为严格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7.临床上进行的器官移植主要是 A. 细胞移植 B. 自体移植 C. 同种同基因移植 D. 异种移植 E. 同种异基因移植 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主要见于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9.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主要抗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0.移植排斥反应主要介导的细胞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粒细胞 11.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Ⅰ型超敏反应 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12.肾移植组织配型中,HLA- 位点的相容性对移植后果影响最大。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直接凝集反应 18.间接凝集反应 19.明胶凝集试验 第6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21.絮状沉淀试验 22.免疫浊度测定 23.凝胶内沉淀试验 24.单项扩散试验

25.双向扩散试验 26.免疫电泳技术 27.对流免疫电泳 28.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免疫固定电泳 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补体 32.免疫溶血法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

36.Ⅰ型超敏反应 37.Ⅱ型超敏反应 38.Ⅲ型超敏反应 39.Ⅳ型超敏反应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42.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本周蛋白

48.血清区带电泳 49.免疫电泳 50.免疫固定电泳 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免疫缺陷病 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54.肿瘤抗原 55.肿瘤标志物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移植排斥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