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7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五) 学写综述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7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五) 学写综述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7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五) 学写综述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7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五) 学写综述

[题目展示]

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主题,写一篇综述。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红楼梦》主题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了“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

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

索隐派的主题说

1.“明珠家事”说。清代梁恭辰在《北东园笔录》中说:“《红楼梦》一书,诲淫之甚者也。乾隆五十年以后,其书始出。相传为演说故相明珠家事,以宝玉隐明珠之名,以甄(真)宝玉贾(假)宝玉乱其绪,以开卷之秦氏为人情之始,以卷终之小青为点睛之笔。”

2.清康熙朝政治小说。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文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元妃省亲,似影清圣祖之南巡。清世祖与董鄂妃之事,即黛玉死而宝玉出家为僧之本事,等等。

3.雍正夺嫡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中说:“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有关政治,诚哉其言!然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无宁谓为历史小说,与

其谓为历史小说,不如径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幂,而细按事实,皆有可征。”

新红学派的“自叙传说”

“自叙传”主题说是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来的。他在考证曹雪芹生平和家世的基础上,得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爱情主题说

首倡“爱情主题说”的是何其芳。他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衰亡史说

吴调公在《评〈红楼梦〉的爱情主题说》一文中说:“《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以贾家的矛盾斗争图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的书。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女权问题说

汤龙发《女权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对男权制对妇女的压迫和影响,提出了女权问题。

从对20世纪的《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它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由穿凿附会到“小心考证”,直到深入文本的日趋科学、日益深入的发展过

[技法指导]

撰写综述的要求

综述就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消化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能代表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汇总、整理,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推论,得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综述。

一、综述要求全面地反映情况

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专家”,否则容易出大错、闹笑话。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要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相关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二、综述力求准确和客观

在对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概述时,要注意梳理内容,概括其主旨,不可偷工减料,更不能以偏概全。综述所有引述的材料,均需注明出处。对于综述材料,要力求客观,不要凭个人的喜好任意取舍。

三、综述要有严格的思路

对于综述来说,结构清晰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可按“总—分—总”结构组文,中间部分是综述的重中之重,可概述活动的经过,或总结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四、综述的语言往往要求简洁

综述的语言能说明问题就可以,没有必要渲染。在具体的写作中,也可以用图、数字等各种形式。

[实战演练]

1.许多研究者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有不同的看法,请查阅相关资料,就此写一篇综述,具体分析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有哪些看法。

【写作指导】从《红楼梦》问世开始,对于林黛玉形象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大家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需要查阅、梳理相关观点和看法,然后加以整理,按综述的具体要求写作即可。

【范文佳作】

20世纪上半期林黛玉形象研究综述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前无古人的高超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全方位的生活画卷和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不尽的文学宝藏,是为“说不尽的红楼”。《红楼梦》诞生至今已经有两个多世纪,人们对林黛玉的评价也进行了两百多年,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本综述旨在对有关林黛玉形象的20世纪上半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分析基本上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的。

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中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评述:“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

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在王国维看来,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的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求小说所“隐去”的“本事”或“微义”,而实质是穿凿附会地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某些历史人物。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1916年出版)认为《红楼梦》全书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林黛玉即董鄂妃董小宛。1917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林黛玉,影朱竹垞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垞之号也。竹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赞成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他说:“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但他又说林黛玉写的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曹氏之林黛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谥孝贤皇后富察氏也。”紧接着又自相矛盾,说林黛玉不是别人,是方苞。“林黛玉之以朝臣混之,混之以方苞。苞也,灵皋也,绛珠,仙草也,甘露也,泪也。一而二,二而一也。”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综观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不仅是牵强附会的,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

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于1923年刊行,他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通过对原作的比勘,提出了“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的著名观点,即“钗黛合一”论。尽管“钗黛合一”论早在《红楼梦》产生之际就已产生,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总批即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但是,俞平伯先生却是现代首先明确提出“合一”说的学者。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也不再局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此后,林黛玉评论开始了文学评价、美学评价的历程。

1935年5月24日的《北平晨报》刊发了李辰冬的《林黛玉》一文。李辰冬认为:“林黛玉的人生观完全同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贫富贵贱,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他说林黛玉“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寄居的生活环境“养成她的伤感性”,而薛宝钗的出现所形成的这一特殊环境,又引起了黛玉的“善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妒’的典型人物,一是潘金莲,一是林黛玉;然将她二位对照,就可发现前者为资产社会的,言谈粗鲁,后者为绅士阶级的,辞调文雅。”李辰冬在分析中谈及了林黛玉某些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的原因,是有道理的,但他把林黛玉的性格形象,集中概括为一个“妒”字,却是十分片面的。

1944年第1期、第2期《现代妇女》发表了太愚(王昆仑)的《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他在《林黛玉的恋爱》中说:“这个少女发现到人与天的抵触了,而自己是毫无凭借的。可是她的感情不许她退让,她坚持着要独占宝玉,也可以说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与那天定的金玉姻缘斗争。因此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声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在向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之中。可是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

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词,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以使得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妒恨、忧郁不断地侵蚀自己,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他又在《黛玉之死》中指出:“黛玉为什么死?是因为她的恋爱失败。恋爱为什么失败?因为她的性格不为环境所容许。黛玉和她的情敌宝钗的性格是完全背驰的。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黛玉的悲剧就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与时代之矛盾而造成的。”太愚可以说是开始读懂林黛玉形象的第一个学者,他的精辟的观点为后来的许多评论者所继承。

周华的《林黛玉——从一个不健康的个人主义者看中国式的贵族生活》(天津《大公报》1947年)一文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接受了很多出世哲学的个人主义者,她善良、‘率性’,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渴望平等自由,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她对封建势力主要采取妥协逃避的对策。她的源于贫乏的贵族生活的精神生活充满着脆弱,温情主义使她不能反抗任何迫害,只能到处乞求依靠,由此可看出她的精神生活是不健康的。”这段时期,索隐派完全把林黛玉看成了现实生活中某个实在人物,没有把她作为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来对待,是一种误读。有些论者对这一形象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评价和判断,太愚则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林黛玉的第一人,其观点影响深远。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是《红楼梦》以及林黛玉形象的研究的发端和初创时期,王国维和胡适等几位文学大家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为我们的继续

研究提供了指向型的成果。在社会局势处于激烈的变革并最终走向统一和安定的过程中,他们以接力的方式传递着对《红楼梦》及相关人物的探索,前辈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些足迹被风沙永远地淹没,而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把路走向远方。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为我们的文学接受思维大多都是首先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面对任何形式的艺术形象,我们似乎总是首先从道德层面把他(她)分为好人或者坏人。然而,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有缺陷的。因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基本上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局势和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体现出社会历史批评法的合理之处。作为“美”的毁灭,林黛玉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她的美不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她的心灵,去发现她的心灵美,是一直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地方。

2.你所在的班级,各位同学都在阅读《红楼梦》,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请你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写一篇综述。

【写作指导】先要搜集同学们阅读《红楼梦》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细致分析,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对各类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拟写出一个标题,再根据综述的写作要求行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

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

1 窦娥冤 本课话题——与命运抗争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指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最初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丁磊:开除自己,勇辟新路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待遇很不错,但丁磊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闷。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此举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就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初到广州,日子是艰难的。后来,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说,他精湛的“厨艺”和“古筝”弹奏,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正是这种乐观勤奋和敢于同自己命运抗争的性格,成就了这位网易创始人。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1.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2.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3.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4.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楔.子( ) 嫡.亲( ) 看觑. ( ) 湛.湛( ) 蓦.然( ) 孛. 老( ) 绣闼.( ) 刬.的( ) 捱. ( ) 鞍鞴.( ) 祗.( ) 桃杌. ( ) 亲眷.( ) 嗟.怨( ) 盗跖. ( ) 杳.无音信( ) 尸骸.( ) 错勘. ( ) 负屈衔.冤( ) 罪愆.( ) 苌. 弘( ) 亢.旱( ) 古陌.荒阡( ) 刽. 子手( ) 嘱咐..( ) 前合后偃. ( ) 【答案】 xiē dí qù zhàn m? b? tà chǎn ái bai zhī wù juàn jiē zhí yǎo hái kān xián qiān cháng kàng m? guì zhǔ fù yǎ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缥????? 缥缃 缥缈 (2)撇????? 撇下 撇嘴 (3)遂????? 未遂 半身不遂 (4)勒????? 勒索 勒住 (5)叨????? 叨叨令 叨扰 叨咕 (6)解????? 押解 解放 解数 【答案】 (1)piǎo piāo (2)piē piě (3)suì suí (4)la lēi (5)dāo tāo dáo (6)jia jiě xia 2.语境辨析法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佚名 下面围绕几个具体问题对新教材做出解读: 编写体例 现在高中《语文》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两册,所有的学生都要选的,选择性必修是三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要学。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教材课程,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可以安排在高二,也可以灵活处理。 新教材由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两条线来组成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其涉及面比较宽,但是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二是文化自信,三是责任担当。学习任务群则是另外一条线,每一个单元都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一共16个单元,覆盖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一共12个单元,覆盖了9个任务群,它组织单元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以课文为主的,另外一类专题性的语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导引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文,有的是两篇、三篇作为一课,有的是一篇作为一课。 第三,每一课都有个简短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的情景,引发兴趣,提示学习方法。 第四,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学习任务,到了高二选修,叫单元研习任务。一般设计三到四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主题活动,另外两个活动是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向写作,每个单元结构上有四个活动。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古诗词的诵读,安排在必修上下两册。 这是基本的体例结构。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面对这个新事物,多数老师感觉是很亲切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游移,有些焦虑和陌生感。学习任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探索的一种新的形式。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那么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根据呢,为什么教材要以它来作为单元来教学呢? 旧教材是以单篇教学和课时来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即一篇文章,主要以老师的讲述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一课都学得比较精细,知识点、能力点很突出;但缺点是分析、讲解、刷题练习太多,学生自主性学习太少、读书太少;所以语文课经常因其随意而受到批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以任务来整合一个单元的教学,破除它的统整性,突破完全靠单篇教学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为主,作为一学期的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任务群搞清某个单元或者某个课主要围绕学会哪些基本知识,哪些关键的能力,有哪些干货,有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特别是改变以往老师讲述灌输,学生做题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带着问题去学习,拓展阅读量,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和创造。 如何用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需要做几步工作。首先,要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单元导引、学习导示、案例学习任务要求老师自己去了解分析,归纳、设计,然后把单元学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铸魂工程最重要的一环,高中语文教材在新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学习,通过专家的讲座和课型的接受,让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价值引领 语文学科,作为文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也散发着本学科固有的魅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有张力的学科,保罗万象,跨越古今中外,所以,在新教材中,我们更加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引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是作为当下青少年学习的主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一名领航员,是一名火炬手,是带领学生走出信息困扰,走出迷茫的掌门人。 作为历史发展的一环,我们每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是不同的,也不可能相同。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的载入史册,也必将为我们后代人所传承和发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所塑造的“同学少年”这一形象,正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属性。“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上。”是我对这一代青少年的希望。我会在新学年之处,分享“同学少年”应有的雄浑气概,让我们的学生,在风华正茂之年代,用于拨开云雾,在历史的长河中,辩证的看待的问题,对于时下的新闻热点,能够写出自己激浊扬清的文字。传承历史使命,塑造中华英魂,开创时代未来。 2.引领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祖国,不仅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爱祖国五千年的央央文化,更热爱祖国人民的信仰。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必须上册教材中的两篇古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为契机,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外,更能深入到中华的文化之中,感受祖国的魅力。 《登泰山记》为我们简要的记述了泰山日出的雄伟壮阔,同时也在传递着祖国山河的波澜壮丽。通过群文教学、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将《登泰山记》与初中所学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及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滕王阁序》等文章进行集中的比较阅读,不仅领略祖国的山川异域,更能够被在中华大地上所建造的人文景观所吸引。透过文化现象,体味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人的对祖国的热爱,是文人骚客对文化的执著。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情怀,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理解,对国家的热爱与真诚。 二、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引领,是情怀的引领,是对一代人影响的直接因素,用好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也成为我们青年教师的真正的备课内容,只有不断的研究教材,拓展教材,才能够让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更深刻,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灵活的驾驭教材。 1.认真对待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各位老师集思广益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学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每个人所呈现的最具个人特色的本质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可以向各位老师广泛学习,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自己对知识和文化内涵的体会,便于自己在今后的备课与授课、学习与工作中的成长。总之,集体备课,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特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故都的秋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 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生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1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语文的本色。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经在全省使用,它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元”被“专题”取代,教材编排重视实践和“对话”,关注体验和探索,并且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苏新高考方案已经初步确定(目前待批),语文分值增加到160分,选文科考生增加到200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觉。高中母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课程、教材、高考改革的大潮面前,一部分教师一时还无法适应变化,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消极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少课堂仍然“涛声依旧”;一部分教师则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不住课改节奏,课改浮躁过火,出现了“泡沫化”倾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一、构建全新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语文教学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关乎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根基,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余秋雨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教学承担着丰盈学生情感和构建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改革是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改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立足课堂与走向生活的统一,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和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 和以往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 教材的“亮点” ?编写的立意更高,遵循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偏误; ?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材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也更加适合新时代公民基础教育的需要。 ?和以往同类教材比,这套教材无论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课文选取,还是内容设计,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是“守正创新”。

?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而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 ?老师们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高中统编教材和“新高考”配套衔接,改革是大趋势,必须跟进。 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推开使用新教材,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就来个天翻地覆。 ?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都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不赞成一哄而起。 ?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等一等,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因为条件所限,先尝试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其他大致还是按照自己原来比较熟悉的办法去教,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的教学方式推开。行不行?我看可以。 ?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5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识字辨形 雕琢 ..(diāo zhuó) 造诣.(yì) 挑剔.(tī) 雍.容(yōng ) 一把锉.(cuò) 臻.于至善(zhēn) 2.辨清词义 (1)雕琢雕刻 [辨析]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过分地修饰文辞。雕刻: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纹饰等。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可用于口语或书面语。 [运用]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六、极尽________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②这座寺庙不大,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________了好多仙人,栩栩如生。 (2)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辨析]两者都指达到很高的境界,但适用范围不同。“出神入化”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炉火纯青”也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运用]①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________的地步。 ②这次钢琴演奏会,他________地弹奏出高山流水的神韵,令人如醉如痴。 (3)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只能用于形容人工事物,不能用于天然景观。鬼斧神工:一般用于建筑、雕塑等方面,用来形容技艺的高超奇妙,夸赞其成果或作品似乎非人力所为,好像鬼神所造,也形容自然景物。 [运用]①大自然________的杰作,不仅留下了使人们产生无尽畅想的自然奇观,也记录了让我们捕获生物演变和人类活动踪迹的珍贵信息。 ②这个玉器,精雕细刻,人物形神兼备,草木虫鱼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_。 [答案](1)①雕琢②雕刻(2)①炉火纯青②出神入化(3)①鬼斧神工②巧夺天工 3.积累词语 (1)厚植:深厚地培育,多用于比喻加强、加深积累,出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仁动于天,厚植于心。 (2)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3)雕虫小技:古代“雕龙”指写文章,“雕虫”指写书法。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4)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5)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6)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该如何去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呢?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为例,就语文新教材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处理以陈管见。 一、二00四年版新教材编排特点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编写了现行的新教材。 教材还是分必修(5册)和选修(16册)两大部分。在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分四个单元,单元前面有学习重点及要求;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都是名篇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还有相关的知识连接,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分五个单元,每单元训练一个重点,每个训练重点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组成,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梳理探究部分,设置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文化演变等内容,并设计了课外延伸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名著导读部分,每册安排两部名著,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等组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编排,正确地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关系,三是接受性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关联性的关系,五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新教材适应实效功能。目的是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适合时代要求和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完整)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8月2-9日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 五 单 元 整本书阅读

单元阅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 一、整体任务 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二、分课时任务 1.第一课时(1~3章)

(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 (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2.第二课时(4~8章) (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 (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3.第三课时(9~11章)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4.第四课时(12~14章) 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4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1.识字辨形 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 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 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 2.辨清词义 (1)敏锐敏捷 [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运用]①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舞步轻盈,展现了________的身姿。 ②他的目光十分________,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2)捍卫保卫 [辨析]都有“保护、保卫”之意,但“保卫”适用范围广,“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运用]①为了________国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诉诸武力。 ②青年是革命果实的________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辨析]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答案](1)①敏捷②敏锐(2)①捍卫②保卫(3)①不约而同②不谋而合 3.积累词语 (1)稻菽:稻和菽。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

部编教材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部编教材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导读: 2019年10月18日,温儒敏先生在第十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教师业务提升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教法推开。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和小学老师也有必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实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这种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和困扰的解决会有一个过程。我想讲几点意见,澄清一些误解,让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更加切实可行。 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我们有幸观看了两位专家的的专题讲座。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老师做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她重点介绍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教材各栏目设计和教材主要特点。下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做了《高中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实施建议》的专题讲座,他从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大单元学习设计的逻辑,大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三个角度,做了生动而精辟的阐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根据高中课程方案之课程设置,确定高中教材总体设计框架;根据中央要求,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根据课标精神,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新教材课文的呈现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或多以文体聚合,而是以主题聚合、打破文体、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也更加接近真实的阅读生活。 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以课本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

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以学习任务为路径,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同时强调整合,合理设计学习任务,使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既强调整合,又强调写作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训练落到实处。重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基础素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内容重视学习任务的统领,重视学习主题与学习情境的设置,重视课文与学习材料的多样态组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

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有无相生 释文题 “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明主旨 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一、编写体例 现在高中《语文》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两册,所有的学生都要选的,选择性必修是三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要学。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教材课程,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可以安排在高二,也可以灵活处理。 新教材由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两条线来组成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其涉及面比较宽,但是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二是文化自信,三是责任担当。学习任务群则是另外一条线,每一个单元都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一共16个单元,覆盖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一共12个单元,覆盖了9个任务群,它组织单元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以课文为主的,另外一类专题性的语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导引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文,有的是两篇、三篇作为一课,有的是一篇作为一课。 第三,每一课都有个简短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的情景,引发兴趣,提示学习方法。 第四,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学习任务,到了高二选修,叫单元研习任务。一般设计三到四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主题活动,另外两个活动是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向写作,每个单元结构上有四个活动。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古诗词的诵读,安排在必修上下两册。 二、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面对这个新事物,多数老师感觉是很亲切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游移,有些焦虑和陌生感。学习任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探索的一种新的形式。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那么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根据呢,为什么教材要以它来作为单元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