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学基本概念

翻译学基本概念

翻译学基本概念
翻译学基本概念

翻译学基本用语

源语/译出语source language(SL), original language

译语/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原作者SL author, original author

译者(笔译者)translator

译者(口译者)interpreter

读者/接受者reader, receptor, audience

文本text

原文/原著source text (ST), SL text, original text, original version/original work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本/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源语读者source-language reader/SL reader

源语文化source-language culture/source cultur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语境context

笔译written translation

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oral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翻译原则translation principle

标准translation criterion (复数形式为criteria)

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反应/读者翻译response/reader’s response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等值/对等equivalence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等效equivalent effect

充分性adequacy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acceptable, unacceptable, unacceptability)

可读性readability(readabl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表达expression

再现reproduction/representation

转换transformation

传译/转移transferral/transfer

误解misunderstanding

误译mis-translation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词汇空缺lexical gap

文化沟(空缺/非对应)cultural gap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direct translation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直译派a literalist/a sourcerer

意译派a free-hander/a targeteer

重复法repetition

增译法/增词法/增译amplification/addition

减译法/减词法/省略法/省译omission

词类转移法/词性转换conversion

反译法/正反译法/反正译法negation

移植法transplant(ing)/transplant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具体化specification

概括化generalization

抽象化abstracting

明析化explicitation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加注法annotation

夹注intratextual note

脚注footnote

尾注/文后注endnote

注释性翻译annotated/commented translation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引申法extension

替代法substitution/replacement

借用borrowing

推演法deduction

缀合法combination

分译法division

逆序法/倒置法reversing

合译法combination

综合法mixture of methods

包孕embedding

切断/分切cutting

拆离splitting-off

插入inserting

重组recasting

回译back translation

还原法finding out the original

原汁原味essence of the original, original flavor

词序调整inversion

选词diction

补偿compensation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

信/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通顺smoothness

流畅fluency

自然naturalness /idiomaticity

雅/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简洁brevity

明析clarity

简明conciseness

内涵connotation

含义implication

言外之意allocution

本文意义(文本固有之意)inherent meaning (of the text)

译者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透明(度)transparency

宁信而不顺(鲁迅语) raht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I’d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神似(傅雷语) spiritual resemblance

化境(钱钟书语)sublimation

信、达、切(刘重德语)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to the original style)

三美: 音美,形美,意美(许渊冲语)the three beauties: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and beauty in meaning

东方语言Oriental languages

西方语言Occidental languages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梵语Sanskrit

鸠摩罗什Kumarajiva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奈达(Eugene A.) Nida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翻译translate, render, rephrase, reword, transmit, re-express, transmute, transmogrify, interpret, convert, transform, transpose, express, transfer, turn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死译/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逐字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word-to-word substitution/verbatim translation 乱译/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惯用法usage

搭配collocation

约定俗成convention

形合hypotaxis

意合parataxis

英语翻译的基本常识解析

翻译的基本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奈达: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二、翻译的标准 奈达: The receptors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comprehend the translated text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how the original receptor must have understood the original text. ——Eugene A. Nida Eugene A. Nida (November 11, 1914 – August 25, 2011) was the developer of the dynamic-equivalence Bible-translation theory. 四、翻译的方法 1 .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例子: C.O.D. (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现 blue chip 蓝筹股 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意译(Free translation) 例子:WPA 水渍blue chip 绩优股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广告的定义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二、广告的分类 1.理性广告(Rational ads)情感广告(Emotional ads) 三、广告的组成部分 1.Headline Subhead Text (body) Logo slogan I’m lovin’ it! (麦当劳)我就喜欢! 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coffee)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Just do it. (耐克运动鞋)只管去做。 We lead, others copy. (Ricoh 复印机)我们领先,别人模仿。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 (美能达相机) 第一流的美能达,第一流的你。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摩尔香烟,令我更爱。Have a Break. Have a Kit-Kat. (奇巧巧克力)

管理学基本概念总结

1 一月二月三月 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 合计合计合计 四月五月六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合计合计合计 【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

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什么是管理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的层次、幅度及其关系 管理幅度:指管理者在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下,所直接管辖的下属(机构、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指在一个组织中,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者,管理机构共分为多少等级。每一等级被称为一个层次。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成反比。 3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技能 1、概念技能:指管理者面对组织外部复杂的环境,洞察各类变化因素,识别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高层必备) 2、专业技术技能:指管理者通晓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必备) 3、人际关系技能:指管理者善于与各方面的人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得到人们理解支持的能力。(每层必备) 4、管理的职能,分别什么意思 1 、计划:指在研究组织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组织今后一定时期的活动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活动。 2、组织:指根据计划和目标,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置、组织变革和发展。 3、领导:指管理者运用其职权和艺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他们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具体包括指导、沟通和激励。 4、控制:指管理者根据既定计划的要求,检查组织活动,发现偏差,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与予纠正,或根据新的情况对原计划做必要调整,保证计划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5、管理对人性有哪些假设 ○1“经济人”假设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 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 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 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 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 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 非对应)cultural 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 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雅/ 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 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语/ 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基本概念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1、管理: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 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实施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所要完成的 两大任务。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者的分类与决策 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础工作人员 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三节组织与环境 组织的含义:指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第四节企业与企业管理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一般认为,运营、财务和营销是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最核心的三大职能。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制企业最鲜明的两大特性。 企业家:指那些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创新、尝试和冒险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计划职能 第三章计划职能概述 计划职能: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做甚么、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去做和有谁来做。计划是控制点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没有计划,控制也就不存在了。 计划的内容:我是谁,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哪里去。 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益性 计划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详尽见P60)、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其中计划过程中的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可以看出,计划是决策活动的核心。 预测的含义与作用 预测是对未来环境的估计,即是对未来事件或现在事件的未来后果做出的估计。这种估计不是凭空的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测未知。预测与计划有区别的,计划是对未来的部署,预测则是对未来未来事件的陈述。预测要说明的问题是将来会怎么样,际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或不采取某些措施和行动,估计将会发生甚么变化。而计划要说明的问题是要将来成为怎样,即采取什么行动和措施来改变现存的条件,并对未来做出安排和部署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P71 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因素:预测的期限,有无数据可用,时间与费用,可用的手段,预测人员的能力。

中英文翻译--力学的基本概念{修}

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运动,时间和作用力作出科学分析的分支被称为力学,它由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组成。静力学对静止系统进行分析,即在静力学系统中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而动力学是对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配合表面作用力被传送到机器的各个部件,例如从齿轮传到轴或者是从一个齿轮通过啮合传递到另一个齿轮,从三角皮带传到皮带轮,或者从凸轮传到从动件。由于很多原因,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力的大小。在边界或啮合表面作用力的分布一定要合理,他们的大小必须在构成配合表面材料的工作极限以内。例如,如果施加在滑动轴承的作用力太大,那么它就会将油膜挤压出来,并且造成金属和金属的接触,使温度过高,使滑动轴承失效。如果作用在齿轮轮齿上的力过大,就会将油膜从齿间挤压出来。这将会导致金属表层的破裂和剥落,噪音增大,运动不精确,直至报废。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当一些物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或者系统时,在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力被称之为约束力。这些力约束各个物体使其处于特有的状态。作用在这个物体系统外部的力叫做外力。 电力,磁力和重力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施加的力的实例。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数,与我们有关的力都是通过直接的实际接触或者是机械接触才能产生的。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要素就是它的大小,它的方向和作用点,一个力的方向包括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和它的指向。因此,沿着力的作用线,力的方向有正副之分。 沿着两条不重合的平行线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不能合并成一个合力。任何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构成一个力偶。力偶臂就是这两个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矩也是一个矢量,用M表示,垂直于力偶面;M的方向主要依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力矩的大小是力偶臂与其中一个力的大小的乘积。 如果一个刚体满足下列条件,那么它处于平衡状态: (1)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等于零。 (2)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对于任何一个轴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在数学上这两个条件被表示为 ∑=0 M F∑=0 所使用的术语“刚体”可以是整台机器,一个机器中几个相互连接的零件,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是零件的一部分。隔离体简图是一个从机器中隔离出来的物体的草图或视图,在图中标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矩。通常图中应该包括已知的力和力矩的大小、方向还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样得到的图成为“隔离体简图”,其原因是图中的零件或物体的一部分已经从其余的机械零部件中隔离出来了,其余的机器零部件对它的作用已经用力和力矩代替。对于一个完整的机器零部件隔离体简图,图上所表示出的,作用在其上面的力和力矩是通过与其相邻或相接触零件施加的,是外力。对于一个零件的一部分的隔离体简图作用在切面上的力和力矩都是通过被切掉部分施加的,是内力。 绘制和提交简洁、清晰的隔离体简图是工程交流的核心。这是真实的,因为

管理学基础概念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 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 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 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翻译学基本概念

翻译学基本用语 源语/译出语source language(SL), original language 译语/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原作者SL author, original author 译者(笔译者)translator 译者(口译者)interpreter 读者/接受者reader, receptor, audience 文本text 原文/原著source text (ST), SL text, original text, original version/original work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本/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源语读者source-language reader/SL reader 源语文化source-language culture/source cultur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语境context 笔译written translation 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oral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翻译原则translation principle 标准translation criterion (复数形式为criteria) 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反应/读者翻译response/reader’s response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等值/对等equivalence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等效equivalent effect 充分性adequacy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acceptable, unacceptable, unacceptability) 可读性readability(readabl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表达expression 再现reproduction/representation 转换transformation

《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复习题 1、管理的含义就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答:(泰勒)管理就就是确切地了解您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她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法约尔)管理就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孔茨与奥唐纳)管理就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t4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西蒙)管理就就是决策。(许国华等)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与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乔忠等)管理就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 答: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就有六个管理职能。具体含义如下: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与组织拥有的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与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就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就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就是检查工作就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与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4)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就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去指挥与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5)激励职能。激励职能就就是创造职工所需要的各种满意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6)协调职能。协调职能包括对内协调与对外协调两个方面。对内协调主要就是沟通,即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团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就是公关,即如何处理组织与政府、传播媒体、客户、公众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 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含义就是什么? 答:管理者就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就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 4、管理者有哪些角色? 答:管理者要执行多种管理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常常扮演多种角色,可归纳为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与决策角色。人际关系角色又可划分为三种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管理者的信息角色也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洞察者、传播者与发言人。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又分为企业家、资源分配者与谈判者等。 5、简述管理者的技能。 答:管理者应具备三类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还应该具备理解技能、分析技能、决策技能、创新技能等。 6、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 答:管理理论与方法就是人们通过对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特别就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升华而得到,反过来它又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要真正掌握管理学仅靠书本就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去体会与磨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就是管理学的实践性。 7、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性? 答: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营方式与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解决,所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会大大推动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更新与扩展,因此管理学就是一个发展的学科。 8、为什么说管理学既就是科学又就是艺术?

光度学中几个重要概念

1.阐述光度学中几个重要概念(光通量、发光强度、发光亮度与照度)的定义、意义及单 位,并讨论光度学与辐射度学的异同。 答:光通量:○1定义: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的辐射能量和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的乘积。 ○2意义:用以衡量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人眼视觉特性评价的辐射通量的导出量的多少。 ○3单位:(流明)。 发光强度:○1定义:在给定方向上(该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球面度))的单位立体角发出的光通量。○2意义:用以衡量光场中某点的光强指的是通过该点的平均能流密度的大小。○3单位:(坎德拉)。 发光亮度:○1定义:人眼从一个方向观察光源,在这个方向上的光强与人眼所“见到” 的光源面积之比,定义为该光源单位的亮度,即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2意义:用以衡量是指发光体(反光体)表面发光(反光)强弱的物理量。○3单位:(坎德拉立方米)。 照度:○1定义: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2意义:用于指示光照的强弱和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3单位:(勒克斯)。 光度学与辐射度学的异同:相同点:○1研究对象相同:都是光学辐射,且多数为非相干辐射。○2知识基础相近:都是应用光学的分支。 不同点:○1研究范围不同:辐射度学研究范围为整个电磁辐射谱区;光度学只处理人眼可感知的光,即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80~780nm纳米。○2角标不同:辐射度参量一般用下脚标e表示;光度学参量则用下脚标v表示。○3常用的度量不同:具体内容见下图。 2.试解释为什么鸡、狗等白天生活的动物在黑夜中看不见物体,而猫头鹰、老鼠等黑夜生 活的动物却能看到物体。 答:鸡狗的视觉细胞中杆状细胞较少,由于杆状细胞的特点是感光灵敏度高,在暗

《管理学基础》参考答案

第1章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过程。 管理者:管理者是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领导责任和影响力的人。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组成,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 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的风险的能力等。 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沟通、领导和激励三方面的能力。 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把系统的理论应用于管理问题的研究,把管理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总称。 责任原理: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部门和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有效产出和其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创新原理:创新原理是指组织要根据内外环境发展的态势,在有效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革、改造和发展,使管理得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二、填空题 1.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信息,社会信用。 5.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6.科学性,艺术性。 7.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创新原理。 8.整体性原理,弹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反馈原理。 9.人。 10.责,权,利。 1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2.观念的创新。 13.大政方针,绩效,交往联系。 14.沟通,领导,激励。 15.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抽象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研

光度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0、前言 经常发现一些爱好者对对光度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模糊,比如到底什么是亮度?衡量亮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亮度? 本文将试图以不失严格性的情况下尽量通俗的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同时给出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算法,这也是大多数光学书里所没有的。 光度学与光相关的常用量有4个: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亮度。这4个量尽管是相关的,但为不同的,不能相混。正像压力、重力、压强、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一样。 1、发光强度(I、Intensity),单位坎德拉,即cd。 定义: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的(发)光强(度), 解释:发光强度是针对点光源而言的,或者发光体的大小与照射距离相比比较小的场合。这个量是表明发光体在空间发射的会聚能力的。可以说,发光强度就是描述了光源到底有多“亮”,因为它是光功率与会聚能力的一个共同的描述。发光强度越大,光源看起来就越亮,同时在相同条件下被该光源照射后的物体也就越亮,因此,早些时候描述手电都用这个参数。 现在LED也用这个单位来描述,比如某LED是15000的,单位是mcd,1000mcd=1cd,因此15000mcd就是15cd。 之所以LED用毫cd(mcd)而不直接用cd来表示,是因为以前最早LED比较暗,比如1984年标准5mm的LED其发光强度才0.005cd,因此才用mcd表示,现在LED都很厉害了,但还是沿用原来的说法。 用发光强度来表示“亮度”的缺点是,如果管芯完全一样的两个LED,会聚程度好的发光强度就高。因此,购买LED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高I值,还要看照射角度。很多高I值的LED并非提高自身的发射效率来达到,而是把镜头加长照射角度变窄来实现的,这尽管对LED手电有用,但可观察角度也受限。另外,同样的管芯LED,直径5mm的I值就比3mm的大一倍多,但只有直径10mm 的1/4,因为透镜越大会聚特性就越好。 之所以用发光强度来表示手电或LED,是因为在相同距离下对被照射地的照度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既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得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额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自然属性为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属性为管理的特殊属性。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得管理活动能够在一系列体现管理客观规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亦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而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 4.管理的作用 ①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②科学决策、适应环境,拓展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 5.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光度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光度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 0、前言 经常发现一些爱好者对对光度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模糊,比如到底什么是亮度?衡量亮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亮度? 本文将试图以不失严格性的情况下尽量通俗的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同时给出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算法,这也是大多数光学书里所没有的。 光度学与光相关的常用量有4个: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亮度。这4个量尽管是相关的,但为不同的,不能相混。正像压力、重力、压强、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一样。 1、发光强度(I、Intensity),单位坎德拉,即cd。 定义: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的(发)光强(度), 解释:发光强度是针对点光源而言的,或者发光体的大小与照射距离相比比较小的场合。这个量是表明发光体在空间发射的会聚能力的。可以说,发光强度就是描述了光源到底有多“亮”,因为它是光功率与会聚能力的一个共同的描述。发光强度越大,光源看起来就越亮,同时在相同条件下被该光源照射后的物体也就越亮,因此,早些时候描述手电都用这个参数。 现在LED也用这个单位来描述,比如某LED是15000的,单位是mcd,1000mcd=1cd,因此15000mcd就是15cd。 之所以LED用毫cd(mcd)而不直接用cd来表示,是因为以前最早LED比较暗,比如1984年标准5mm的LED其发光强度才0.005cd,因此才用mcd表示,现在LED都很厉害了,但还是沿用原来的说法。 用发光强度来表示“亮度”的缺点是,如果管芯完全一样的两个LED,会聚程度好的发光强度就高。因此,购买LED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高I值,还要看照射角度。很多高I值的LED并非提高自身的发射效率来达到,而是把镜头加长照射角度变窄来实现的,这尽管对LED 手电有用,但可观察角度也受限。另外,同样的管芯LED,直径5mm的I值就比3mm的大一倍多,但只有直径10mm的1/4,因为透镜越大会聚特性就越好。 之所以用发光强度来表示手电或LED,是因为在相同距离下对被照射地的照度是与这个成正比的。特别的说,距离1m的lx就是cd值。但是,很多场合下我们需要照射面积大一些,所以只用发光强度这一特性还不能全面反应手电的能力。比如,同样的筒身,换个大头(大反光杯)则I值马上增大许多。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用光通量(单位流明,见下)来表示手电了。 以上我们说“亮”和“亮度”时带了引号,是因为这是我们常规说的亮度,并非光度学严格意义上的亮度,这一单位后面会展开。 常见光源发光强度(cd):

管理学基础概念

管理的定义: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这也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它含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意为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后者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否则,则相反。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研究中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则不可能。 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双因素理论为需要层次理论做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