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分享 -- 王建祥(行政部)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分享 -- 王建祥(行政部)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分享

□王建祥(行政部)

作者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突出了他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集中论述了社会风气的堕落、政治的腐败、人民的困苦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提出了改良社会风气,限制权力,根除腐败,实行治人与治法结合的民主政治,报刊与言论自由等众多现实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习近平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资治通鉴》鉴往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本书是毛泽东最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讲历史的兴衰与个人得失。

本书共分为:政治篇、军事篇、人物篇、文化篇。

政治篇:讲了三百年前,从当局到人民,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个人的腐化,社

会的腐化,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虽然有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正气的人物,却都无救于国家的沦亡,民族的被奴化!

历史上的政治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徒法不足以为治,有能运用法治的治人,其法然后足以为治。反之,也有人主张,“有法治,无治人”,法是鉴往失、顺人情,集古圣先贤遗教,全国聪明才智之士的精力,穷研极讨所制成的。

在这里,作者举了历史上的治人试举四人作例子说明,第一个是汉文帝,第二个是魏太武帝,第三个是唐太宗、第四个是宋太祖。

汉文帝之所以为治人,是在他能守法和爱民。魏太武帝信任古弼,古弼为人忠慎质直,有一次为了国事见太武帝面奏,太武帝正和一贵官围棋,没有理会,古弼等得不耐烦,大怒起摔贵官头,掣下床,搏其耳,欧其背,数说朝廷不治,都是你的罪过,太武帝失容赶紧说,都是我的过错,和他无关,忙谈正事。

唐太宗以武勇定天下,治国却用文治。宋太祖出身于军武,也崇尚法治。

从以上四个伟人的例子吗,说明了治人之所以使国治,是遵绳于以民为本的治法,治法之所以为治,是在治人之尊重与力行。

就历史教训以论今日,我们不但要有治法,尤其更有治人,治人在历史上固不世出,在民主政治的选择下,却可以世出继出,治人之养成,选出罢免诸权之如何运用,是求治的先决条件,使有治法而吴治人,等于无法,有治人而无法,无适应时宜的治法,也是缘木求鱼,

国终不治。

治人与治法的合一,一言一蔽之,曰实行民主政治。

军事篇介绍了,甲午海战失败的教训是,第一,和平不可能是祈求得来的,也不可能是从任何国际活动或会议得来的,祈求和妥协只能招致屈辱和失败。第二,侵略战争既然强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敌人着着进攻,战争怎么有可能单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团结一致,被侵略者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侵略者才能保国卫民,取得胜利,第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的表现形式,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烂和内部的不团结。第四,只有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人民,才有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也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和平的事业。

人物篇,更是值得学习。赵括和马谡都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要办好事情的。却吃亏了主观主义的亏,吃了教条主义的亏,自以为是,光凭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不顾客观形势,不听有实践经验人们的劝告,结果是摔了大跟头。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空谈因而失败的教训,知识分子不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教训,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光凭书本上的理论,自以为是,因而失败,害己、害人、误国的教训。时间虽然隔得很久了,今天来重温这些教训,看来还是有益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