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层收购对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改革背景下的一个亮点,它顺应了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是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管理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帮助企业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从而为企业留住高级人才。因此,管理层收购为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一些以国有股份为主体的公司,其主体产权的虚置目前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国家作为股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因为国家的股东职能只能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行使,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经理人员虽然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但并不实际承担经营风险,他们并不是实际上的剩余索取者,所以也不可能像真正的股东那样去行为。正是由于这一制度性缺陷,导致了这一产权形式并不适宜在竞争性领域存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营经济逐渐退出大部分产业领域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利用MBO就可以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它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产权结构不合理和国有股难以退出等历史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模式。

(二)有助于公司管理结构的改善

国内公司管理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代理成本高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所谓代理成本,是指忽视和错过机会的总成本加上监督费用。MBO则可以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建立企业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首先,MBO使企业管理者同时成为企业所有者,由于管理者拥有企业股权,使得企业业绩与管理者报酬直接挂钩,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合二为一,促使管理者更努力地挖掘企业的潜在盈利能力,使得管理者可以从管理与企业利润提高这两个方面获益,从而大大激发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与潜力,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MBO还可以改善股东的构成,形成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MBO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金融中介机构的介入。金融中介在提供必要的操作方案与融资支持的同时,还常常会直接购入或间接购入企业的一部分股权,与管理层一起对目标公司进行管理控制。这样将有助于强化对公司的监督。第三,MBO 一般都会利用高负债杠杆工具。由于是利用高负债的方式来筹资, 其相应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为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压力,也进一步约束了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实施管理层收购之后,股东和企业常常配合企业奖励基金、股权折价转让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措施,最终把MBO和股权激励机制融合在

一起,使MBO具有一定股权激励性质,这当然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加快,人们普遍不再为物质匮乏所困,特别是知识经济与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显出人力资本的地位空前强大。特别是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年限长,经验丰富,他们正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人的需要大体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西方国家以往的激励制度主要的着眼点是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来激励管理者尽力为股东创造财富的问题。而我国影响企业家激励的因素主要还是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体现的是他们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MBO则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理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体现了对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权益的肯定与承认,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调动了企业管理者释放其才能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中国企业家资源的壮大也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选择

与西方发达国家大行其道不同,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国内现有的案例无论从数量还是时间跨度都仍然处于试行阶段。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稳定的宏观经济制度环境相比,我国的宏观经济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各项改革措施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管理层收购中的融资问题

西方国家健全的资本市场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为股票、债券、资产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地降低了收购成本。而在我国,尽管近年来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至今仍不完善,并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过小,融资工具品种少等。从已经实现管理层收购的企业来看,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融资模式。与国外主要依赖外部资金相比,我国收购融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多地依赖内部资金。究其原因,并非是由于管理层本身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相反,国内的资金缺口更需要外部资金来弥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目前的金融体制和经济法规严格限制了外部资金的介入,从融资的手段上看,现有的可供使用的合法融资渠道太少,巨大资金需求无法得到合理地满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层合法的自有资金只是收购资金的极小部分。虽然公司管理层属于富裕一族,但与MBO所需的几千万到数亿的收购资金相比仍属杯水车薪,难以解决问题;第二,银行贷款不可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一般不允许用于股权投资,《贷款通则》同样也做出了类似规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在现实中也存在许

多障碍,目前我国银行只对证券公司提供股票抵押贷款,还不对企业或个人提供这方面的贷款,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些变通的做法,这不仅增加了管理层收购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层收购的成本。因此,在这样一个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上想要筹集到管理层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其难度可想而知。

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措施

综观上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中存在的难点,不难看出其原因主要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转让过程的监管不到位、金融体制的创新不够等几个方面。

(一)规范实施主体,规避内部风险

企业实行管理层收购要想规避其内部风险,首先应对公司进行管理层收购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通过管理层收购活动要能真正有利于公司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业务的重新整合与重组, 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进一步改善。明确公司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收购而收购,不能盲目地不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哄而上。我国国有产权的出让方是国有资产委员会,在实施管理层收购时,凡是涉及国有产权的收购,必须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管理层需要与国有资产委员会谈判收购条件、收购价格、收购程序,与国资委正式签订收购契约。鉴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特殊性,即我国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形成,长期以来的选拔任用受到身份、人际关系、个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贡献和能力有着很大差别,所以,应该对管理层收购的主体资格有适当的限制。

此外,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管理层收购,要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行管理层收购:首先,企业所处行业倾向于成熟产业,企业债务负担不是很重,而且要有较为充裕的现金流。其次,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很高的素质,还要有事业心,管理层团队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也就是说,领导者之间目标不但要一致,而且要有很好的合作心态。最后,企业或部门应具备管理效益的空间,只有当企业管理者的报酬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有较大差异时,实施MBO 后,才能使管理者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二)加速有关MBO的法律建设

目前, 我国的证券法规规定个人持股不能超过公司总发行股份的千分之五, 而如此低的持股比例将很难产生激励作用。从国内现有的有关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来看,对企业实施MBO还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引用的部分规定大都只是临时性的、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办法和条例,且各地区的规定不尽相同,不具备统一适用性和立法权威性。因此,为了MBO的健康进行,我国政府要制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法规和条例,建立相应法规方案,

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合法性、操作程序、税收政策、管理机构等加以明确的界定。特别是涉及对国有资产的存量部分进行收购的,应注意必须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并出具肯定意见后再实施。另外,对那些在并购中的违规行为,也应制订相应的法规予以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使MBO健康发展。

(三)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管理层收购在实施中必须通过政府的批准,但是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应当将政府角色定位在宏观大环境的控制上,即政府在管理层收购中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和维护收购规则、规范交易程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运用“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管理、监督经济活动, 政府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旁观者”而非“主宰者”。由于中小企业多数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在MBO方面政府行为痕迹过重,即使对国有企业实施的管理层收购,政府也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而非单靠行政手段来实施产权的转换。政府应尽快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明确法律地位,把相关权力退还给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市场公开竞争原则,解除“路径依赖”,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时,政府还要塑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意识,并逐渐走向法制轨道,为中小国有企业实施MBO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引入战略性的投资者,增加融资方式

有效融资是MBO成功实施的关键,但由于管理层收购是一项大规模的资本运作,收购的标的金额较大,通常远远超过管理层个人的支付能力,因此,必然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无论是自筹部分,还是融资部分,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将导致收购半途而废。我国落后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水平限制了管理层收购的推广,因此,MBO的融资环境亟需改善,现有金融支持与服务体系也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下是几种可供选择的企业在管理层收购中解决融资问题的做法。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投资的退出机制。MBO权益资本退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l)发行上市。发行上市即通过管理层收购成功后公司的股票上市,管理层可能回收其部分投资,投资者则可以收回资金并获得收益。如果公司经营业绩优异,则可能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降低负债率水平;(2)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是指投资者将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以变现收回投资和获取收益。管理者希望继续经营管理公司业务,而股权转让并不能保证管理的连续性,所以对管理层而言股权转让并非权益融资退出的最佳选择。就权益性融资而言,是以有效的退出机制为条件的,我国目前主要靠管理层承诺在一定时期购回来实现退出,对双方而言均具有很大风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是促进权益性融资的关键。第二,引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在国外的MBO融资中,专业的中介机

构是MBO步入良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中介机构的参与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专业的收购方案设计以及资金融通服务,从而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战略投资者的青睐,降低了债权人的风险。我国现在的管理层收购操作很多都是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单独接触, 排斥了外来竞价者,市场的封闭影响了市场公平价格的形成。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也应该引入机构投资者机制。通过机构投资者引导管理层收购,不仅拓宽了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并且在管理层收购后的重整活动中,通过发挥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监督、督促管理层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第三,发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我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特定对象进行债务必须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委托贷款,应适当拓宽银行贷款的政策性限制。

(五)加强管理层收购信息的披露及完善定价机制

管理层收购应该是一个透明的、充分市场化的操作过程,需要有熟练操作经验和很强专业化技能的中介机构来协助完成。我国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中介服务市场的不发达、使得管理层收购难度加大,无形中增加了收购成本;同时,我国资产评估水平尚不高,在收购过程中容易造成定价的不合理,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收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已对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作了基本要求,如在协议收购中“管理层、员工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就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独立董事应当要求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咨询意见与独立董事意见一并予以公告,财务顾问费用由被收购公司承担。”但是,在具体立法上,还应要求管理层提供收购原因、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收购资金的来源和还款方式以及收购主体的股权构成情况、直接或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等信息,以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完善管理层收购中的定价机制的重点是确保定价程序上的公平、监督和制衡。监管部门应该通过严格的规定,要求对管理层收购操作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公司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间广泛征集受让方,公开披露产权转让信息,以杜绝暗箱操作,促使交易前后相关程序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管理层作为内部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股权转让和政府官员在股权转让中的“舞弊”行为,逐渐形成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市场机制,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成功地完成管理层收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管理层收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系,使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科际界限越来越清晰,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2.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行政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部门行政管理学,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 3.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学术团体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93年还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青年研究会;1995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行政管理学会。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创办了大量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面,全国除国家行政学院外,还成立了30余个地方行政学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学系或专业,在教学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和大专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我国自90年代末期还开展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学位教育。 4.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数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坚,同时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党政机关传播了行政学方面的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里格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研究行政管理理论的新体系,里格斯认为行政生态学是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本文运用他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行政生态学中关于发展中国际行政的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的现象在我国表现很突出。 一、中国行政生态的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的存在是过渡性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

呈现了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观点。从历史纵向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间较短,在基础起点很低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提高国民素质不可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迅速达到发达国家那种状态更是不可能。从整体而言,我国处于典型的过渡性社会,既有传统因素的存在,又有现代的因素凸现。从区域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和南部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特征更显著,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又势不可挡的强力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已经发展的相当充足,某些领域已步入后现代社会。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 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行政生态理论认为所谓的“形式主义”,是指“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应该的与事实的之间有一大段距离,政府有一套漂亮的宪法,但做的完全是另一套。”在过渡社会形态中,国家虽然有着完整的法律制度,但实际上起不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仅仅是形同虚设。传统的东西在实际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如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议会制和内阁制,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doc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摘要:西方管理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而中国的管理学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文章就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 1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自此,管理学也作为一门科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管理的科学性,取代之前经验管理。管理学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工具不断涌现,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财富。 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较清晰的发展路径,分别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行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管理丛林”发展阶段和以企业文化理论为标志的“软管理”阶段[1]。虽然发展阶段应如何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难看出管理学的发展路径是从关注科学与效率逐渐向“以人为本”这个方向发展。 西方管理学通过各个学派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科学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泰勒、法约尔、韦伯,三人分别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不同角度诊释,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派生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运筹学和数学模型为研究基础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及以卡斯

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行为管理学派主要包括以梅奥为奠基人的行为科学学派,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学派,以卢因为代表的团体行为学派以及组织行为学派和管理伦理学派;文化管理学派包括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实践学派,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学派,起源于权变管理学派的变革管理学派,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组织文化学派以及随着信息社会和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派[2]。 2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问题 根据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前的“管理学萌芽”期;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8年的“管理学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今的“融合发展与创新”阶段[1]。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管理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研究机构不断扩展,学位教育多样化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增多,管理学重要奖项相继设立[3]。 在管理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学的西化忽视自身发展。在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比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 ,EMBA ,MPA等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海归博士和有国外访学经历的人更受关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均是美国的翻版;管理学主流学术刊物全盘西化现象亦是严重[4]。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国学与国运”讲座上说:“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发展创造了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论坛?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袁经勇 (东华工程公司,合肥 230024)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之综述,为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育与培训作者为东华工程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为使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综合编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1 何为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活动。这里的“临时”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始点和终点,而“唯一”是指其产品或服务在一些识别方法上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 而项目和管理则是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是由过程构成的,项目管理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可以通过过程,如启始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 2 项目管理发展历史与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最早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成功,由此而风靡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美国白宫的行政办公室、世界银行、I BM 、ABB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部门都采用项目管理。 我国项目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通过13套大化肥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公司的项目管理,特别是设计管理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80年代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1984年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开始实行项目管理,到90年代初开始倡导创建国 际型工程公司,直到后来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制等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教委1997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列入。等等。 随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对项目管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项目管理专家们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以后称之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3 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机构 目前,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他们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现代化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 ociation ,缩写为IPMA )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属非 盈利性组织。1967年由其主持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项目管理从那时起即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成员是各国的项目管理协会,目前,有28个国家组织为其正式成员,代表着世界2万多名会 员,正式成员组织中的个人成员可自动地成为该协会的个人会员。IPMA 负责协调国际间具有共性的项目管理的需求,并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研究与发展、培训和教育、标准和认证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缩 写为PMI ),成立于1969年,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负责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程序和专业认证等服务。它的成员主要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现有会员已超过7万。 ?8?化工建设工程 2001年第23卷第3期

十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特点

十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特点——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 李潇潇 2012-9-14 9:5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9月06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学术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报记者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特点与高小平展开对话。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

中国行政管理的特色

中国行政管理的特色 学生姓名 专业 教学点 申请学位 指导教师职称 答辩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Ⅰ 1、中国行政管理总论------------------------- 2、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特色------------------------------------------- 2.1显著的“物本行政”特色------------------------------------------------- 2.2传统的“经验行政”特色------------------------------------------------ 2.3典型的“人治行政”特色----------------------------------------------- 3、中国行政管理特点分析 4、加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 4.1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4.2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路径--------------------------------------- 4.3行政管理学建设的路径设计---------------------------------------------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策略--------------------------------------------- 6、总结--------------------------------------------- 6.1.铸就共同的认识和思考--------------------------------------------- 6.2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6.3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 6.4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1

一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历史 1.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 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发展的基本元素,一直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际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出现到当今,人类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堪称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项目。对于这些项目的管理,如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 1.2项目管理的产生 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问题。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当时人们完成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完成任务,这就是潜意识的项目管理。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因而,对项目的管理还只是凭个别人的经验、智慧和直觉,依靠个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根本谈不上科学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非常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这时才开始被认识的。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二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 2.1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 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项目管理在中国起步较晚,项目管理水平与高速增长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奋起直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有广阔市场的大好机遇,还有必须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 1、随着中国加入WTO,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势在必行。只有稳定提高实力,迅速熟悉并掌握国际规则,主动溶人贸易体系,不断加强竞争实力和项目管理水平,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 2、随着中国宏观控制体制调整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重组,与世界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良好经济实体,在项目管理中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有竞争力的服务。 3、目前,中国建设市场在管理体制、法制建设、运行机制、中介服务、价格政策和社会习惯等方面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工作要做。中国必须建立法制的、政府监督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市场,加大投资中介服务的法律责任,为工程咨询和项目管理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4、中国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理工大学和学院加强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自己的项目管理体系,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系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行政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行政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系别:电信系班级:09电子政务姓名:金忠忠学号:2 内容找摘: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从初步发展到现在的逐渐健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行政管理在渐渐的往健全的方向发展,为此,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和方式方法。 关键字:行政管理的发展、学科现在、存在问题、今后趋势 正文: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初步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行政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且获得了较全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行政学研究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且爱到政府官员的重视,成立了以政府官员为成员,以行政管理实践为研究宗旨的中国行政学会和以学者为成员,以纯学术研究为宗旨的行政学学会。 第二、出版了一批行政学著作和刊物。 第三、结合行政管理实践,研究实际问题,对推动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民国时期出版了大量紧密结合行政管理实践开展实际问题研究的成果,在推动“行政效率运动”、划小省区的实践、新县制的实施、保甲制度的重建、“合署办公制”等行政改革实践方面起过不少的作用。第四、在一些高校专门建立了行政学系或专业,或在政治学专业中开始大量的行政学方面的课程,行政学教育已开始起步。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自1952年被取消,系统

研究长期没有开展。当然,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对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有的还有较大的收获。特别是台湾省,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不仅没有中断,而且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80年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政府管理的科学研究,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已成为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篇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当时还作为政治学一个重要分枝学科的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随之引起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中国政治学会1982年和1983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讲习班,开始讲授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等课程。1984年7月,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法学会和天津行政学会在天津召开了“行政科学学术讨论会”,积极倡导开展对行政管理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1984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的“行政管理学研讨会”,对我国行政管理的重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会议由部分省、市政府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参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论证了开展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我国行政管理科学应予研究的主要课题及指导原则,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体系,为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服务。会后,

国际项目管理发展史

国际项目管理发展史 项目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在四五十年代主要应用于国防和军工项目。近代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5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CPM 和PERT技术。 项目管理专家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之前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 ?80年代之后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六十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因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国际上许多人对于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他们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后面将详细介绍)。60年代初华罗庚教授将这种技术在中国普及推广,称作统筹方法,我们现在通常称为网络计划技术。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项目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管理人员发现许多在制造业经济下建立的管理方法,到了信息经济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制造业经济环境下,强调的是预测能力和重复性活动,管理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制造过程的合理性和标准化。而在信息经济环境里,事务的独特性取代了重复性过程,信息本身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灵活性成了新秩序的代名词。他们很快发现实行项目管理恰恰是实现灵活性的关键手段。他们还发现项目管理在运作方式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内外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于是纷纷采用这一管理模式,并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在发达国家中现代项目管理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和行业,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用一句话来给一个学科体系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在《项目管理知识指南》中的一段话来了解项目管理的轮廓:"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效的项

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

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 中国:全球第一的行政管理成本 关于这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幅约20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则从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长87倍。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140倍多。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 他说,调查报告得出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1000亿元的速度在递增,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近1/4。而在国外,行政管理一般只占财政收入的3%至6%。 2010年3月6日人民网报道说:2010年两会期间,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行政经费仍然大约以每年一千亿元的速度在递增。 而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研究表明:2007年,我们政府供养人员的支出比例是全部实际支出比例的44%左右。 然而,事实却是:1995年,我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比重11%,到2006年,已接近30%;而同年的日本仅2.38%、英国4.19%、韩国5.06%,印度为6.3%,美国为9%。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曾大声疾呼,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晾人,单公车出行和公款招待就达6700亿。 仅说三二制的公务车(公事公用、领导私用、司机自用)就支出约60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 而公费旅游开支更是惊人,一个厅局给干部去一趟欧洲公费开支至少6万元,相当于中国西部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费用。而一个单位的考察团一次国外考察,花费动辄上100万元。这样的情况目前在中国各省都存在。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这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写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揭示了当前政府行政性开支浪费现象。 中国政府官员数量总共约7000万,由此可计算出中国官员绝对数量与官员密度均居世界第一。 公务员贵族化了,还能称公仆吗 这几年来,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非常之快,而且还在加速,这种情况让人忧心忡忡。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公务员贵族化了还是公仆吗,中国又会怎么样呢? 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是可以量化的。这个量化最直观的标准便是逐年急剧提高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它所体现的是全社会的职业估价。 2003年报考公务员,当时报名的人数不过8.7万人,七年后,2010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激增,突破了140万人,角逐1.6万个岗位。考生人数暴涨16倍,平均录取比例达到88:1。 国家能源局的一个主任科员的职位,计划仅招收一人,但是竟然有4961人报名,创下了历届考试中最热职位的记录。此外,竞争比例最高的前6个职位都达到了三千比一。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为什么公务员的岗位有着如此强大的诱惑力?答案是公务员已成为中国蒸蒸日上的新贵族。 公务员的收入怎么样?

国内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国外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目录 1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2) 1.1政府投资项目特征 (2) 1.1.1 投资主体单一 (2) 1.1.2政府投资项目比一般企业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影响面大。 (2) 1.1.3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效果难以评价 (2) 1.1.4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方式弊病较多 (2) 1.2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3) 1.2.1 设计-招投标-建造(design-bid-build) (3) 1.2.2 可协商合同(negotiated contracts) (4) 1.2.3 设计-建造(design-build) (4) 1.2.4 工作指令合同(Job order contracts) (5) 1.2.5 建造风险管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t risk) (5) 1.2.6 最优价值采购(best value procurement) (6) 1.2.7 动机合同(incentive contracts) (6) 1.3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发展 (7)

1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1.1政府投资项目特征 与一般的竞争建设项目实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选项市场化、投资决策自主化的决策特征相比较,政府投资项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投资选项按计划,投资决策层次化等。 1.1.1 投资主体单一 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的公益项目。由于项目具有公益性,致使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经济组织不愿涉足;但是这往往又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是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安全的必要配备,所以政府充当项目的唯一的投资主体。 1.1.2政府投资项目比一般企业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影响面大。 对于这类项目,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任何其他的经济组织都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投资和风险。但是,倘若项目投入运行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影响着与该生产力相关的诸多产业,诸多部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1.3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效果难以评价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由于科学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项目的实施目标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交叉性等特点,其实施效果不能通过收入,税收等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目标实现程度难以考核和评估。 1.1.4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方式弊病较多 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比一般项目更严格的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严格的立项审批制度、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 一般的对于传统的政府项目管理方式为:专业部门型、基建办公室型、临时机构型等方式。这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在职责功能上政企、政事不分等方面的弊病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 (1)建管主体混淆,市场程序混乱 许多的政府投资工程的业主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又负责市场的监督管理,责任集勘察、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管理于一体,建管合一。建设法规和市场规则对此类工程缺乏约束力,直接导致不讲节约、不讲效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向

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向 摘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要求企业必须以项目为中心,提高自身参与竞争的能力。项目治理的组织形式差不多为企业组织的进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形式,21世纪企业的生产与运作将更多的采纳以项目为主的进展模式。本文对中国项目治理的进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忆,并对当前项目治理的进展现状和进展趋向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与项目治理的产生 (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 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进展的差不多元素,一直在人类的经济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际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显现到当今,人类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建、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差不多上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堪称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项目。关于这些项目的治理,假如没有进行系统的

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专门困难的。 (2)项目治理的产生 有项目,就有项目治理问题。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治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当时人们完成项目的要紧方法是完成任务,这确实是潜意识的项目治理。然而,直到本世纪初,项目治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打算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治理手段,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因而,对项目的治理还只是凭个别人的体会、聪慧和直觉,依靠个别人的才能和天赋,全然谈不上科学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刻又专门紧迫,经费上也有专门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治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治理”那个词确实是从这时才开始被认识的。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治理模式差不多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对项目进行治理的模式,并逐步进展成为要紧的治理手段之一。 2.中国项目治理的进展历程 (1)项目治理方法的产生与引进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究治理项目的科学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横道图已成为打算和操纵军事工程与建设项目的重要工具。横道图又名条线图,由Henry·L· Gantt于1900年前后发明,故又称为甘特(Gantt)图。甘特图直观而有效,便于监督和操纵项目

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学发展

中国的行政管理学 “行政”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行政”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史记·周本纪》曾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逆反,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在《左传》中也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由于古代国家管理活动没有现代这样复杂,所以“行政”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事务的管理。 在英语中,“行政”(Administration),一词,是指治理、管理和执行事务。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名著中就使用过这一词,曾提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并对行政机能的司职和机构的设置进行了论述,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对有关行政的探讨。国际通用的《社会科学大辞典》把行政解释为“国家事务的管理”。对行政的解释迄今仍难以统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了较完整的行政管理思想。在孔子的《论语》、商鞅的《商君书》、孙武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古籍中,都对行政管理有记载。在中国古代,虽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经验,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把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加以研究。 在中国,西方意义上的行政学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行政学与政治学等学科一起被取消,其教学与研究工作从此一断就是30年,直至改革开

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20多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得到了恢复重建和开拓发展。 现代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更完备化和更规模化。现行政管理具有行政管理系统化、行政决策科学化、行政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最优化和行政事务工作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行政管理系统化,把行政管理看成是由许多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并有一定功能的各种要素或子系统所构成的总体系统。组织目标明确、权责分配合理、人事调派恰当、财物数量适中、法规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有效、行为方式优化和价值观念整合等各方面的合理分配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政府绩效。 行政决策科学化,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所以在进行政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来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1、在决策理念上,遵循系统原则;2、在决策目标上,遵循民本原则;3、在决策基础上,遵循客观原则;4、在决策体制上,遵循健全原则;5、在决策手段上,遵循民主原则;6、在决策方法上,遵循预测原则;7、在决策过程上,遵循程序原则;8、在决策方案上,遵循多元原则;9、在决策确定上,遵循择优原则;10、在决策保障上,遵循法制原则。

中国行政管理

1、唐朝的考绩制度: (1)实现了校、监、判一体化。 ①校。从京官中选择两个威望较高的,一个考京官,一个考外官 ②监。监考史:门下给事考京官,中书舍人考外官。 ③判。常设:考功郎中负责考核京官,考功员外郎负责外官。 (2)考绩制度化、程序化。岁课和大课。具体的程序是五等四级制。 (3)考绩法律化: ①流内官实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②流外官实行《四等第考课法》。 (4)唐朝考核的特色: ①组织体系完善;②严法而严行;③程序井然; ④考课法中实体内容多,虚浮的成分比较少;⑤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2、宋代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重的措施: ①地方官员实行任期轮换和本籍回避制度。 ②府州设通判。 ③地方官由文人充任。 ④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 ⑤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 3、宋代职官管理制度改革: (1)实行官、职、差遣分任制度。 ①以官(寄禄官)来笼络权贵; ②以职(学术头衔)来崇尚文治; ③以差遣(职事官)来招揽人才; (2)选官制度。 ①科举制的改革: A、科目的改革: 罢诸科,独存进士。增加武举、童子举等科,突出重点,仕途多元。 (进士考试强调以经义取仕。) B、考试程序上的改革: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殿试考试后,将考生分为五等三甲,其中前三名最为荣耀,依次被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考试方法上的改革: a.废除公荐和公卷制度,禁止通过科举结成师门、门生关系。 b.实行糊名(封卷)和誊录制度。 c.加强监督。除设主考官外再设置副主考官、巡视官等。 d.主考官实行轮换制。临时差遣,年年轮换。 e.锁院。出题人、知贡举及权知贡举接到任命后必须马上住进贡院,不能与外界有联系。 f.别头式。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亲属考试要回避。 g.复试。针对官员子弟,防止官员拘私舞弊。 D、录取人数的变化:在录取人数上比唐朝大为增加,而且设置了“特奏名”考试。 ②恩荫制的泛滥: A、常荫:郊祀大礼荫补、官员致仕荫补、临终前作遗表荫补以及将领优恤荫补等。

“中国式”业务流程管理

“中国式”业务流程管理 作为本世纪初以来信息化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业务流程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企业管理,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企业应用。总体而言,它是在企业应用强力推动下产生的跨管理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典型管理理念。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是业务流程再造(BPR)所带来的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从企业应用角度,它是在工作流(Workflow)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业务流程建模,支持业务流程的分析、建模、模拟、优化、协同与监控等功能的新一代企业应用系统核心。 在对128名中国知名企业和组织CIO及IT高层管理人员的调研中,有92%的CIO和IT高层管理人员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业务流程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标志着,在全局层面最了解企业和组织架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中,酝酿着对业务流程管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大幕已经拉开,一场涉及到企业及组织核心管理的变革已经到来,到目前为止,一直作为IT项目天然负责人的CIO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你,做好应对这场业务流程管理革命了吗? 中国CIO青睐业务流程管理 在信息化领域,最不缺的就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各种理念。经过多年“轰炸”,中国CIO们普遍患上了“新理念疲劳症”,无论一个理念包装得多么天花乱坠,CIO们的反应往往只有一个字:Boring。

但“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打破了这个怪圈:虽然有高达96%的CIO了解业务流程管理,这意味着他们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轰炸”,按说他们会对业务流程管理避之惟恐不及;但事实是:仍然有高达92%的被调查者愿意继续接受接受有关业务流程管理的信息,他们愿意继续接受“轰炸”——这说明中国CIO群体中存在着对业务流程管理进一步加深理解的需求。 这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正如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流行过诸如降低成本、外包、创新等等不同的管理热点一样,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优化和管理,是进一步增加企业或组织自身机能、增加企业和组织抵抗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 业务流程管理实施已进入“有组织有目的阶段” 任何一个涉及到企业和组织核心管理的项目要想成功导入,都必须要经过可行性研究、测试、小规模应用等多个阶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下马。而在此之前,严格来讲,项目还没有获得“组织认可”。 在参加调研的CIO中,有27%的人认可“业务流程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业务部门负责人了解“业务流程管理”理念。这意味着业务人员对业务流程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较高,这是业务流程管理项目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 19%的CIO已经开始定义“业务流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1%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或组织包括主要内容及目标的“业务

浅谈中国项目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浅谈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 ——————历史、现状、趋向 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以项目为中心,提高自身参与竞争的能力。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已经为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形式,21世纪企业的生产与运作将更多的采用以项目为主的发展模式。 本文对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当前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向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一、中国悠久的项目史与项目管理的产生 (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 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发展的基本元素,一直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际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出现到当今,人类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堪称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项目。对于这些项目的管理,如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 (2)项目管理的产生 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问题。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当时人们完成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完成任务,这就是潜意识的项目管理。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因而,对项目的管理还只是凭个别人的经验、智慧和直觉,依靠个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根本谈不上科学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非常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这时才开始被认识的。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要,于是产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